“闻道江南种玉堂,折来和露斗新妆。却疑桃李夸三色,得占春光第一香。”人类的历史就是伴随花的历史,花让我们忘却生活的烦恼!种植花草是一个精细而有耐心的工作,你是否遇到了相关的问题呢?鲜之花网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观赏竹类的栽培技术”,希望对您的种植花草有所帮助。


竹类(Bambusoideae)属禾本科,竹亚科,由于它枝叶秀丽,幽雅别致,四季常青,在庭园中广为应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一)形态特征及种类
竹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具地上茎(竹杆)和地下茎(竹鞭)。竹杆常为圆筒形,极少为四角形,由节间和节连接而成,节间常中空,少数实心,节由箨环和杆环构成。每节上分枝。叶有两种,一为茎生叶,俗称箨叶;另一为营养叶,披针形,大小随品种而异。竹花由鳞被、雄蕊和雌蕊组成。果实多为颖果。竹类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为营养生长阶段,一旦开花结实后全部株丛即枯死而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竹类植物根据地下茎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生态型,即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合型。竹类的种类繁多,我国有500余种,大多可供庭园观赏。常见栽培观赏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毛竹(Ph.pubescens)、刚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等,丛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 uentricosa)、孝顺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茶杆竹(Pseu-dosasa amabilis)等。
(二)生态习性
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年平均温度为 12 C~22 C,年降水量 1000毫米~2 000毫米。竹子对水分的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类的适应性,强于丛生竹类。由于散生竹类基本上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土壤的要求也低于丛生竹和混生竹。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三)繁殖方法
不同类型的竹种,繁殖方法不同。一般丛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杆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采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类的竹杆和枝条没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发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采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丛生及混生竹类的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选择生长旺盛的1~2年生竹杆,在离其杆25厘米~30厘米外围,扒开土壤,找出其杆柄,然后用利凿切断其杆柄,连蔸带土掘起,小型竹类可3~5秆成丛挖起,留2~3盘枝,从节间斜形切断,然后种植于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杆、埋节法 选择强壮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杆长30厘米~40厘米,斜埋于种植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时截下的竹杆,剪去各节的侧枝,仅留主枝l~2节,作为埋杆或埋节的材料。埋时沟深20厘米~30厘米,将节上的芽向两侧,杆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卧沟中,覆土 10厘米~15厘米。略高于地面,再盖草保湿。为了促使各节隐芽发笋生根,可在各节上方8厘米~10厘米处,锯两个环,深达竹青部分,经处理的竹杆节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类的繁殖:
1.带母竹繁殖 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竹杆较低矮、胸径不太粗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一般大型竹留来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来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时不能动摇竹杆,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档竹枝、然后栽人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并设支架,以防风吹摇动根部,影响扎根。
2.移鞭繁殖 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60厘米~10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盘枝叶。
3.实生苗繁殖 采收成熟种子,以当年播种为宜,一般毛竹种子在一年后几乎全部丧失发芽力。
(四)栽培方法
竹子的地下茎在土壤中生长,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够的空气,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积水。竹性喜土壤肥沃,一般冬季宜施人粪尿、厩肥等,生长季节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内杂草,使其腐烂成肥料,同时疏松林地表层,改善物理性能,促进竹子生长,老竹园每隔数年要进行一次挖除老蔸的清园工作,尤其是丛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对竹林养护也很重要,采伐年龄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采伐季节以冬季最好。

xZh52.Com小编推荐

鸢尾类的栽培技术


鸢尾(Iris sPP)属于鸢尾科,鸢尾属。是庭园布置和切花生产的重要花卉之一,既可供小面积花坛布置及花境、花丛栽植,又因其花姿优美、色彩鲜艳、花茎挺拔,常可通过促成栽培供切花之用,还可水养观赏。球根类鸢尾,在欧洲商品率很高。

(一)形态特征及品种

多年生宿根草本。具根茎或球茎(鳞茎),叶剑形或线形,花茎直立,顶生二至数朵花,花被6片,外3片大,内3片小,花色丰富多采。鸢尾种类繁多,按地下器官可分为根茎类鸢尾和鳞茎(球根)类鸢尾;按园艺栽培角度又可分为陆生、沼生和水生类。

常见栽培的有:

1.德国鸢尾(I.germanica)原产欧洲中部、南部,我国广泛栽培,园艺品种丰富,是鸢尾专类园的重要材料,切花插瓶,花朵次第开放,观赏时间较长。

2.玉蝶花(1.Kaempferi)又叫花菖蒲,是美化水域的优良花卉之一,原产于我国东北内蒙等地,性喜水湿,园艺品种色彩丰富,花朵大于原种。

3.西伯利亚鸢尾(1.sibirica)是各国庭园中栽培最广泛的一种沼生鸢尾,适应多种土壤,喜湿、耐旱、耐寒。

4.鸢尾(1.tectorun。)是我国古典庭园中常见的花卉,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喜向阳,耐半阴,对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各种土壤都能适应。

5.西班牙鸢尾(1.xiphium)属鳞茎(球茎)鸢尾类,是商品价值较高的荷兰鸢尾的主要原始种,原产西班牙及其邻近地区。有各种不同花色的园艺品种,通称荷兰鸢尾,多作促成栽培。

6.英国鸢尾(1.xiphioides) 与西班牙鸢尾相似,唯花梗极短,茎着花2~3朵,花期略迟,原产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现各地均有栽培。

(二)生态习性

鸢尾类中,除宿根类,均具有根茎,粗细依种类而异。一般较耐寒,地上茎叶多在冬季枯死,春或初夏开花。对土壤的要求依种类不同差异较大,大致上分成三类:喜生于排水良好而适度湿润的土壤者,如鸢尾、德国鸢尾;喜生于湿润土壤或浅水中者,如西伯利亚鸢尾;喜生于浅水或湿润土壤中者,如玉蝉花等。这一类鸢尾,花芽分化多在秋季完成,春季根茎先端之顶芽生长开花,其顶芽两侧常发生数个侧芽,侧芽在春季生长后,形成新的根茎,并在秋季重新分化花芽。

球根类鸢尾鳞茎较小,直径1厘米~3厘米,外具褐色皮膜。喜冷凉,忌炎热,要求充足的阳光,9~10月生根,早春抽叶生长,初夏休眠,为秋植球根花卉。

(三)繁殖方法

宿根鸢尾常用分株繁殖,亦有播种者。

分株繁殖,待根状茎伸长时即可进行,每隔2~4年进行一次,春季花后及秋季均可。花后分株,花芽可在秋季分化,次年着花较好。分割根茎时,每块以2~3芽为好,至少要具一芽。播种应于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播后2~3年开花。

球根鸢尾多用鳞茎繁殖,鳞茎可隔2~3年采收一次。采收后,摊放于通风、干燥而冷凉处,其上所附子球及须根不要分离或除去,否则伤口会腐烂,应于秋季栽植时才分离。亦可用腋芽、腋片、底盘、花茎等不同器官,通过组培方法培养新的球茎。

(四)栽培技术

宿根鸢尾,栽培比较粗放,但应根据对水分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环境,湿生者要有充足的水分,而陆生者则对水分要适度控制。

球根鸢尾除温暖地区露地栽培外,我国多作促成栽培。促成栽培前,将鳞茎放在 1C~C下冷藏 60天左右,如要 12月开花,则需要在开花前 70天左右种植。准备 2月开花的,在花前 50~60天栽植,前期置于 8 C~12 C条件下,待花莲渐抽出时,可渐升高至 20 C~24 C,浇水量也增加,并保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切花时至少留叶2枚,以利鳞茎继续生长,茎叶枯萎后,及时挖起,贮藏温度以 27C~29C为宜。

观赏凤梨的栽培技术


最近两年,观赏凤梨以其鲜艳的花姿\多彩的叶片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许多人不知其生长习性,不会养护,很想了解有关凤梨的栽培知识,观赏凤梨品种很多,如粉玉扇、步步高、吉利红星、粉菠萝、五彩凤梨、七彩凤梨、斑莺歌、红剑等,真可谓多彩多姿,各有千秋。

观赏凤梨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原产美洲热带雨林地区。其共同特点是:根部极不发达,水分和营养吸收主要靠叶片,喜温暖湿润气候。凤梨的基部叶片紧密排列呈莲状叶筒,有的中心呈杯状可贮水而不漏,因此在栽培管理时应经常灌水保持中心部位和叶片间湿润。为使其生长健壮,每1-2周还需往叶筒中施少量叶面肥,如喷施宝,具体用量根据叶面肥上使用说明及花的长势而定。凤梨一生只开花一次,花后会在老植株基部长出一至数枚分孽芽,此时不宜过早分株。否则不易成活,分株的方法是:先从基部剪去花茎,再将老植株叶片留下5-8厘米,其余全部剔除,留下的叶片基部正好形成一个筒状可贮水,剪时千万不要碰伤小芽。待芽高10厘米左右,再用利刀轻轻从芽和母株连接处切开,将小芽栽入用腐叶土配成的盆土中,精心养护一年后,又能开出艳丽的花朵。观赏凤梨不仅花艳叶美,而且病虫害较少。但由于叶筒长期贮存水,根、叶易腐烂,故要注意往叶筒内加水时用干净水,时间长了再用500倍的百菌清杀剂清洗根、叶部,防止腐烂.

观赏甘薯的栽培技术


观赏甘薯的栽培技术|地栽观赏|插花应用--观赏甘薯作为近几年观赏植物的新种类,具有生长迅速,病虫害少,养殖简单,叶色艳丽可人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观赏性,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应用。
观赏甘薯为旋花科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是通过在世界各地甘薯品种中进行筛选、杂交育种改良后选育出的观叶品种,现在观赏甘薯已有多个系列的多个品种,在我国也已被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根据叶子颜色可分为紫叶甘薯、金叶甘薯和三色甘薯。紫叶甘薯叶紫色;金叶甘薯叶黄绿色,掌状叶全缘或三裂;三色甘薯展开幼叶蓝绿色,边缘玫瑰红色,成熟叶蓝绿色,边缘粉白色,掌状叶三裂。
盆器栽培
大盆栽培观赏甘薯,选用40厘米大盆,每盆栽4至6株,2个月后,蔓长1米以上,可作为花台、阳台的垂吊植物。蔓长1米以上,每盆插几根竹竿,用粗铁丝做成直径20厘米至25厘米圆圈,然后用细铁丝将圆圈按30厘米至50厘米的距离绑扎在竹竿上,将竹竿绑扎成圆柱形,用细绳将观赏甘薯枝蔓均匀绑扎在圆柱上,即做成了花柱。细绳采用八字形绑扎法,30厘米至50厘米绑扎一次,随枝蔓的生长,甘薯花柱不断长高。观赏甘薯的小盆栽培可作为立体花柱的观叶植物或节日花坛的镶边植物,一般每盆扦插1株约10厘米至15厘米长,带2至3个叶片的嫩头,20天左右即可成活应用。
地栽观赏
观赏甘薯地栽,作为花境外围地栽植物以衬托中心鲜艳的花丛;作为池岸水陆相接的过渡带,使水岸分界明显;作为坡体绿化植物,由于观赏甘薯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比起其它人工草坡经济、省水,在观赏期更有显著的绿化及美化效果。紫叶甘薯、金叶甘薯、三色甘薯可搭配起来作为地被栽植。
插花应用
插花应用中观赏甘薯作为陪衬用叶材,不仅有不同的叶色与主花材搭配,同时,其自然弯曲的枝条常能有效地将容器和花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插花作品更具整体性和观赏性。观赏甘薯性喜光喜温,不耐寒,根系发达,较耐旱,生长迅速,病虫害少。观赏甘薯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夏季枝蔓匍匐生长时,节处极易产生不定根,在刈割地上部分、切断根部或断茬后仍可发育成新的植株。紫叶甘薯、金叶甘薯生长快,按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种植,2个月即可覆满地面。由于观赏甘薯性喜高温,故霜冻前应将薯块或枝蔓移入温室保留母本。(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安阳市园林绿化科研所)

观赏南瓜栽培技术


购买《南瓜种植技术》VCD光盘请点击这里

观赏南瓜属于南瓜的变种,瓜皮为白色、黄色或绿色,瓜形多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该品种适应性强,在我国各地有零星种植,市场售价是普通南瓜的3--5倍。 1、特征:深绿色掌状叶,花黄色,喇叭状,雌雄同株,异花授粉。单瓜平均均重500克,最大瓜重1000克。每株结瓜5--7个,第4至5叶节处结第一个瓜,以后几乎每一叶都结瓜。从播种到采收第一批瓜需58天左右。该品种喜温暖,怕酷热,根系发达,抗逆性强,耐低温。 2、土壤:观赏南瓜对土质要求不高,沙壤土、粘壤土及南方的石灰质土均可种植。 3、气候:生长温度为10℃至35℃,最佳长生及结瓜温度为18℃至25℃。幼苗比其它瓜类耐低温,可忍耐-3℃至-5℃的短时低温,但长期低于10℃或高于35℃时发育不良。植株春季喜日照,长期阴雨易发生病害。 4、播种:南方3月、北方4月、东北寒冷地区5月初播种为宜。行距70厘米,株距50厘米,盆栽时每盆只留1株。南方可露天直播,北方以提前1个月在保护地育苗移栽为好。 5、育苗及移栽:于苗畦内施入沤熟的农家肥,挖细整平,浇透水。播种时株行距为8厘米,播后往种子上盖1厘米厚的细沙土,在苗畦上做塑料拱棚保温育苗。保持畦内白天25℃至30℃,夜间不低于15℃,5天即可出苗。苗出齐后,选晴天上午9至10时揭棚放风练苗。苗期少浇水,以免降低苗床温度。苗子有3片真叶且已无霜冻一星期后,选晴天栽苗。每棵苗浇一大碗水,水渗完用细土封窝。栽后尽量不用大水漫灌,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小苗生长。 6、管理:温度对幼苗的生长影响很大,北方遇到低温时,应及时用塑料拱棚覆盖保温。温度长期低于10℃瓜秧上雄花少甚至没有雄花;长期高于35℃或过于干旱时,瓜秧上雌花少甚至无雌花。早春昆虫少,前几朵雌花应选晴天上午用干净毛笔进行人工授粉。大面积塑料拱棚栽培时,最好在棚内放蜂辅助授粉。 7、施肥:农家肥以沤熟的人畜禽粪为好,市内少量盆栽时,施吃剩余的馒头或废骨肉渣等也可以。在离根10至15厘米处挖窝埋施,注意少量多次。结瓜期施肥量要适当增加。 8、防治虫害:观赏南瓜的茎叶上均长有长而硬的细毛,害虫不易接近。偶尔有蚜虫或菜青虫为害叶子,用敌敌畏或灭扫利等农药对水1:1000倍喷酒有虫叶片。盆栽或少量栽培时,可用烟蒂泡成烟草水喷洒有虫叶片。 9、留种:丛基部数留第2、3个瓜作种瓜,要注意使其远离同科属瓜类,以防串花变种。待留种瓜的瓜皮木质化后剥出种子。发芽年限为3至5年,但1年的新种发芽率高,芽势强.

观赏荷花栽培技术


缸、盆栽培荷花,若以富含腐殖质的塘泥等作为栽培基质,一般不需要增施底肥就能满足植株正常生长、孕蕾、开花、结籽的需要;若以贫瘠的泥土作基质,则需要增施底肥,用腐熟饼肥、骨粉等按一定比例与泥混拌即可。盆、缸栽培荷花喜肥却忌重肥,特别要防止基肥过量,引起伤苗死苗。如果盆(缸)内水发绿,有气泡冒出,而拳抽生的荷叶发皱不能舒展,多为施肥过量所引起。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早小心挖出种藕,更换泥土重新栽植。在花蕾出水前后,如果叶片出现褪绿泛黄现象,每盆(缸)可以使用3-4克优质复合肥,从3-4个点 塞入土中,促进植株生长;如果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手感硬实但花蕾迟少,可以单独施磷钾肥,施适量硼锌肥。

2.水分管理 在观赏荷花池塘栽培中,苗期保持10-30厘米浅水为宜。当植株进入生长旺期,此时气温也较高,增加水位起到以水调温 的作用,一般以20-40厘米为宜。水位过深,会抑制分枝的形成,减少开花数。

缸、盆栽培荷花,水分管理十分关键。一般种藕栽培,栽好后隔1天浇2-3厘米深的水,在钱叶长出时,水深可增至5厘米,同时要保护好新生的小叶,随时捞出水苔和藻类,提高土温,利于立叶尽快挺出水面。随着立叶抽生,气温上升,逐渐将盆内水加满。当立时长出2-3张时,通常将残老的浮时摘去,保持盆面通风透光。高温季节,每天要浇水2-3次,习题保持较深的水位;即使雨天,也要注意补浇。荷花一旦失水,叶缘很快变枯焦,导致败蕾,至少要半个月的养护才能恢复。秋后植株生长缓慢,逐渐进入休眠期,盆内维持少量水即可,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盆面加盖一层稻草或草帘,以利于安全越冬。

3.病虫管理
(1)病害防治 荷花病害较多,特别是高温季节,发病率特高。其中为害严重、普遍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有腐败病、叶斑病、褐纹病、斑枯病等。病害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农业综合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清理枯枝病叶等,是减少病虫害的有效手段。多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硅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水旱轮作,减少病原积累。

①腐败病、褐纹病、斑枯病等在发病初期,全株喷施甲基托布津、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等6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②炭疽病 发病初期,用咪唑类杀菌剂及时防治,如:火把1000-1500倍液,连喷2-3次,即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2)虫害防治 适时、全面、科学的防治是控制荷花虫害的有效手段。危害荷花的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潜叶咬蚊、锥实螺等。

①斜纹夜蛾 选用奥绿1号或锋芒等高效低毒杀虫剂800倍药液喷施灭虫,要求喷中下层荷叶及上层荷叶,每隔5天喷1次,连喷3次;或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②潜叶咬蚊 主要危害幼叶、幼苗,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即可控制虫害。

秋海棠类的栽培技术


秋海棠(Begonia sPP)属于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由于花、叶俱佳,多数种类又喜半荫,是室内美化的重要盆花,世界各地普遍栽培。在暖季也适用于花坛布置。
(一)形态特征及种类
多数为多年生草本,亚灌木。叶互生,叶片左右不等,基部偏斜,叶全缘,具托叶,雌雄同株,聚伞花序腋生,多数为蒴果,种子细,无胚乳。
秋海棠属约有 2 000种,园艺品种繁多,在园艺上,根据根茎的特征,大致上将其分为三类:
1.须报类 又称灌木类,包括多浆草本、亚灌木、灌木,常绿,生长高大,分枝多,主要花期在夏秋两季,冬季进人半休眠,但仍可供观叶之用,如银星秋海棠(B.arsenteo-guttata),竹节海棠(B.President-carnot),四季海棠(B.semperflorens)。
2.根茎类 茎匍匐地面,粗大多肉,节极短,叶及花茎自根茎叶腋抽出,叶柄粗壮,花期均在冬春之间,叶多具美丽的斑纹,如蟆叶秋海棠(B.rex)、械叶秋海棠(B.digyna)、粗喙秋海棠(B.crasslrostris)等。
3.球根类 地下部具有块茎或球茎。为温室春植球很,秋季花谢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球根在冬季休眠,如园叶秋海棠(B.cxcloPhylla)、掌叶秋海棠(B.hemslcyana)等。
(二)生态习性
秋海棠大部分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在自然界多生长在温暖地区的林下沟边、溪边或潮湿的岩石上。因此秋海棠类植物耐寒力弱,喜湿润,不耐干旱,忌直射阳光,在适当蔽荫下生长繁茂。除冬季外,自晚春到初秋都需适当遮阳,夏季应置于荫棚下,冬季温室夜间温度应不低于10C,但种与种之间亦有差异,有的种类耐寒较强。
(三)繁殖方法
秋海棠类常用播种、扦插和块茎分割法繁殖。
1.播种繁殖 秋海棠类种子很小,如四季海棠种子1克约20万粒,发芽率约 30%,播种 1克即可有 5 000~7 000株,四季均可播种,一般在8~9月或11月间,但春播生长良好。播种用土为腐叶土或泥炭土加上壤土和沙,配合比例为1:1:1,并加入适量过磷酸钙。播种后置半荫处,维持20C~25C,保持土壤湿润,一周后开始发芽,3~4周基本出齐,发芽后逐渐增加光照,当真叶长出1~2片时,即可分苗,株行距2厘米,然后再移植一次后,定植于12厘米~15厘米的盆中。
2.扦插 主要是叶插,多用于蟆叶海棠等,自春至夏均可进行。温度20C~22C,要求水分充足,一般2~3周即生根,当根群充分发生后,即应连叶片移栽于相适应的盆中。冬花类秋海棠也可用刚发生的新芽进行扦插。须根类均可在春季分株繁殖,球根类也用块茎分割法繁殖,即3~4月块茎萌发前,将块茎顶部切割成数块,每块留一个芽,切口用草木灰涂拌,待分割块茎萌芽后,即可上盆。
(四)栽培技术
秋海棠类多数作为盆花栽培,盆土要用加沙的培养土,6~9月在室外荫棚下生长较佳,10月以后即要移入温室越冬。夏季浇水需充足,冬季少量浇水即可。生长旺盛期应施以追肥,花前增施磷肥,可达到花大和延长花期的目的。
生育期如遇高温多湿,常发生茎腐病和根腐病,应控制温度和浇水,喷25%的多菌灵250倍液可以预防。

微型观赏南瓜栽培技术


购买《南瓜种植技术》VCD光盘请点击这里

微型观赏南瓜如拳头大小,形态有的像葫芦,有的像苦瓜,有的像雪梨,外形奇特可爱。颜色有金色、白色、条纹彩色,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贮藏期达1~2年。目前主要品种有美国产小巧玲珑的金童、玉女、龙凤瓢及日本的福瓜、佛手等,是现代农业示范园中一个非常吸引游客的当家品种,每个观赏南瓜零售价40~60元。现介绍其栽培技术:1土壤要求栽培观赏南瓜应选择土质肥沃的中性土壤,土壤PH值为5.50~6.80,富含有机质,最好选在3年以上没有栽种南瓜的田土中,周边100米内未种其他南瓜,土壤翻耕后用1000倍的高锰酸钾稀释液进行喷洒,再用薄膜覆盖24小时消毒,2天后即可播种育苗。2气候条件观赏南瓜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南北方均可种植,种子在15℃开始发芽(可用保护地进行栽种),发芽适宜温度在25~30℃,其生长适宜温度为20~32℃,属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雌花的生成。而在南方夏季应用遮阳网降温,防止太阳曝晒。3栽培管理观赏南瓜根群发达,有较强的耐干旱能力,但由于生长迅速,根深叶茂,蒸腾作用强,水分消耗大,因此必须保证水分充足,这也是种好观赏南瓜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同时,南瓜根系多且长,吸收养分能力强,要求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用农家肥和复合肥交替搭配施肥。注意,施肥不要浇在南瓜的瓜茎上。4病虫害防治观赏南瓜抗病能力极强,一般很少有虫害发生,主要必须预防白菌病和稻飞虱,特别是白菌病。如预防不当,会造成整株南瓜死亡。预防时可用扑风虱对土壤和植株进行喷洒,10天喷洒1次,连喷3次。

百合类的栽培技术


百合类(lilium spp)属于百合科,百合属。它是球根类花卉的一大家族。由于花期长,栽培容易,既可在园林中丛植,又可作花坛中心及背景,也是重要的切花材料,商品率很高,价值亦较高。

(一)形态特征及种类 百合属多年生草本,鳞茎无皮膜,茎直立,花大、单生、簇生或呈总状花序,花被片6,有白、粉红、橙、桔红、洋红、紫等色或具褐色斑点。花期春秋之间,在自然条件下,温带以夏季开花最盛。

百合有近100种,大多数为观赏种类,少数鳞茎可供食用和入药,目前栽培的主要有10余种。

1.麝香百合(l.longiflorum)又名铁炮百合,产我国台湾和日本,耐寒性较差,是色、香、形均佳的花卉,世界早已广泛栽培,园艺品种繁多,主要用作切花,促成栽培可在l~3月开花。亦有适于盆栽者。

2.卷丹(l.lancifolium)又名虎皮百合,在全国分布很广,栽培历史悠久,尤以江苏为最,自古以来均以食用为主,但其植株挺秀,花大色艳,在国外早已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用它来点缀庭园,装饰环境,可使园林更添景色。

3.台湾百合(i.formosemum)原产台湾,适于促成栽培,采用低温冷藏,长日照处理,调节栽种期等措施,可以控制花期,为重要的栽培种。

4 王百合(l.regale)原产我国峨嵋山,茎挺拔刚直,花平展,白色,光泽优雅,芳香。耐寒性较强,适于促成栽培。

(二)生态习性

百合鳞茎上的鳞片寿命约3年,鳞茎底部所生之根称“底根”,主要吸收水分并起固株作用;直立之正常茎,其土下部分亦能生根,称“茎根”,主要吸收养分充实新鳞茎,寿命1年,与茎叶同枯死。鳞茎中央不断形成新的鳞片,扩大并分生新球及子球。此外,土下部分之茎也能产生子球,空气湿润时,地上茎之下部亦可产生子球。某些种类之叶腋,尚能发生小鳞茎,称之“珠芽”,可供养殖用。

百合的休眠期因品种不同而有长短之别,在温带地区,秋凉后产生新芽,但常不出土,至春暖时迅速抽出。应节切花,主要在温室内用促成栽培。

百合对气温的适应性较广,但以夏季冷冻、通风之处生长最佳,性喜肥沃、湿润、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排水极为良好的沙质土壤,多数种类要求微酸性土。

(三)养殖方法 养殖以分球为主。子球培养2~3年开花,珠芽需3~4年。其种球之培养技术如下述:

1.用小鳞茎培养 小鳞茎在植株地上茎基部及埋于土中之茎节处均可发生,称之“茎生子球”。适当深栽及摘除花蕾,有助于子球发生;或于花后将茎切成小段,平埋于湿沙中,露出叶片,20~30天自叶腋亦可生出子球。子球大者培养一年,小者需培养2~3年方可当种球。每年9~10月间,当采收百合时,取小鳞茎播于苗床。不能露地越冬者,须在春季播种,翌年秋季掘起,分级选用,大者可做种球。

2.用球芽养殖 卷丹等能发生球芽之百合,可用此法养殖。在自然状态下不发生球芽之百合,亦可人为诱发球芽,即选出单节或2节茎,带叶片扦插,能自叶腋长出球芽。利用生长刺激素处理,更可促进分生球芽。

3.用鳞片培养 秋季选成熟之大球茎,将肥大而健全的鳞片剥下,斜插于粗沙中,注意使鳞片内侧面朝上,入冬移至温室,自鳞片基部伤口处即可产生子球,同时生根,经 3年培养可作种百合。小鳞茎形成温度以 20 c为宜。一般一个母鳞茎可剥取20~30片鳞片,育成50~60个以上的小鳞茎。

4.种子养殖 此法生长慢,一般4~5年才能获得种球,通常只限于培育新品种及少数像台湾百合等种子丰富而易发芽的品种。

近年来,亦有采用组织培养法培养百合新株的,解决了因多年持续进行营养养殖而引起的老化现象,使种球不断得到提纯复壮,同时防止了病害感染。

(四)栽培技术 百合类栽培方法因种类不同,差别较大,现就一般情况概述之。 由于百合鳞茎无皮膜,易干燥,因此采收后即行分栽。采收和分栽时间多数在8~9月,即花后40~60天为宜。秋天开花者可稍迟进行。因“底根”寿命有数年,用于园林配植者不需每年都掘起,一般可隔3~4年甚至更长时间分栽一次。掘起之鳞茎如不能及时栽植,应假植于略湿的沙中,并置于阴凉处。具“根茎”之百合类,栽植要较其他种类为深,以利“根茎”吸收养分,并及时除草,但不宜中耕,以免损伤“茎根”。

促成栽培时,首先要将鳞茎置于 7 c~10 c的低温条件下冷藏处理,冷藏时间随品种而异,一般 4~6星期,然后栽于温室内,温度保持 15 c~20 c,后经 3~4个月即能开花。如于显蕾后给予 20 c~25c温度,并每天延长光照5小时,可提早2周开花。卷丹之鳞茎,如春季冷藏,至6~7月栽植,可于10~11月开花。鳞茎冷藏时,亦应注意保持湿润,勿使其干缩。

银杏观赏盆景栽培技术


1.盆土配制:盆栽银杏因容器有限,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必须在有限的盆土里含有充足的肥力,才能维持银杏生长与结果的需要。选疏松、肥沃的田园土过筛,加入三分之一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堆肥、圈肥、绿肥等),掺入五分之一粉碎的植物秸秆,用5%的人粪尿或1%的尿素水溶液将上述原料浸湿,湿度为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止,放于阳光充足处堆放,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实,高温发酵15~25天。
2.容器选择:根据所放置位置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容器。放于案头或窗台上观赏,选择直径30厘米左右,高度30厘米,底有排水口的陶瓷或瓦陶花盆;放于庭院或阳台上观赏,可用木桶、小箱、小缸、花盆等容器。每隔1~2年换盆1次,同时填入部分新的腐殖质盆土。
3.精细栽植:春季土壤解冻后,苗木发芽前,选择侧根发达、无病虫害、基茎1~2厘米的2年生健壮苗木,修剪根系,剪平伤口,以利伤口愈合。栽植前苗木和新盆用水浸泡1昼夜,先将花盆的排水孔扣上一小片瓦片,使其既能排水又不漏土,然后装入二分之一盆土。中部高四周低,将苗木根系舒展开,根干直立,填土,用手轻轻提苗后晃盆沉实,再填土按牢。
4.嫁接育苗:选择早实丰产的优良品种进行嫁接,成活3年后即可结果。较优良的品种有郯城3号、大佛指、洞庭黄等。春季萌芽前用劈接法或7、8月带木质芽接,春接当年萌发,秋接当年成活,第2年剪砧萌发。
5.修剪造型:根据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点,培养成合适的树形。如弓形、二层平展形、十字形、纺锤形等。

秋海棠类栽培技术要点


秋海棠(Begonia sPP)属于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由于花、叶俱佳,多数种类又喜半荫,是室内美化的重要盆花,世界各地普遍栽培。在暖季也适用于花坛布置。

(一)形态特征及种类

多数为多年生草本,亚灌木。叶互生,叶片左右不等,基部偏斜,叶全缘,具托叶,雌雄同株,聚伞花序腋生,多数为蒴果,种子细,无胚乳。

秋海棠属约有 2 000种,园艺品种繁多,在园艺上,根据根茎的特征,大致上将其分为三类:

1.须报类 又称灌木类,包括多浆草本、亚灌木、灌木,常绿,生长高大,分枝多,主要花期在夏秋两季,冬季进人半休眠,但仍可供观叶之用,如银星秋海棠(B.arsenteo-guttata),竹节海棠(B.President-carnot),四季海棠(B.semperflorens)。

2.根茎类 茎匍匐地面,粗大多肉,节极短,叶及花茎自根茎叶腋抽出,叶柄粗壮,花期均在冬春之间,叶多具美丽的斑纹,如蟆叶秋海棠(B.rex)、械叶秋海棠(B.digyna)、粗喙秋海棠(B.crasslrostris)等。

3.球根类 地下部具有块茎或球茎。为温室春植球很,秋季花谢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球根在冬季休眠,如园叶秋海棠(B.cxcloPhylla)、掌叶秋海棠(B.hemslcyana)等。

(二)生态习性

秋海棠大部分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在自然界多生长在温暖地区的林下沟边、溪边或潮湿的岩石上。因此秋海棠类植物耐寒力弱,喜湿润,不耐干旱,忌直射阳光,在适当蔽荫下生长繁茂。除冬季外,自晚春到初秋都需适当遮阳,夏季应置于荫棚下,冬季温室夜间温度应不低于10C,但种与种之间亦有差异,有的种类耐寒较强。

(三)繁殖方法

秋海棠类常用播种、扦插和块茎分割法繁殖。

1.播种繁殖 秋海棠类种子很小,如四季海棠种子1克约20万粒,发芽率约 30%,播种 1克即可有 5 000~7 000株,四季均可播种,一般在8~9月或11月间,但春播生长良好。播种用土为腐叶土或泥炭土加上壤土和沙,配合比例为1:1:1,并加入适量过磷酸钙。播种后置半荫处,维持20C~25C,保持土壤湿润,一周后开始发芽,3~4周基本出齐,发芽后逐渐增加光照,当真叶长出1~2片时,即可分苗,株行距2厘米,然后再移植一次后,定植于12厘米~15厘米的盆中。

2.扦插 主要是叶插,多用于蟆叶海棠等,自春至夏均可进行。温度20C~22C,要求水分充足,一般2~3周即生根,当根群充分发生后,即应连叶片移栽于相适应的盆中。冬花类秋海棠也可用刚发生的新芽进行扦插。须根类均可在春季分株繁殖,球根类也用块茎分割法繁殖,即3~4月块茎萌发前,将块茎顶部切割成数块,每块留一个芽,切口用草木灰涂拌,待分割块茎萌芽后,即可上盆。

(四)栽培技术

秋海棠类多数作为盆花栽培,盆土要用加沙的培养土,6~9月在室外荫棚下生长较佳,10月以后即要移入温室越冬。夏季浇水需充足,冬季少量浇水即可。生长旺盛期应施以追肥,花前增施磷肥,可达到花大和延长花期的目的。

生育期如遇高温多湿,常发生茎腐病和根腐病,应控制温度和浇水,喷25%的多菌灵250倍液可以预防。

《观赏竹类的栽培技术》由养花技巧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用到鲜之花小编说的养花技巧,能够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专类花卉栽培技术”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