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一朵朵,一串串,团团相依,簇簇拥抱。我相信每一个都很喜欢花,正因如此,很多人在赏花种花中找到乐趣!种植花草光有喜爱是不行的,要学习相关知识,怎么样才能把花卉种植好呢?请您阅读鲜之花网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多花野牡丹》,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植物名称多花野牡丹

植物学名Melastoma affine D.Don (M.polyanthum Bl.)

药物名称爆肚叶

异名酒瓶果、催生药、野石榴、乌提子、雅改颠(傣语)

种类 全草类
主要产地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中南半岛、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也有。

来源本品为野牡丹科植物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affine D.Don (M.polyanthum Bl.)的干燥全草。


描述
原植物形态:多花野牡丹为灌木,高1m;茎直立,近圆柱形或钝四棱形,多分枝,其上部与分枝均密被紧贴的糙伏毛。单叶对生,叶片坚纸质,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近椭圆形,长4~14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楔形,全缘,叶面绿色,密被糙伏毛,背面淡绿色,被糙伏毛及密被短柔毛,基出脉5条,在叶而凹陷,背面隆起;叶柄短,密被糙伏毛。伞房花序顶生,近头状,具10花以上;苞片狭披针形或钻形,长2~4mm,密被糙伏毛;花梗长3~10mm,密被糙伏毛;花两性,花萼长约1.6cm,5裂,裂片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密被鳞片状糙伏毛;花瓣5,倒卵形,长约2cm,粉红色至红色,上部具缘毛;雄蕊10,2型,5枚较大,紫色,具延长、2裂的药隔,5枚较小,黄色,基部有2小瘤,子房下位,5室,密被糙伏毛,顶端有1圈密刚毛。蒴果坛状球形,顶端平截,与宿存萼贴生,密被伏贴的磷片状糙伏毛;种子多数、弯曲。花期25月,果期812月。

生活习性:生于海拔300~1830m的山坡、谷地林下或疏林中,或刺竹林下,灌丛中,溪边,路旁等处。

采制:夏、秋季采集,除去泥土,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本品之干燥茎近圆柱形或钝四棱形,黄褐色,密被棕色长毛。质坚,断面不整齐,类白色。对生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近椭圆形,长4~14cm,宽2~6cm,两面密被糙伏毛,灰绿色,基出脉5条。聚伞花序顶生,具10花以上,花大,粉红色。蒴果坛状球形,密被伏贴的鳞片状糙伏毛;种子多数。气微,味涩,苦。以带根,枝叶多,色绿者为佳。

化学成分:叶含黄酮苷、酚类、有机酸和氨基酸。

性味:甘,酸涩,微温。

功能主治:消积滞,收敛止血,散瘀消肿。用于消化不良,肠炎,肝炎,痢疾,疟疾,衄血,蜂窝组织炎,扁桃体炎,血栓性脉管炎,月经不调,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等症。

药理作用: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球菌抑制力强,对其他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xzH52.Com阅读延伸

巴西野牡丹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巴西野牡丹,拼音:bāxīyěmǔdān

拉丁学名:TibouchinaseecandraCogn.

别称:紫花野牡丹、艳紫野牡丹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桃金娘目,亚目:

科:野牡丹科,亚科:

族:,属:绵毛木属

形态特征

巴西野牡丹常绿灌木,高0.6-1.5米。茎四菱形,分枝多,枝条红褐色,株形紧凑美观;茎、枝几乎无毛。叶革质,披针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全缘,叶表面光滑,无毛,5基出脉,背面被细柔毛,基出脉隆起。伞形花序着生于分枝顶端,近头状,有花3-5朵;花瓣5枚;花萼长约8毫米,密被较短的糙伏毛,顶端圆钝,背面被毛;花瓣紫色,雄蕊白色且上曲;雄蕊明显比雄蕊伸长膨大。蒴果坛状球形。花多且密,单朵花的开花时间长达4-7天;周年几乎可以开花,8月始进入盛花期,一直到冬季,谢花后又陆续抽蕾开花,可至翌年4月。

生长习性

巴西野牡丹原产巴西低海拔山区及平地。巴西野牡丹性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喜微酸性的土壤。

巴西野牡丹图片

狭叶野牡丹


品种名称狭叶野牡丹

学名Melastoma malabathricum

植物种类 观叶树木
生物分类野牡丹科

产地原产东南亚、印度、新几内亚、菲律宾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常绿小灌木。狭叶野牡丹株高约30~100厘米,叶狭披针形,不具柔毛,平滑富光泽,春末至夏季开花,花冠粉白色,瓣缘略带桃红色。

繁殖方法:用播种、扦插法,春季进行;剪长10~15厘米中熟枝条,去掉枝条下部的叶,斜插于湿润介质中,约经20~30天后发根。

栽培要点:栽培土质不限,砂砾地亦能仔活,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叶上生长最佳,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性虽耐旱,但若土壤能经常保持湿润,则生长较旺。每年施2~3次无机复合肥或有机肥。早春应整枝修剪1次,老化的植株应施以强剪,促其发新枝。若已栽培数年以上,则最好更新栽培。性喜温暖至高温,生长适温约20~30℃。

应用价值:适于庭植美化或大型盆栽。

蔓性野牡丹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蔓性野牡丹,拼音:mànxìngyěmǔdān

拉丁学名:SolandranitidaZucc.

别称:粉光花、藤野牡丹、多花蔓性野牡丹、紫叶蔓性野牡丹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野牡丹科,亚科:

族:,属:蔓性野牡丹属

形态特征

蔓性野牡丹茎枝披散或匍匐状铺地,茎枝密被毛茸,节上生根。叶片心型,对生,叶面浅绿色脉纹凹入,叶背脉纹突出,略带红色。叶片有疏毛,叶面有光泽。花开于叶腋,萼筒及萼片上有腺毛,粉红色花瓣5枚,花萼表面密被小刺毛,宿存;花冠紫粉红色,花瓣5枚,雄蕊10枚,5长5短,蒴果球形,熟时紫黑色。

生长习性

蔓性野牡丹原产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性喜高温多湿。

蔓性野牡丹图片

巴西野牡丹养护要点


一、养护要点

1、给水:植株是比较适应较为湿润的环境的,因为自身生命活动比较旺盛,故而给水的频率要适当的高一些,这并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的乱给,而是要根据植株的实时变化来判断需要多少水,进而给上多少水。

2、肥料:这是很重要且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植株的花儿开的是比较旺盛的,所以如果不及时的给肥,植株是没有能力开出美丽饱满的花朵的,可以在花期和生长期的提前一些时间,如此可保证充分利用。

3、温度:该植株的适应能力是挺好的,因为它既能够耐得住严寒,又对高温天气有着极强的忍受能力,所以说这一方面还是格外让人省心的。

4、光照:植株需要光的养护,故而需要让其接受充分的光线照射,不然花朵儿会枯萎。

二、注意事项

虽说植株能耐得住严寒,可到了冬季还是尽量转移到室内为好,以便来年更好的进入生长状态。

野牡丹叶子发黄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红艳艳的花儿在枝头怒放,颜色是那么浓,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生活中,不喜欢花意味着没有生活情趣,种植花木让很多人乐在其中难以自技。养好花卉不仅需要耐心,也需要知识和技巧,如何缩短掌握花卉技巧的时间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野牡丹叶子发黄的原因与处理方法”,希望对您的种植花草有所帮助。

野牡丹是一种美丽的花卉,但在日常养护中,我们偶尔会发现野牡丹的叶子会变黄。那么,野牡丹叶子发黄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处理呢?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为你解答。

野牡丹叶子发黄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缺肥。野牡丹喜欢富含养分的土壤,缺乏养分会导致叶片变黄。此时,我们可以给野牡丹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如腐熟的鸡粪或牛粪等,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施肥的时机通常选择在春季和秋季,每次施肥的量不宜过大。

野牡丹叶子发黄的原因还可能是由于过湿的环境。野牡丹喜欢湿润的环境,但过湿的土壤会导致根系缺氧,进而影响叶片的正常功能。因此,要避免造成积水现象,注意排水良好的栽培环境。在夏季高温时,可以适量喷水增加空气湿度,但避免长时间浸泡在水中。

野牡丹叶子发黄还可能是由于病虫害的侵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白粉病、蚜虫和病毒等。白粉病会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末状物质,蚜虫会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叶片黄化。针对不同的病虫害,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比如,使用有针对性的农药或生物农药进行喷洒,确保叶片的健康。同时,定期检查野牡丹的叶片和茎干,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

野牡丹叶子发黄还有可能是缺水所致。如果长期缺水,叶片的水分供应将不足,导致叶片发黄。因此,我们要确保野牡丹的水分供应充足。一般来说,野牡丹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度浇水。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浇水频率和水量。同时,避免在炎热的中午时段进行浇水,以免叶片烫伤。

爱花卉网小编认为,野牡丹叶子发黄可能是由于缺肥、过湿的环境、病虫害和缺水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为野牡丹施肥补充养分,确保栽培环境排水良好;定期检查并喷洒防治病虫害;合理控制浇水量和频率,保持土壤湿润。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爱护野牡丹,保持其叶片健康翠绿,让其绽放美丽的花朵。

野牡丹的形态特征和栽培技术详解


野牡丹采用种子繁殖方式。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野牡丹的形态特征和栽培技术详解。

野牡丹的形态特征和栽培技术详解

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茎钝四棱形或近圆柱形,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伏毛,毛扁平边缘流苏状。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广卵形,顶端急尖,基部浅心形或近圆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全缘,7基出脉,两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脉隆起,被鳞片状糙伏毛,侧脉隆起,密被长柔毛;叶柄长5-15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伞房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近头状,有花3-5朵,稀单生,基部具叶状总苞2;苞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密被鳞片状糙伏毛;花梗长3-20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花萼长约2.2厘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及长柔毛,裂片卵形或略宽,与萼管等长或略长,顶端渐尖,具细尖头,两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3-4厘米,顶端圆形,密被缘毛;雄蕊长者药隔基部伸长,弯曲,末端2深裂,短者药隔不伸延,药室基部具1对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顶端具1圈刚毛。蒴果坛状球形,与宿存萼贴生,长1-1.5厘米,直径8-12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野牡丹的花,盛开在夏季,在鲜艳之中带点柔弱的粉红花朵,但又不失本身具有的野生性。

野生种多生长于海拔约120米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开阔的灌草丛中。常绿小灌木,高约1~4米,根粗大,浅灰棕色。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和耐瘠,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是酸性土常见的植物。性虽耐旱,但若土壤能经常保持湿润,则生长较旺。

耐瘠薄。以疏松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栽培为好,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腐叶土生长最佳。

种植方法

播种、扦插,春节进行。

由于野牡丹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和耐瘠。因此以向阳、疏松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栽培为好。

野牡丹广泛分布于江南大部分省区的旷野山坡、山路旁灌丛林中、疏林下。喜阴,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耐瘠薄,具有很好的抗病虫害能力,管理粗放。花后需及时修剪,以控制株高度及株型。可孤植或丛栽于林下。播种苗生长缓慢,扦插宜在春夏进行,发根快。

野牡丹采用种子繁殖方式。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将种子混拦草木灰或细土,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复盖细土2cm,然后盖草、浇水。每1h㎡播种量22.5~30kg,气温在25℃以上时,20d左右出苗,出苗后揭去盖草。苗高15cm左右,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3株。

野牡丹的花,盛开在夏季,在鲜艳之中带点柔弱的粉红花朵,但又不失本身具有的野生性。

野生种多生长于海拔约120米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开阔的灌草丛中。常绿小灌木,高约1~4米,根粗大,浅灰棕色。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和耐瘠,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是酸性土常见的植物。性虽耐旱,但若土壤能经常保持湿润,则生长较旺。

耐瘠薄。以疏松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栽培为好,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腐叶土生长最佳。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定植后至封行前,应隔月松土除草1次。

水肥管理: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极耐旱,稍耐瘠,栽培管理粗放,春、夏、秋季各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1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进行培土。

温度管理:性喜高温,极耐寒,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

光照管理:阳性植物,须种在向阳的地方,给予充足的光照。

病虫害防治

抗逆性强,较少感染病害,因此在生长期,每月喷洒一次杀菌剂即可对病害起到预防作用。

多花报春


品种名称多花报春

学名P.Polyanthus

英 文 名Polyantha Primrose

植物种类 多年生花卉-宿根花卉
生物分类报春花科报春花属

产地欧洲各国普遍栽培,我国上海、南京、上海、南京等地有栽培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杂交品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作一二年生栽培。株高15-30cm;伞形花序多花;欧美栽培品种:健群(cv.Crescendo)F1混合大花,有黄、橙、红、蓝、紫、白等色。

生活习性:习性:为中海拔或高纬度地区落叶林下的一类植物。喜凉爽气候,不耐高温,越冬5-6℃。适生于半阴环境,忌强光直射。喜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

繁殖方法:播种法。因种子寿命较短,最好随采随播。种子较小,播后可不必覆土。种子发芽需要光照,喜湿润,播后应覆盖玻璃,并置于半阴处。发芽适温为15-21℃,10-15天发芽。若温度超过15℃,则发芽率降低。播种期可根据需要开花的时间而定,如需早春开花,可于早秋播种;如春季露地花坛用花,则可于仲秋播种。越夏时应注意通国风,半阴条件,并向周围环境喷水降温。生长期间经常注意浇水和施肥。

栽培要点:多花报春产业化生产常用10~12厘米盆。幼苗定植后,生长期每旬施肥1次,肥液切忌沾污叶片。施肥后用清水冲淋,以免肥液沾污叶片使其发焦干枯。元旦前后从叶丛中抽出短花茎开始着花,增施1~2次磷钾肥。春节前后进入盛花期,如管理妥善,花期可延至4月。浇水视盆土而定,不宜过湿。生长期和盛花期应多浇水,并多见阳光。有些品种花后剪去花茎和摘除枯叶,加强肥水管理,花期同样可以延长。花后正值盛夏高温,适当控制浇水,给予凉爽通风条件,以利安全越夏。花时,不宜多搬动,否则容易造成叶片破损或植株倾倒,直接影响株高。花期进行人工授粉,可以提高结实率。6~7月蒴果先后成熟,由于开花持续时间长,果实成熟不一致,需边熟边采。

主要用途:适于盆栽观赏,亦可用于岩石园、花坛等。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多花野牡丹》一文,希望能够带您了解很多不同种类的花卉,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牡丹养花技巧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