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样的野花也睡醒了,只见它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生活中,不喜欢花意味着没有生活情趣,种花养花的乐趣一般人难以探知!侍弄花草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是必要的,你是否遇到了相关的问题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茶树花怎么养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养殖方法

1、土壤:这类植株喜欢可以留住水分、养分比较多、有通气能力的土壤,可以将腐叶土、沙土和红土倒在一起搅拌而成。

2、浇水:这类植株比平常的植株喜欢水分,所以要注意给植株水分的量。春季和秋季可以2-3天给植株浇次水,到了夏季温度高了需要一天给植株两次水分别在早上和晚上。冬季不用给植株浇太多次水,可以7-8天给植株浇一次水。

3、施肥:这类植株开出美丽的花朵养分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该植株的生长期可以一个月给它一次淘米水制的肥料,也可以使用市场买回来的专用肥料。

二、注意事项

1、土壤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丢到原有的养分,所以可以种植大约两年将土壤换成新土。

2、冬季天气有些差时不需要给它浇水,这时浇水对植株的生长没有益处。

3、温度不在植株的承受范围之内的时候不需要给植株肥料,起不了什么作用。

XzH52.COM好文推荐

茶树内怎样套种木瓜


你好;我是四川宜宾的,我 家里也是 种茶的,但是很便宜。我想套种木瓜,不知哪里有售,需要怎样栽呢 谢谢

姓名:袁于鑫 单位:意达服饰 联系电话:15869565572 2008-09-29

专家解答
袁于鑫同志: 您好,在茶树行间可以套种木瓜,但具体套种技术,我们暂时掌握的还比较少,建议不妨进行试种。 以上内容和建议,仅供参考。

茶树上取种苗


我种有十凡棵老茶树.我想知道如何在这茶树上取种苗去种植

姓名:何生 单位: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 联系电话:15113551889 2010-03-17

专家解答
何生同志: 您好,茶树可以用种子养殖,也可利用茎叶和根等部分营养器官进行无性养殖(或称营养养殖)。无性养殖的方法很多,有扦插、压条等。无性养殖的方法,主要采取短穗扦插。大多数茶树品种,同时具有有性养殖和无性养殖能力。无性养殖,能够保护茶树良种的优良性状,后代性状一致,养殖系数高。但是,花工多,成本大,苗木栽培管理要求高。种子养殖,方法简单,成本低,后代适应性强。但是,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种子后代具有复杂的遗传性,容易产生变异,不易保持良种的优良性状。 关于详细的养殖技术,在本网农技百科栏目中有很多相关资料,不妨试试在此栏目中进行查询。 以上内容和建议,仅供参考。

茶树的防冻措施


茶树受冻后不仅生理机能受到破坏,影响年产量,还会导致整株秃枝或枯死,应采取如下措施进行护理。

1.行间覆盖,熏烟驱霜:可用柴草、秸秆、草皮、树叶、锯木灰、厩肥、稻麦壳稃、稻草于土壤封冻前铺盖茶园,每亩约需铺草1500~2000公斤,铺草可采用稻草、杂草、修剪的茶树枝条等;当气温降至2℃左右时,根据风向、地势、面积设堆点火,既防晚霜冻又积肥。

2.覆盖防霜,加强肥培管理:对幼龄茶树,在低温寒潮来临之前,可用遮阳网等覆盖蓬面,也可在遮阳网上盖上塑料薄膜或稻草、杂草;或直接用稻草盖在茶丛上;加强肥培管理,施足基肥;施入有机肥或氮磷钾化肥,提高土温和土壤肥力;对冻害程度较轻和原来有良好采摘面的茶园,修剪程度宁浅勿深,尽量保持采摘面。对受害较重的则应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甚至台刈。

3.浅耕施肥,培养树冠:解冻后,及时进行早春浅耕锄草,若冻土层深,还可用1%的尿素进行根外追肥;春茶萌芽期冻害发生后,在整枝修剪的同时,应及时喷施叶面肥;受冻茶树由于上层叶片被冻伤,春茶开采时间可能会推迟一点,因此春茶采摘应留1片大叶,夏、秋茶则按常规采摘。这样既有利于养好树冠,又可多采高档名优茶,减少由于冻害造成的损失。

茶树冬季管理措施


茶园秋冬季管理一般从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2月份结束。管理要点如下:

1、土壤管理:

(1)深翻除草。秋冬季深翻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土壤的通透性,对恢复茶树生机十分重要。深翻一般应在每年10月初至11月上旬进行,深度20厘米左右,过深易伤根系,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深耕时结合铲除杂草,埋入土中。

(2)深施有机肥。10~11月份是茶树根系生长发育高峰期,因此施基肥的时间最迟不超过11月底。基肥的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如猪牛粪、堆肥、饼肥等,配合施用少量磷肥。基肥施用量一般占全年施肥量的30%。不同生长阶段的茶园施肥量有所不同。幼龄茶园一般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1500公斤,或饼肥100公斤,配施磷肥20公斤;成年茶园为每亩施用农家肥2000~2500公斤,或饼肥200~250公斤,外加磷肥50公斤。施肥应沿行间开沟深施,也可结合深耕进行。施后应覆土,防止肥料流失。对梯级茶园,肥料应施在梯级内侧。

(3)茶园培土。选择一些外来的洁净土,如茶园四周或其他坡地上的红壤土、黄壤土、泥土等,培到茶树基部,厚度达10厘米左右。一般要求粘性土茶园培入砂质的红壤土,砂质土茶园培入粘性土;低产茶园和衰老茶园则应培入红、黄壤心土。

2、茶园修剪:茶树秋冬季修剪是夺取春茶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应注意因树制宜,对于成年茶园应采取轻修剪、深修剪及边缘修剪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幼龄茶树则应以养为主,定型修剪,培育树冠。

(1)轻修剪。对已投产茶园每年要进行一次轻修剪,目的是控制树高和培养树冠采摘面。一般剪去树冠面3~5厘米,达到树冠表面平整,使茶树高度控制在50厘米左右。修剪的时间要根据海拔高度确定,低山可以在10~11月进行,海拔900米以上的茶区,可在年后2月份进行。

(2)边缘修剪。对已封行形成无行间通风道的茶园还要进行边缘修剪,剪除行间交叉枝条,保持茶园行间20~30厘米的整齐的通风道及操作行间,有利于防止茶园病虫害。

(3)深修剪。对于有较多细弱枝、鸡爪枝,产量开始下降的茶园,应进行深修剪,可将超出树冠面10~15厘米的枝条剪除,并将全部鸡爪枝剪掉,以利于下年发芽粗壮整齐。

3、病虫害防治:

(1)全面清园。茶树行间的杂草及枯枝落叶均是害虫、病菌隐藏的地方,及时进行清园有利于减少茶园内越冬病虫的基数。一是修剪和深耕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树冠上的病枝病叶以及虫蛹,二是扫除行间和四周的枯枝落叶,然后集中烧毁,消除越冬病菌和虫源。

(2)喷药封园。茶树越冬病虫主要有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及蚧类、螨类等。秋茶采完后,如果病虫害仍很严重,可以喷洒一次农药进行防治。然后要对整个茶园用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喷药时要将茶丛上下、内外,叶片正面背面都喷到,地面的杂草及蓬内的枝条也要喷及,以提高防治效果。封园工作要在11月底结束。

4、茶树防冻工作:

(1)施肥培土。在寒潮来临之前,要及时做好施肥培土工作,在茶园行间多施一些牛栏粪、磷钾肥等暖性肥料有利于提高土温。施肥后应及时进行培土,在茶树基部培入厚度达10厘米左右的新土,以防根系外露造成冻害。

(2)行间铺草。可就地取材,利用柴草、稻草、秸秆等铺盖茶树行间及根部,以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

(3)蓬面覆盖。在大寒潮来临前,对于幼龄茶园还可用稻草、杂草或薄膜等进行蓬面覆盖,开春后及时揭去覆盖物,以期达到防止茶树受冻,促进茶树春季早发芽、发壮芽,实现春茶优质高产的目的。

茶树矮化密植栽培


茶树矮化密植栽培,是一种速成高产栽培法。实践证明,矮化密植栽培能比常规栽培提早三年投产,产量高且增长快,经济效益显著。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矮化密植茶园的建立

1、选好土地。凡土层1米以上,无铁锰硬结层,pH值4.5--5.5之间,地下水位低于1米,坡度10度以下的生荒地都可建园,熟地一般不如生荒地好。为避免水土流失,可先修筑梯幅等宽近等高的梯田,再行开沟下肥作畦种茶。为避免根结线虫的为害,播种前,每亩可用7.5公斤3%的呋喃丹颗粒剂撒于播幅上,然后用铁锹将药剂与25厘米的整个土层拌匀。

2、分层施足基肥。土地经深翻平整,即可规划种茶畦,畦宽100--120厘米,种植畦分层施足基肥,每亩基肥用量:猪、牛栏肥60--80 担,饼肥200--300公斤,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50--60公斤,火烧土20--30担。猪、牛栏肥施入30--40厘米深的土层,其它基肥先一起拌匀,2/3施于20厘米处的土层,其余全部施于10厘米左右的上层。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有机肥均要经腐熟后才能施用,特别是饼肥,如不腐熟易引起烧根。

3、选用良种。选用耐密植、顶端优势强、植株直立、株型紧凑、叶片上斜、育芽力强、生长快的茶树品种。

4、合理密植。目前采用较多的密植方法有:①大行距1.5米,小行距33厘米,丛距(穴距)20厘米,每丛植茶苗2--3株,每亩6667丛 15000--20000株,俗称三条密植法;②大行距1.5米,小行距26--30厘米,丛距20厘米,每丛植2--3株,每亩8500丛、 20000--25000株,俗称四条密植法。在推广应用中,水肥条件好的也可再密一些。

5、加强幼苗期管理。做好幼苗阶段的保苗工作,提高茶苗成活率十分重要。新植茶苗,晴天要求每天早晨或傍晚浇一次水,一年中耕除草4次,即 2--3月份春茶前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深度10--15厘米;5月中旬春茶后一次浅耕,深度10厘米左右;7月中旬夏茶后一次浅耕,深度7--8厘米;秋茶结束后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深中耕,深度15--25厘米。

二、密植茶园的管理

1、科学施肥。密植茶园的茶树,通常比常规茶园多6--8倍,高密度的多20--30倍,投产早、单产高,合理增加施肥量是必要的。通常一足龄茶园亩施尿素25公斤,二足龄60公斤,三足龄75公斤,四足龄90公斤,五足龄以后100公斤。氮、磷、钾以3:1:1施用,每50公斤干茶保证纯氮 7--8公斤。随着单产的不断提高,氮肥用量要增加(氮、磷、钾4--6:1:1)。基肥每年施一次,亩施饼肥150--200公斤,火烧土20--30 担,于11--12月中旬施下,追肥(尿素)于3、5、7月中旬平均施下,撒施于畦沟后复土,最好赶在雨前施肥。

2、低位修剪。密植茶园的产量构成,主要靠发挥个体的顶端优势,顶芽多,芽头壮。降低修剪部位,使树型矮化,缩短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距离,促进顶芽生长,这是矮化的目的。因此,种后第二年3月上旬,当苗高平均超过20厘米时,距地面15厘米处剪去上部枝叶。这年7--8月,一般苗高平均要超过 40厘米,可先打顶采摘一部分鲜叶,然后在30厘米处进行平剪。由于幼龄茶树长势旺盛,第三年3月上旬如果苗高平均达50厘米时,可以40厘米处进行平剪。茶树经过三次定型矮化修剪后,以后每年3月上旬只须在树冠面上进行2--3厘米的轻剪就行了。

3、分批多次采摘。光靠修剪来控制密植矮化茶树的高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分批多次采摘和延长采摘时期。茶树在幼年期要注意采、留结合,为尽快提高单产准备条件,因此,茶树经过第一次修剪后,当树高达40厘米时,打顶采一芽一二叶,不到高度的新梢,一律不采,每隔3--4天采一次,反复采摘 4--5以控制高度,到年终保持树高40--45厘米。茶树经过第二次定型修剪后,春芽可留3--4叶采,夏茶留2叶采,秋茶留1叶采,年终保持树高 45--50厘米。茶树经过第三次离地40厘米的修剪后,春茶留2叶采,夏茶留1叶采,秋茶留鱼叶采,年终树高保持在50厘米左右。四足龄茶树,春季轻剪一次,春茶可留1叶采,夏秋茶皆留鱼叶采,年终树高55厘米左右。采摘时期,一般谷雨开采,霜降前一星期封园停采。

茶树施肥技术(精选)


“簇簇鲜艳的花朵,聚集在叶片下,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动。”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人都很喜欢花,所以很多人将花卉种养视为生活的一种方式。长期的种养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经验,怎么样才可以种植好花草呢?爱花卉网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茶树施肥技术(精选)》,但愿对您的种植花草带来帮助。

茶树施肥技术

茶园施肥要求要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营养特点,实施以平衡施肥为核心的综合营养技术,做到因树因土因时适时、适量、平衡、安全用肥,以满足茶树正常生长和产出对养分的需求,保障茶叶食品安全,保持或增强茶园持续生产能力。

茶树施肥技术

一、根据茶树品种、树龄、产量,制定茶园施肥(基、追肥)计划。

(一)幼龄茶园:施肥应氮、磷、钾并重,三要素用量比例为2:1:1。年追肥用量:1-2年生,亩施纯氮2.5-5公斤; 3-4年生,亩施纯氮8-10公斤;5-6年生,亩施纯氮10公斤以上。

(二)成龄采摘茶园:施肥以氮为主,辅以磷、钾肥。施肥量按每年亩生产100公斤干茶,全年应施纯氮20-25公斤计算,三要素用量比例为3:1:1-2,并结合茶园土壤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茶树生长等因素作相应的调整。

二、肥料施用要平衡、准确。

(一)有机肥和无机肥要平衡。要求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有机肥的优越性是化肥所无法取代的,它营养全面,有机物含量高,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缓冲和吸附能力,减少养分淋失,保护环境;促进微生物生长,加速土壤熟化,增强根系吸收功能;促进团聚体形成,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墒、保肥和抗寒能力等。

(二)重视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

根据土壤、茶树、气候等因素,掌握施基肥和追肥的时间、种类、数量,一般茶园施肥要求一次基肥三次追肥。基肥与追肥用量比例为4:6,追肥春、夏、暑、秋季用量比例为3.5:1.5:1.5:3.5。

(三)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要平衡。

实行氮磷钾肥与多种中微量元素相结合,根部施肥与叶面施肥相结合,防止茶园因缺肥或过量用肥带来负面影响。茶树为叶用作物,营养应以氮为主,但它对养分的吸收是平衡且按一定比例的,即吸收1份氮素后须相应地吸收一定的P、K、Ca、Mg及微量元素,方能形成有机体。因此必须配施其它营养元素。

三、充分发挥茶园施肥的效果。

(一)根据肥料种类不同,采用不同施肥方式。如尿素、硫酸铵等氮肥在土壤中溶解快,容易转化为硝态氮,硝态氮不是茶树喜欢的氮素来源,又易渗漏损失,因此,茶园施化学氮肥时不能一次性施得过多。磷肥则相反,在土壤中极易固定,集中深施有利于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二)施肥与耕作制度、茶树采剪、病虫防治相配套。如施基肥与深耕改土相配套,既节省成本,又能提高肥效;幼龄茶园和重剪、台刈改造茶园应多施磷、钾肥等,以茶叶的品质。

油茶树如何嫁接茶花


油茶树播种养殖容易,可直播造林,我们做了将10至20年生的油茶树改造成观赏茶花的工作,效果良好,3年内便得到了开花的观赏大茶花,由于油茶树耐旱抗寒,用此嫁接的茶花抗逆性也非常强,下面将方法作一介绍:一、嫁接时间嫁接时间以6至7月间为宜,此时茶花接穗新梢叶片已展开,且气温较高,嫁接伤口愈合快,成活率高。二、嫁接方法利用枝接法中的切接法。由于嫁接的部位较高,故我们常称为“高接换头”。1.砧木的处理:砧木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在6至7月间嫁接,在油茶树上选择3至5个分布均匀、直径2至5厘米的主枝作为嫁接枝。用手锯将嫁接枝截枝后,需用锋利的嫁接刀将锯口去糙削平后再嫁接。较粗的枝可沿周边多接几个接穗。二是可以在上年冬季,在油茶树上选择3至5个分布均匀的主枝进行截枝,促发不定枝,每枝再选留3至5个不定枝精心养护,6至7月间待不定枝半木质化后再进行嫁接,这也称为绿枝嫁接法或嫩枝嫁接法。2.接穗的选取:在选定的观赏茶花品种的母树上,选取树冠上部外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芽眼充实的一年生枝条作为接穗。3.嫁接工具与辅助材料:需要准备包装绳、塑料薄膜条、白色塑料罩袋、切接刀、修枝剪、手锯等。4.切接具体操作步骤:将接穗剪成5至6厘米小段,每段保证有2至3个侧芽,为减少蒸发,可将叶片剪掉一半。在接穗下芽1厘米处削一长斜面,长约2至3厘米,在长面的对侧削一短面,长度在1厘米之内。将砧木的截口削平,于砧木断面的木质部边缘选一光滑处向下直切一刀,砧木切口的长、宽和接穗的长面相对应,然后将接穗长斜面向砧木插入,并使一边的形成层对齐,将砧木切口的皮层包在接穗外面。砧木粗的可沿周边多接几个接穗,接好后一起绑扎。绑扎用宽1厘米左右的塑料薄膜条(应有一定弹性)加以绑扎,绑扎时必须将膜条拉紧。将砧木绑扎完成后罩上白色透明塑料罩袋,并用包装绳将罩袋口扎好,这样可起保湿的作用。在阳光太强的地方,应对嫁接后的植株进行遮阴养护。在养护期间应随时抹去砧木上的萌芽,以减少养分消耗。油茶树高接换头时,我们可将花期相近的茶花品种嫁接于一株油茶树上,产生一树两花、一树多花的‘十样锦’茶花树,以提高茶花的观赏价值。 .

茶花和茶树的区别


一、叶片区别

茶花的叶片属革质,形状为椭圆形,长约5-10厘米,宽约2.5-5厘米,它上面为深绿色,干之后会发亮,下面为浅绿色,两面都无毛。侧脉有7-8对,在上面两面都能看见,边缘有细的锯齿。

茶树的叶片形状为长圆形,大小和前者类似。上面发亮,下面初期时有柔毛,侧脉相对前者要少写,有5-7对。

二、花的区别

茶花的颜色为红色,花瓣有6-7片,外侧的两片为近圆形,内侧的5片为倒卵圆形。它的花期较长,一般是从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5月份。

茶树花的颜色白色,花瓣有5-6片,形状为阔卵形。它的花期相对前者要短些,从10月到第二年的2月份。

苏茶茶树栽培(二)


三、茶树种植

(一)种植方式

建国前江苏茶树种植十分粗放,只是利用林间空地或农用荒芜地挖穴点种茶籽。如《四时篡要》所载:“开坎三尺,深一尺……每坑种六、七十棵子……相去二尺种一方……。”这就是老式丛植茶园。老茶区宜兴县的丛植茶园一般丛距1.3米~1.7米,行距2米~2.7米,每亩120~250丛,行间多间作山芋、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采摘过度,茶丛矮小,覆盖度只有30%~40%,茶叶产量极低,一般每亩只产粗茶25~30斤。苏州洞庭山茶树多数与果树间种。一般于当年采种后即进行播种,也有在第二年早春雨水至春分播种。茶籽一般播种在新开辟果园的梯田坎边,或果树下间隙地,无规则穴植,间作果树以枇杷、杨梅、柑桔、银杏、柿、桃、梅为主,一般穴距1.7米~2米,穴深0.3米。播种时把所挖熟泥回到穴中,填满27厘米左右,然后进行播种,每穴播种茶籽1饭碗,重约250克,播后覆土3~4厘米,覆土后再盖2~4厘米左右砻糠或柴灰或压石块(防鼠、保湿)。待第二年清明前后茶籽萌芽时把石块搬开,由于每穴播种茶籽较多,所以出苗齐,植株大。

建国后为使新茶园很快成园投产,开始改丛栽稀植为条栽密植。1953年,首先推广单行丛植,行距1.5米×1.6米,丛距23厘米~33厘米,每丛播种茶籽5~6粒,每亩留苗3500~5700株,这种单行丛植茶园通过4~5年的肥培管理和修剪,一般7~8年每亩可产干茶50公斤,10年以上亩产可超过100公斤,比老式丛栽茶园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953~1954年,宜兴芙蓉茶场又率先将单行丛植改为双行单株密植,大行距1.5米,小行距0.2米,株距0.08米~0.09米,每亩播种精选茶籽11000粒。播种前深翻0.25~0.3米,播种行深翻0.4~0.45米,再开宽0.4米,深0.2米的播种沟,打碎土垡,每亩施土灰(火烧土)1.5吨、过磷酸钙15公斤作基肥,盖土5~6厘米,耙平后按设计密度播下茶籽,覆土5~6厘米,面积达1400亩,双行单株密植茶园五年生幼茶亩产即超出过50公斤。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的新茶园绝大多数是单行丛植和双行单株密植茶园。

为了探索密植快速丰产,1975年春季,张志澄在宜兴红岭茶场布置种植了9.8亩多行密植茶园试验,其中8.8亩为单株6行,大行距1.5米,种植行宽1米,操作道宽0.5米,小行距为20厘米×33厘米。由于茶园群体数量增加,树冠覆盖度大,茶芽密度高因此表现了投产早、产量高、收益早、新芽萌发整齐、鲜叶质量好的优点。该试验地第二年亩产干茶19公斤,第三年亩产干茶76公斤,第九年达最高峰380.4公斤。1979年该场又种植140亩单株3行密植茶园,三年生幼茶单产超过77公斤,赶上七、八年生的常规茶园产量。密植栽培技术很快在全省推广,据统计1970~1982年全省新发展茶园78951亩,其中密植茶园38900亩,占49.3%。

由于种植密度在省内外争议很大,1982年,省农林厅组织茶叶技术干部15人对密植栽培方式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尽管密植茶园建园投资多,但因投产早、产量高、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出常规茶园,所以在条件具备时发展速生密植茶园,对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建设初期资金不足、增加茶农收入有积极作用。考察组肯定了茶树密植速生是茶树栽培上一项重要的技术改革。

从80年代中期到1997年发展的新茶园多采用多株单行、单株双行和部分单株三行形式。

(二)茶园间作

建国前的老式丛栽茶园几乎全部实行间作,间作物除果树外,主要是山芋,还有玉米、大豆、花生、三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以解决山区农民自己的粮食问题。50年代初期,为了不减少粮食作物的收入,在发展新茶园时仍保留了幼年茶园的间作,但对间作作物和密度作了规定,幼年茶园不可间种高杆作物, 60年代初进一步明确,茶园中不得种植高杆大豆、爬豆、山芋、小麦、芝麻,可以种植矮杆大豆、绿豆、花生和部分中药材,并要合理安排行株距。60年代末到70年代提倡茶园间作绿肥作物。随着大部分茶园封行成园以及粮油生产土地产出率提高,80年代以后,茶园就很少间作了。

(三)无性系良种的栽植技术

70年代初,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扶持每年从福建、浙江等省引进大批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发展新茶园,但由于沿用种子苗移栽法,成活率不高,有的年份因伏旱成活率仅有30%~40%,挫伤了群众发展无性系良种的积极性。1975年,无锡市大浮林果场于坡地采用低沟栽植法移栽福丁大毫无性系茶苗,在种植行上开深20~25厘米的种植沟,沟呈船底形,然后将茶苗栽在沟中,浇一次透水,上覆盖松土,使茶苗根颈部低于地面10~12厘米,有利于降雨和干旱时灌溉水停留沟中,保持土壤水分。当年10月检查,茶苗成活率达90%以上。80年代省农林厅在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的同时,也推广了坡地低沟栽植法,全省各地在应用中又根据各地情况,进一步发展为全面深翻,开好种植沟(沟深50~60厘米,宽60厘米),分层施足基肥,坡地低沟保墒定植,平地或洼地平沟防涝。句容县高庙茶场拓植无性系良种茶园115亩,移栽茶苗采用开好种植沟、施足基肥、选择壮苗、低沟栽植、粪水浇苗、留苗补缺等配套栽培技术,达到了一次成园。1991年农业部农业司领导来江苏视察茶叶生产,亲临开沟栽植现场,对这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1997年国有茶场大规模更新改造时,这一做法被列入“技术指南”。

四、肥培管理

(一)重施基肥

建国前,茶园基本不施肥。50年代茶园很少施基肥。1963年省农林厅印发的培训教材中提倡秋季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加适量氮素化肥(每亩10~15公斤)作基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秋冬基肥的用量、种类大大增加。1974年10月无锡市郊区大浮林果场在两年生茶园的茶行间深翻26~27厘米,每亩施猪灰2.5吨,可可饼3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1975年12月又在茶行间深翻40厘米,每亩施鸡灰、猪灰、豆灰10.5吨,过磷酸钙50公斤;1976年11月,茶行间继续深翻30厘米,每亩施鸡灰、蚕蛹下脚1.8吨;1977年11月,茶行间深翻33厘米,每亩施鸡灰1.3吨。通过四年重施基肥,1977年茶园正式投产,1978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亩产鲜叶672公斤,折干茶168公斤,创造全省幼龄茶园的高产记录。1978年在全省茶叶科技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从而使重施基肥的技术措施在全省推广。80年代,茶场普遍在秋茶停采后结合深翻,开沟条施腐熟饼肥(菜籽饼)每亩125公斤,磷肥40~50公斤。宜兴县阳羡茶场每年秋冬深翻施肥,耕深25~27厘米,每亩施菜饼或可可饼200公斤,磷肥40~50公斤,尿素10公斤作基肥。1980年投产茶园1470亩,产干茶231.5吨,平均亩产137.5公斤。90年代,进一步优化了肥料结构,基肥以饼肥和茶叶专用复混肥为主,数量不少于150公斤/亩,为了来年提早开采,施肥时间大大提前,改冬施为秋施,一般在9月中下旬开始,10月份施肥结束,为来年春季增产打下基础。

(二)分期追肥

50年代后期,部分茶园开始施用人粪尿和少量化肥作追肥,人粪尿多用在1~2年生幼龄茶树上。60~70年代,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高产稳产茶园的建设,茶园追肥次数和数量不断增加,一般茶季追肥3~4次,肥料多为碳酸氢铵或硫酸铵。宜兴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在1969~1973年的五年中,每年追肥4次,即春茶前施催芽肥,春茶高峰期过后施春肥;春、夏茶结束后施夏、秋肥。全年亩施硫酸铵140~170斤,各次施肥数量比例为30%、25%、20%、25%。1995年以后,由于名茶生产大幅度增加,各地追求茶园早开采,因此追肥的时间、次数、种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催芽肥时间提前至2月底、3月初,重点施足春茶结束后的追肥,并且增加了有机肥和复混肥的比重,由于很少采摘夏茶,夏茶后追肥一般不施,秋茶结束结合基肥,适当增加速效化肥,以增强茶树御寒能力。

(三)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

除了根部施肥外,70年代有些茶场试用植物生长激素“920”、“赤霉素”等进行叶面喷施,促进茶芽萌发。80~90年代有些茶场为了提早春茶开采,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在春茶期间全面喷施叶面肥3~4次。肥料种类有硫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等大量元素,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钼酸铵等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施用浓度:大量元素为0.5%~1.0%,微量元素50~500毫克/公斤,稀土元素10~50毫克/公斤。用量以喷湿叶背为度,喷施时间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喷施期以新梢萌发至一芽一叶初展时效果最好。镇江地区茶科所(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于1982~1983年在春茶期喷洒浓度为1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夏茶期喷洒浓度为0.5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生产上没有得到大面积应用。90年代以后,有些茶场在茶芽生长期间喷洒为茶树专门生产的多功能复合营养液,如“T—爱农”、“LH—P农乐”、“茶叶素”“壮茶灵”、“一喷早”等。但应用面不广,未在全省形成制度。

(四)种植绿肥

60年代开始,全省推广茶园种绿肥,以解决幼年茶园肥料的不足。秋播绿肥有苕子、紫花豌豆、紫花苜蓿、蚕豆,播种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苕子每亩播种1~1.5公斤,紫花豌豆每亩2.5~3公斤。春播绿肥有大豆、绿豆、大叶猪屎豆、印尼绿豆等,播种期在5月,播种量每亩2~2.5公斤,绿肥作物在盛花期及时刈割埋青。70年代,宜兴一些茶场对已封行的茶园采用割草埋青的方式施用绿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力。80年代以后,由于大面积发展新茶园,绿肥作物种子不足,化肥、饼肥、畜禽粪等肥源增加,茶园逐渐不再间作。

五、茶园耕翻除草

建国时江苏留存的老茶园大多为茶粮、茶果间作茶园,茶农结合间作作物种、收,进行茶园耕翻、除草。1963年省农林厅肯定了茶园耕翻对改良土壤的积极作用,并把耕翻按深度分为三个类型:①浅耕:深度在10厘米以下,目的是除草保墒;②中耕:深度在10~25厘米,目的是疏松耕作层土壤,增加土壤保蓄水分、空气和养分的能力,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③深耕:深度在25厘米以上,作用是增加耕作层深度,扩大根系伸展范围。根据江苏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春不耕,夏浅耕,秋中耕或深耕”的要求。深耕时间要在“秋季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以后开始,上冻后15~20天结束”,要结合施基肥进行。这一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成为江苏茶园管理的一项常规技术。

1979年宜兴县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罗凡在总结该场25年茶树综合栽培技术时进一步提出切忌湿土锄翻破坏土壤结构,秋茶结束后,立即深耕,深度达30~40厘米,亩产鲜叶750公斤以上的茶园因树密闭,土壤结构好,不必年年深翻。每年浅锄割草四、五次,深度7~10厘米,特别是干旱来临前进行浅锄,耕翻浅锄都是人工操作。随着茶树生长树冠郁闭,耕翻作业难度增加,一些茶场用毛竹将茶树树冠夹住,进行人工深翻或用牛拉梨耕翻。

70年代末,一批密植速生茶园相继建成投产,由于密植茶行行间狭窄,张志澄根据贵州湄潭茶科所和肯尼亚的经验提出了密植茶园免耕技术。

1981年句容县高庙、方山、张庙、浮山、九华等茶场开始使用除草剂“镇草宁”,对清除水花生、三菱草、巴根草有很好的效果,比人工除草经济实惠。

1985年,宜兴县川埠乡大力推广茶园机械耕作技术,全乡1583亩茶园的61.4%实现了中耕、深耕、开沟施肥作业机械化,提高工效40-50倍。节省农本1/2-3/4。但由于机械购置投入大,到1997年,除了部分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的茶场实行机械耕作,大部分茶场仍以手工耕锄、除草剂除草为主。

六、茶树修剪

(一)台刈

清朝初期,顺治十六年(1660)黄宗羲著的《匡庐游录》记载,“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地又寒苦,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蘖。”清康熙三年(1664)方以智著《物理小识》称:“树老则烧之,其根自发。”建国前,江苏宜兴、吴县、金坛等茶区集以上二法于一体,对衰老茶树进行更新改造,具体做法:将衰败茶树在距地面6.5~10厘米处用镰刀割去,清除枝叶后,在树桩上铺草,点火焚烧,这样可以烧死树桩处的茶树病虫害。来年可萌发健壮新枝。建国后,台刈技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53年,江苏省镇江茶场对六分场(现高资茶场)建国前留下的16亩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为3~7厘米,并重施基肥。1956年,宜兴在川埠蒋笠村搞老茶园台刈改造试点,推广衰老茶园台刈技术,效果较好。1958年,省农林厅下达宜兴县老茶园台刈7000亩的任务。其后,全省大面积发展条式茶园,到80年代,部分茶园进入衰老,又需使用台刈技术进行更新复壮。1983年,六合县平山林场东山茶叶工区在春茶基本结束的5月中旬,首次使用林业割灌机对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15厘米,清除枝梗后,立即进行深翻埋青,埋黄豆杆亩均1000公斤,亩施饼肥150公斤,磷肥50公斤,第二年就收回改造投资的80%。1997年,全省国有场圃衰老茶树更新改造项目开始启动,台刈作为改造的一项技术措施。省农林厅将此项技术的具体要求写入了《江苏省国有茶园更新改造指南》。

(二)定型修剪

建国前,江苏茶树栽植均为丛式,不进行定型修剪。1953年,芙蓉、镇江等国有场圃开始陆续种茶,茶树栽培主要是学习苏联技术,开始引入定型修剪的技术概念。省农林厅张志澄、邰大传等在镇江茶场进行双行条播新茶园示范试验,一次播种58亩。以后运用定型修剪理论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新植茶园的定型修剪技术要求。当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生长量大的高度为15~20厘米,第二次定剪高度30~40厘米,第三次高度45~55厘米。1954年,省宜兴茶叶实验场罗凡对新拓植的茶树进行定型修剪的试验研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必须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培养好茶树骨架,促进分枝,形成树冠。

1963年,省农林厅把三次定型修剪作为一项茶树栽培管理的常规技术编写成技术资料,在全省推广应用,其中对定型修剪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修剪工具为篱剪):

定型修剪次等 幼茶年龄 修剪离地高度(厘米) 修剪季节

第一次 第二年 10~15 春茶发芽前或秋季停止生长后

第二次 第三年 30~40 春季或秋季

第三次 第四年 40~55 春季或秋季

注:第一次在春季修剪后均需春剪,第一次秋剪以后均需秋剪。

养花技巧《茶树花怎么养殖》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养花知识花太高怎么处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