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伸伸懒腰,看见春天已经来了,连忙整理发型。花骨朵也探出头来,春风告诉它春天到了。”不管是有无生活情趣,花都在那里,而种植花木让很多人体验到了不一般的乐趣。种植多肉的过程既有乐趣也有学问,怎么样才可以种植好多肉呢?请您阅读鲜之花网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阳光及南非多肉植物对于阳光的追求》,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阳光的作用

万物生长靠阳光,一天不晒憋的慌。古人折磨囚犯,喜欢把人关进地牢,剥夺人家晒太阳的权利,由此可见阳光对于生物的重要性。

相比动物而言,植物对于阳光的依赖性更高,因为光线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应全身。有人会说,植物有根啊,植物的根才是吸收养分的。我只能说,拜托把初中生物课本找出来。植物的根系吸收的只是原料,原料要经过输送到达叶片,然后通过叶绿素、二氧化碳、以及光线的催化发生光合作用,最终生成能供植物消耗的糖分。就好比你血管里流过的是血液而不是大米。

阳光当然指的是全光谱的自然光,所谓全光谱,就是经过三棱折射后能反映出7种单色可见光的光线,所谓自然光,就是除了可见光以外还应该包括UVA、UVB、UVC等不可见波段的复合光线。其中对植物生长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可见光谱里的红、蓝光,以及UVA、UVB、UVC。现在市面上有高科技的红蓝植物生长灯,据说效果也不错,不过使用成本估计远远大于一般家庭栽培植物的价格。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也就算了,别当真。

老姜觉得可见光都容易理解,但是不可见光的作用往往都容易被忽略,老姜随心所作,仅供参考。

2、阳光中不可见光的介绍

UVA,波长320~400nm,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过大部分的透明材料,破坏生物表皮细胞,促进细胞老化,反应到人体,就会晒黑。MM们日防夜防的就是这个东东。而对于多肉植物来讲,这个波段的光线能促进表皮细胞老化,让外壳坚硬、厚实,看起来不会那么水灵,但同时植物的抗性会增强,对外界物理性破坏的抵抗力会大幅增加,特别是家里住着的地方小区环境好的,放在外面的植物在野鸟、松鼠之类的禽兽蹂躏下能极大程度的提高抵抗力及成活率。更为重要的是,表皮适度老化的植物,能避免在突然增强的阳光下的晒伤,所以给予适当适度的UVA锻炼,是家庭栽培必须要注意的。

UVB,波长275~320nm,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中等穿透力。经过大气层只有2%左右的能到达地面。这个波段的紫外光能帮助动物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我们晒太阳其实就是在晒UVB,所以老姜喜欢叫它生命射线。UVB对植物来说,是促进光合作用的一部分,只不过他的促进作用是相反的。从表象上来说,它可以使植物矮化,从而可以将养分大量地积累到植物的根茎部,最终目的是通过营养的积累提高植物的体质,促进开花、结果。如果没有UVB,那世界上植物都会变成软趴趴的韭菜秧子(林妹妹的体格,姚明的身高,大家可以发挥一下想象)。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角度来说,UVB的照射,可以让植物矮化,紧凑,表象上是更加美观,实质上是增加了抗性。前面说的长鼻王就是反面教材。

UVC,波长200~275nm,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主要功能是杀菌,过强的照射会让细胞大量死亡,反应到人体就是皮肤癌变,反应到植物就是灼伤、焦枯。我喜欢叫它灭杀射线。不过幸好,它的穿透能力最弱,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而且穿越大气层过程中,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所以保护臭氧层很重要)。而对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来讲,由于药物普遍用量较少,为了植物的健康、灭菌的需要,适当的接受UVC照射是必须的,一来可以杀灭植物表面或周围环境的有害菌群,二来同样也可以促使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道理等同于UVA。

3、植物对光的追求

那么,家庭环境下的南非多肉植物对于阳光的追求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如果你够聪明,那在看过上面的生理特性和阳光后应该已经有体会了,如果还没有体会,那也不能表示你迟钝,只能说明你比较好学。既然你这么爱学习,那就继续听我掰。

家庭环境中,前面已经说过,由于有遮蔽,所以大部分时间没有直射光,而且由于有雨棚、窗户等物体的拦截,所以,哪怕照进来的光线也会缺乏足够的不可见光(如UVB,在单层玻璃的过滤下,损失率达到80%以上,主要原因是普通玻璃里的铅元素),而过多刻意加强的光照又会造成UBA和UVC的过量,原本水灵灵的植物要么被晒伤,要么变的老卡卡。应该可以说,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环境是一个病态的环境,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环境。这和你用了多少肥料,浇了多少水无关,这个是先天造成的。除非你愿意把家里的天花板敲掉,不过我估计住在你楼上的邻居不会答应。

这样先天不足的环境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比如:植物徒长、抗性降低、真菌爆发、细菌蔓延要么就是晒伤、晒死、晒的象干尸我们平时养花,经常会听人说,养花要露天,室内养的长不旺,养人不养花等等,这些话虽然出自于民间百姓,但是仔细研究,其实都有科学道理。关键问题也就是这个光字。

事实上,也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除了砸天花板,还有其他很多办法可以来纠正或者弥补缺光的不利条件。比如,药物、控水、采光方法、加大温差,根据季节分别对待等等。药物不是我的特长,一定是要被放弃的。

(1)阳台族有效利用阳光的窍门

大多数公寓楼阳台族,应该都有个阳台(我承认这是句废话,没阳台还养什么花呢),大部分阳台是包封的,包封的阳台采光条件不错,但是前面也说了,玻璃会阻断紫外线,所以我建议在你可以控制的前提下,尽量长时间打开窗户。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番杏科植物,在全光谱的散射光的环境下,也远远好过光谱缺失的直射光。我曾经在家里做过试验,阳台无遮挡散射光下栽培的生石花和同样年纪、大小、品种但是在卧室飘窗隔着玻璃晒太阳的生石花比较,前者明显矮胖、结实,而且表皮老化的很舒服,完全不象后者那么水灵。甚至,在夏季,休眠也不明显。翻盆后就更有体会了,前者根系主根分明、粗壮、半木质程度不高,侧根及毛细根发达,拔起来带着好大一个土坨,而后者就要弱很多,虽然也很健康,但看起来明显就是温室里出来的娃,受不得风吹雨打。

如果你养的是瓦苇,那还需要注意的是:阳台是三面开窗的,瓦苇植物要放在东面位置,而后在西窗边上要放上足够高度的绿植或是加挂遮阳网。如果阳台是仅南面开窗,那就需要放在西面位置,理由只有一个,瓦苇需要中等强度的短日照。而早上初升能晒进阳台的阳光刚好符合这一要求。至于遮阴,如果你的阳台有雨棚,那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因为每个季节日照的角度都不同,越是夏季,日照角度越正,中午时分需要遮阴的时候,阳台里往往是照不进阳光的。如果你喜欢夏天的植物也是水灵灵的,那用一张单层的50%遮阳率的网就足够了。假使遮阴了植物还是干瘪,那就要恭喜你了,因为你又可以翻盆玩泥巴了。

(2)不同季节对采光的选择

根据南非多肉植物都是冬种型这一特性,家庭栽培,就要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因为南方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天的低温和夏天的高温,都不是瓦苇甚至番杏所能够承受的,所以这两个季节,大部分人家里的植物是处于休眠状态的,不同的是,瓦苇在冬季是浅休眠,夏季是深休眠。而番杏则正好相反。也有少数条件好的同学会采用加温或者土制降温水帘等方式人工调节温度,使植物继续生长。不过,相信大多数同学也只能和我一样,听之任之,任其自然休眠(极少数同学夏天或者冬天仍旧大水大肥,唯恐植物吃不够的不在讨论范围)。这样一来,植物的生长也就只有春夏两个季节,从我在杭州的气候来观察,一般生长高峰是在10月初-12月底,4月初-6月底。

如何最高效率的利用这几个月时间,也就决定了你家植物的生长速度,有人经常会羡慕别人家的植物长的快,其实别人家的条件和你家也差不多,区别就是人家利用好了这几个月,而你家的植物在这几个月里把精力都花在发根上了。

要利用好这段时间,给予植物充足的自然光是必不可少的,以瓦苇举例,在春季,经过一个冬天的连续阴雨,低温,植物在浅休眠状态下,体内积聚了不少的毒素,盆土里的细菌虫卵也开始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徐徐渐进地增强光照,几个月没开的窗户也该开一开,一方面阳光下盆土的自然升温可以催醒植物分泌生长激素,再就是可以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盆土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病菌、虫卵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突然暴晒,前面也说过了,表皮细胞没来得及老化之前,阳光中的UVA和UVB对植物是致命的。秋季也一样,除了注意日照强度和植物适应程度以外,秋高气爽的时候更加要随时关注植物的状态,因为,在南方,秋天的紫外线强度是远远大于夏天的。一般,秋天的日照量以植物叶片不再保持嫩绿为度,如果叶片泛红,那就说明光照太强了,对于刚从夏季休眠醒来的植物来说,还需要增加遮阴量。

我们前面说的徒长,不包括春秋季节植物快速生长造成的暂时性发散或拔高,控制徒长的最佳时机不在生长的高峰,而是在休眠前那一段时间,也就是南方的12月底和是6月底,因为那段时间昼夜温差大,植物也刚好进入营养积累期,这段时间适当地加大光照量,有助于植物矮化,紧密。同时也加大了养分的积累速度,既控制(或者说是纠正)了徒长,也利于休眠前的生理准备。

以上是在保证最快生长速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持植物株型的一种日照方案,这样养出来的植物可能略显水灵,不是非常严格的紧密、矮胖。对于追求极端株型,并且不考虑生长速度,和植物比寿命长短的同学可能不适用,但是对于以养活,养健康,有空拍几张照片上论坛让新手点评为乐趣的普通家庭业余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了。

Xzh52.cOM同步阅读

南非多肉植物的家庭栽培-阳光篇


三、阳光及南非多肉植物对于阳光的追求

1、阳光的作用

万物生长靠阳光,一天不晒憋的慌。古人折磨囚犯,喜欢把人关进地牢,剥夺人家晒太阳的权利,由此可见阳光对于生物的重要性。

相比动物而言,植物对于阳光的依赖性更高,因为光线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应全身。有人会说,植物有根啊,植物的根才是吸收养分的。。。。。。我只能说,拜托把初中生物课本找出来。植物的根系吸收的只是原料,原料要经过输送到达叶片,然后通过叶绿素、二氧化碳、以及光线的催化发生光合作用,最终生成能供植物消耗的糖分。就好比你血管里流过的是血液而不是大米。

阳光当然指的是全光谱的自然光,所谓全光谱,就是经过三棱折射后能反映出7种单色可见光的光线,所谓自然光,就是除了可见光以外还应该包括UVA、UVB、UVC等不可见波段的复合光线。其中对植物生长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可见光谱里的红、蓝光,以及UVA、UVB、UVC。现在市面上有高科技的红蓝植物生长灯,据说效果也不错,不过使用成本估计远远大于一般家庭栽培植物的价格。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也就算了,别当真。

老姜觉得可见光都容易理解,但是不可见光的作用往往都容易被忽略,幸好我以前养龟养鸟的时候对不可见光的成分理解的比较深刻,趁着这个机会一并挤出来。否则满腹经纶不拉个一大坨出来,恐怕会憋出前列腺来。幸好文章不准备发表到论坛,只供内部交流,老姜可以随心所欲的写,你爱看不看。

2、阳光中不可见光的介绍

UVA,波长320~400nm,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过大部分的透明材料,破坏生物表皮细胞,促进细胞老化,反应到人体,就会晒黑。MM们日防夜防的就是这个东东。而对于多肉植物来讲,这个波段的光线能促进表皮细胞老化,让外壳坚硬、厚实,看起来不会那么水灵,但同时植物的抗性会增强,对外界物理性破坏的抵抗力会大幅增加,特别是家里住着的地方小区环境好的,放在外面的植物在野鸟、松鼠之类的禽兽蹂躏下能极大程度的提高抵抗力及成活率。更为重要的是,表皮适度老化的植物,能避免在突然增强的阳光下的晒伤,所以给予适当适度的UVA锻炼,是家庭栽培必须要注意的。

UVB,波长275~320nm,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中等穿透力。经过大气层只有2%左右的能到达地面。这个波段的紫外光能帮助动物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我们晒太阳其实就是在晒UVB,所以老姜喜欢叫它生命射线。UVB对植物来说,是促进光合作用的一部分,只不过他的促进作用是相反的。从表象上来说,它可以使植物矮化,从而可以将养分大量地积累到植物的根茎部,最终目的是通过营养的积累提高植物的体质,促进开花、结果。如果没有UVB,那世界上植物都会变成软趴趴的韭菜秧子。(林妹妹的体格,姚明的身高,大家可以发挥一下想象)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角度来说,UVB的照射,可以让植物矮化,紧凑,表象上是更加美观,实质上是增加了抗性。前面说的长鼻王就是反面教材。

UVC,波长200~275nm,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主要功能是杀菌,过强的照射会让细胞大量死亡,反应到人体就是皮肤癌变,反应到植物就是灼伤、焦枯。我喜欢叫它灭杀射线。不过幸好,它的穿透能力最弱,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而且穿越大气层过程中,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所以,保护臭氧层很重要。。。。。。)而对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来讲,由于药物普遍用量较少,为了植物的健康、灭菌的需要,适当的接受UVC照射是必须的,一来可以杀灭植物表面或周围环境的有害菌群,二来同样也可以促使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道理等同于UVA。

好了,不可见光介绍完了,老姜几年的心血累积终于变成白纸黑字了,我爽了~

3、植物对光的追求

那么,家庭环境下的南非多肉植物对于阳光的追求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如果你够聪明,那在看过上面的生理特性和阳光后应该已经有体会了,如果还没有体会,那也不能表示你迟钝,只能说明你比较好学。既然你这么爱学习,那就继续听我掰。

家庭环境中,前面已经说过,由于有遮蔽,所以大部分时间没有直射光,而且由于有雨棚、窗户等物体的拦截,所以,哪怕照进来的光线也会缺乏足够的不可见光(如UVB,在单层玻璃的过滤下,损失率达到80%以上,主要原因是普通玻璃里的铅元素),而过多刻意加强的光照又会造成UBA和UVC的过量,原本水灵灵的植物要么被晒伤,要么变的老卡卡。应该可以说,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环境是一个病态的环境,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环境。这和你用了多少肥料,浇了多少水无关,这个是先天造成的。除非你愿意把家里的天花板敲掉,不过我估计住在你楼上的邻居不会答应。

这样先天不足的环境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比如:植物徒长、抗性降低、真菌爆发、细菌蔓延要么就是晒伤、晒死、晒的象干尸。。。。。。我们平时养花,经常会听人说,养花要露天,室内养的长不旺,养人不养花等等,这些话虽然出自于民间百姓,但是仔细研究,其实都有科学道理。关键问题也就是这个光字。

事实上,也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除了砸天花板,还有其他很多办法可以来纠正或者弥补缺光的不利条件。比如,药物、控水、采光方法、加大温差,根据季节分别对待等等。药物不是我的特长,一定是要被放弃的。而控水我把他归类在水分这一章节,现在也不说,这一章先说说其他两种方法。

(1)阳台族有效利用阳光的窍门

大多数公寓楼阳台族,应该都有个阳台,(我承认这是句废话,没阳台还养什么花呢)大部分阳台是包封的,包封的阳台采光条件不错,但是前面也说了,玻璃会阻断紫外线,所以我建议在你可以控制的前提下,尽量长时间打开窗户。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番杏科植物,在全光谱的散射光的环境下,也远远好过光谱缺失的直射光。我曾经在家里做过试验,阳台无遮挡散射光下栽培的生石花和同样年纪、大小、品种但是在卧室飘窗隔着玻璃晒太阳的生石花比较,前者明显矮胖、结实,而且表皮老化的很舒服,完全不象后者那么水灵。甚至,在夏季,休眠也不明显。翻盆后就更有体会了,前者根系主根分明、粗壮、半木质程度不高,侧根及毛细根发达,拔起来带着好大一个土坨,而后者就要弱很多,虽然也很健康,但看起来明显就是温室里出来的娃,受不得风吹雨打。

如果你养的是瓦苇,那还需要注意的是:阳台是三面开窗的,瓦苇植物要放在东面位置,而后在西窗边上要放上足够高度的绿植或是加挂遮阳网。如果阳台是仅南面开窗,那就需要放在西面位置,理由只有一个,瓦苇需要中等强度的短日照。而早上初升能晒进阳台的阳光刚好符合这一要求。至于遮阴,如果你的阳台有雨棚,那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因为每个季节日照的角度都不同,越是夏季,日照角度越正,中午时分需要遮阴的时候,阳台里往往是照不进阳光的。如果你喜欢夏天的植物也是水灵灵的,那用一张单层的50%遮阳率的网就足够了。假使遮阴了植物还是干瘪,那就要恭喜你了,因为你又可以翻盆玩泥巴了。

(2)不同季节对采光的选择

根据南非多肉植物都是冬种型这一特性,家庭栽培,就要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因为南方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天的低温和夏天的高温,都不是瓦苇甚至番杏所能够承受的,所以这两个季节,大部分人家里的植物是处于休眠状态的,不同的是,瓦苇在冬季是浅休眠,夏季是深休眠。而番杏则正好相反。也有少数条件好的同学会采用加温或者土制降温水帘等方式人工调节温度,使植物继续生长。不过,相信大多数同学也只能和我一样,听之任之,任其自然休眠。(极少数同学夏天或者冬天仍旧大水大肥,唯恐植物吃不够的不在讨论范围)这样一来,植物的生长也就只有春夏两个季节,从我在杭州的气候来观察,一般生长高峰是在10月初12月底,4月初6月底。

如何最高效率的利用这几个月时间,也就决定了你家植物的生长速度,有人经常会羡慕别人家的植物长的快,其实别人家的条件和你家也差不多,区别就是人家利用好了这几个月,而你家的植物在这几个月里把精力都花在发根上了。

要利用好这段时间,给予植物充足的自然光是必不可少的,以瓦苇举例,在春季,经过一个冬天的连续阴雨,低温,植物在浅休眠状态下,体内积聚了不少的毒素,盆土里的细菌虫卵也开始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徐徐渐进地增强光照,几个月没开的窗户也该开一开,一方面阳光下盆土的自然升温可以催醒植物分泌生长激素,再就是可以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盆土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病菌、虫卵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突然暴晒,前面也说过了,表皮细胞没来得及老化之前,阳光中的UVA和UVB对植物是致命的。秋季也一样,除了注意日照强度和植物适应程度以外,秋高气爽的时候更加要随时关注植物的状态,因为,在南方,秋天的紫外线强度是远远大于夏天的。一般,秋天的日照量以植物叶片不再保持嫩绿为度,如果叶片泛红,那就说明光照太强了,对于刚从夏季休眠醒来的植物来说,还需要增加遮阴量。

我们前面说的徒长,不包括春秋季节植物快速生长造成的暂时性发散或拔高,控制徒长的最佳时机不在生长的高峰,而是在休眠前那一段时间,也就是南方的12月底和是6月底,因为那段时间昼夜温差大,植物也刚好进入营养积累期,这段时间适当地加大光照量,有助于植物矮化,紧密。同时也加大了养分的积累速度,既控制(或者说是纠正)了徒长,也利于休眠前的生理准备。

以上是在保证最快生长速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持植物株型的一种日照方案,这样养出来的植物可能略显水灵,不是非常严格的紧密、矮胖。对于追求极端株型,并且不考虑生长速度,和植物比寿命长短的同学可能不适用,但是对于以养活,养健康,有空拍几张照片上论坛让新手点评为乐趣的普通家庭业余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了。

多肉花喜欢阳光吗


多肉植物本身是喜欢阳光的,但是在养护过程中就要进行合适光照条件,例如在幼苗期间可接受散射光,不适合接受大量的光照。在成株生长期间可保持足量光照,一天可进行4-6个小时光照。光照比较强的时候,则就要适当遮阴。

一、幼苗期间

多肉在幼苗期间时候,因其生长需要要给予适量光照。但是由于植株生长不是那么健壮,若是光照过多,就会造成枝叶枯萎。所以最好是将其摆放在半光半阴位置上,这样能促进多肉生长。

二、刚买多肉

若是对于刚刚买回来的多肉或者刚繁殖成功的多肉,则是不需要大量的光照。因为此时多肉生长还不是那么稳定,若是接受光照就会导致盆土水分蒸发比较快,其根系会一直处于缺水状态,不利于根系生长。一般摆放在通风透气环境中就可。

三、成熟多肉

对于处在生长茂盛期间多肉植物,则就要保证足够多的光照,例如在春秋冬三季可每天进行4-6个小时阳光照射,来促进枝叶生长,达到青翠碧绿目的。在夏季时候因光照过于强烈,则就要适当遮阴防止暴晒。

四、注意事项

在进行多肉植物光照时候,一定要保持通风环境,这样保证在长势上更充分。若是温度又高又不通风,则很容易导致多肉死亡。在接受光照的时候,可经常转动花盆,使多肉光照比较均匀。

不需要阳光的多肉植物有哪些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伸伸懒腰,看见春天已经来了,连忙整理发型。花骨朵也探出头来,春风告诉它春天到了。”人们的生活哪能离开花呀!正因如此,很多人在赏花种花中找到乐趣!种植多肉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呢?请您阅读花卉网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不需要阳光的多肉植物有哪些》,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不需要阳光的多肉植物是厚叶或肥厚的植物,它们能够在较低的光线条件下生长。这些多肉植物通常来自于干燥的地区,适应了强烈的阳光和少量雨水。它们的叶片通常较小,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角质层,可以帮助植物储存水分。以下是一些不需要阳光的多肉植物。

1. 仙人掌属植物

仙人掌是最典型的不需要阳光的多肉植物之一。它们具有坚硬且肥厚的茎体,通过储存大量的水分来适应干旱环境。仙人掌可以在较低的光线下生长,并且可以在室内环境中存活多年。

2. 天鹅绒

天鹅绒是一种美丽的多肉植物,具有柔软的、细小的叶片和紫色或红色的叶背。天鹅绒喜欢阴暗且湿润的环境,可以在室内的卧室或客厅中生长。

3. 月亮仙人掌

月亮仙人掌,又名圣诞仙人掌,是一种适应低光环境的多肉植物。它具有盾状的叶片和喜爱阴凉环境的特点。月亮仙人掌可以在室内长时间观赏,是较为常见的室内盆栽植物之一。

4. 孤挺花

孤挺花是一种常见的多肉植物,也被称为蛇皮种。它生长缓慢、耐干旱,并且可以在较低的光线条件下生长。孤挺花具有厚厚的叶片,可以储存水分,并且在室内能够灵活适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5. 苔藓>

苔藓是一种不需要阳光的多肉植物。它们可以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并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来获得生存所需。苔藓可以放在室内的花盆或陶瓷容器中,用于美化室内环境,并且有助于调节空气湿度。

6. 兰花

兰花是一种不需要阳光的多肉植物,多数兰花生长在热带雨林中,习惯于阴暗的环境。它们可以在室内环境中生长,并且通常需要少量的光线和高湿度。兰花具有吸引力的花朵,被广泛栽培用于室内装饰。

7. 马鞭草

马鞭草是一种容易生长的多肉植物,适应于较低的光线条件。它们可以在室内环境中生长,并且在干旱季节提供较少的浇水。马鞭草具有细长的叶片和白色的花序,可以作为室内悬挂植物或盆栽植物使用。

虽然这些多肉植物不需要阳光,但是它们仍然需要适量的光线来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因此,在室内种植时,我们应该为这些植物提供适量的人工光源,例如LED植物灯,以确保它们得到足够的光照。这些植物在养护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调节水分和湿度,以避免过度浇水或水分不足。通过合理的光照和养护管理,这些不需要阳光的多肉植物可以在室内环境中长时间地存活和观赏。

南非多肉植物的家庭栽培-浇水方法


(3)浇水的方法

无论是日本的园艺界业者,还是国内的大仙,对于浇水的方式都是不愿意多透露的,我觉得也不能怪他们,也有可能是大仙们一般都有大棚,成千上万的植物,没有办法仔细的一颗一颗的对付,要知道,当你在桑拿浴室一样的大棚里面对铺天盖地嗷嗷待哺的植物时,你也会毫不犹豫拿起水管一通乱喷的。所以他们不讲,我非常理解。

但是对于广大阳台族来说,情况就根本不同了。大家省吃俭用,从自己的私房钱里分出相当可观的一笔资金,冒着家庭暴力的危险,顶着朋友、同事异样的眼光,冬天舍不得吃个烘番薯,夏天舍不得喝瓶冰汽水,好不容易买了可怜兮兮的那几盆花,当然要仔仔细细滴一盆盆的浇了。老姜当然也理解你们,所以我愿意用1000个字的篇幅,好好聊一聊浇水的方法。

一般的生长季节,(前面介绍过,想不起来的翻到前面自己去看,我也忘记了。。。。。。)在合理的浇水周期内,可以放心大胆的尽情的兜头浇水,浇到满进满出为止,特别是有条件利用无根水的同学,一通透水,可以让植物如沐春风,盆面的水垢,植物表面的灰尘,盆土内的根系排泄物,全部可以在一通透水中被冲洗的干干净净,想起了某人的名句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但是要注意,有节约、环保恶习的同学请一定要注意,回笼水千万不能再利用,所谓回笼水就是浇水后盆底流出的废水。别跟我说没有这样节约的人,老姜我听说过不止一个了,当初养兰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说这个是熟水。。。要我说,这个就是阴沟水,对植物的杀伤力堪比福岛核电站的下脚水,里面的垃圾和毒素足够让你千百倍地付出代价,原因仅仅就是因为你想节约这几分钱水费。当然,洗涤用水,时间较长的积水也具有相同的功效。

然后是在休眠期之前的浇水,(这个时间前面也说过,为了加深记忆,请同学们自己翻上去查),这个时期需要进行控水了,再不控,一个生长季节积累的徒长就没机会纠正了。这个时候,由于气候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浇水的周期需要重新设定。而且浇水的量不能饱和,要求是让植物一次喝个半饱,水分的摄入要略小于消耗,这样,除了迫使植物毛细根的生长,还可以让植物体内的糖分浓度增大。毛细根的发达,可以让植物更加健康,而营养物质的积累则让生殖生长得以实现,植物会发胖,变矮,特征凸显,接下来的休眠、脱皮、花期也有足够的体力去对付了。不能很好掌握的同学,请参照前面的称重法,先辛苦几次,确定一下浇透的水量,然后把这个数值除以2,就可以了。另外,这时候因为植物的营养生长已经很弱了,没有太多的垃圾需要你去冲洗,浇水用细流的方式轻轻的浇就可以了,尽量不要弄湿植物。最低限度,也要避免花芯积水。

最后是休眠季节,这段时间,主要的目标是维持,由于气温等原因,植物进入自我保护状态,根系停止了大部分的活动,相当部分的毛细根也已经消失,这时候就没有必要去考虑根毛的保持了,由于失去了吸水的功能,过多的水分不但无效,反而会造出毛细根的腐烂,继而影响到主根,运气不好的,会一直烂进茎部组织。。。。。。然后,就恭喜你了,你又有买新植物的理由了。休眠季节,主要是以喷雾为主,适当地维持空气和盆土的湿度,让植物在休眠的时候不会因为过于干燥而产生生理障碍就足够了,真憋的厉害了,挑个凉快的晚上,灌个一次透水,然后用电扇开足马力吹上一晚,能保证第二天盆面发白,叶芯没有积水就可以了。

当然,所谓的休眠也不是绝对的,类似瓦苇属的白银、玉露,番杏科四海波属大部分植物,生石花属的曲玉等品种,休眠表现的都不明显,这个也需要根据各自植物的状态去灵活把握了。原则就是在应该休眠的季节,植物表现出脱水,生长点失去光泽,或者整体颜色变深,手感变软的,都应该当做休眠来对待。

3、气态水对植物的影响

所谓气态水,就是蒸发在空气当中,以不可见形态存在的H2O,气态水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数的液态水微粒形成的,从根本上来讲也属于液态水。气态水在空气中含量的指标就是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和浇灌用水一样,对植物非常重要的一种外界补充物。

植物学告诉我们,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除了根系以外,还可以经由叶片上的气孔进行,这个比例根据植物品种的不同而不同,比如空气凤梨之类的寄生类植物,经由叶片吸收的水分可以达到80%以上,从根本上颠覆了根的地位。

南非东海岸,昼夜温差极大,加上海面上的水汽扩散,晚间的空气湿度可以非常高。而多肉植物退化的叶片由于拥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更加方便的由叶片上的气孔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以弥补当地降雨量的不足。所以南非原产地的多肉植物对于空气湿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又是一次逻辑推断,唯一的区别是这个结论不是我下的,是若干位鼎鼎大名的学者研究的结果,被老姜拿来做了一次论据,罪过罪过。

但是老姜以为,家养的植物和野生的还是有点差别,维持原生态当然是最好,家里有条件弄个自动喷雾,一到晚上隔一小时就喷个一次,制造大湿度,植物当然会长的很好。但是这样也就脱离了家庭栽培的范畴了,条件好的同学如果已经达到了这个层次,那就提前下课吧,没有这个条件的继续听我唠叨。

栽培多肉植物,我们都知道有个闷养的窍门,干巴巴的植物,用个杯子闷上几个礼拜,也会长的水灵灵。于是有些同学就以为掌握了一个秘笈,从此养肉不求人。的确,简单的闷养可以加大植物土面以上部分外环境的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可以不依赖根系来补充植物所需的水分,无性中增加了植物吸收养分的渠道,(相当于开了小灶)而且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液会因为水分的直接滋润而恢复活力,变的非常充盈。甚至一些根系不健康的植物在闷养后会迅速发根。但是,我们讲,一时的闷养只是起到了兴奋剂的作用,效果是暂时的,无论你是否一直在闷,到了一定的时间,闷养的副作用会绝对抵消之前带来的一切优势。因为这种闷养方式只考虑到了土面以上部分,而忽视了土面以下部分的作用。

杯子闷养,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就是盆土的含水量,如果土是干的时候多,在根系的向水性的作用下,根系会向上长。因为上面有闷着,平均湿度比下面大。本来准备好的深盆,到头来倒盆的时候你会发现,根系只长到上面的一半,下面一半是没有根的,植料浪费不算,还会造成植物根系在上面盘结,影响营养的吸收,最可怕的是由于下半部分没有根系的生长,会造成植料的板结。等到你不闷的时候,再长下去的根就会下去一根烂一根。

其次是土湿的时候,这个就不用说了,本来在家里蒸发就少,盆土干的就慢,你再在上面给加个罩,土就不会干了。结果就是你一个礼拜不去看,盆子里就不是多肉了,而变成了蘑菇的天堂。

干也不成,湿也不行,可见简单的闷养是不利于植物生长的,虽然也是利用了空气湿度,但是这种钻进了脑袋,忘记了屁股的方法,还是宁愿让植物干巴着。

那么,是不是就不能闷?答案是否定的,要闷,但是要大环境的闷,连盆闷进去。

大棚里为什么植物长的好,就是因为环境湿度大,而大棚的环境湿度也是人为闷出来的,这是一个大环境的空气湿度提高的形式,植物整个被包裹在湿润并且流动的空气中,由于空气有流动,所以根系不会缺氧。由于环境湿度大,所以可以少浇水。由于盆内外处于同一环境,所以根系不会因为向水性而上翻。并且采光,日常养护,都不会因为植物被闷着而受到影响。

正是由于大棚闷养的种种好处,于是有部分同学想到了在家里搭小暖棚,或者干脆用个整理箱把植物装进去。。。。。。我当然不否认这种做法,也的确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整理箱栽培法,就一直被上海的很多花友所热捧。养出来的植物也很漂亮。

但是,对于大多数和我一样菜鸟的同学来说,我还是建议放弃这个办法。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家庭闷养很难控制,就算是大环境的闷,植物的根系也明显比开发式环境下养出来的植物要虚弱。这是因为,植物一直被处于一个非常湿润的环境,叶片吸收的水分已经足够消耗,不需要根系再去拼命的找水。一旦被转移至干燥的环境,水分的来源渠道少了一半,植物往往会表现出极度不适应。窗面干瘪,停止生长,种种不如人意的现象都会发生。

大棚里买来的植物恢复的慢,相信大家都知道,大棚高湿度环境下的栽培的植物买回家,无论有多么漂亮,一般都会先瘪掉,然后再在经历一段漫长的适应过程后,缓慢的重新发根。到这个时候,植物漂亮的外形应该也会变的很难看。其实这就是植物的一个适应蜕变过程,一个从湿润的环境到干燥环境的磐涅过程,有些植物因此挂了,你也不能怪原来的主人,只能怪你不懂得植物的需求。

多肉植物景天酸的呼吸方式,造成了它白天气孔关闭,晚上才会开放进行呼吸,所以白天过大的空气湿度是根本不必要的,只会造成植物的抗性降低和对空气湿度依赖性的增加。

经常泡论坛的同学都知道,养兰的时候要买阳台草,买多肉也要买阳台肉,这里面的关键不是阳台而是区别于大棚专业化生产,特指家庭环境栽培出来的苗子的意思。因为一般家庭里养出来的植物,都不会有太大的空气湿度让它迷失自我。不过,应该说,现在也有专业的多肉大棚做的比较好,在前期栽培的时候就注意控制湿度,锻炼根系,尽量在早期营造艰苦的环境,方便买家的后期养护。这样的大棚植物其实和家庭养出来的是差不多的,某些抗性指标甚至更强。

空气湿度讲到这里,该做个总结了家庭环境栽培多肉植物,适当地营造空气湿度是应该的,但是要以不违背自然为前提,尽量利用周遭的环境,以及现有的设施来进行,比如,秋天干燥,可以在晚上浇水后关窗保湿,夏天室外潮湿,可以开窗让外面的湿气进来等等,就算是有个简易的花棚,也要经常开盖保持通风。只要晚上能维持60%以上的空气湿度,也就足够了。切不可贪功冒进,违背伦常;弄个东西罩起来、包起来等等,看起来长的水灵,其实根本不适合植物。多肉植物本是荒野中汲取天地灵气的精灵,弄个小盆子把它下半部约束起来已是冒犯,再剥夺了它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子非鱼,焉知鱼之所需?

终于把水给讲完了,我觉得应该休息一下,几个晚上的业余时间尽在码字了。有的同学兴许也已经看的烦了。没关系,还是那句话,老姜好不容易发了个兴,把一肚子的学问倒出来变成字码。从此神清气爽,身轻如燕。。。。。。看不看由您,反正我是写了。

多肉植物家庭栽培-南非多肉的生理特性


南非,地处非洲大陆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类型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由于受印度洋暖流和大西洋寒流的影响,南非东海岸和西海岸的气候差异非常明显。东部温暖、潮湿,而西部则比较干旱。正因为如此,东海岸的陆生植物种类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百合科瓦苇属植物,(也称12卷属、独尾草属)和番杏科中的大部分种类就生长的南非东海岸。

对于多肉植物的的栽培,老姜的涉猎并不很深,主要研究方向也就是以上所述的两种,虽然,对于原产墨西哥的龙舌兰科植物姜某人也略有了解,但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从栽培研究角度来讲龙舌兰科植物是属于另一个系统,所以暂时不在以下篇幅中探讨。

南非的多肉植物种类有将近3000种,上述的两个大属最多占了十之一二,文章之所以敢起如此海阔的名字,并不是因为老姜夜郎自大,而是因为有个前提即家庭栽培。

家庭栽培是一种模糊概念的栽培形式,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家庭环境里不可能为满足不同种类植物生理需求上的微小区别而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而只能根据相同产地的植物具有相对较大共性这一特点,进行相对统一的管理。比如冬种型多肉植物各品种间习性差别就不是很大,虽然品种繁多,真要认真起来,100种植物可以有100种养法,但是如果你装傻充愣,当他们是一个品种,一样的伺候,最后长的也不过如此。这也就是老姜所说的模糊栽培概念。这个概念的原则就是充分利用可支配的空间,用最小的代价养好更多的植物。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模糊概念的思想指导,本篇大部头才能够得以成文。

一、家庭环境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家庭栽培的定义不是说这块地方是你家的就是家庭环境,(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这么大,住500平方花园别墅和住厨房厕所一把抓的鸽子笼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杜绝一切不和谐因素。有必要先在这里定义一下,我认为的家庭环境是指:仅在居室内阳台、窗台、花架等简易环境豢养,并在没有人工药物、激素等高科技手段干预下的业余栽培。露天的庭院、露台、小型温室等不在此列,当然,局部利用简易手段进行的加温、加湿等应该属于家庭环境范畴。

家庭环境的主要特点是:

1、以室内、非露天环境为主,上部空间有遮蔽,很少有直射阳光,采光主要依靠散射光。(别以为你拉把躺椅坐阳台上晒太阳的行为就是日光浴,透过雨棚和玻璃的光线只能称作为光线,而不能叫做阳光,或者你可以先到马路上去感受一下)

2、昼夜温差低于天气预报的理论温差,并且高温不高,低温不低,全天高低极限温度均接近与当地当天的平均温度。如果不是这样,我只能认为你住在凉亭里。

3、空间较闭塞,空气流通量及对流强度需依靠人工手段干涉,浇水后湿气易聚集,但正常情况下空气湿度变化不大,且全天平均值小于室外空气湿度平均值。

4、家庭栽培养护实施者大多为普通爱好者,非专业人士。不懂什么叫激素水平、什么是农药的药理作用、什么叫植物的生理结构等等。当然,基础的知识还是需要一点的,否则,把颗生石花养成长鼻王还沾沾自喜,那势必是要影响到老姜这篇大部头的普及效果的。

二、南非多肉植物的生理特性

南非东海岸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环境气候怪异,所以特产的多肉植物也很有个性。抛开特立独行的不说,总的来讲,这些植物喜凉厌热,但又不能抵抗冰点。喜湿厌燥,但又不习惯积水。喜阳怕阴,但又不能过分暴晒。最后,最大的特点是,把以上三项融会贯通而后变本加厉地反其道而行之,它居然也照样活的好好的。。。。。。当然,要到达这个程度也是有先决条件的,普遍情况下,在各位家里,杯具事件应该是一直在发生。

1、瓦苇属植物的生理特性

瓦苇植物是冬种型植物,南非当地5-8月的冬季,雨量充沛,正是生长的季节。既然是冬种型植物,那就说明此物种喜凉,但是南非毕竟是非洲,靠近赤道,地理位置决定它哪怕是冬季气温也不会太低,以南非开普敦为例,当地冬季平均气温为7度,而白天日光下一般会短暂上升到25度左右,晚上偶尔也有2-3度的极限低温。不过总体来讲,这个气温比我们南方城市的冬天好过多了。(同样是带个南字,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想起杭州冬天冰凉潮湿的被窝,六月天意淫中的老姜不禁寒战连连。。。。。。)不公平的事情还有;每年11月-次年2月是南非的夏季,平均气温26度,由于地理环境影响,晚上经常有15度左右的低温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啊。对于我们广大饱受南方气候折磨的花友们,南非绝对是可以排进移民目的地首位的。

原产地的夏季,由于罕有降雨,所以大多数瓦苇植物处于保护性休眠状态,极少有夏季生长的品种,除了少数高原性的稀有种外,其他品种大多会靠缩短身形,半截入土的形式来抵御强烈的日照及水分的蒸发。不过幸好,由于昼夜温差极大,而且海上的水汽也会经常侵蚀内地,所以在晚间会在植物表面凝聚成水珠,稍微滋润一下干涸的生命,这也就是为什么原生地的瓦苇能够在夏季长期缺水的情况下延续生命的原因。

瓦苇属植物属于半阴生植物,当然,所谓的半阴生也是比较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半阴生,并不是说要长期放在遮蔽的地方,而是接受光照的程度和时间。从原产地植物图片上来看,裸露的岩石地带,瓦苇植物的数量明显很少,状态也不十分饱满,甚至可以用干瘪,焦枯等字眼来形容,(想象一下,西北地区农村里80岁的老奶奶,你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而林下,草丛中,瓦苇植物的数量及表观相对就比较充裕,相信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日照。根据老姜累积的经验及相关文献参考,我认为瓦苇植物适合每天3-4小时中等偏弱强度的日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阴生。

既然是半阴生植物,那相对来说,其水分的需求也必须与之匹配。从逻辑上来分析,既然怕暴晒,那一定是怕水分的损失,所以水分的不间断供应是必须的,而在非洲这样晴热少雨的地理环境下,注定了原产地不可能有常年充沛的雨量,这样就需要植物具有水分储备的能力,而具有水分储备能力的同时,也说明了瓦苇植物同时也具有抗旱能力。而一般具有若干抗性的植物,一下子给他太多,反而会撑死。这是个共识,也算是这个论述过程中的公理,不需证明。由此,最终的结论就是,瓦苇需要水,但不需要经常大量的水。换成听的懂的话把水分供给分为湿、潮、润、干四档的话,那瓦苇应该适用润。

瓦苇植物的储水能力,以及原产地的土质关系(这是相对于原产墨西哥的仙人掌类植物来说的)造成了瓦苇具有粗大的肉质根系,而并非是仙人球之类的毛细根。肉质根系的需氧量会很大,不同于毛细根,肉质根的大部分作用是储存及输送养分,起了一个管道的作用,所以其表皮细胞略显粗大、紧密,作用当然是为了巩固其物理形态,相当于强化管道作用的意思。但是这样的组织往往新陈代谢缓慢,老去的细胞得不到及时补充。死细胞在缺氧的环境下,极易被厌氧菌作为滋生的温床这就是肉质根容易腐烂的原因。但是瓦苇的根系也并不完全不同于仙人球类的根系,他们有一个很杯具的共同点,就是渗透压极低,也就是外界土壤的盐分非常容易渗透进细胞组织,导致细胞脱水。腌肉盐菜我们都会,一块肥嘟嘟的鲜肉或者是白菜,撒上一把盐,过个半小时就会流一地的水。蚂蝗也是,碰到盐就化水。这就是利用了渗透压的原理。而瓦苇之类的根系渗透压,可能只能和卧牛、蚂蝗相比。这当然是和原产地缺水有关,较低的渗透压可以让外界有限的水分更加方便的被吸收。

2、番杏科植物的生理特性

生石花和肉椎,也是南非东海岸的代表性多肉植物,区别于前面介绍的瓦苇属,这两个属的植物大多生长在岩石裸露地带,整日阳光暴晒,缺衣少食,每年只要有那么几毫米的降雨,就可以让她们在繁殖季节欢乐地生儿育女。而一旦老天开眼,多撒了几滴雨水,那往往会造成大批腐烂的严重后果,基本上,此类植物是属于典型的不知好歹型,环境越恶劣(相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讲)长的越繁荣。

比较瓦苇,生石花和肉椎属于全阳植物、有带主根的半木质根系,需水量极低,(如大津绘等品种原产地年降雨量只有几毫米)植物的抗性和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强过瓦苇,特别是对于低温的承受能力(大约可以经受短时零下5度的低温)。

与瓦苇的共同点是,同属冬种型、根系渗透压也很低。

南非多肉植物的家庭栽培-温度篇


六、温差对多肉植物的影响及其控制

1、温差对多肉植物的影响

对于原产南非的多肉植物来说,大多数品种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在12-28度之间,这个数据应该也正是原产地生长季节的高低平均温度。

在以老姜所在的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由于地处南北气流交汇斗争的地带,经常是冷空气刚走,副热带高压就占据了主导。全年能够维持12-28度的日子只有5、6、10、11大约4个月时间,其他大部分月份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以至于时常刚脱棉衣就直接过渡到短袖,穿了两天短袖突然又要穿毛衣了。(杭州的春秋装不好卖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气候,人勉强可以承受,但是对于植物来说,特别是多肉植物,则是相当麻烦的。有人说,大温差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没错,昼夜温差的确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但是这个生长的原理你可能没搞明白。那就听我慢慢的讲给你听。。。。。。

植物生长的好坏,取决于体内养分积累的多少。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个制造养分的过程,在合理的温度上限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养分也就越多。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做是对植物养分积累的一个加分过程。

到了晚上,由于没有光,大多数植物制造养分的生理作用停止,加分为零。但是植物的蒸腾作用还是在继续。所谓蒸腾作用就是植物依靠环境温度使叶片蒸发体内的水分,同时靠蒸发作用带来的虹吸效应,促使根系吸水,这个过程是需要消耗植物体内的养分的,对于植物的养分积累也可以看做是个减分过程。环境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大,减分越多,所以一天下来植物能积聚多少养分,就取决于白天制造多少,晚上消耗多少。

通过以上的解释,相信大家应该有了认识。白天温度越高,植物制造的养分就越多,晚上温度越低,植物消耗的养分就越少。昼夜温差的效应就体现在这里。新疆的葡萄为什么甜的粘牙?新疆的番茄为什么能吃出柿子味道?不是巴郎子们勤劳,而是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气候使然。

好了,既然知道了这原理,相信应该没人跟老姜争辩突然升温、降温导致的以天为单位的温差和昼夜温差这个两个概念的区别了。

其实,气候原因突然的升、降温,对植物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极其严重的伤害作用,不光会打乱植物的正常生理秩序,还会促使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从生理秩序上来讲;比如春天,好不容易气温回升了一段时间,植物开始有了生长的迹象,你也已经开始屁颠颠的浇水施肥,忙的不亦乐乎。突然就降温了,刚长出来的新叶立刻僵在哪里,不说你浇下去的水,施下去的肥会有什么后果。光是这片僵住的叶子往后就可能引发你砍头的冲动。你说你不砍,好,不砍,过几个月僵叶子开始长了,上面是尖的,下面是圆的,整个一葫芦造型。。。。。。这还是好的,索性全部都是这造型还能当个新品种骗骗自己。问题是一圈好叶子就这么一片葫芦叶。你说你还砍不砍?再就是意外事故,高温后突然降温倒是没事,南非多肉在短时零下是没问题的。但是低温后突然升温就麻烦了。大冬天的,气温突然回升到25度,好好花棚里闷着的,温度一下子飙到50度。完了,等你晚上回去,一棚子热腾腾的粉蒸肉等着你揭盖呢。。。。。。除了这些还有病虫害,真菌等,都和温度突然的变化有关联。

这一小节的总结我觉得需要单独陈述一下温差能促使多肉植物的生长和营养物资的积累,但是必须是受控的昼夜温差,天气突然变化导致的温差,对植物有害无利。

2、如何制造、利用温差

家庭栽培环境,也就定义了我们很难做到大棚那样完美的人工温差。(大棚依靠聚酯薄膜的密闭作用,能在阳光下储存热量,以增加白天气温的方式拉大温差)。但是,家庭也有家庭的好处,只要不是住在凉亭里,至少冬暖夏凉,不会出现极限温度还是能够做到的。那么如何制造温差,就需要在家里这个不十分明显的温差下想办法了。

(1)如何在冬季制造温差

虽然在前面讲到,我还是提倡顺其自然,尽量不折腾,尽量利用现有的环境设施。但是对于南方严酷的冬季来说。顺其自然也等于是承认了多肉植物,特别是瓦苇类植物将近半年的休眠期。这对于广大南方花友来说是不公平的。(凭什么人家北方有暖气。。。南方没有煤但是有天然气啊。。。。。。谁家也不缺那几个暖气费不是嘛)所以冬季的温差以白天保温为主要手段。

保温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密闭,上海有花友利用大型的整理箱或者窗台外面搭建鸽子笼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对以上两种方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前面说水分控制的时候我不提倡,但是说到在冬季进行保温,我觉得这两个办法还是可行的。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整理箱体积过小,对于养植规模较大的花友来说实属杯水车薪。鸽子笼在白天能起作用,但是到了晚上窗台外面的冷风一吹,内部温度立马跌近气温,以杭州冬天最冷零下5度的气温来看,不出一个礼拜,瓦苇的叶子就会全部发白起雾,然后再开春后开始腐烂。除非加装空气加热线和温控,这两样东西有电工证的人都是不敢用的,为什么?你去考个电工证出来就知道了。

说到底,能少折腾还是少折腾,在现有的花架上进行包封是比较环保的办法。常见的花架一般分两种,木制的和金属的。木制的花架建议用阳光板直接包封,(比较美观,保温效果也好)除了正面和底面以外,其余4面全部可以用木螺丝进行固定。正面可以用大棚膜或者软玻璃灯做成挑帘的形式,以方便打开。花架底下可以用几个接水盘放点水摆在下面,一来起到增湿的作用,2来水可以储存白天的热量在晚上缓慢释放,防止晚上太阳晒不到降温太快。金属的花架可以全部用大棚膜包封,为增强保温效果可以用双层甚至4层。其他合木制花架一样。

这样经过处理的花架,需要摆在白天晒的到太阳的地方,一般在室外温度5度左右的晴朗天气,棚内温度可以上升到25度左右。而晚上,不管外界气温有多低,由于在家庭环境的双重保温作用下,棚内温度可以略高于室温。(有没有同学家里室温低于0度的?有的请举手,老姜帮你组织捐款捐毛衣)

以上方法适用于瓦苇和番杏类植物。

(2)如何在夏季制造温差

这个命题比较悲剧,南方的桑拿天热气无孔不入,除了空调似乎没有太好的办法。白天就不说了,窨井盖上煎鸡蛋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晚上稍许好点,至少室外能低于30度,但是室内,白天30度晚上30度的零温差却是很难改变的,你说有空调吧,毕竟家庭有中央空调的还是少数。用分体空调的,晚上也就卧室里会开空调,你总不会把花放卧室里吧。也有同学在花房甚至花棚里装小型空调,这当然是个好办法。但是人人都这样干了,老姜还啰嗦什么?毕竟还是喜欢实惠的同学多。。。。。。

我们讲过,瓦苇夏季是深休眠,是生长季节告一段落的标志,相比冬季休眠,夏季休眠是个生理周期行为,控制下的休眠,能够让植物积聚下个生长季节生长的动力,对于植物来说,是相对有利的。所以在夏季我们制造温差的目的不在于生长,而是保持,适当的拉大夏季休眠期的温差,能避免植物因为高温产生的生理障碍。也可以通过晚间的相对低温,使白天积聚在盆土内的热量散发,借以维持根系的健康。

所以,夏季温差以降低夜间温度为主,白天任其自然,只要做好遮阴工作,该几度就让它几度吧。晚上在不利用空调设备的情况下,利用喷雾,电扇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降温。喷雾需要喷到土面变色,植物表面覆盖水珠,然后开启电扇吹风。水分蒸发能带走热量。老姜使用这个办法经测量得出的数据是在盛夏季节,晚上8点以后,花盆周围气温32度的情况下,经过喷雾,吹风后1小时即可降温至29度。然后再配合开窗通风,或利用房间空调风分享等办法,晚上花房最低气温可以达到与户外温度相当(27度左右),对于瓦苇度夏休眠来说,这个低温足够了。

以上方法仅适用于瓦苇植物,对于番杏植物来说,老姜建议夏季不断水放养,只要是2年以上的健康苗,越晒越精神。

(3)如何在其他季节制造温差

冬季以白天保温为主,夏季以晚间降温为主。那么到了黄金的春秋季节就需要以亲近自然为主了。

亲近自然,指的就是使栽培环境温差接近室外温差。南方的春秋季节户外有1015度左右的天然大温差,再加上户外的新鲜空气,天然玉露滋润,浪费了实在可惜。

这里的方法就不用多说了,开窗自然通风,电扇强制通风,露天放养,等等等等。只要让花房变成凉亭,目的就算达到了。当然要谨防前面说过的倒春寒以及副热带高压复辟。

(4)温差的利用

学会了制造温差,我们就可以借此调节植物的生长。大家在日本网站上看到或肥胖,或矮状的标本株,也是大量利用温差的结果。

对于多肉植物来说,理论休眠期前几个星期是生殖生长阶段。这个阶段表象上的生长会很弱,但是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速度却达到了高潮。并且不同科属的植物时间是不同的瓦苇植物表现在初夏,番杏植物表现在深秋。

在这段时间,通过加大温差可以增进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植物会因为体内干物质的增多而变的肥胖,茎叶的粗壮则可以让生长期积累下来的徒长现象得以纠正。再加上夜间低温造成的生长缓慢,植物自然会体现出矮胖的特征。甚至,足够的温差可以抵消采光不足造成的徒长,不过老姜没有测试过,顺带一说而已。

再者,温差为植物的花芽分化提供外界条件。经过温差调节的植物,在随后到来的花期开花会更齐、更猛,花朵更健壮。无论是对于瓦苇的杂交还是番杏的观花,都非常有益。试想,群栽的生石花在一夜间集体盛放,那个感觉,不是亲眼目睹是无法感受的。(玩生石花的同学还是选择群栽吧,别小家子气的一粒一个盆子了,没有这么多是吧?给老姜留言,老姜给你种子)

温差对于瓦苇植物控制花期也很重要,相信有过杂交经验的同学都只是,明明已经早就计划好的配对,偏偏等不到其中一株及时开花,而不得不放弃。不过幸好,我们还有温差可以利用,

加大温差,特别是提高白天的高温,可以促进植物的花芽分花,这是个不变的公理,不需要证明。通过控制白天的高温,可以控制瓦苇植物开花的时间。白天温度越高,花芽分化速度越快,否则则越慢。以此来对杂交植物的开花时间进行调节和统一。打个比方:比方说想让两株瓦苇杂交,其中一个花杆已经30公分高了,另一个才刚露头,那赶紧,把长的快的那个丢窗台上去,另一个放花棚里闷着,闷着闷着开花速度就一样了。。。。。。

不过,对于花期本身就不是一个季节的瓦苇植物,调节温差的办法可能没那么管用了,以寿类为例,比方说,开花最早的是康平4月份就开花了,而开花最迟的是青蟹,6月份花剑才冒头。这样的差距靠家庭栽培的温差调节几乎是无效的。不过估计大棚里可以做到,否则,老姜家那个康平*青蟹的杂交苗子就可能是从火星上来的了。

另外,利用温差还可以控制盆内的病虫害。特别是春秋季节,晚间的适当低温,可以抑制盆内细菌的生长和害虫的活动能力,最终目的是减少药物的使用,达到环保养花的目的。

温差还可以增加植料颗粒的热胀冷缩,通过土壤自身的物理变化,间接地达到改良土质的目的。

总之,合理地利用温差是培养好瓦苇植物的关键,如果说阳光,水分,植料是家庭栽培植物的主食的话,那么以上3项只能解决植物的温饱,而适宜的温差却是一剂补药,可以让植物在温饱的基础上进入小康水平。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阳光及南非多肉植物对于阳光的追求》一文,希望能解决您养殖多肉植物的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养花卉对于阳光的要求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