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一朵朵,一串串,团团相依,簇簇拥抱。花卉是人们生活很好的伙伴,种花赏花让我们身心灵都得到放松。掌握一定的技巧对种植花植花草很有帮助,种好花卉如何做到呢?下面的内容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盆景流派——苏派,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丘陵连绵,河汉密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养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苏州既是一座独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东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苏州城区水道纵横,桥梁交错,过去有水道近百公里,现在也有40公里;过去有桥梁325座,现在仍保存一百多座。唐朝诗人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一诗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左宫闲地少,小巷水桥多。夜市赏菱藕,春船载绩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从中可以窥见当时苏州的风貌。由此地域环境孕育的苏州方言,发音绵软,一语三转,因而被称作吴依软语。(与朱文长《琴史》中所指出的蜀百躁急,若激浪奔雷迎然不同。)苏州曾有园林(和庭园)220多处,历经战火,至今尚保存60多处,开放的也有二、三十处。苏州的园林与其他城市豪绅富贾的园林有所不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大多出自当时文坛名士之手,因而体现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如拙政园,原为明朝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后所建,其园址曾是唐朝诗人陆鲁望的故宅,环境清幽,淡泊自然。以在建筑布局上出类拔革的留园,初为明朝太仆徐泰的私家花园,后归清朝布政使刘蓉峰修尊改建为寒碧山庄,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唐末吴越广陵王钱元燎的池馆沧浪亭,到北来为诗人苏舜卿购得,后又成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称韩园,溪水潆回,清幽古朴。如此等等,可以说每一座园林都与文坛名士有缘。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苏州园林建筑的高度成就,必然对苏派盆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尤其是这些园林的创建者,有不少就是盆景艺术的爱好者、制作者。苏州不但是一座商业城市,更重要的还在于是一座文化城市,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名声之大,在全国也不多见。从唐朝初年起,苏州就是江南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诗文书画蜚声全国。三国时期有陆逊,晋代有陆机、陆云,盛唐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做过苏州刺史,晚唐有陆龟蒙、皮日休,宋、元以后出自苏州的文坛名士更多,尤其是明朝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主将的吴门画派,对苏州盆景的艺术风格影响更为深远。从苏州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可以看出,当时苏州的树桩盆景已仿照著名画家的画意、著名诗人的诗情进行创作,追求诸如云林山树画意之类的艺术境界《姑苏志》:虎邱人善于贫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苏州近代著名作家、园艺家周瘦鹃就曾指出.我的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先后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王烟容的《新蒲寿石图》等。(沈石田即沈周,王烟容即王原祁,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苏派树桩盆景分为规则(即川派之规律)、自然两大类。专统的规则类的主要形式叫六台三托一顶,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参差有趣,层欠分明。陈放时一般都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所以很受达官显贵、富商豪绅的喜爱;普通百姓也十分欢迎,图个吉利,做到了雅俗共赏。与规则类相互共存的自然类,随着时代的前进,到了本世纪40年代,在以朱子安为代表的盆景艺术家们的大胆革新下,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采用粗扎细剪的技法,快速成型,赋予苏派盆景以新的时代精神。所谓粗扎细剪,就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对树桩枝干用棕丝蟠扎成平整而略为倾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以后用剪刀修成椭圆形,中间略为隆起,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状若云朵,并按照树木的生长习性,为每根树桩结顶,从此不再向上,而是向侧枝伸展,使之更加丰满、美观。顶的位置因桩而异,因势而变,以期达到整个造型构图简洁,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从而成为当代苏派盆景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被誉为江苏盆景之王:有500年树龄的《秦汉遗韵》(圆柏)及《云蒸霞蔚》(大皈松)、《盛世铭》(雀梅)等都堪称该派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全国盆坛艺苑也属传世珍品。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有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苏派盆景的山水盆景也颇多古人画意,富有浓郁的诗情,布局简炼,章法严谨,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风光。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昆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派之间的交流日多,也引进其他石材品种。

XzH52.COM推荐阅读

中国盆景流派——扬派


以扬州为中心的扬派盆景,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南通、如皋、盐城等地,由于地处江苏北部,故又统称苏北派。扬州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交通十分发达,加之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早在唐朝就是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所谓一扬二益冲的扬即指此地。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文人荟萃,商贾云集,既是鱼米之乡,又是文明之邦,因此,在审美情趣方面既有注重形式的倾向,又有浪漫抒情的传统,白居易的一曲《忆江南),让人们吟唱了一千多年,成为人们梦里留连忘返的天堂。在这么一个地域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盆景艺术,苍古清秀,灵巧飘逸,尤其是在全国各流派中独树一帜的云片造型,更显示出丰厚的文化意蕴,仿佛进入了《忆江南》梦幻般的瑰丽世界,韵味无穷。扬派一代宗师万觐棠的代表作《巧云》、《瑞云》、《翠云》等,不但在国内各大型盆景展览评比中一再夺魁,而且饮誉海外,在世界盆坛引起震动,其作品远销英国、日本、德国、丹麦、荷兰等国。扬派树桩盆景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一。在造型技法上同川抓清汗步相似z处,问好米用标公蟠扎,精扎细剪,单是棕法就有11种之多(扬、底、撇、靠、挥、拌、乎、套、吊、连、缝入云片要求距离相等,剪扎平正,片与片之间严禁重复或平行,观之层次清楚,生动自然。云片大小,观树桩大小而定,大者如缸口,小者如碗口,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为了使云片平正有力,片内每根枝条都弯曲成蛇形,即一寸三弯。现在采用寸结寸弯鸡爪翅技法,即每隔一寸打一个结,主枝像鸡翅,分枝像鸡爪,比传统的一寸三弯简易多了。与云片相适应的树桩主干,大多皤扎成螺旋弯曲状,势若游龙,变幻莫测,气韵生动,舒卷自如,惯称游龙弯。云片放在弯的凸出部位,疏密有致,葱翠欲滴,与主干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显示出苍古与清秀。扬派盆景分为两支:扬州、泰州一带称为西派,以游龙弯为主要标帜;南通、如皋一带称为东派(现在也称通派,在一些盆景文章中列为单独一派,不过,按传统划分,属于扬派),则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南通有位名叫徐朗屏的盆景玩家能文善画,酷爱盆景,两弯半经他不断完善在盆景艺坛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制作狮式有5个要点:一提根、二顿节、三拿弯、四做片、五收顶。前二者表现古雅,后三者妙在传神。须要大而圆,切忌尖形或羊角形,才有狮头的韵味。主干的最佳效果是:一级。二驼。三抬头。四回项。寓弯于直,须根相应,状如坐狮,回首顾盼。做片的要求不像杨派云片那么严格,一般用五片,六片亦可,第一弯左右各一片,背上一片,第二弯的左右各一片特别重要,能够体现狮子的动态,上下两片相对要上捧下蹲,才能收到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狮式盆景还有另一种布局,盆中植大、小树桩各一,构成母子树,经过分别造型表现太师少保之类的主题。疙瘩式是扬派盆景在树桩造型上的又一种形式,制作必须从树木幼小时开始,即在主干基部打一个死结,或绕一个圆圈,成疙瘩状,显得奇特别致,可分为单疙瘩、双疙瘩和多疙瘩。扬派的山万盆景以平远式为主,蕴涵着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的江南情致。扬派树桩盆景的常用树种有: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构把、梅、山茶等。山水盆景除用本地出产的斧劈石外,还使用外省的沙积石、芦管石、英德石等。

中国盆景流派——海派


上海市在长江口南岸,全境为冲积平原,仅西南境内有余山等火山岩丘,郊区河港密布,黄浦江、吴淞江(又称苏州河)流贯市内,为太湖主要泄水道和航运要道。唐属华亭县,宋始设上海镇,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设上海县。鸦片战争后,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辟为商埠。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为上海市,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商业、金融业一度处于亚洲领先地位,号称东方明珠。上海的盆景艺术,已有400余年历史。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20年),上海嘉定地区的盆景已具有当时的较高水平。在明朝王鸣韶的《嘉定三艺人传》、陆廷灿的《南村随笔》、清朝程庭骛的《练水画征录》等著作中,均有关于盆景的记述。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国内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了一种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的海派文化,这种文化在京剧艺术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成为京剧艺术的一大流派。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下,上海盆景广泛吸取了国内各主要流派的优点,同时还借鉴了日本及海外盆景的造型技法,创立了以师法自然、苍古人画的海派盆景。1965年,盆景专家周柏真提出必须师法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呆板失真,并要去芜存青,在学习各地传统盆景风格基础上刻意求新的主张。1978年,上海植物园成立盆景研究所,创作活动空前活跃。1982年,《上海盆景风格研究》的论文公开发表,海派盆景进一步被国内同行和爱好者公认和熟悉,并开始走向世界,多次在国际盆景评比活动中获奖。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因势利导,随类赋彩,按照国画理论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备。虽然也同所有北派一样,讲究技片造型,但技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疏密相间,聚散自由,以欣欣向荣为首要目标。因此,在技法上另辟蹊径,扎剪并重,不用棕丝而用金属丝缠绕枝干进行弯曲造型,而后细修细剪,以保持优美形态:刚柔相济,流畅自然。海派盆景选用的树种非常丰富,落叶、常绿、花果各类应有尽有,现在已达140余种,其中以常绿的松、柏和色姿并丽的花果类为主,近几年还从国外(如日本、葡萄牙等)引进一些树种,使海派树桩盆景更加多姿多彩。上海境内没有大山,但对山水盆景却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过去,上海的山水盆景,一般都以硬石作为供石欣赏,即使是吸水的软石,也置于深水盆中,仅现其山峰的姿态,而缺少诗情画意。从60年代开始,董叔瑜、殷子敏等盆景艺术高手,对山水盆景采取大胆革新,吸取其他流派山水盆景的优点,率先采用浅口水盆,使其既能观其山腰,更能欣赏到曲折多变的山脚(江岸)和波光潋滟的水面。现在海派山水盆景有两大类型:其一是用硬质山石表现近景,盆内奇峰峻峭,林木葱笼;其二是用海母石、浮石等软质石材,细致雕琢出山纹石理,种上小树(小草),以表现平远、深远的意境。不过,这两种类型的山水盆景,就其总的风格而言,都比较辽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疑是地域环境在盆景艺术家心灵上刻下的印记,体现出冲积平原的地域特色。

徽派盆景的制作


(一)徽派枫桩盆景的植物材料 适于制作树桩盆景的植物材料,必须是耐湿抗旱、耐修剪、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具有一定内在美的植物种类。其外形的一般要求是:树蔸大、树干粗而矮、枝条短而壮或者细而垂、树皮粗糙呈鳞片状或光滑细腻、叶小而厚且有光泽、花清丽或鲜艳、果实雅致或宿存、根虬曲且适于裸露。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野外调查和实际盆栽造型的不断摸索,认为在徽州境内以下植物种类都是制作树桩盆景或点缀山石盆景的上好材料。 

(二)徽派树桩盆景的造型工具和绑缚材料 为使树桩造型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需要一些必备的造型工具和栽植、绑缚材料。 常用的造型工具有如下几种: 

修枝剪 用于树干清理、枝叶修剪、删除多余枝条。 

手锯 用于主干、大枝的锯截,以及粗干作弯处理。 

木凿 用于主干及基部的雕刻,形成自然皴裂,取得龙钟古态的质感。

剪刀 用于剪断非金属绑缚材料,如棕丝、棕绳、棕叶、芝麻等。

钳子 用于铰断粗硬的金属丝等绑缚材料。

铲子 用于铲土栽植。

砍刀 用于削制橇棍、支干及剖竹篾。

橇棍 为一先端扁楔形的粗短木棍,用于大主干的弯贡造型。 

(三)徽派树桩盆景的造型时间 树桩盆景的造型时间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异。一般以春秋两季为好,因为春季植物开始萌动,枝条较软,落叶植物尚未长出叶片,这样便于造型操作;秋季植物完成了生长周期,落叶类植物也已落叶准备休眠,同样适于造型。而在夏季植物处在旺盛的生长时期,造型会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不宜进行;冬季天寒地冻,枝条发脆,非常容易折断,最好不要进行造型。但是具体种类何时造型最佳,要以枝条的柔韧性而定;只要枝条柔软,扭曲时不会断裂,且不会损害根系,应该讲随时随地均可进行造型。

(四)徽派树桩盆景的造型方法 树桩盆景造型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也是一个精心制作 的过程,下面仅将徽派盆景的几种主要形式的造型程序、方法一一介绍如下。 

1.游龙式 

[炼苗] 地栽或上盆造型,必须先行炼苗。为了便于造型的操作,无论是地栽,还是上盆炼苗,务必把基部稍有弯曲的凸面朝下,凹面朝上,或把根系多的一侧朝下斜栽,倾斜的角度与地面或盆面约成30~45度;然后再覆土到原来的根颈部位,压紧埋实,浇一次透水;继之,覆以少许细土。除非情况特殊,一般不直接进行造型,而是经过2-3个月的炼苗,或1年的服盆后再行造型。

[审苗] 选定了一株植物进行造型,先必须进行认真的审视推敲,有儿个大枝、主干可作儿弯、采用哪种形式最合 适、枝条怎样伸出、如何构图最为理想等,进行再三斟酌、做到胸有成景。 

[修饰] 经炼苗的植株,在实施造型前,应将主干上的细小杂枝及主干上的叶片全部剪去,整治干净,以免妨碍造型的进行。但是,应该注意只要是估计以后有用的枝条都应尽量保留,以防他处枝条失手折断,也可作缘干牵引,补填缺枝的部位。 

[绑衬] 凡地径达3厘米以上的植株,或枝条脆硬的植物种类,都必须先行绑衬,后再作弯。其方法是:先用一根厚约1一3毫米、宽1厘米、长度与植株高度相等的薄竹片的一端,沿着斜栽主干贴地面之一侧,从基部插入土中,也可用1一2股粗铅丝代替竹片作衬,粗度以能制服被造型植株的干枝为适;将竹片或铅丝压靠在主干上,用未霉烂的芝麻从主干的基部,连同竹片或铅丝一并捆紧,环环相扣紧缠而上,(如果用铅丝可让其始终处在预将作弯的凸面上),直到主干顶部或稍下处为止,打一结扣,勿使绑扎物松脱,用剪子把散乱的单丝芝麻修剪干净,以便下一步的作弯。 

[弯干] 在主干基部1处,用一段细棕绳打结捆好,然后把两股合并搓成一股,用右脚将绳踩于地面或盆面;系绳处如未绑缚竹片、芝麻,则要用硬树皮或厚纸壳垫好,以防勒伤韧皮部;右手抓住主干的上部,左手心把握基部第一弯欲凸起处,右手用力将主干缓缓压弯,切忌用力过猛;用踩在有脚底的棕绳捆扎固定在2处,并且结应打在被弯曲主干的背面;将多余的棕绳剪断,就完成了第一个弯曲。再用一段细棕绳在第一弯凸起稍上处3打结捆好,并成一股,踩在左脚下,右手掌心握住欲作第二弯曲的凸起处,左手抓住主干上部,用暗劲向与第一弯曲相反的方向压下,再用左脚下绞好的棕绳捆扎,固定于4处,即完成了第二个弯曲。继续用一段棕绳捆扎在第二弯曲的凸起稍上处5,绞好后踩于右脚下或咬在口中,左手心把握于第三弯欲凸起处,右手抓住主干上部,向与第二弯相反的方向压下,将绞好的棕绳固定在6处,完成第三弯。最后用一段棕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三弯的凸起稍上处7,将梢头向与第三弯相反的方向弹压,用棕绳的另一端打结固定在8处。这样一个游龙式桩景的主干造型即告基本完成,如果主干较高、枝桠较多,还可照此式样继续作弯,直到顶梢为止。一般顶梢应位于主干基部的正上方,才显得稳定。 

[屈枝] 主干处理完成后,即可进行枝条处理。如果是较粗的枝条,同样必须衬以竹篾或铅丝方可进行蟠扎,但选用的竹片要比衬干的竹片薄而窄,用铅丝要比衬干的铅丝细;枝条不粗也可不衬竹片或铅丝,直接用细棕绳吊扎或用细铅丝缠绕造型。首先将一根很细的棕绳捆在干与枝的分杈处a,然后将单股细绳绞成双股粗绳,咬于口中,一手抓住枝条欲凸起处b,另一手将枝条压弯,用双股棕绳固定于a处,即完成了枝条第一弯曲;又将一根细棕绳系在枝条第一弯凸起处b,并成双股后,同上法将枝条压弯固定于b处即可,这样第二弯即告完成;枝条弯曲一般只需2-3个弯,弯多反而美。其他枝条的处理也与此相同(见图31、32)。 应当注意,在主干的每一凸面上应不止留有一个枝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择优留用,一般多落1-2个备用枝,以防失手折断后造成缺枝;大多数情况下,选用的枝条必须尽量靠近外凸处正中的偏上或偏下,处在凸面的偏侧方向最佳。假如该部位无枝条,也可将其他部位的枝条缓缓作弯,调转方向,用以填补缺枝的部位。 

[剪叶] 弯干、屈枝完成以后,就要处理叶片和细枝。本着“虚实结合”的原则,过分密集的小枝和叶片要删剪掉一部分,过分稀疏的部位在不影响观赏的前提下,也要从别处引来枝叶填缺补白,或稍加修剪,促进腋芽、隐芽的萌发,以期长出更多的细枝和叶片,弥补缺如之处。过于茂盛外伸的枝条也要酌情修剪,避免枝条错乱穿插,获得层次分明的效果。干、枝、叶处理完成后,游龙桩的雏形也就大致形成了。 

[提根] 干、枝、叶处理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没有出现意外的情况,可逐步用竹签将根际处的土壤挑开,但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应该让植株有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经过1-2年的时间,把根际周围的土壤挑去相当一部分,使其基部的粗根撑空或部分露出土外,显得盘根错节。

[点石] 点石在盆钵中进行。选择理想的配石,其大小、形态、颜色、质地都要与造型的植株取得谐调一致,经营石头的位置要有画意。可将拳石嵌于悬空的根隙间,或远离根基使造型植株有一种抱石而生、根深本固之感,或者取得树、石呼应的效果。 

[铺苔] 盆栽造型在点石完成之后,可在盆钵土面铺点绿苔。这样可使浇水不直接冲刷土面,防止盆土流失和土壤板结。铺苔的方法是:在比较荫湿的地表带土铲取薄薄一层苔癣,盆土喷湿后,将青苔块块相连地平铺于盆土表面,稍稍压实后再喷一次水,放置荫凉处一周后再见阳光。另一种方法是:将成熟的苔类植物孢子囊、苔块等压碎,撤于湿润的土表,始终保持土壤湿润,让苔类袍子自行萌发,长成斑斑青苔。 

[松绑] 当干、枝基本固定成型后,即可将绑缚材料拆除。松绑的迟早与植物的种类、干枝的粗细及老嫩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植物在松绑后还要用细棕丝再带一带,以防失去控制约束后,走形变样影响观赏(参见表15常见植物种类松绑时间一览表)。 制作游龙式树桩盆景,可选用韧性稍好的梅花、罗汉松、紫薇、银杏、贴梗海棠、 檵木等。

2.扭旋式 

[准备] 炼苗、审苗、修饰同游龙式,所不同的是绑衬大多用粗铅丝,而且始终缘主千位于欲作外凸面,但也可用较薄的竹片作衬。此外,要选择韧性非常好的植物种类,如银杏、梅、圆柏、黑松、榆、罗汉松、紫蔽等。 

[扭干] 如果主干为左向与地面成45度斜栽,首先用一段细棕绳在基部1处打结系牢,两股细绳搓成一股粗绳,踩于右脚地下;左手掌心握紧第一旋欲凸起处,右手抓住主干中部,用力将主干向有后侧压下,作右向旋转,用棕绳捆牢固定于理想的位置2处,勿使主干脱绳松驰,第一旋即告完成;继之,将一根细棕绳系于第一弯的凸起稍上处3,双股绞成一股踩压于左脚下,有手掌心握住第二旋欲凸起处,左手抓住主干上部,缓压主干作左前向旋转,棕绳捆系固定于 4处,第二旋亦告完成;用同样的方法扎成三、四旋,第三旋棕绳起于5,止于6;第四旋起于7,终于8。这样一个螺旋状直立主干就算大致完成。

[旋枝] 为了使枝条的弯曲与主干的弯曲谐调一致,大枝必须扎成螺旋状立体 “S”弯曲,但也可扎成平面”S”形弯曲。枝条弯曲第一旋起于a,止于a;第二旋起于b,终于b;三弯、四弯依此类推 (见图33、34)。 其他如剪叶、提根、点石、铺台等,均与游龙式相同。

3.三台式

[准备] 审苗、炼苗、修剪、绑衬同游龙式,略有区别的是植物要选择较矮的种类,端部有一个丰满的顶,中、下部有左有互生的两个大枝。主要以黄山松、黑松、罗汉松、梅花、圆柏、翠柏、榔榆、三角枫、雀梅等为主。

[弯干] 三台式的主干造型可以是平面”S”型,也可以是立体”S”形,尤以后者更具立体感。先用一段棕绳或铅丝的一端捆系于主干基部1处,左手掌心握紧第一弯的欲凸起部位,有脚踩于主干基部,有手抓住主干的中上部,徐徐用暗劲迫使主干于中上部作右向转弯,弯到合适的部位后,将棕绳或铅丝的另一端固定于预定的位置2,剪断多余的棕绳或铅丝,即完成了三台式的第一弯造型;再用另一段棕绳或铅丝的一端捆系于第一弯的凸起部稍上处3,右手掌心握住 主干中部欲作第二弯的凸起处,左手抓住主干的上部,用暗劲迫使主干作左向转弯,将棕绳或铅丝的另一端固定于4处,剪去多余的棕绳或铅丝,即完成了第二弯造型;最后用一段棕绳或铅丝的一端系于第二弯的凸起稍上处5,左手抓住欲作第三弯的外凸处,有手抓住梢端,迫使主梢作右向旋转,恰好使主梢的重心位于主干基部的正上方或略偏左右,用棕绳或铅丝的另一端将梢固定后,主干弯曲全部完成。

闽派盆景之知识篇


根据福建各地县、府志记载,早在明代福建已有盆景制作。福建地处沿海,多山,气候温和。福州素有东南名城,八闽都会之称。福建的盆景艺术,以福州、厦门和漳州等地发展较快,他们吸收了国内五大流派(苏州、扬州、四川、岭南和上海)的长处,创出了自己的独有风格。榕树置人盆景是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福建榕树有小叶榕、白榕、红榕、竹叶榕等等。以叶小、干古、块根悬露、树态奇特为上品,既;有精巧玲珑的小型;榕树盆景,也有气势磅礴高达两米左右的大型榕树盆景。

小叶黄杨也是福建盆景的特色之一,主干古朴,树皮龟裂,挺拔如古木参天,枝叶扶疏,叶小如珍珠,千姿叫态,野趣天然。其他盆景树种如榆、朴、六月雪、五针松、罗汉松、雀梅等,参照苏派粗扎细剪的整形方法,经逐年修剪,显得老干虬枝,古雅清秀。而对福建茶、九里香等树种,刚采用岭南派传统的蓄枝截干手法,结合海派铅丝粗扎,使它显得舒展自然和飘逸豪放。

福建山水盆景也别具一格,它取材于海浮石,此种百头因质地轻、纹理细腻而见称于世,经过精雕细琢加工后,主峰屹立,群峰环绕,坡缓岸曲,水面辽阔,配以渔帆点点,一派江南水乡春景,宛如一幅立体画。

中国盆景的类别


中国盆景的分类问题,是盆景界一直争议的问题,我们参考他人的分类方法,将盆景分为以下几类:

一、树桩盆景

以木本植物为主体材料和主要构景物的盆景,叫树桩盆景。树桩盆景简称桩景。桩景一般选取植株矮、叶片小的植物,根据树木的生态特点和艺术造型,通过蟠扎、修剪等加工技艺,使其或表现盘根错节、历尽沧桑的古木,或表现挺拔俊秀、巍然耸立的参天大树,或表现虬曲盘桓、生命力顽强的树木,或表现茂密葱郁的森林风光等。桩景以树木为主,并用山石人物等配件进行陪衬点缀,加强主题。

二、山水盆景

以自然山石为主要材料,经过精选、切割、雕凿和拼接等技术加工,布置于浅口盆中,表现自然界山水景象的盆景,统称为山水盆景。

按照所表现景物的不同,又可以将山水盆景分成以下三类:

1、水盆景 盆中贮水,表现江河湖海等景象。

2、旱盆景 盆中盛沙,表现无水的山景,如大漠山景。

3、水旱盆景 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同一盆中,既叠砌山石又栽种树木,既有水面又有旱地,表现自然界那种水面、旱地、树木、山石兼而有之的景观。

三、其他类型盆景

形式上或用材上具有某些特征的盆景,均归到这一类型里。

1、花草盆景 以花草或木本花卉植物为主要材料,适当配置一些山石配件来表现花草的景致。

2、微型盆景 一般树高或盆长在10厘米以下的盆景,都属于微型盆景。更小的盆景甚至可以在一只手掌上放数盆,称为掌上盆景。

3、挂壁盆景 类似于浮雕、木刻和壁画的盆景新形式。创作时,一般用大理石刻出带浅小槽的石板,再在石板上用薄石片贴出各种形式的山峰,种植一些轻巧的植物,并在左下角或右下角落款压章,类似于制作山水画。此类盆景将来有可能代替壁画,走俏市场。而且,此类盆景形式新颖,用料少,可以利用做山水盆景时剩下的边角余料进行创作,非常经济,利润高,成型的时间短,是一种短期即可见效益的好项目。

4、异形盆景 它是盆景的延伸,相当于石供,是将具有“瘦、透、漏、皱、丑”的奇特石材,置于红木几架或摆于室内墙隅,起装饰作用的盆景形式。

中国盆景的分类


中国盆景分类的方法较多,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标准。盆景研究者一般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以树木材料为主,称为树木盆景(或称树桩盆景)以山石材料为主,称为山水盆景 (或称山石盆景)。

水旱盆景 它是介于树木盆景与出水盆景二者之间的另一类盆景形式,是以树木、山石、人物、水、土为材料,采取山石隔开及各式各样的树景。自然界的景物,往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水旱盆景的特点正是在于能再现这种完整的景观。因此,自然气息较为浓厚。如果再适当地安置一些人物,建筑等小配件,还可表现出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如清溪垂钓、柳塘放牧等等。山石多采用硬质石料。树木选用于矮叶小的树木,如五针松、真柏、短叶罗汉松、六月雪、榔榆、虎刺等。水旱盆景在布局时,可以植物为主体,也可以山水为主景,但必须协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山水盆景 以各种山石为主要材料,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造型,模仿真出真水的天然景色,装饰于咫尺盆申,展现悬崖绝壁,险蜂幽壑,翠峦碧涧等山水风光,犹如立体的山水画。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乃,这种 缩地千里,小中见大的艺术造型,是山石盆景的特色。山水盆景有水盆式和旱盆式的区别,山石置于浅口水盆中,盆中贮水,表现出有山有水的景物,称为水石盆景;由石置于浅日旱盆中,盆中盛土:表现无水的天然山景,称为旱石盆景。近年来,盆景艺术工作者吸取了贝雕、挂屏等工艺品的某些长处,创作了一种可以挂放在墙上的盆景,称?quot;挂壁式”盆景。这就是将盆钵平挂在墙壁上,里面镶嵌山石,并置土栽种各种耐阴植物。

树木盆景 以树木为主体材料,种盆造型取景者,统称髂九杈啊9ハ肮叱莆髯杈?(简称桩景)。树木是有生命的植物体,在其生长过程中,随着树龄的增长,季节的更替,而产生不断的形态变化。不同的树木种类,其取景的内容则千变万化,有的以露根、虬干取胜;有的以叶形、叶色见长;有的以花果取景。树姿则力求古朴、秀雅、苍劲、奇特,色彩要丰富,风韵要清秀,这是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树木盆景是大自然树木优美姿态的缩影,一般宜于选取植株矮小、枝密叶细、形态古雅、寿命较长的树种为材料。盆栽后,再根据它们的生长特性和艺术要求,经过攀扎、整枝、修剪、摘叶、摘芽等技术措施,创造出较之自然树姿更为优美多彩的艺术品。虽然高不盈尺,却具有曲干虬枝、古朴秀雅、翠叶荣茂、花果鲜美等特色。树木盆景的规格有大小之分,其中最小的一类称为微型盆景,又?quot;掌上盆景。由于盆域狭小,取用材料的特点是体积微小,造型细腻,制作精致,线条简练、能充分体现出微型盘景的艺术美。

花草盆景 这是一类以花草为主体的装饰盆景,既要突出名花芳草的观赏价值,又要着意盆景布局造型的优美。花草盆景的选材,既区别于以观赏树姿为主的树木盆景;也不 同于一般的盆花;可以选用观花为主的木本花卉,如海棠、月 季、杜鹃、山茶、迎春等;也可选用兰花、菊花、水仙等草 本花卉。盆中可配置山石。牧童,·仕女、考翁等小型配件,以 表现花草盆景的整体装饰美和一楚题材的诗情画意。

川派盆景呼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盆景也是非遗项目哦!而且,精致的盆景在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钱景广阔。记者7日从四川盆景协会获悉,川派盆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即将开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遴选。截至目前,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川派盆景还没有一个国家级非遗大师。川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从东汉开始,蜀中盆景艺人就开始艺术实践,摸索如何把山水和大自然的神奇浓缩于一个小盆中。目前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仅有川派盆景和扬州盆景。据悉,中国盆景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热点,国内有越来越多的文化投资进入盆景领域,而在海外,目前高端盆景市场被日本产品占据,川派盆景的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有关人士表示,川派盆景的发展,还需要挖掘和培育更多非遗传承人。

苏茶茶树栽培(三)


1981年,宜兴县茗岭乡吴祥生对密植速生茶园的定型修剪进行研究,认为密植速生茶园也应进行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剪可以提前一年,不能单纯依靠“以采代剪”培养树冠。1982年9月,在省农林厅园艺处组织的密植速生茶园考察报告中提出密植速生茶园必须适时进行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剪高度15~25厘米,第二次为30~40厘米,经过1~2次定型修剪可以进入投产,正式开采时保持树冠高度54~68厘米,修剪形式为水平形。1987年,无锡市郊区通过对3.6亩13龄福丁大毫茶试验园的观察提出,属小乔木型的大毫茶树,必须进行四次定型修剪,还要结合打顶采摘,才能控制树势。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8厘米,第二次33厘米,第三次为45厘米,第四次为55厘米。修剪采用水平形,每次定剪后对新梢抽发高于平均水平的进行打顶采摘。从年开始,宜兴、溧阳等地茶区开始使用单人修剪机进行定型修剪作业。到1997年,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在栽种后第二年春茶前,以后两次分别在第三、第四年的春茶以后,作业方式有手工剪也有单人修剪机剪。

(三)轻修剪

建国前,江苏省开采茶园不进行轻修剪,而是以采代剪,任茶树自然生长。引入苏联茶树栽培技术后,情况才有变化,1959年,第一批条播新茶园建成投产,开始对采摘茶树施行轻修剪,树冠剪成弧形。1963年省农林厅在技术资料中对茶树轻修剪提出了具体要求:“经过定型修剪,基本形成采摘面的茶树,每年或隔一年在春季发芽前或秋季停止生长后进行修剪一次,修剪高度比原来的采摘面提高3~5厘米,……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秋季不宜修剪,一般来说秋季修剪不宜太迟使用。”此后,定期进行轻修剪成为江苏茶园管理的一项固定制度,只是树冠修剪成平形还是弧形,各地有所不同,修剪时间大多在春季发芽前,工具为篱剪。金坛县林茶病虫测报站于1983~1987年进行了茶园秋季轻修剪的试验。试验结果为:在一定条件下,秋季轻修剪可促进春茶增产19%~25%,但修剪深度应掌握在3~5厘米,时间不迟于10月上旬,剪后适当喷施一定浓度的磷钾肥。从年开始,宜兴、溧阳、金坛、句容、无锡郊区等地大面积使用双人、单人茶叶修剪机进行轻修剪作业。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早春高档名特茶畅销,为了提早开采期,增加早春高档原料产量,许多茶场实行茶园分批轻修剪,即部分茶园仍然在春季发芽前轻修剪,而另一部分则在春茶结束(5月上中旬)时轻修剪,留养夏秋梢,提早来年发芽时间,采摘枝梢上每一个节间的腋芽,形成所谓“立体采摘面”,以取代局限于树冠表面的“平面采摘面”,后一种修剪方式应用比重在扩大。

(四)深修剪

1959年下半年开始的三年,茶园严重失管,茶树自然生长,有不少树冠高度超过1米。1964年,为适应内外贸需要,政府开始重视茶叶生产,但许多处于自然生长状况下的荒芜茶园无法进行正常耕作和采摘,宜兴县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在11区进行茶树深修剪获得成功,具体操作是将茶树修剪至地面50厘米处,并立即进行耕翻和施肥,同时培养新的树冠采摘面。宜兴县组织茶叶技术人员在该场召开现场会,在全县茶区推广深修剪技术。1975年,溧水县茶场在衰老茶园进行深修剪试验,剪至树冠采摘面以下10~15厘米,并结合改土增肥措施。80年代以后大部分茶场在经过4~5年轻修剪以后,对茶园分批进行一次深修剪,以控制树高,调节发芽期,抑制春茶生产高峰。1996年6月,溧阳市茶果良种场用重修剪机对100亩茶园进行机械深修剪,剪去因干旱造成的衰败树冠,1997年树势得到全面复壮。

(五)重修剪

1978年,江苏省芙蓉茶场树龄15年的盛产期茶树,遇上特大干旱树势迅速衰败,从1979年开始,该场应用重修剪方法对这部分茶树进行树冠改造,通过三年实践,该场取得的经验是:①制订规划,分年实施,改造一块,复壮一块,每年重修剪面积控制在占总面积的5%~10%。②留桩高度恰当,一般距地面30厘米左右。③选择最佳时间,一般在春茶后。修剪工具有镰刀和果枝剪。1995年,武进市雪埝镇费巷茶场的200亩(1974年种)茶园,由于遭受椰园蚧、蛇眼蚧危害,树势严重衰败,不得不进行重修剪改造,至1996年,改造茶园树势完全恢复。1996年,武进市潘家镇城湾茶场、溧阳市水西茶场等应用重修剪技术对衰老茶园进行树冠改造,面积达300亩。对树龄年轻、因受自然灾害成病虫危害树势衰退的茶树进行重修剪,尽快恢复产量,是江苏茶区常用的树冠改造方法。


七、茶叶采摘

唐代,一年之中只采春茶。史料记载采摘夏秋茶,是在明朝,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陈继儒《太平清话》说:“吴人于10月采小春茶,此时不独逗漏花枝,而尤喜日光晴暖,从此蹉过,霜凄雁冻,不复可堪矣。”记述开采时间最迟的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熊明迂《罗山介 茶记》的罗山介茶(江苏、浙江交界处),在“立夏”时开采。

1949年前,江苏茶业衰败至极,有茶叶就采,没有就无人问津。茶农采茶时,“一张小凳一只筐,从下向上全摘光”,俗称“脱裤子”采茶。

建国后,新型条播茶园逐步投产后,国有场圃向安徽祁门学习新的鲜叶采摘管理经验,并且制订了鲜叶采摘标准,1957年,全省国有茶(农)场全面推广鲜叶采摘“提采法”,摒弃“捋条法”。1959年,全省茶区推行“茶叶、枝条、茶籽”三丰收活动,首先开展采茶竞赛,宜兴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测定采茶冠军双手提采频率为1分钟300次。双手提采法逐步在全省推广。1963年,省农林厅按照“采养结合”的原则,对建国后发展的新茶园提出采摘标准:①春季定型修剪的幼茶,夏茶留2~3叶打头,促使多生侧枝;②未形成采摘面或茶树高度在50~65厘米之内的,以养为主。春、夏季新梢伸展至一芽三、四叶时留2叶打头,秋季留1叶打头,单叶一律不采。③采摘面高度在65~80厘米之间的,切实贯彻分批留叶采摘。

采摘时间和标准

季节 采摘时间 采摘标准 产量比重%

春茶 4月下旬~6月上旬(50天) 采1芽2、3叶,留1叶对夹叶全采 40~45

夏茶 6月下旬~7月下旬(30天) 采1芽2、3叶,留1叶对夹叶全采 25~30

秋茶 8月上旬~9月(60天) 采1芽2、3叶,留1叶 30~35

1979年,镇江地区茶叶果树研究所(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通过对106亩28龄茶园鲜叶采摘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一整套因树、因地、适度、分批、按标准及采养结合的合理采摘技术,其要点有:①因树、因地、因时确定鲜叶开采期。②适当提早各季茶的开采期,确保鲜叶采摘质量,制定相应的鲜叶级别标准,作为验收依据。③适当增加秋茶实采天数,提高秋茶产量。④做到批次分清,增加采摘批次。⑤坚持采留标准,及时分批勤采。⑥推广双手提采法,切忌抓、捋等不良采法,归纳起来为:适时采、分批采、标准采、留叶采。

1980年以后,密植速生茶园逐步投产,无锡市郊区林特局、无锡市大浮林果场合作试验研究密植茶园鲜叶采摘技术,认为密植茶园2~3年生开采初期,树冠尚未完全定型,采养原则应为:春茶多留,夏茶少留,秋茶基本不留。4~5龄时,采摘面宽阔而芽叶密集,应适当减少留叶,增加采摘批次。

1984年,茶叶购销体制开始改革,茶叶由计划调拨转向市场调节,茶叶采摘也因市场需求变化而有所调整。溧水县茶场着手改进春茶的鲜叶采摘,具体是:①为适应“尝新”需求,适时早开采,场部确定开采期以“略早”为好。②适应“喜嫩”需求,抓紧抓好“细嫩采”,较大幅度提高高档芽叶比例。③提高采摘技术,严格采摘管理,保障芽叶质量。1986年,金坛县气象站与茅麓茶场、方麓茶场共同开展春茶开采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①早春,低温多阴雨还是温暖多阴雨是决定春茶开采早迟的关键。②开采期与3月份的日平均温度大于或等于10度的活动积温呈线性相关。③早春低温冻害对茶芽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开采期。

1993年,无锡市马山林果场针对无性系良种比重大,名茶“无锡毫茶”市场需求量大的情况,提出了多采细嫩芽叶,符合名茶采摘标准的芽叶要采净采好,保证毫茶占总产的31%以上,在采留关系上,采取春茶留鱼叶采,夏茶留一叶,秋茶适当提早封园的技术措施。1995年,锡山市多管局为大力发展名茶生产,对名优茶的鲜叶采摘提出了:①留养秋梢,保好秋后一片叶,推迟轻修剪,促进早开采。②提高采摘标准,把好茶叶质量,提高锡山“太湖翠竹”茶的产量和质量。到1997年时,这种方法在苏南茶区普通推广。

八、覆盖栽培

(一)铺草覆盖

清《时务通考》一书中有“每年须用锄,锄浮其土;锄后用干草遮其地,使不生草莱,则其树茂盛。”的记载。建国后,这一技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63年,省农林厅在关于如何开辟新茶园的技术资料中,将茶园铺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1979年,南京市栖霞区农林科在新拓植的茶园中铺草覆盖,于茶籽播种后,5月上、中旬在茶园附近割青草(或稻草),以“鱼交尾”方式,铺于新茶园播种行上,宽60厘米,厚度以不见土为原则。在草上压些土块,以防风吹。每亩用草量为青草1000公斤或干草500公斤。幼苗出土时及时揭草,揭盖草在晴天的傍晚或阴雨天进行,并将揭下的草铺在茶行西侧,离幼茶根约5~10厘米。结果表明,铺草以后,新茶树成活率提高17~30%,苗高增加近一倍,根颈部直径增0.1~0.25厘米,分枝数量多2~3条,实现强苗、壮苗。1984年,金坛县多管局根据省农林厅要求,实施低产茶园改造项目,全县茶园铺草1758亩,共耗用稻草102万公斤,平均每亩578公斤。其中铺草最多的茅麓乡,面积达619亩,占低产茶园的76.2%。1985年,无锡市茶叶研究所通过对茶园铺草覆盖试验,认为茶园长期铺草覆盖比对照区:①8月份的一芽三叶长度增长20%,重量增加11%。②夏秋茶鲜叶平均含水量增2%,茶多酚增21%。

1997年省农林厅制定《江苏省国有茶园更新改造指南》中把铺草作为改植换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全省实施。

(二)地膜覆盖

1980年,苏州太平果园采用地膜覆盖茶籽直播,解决了保墒保温的问题,茶苗当年生长高达40厘米以上。其方法是:茶园采用三行丛播,大行距1.5米,小行距33厘米,株距20厘米,播种后覆土2厘米,然后在小行间平铺少量稻草,使地膜和土面稍有间隙,以利通气,并可使茶苗出土后,不直接接触地膜而受到日灼伤害,再在宽1米的播种行上覆盖厚0.015—0.02毫米的白色塑料薄膜。覆膜前浇一次透水,将稻草和土面浇湿,然后立即盖膜。由于薄膜覆盖的增温效应,茶籽在4月5日就开始出土,5月初就基本齐苗。比常规播种育苗提前一个半月出苗,且出苗整齐。茶苗出土后,在膜上划“+”字形口子,让苗伸出薄膜。先出先划,多次完成。5月上旬膜内温度超过33℃时,就可揭去地膜,按常规抚育管理。由于地膜覆盖技术要求较高,成本高,所以没有大面积应用。

(四)塑膜棚架覆盖

1991年,常熟市虞山林场对采摘茶园进行棚架农膜覆盖,实施保护地栽培试验,并采用冬夏两种不同覆盖材料:冬用塑料薄膜,夏用遮阳网。结果显示:大棚栽培,每亩茶叶净增收入3275.85元;可以提前20至30天采茶。秋季遮荫处理产量可提高21%~25%,产值增加42.6%~44.9%。并认为塑料大棚栽培需注意冬季覆盖要密封、防风、防雪压、防破损倒塌;棚内茶园应施足基肥,及时补足水分;密切注意棚内温度,超过30度,应及时通风散热;定期通气,补充二氧化碳;注意防治病虫害。1994年,溧阳市李家园茶场建起10亩竹架大棚,就地取材,降低了一次性投入。金坛市方麓茶场、石马茶场也分别建了17亩和10亩大棚,一季春茶较对照园亩增收入3000元以上。1996年,句容市张庙茶场在福丁大白、大毫茶园新建钢管大棚24亩,由于采用了早芽良种,并且棚内覆双层膜,增强了保温性,采期更早,增收效果更好。1997年,塑料大棚栽培面积继续扩大,全省达250~300亩。

苏茶茶树栽培(二)


三、茶树种植

(一)种植方式

建国前江苏茶树种植十分粗放,只是利用林间空地或农用荒芜地挖穴点种茶籽。如《四时篡要》所载:“开坎三尺,深一尺……每坑种六、七十棵子……相去二尺种一方……。”这就是老式丛植茶园。老茶区宜兴县的丛植茶园一般丛距1.3米~1.7米,行距2米~2.7米,每亩120~250丛,行间多间作山芋、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采摘过度,茶丛矮小,覆盖度只有30%~40%,茶叶产量极低,一般每亩只产粗茶25~30斤。苏州洞庭山茶树多数与果树间种。一般于当年采种后即进行播种,也有在第二年早春雨水至春分播种。茶籽一般播种在新开辟果园的梯田坎边,或果树下间隙地,无规则穴植,间作果树以枇杷、杨梅、柑桔、银杏、柿、桃、梅为主,一般穴距1.7米~2米,穴深0.3米。播种时把所挖熟泥回到穴中,填满27厘米左右,然后进行播种,每穴播种茶籽1饭碗,重约250克,播后覆土3~4厘米,覆土后再盖2~4厘米左右砻糠或柴灰或压石块(防鼠、保湿)。待第二年清明前后茶籽萌芽时把石块搬开,由于每穴播种茶籽较多,所以出苗齐,植株大。

建国后为使新茶园很快成园投产,开始改丛栽稀植为条栽密植。1953年,首先推广单行丛植,行距1.5米×1.6米,丛距23厘米~33厘米,每丛播种茶籽5~6粒,每亩留苗3500~5700株,这种单行丛植茶园通过4~5年的肥培管理和修剪,一般7~8年每亩可产干茶50公斤,10年以上亩产可超过100公斤,比老式丛栽茶园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953~1954年,宜兴芙蓉茶场又率先将单行丛植改为双行单株密植,大行距1.5米,小行距0.2米,株距0.08米~0.09米,每亩播种精选茶籽11000粒。播种前深翻0.25~0.3米,播种行深翻0.4~0.45米,再开宽0.4米,深0.2米的播种沟,打碎土垡,每亩施土灰(火烧土)1.5吨、过磷酸钙15公斤作基肥,盖土5~6厘米,耙平后按设计密度播下茶籽,覆土5~6厘米,面积达1400亩,双行单株密植茶园五年生幼茶亩产即超出过50公斤。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的新茶园绝大多数是单行丛植和双行单株密植茶园。

为了探索密植快速丰产,1975年春季,张志澄在宜兴红岭茶场布置种植了9.8亩多行密植茶园试验,其中8.8亩为单株6行,大行距1.5米,种植行宽1米,操作道宽0.5米,小行距为20厘米×33厘米。由于茶园群体数量增加,树冠覆盖度大,茶芽密度高因此表现了投产早、产量高、收益早、新芽萌发整齐、鲜叶质量好的优点。该试验地第二年亩产干茶19公斤,第三年亩产干茶76公斤,第九年达最高峰380.4公斤。1979年该场又种植140亩单株3行密植茶园,三年生幼茶单产超过77公斤,赶上七、八年生的常规茶园产量。密植栽培技术很快在全省推广,据统计1970~1982年全省新发展茶园78951亩,其中密植茶园38900亩,占49.3%。

由于种植密度在省内外争议很大,1982年,省农林厅组织茶叶技术干部15人对密植栽培方式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尽管密植茶园建园投资多,但因投产早、产量高、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出常规茶园,所以在条件具备时发展速生密植茶园,对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建设初期资金不足、增加茶农收入有积极作用。考察组肯定了茶树密植速生是茶树栽培上一项重要的技术改革。

从80年代中期到1997年发展的新茶园多采用多株单行、单株双行和部分单株三行形式。

(二)茶园间作

建国前的老式丛栽茶园几乎全部实行间作,间作物除果树外,主要是山芋,还有玉米、大豆、花生、三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以解决山区农民自己的粮食问题。50年代初期,为了不减少粮食作物的收入,在发展新茶园时仍保留了幼年茶园的间作,但对间作作物和密度作了规定,幼年茶园不可间种高杆作物, 60年代初进一步明确,茶园中不得种植高杆大豆、爬豆、山芋、小麦、芝麻,可以种植矮杆大豆、绿豆、花生和部分中药材,并要合理安排行株距。60年代末到70年代提倡茶园间作绿肥作物。随着大部分茶园封行成园以及粮油生产土地产出率提高,80年代以后,茶园就很少间作了。

(三)无性系良种的栽植技术

70年代初,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扶持每年从福建、浙江等省引进大批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发展新茶园,但由于沿用种子苗移栽法,成活率不高,有的年份因伏旱成活率仅有30%~40%,挫伤了群众发展无性系良种的积极性。1975年,无锡市大浮林果场于坡地采用低沟栽植法移栽福丁大毫无性系茶苗,在种植行上开深20~25厘米的种植沟,沟呈船底形,然后将茶苗栽在沟中,浇一次透水,上覆盖松土,使茶苗根颈部低于地面10~12厘米,有利于降雨和干旱时灌溉水停留沟中,保持土壤水分。当年10月检查,茶苗成活率达90%以上。80年代省农林厅在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的同时,也推广了坡地低沟栽植法,全省各地在应用中又根据各地情况,进一步发展为全面深翻,开好种植沟(沟深50~60厘米,宽60厘米),分层施足基肥,坡地低沟保墒定植,平地或洼地平沟防涝。句容县高庙茶场拓植无性系良种茶园115亩,移栽茶苗采用开好种植沟、施足基肥、选择壮苗、低沟栽植、粪水浇苗、留苗补缺等配套栽培技术,达到了一次成园。1991年农业部农业司领导来江苏视察茶叶生产,亲临开沟栽植现场,对这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1997年国有茶场大规模更新改造时,这一做法被列入“技术指南”。

四、肥培管理

(一)重施基肥

建国前,茶园基本不施肥。50年代茶园很少施基肥。1963年省农林厅印发的培训教材中提倡秋季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加适量氮素化肥(每亩10~15公斤)作基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秋冬基肥的用量、种类大大增加。1974年10月无锡市郊区大浮林果场在两年生茶园的茶行间深翻26~27厘米,每亩施猪灰2.5吨,可可饼3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1975年12月又在茶行间深翻40厘米,每亩施鸡灰、猪灰、豆灰10.5吨,过磷酸钙50公斤;1976年11月,茶行间继续深翻30厘米,每亩施鸡灰、蚕蛹下脚1.8吨;1977年11月,茶行间深翻33厘米,每亩施鸡灰1.3吨。通过四年重施基肥,1977年茶园正式投产,1978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亩产鲜叶672公斤,折干茶168公斤,创造全省幼龄茶园的高产记录。1978年在全省茶叶科技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从而使重施基肥的技术措施在全省推广。80年代,茶场普遍在秋茶停采后结合深翻,开沟条施腐熟饼肥(菜籽饼)每亩125公斤,磷肥40~50公斤。宜兴县阳羡茶场每年秋冬深翻施肥,耕深25~27厘米,每亩施菜饼或可可饼200公斤,磷肥40~50公斤,尿素10公斤作基肥。1980年投产茶园1470亩,产干茶231.5吨,平均亩产137.5公斤。90年代,进一步优化了肥料结构,基肥以饼肥和茶叶专用复混肥为主,数量不少于150公斤/亩,为了来年提早开采,施肥时间大大提前,改冬施为秋施,一般在9月中下旬开始,10月份施肥结束,为来年春季增产打下基础。

(二)分期追肥

50年代后期,部分茶园开始施用人粪尿和少量化肥作追肥,人粪尿多用在1~2年生幼龄茶树上。60~70年代,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高产稳产茶园的建设,茶园追肥次数和数量不断增加,一般茶季追肥3~4次,肥料多为碳酸氢铵或硫酸铵。宜兴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在1969~1973年的五年中,每年追肥4次,即春茶前施催芽肥,春茶高峰期过后施春肥;春、夏茶结束后施夏、秋肥。全年亩施硫酸铵140~170斤,各次施肥数量比例为30%、25%、20%、25%。1995年以后,由于名茶生产大幅度增加,各地追求茶园早开采,因此追肥的时间、次数、种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催芽肥时间提前至2月底、3月初,重点施足春茶结束后的追肥,并且增加了有机肥和复混肥的比重,由于很少采摘夏茶,夏茶后追肥一般不施,秋茶结束结合基肥,适当增加速效化肥,以增强茶树御寒能力。

(三)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

除了根部施肥外,70年代有些茶场试用植物生长激素“920”、“赤霉素”等进行叶面喷施,促进茶芽萌发。80~90年代有些茶场为了提早春茶开采,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在春茶期间全面喷施叶面肥3~4次。肥料种类有硫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等大量元素,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钼酸铵等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施用浓度:大量元素为0.5%~1.0%,微量元素50~500毫克/公斤,稀土元素10~50毫克/公斤。用量以喷湿叶背为度,喷施时间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喷施期以新梢萌发至一芽一叶初展时效果最好。镇江地区茶科所(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于1982~1983年在春茶期喷洒浓度为1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夏茶期喷洒浓度为0.5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生产上没有得到大面积应用。90年代以后,有些茶场在茶芽生长期间喷洒为茶树专门生产的多功能复合营养液,如“T—爱农”、“LH—P农乐”、“茶叶素”“壮茶灵”、“一喷早”等。但应用面不广,未在全省形成制度。

(四)种植绿肥

60年代开始,全省推广茶园种绿肥,以解决幼年茶园肥料的不足。秋播绿肥有苕子、紫花豌豆、紫花苜蓿、蚕豆,播种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苕子每亩播种1~1.5公斤,紫花豌豆每亩2.5~3公斤。春播绿肥有大豆、绿豆、大叶猪屎豆、印尼绿豆等,播种期在5月,播种量每亩2~2.5公斤,绿肥作物在盛花期及时刈割埋青。70年代,宜兴一些茶场对已封行的茶园采用割草埋青的方式施用绿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力。80年代以后,由于大面积发展新茶园,绿肥作物种子不足,化肥、饼肥、畜禽粪等肥源增加,茶园逐渐不再间作。

五、茶园耕翻除草

建国时江苏留存的老茶园大多为茶粮、茶果间作茶园,茶农结合间作作物种、收,进行茶园耕翻、除草。1963年省农林厅肯定了茶园耕翻对改良土壤的积极作用,并把耕翻按深度分为三个类型:①浅耕:深度在10厘米以下,目的是除草保墒;②中耕:深度在10~25厘米,目的是疏松耕作层土壤,增加土壤保蓄水分、空气和养分的能力,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③深耕:深度在25厘米以上,作用是增加耕作层深度,扩大根系伸展范围。根据江苏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春不耕,夏浅耕,秋中耕或深耕”的要求。深耕时间要在“秋季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以后开始,上冻后15~20天结束”,要结合施基肥进行。这一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成为江苏茶园管理的一项常规技术。

1979年宜兴县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罗凡在总结该场25年茶树综合栽培技术时进一步提出切忌湿土锄翻破坏土壤结构,秋茶结束后,立即深耕,深度达30~40厘米,亩产鲜叶750公斤以上的茶园因树密闭,土壤结构好,不必年年深翻。每年浅锄割草四、五次,深度7~10厘米,特别是干旱来临前进行浅锄,耕翻浅锄都是人工操作。随着茶树生长树冠郁闭,耕翻作业难度增加,一些茶场用毛竹将茶树树冠夹住,进行人工深翻或用牛拉梨耕翻。

70年代末,一批密植速生茶园相继建成投产,由于密植茶行行间狭窄,张志澄根据贵州湄潭茶科所和肯尼亚的经验提出了密植茶园免耕技术。

1981年句容县高庙、方山、张庙、浮山、九华等茶场开始使用除草剂“镇草宁”,对清除水花生、三菱草、巴根草有很好的效果,比人工除草经济实惠。

1985年,宜兴县川埠乡大力推广茶园机械耕作技术,全乡1583亩茶园的61.4%实现了中耕、深耕、开沟施肥作业机械化,提高工效40-50倍。节省农本1/2-3/4。但由于机械购置投入大,到1997年,除了部分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的茶场实行机械耕作,大部分茶场仍以手工耕锄、除草剂除草为主。

六、茶树修剪

(一)台刈

清朝初期,顺治十六年(1660)黄宗羲著的《匡庐游录》记载,“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地又寒苦,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蘖。”清康熙三年(1664)方以智著《物理小识》称:“树老则烧之,其根自发。”建国前,江苏宜兴、吴县、金坛等茶区集以上二法于一体,对衰老茶树进行更新改造,具体做法:将衰败茶树在距地面6.5~10厘米处用镰刀割去,清除枝叶后,在树桩上铺草,点火焚烧,这样可以烧死树桩处的茶树病虫害。来年可萌发健壮新枝。建国后,台刈技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53年,江苏省镇江茶场对六分场(现高资茶场)建国前留下的16亩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为3~7厘米,并重施基肥。1956年,宜兴在川埠蒋笠村搞老茶园台刈改造试点,推广衰老茶园台刈技术,效果较好。1958年,省农林厅下达宜兴县老茶园台刈7000亩的任务。其后,全省大面积发展条式茶园,到80年代,部分茶园进入衰老,又需使用台刈技术进行更新复壮。1983年,六合县平山林场东山茶叶工区在春茶基本结束的5月中旬,首次使用林业割灌机对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15厘米,清除枝梗后,立即进行深翻埋青,埋黄豆杆亩均1000公斤,亩施饼肥150公斤,磷肥50公斤,第二年就收回改造投资的80%。1997年,全省国有场圃衰老茶树更新改造项目开始启动,台刈作为改造的一项技术措施。省农林厅将此项技术的具体要求写入了《江苏省国有茶园更新改造指南》。

(二)定型修剪

建国前,江苏茶树栽植均为丛式,不进行定型修剪。1953年,芙蓉、镇江等国有场圃开始陆续种茶,茶树栽培主要是学习苏联技术,开始引入定型修剪的技术概念。省农林厅张志澄、邰大传等在镇江茶场进行双行条播新茶园示范试验,一次播种58亩。以后运用定型修剪理论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新植茶园的定型修剪技术要求。当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生长量大的高度为15~20厘米,第二次定剪高度30~40厘米,第三次高度45~55厘米。1954年,省宜兴茶叶实验场罗凡对新拓植的茶树进行定型修剪的试验研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必须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培养好茶树骨架,促进分枝,形成树冠。

1963年,省农林厅把三次定型修剪作为一项茶树栽培管理的常规技术编写成技术资料,在全省推广应用,其中对定型修剪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修剪工具为篱剪):

定型修剪次等 幼茶年龄 修剪离地高度(厘米) 修剪季节

第一次 第二年 10~15 春茶发芽前或秋季停止生长后

第二次 第三年 30~40 春季或秋季

第三次 第四年 40~55 春季或秋季

注:第一次在春季修剪后均需春剪,第一次秋剪以后均需秋剪。

五彩苏的养殖方法


一、土壤

养五彩苏要疏松、排水性良好的土壤,而且还要富含腐殖质。

二、浇水

五彩苏在生长期间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不过盆土中不能产生积水,若是浇水量过大,就会导致叶子颜色变淡,根部也很容易变腐烂。

三、光照

光照充足它的叶色会很鲜艳,若长期处于阴暗光照不充足的环境,叶色就会失去光泽,不过也不能被强光暴晒,若光照过强可能会将叶片灼伤。

四、温度

五彩苏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最低温度不要低于10℃,温度过低叶片会脱落,若低于5℃可能会导致死亡,冬季最好将温度控制在20-25℃,春夏秋季节尽可能保证温差不能太大。

相信《中国盆景流派——苏派》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鲜之花网”是您了解花卉,学习养花技巧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xzh52.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种植盆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