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独有的姿态早早地绽放了,那一朵朵黄色的花蕾,一串串芬芳的花瓣,静静地绽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微笑着向着人们致意。”如果没有花,人类的历史将失色一大部分,种花赏花让我们身心灵都得到放松。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很难将花卉种植好,种植达人有哪些经验和技巧呢?为此,鲜之花网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夏季温室大棚管理与利用》,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我们都知道温室大棚是栽培花卉、蔬菜的重要设施,随着夏季的来临,一般温室大棚都进入休闲期。笔者认为,夏季温室大棚管理与利用同样不容忽视,应该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温室大棚培育花卉

1.清除杂草杂物。在此期间,棚内杂草生长不仅吸收大量土壤中的养分,白白浪费地力,同时也为病虫害的栖息提供场所,为以后的花卉及蔬菜作物生长留下隐患。因此,利用夏季进行清棚,去除棚内的杂草、地膜、石块、砖头和作物生长的残留物。对棚内越夏生长的果树和林木,也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增加通风透光的效果。将薄膜的草苫取下,晒干后堆垛封好,防止渗水霉烂;揭去旧棚膜,对原有棚面钢骨架最好涂上保护剂,以防雨季潮湿时氧化损坏。

2.浇水洗盐。大棚设施栽培蔬菜、花卉苗木等,农药施用量是种植粮食作物的10倍至20倍,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将有害物质带入土壤中,对棚内土壤理化性状有较大影响。因此,在休闲期进行夏季灌溉,大量灌水进行洗盐,或是在拆除塑料大棚的薄膜或温室玻璃后,任雨水冲淋,都有较好的除盐化作用。

3.深翻改土。大棚栽培因浇水多、环境密闭、田间操作频繁,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受到一定破坏,土壤渗透能力降低。在夏季高温时,当地面清除干净后深翻土壤30厘米至40厘米,暴晒,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土壤熟化,并可利用太阳光杀死藏在土壤里的多种病菌。在深翻土壤时,若施用适量的农药,杀虫灭菌效果更好。

4.高温闷棚。种植3年以上的大棚土传病虫害日趋严重,可在夏季休闲时实行高温闷棚,以杀灭病菌和虫卵。具体方法是:在地表撒上碎稻草或麦秸(1平方米撒1公斤)与石灰氮(1平方米施0.1公斤),与土壤充分混合,最好用旋耕犁施旋两遍,起垄(垄宽60厘米、高40厘米)并盖上地膜,沟内灌水,将大棚密闭,白天地表温度可达70℃,20厘米深土层可达40℃至50℃,持续20天至30天,可起到土壤消毒和降盐的作用。防治真菌性病害可选用30%土菌消500倍至800倍液、50%敌克松500倍液、30%瑞菌清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倍至5000倍液或络氨铜等适量喷淋,用药土进行土壤消毒,应注意在播种前进行。

5.重施未腐熟有机肥。大棚在休闲时,结合深耕翻土,一并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利用夏季高温促使施入的有机肥充分发酵腐熟,并利用放出的热量,杀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和虫卵,使之腐熟成优质有机肥,培肥地力。

XzH52.coM文章精选

夏季大棚月季的管理(上)


进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月季在大棚中生长易出现以下问题:

1.在高热环境下,大棚月季植株白天蒸腾作用加快,呼吸作用加强,植物营养积累减少,整个植株出现虚弱状态。

2.夏季大棚内的气温较高,地表水分蒸发快,在水分粘力的作用下,地表深层的土壤盐分会进入土壤表层,导致月季植株部分新生根受损,造成植株吸水、吸肥困难,最终出现“小老株”现象。

3.在高热环境下,大棚里若不增加浇水次数,不能保持地表湿润,会造成地表盐分升高、空气湿度降低,同时会为螨类的生长创造适宜环境,给防治螨类带来困难。而若过多浇水,又会造成水肥流失过大,加快表层土壤板结。

夏季大棚切花月季应做好以下3项生产管理工作,尽量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一、防治洪涝

夏季是各地汛发高峰期,在汛来之前,要清理掉花棚周围的杂草杂物,使水流渠道畅通,以便在汛来之时排水泄洪。

二、开启大棚降温设施

1.在大棚内拉遮光率为35%至45%的银灰色遮光网。

2.每天及时打开大棚天窗。

3.大棚内应安装喷灌设备,适时适量进行喷灌。

以上3项措施要达到的效果应是:大棚距地面1.50米左右处的最高气温保持在35℃以下,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5%以上。这样可迫使植株减少水分蒸腾,降低呼吸作用,为植株的营养积累创造条件,奠定生产优质切花月季的基础。

夏季大棚月季的管理(下)


夏季大棚月季的管理(上)

三、加强植株田间管理

1.在种植表面盖两三厘米厚的保水覆盖物(发酵松软)。如:锯末、打碎的粮食作物的副产物等,以保持地表湿润,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浅土层EC值、增加土壤表层的空气湿度,降低植株群体温度,为地下部幼根生长发育和地上部幼枝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2.适时整形并及时协调植株地下部与地上部生长。大棚月季进入夏季,发芽快,抽枝多,但弱枝多,强枝少。此时,若整形过多,势必引起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不协调,造成枯桩死苗或“小老株”的出现,而若任植株自然生长,则又会失去生长意义。为此,适时摘除弱枝、嫩茬,确保每株有四五根健康营养枝,是夏季大棚月季减少植株养分耗损,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营造适宜植株生长田间小气候的有效方法,也是夏季生产优质月季切花的一项重要措施。

3.科学管水。夏季的大棚月季生产,水分蒸发量大,浇水的度和量有明显改变,每次的浇水时间延长,浇水的间隔时间缩短。这样做,虽保住了地表的湿润,但易造成表土板结,肥水流失,部分地块下部根系长期积水,造成死根大于活根,最终,产品质量下降,生产成本提高。如何做到夏季大棚玫瑰的科学管水,关键是在墒面撒盖松软透气保水覆盖物,让其锁住部分地表蒸发水和部分浇灌水,延长地表湿润时间,减少浇水量和浇水次数,防止表土板结,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植根健康生长,最终达到根深叶茂,产出优质切花的目的。

4.系统防治螨类。螨类在夏季大棚月季的危害最为普遍,危害程度也最大。它能造成月季植株出现生长不良、花叶畸形、落叶褪色、抽枝发芽迟缓等现象。系统防治螨类,首先要清除植株过多枝叶,使药剂能喷到死角。其次,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最后,应交替使用几种不同剂型的杀螨剂,以达到消除螨类危害的目的。

温室大棚育苗技术


花卉繁殖是花卉繁衍后代、保持种质资源的手段,只有将种质资源保存下来 ,并繁殖到一定数量,才能为园林应用,并为花卉选种、育种提供条件。花卉的种及品种繁多,繁殖方法也各不相同,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法。

有性繁殖:也称为种子繁殖,是指用种子进行的繁殖,如播种。

无性繁殖:又称营养繁殖,是指利用花卉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进而获得新植株的方法。通常包括分生、扦插、嫁接、压条和组织培养等。

1.播种法:温室花卉的播种通常在温室中进行,受季节影响较小,播种期根据所需要的花期而定。

播种前可以根椐种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处理,如种皮较厚者可以进行温水浸泡或者硫酸浸泡,有的种子可以进行沙藏等。

播种土可以用腐叶土、沙土、园土混合,其比例以种子的大小而定:细小种子按5:3:2的比例混合;中粒种子按4:2:4混合;大粒种子按5:1:4混合。

播种可以在温床上,也可以用器皿如盆扦、播种屉、穴盘,除穴盘可以 直接用播种土外,温床、盆扦、播种屉由下至上应为小石块或其他粗颗粒物质—粗培养土—播种土,各占1/3。

细小的种子宜采用撒播法,可以与细沙混合撒播,也可以单独撒播,播种不可过密,中粒和大粒种子宜采用点播法或条播法。适合撒播的温室花卉有:秋海棠科如四季海棠、球根海棠、丽格海棠等,牵牛花科如矮牵牛等,蒲包花,石竹,翠蝶花, 风铃花。

对于撒播的细小种子,播种后可以覆极薄的一层细沙土,也可不覆土,但浇水或浸盆后温床和器皿上方一定要盖一层薄膜或玻璃以增加湿度,防止种子干燥。而大中粒种子播后的覆土深度要视种子的大小而定,大粒种子覆土深度为种子厚度的2-3倍,中小粒种子一般以不见种子为度。播种后应注意温床和器皿的湿度,定期喷水。出苗后应揭开薄膜等遮盖物,对于撒播的种子,当小苗长至高约2CM左右时应及时间苗。

2.扦插法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扦插从而形成独立植株的繁殖方法,叫扦插法。这种方法培育的植株比播种苗生长快,短时间内可以培育成大苗,尤其是一些不易开花的植物,对观花植物而言,可以提早开花;但扦插苗无主根,根系较播种苗弱。

(一)扦插基质:用于扦插的基质很多,主要有土壤、沙、珍珠岩、蛭石以及水。水插是比较卫生、又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应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的洁净度,以凉白开为好,如果是自来水则应晾2-3天,为了防治细菌孳生,可以在水中加入钢蹦、木炭等,适宜水插的花卉有变叶木、天南星科(万年青、龟背竹、绿萝等)、温室凤仙、秋海棠科(四季海棠、银星海棠等)、榕属(橡皮树、榕树等)、豆瓣绿、富贵竹、冷水花、伞草、鸭趾草、铁线莲等。

(二)扦插的种类及方法

根据所选取的营养器官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叶插、茎插和根插。

叶插

主要指以植物的叶为插穗,使之生根长叶,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一般这些叶都具有粗壮的叶柄、叶脉或肥厚的叶片。所选择的必须是生长充实的叶。

(1)全叶插:以完整的叶片为插穗。可以将叶片平置在基质上,但要保证叶片紧贴在基质上,因此可以用铁钉、竹签或基质固定叶片,如景天科的植物(落地生根等)、秋海棠科(秋海棠、蟆叶秋海棠等);也可以将叶柄插于基质中,而叶片平铺或直立在在基质上,这种方法适于那些能自叶柄基部产生不定芽的植物,如大岩桐、非洲紫罗兰、豆瓣绿等。(2)片叶插:将一片完整的叶片分切成若干块分别扦插,每一块叶片上都能形成不定芽。如虎尾兰、大岩桐、椒草及秋海棠科的植物等。

2.茎插:以茎段为插穗进行扦插。根据扦插季节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嫩枝扦插、硬枝扦插。嫩枝扦插是在生长季节进行的,插穗是那些未完全木质化的枝条。而硬枝扦插是在休眠期或生长初末期进行的,是以那些完全木质化的枝条为插穗的。

3.根插:某些花卉能够从根上产生不定芽,从而形成新的植株,因此可以用这样的根作插穗进行扦插繁殖。用于扦插的根一般较粗壮,有的甚至略带肉质,如宿根福禄考、芍药等。

(三)促进插穗生根的方法:为了使插穗尽早生根,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如药剂处理法、激素处理是很常见的手段,常用的激素种类有吲哚丁酸、吲哚乙酸及萘乙酸以及生根粉,另外可以用一些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蔗糖等。高锰酸钾对多数木本植物效果较好,一般浓度在0.1-1.0%,浸泡时间为24小时。蔗糖对木本和草本植物均有效,处理浓度为2-10%一般浸泡的时间为24小时。物理处理法也很多,常用的主要有环状剥皮、喷雾处理、热水处理、增加底温以及底温处理等。

3. 分生法

是植物营养繁殖的方法之一,是指将植物体上生长出的幼小的植物体分离出来,或将植物体营养器官的一部分与母株分离,另行栽植而形成独立植株的繁殖方法。主要包括分株法以及利用植物的吸芽、株芽、变态茎(包括走茎、匍匐茎、攀缘茎、根状茎、球茎、鳞茎、块茎)营养器官。

分株:将根 茎处或地下茎的萌蘖切下栽植,从而形成新植株。如大花蕙兰、玉簪等。

吸芽:为某些植物根际或地上茎叶腋间自然发生的短缩、肥厚呈莲座状的短枝。如芦荟和凤梨等。

珠芽及零余子:这是某些植物所具有的特殊形式的芽,生于叶腋间或花序中,百合科的一些花卉都具有,如百合、卷丹、观赏葱等。珠芽及零余子脱离母株后自然落地即可生根。

变态茎:是指植物的茎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可以遗传的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其中可以用于繁殖的变态茎主要有走茎、根状茎、鳞茎、球茎、块茎等。

走茎为地上茎的变态,从叶丛中抽生出的节间较长茎,并且在节上着生叶、花、不定根,同时能产生幼小植株,这些小植株另行栽植即可形成新的植株,这样的茎叫走茎,用走茎繁殖的花卉有虎耳草、吊兰等。

一些花卉的地下茎肥大,外形粗而长,与根相似,这样的地下茎叫根状茎,根状茎贮藏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它与地上茎相似,具有节、节间、退化的鳞叶、顶芽和腋芽,节上常产生不定根,并由此处发生侧芽且能分枝进而形成株丛,可将株丛分离形成独立的植株,如美人蕉、鸢尾、紫菀等。

鳞茎是指一些花卉的地下茎短缩肥厚近乎球形,底部具有扁盘状的鳞茎盘,鳞叶着生于鳞叶盘上。鳞茎中贮藏着丰富的有机物质和水分,其顶芽常抽生真叶和花序,鳞叶之间可发生腋芽,每年可从腋芽中形成一至数个子鳞茎并从老鳞茎旁分离,因此可以通过分栽子鳞茎来扩大系数。如百合、郁金香、风信子、水仙等。

球茎:一些花卉的地下茎短缩肥厚近球形,贮藏营养物质,球茎上节、退化的叶片及侧芽,球茎萌发后在基部形成新球,新球旁常生子球,生产上可以分栽新球及子球。如唐菖蒲、小苍兰、慈姑等。

块茎:为多年生花卉的地下变态茎,外形不一,多近于块状,贮藏一定的营养物质,根系自块茎底部发生,块茎顶端通常具有几个发芽点,块茎表面也分布一些芽眼可生侧芽,可以分切块茎进行繁殖。如嫁接及压条法

(一) 嫁接法:是指把某一植物体的一部分嫁接到另一植物体上,其组织相互愈合后,培养成独力个体的繁殖方法。此法多用于扦插难以生根的或难以得到种子的花木。同实生苗相比,嫁接得到的花木可以提早开花,并能保持接穗的优良品质。可用嫁接法繁殖的花木很多,如桂花,菊花,仙人掌科植物等等。

(二) 压条法:即将接近地面的枝条,在其基部堆土或将其下部埋入土中,而对于较高的枝条则以湿润的土壤或青苔包被切伤部分,待枝条生根后重新栽植使其成为独立植株的方法。此法用于那些其他方法不易繁殖的种类,能保持原有品种的特性。温室花卉中的变叶木,白兰花、山茶花、叶子花、朱蕉等采用此法。

4. 组织培养法

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一部分即外植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新植株的过程,叫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并能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是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除了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外,在实际应用中日益显示出它的巨大价值。根据已掌握的培养技术,几乎所有的植物离体部位都可以单独均匀一致的培养生长,而培养条件可以人为地严格控制,即可以排除许多不利因子的影响,如季节等,因此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它作为工厂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在农学、园艺、药物、林学等应用科学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对一些不结实或结实率低的植物应用更多。组织培养法可以极大的提高繁殖系数,同时节省劳动力。

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无菌体系,即外植体及培养基的消毒、接种,获得愈伤组织或器官。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增殖,不断分化产生新的植株,或直接产生不定芽及胚状体,也可以根据需要反复进行继代培养,以达到大量繁殖的目的。

第三阶段是将植株转移进行生根培养,可以转入生根培养基,也可以直接切取进行扦插生根。

第四阶段是试管苗的过度,即试管苗出瓶后进行的一定时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

植物的组织培养需要一定的场地、仪器设备,大致包括一系列实验室(无菌室:接种的重要场所,面积不必很大,但必须保证密封和洁净、化学实验室:是配制试剂和培养基的场所、培养室:是试管苗的培养场所,内设培养架空调机等、洗涤室:专门洗涤各种玻璃器皿的场所、灭菌室:主要为培养基和玻璃器皿以及工具消毒灭菌的场所及细胞学实验室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等)、恒温箱、烘箱、冰箱、天平、酸度计、高压灭菌器、馏水发生器、显微镜等以及一些玻璃器皿(三角瓶、容量瓶、培养皿、烧杯、量筒等)。

培养条件因植物材料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采用温度为25+2℃,光照强度22000lux,每天照射8-10小时,培养基PH值为5.0---6.5之间,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做调整。

月季夏季大棚生长管理措施


天气进入夏至,气温逐日升高。月季在夏季大棚生长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棚月季植株白天在高热环境中植体对水分的蒸腾加大,呼吸作用加强,植体营养结累减少,整个植株出现虚弱状态。

二、夏季月季大棚内气温较高,地表水分蒸发快,由此,在水分粘力的作用下,会把地表深层的土壤盐分带入土壤表层,导致部分新生根受损,造成植株吸水、吸肥困难,最终出现小老株现象。

三、大棚月季在高热环境中,若不增加浇水次数,保持地表湿润,势必造成地表盐分升高,空气湿度降低,为螨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给螨类的防治带来困难。而若增加浇水次数,则又会造成水肥流失过大,表土板结加快,部分地块还有根部长期结水的可能。

针对夏季大棚月季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生产管理的几项措施,供广大月季生产者参考。

一、防治洪涝

进入夏季,是每年各地汛发高峰期,据此,各地在汛来之前,要清理好各自花棚周围的田间杂草和水流渠道,以便在汛来之时排水泄洪。

二、开启大棚降温设施

1、在大棚内拉层遮光率在35%~45%的银灰色遮光网;

2、每天及时打开大棚天窗;

3、有喷灌设备的大棚适时适量使用喷灌。

这样,可使大棚在晴朗的白天距地面1.50米左右最高气温保持在35度以下,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5%以上。以此迫使植株减少水分蒸腾,降低呼吸作用,为植株的营养积累创造条件。最终,为夏季大棚月季生产优质切花奠定基础。

三、加强植株田间管理

1、在种植墒面盖2~3厘米厚的保水覆盖物(发酵松软)。如:锯末、打碎的粮作副产物等、以保持地表湿润,减少地表水分蒸发,达到降低浅土层EC质、增大土表上层的空气湿度,降低了植株群体温度,为地下部幼根生长发育和地上部幼枝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适时整形,及时协调植株地下部与地上部生长。大棚月季进入夏季,发芽快,抽枝多,但弱枝多,强枝少。此时,若整形过大,势必引起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不协调,造成枯桩死苗或小老株的出现,而若任植株自然生长,则又会失去生了长意义。为此,适时摘除弱枝、嫩茬,确保每株有4~5根健康营养枝,是夏季大棚月季减少植体养分耗损,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营造适宜植株生长田间小气侯的有效方法,也是一条夏季能生产优质切花的重要措施。

3、科学管水。夏季的大棚月季生产,水分蒸发量大,浇水的度和量有明显改变,每次的浇水时间延长,浇水的间隔时间缩短。这样做,虽保住了地表的湿润,但易造成表土板结,肥水流失,部分地块下部根系长期积水,造成死根大于活根,最终,产品质量下降,生产成本提高。如何做到夏季大棚玫瑰的科学管水,关键是在墒面撒盖松软透气保水覆盖物,让其锁住部分地表蒸发水和部分浇灌水,延长地表湿润时间,减少浇水量和浇水次数,防止表土板结,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植根健康生长,最终达到根深叶茂,产出优质切花的目的。

4、系统防治螨类。螨类在夏季大棚月季的危害最为普遍,危害程度也最大。它能造成月季植株生长不良,花叶畸形,落叶褪色,抽枝发芽迟缓等现象。系统防治螨类,首先要清除植株过多枝叶,使药剂能喷到的死角。其次,降低棚温,增加空气湿度。最后,几种不同剂型的杀螨剂交替使用,以最终消除螨类在大棚月季上的危害。

温室大棚微灌技术

一、微灌的种类

微灌是利用微灌设备组装成微灌系统,将有压水输送分配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水技术。用于温室大棚的微灌系统主要有滴灌和微喷灌两种。

1、滴灌

滴灌是利用安装在末级管道(称为毛管)上的滴头,或与毛管制成一体的滴灌带(管)将压力水以水滴状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通常将毛管和灌水器放在地面,也可以把毛管和灌水器埋入地面以下30~40cm。前者称为地表滴灌,后者称为地下滴灌。每个灌水器的流量一般为2~12L/h。

2、微喷灌

微喷灌是利用直接安装在毛管上或通过φ4mm塑料管与毛管连接的微喷头将压力水以喷洒状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微喷头有折射式和旋转式两种,前者喷射范围小,水滴小,是一种雾化微喷灌;后者喷射范围较大,水滴也大。微喷头的流量通常一般为20~250L/h。

二、微灌的优缺点

温室大棚采用微灌与传统地面灌溉(畦灌)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可降低室内空气湿度。由于位灌除了作物根部湿润外,其他地方始终保持干燥,因而大大减小了地面蒸发,一般情况下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下降20%左右。
灌水均匀。微灌系统能够做到有效地控制每个灌水器的出水流量,因而灌水均匀度高,一般可达80%-90%。
节省劳力。微灌是管网供水,操作方便,而且便于自动控制,因而可明显节省劳力。同时微灌是局部灌溉,大部分地表保持干燥,减少了杂草的生长,也就减少了用于除草的劳力。
地温降幅很小。微灌的运行方式是采用浅灌勤灌的方式,每次灌水量很小,因而几乎不会引起地温下降。
微灌可以结合施肥,适时适量地将水和营养成分直接送到作物根部,提高了水和肥料利用率。
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微灌可以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使与湿度有关的病虫害得以大幅度下降,同时降低了防止病虫害的农药使用量,减少蔬菜农药残留量,提高了蔬菜品质。
便于农作管理。微灌只湿润作物根区,其行间空地保持干燥,因而即使是灌溉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其它农事活动,减少了灌溉与其它农作的相互影响。
提高农作物产量。微灌可以给作物提供更佳的生存和生长环境,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一般增产幅度达30~80%。提早供应市场。使用微灌系统,一般可早应市15~30天。
延长市场供应期。改善了的环境,可使作物更长时间内保持生长旺盛,从而可延长市场供应期,获得最佳的收入。
降低了能耗。微灌比地面畦灌可减少灌水量50~70%,因而可降低抽水的能耗;同时微灌地温下降小,可减少或免去提高地温所需的能耗,一般能耗可下降30%左右。但是,微灌是利用压力管道输水并需要有过滤设备,其系统投资一般要远高于地面灌;灌水器出口很小,易被水中的矿物质或有机物质堵塞,减小系统水量分布均匀度,严重时会使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报废。

第二节 微灌系统的组成

一、微灌系统的组成

微灌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以及流量、压力控制部件和量测仪表等组成。

1、水源

河流、渠道、湖泊、水库、井、泉等均可作为微灌水源,但其水质需符合微灌要求。

2、首部枢纽

首部枢纽包括水泵、动力机、肥料和化学药品注入设备、过滤设备、控制阀、进排气阀、压力流量量测仪表等。其作用是从水源取水增压并将其处理成符合微灌要求的水流送到系统中去。

微灌常用的水泵有潜水泵、深井泵、离心泵等。动力机可以是柴油机、电动机等。

在供水量需要调蓄或含砂量很大的水源,常要修建蓄水池和沉淀池。沉淀池用于去除灌溉水源中的大固体颗粒,为了避免在沉淀池中产生藻类植物,应尽可能将沉淀池或蓄水池加盖。

过滤设备的作用是将灌溉水中的固体颗料滤去,避免污物进入系统,造成系统堵塞。过滤设备应安装在输配水管道之前。

肥料和化学药品注入设备用于将肥料、除草剂、杀虫剂等直接施入微灌系统,注入设备应设在过滤设备之前。

流量压力量测仪表用于测量管线中的流量或压力,包括水表、压力表等。水表用于测量管线中的流过的总水量,根据需要可以安装于首部,也可以安装于任何一条干、支管上,如安装在首部,须设于施肥装置之前,以防肥料腐蚀;压力表用于测量管线中的内水压力,在过滤器和密封式施肥装置的前后各安设一个压力表,可观测其压力差,通过压力差的大小能够判定施肥量的大小和过滤器是否需要清洗。

控制器用于对系统进行自动控制,一般控制器具有定时或编程功能,根据用户给定的指令操作电磁阀或水动阀,进而对系统进行控制。

阀门是直接用来控制和调节微灌系统压力流量的操纵部件,布置在需要控制的部位上,其型式有闸阀、逆止阀、空气阀、水动阀、电磁阀等。

3、输配水管网

输配水管网的作用是将首部枢纽处理过的水按照要求输送分配到每个灌水单元和灌水器,输配水管网包括干、支管和毛管三级管道。毛管是微灌系统的最末一级管道,其上安装或连接灌水器。

4、灌水器

灌水器是微灌设备中最关键的部件,是直接向作物施水的设备,其作用是消减压力,将水流变为水滴或细流或喷洒状施入土壤。

如何利用温室栽培年宵切花菊


用作切花菊的品种和性状与盆花菊有很大不同。切花菊要选择花型丰满的莲花座和芍药型大菊品种,应花瓣厚实、花枝坚韧、叶片平展、花色鲜艳;要求元旦、春节开花的品种应选择通过补光后能稳定调节花芽分化和生长、且在较低温度下花器不易受冻害的晚秋菊和冬菊。

育苗

一般采用扦插繁殖,按照1:25的比例留足健壮母株。秋菊5-6月扦插,冬菊7月扦插。剪取带有3-4片叶枝段吸水小时,水中加放奈乙酸150-200ppm促进生根。苗床基持可选蛭石、珍珠岩混合使用,扦插深度2cm,间距3-4cm。两周可生根,25天左右可定植。

定植

土壤与施肥

切花菊生长需肥量较大,应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一般500平方米的温室可施有机肥1000kg或过磷酸钙100kg。与土壤混匀后做畦,宽1m,埂宽0.4,南北走向。种植土适宜的pH值为5.5-6.5为减少病虫害,种植前应在温室里进行土壤消毒,可用多菌灵等拌土,也可用硫磺烟熏蒸。

如采用无土栽培,栽培床长度15m左右,倾斜度大于1%。可用珍珠岩、蛭石、泥炭、椰糠、陶粒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为基质。也可采用营养膜技术水培,推荐的营养液配方如下:

补光处理

电照补光是生产元旦、春节切花菊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人工补光延长菊花营养生长期,抑制生殖生长,避免过早花芽分化。

补光时间 在菊株摘心后12-15天,侧芽长到10-12cm,花芽没有分化时开始补光,补光时间40天左右。一般停止补光到花芽开始分化时间为10-15天,由花芽分化到开花50-55天,因此开花前60-70天应停止补光。在短日照条件下如温室的夜间温度是15℃左右,经10天左右花芽就能分化;如夜间温度为10左右,则需15天左右花芽分化。因此在新年前上市的应在10月中旬停止补光;在春节前上市的,考虑到温度下降会导致花芽发育后延,庆在开花前70-75天停止补光。如果栽培是采用可控温度的温室,则春节切花菊生产可按照具体控制温度,依当年日历推算瘊定补光时间及停止时间。

补光方法 在畦面中央设置电线,间隔2m安装功率100瓦的白炽灯,灯距植株80-100cm。可以采用暗期开始(日落后),或者暗期结束(日出前)这两种连续补光法。但在长夜时,上述的补光会因补光时间不足而达不到补光的预期效果,容易造成生产上的失败。近年来切花菊生产每天补光多在半夜进行(因半夜电压较稳定,能提高照明效果和电器的使用寿命,并较少招引害虫),使整个夜间分成两段暗期,每段暗期不超过7小时。实践证明,在每天23点到次日凌晨2点补光,补光2-3小时较为恰当,效果较好,为便于操作可用定时钟控制。

为节约用电,可根据补光期间暗期的长短不刺史来确定一天内需补光的时间。例如,夜长为11小时30分,可在夜晚的中间补光1小时,使两段暗期各为5个小时15分。有的年份补光这段时间内,由于阴雨天气多,实际暗期要和些。为了有一定的安全系数,采用三段的补光时间。这咱按不同季节分段递增补光时间的方法,既节约了用电,又可保证每段暗期少于7小时,并能达到补光效果。补光强度 菊花补光抑制花芽分化的光照强度一般以5-10lux为下限照度。但在生产时间中,考虑到补光期间常有电压不稳,若使用的旧灯泡及电线有毛病,都会使光照强度减弱,如果按照5-10lux照光,则有很大的风险。为能完全达到预期目的,要用40lux以上的光照进行补光,在生产中最好经常采用照度计实际光照强度,以减少盲目性。

花芽分化后的管理

病虫害防治

虫害 温室切花菊常见虫害是蚜虫、绿盲蝽、蛴螬。前两种是刺吸类害虫,在菊花的叶、芽、花勒部分吸食植株体液,使叶片皱缩并落叶。可用浓度的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施,也可用蚜虫的天敌芽蚕蜂、食芽螨进行防治。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为咬食根部的地下害虫,可喷施50%速灭威500倍液,也可利用成虫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

病害 常见病害是白粉病、褐斑病、线虫病。前两种病由病毒引起,主要危害叶片,使叶片背面产生白粉或使叶片产生褐斑。这与温室通风不良有关,因此应注意通风换气。防治可用65%代森锰锌500倍液喷施,主要喷叶的背面,也可用粘虫板防治。线虫病由病原线虫引起,主要危害根部,使根部畸形、植株花器发育不良。防治可用3%呋喃丹1-2kg/亩拌土撒施。

大棚温室高效施药方法


大棚温室高效施药方法

一、隐蔽施药法
即把沙虫剂、灭菌剂加工制成种衣剂、片剂或颗粒剂等施于土壤中,使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并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二、烟雾施药法
即采用特制的烟雾剂在棚、室内点燃,利用弥漫在空气中的烟雾来杀灭病虫害。棚、室内常用的烟雾剂主要有百菌清、敌敌畏等,可用来防治棚、室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番茄晚疫病,韭菜灰霉病以及蚜螟类等蔬菜害虫。采用此烟雾施药法施药,不需要任何器械,省工省力,经济方便,施药均匀,防效高,效果好,不宜对蔬菜产生药害,可使烟雾弥漫整个棚、室空间,杀灭潜藏在棚、室内任何部位的虫害。试验表明,棚、室内采用烟雾施药法施药,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防效高而稳定。 三、粉尘施药法
即将药剂经过特殊形式的加工制作,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细度的固体粒状物,通过喷粉器械喷洒于棚、室空间,使棚、室内布满均匀的漂浮药尘,并均匀地沉积于植株的各个部位及棚、室的各个角落,从而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试验表明,采用粉尘施药法施药,药物的扩散能力增强,药效损失少而利用率高。

大棚温室高效施药3法


防治大棚温室内的病虫害,采用传统的喷雾施药法施药,不但易使棚内湿度增大,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而且还会加速病虫害的传播速度,使病虫害迅速传播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以下 3种施药方法,不但可以弥补传统的喷雾施药法施药的弊端,使药效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而且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方便,防效高,效果好且不宜发生药害。
1.隐蔽施药法 即把杀虫剂、灭菌剂加工制成种衣剂、片剂或颗粒剂等施于土壤中,使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并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此法既不污染环境,同时还可以防止对其他敏感作物产生药害。
试验表明,大棚温室内采用隐蔽施药法施药,对蚜虫、螨、螟类及地下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烟雾施药法 即采用特制的烟雾剂在大棚温室内点燃,利用弥漫在空气中的烟雾来杀灭病虫害。大棚温室内常用的烟雾剂主要有百菌清、敌敌畏等。可用来防治大棚内的霜霉病、白粉病、晚疫病、灰霉病以及蚜螟类等病害虫。采用此烟雾施药法施药,不需要任何器械,省工省力,经济方便,施药均匀,防效高,效果好,且可使烟雾弥漫整个内部空间,杀灭潜藏在大棚温室内任何部位的病害。
试验表明,大棚温室内采用烟雾施药法施药,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防效高而稳定。
3.粉尘施药法 即将药剂经过特殊形式的加工制作,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细度的固体粉状物,通过喷粉器械喷洒于大棚温室空间,使空间内布满均匀的漂浮药尘,并均匀的沉积于植株的各个部位及大棚温室的各个角落,从而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
试验表明,采用粉尘施药法施药,药物的扩散能力增强,植株着药均匀,药效损失少而利用高,故而防治效果好。

大棚温室施药新方法


大棚温室施药新方法--防治大棚温室内的病虫害,采用传统的喷雾施药法施药,不但易使棚内湿度增大,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而且还会加速病虫害的传播速度,使病虫害迅速传播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以下 3种施药方法,不但可以弥补传统的喷雾施药法施药的弊端,使药效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而且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方便,防效高,效果好且不宜发生药害。
1.隐蔽施药法

即把杀虫剂、灭菌剂加工制成种衣剂、片剂或颗粒剂等施于土壤中,使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并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此法既不污染环境,同时还可以防止对其他敏感作物产生药害。试验表明,大棚温室内采用隐蔽施药法施药,对蚜虫、螨、螟类及地下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烟雾施药法

即采用特制的烟雾剂在大棚温室内点燃,利用弥漫在空气中的烟雾来杀灭病虫害。大棚温室内常用的烟雾剂主要有百菌清、敌敌畏等。可用来防治大棚内的霜霉病、白粉病、晚疫病、灰霉病以及蚜螟类等病害虫。采用此烟雾施药法施药,不需要任何器械,省工省力,经济方便,施药均匀,防效高,效果好,且可使烟雾弥漫整个内部空间,杀灭潜藏在大棚温室内任何部位的病害。试验表明,大棚温室内采用烟雾施药法施药,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防效高而稳定。
3.粉尘施药法

即将药剂经过特殊形式的加工制作,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细度的固体粉状物,通过喷粉器械喷洒于大棚温室空间,使空间内布满均匀的漂浮药尘,并均匀的沉积于植株的各个部位及大棚温室的各个角落,从而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试验表明,采用粉尘施药法施药,药物的扩散能力增强,植株着药均匀,药效损失少而利用高,故而防治效果好。

杏树大棚温室栽培技术


一、杏树棚栽的主要品种
选择成熟早、品质好、自花授粉能力强的品种,如凯特杏、红荷包、玛瑙杏等品种。
二、棚栽杏树的果园建立
1.棚址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便利,地势高燥,地力肥沃的沙壤土建园。每棚施腐熟厩肥3000公斤~4000公斤,硫酸钾15公斤,杏树专用肥25公斤。挖定植沟,沟上起垄,将苗木植于垄上,南北行向,株行距1×2米。
2.设施结构 
采用琴弦式日光温室。东西走向,长度50米~80米,跨度8米~9米。后墙高1.6米~2米,脊高2.8米~3.4米,后屋面长1.2米~1.6米,前屋面平直,前墙高1米。后墙通风口高1米,8个。顶部放风口为两块膜式,通风时扒开膜与后坡接头。骨架间距60厘米~80厘米。棚膜为长寿无滴聚乙烯膜。草帘厚3厘米~5厘米、宽1.2米~1.4米,长度比前屋面长0.5米。
3.苗木选择 
选择芽体饱满、枝条粗壮、根系完全且发达的成苗。苗木选好后,在定植前将根系浸入24小时,然后用0.3%的硫酸铜浸根1小时或用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布全株,消毒后待栽。
4.栽植方法 
栽植时期以春季地温上升后的3月底、4月初最好。栽植时,将苗木定植在规划好的地块中,苗木要保持根系伸展。定植后浇水、覆膜并随即定干,干高40厘米~50厘米。
三、栽培技术措施
1.整形修剪 
5月底、6月初定干定梢,选留角度较好的7个~12个梢,其余抹掉。新梢长至40厘米时选2个~4个梢重点培养,进行“V”字形或开心形整枝;对其余新梢摘心,促发2次梢,背上直立梢,要反复摘心;过多、过密枝抹掉。8月初喷2000倍PP333抑制新梢旺长,促进成花,隔10天再喷1次。8月中下旬拉枝开角。11月上旬喷10%~12%尿素。扣棚前疏去过多、过密枝,背上直立旺长枝,去掉病虫枝,调整树体结构。扣棚升温后,进行花期复剪,短截一些花量过大的结果枝,以此控制花量。果实膨大到果实成熟前,对新梢多次摘心,以控制新梢旺长,提高坐果率和单果重,对背上直立新梢可采取抹除或扭梢的方式。5月上中旬果实采收揭膜后,以回缩与疏枝结合的方式,调整树体的生长平衡,防止补偿性旺长。
2.花果管理 
花期大棚内湿度大,又缺少传粉媒介,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开花后每日上午8时~11时用毛笔逐花授粉,以提高坐果率。花后20天左右结合疏果,疏除并生果、小果、畸形果。疏果时,一般长果枝留3个~4个果,中果枝留2个~3个果,短果枝留1个果,使果实在树冠中均匀分布,达到合理负载。
3.肥水管理 
原则是前促后控,即7月15日前以促为主,之后以控为主。当新梢长到15厘米左右时,追速效化肥,并与叶面喷肥交替进行。追肥每株尿素50克,叶面喷施0.3%尿素或0.4%~0.5%磷酸二氢钾,每10天~15天喷1次,连续3次~4次、8月份以后以磷钾肥为主,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2次~3次。9月底至10月初施农家肥和复合肥,每棚施鸡粪500公斤,硫酸钾复合肥75公斤。扣棚后,萌芽前每株施100克尿素,谢花后至果实膨大期每株追施1次硫酸复合肥100克,同时每10天~15天喷施0.3%尿素和0.3%~0.4%磷酸二氢钾。灌水3次,第1次大约在扣棚前20天左右,第2次在花后视土壤条件浇一次水,第3次浇水在硬核期。
4.病虫防治 
扣棚后萌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越冬病虫害,铃铛花期喷一遍蚜虱一次净加尼索朗,消灭蚜虫和红蜘蛛,生长季节视病虫害情况,喷1遍~2遍杀虫和杀菌剂。
5.棚内环境调节 
于12月初扣棚盖苫。先拉起1/3的草苫,再拉起1/2草苫,直到12月中旬白天全部拉起草苫,开始全面升温,夜晚盖草苫保温。大棚升温前15天~20天覆地膜,使地温先缓慢上升,到大棚升温时,地温、气温协调一致。谢花后,除地膜防止高温伤根。

大棚草莓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


一、品种选择

由于大棚种植,所以一般要选择浅休眠期的品种,同时还要注意外观、品质、抗性和产量来进行考虑。比较常见的品种有丰香、春香、明宝等,它们这需要几十个小时就能通过越冬休眠,非常适合种植。除此之外,还有久能、硕丰、新都1号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土壤和底肥

想要长得好,一定要提供适合的土壤和一定的底肥。园地一般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且要平坦一些,疏松的土质有助于排水,丰富的有机质则能提供一定的养分。通常选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之前种过豆类和小麦比较好,如果种过西红柿、青椒等,就不太适合再种草莓了。栽种前还要清除杂草,整地施肥。

三、如何种植

种植草莓首先要进行假植,从母株上分离出壮苗,将其种到肥沃的土壤中,等到长出花序后,再移植到大棚里。栽种前要剪掉老叶、病叶和匍匐茎,如果幼苗太小或太弱,一定要将其剔除。栽种的深度要控制好,既不能露根,也不能埋得太深。

四、管理方法

栽种后每天早晚要浇一次水,保持土壤的湿润,等到准备覆盖棚膜前10天的时候,就不要在漫灌了。在返青后,要适当松土,平切喷洒一点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覆盖一层地膜,有助于提高地温,还能防止杂草生长。等到干旱的时候适量供水,长大一点后还要喷施叶面肥。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夏季温室大棚管理与利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养殖花卉时的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温室大棚花卉管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