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一朵朵,一串串,团团相依,簇簇拥抱。没有花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而种植花卉让人体验的乐趣更不一般。如果想种植好花卉,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你能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也在关心这方面的情况,以下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加紧防治国槐尺蛾”,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槐尺蛾,又名国槐尺蠖,俗称“吊死鬼”。它主要寄主为国槐,经调查,在正定县铁路沿线大面积发生,有虫株率达到100%,严重发生的地方,将叶片食尽。

国槐尺蛾在我省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始见于5月中旬。各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虫能吐丝下垂,随风飘散,或借助胸足和两对腹足的攀附,在树上作弓形的运动;老熟幼虫已完全失去吐丝能力,能沿树干向下爬行,或直接自树冠掉落地面,全身紧贴地面蠕动。5龄幼虫体背出现紫红色,表示幼虫完全老熟。老熟幼虫大多于白天离树,到土壤中化蛹。化蛹场所大多位于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内,以树冠的东南面最多。在有适宜化蛹场所(土质松软)的条件下,离树干最远不超过12米。幼虫入土深度大多在3~6厘米,少数可深达12厘米。

防治方法:幼虫为害期,可用15%杀虫畏乳油500倍液、25%灭幼脲3号1000倍液、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生物防治可用苏云金杆菌乳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XzH52.coM文章精选

木橑尺蛾形态特征


木橑尺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木橑尺蛾Culcula panterinaria Brener et Grey,属尺蛾总科尺蛾科。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台湾等地。寄主主要有落叶松、刺槐、核桃楸、鼠李、胡枝子、李、柳、山楂、榆、珍珠梅等植物。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8-22mm,翅展55-65mm。体黄白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双栉状,栉齿较长并丛生纤毛。头顶灰白色,颜面橙黄色;喙棕褐色;下唇须短小。翅底白色,翅面上有灰色和橙黄色斑点。前、后翅的外线上各有1串橙色和深褐色圆斑。但圆斑隐显变异很大;中室端各有1个大灰斑。前翅基部有1个橙黄色大圆斑,内有褐纹。翅反面斑纹和正面相同;但中室端灰斑中央橙黄色。 卵 长0.9mm。扁圆形,绿色。卵块上覆有一层黄棕色绒毛,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60-80mm。幼虫的体色与寄生植物的颜色相近似,并散生灰白色斑点。头顶中央有凹陷成深棕色的形纹。前胸盾具峰状突起。气门椭圆形,两侧各有1个白色斑点。臀板中央凹陷,后端尖削。 蛹 长约30mm,宽8-9mm。初为翠绿色,后变为黑褐色,体表光滑,布满小刻点。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羽化盛期为7月中、下旬,幼虫孵化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老熟幼虫于9月为化蛹盛期。 成虫多为夜间羽化,晚间活动,羽化后即行交尾,交尾后1-2天内产卵。卵多产于寄主植物的皮缝里或石块上,块产,排列不规则并覆盖一层厚的棕黄色绒毛。每雌可产卵1000-1500粒,最多达3000粒。成虫趋光性强,白天静伏在树干、树叶、杂草等处,容易发现。成虫寿命4-12天。 卵期9-10天。幼虫孵化后即迅速分散,很活泼,爬行快,稍受惊动,即吐丝下垂,借风力转移危害。初孵幼虫一般在叶尖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将叶食成网状。2龄幼虫则逐渐开始在叶缘危害,静止时,多在叶尖端或叶缘用臀足攀住叶的边缘,身体向外直立伸出,如小枯枝,不易发现。3龄以后幼虫行动迟缓,通常将一叶食尽后,才转移危害。静止时,一般利用臀足和胸足攀附在两叶或两小枝之间,和寄主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于虫体颜色和寄主颜色相似,不仔细观察,很难分辨。幼虫共6龄,幼虫期40天左右。 幼虫老熟即坠地化蛹,少数有吐丝下垂或顺树干爬习性,老熟幼虫入土前先在地面爬行,选择土壤松软、阴暗潮湿的地方化蛹,如石块缝里、乱石堆中、树干周围和杂草中。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3cm左右。 防治方法 1.秋季人工挖蛹,可大量消灭成虫。 2.灯光诱杀成虫,成虫出现期,可在林缘或林中空地设诱虫灯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 (1)初龄幼虫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杀幼虫。 (2)幼虫转移树冠为害或成虫期,可用50%杀虫净、50%敌敌畏、50%杀螟松或甲基一六0五粉剂等药剂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喷粉,也可施放烟雾剂熏杀。

法桐袋蛾防治技术


法桐袋蛾:被其危害的法桐叶片只剩叶脉,远看枯黄,其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初龄幼虫仅食叶片表皮,虫龄增加,食叶量加大,大袋蛾一生食叶36平方厘米,取食时间在早晚及阴天。10月中下旬,幼虫逐渐从枝梢转移,将袋囊用丝牢牢固定在枝上,袋口用丝封闭越冬。

防治方法:人工摘袋囊;冬季落叶后可见到树冠上袋蛾的袋囊,尤其是大袋蛾的袋囊十分明显,可人工摘除,把袋蛾幼虫集中烧掉。

化学防治:喷施90%敌百虫晶体水溶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袋蛾低龄幼虫效果很好。

国槐尺蠖冬季防治方法


国槐尺蠖是华北、西北等地国槐、龙爪槐的最主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食叶害虫。发生严重时常在一周内将全树树叶吃光,并吐丝排粪,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及环境卫生。国槐尺蠖的防治问题成为一个大难题。

自1995年以来,我校连续4年对国槐尺蠖采取了集中时间和人力挖蛹的办法,仅1995年全校一次挖蛹就达到8.05公斤,发生率大大降低。因此,1998年此地区也未打药,虫害基本上得到了控制,效果十分显著。蛹生存的主要条件为土壤松软、阴蔽,土壤湿润,有落叶覆盖。挖蛹中发现,蛹在松土中的深度多为3至5厘米左右,少数有2厘米,也有在6厘米左右的。

一、挖蛹的具体方法

1.工具:工具为长20厘米,直径为1至2厘米的小木棍、小铁棍或小花铲。

2.挖蛹时间:要重点消灭越冬虫蛹,如果越冬基数大而不消灭,则第二年虫害严重。适宜时间为当年的9月至11月初或第二年开春,天气转暖的2月底至3月底。如果再结合第二三代的化蛹期,挖蛹效果会更好。具体办法应参考当年虫情预报,再结合下列指标进行推算。以一年三代为根据,其指标是:各代卵期分别为16天,13天,14天;幼虫期分别为19天,18天,16天;蛹期分别为16天,12天,21天。越冬蛹期为6个月。但由于在第二三代蛹期,园林工作较多,不易操作,稍不注意,时机就错过了。建议重点抓住越冬蛹期挖蛹。

3.人力组织:此项工作便于发动群众,大兵团作战。

4.挖蛹:国槐尺蠖的蛹呈圆锥状,红褐色,中部较大,尾部有一尾状尖。由于蛹的发育不同,有大有小。大的长1.7至1.8厘米;小的只有1.3至1.5厘米,多数蛹长1.6厘米左右。如遇见其他种类的蛹也一并挖出来。找到蛹的栖息地,用小木棍、小铁棍或小花铲在3至5厘米左右深的松软土中左右轻轻拨动土壤及落叶,即可找到蛹。

5.蛹的外理:将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塑料袋中密封,然后烧掉,或挖50厘米深的坑埋掉。如果蛹量大,可卖或送给附近养鸡场。这种虫蛹蛋白质含量较高。

二、破坏槐尺蠖蛹的生态环境,降低幼虫孵化率

虫口密度影响到危害程度,国槐尺蠖是以幼虫来危害树木的,而幼虫的孵化是由蛹的数量来决定的。制造不利于蛹的生存环境,则是减少幼虫数量的另一种方法。具体办法如下:

1.在行道树树干下砌2×2米见方的树堰,既利于行道树灌溉,又整齐、美观。在行道树的外侧,用九格砖铺设人行便道。这样既便于行路,又不利于虫蛹的栖息,而且还便于卫生清扫。

2.每年秋季及春季及时清除绿篱下的枯枝、落叶及浮土(即降土)。

3.加强树木养护管理,要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树木修剪,尤其是槐树附近花灌木的修剪,使其通风透光,及时清除花灌木下的浮土和落叶。

此项工作方便易行。如果将其坚持几年而不间断,那么国槐尺蠖不用化学或生物农药就能基本上得到控制。

杨树刺蛾的虫害防治


杨树刺蛾是一种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主要取食树叶,在大发生时要不了几天就可把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危害杨树的常见刺蛾种类多,长江流域的种类有扁刺蛾、褐刺蛾、黄刺蛾和青刺蛾,林农常将刺蛾的幼虫统称为“洋辣子”、“八角辣”。除危害杨树外,还危害苹果、梨、桃、枇杷、榆、泡桐、梧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现将杨树扁刺蛾的识别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形态特征

扁刺蛾雌成虫体长13毫米至18毫米,翅展28毫米至35毫米;雄成虫体长10毫米至15毫米,翅展约30毫米。成虫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较深,前翅灰褐色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长椭圆形,扁平光滑,长约1毫米,初为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全身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虫体两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蛹长10毫米至15毫米,前端较肥大,近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孵化时为黄褐色,茧椭圆形,长12毫米至16毫米,暗褐色,其茧结在杨树根部周围的表土层里。

防治办法

1.结合施肥、修剪,挖除或剪去树干上的茧壳及土中虫茧。在冬耕施肥时,将林下落叶及表土埋入施肥沟底,或者结合培土防冻,在树干基部30厘米范围内培土10厘米左右,并加压实,可杀灭一部分越冬虫源,减少下年发生基数。

2.人工除虫。扁刺蛾低龄幼虫多在叶片上群集为害,食叶后叶片白膜状明显,可以摘除群集大量幼虫的叶片集中处理,能消灭大量食叶幼虫。

3.灯光诱杀。在刺蛾成虫的发生期,利用其趋光性,可在杨树林、苗圃架设黑光灯或振频式诱蛾灯,诱杀大量的扁刺蛾的成虫,减少发生量,效果很好。

4.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危害期,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或马拉硫磷1000至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1500至2000倍液喷雾防治。利用生物农药杀螟杆菌、白僵苗1000至1500倍液防治,经济有效,又不造成环境污染,提倡在公园和行道树使用,因杨树较高,需用长喷杆对树冠喷雾。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


中文名称 小菜蛾

中文别名 方块蛾、小青虫、两头尖

拉丁学名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

卵 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 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

蛹 长5~8毫米,初化蛹时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为灰褐色,近羽化时,复眼变深背面出现褐色纵纹。茧呈纺锤形,灰白色丝质薄如网,可透见蛹体。为害作物:寄主主要是十字花科蔬菜和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萝卜、芥菜、油菜、雪菜、菜心和各种青菜等。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透明斑,称为“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苗期常集中为害心叶,吃去生长点,影响包心,在留种菜上为害嫩茎、幼荚和子粒,影响结实。

发生规律 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我省11-13代,一般在4月至6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1月出现春秋两次为害高峰,一般秋季重于春季。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植株荫蔽处,日落后开始取食、交尾、产卵,蛹羽化多在晚上,羽出的成虫当天即可交尾,交尾l~2天产卵。成虫产卵对甘蓝、花椰菜、大白菜等有较强的趋性,卵多产于寄主叶背靠近叶脉凹陷处,一般散产,偶尔有几粒或几十粒聚集在一起。每雌虫平均产卵200粒左右,卵期7-11天。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飞翔力不强,但可借风力作远距离飞行。幼虫活跃,遇惊时扭动后退或吐丝下垂,幼虫共4龄,发育适温为20~26摄氏度,幼虫期12~27天,老熟幼虫在被害叶背或老叶上吐丝结网状茧化蛹,也可在叶柄叶腋及杂草上作茧化蛹,蛹期5~15天,该虫10~40℃均可存活并繁殖,发育适温为20~30℃。越冬代成虫寿命长达百天,其他成虫寿命11~28天。小菜蛾抗逆性强,对农药易产生抗性,造成防治上的困难。凡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的菜区,小菜蛾常猖獗成灾。

小菜蛾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小黑蚁、草间小黑蛛、丁纹豹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还有蛙、蟾蜍等。其中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自然寄生率可达10%~30%,最高达50%以上,捕食性天敌丁纹豹蛛平均每头每天捕食17.6头,小黑蚁平均每头每天捕食318头。因此,保护菜田中的天敌种群,发挥自然天敌控制作用至关重要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蔬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并随即翻耕,消灭越夏、越冬虫口,铲除沟渠田边等处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

2.生物防治 喷洒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500—800倍液,也可选用1.8%阿维菌素(齐螨素、害极灭、爱福丁)2000倍液喷雾。

3.药剂防治

小菜蛾老龄幼虫抗药性很强。因此,应用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2龄期,选用40%灭多威乳油3000倍液,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或5%定虫隆(抑太保)乳油,或5%伏虫隆(农梦特)乳油均用1000~2000倍液;在幼虫2~3龄期可用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1500~3000倍液,或用50%杀螨隆(宝路)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20%丙溴磷乳油500倍液;也可选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

小菜蛾是我国目前抗药性特别严重的一种害虫,它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近年来,在广东、福建等少数地区对苏云金杆菌(Bt)也产生了抗药性。但各地抗药性发展并不平衡,这与各地用药历史、用药种类、频率、强度等密切相关。因此,对某种(类)药剂抗药性严重的地区,应暂时停止使用该种(类)药剂,改用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或将苏云金杆菌与其他化学农药混用或轮用。由于小菜蛾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交替用药,或用复配农药。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形态和生活习性--今年3月以来,美国白蛾在天津、河北廊坊等地频频发生,见树吃树、见草吃草,对园林绿化及农林业生产破坏极大,被当地人称为白袍巫师。虽然美国白蛾目前暂时没有大范围向周边蔓延,但其极强的适应性、极大的破坏性都对我国能否办一届绿色奥运,能否保证各地农林业、园林绿化免遭破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防控美国白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它食性杂,喜食的树种有100多种,毛白杨、柳树、千头椿、法桐、卫矛、西府海棠、紫叶李、红瑞木、金银木等园林植物都是它的美味佳肴。5龄后分散转移时,可侵入附近农田、菜地危害。由于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植物片叶无存。形态和生活习性
成虫体长9至12毫米,翅展23至44毫米。体纯白色。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虫后翅在附近边缘处有小黑点。卵圆球形,直径0.5毫米。初产浅黄绿色或浅黄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光泽,卵面有规则的凹陷刻纹。老熟幼虫体长28至35毫米,头黑色具光泽。体侧和腹面灰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橙黄色。蛹长8至15毫米,宽3至5毫米,暗红褐色,腹部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
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1年3代,结茧化蛹越冬。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虫龄不整,且世代重叠。成虫夜间活动,单层、成块产卵于树冠周缘枝条的叶背,约500至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上覆白色鳞毛。幼虫孵出数小时后即能吐丝结网,3至4龄时网幕可达1米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扩及整株树。幼虫在网幕中生活的时间,约占幼虫期的60%左右。进入5龄后,开始弃网自由取食,多分开在树冠上部危害。老熟幼虫爬行下树,在树干老树皮下或附近适宜的场所结茧化蛹,在地下化蛹时则做蛹室。美国白蛾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温暖的地方。在交通线两旁、公园及村落周围、庭院等处的树木上常集中发生。综合防治
首先要加强监控,及时掌握虫情
对一旦传入的美国白蛾,应按检疫条例及时予以清除。要掌握新疫区虫害发生的面积、种群密度、分布状况及害虫喜食树种等,并准确掌握美国白蛾发生的始、盛、末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二,人工剪除网幕消灭幼虫
由于气候、天敌等的作用,越冬蛹一般死亡率很高,因而第1代虫源基数小,又发生在雨季之前,此时是处理网幕中幼虫的最佳时机。要在幼虫3至4龄之前剪除网幕,因为此时幼虫群集网内尚未分散。把剪下的幼虫集中烧毁。
第三,在末龄幼虫化蛹时,可在树主干距地面1米处扎草捆,诱集幼虫在草捆内化蛹,再把草捆取下集中烧毁。
第四,药剂防治
5月下旬是第1代幼虫孵化期,初孵幼虫集中在网幕内,所以这一时期用药效果最好。农药一般选择触杀和胃毒剂,幼虫对一般的杀虫剂都较敏感。对1至3龄幼虫用灭幼脲3号1000至1500倍液喷洒,10天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而且灭幼脲喷药3小时后遇雨仍不减药效。用80%敌敌畏乳剂800至1000倍、农地乐2000倍液喷洒,效果都很好。对3至4龄幼虫用敌敌畏加灭有脲 3号效果更好。喷药时注意必须把网打破,四周喷药,喷药要均匀,重点是树木向阳和树枝顶端部位,这些常是美国白蛾聚集的地方。
如果第1代幼虫未防治好,第2代幼虫就可能大面积发生,所以应更加重视。第2代幼虫大致在7月下旬开始孵化,必须抓准时机全面防治。第3代幼虫发生在9月初,这时药量可适当加大,而且考虑换药,以防美国白蛾产生抗药性。第3代幼虫发生期天气虽已转冷,也应重视,一旦放松,很容易成灾,并且可转移到农田、路边,给明年的防治带来困难。
第五,冬季防治
美国白蛾在建筑物缝隙、屋檐下面、树干皮下及树洞内、砖块杂物下面等处越冬,冬季可在这些地方人工挖蛹、摘蛹。
第六,生物防治
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它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中,使其不能羽化。每年应定期在美国白蛾危害区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保持天敌数量是防治美国白蛾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释放周氏啮小蜂前后7天不能打药,而且气温应在20℃以上,一般在美国白蛾3至4龄幼虫期释放。6月下旬和10月上旬,周氏啮小蜂最容易侵入美国白蛾的蛹,所以此时释放效果好。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


今年3月以来,美国白蛾在天津、河北廊坊等地频频发生,见树吃树、见草吃草,对园林绿化及农林业生产破坏极大,被当地人称为“白袍巫师”。虽然美国白蛾目前暂时没有大范围向周边蔓延,但其极强的适应性、极大的破坏性都对我国能否办一届绿色奥运,能否保证各地农林业、园林绿化免遭破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防控美国白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它食性杂,喜食的树种有100多种,毛白杨、柳树、千头椿、法桐、卫矛、西府海棠、紫叶李、红瑞木、金银木等园林植物都是它的“美味佳肴”。5龄后分散转移时,可侵入附近农田、菜地危害。由于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植物片叶无存。

形态和生活习性
成虫体长9至12毫米,翅展23至44毫米。体纯白色。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虫后翅在附近边缘处有小黑点。卵圆球形,直径0.5毫米。初产浅黄绿色或浅黄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光泽,卵面有规则的凹陷刻纹。老熟幼虫体长28至35毫米,头黑色具光泽。体侧和腹面灰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橙黄色。蛹长8至15毫米,宽3至5毫米,暗红褐色,腹部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
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1年3代,结茧化蛹越冬。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虫龄不整,且世代重叠。成虫夜间活动,单层、成块产卵于树冠周缘枝条的叶背,约500至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上覆白色鳞毛。幼虫孵出数小时后即能吐丝结网,3至4龄时网幕可达1米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扩及整株树。幼虫在网幕中生活的时间,约占幼虫期的60%左右。进入5龄后,开始弃网自由取食,多分开在树冠上部危害。老熟幼虫爬行下树,在树干老树皮下或附近适宜的场所结茧化蛹,在地下化蛹时则做蛹室。美国白蛾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温暖的地方。在交通线两旁、公园及村落周围、庭院等处的树木上常集中发生。

综合防治
首先要加强监控,及时掌握虫情。对一旦传入的美国白蛾,应按检疫条例及时予以清除。要掌握新疫区虫害发生的面积、种群密度、分布状况及害虫喜食树种等,并准确掌握美国白蛾发生的始、盛、末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二,人工剪除网幕消灭幼虫。由于气候、天敌等的作用,越冬蛹一般死亡率很高,因而第1代虫源基数小,又发生在雨季之前,此时是处理网幕中幼虫的最佳时机。要在幼虫3至4龄之前剪除网幕,因为此时幼虫群集网内尚未分散。把剪下的幼虫集中烧毁。
第三,在末龄幼虫化蛹时,可在树主干距地面1米处扎草捆,诱集幼虫在草捆内化蛹,再把草捆取下集中烧毁。
第四,药剂防治。5月下旬是第1代幼虫孵化期,初孵幼虫集中在网幕内,所以这一时期用药效果最好。
农药一般选择触杀和胃毒剂,幼虫对一般的杀虫剂都较敏感。对1至3龄幼虫用灭幼脲3号1000至1500倍液喷洒,10天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而且灭幼脲喷药3小时后遇雨仍不减药效。用80%敌敌畏乳剂800至1000倍、农地乐2000倍液喷洒,效果都很好。对3至4龄幼虫用敌敌畏加灭有脲 3号效果更好。喷药时注意必须把网打破,四周喷药,喷药要均匀,重点是树木向阳和树枝顶端部位,这些常是美国白蛾聚集的地方。
如果第1代幼虫未防治好,第2代幼虫就可能大面积发生,所以应更加重视。第2代幼虫大致在7月下旬开始孵化,必须抓准时机全面防治。第3代幼虫发生在9月初,这时药量可适当加大,而且考虑换药,以防美国白蛾产生抗药性。第3代幼虫发生期天气虽已转冷,也应重视,一旦放松,很容易成灾,并且可转移到农田、路边,给明年的防治带来困难。
第五,冬季防治。美国白蛾在建筑物缝隙、屋檐下面、树干皮下及树洞内、砖块杂物下面等处越冬,冬季可在这些地方人工挖蛹、摘蛹。
第六,生物防治。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它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中,使其不能羽化。每年应定期在美国白蛾危害区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保持天敌数量是防治美国白蛾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
释放周氏啮小蜂前后7天不能打药,而且气温应在20℃以上,一般在美国白蛾3至4龄幼虫期释放。6月下旬和10月上旬,周氏啮小蜂最容易侵入美国白蛾的蛹,所以此时释放效果好。

杨树杨小舟蛾的防治


杨小舟蛾,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幼虫取食杨树、柳树的叶子,危害严重时能够导致整块树林叶片全部被吃光。杨小舟蛾在江苏每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成虫羽化,随后交尾产卵。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代幼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第三代幼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第四代幼虫9月上中旬发生,10月底化蛹越冬。成虫白天躲藏在叶背面或隐蔽物下,夜晚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部,呈块状,每块有卵100-40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500粒左右。初孵出的幼虫群集于叶面啃食表皮,使叶片呈罗网状。幼虫稍大后则分散取食整个叶片,仅留叶脉叶柄。幼虫老熟后吐丝缀叶,在其中化蛹。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大多爬到树皮缝隙、枯叶、枯草或地表土下,吐丝结薄茧化蛹越冬。其天敌幼虫期有蛾茧蜂,卵期有舟蛾赤眼蜂寄生。

防治方法:⑴人工摘除群集在叶片上取食的幼虫。⑵用Bt乳剂,按1:10的浓度配比喷雾,毒杀幼虫。⑶喷洒80%敌敌喂乳剂1000-1500倍液、10%广效敌杀死乳剂2500倍液毒杀幼虫,还可用幼脲1号3000倍液喷洒树冠杀死幼虫。(224638 江苏省响水县老舍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龚云华 黄国成 杨国兵)

海棠透翅蛾防治

危害分布

海棠透翅蛾的寄主有杏、海棠、沙果等果树和园艺作物,可造成树势衰弱、死枝、死树等,是海棠大害虫之一。该虫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北京、天津等省、直辖市。

危害症状

此虫主要以幼虫蛀食皮层和木质交界处的韧皮和嫩皮层,被害处春季常流出红褐粘液,有时呈圆珠状,有时流淌,并有虫粪排出,用刀剥开内有红褐色液体和不规则的蛀孔道,多分布在主杆杈处和主干粗皮处。

病虫形态

海棠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昆虫,成虫:雌成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19~26毫米,体黑色并有蓝色光泽,头后缘环生黄白色鳞毛,复眼紫褐色,胸部两侧各有黄斑,翅脉黑色,翅脉间透明,腹部第2节和第4节后缘各有一黄色环纹(苹果透翅蛾第4~5节各有一黄色环)。雌蛾尾部有两丛黄白色毛丛。雄蛾尾部有扇状丝毛丛。卵:黄褐色,扁椭圆形,有六角形白色刻纹。幼虫:老幼虫体长22~25毫米,头褐色,腹部乳白色,因体背常有褐色粘液而成污白色,各节体背疏生细毛,腹足趾沟单序双横节,臀足趾沟单横带;蛹:黄褐色,长约15毫米,腹部3~7节背面各有一横排刺,腹末环列8根臀棘。

发生规律

在华北每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皮层内结茧过冬,春季3月下旬树体萌动时开始活动,继续蛀食皮层为害,并排出红褐粪便,4月末开始化蛹,6月上旬为化蛹盛期,化蛹前幼虫先作一羽化孔,但不透过表皮,在羽化孔下作长椭圆形茧化蛹,蛹期约14天,成虫羽化期自 5月末至8月上旬陆续发生,羽化盛期在6~7月。成虫白天活动,取食花蜜,常选择衰弱枝干或枝杈部粗皮缝内,或伤疤边缘产卵,每雌约产卵20余粒,散产,卵期约10天,自6月上旬即有卵孵化直至8月中旬,到11月份不同龄期的幼虫均可结茧过冬。

防治方法

(1)在幼虫为害处可涂抹敌敌畏煤油乳剂,(即每公斤敌敌畏加200克煤油)以杀死幼虫。

(2)人工挖出幼虫杀死,伤疤处涂以灭腐灵,也可将被害处粗皮和粪便轻轻刮去,露出虫孔而后抹20倍氧化乐果或甲胺磷,以杀死幼虫。一般应在春季进行。

(3)成虫盛发期喷药杀死成虫,可喷1000倍马拉硫磷,1000倍敌敌畏、2000倍灭扫利等以杀死成虫。

(4)秋冬和早春结合刮治腐烂病,刮除虫疤或以敌敌畏涂抹虫疤,毒杀幼虫。成虫发生期,可喷洒敌百虫等药剂防治。

喜欢《加紧防治国槐尺蛾》一文吗?“鲜之花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被害防治白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