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伸伸懒腰,看见春天已经来了,连忙整理发型。花骨朵也探出头来,春风告诉它春天到了。”没有花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故而很多人迷上了种植花木。花卉种植的学问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如何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希望对您的种植花草有所帮助。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历史溯源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园林意境特征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xZh52.Com小编推荐

园林艺术之大观园 (2)


三、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蓄

凡属风景式园林都或多或少的具有 画意 ,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绘画的原则。但绘画艺术对造园的影响之深,两者关系之密切,莫过于中国古典园林。从假山的堆叠章法上,既能看到天然山岳的概括,也嫩看到山水画理的表现。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则很受文人画所标榜的 古、奇、雅 的影响。园林建筑的外观则注重体现线条美。
由于中国的诗、画适逢强调意境,因此造园艺术也不例外。意境往往通过 点题 的方式予以展现,具体有景题、匾、联、刻石等。

从大观园的构建中,我们不但能看到曹雪芹对于传统造园理念的深刻体悟,也能看到它打破传统造园理念的大胆创新。稻香村与凹晶馆便是很好的例子。
稻香村按宝玉的话说可谓: 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不的 天然 之味,使大违古典造园理念的,但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大观园中最为经典的景点之一。凹晶馆外的树木种植也是如此,原本杂树丛与怪石根本不可能成为美景,但其与寒塘、月夜联系在一起却激发了黛玉、湘云和秒玉的无限诗情,如此又怎能说杂树、怪石不是大观园中一奇景呢?
由此可见园林艺术不能单纯的模仿天然,在天然之外也要懂得用巧用新。曹雪芹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还可称得上是一位造园家。

参考书目:
《红楼梦》 曹雪芹

园林艺术之大观园 (1)


曹雪芹是生活在清乾隆年间的人物,在他所处的年代里,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皇家园林于私家园林的构建艺术已达到顶峰。清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乾隆在位六十年,搞了五十多年的园林建设。在其大力倡导下,王公贵族们竞相模仿,一时间,北京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造园高潮,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规模大、质量高的园林,同时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理念与技巧大量传入北方,这对于大观园的创造的影响是极大的。
但大观园不同于一般的私家园林,它是在城市或是平原地区建造大型园林的一次大胆尝试,是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完美继承和重大创新。

一、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位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便是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大观园很好的利用了山、水、植物的构建,使之虽为人工却融于天然。

先来说说大观园里的山。
曹先生在《红楼梦》中对于大观园的第一个场景描写便是山。贾政刚至园门前,只见贾珍带领许多执事人来,一旁侍立.贾政道:“你且把园门都关上,我们先瞧了外面再进去。”贾珍听说,命人将门关了.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 ,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欢喜.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 (第十七回)
此处的山障主要起的是园内和园外的分割作用,没有此山,进入园中,天上区及中央水池四周之景,均可一览无余,毫无余味。起到分割作用的山还有稻香村外的“青山斜阻”。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第十七回)稻香村是大观园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景点,依照的是普通农庄的风格,因而与其他的景点分割迥异,虽然按宝玉的说法,此山是“无脉”之山,水是“无脉”之水,不得“天然”,但若无这“无脉”之山,就不能把稻香村与其他景点分开,使之于整个大观园的布局协调。同样,葬花处后的大山也起着与大门分割的作用。
山除了还可以跟好的营造景点的特色,园后方的大主山便是如此。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第十七回)大主山支脉从蘅芜院中间穿插而过,再加上园外各种奇花异草,形成了蘅芜院独特的风格。
此外,大观园东边的凸碧山庄建在有一座大山上。此山庄特为赏月而建,以取得“山高越小”的效果。第七十六回,贾母就曾带众人至凸碧山庄赏月。同时它又与山下凹晶馆“近水楼台”的月景形成对比。

接着谈谈里边的水。
女人都是水做的、、、
水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因而在大自然的
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有山必有水,“筑山”和“理水”不仅构成造园的专门技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如果说大观园中的山起的主要是分隔景点的作用,那么水则是起了连接各景点的作用。
园中的重要景点几乎都是用水连接。同时,水又成了构成这些景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除了中央水景外,由水景作为主要构成部分的还有这样一些景点:的还有这样一些景点:
1 藕香榭
藕香榭是书中惜春的住所,完全被水包围,很有特色。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第三十八回)贾母曾在藕香榭中宴请众人,当时正值秋天,山坡下桂花香随着水飘过来,河水碧清敞亮,用凤姐的话说“看看水,眼也清亮。”古时候很多戏台都是临水而建,藕香榭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第四十回中,贾母吩咐十来个唱戏的女孩子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排练,自己则带着众亲眷和刘姥姥在不远处的缀锦阁吃酒,当时唱的应为昆曲,笛声悠扬,曲声“借着水音更好听”。
2 沁芳溪
为了克服“宽阔水面”联系景区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中央水池外,作者还设计了一条沁芳溪。这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处水景,它是一条可行船的水道,且贯通了大半个园林。溪上改建了一座沁芳亭桥,风景怡然。
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 绣槛,皆隐于山?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原从那闸(沁芳闸)起,流至那洞口(萝港北面入水口),从东北山坳里(花溆所在地)引到那村庄里(稻香村),又开一条岔道引到西南上,总共流到这里(葬花处),仍旧合在一起,从那墙下出去。”(第十七回)活水越沁芳闸后,经中央水池又流回省亲别墅前,入洞口,出花溆,过花圃区流到稻香村处,然后分为二支,经园前部,在葬花处汇合后流出墙外,先后穿越五个景区。纵有山相隔,水却将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中央水池和沁芳溪的双重联系,游人可乘船沿沁芳溪穿行各景区,看着两岸风光的不断变换。至中央水池后,又豁然开朗,园内景色尽收眼底。
3 凹晶溪观
凹晶溪馆与凸碧山庄相对,都以月景为主题。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赏月联句,对其有具体描写: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乃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可见,凹晶馆的景观设计比较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其最大的妙处便在于近水赏月。黛、湘二人的联句中有以下的描写:
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其中,“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与“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最为绝妙,形象生动地对水与月作了描绘。
4其他景点
大观园中有水景构成的景区很多,其他较有特色的有:紫菱洲、滴翠亭、芦雪厅、蓼汀花溆、暖香坞、荇叶渚、蜂腰桥等。(下图为滴翠亭)
大观园中既然多水景,就一定要解决好码头与桥高的问题。曹雪芹对这几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到,仅书中提到的码头就有以下几处:A.怡红院,潇湘馆----沁芳亭前元妃上船的码头。B.探春院----荇叶渚。C.稻香村,惜春院----柳叶渚。D.迎春院----芭蕉坞。E.蘅芜院----云步码头。可见,在沁芳溪主流靠近园内主要庭院处,都可找到上下船的码头。至于桥梁,大观园中除沁芳闸和沁芳闸桥外,另有:沁芳桥、翠烟桥、蜂腰桥、蜂腰板桥、朱栏折带板桥和藕香榭外竹桥。蜂腰桥和蜂腰板桥是石拱桥,下可行船。竹桥是用于连接河岸与藕香榭的,用于通行,不可行船。朱栏折带板桥是木制桥,只有在两岸较高时,可以行船。书中在桥旁边设有云步码头,可见桥身较高,是可以行船的。从码头和桥梁的规划可以看到,曹雪芹对于大观园的水路设计是十分周全合理的。

然后在看看之中的花木。
园林观赏树木和花卉不但在园林整体布局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按其形、色、香而进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而且,植物可以随着季节,时间的变化而对景物作出最佳的衬托。
大观园中利用植物来构景的例子很多,几乎每一处景点都有其特色植物。一进院门,便可见一堵翠障,其后的“曲径通幽”处,“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到了潇湘馆,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第十七回)而后的稻香村,竹篱茅舍,又是另一番风味。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第十七回)
稻香村东面是芦雪厅,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第四十九回)过芦雪厅后是秋爽斋。顾名思义,秋爽斋就是以秋景见长,斋中的梧桐和芭蕉都很有名。主人探春的号“蕉下客”便是由芭蕉树而来。
再往后走,有荼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其中芍药圃是湘云卧药的所在。过了蓼汀花溆,再穿过柳荫下的折带朱栏板桥,便可通蘅芜院了。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第十七回)蘅芜院的奇花异草到了秋天又是另一番风味了。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第四十回)
至衡芜院,大观园西半部分的景点已全都游览了。过了大观楼等省亲的正殿,为东半部分的景区。首先是沁芳闸、沁芳闸桥一带,此处桃花甚好,就是宝黛同读西厢和黛玉葬花的所在。在往东是栊翠庵,冬天梅花盛开,甚是好看。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的就是宝玉前往栊翠庵向妙玉“乞梅”的故事。大观园中花木至栊翠庵处已觉清冷,而到了凸碧山庄与凹晶溪馆便更为衰败。第七十六回,妙玉在联句中写道:“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这一代只是杂树林,然风景大别与其他景区。在往南走,则到了园中又一大景区——怡红院。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第十七回)园内花木再次又黯淡转为鲜艳,与西边的潇湘馆形成呼应。
此外,大观园里几处水景栽植荷花,即便到秋天荷花苦败,也能得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妙境。
整个大观园中,花木有明有暗、有盛有败,能够因时因景而变换,不显单调。

二、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树、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积极的一面,限制消极的一面,甚至把后者转化为前者。
大观园的建筑便是如此,不但能很好的融合与周遭的自然景物中,还各具特色,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景区的主题。
大观园中的建筑主要分两部分,即供元妃省亲的宫殿式建筑与供宝玉和众姐妹生活的其他建筑群。其中,供元妃省亲的建筑主要有:省亲别墅牌坊、行宫、大观楼、体仁沐德厅、补仁谕德厅以及缀锦阁、含芳阁等。这些建筑气势宏大: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第十七回)就连贾政和元妃本人也感叹:“太果富丽了”这些建筑本是作者想象中的太虚幻境,是天宫与皇宫的结合,因而既有皇家之富丽,又有仙境之脱俗。
除此之外的其他建筑可谓争奇斗艳,各有千秋。
第二十回,元妃题诗有: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如果说宫殿式建筑是天上景,那么余下各处就是对人间诸景的概括了。体现乡村式建筑的有稻香村,庙宇式建筑由栊翠庵;富贵华丽的有怡红院,清静朴素的有凹晶馆;小巧精致的有潇湘馆,大气开阔的有秋爽斋;奇特巧妙的有蘅芜院,简单雅致的有芦雪厅;临水而建的有藕香榭,依山而筑的有凸碧山庄… …
除大致的风格外,曹雪芹还十分注重建筑的细节问题。比如,在潇湘馆外特地一石子铺成甬路,以突出其建筑之小巧。怡红院的构建更为别致: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格一格,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格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凌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贾珍笑道:“老爷随我来.从这门出去,便是后院,从后院出去,倒比先近了。”说着,又转了两层纱厨锦格,果得一门出去,院中满架蔷薇,宝相.转过花障,则见青溪前阻。(第十七回)
对于材料和颜色的搭配,作者同样很讲究。且看书中有关窗户的描写:1稻香村----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2滴翠亭----四面雕镂塥子上糊着纸;编花为牖。3芦雪庵----槿篱竹牖。另外,贾母特地为黛玉换上了“软烟罗”制的银红色的窗纱,自所以不再用原来的绿窗沙是因为:“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第四十回)
更为难得的事,园中的大多建筑都御助人的性格特征相辅。潇湘馆之小巧配黛玉之心思细腻;蘅芜院之奇异配宝钗之八面玲珑;秋爽斋之开阔配探春之大放爽朗;稻香村之朴素配李纨之槁木死灰;栊翠庵之清静配妙玉之目下无尘… …虽然,在书中,众人是在大观园建成之后才选择自己的居所的,但这也无疑揭示了作者的另一造园理念,即建筑要考虑主人的性格与好恶,而不能墨守成规。

洛杉矶中国园8月初露英姿 是亚洲外最大中国园林


洛杉矶正在兴建的中国苏州园林今夏八月将初露英姿,美国负责人和监督顾问们今天云集首期收尾工程,乐见即将初战告捷。

美国铁路大王杭廷顿先生当年致富崛起饱含中国劳工的血汗贡献,他捐赠的洛杉矶杭廷顿图书艺术馆和植物园里,今春如愿以偿兴建中国园工程。

之前营造商为首批中国园林师办理签证被美国国土安全部以不合规定拒签,在美国有关部门和参众议员的帮助下促成重获签证。

苏州园林师将中国雕凿好的石头艺术品和太湖石假山,共五十四个集装箱运抵安装,他们负责建成一个经典的中国江南风格的夏园首期工程,六月初凯旋。

占地十二英亩的中国园将建成春夏秋冬四大区,二00八年秋季完工,将是亚洲之外最大的中国园林。

研究园林艺术的本质和审美特性


纵观我国园林的产生和发展,由可居到可游、可赏,由猎耕生产到人居环境、景观环境,由自然资源到生态资源、艺术资源,园林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实用到艺术的质的转变。这些转变说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园林的功能要求也在扩大和提高,园林不仅仅满足于人类的生理愉悦的需要,还必须满足:人类心理上美感的需要。这时的园林就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空间艺术了。
通过对园林的论述,让我们了解丁园林是自然资源,是物质环境,是艺术中间。园林是运用造园艺术理论的物化形态,园林应是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以植物、理水、山石、建筑等为素材,创造而成为优美的游愁环境。
园林具有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特性。所谓实用特性即是园林所具有的生态功能、游愁功能。而审美特性则表现在园林具有诗情画意的特色。园林美学正是研究园林审美特性的科学,是研究园林审美活动中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的学问。包括园林形态、园林意境、景观效果、景物质量、环境条件、风格特色、设计手法等方面。
园林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美学的原则方法来研究园林艺术的本质和审美特性.从审美角度提出园林的本质.进而提高园林艺术的创造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园林事业的发展。

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中国现实社会对园林专业的需求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时段。不必讳言,五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为严重。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  (1)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 (3)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 (4)财力有限,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维护工程。 (5)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6)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所有这些问题都已不言而喻。这里想强调的是,中国园林专业应如何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确立中国现代和未来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树立园林专业及专业人员的形象。
2 摆脱小农意识,志在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本世纪初如果Olmsted不坚持与传统的造园决裂,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规划设计, 把自己称为景观规划设计师而不是园丁,美国的园林专业就不可能有近百年的辉煌。同样,本世纪中业,如果 I.McHarg 不摆脱Olmsted所确定的美国传统园林专业领地的束缚而勇敢地面对当时工业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和人类生存问题,承担起大地景观规划和人类生态系统设计的重任,园林专业就不可能使自然设计的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使自己成为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坚。生物学家Willson如是说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景观设计将起决定性的作用(Willson, 1992, P317)。旅游学家Gunn如是说在所有设计学专业中,最适合于进行旅游环境设计的是景观规划设计师(, P3)。McHarg是美国历史上,恐怕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直接受到总统及国家重要领导人进行决策咨询的园林工作着(Miller and Pardal 1992),并使园林专业人员自豪地在全球、周围和区域尺床上承担其它专业所不能胜任的任务。
相比之下,中国的园林专业为自己开辟了什么样的领地,又树立了什么样的形象?
(1) 模纹花坛,忙碌不知为何。模纹花坛和十一五一摆花之风愈演愈烈。有人作过一个可信的估计,每年用于布置临时花坛的经费足以为每一城市新建一个公园。模纹花坛是典型的小农式园林思想的延续,在自家门前小院做做本是一种娱乐,但在城市大街上,公园里大面积操作则可视为劳民伤财,更有甚者,这种落后的城市园林绿化行为往往被当作创建花园城市的行为,令人啼笑皆非。它对解决中国城市居民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无济于事。 (2) 公园当作花园做,情长意短。如前所述公园及公园系统的最主要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和身心再生的空间,然而,许多城市的新建公园从设计到管理,都充斥了农业时代小农园林的手段与方法。或是大量的花坛布置,人工整形修剪,除草施肥,引种异地观赏植物,或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构筑诗情画意,而把公园的主要的本质功能忘却,更谈不上把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栖息地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跳板Stepping stone)。不但修建和管理耗资巨大,而且把极有限的绿地空间占用,对于解决中国城市紧迫的环境问题,无异于南辕北辙。要知道,即使从艺术的角度来评论,无论是精制的花坛也好,或是赋予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也好,无非是农业时代小农式园林的空洞模仿,既没有时代的需要,也没有历史的和生活的含意。 (3) 自然地当作公园作,无法无天。从园林专业大学本科教育开始就没有把自然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学生的生态系统知识、生物保护知识、景观生态知识及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教育几乎为零。对郊野地的认识、评价和改变方法所知甚少。实践上既无系统的理论方法作指导,又对自然缺乏应有的尊重,可谓无法无天。在此情况下,只有套用公园,甚至是花园的规划设计及管理方法。从而对极有限的自然资源及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应有的破坏。与解决中国目前的重大环境问题背道而弛。 面对中国的现实环境问题,园林专业有必要对一些由来已久的园林绿地评价指标进行补充,决不应局限一些表面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指标,更应防止以小农式园林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现代园林绿地。具体地讲应对一些体现环境可持续性思想的园林本质属性进行衡量: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人工(资金)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用大量的化肥,花坛植物, 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3)循环与再生(Regenerative)原则(Lyle, 1994):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而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Native diversity)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5)地方与地方精神(Genius loci)原则:强调每一地方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两者相适应而形成了地方特色及地方含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园林绿是地方精神的难得的保存地。对地方精神的表达决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体验。(6)整体与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3 挑战与机会同在:中国园林专业广阔的潜在空间  
 而要贯彻上述原则和克服中国园林目前发展之不足,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在更大的空间中承担起改变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重任。具体地讲,在目前中国园林活动的范围基础上,园林专业人员应勇敢地承担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1)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包括从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到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国际的经验证明,只有风景园林师才最有资格设计良好的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师领导组织建筑和市政工程的设计。(2)城市设计:这是一个园林与建筑交叉的领域。美国有专门的城市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分别在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发展。中国这一领域是空白,是一个建筑专业、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之间的真空地带,要解决中国的城市环境问题,园林专业应成为城市设计的中坚。(3)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在区域尺度上研究景观综合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在中国仍是一块空白,非园林专业莫属。(4)自然与文化保护地规划设计:只有园林专业才最有能力实现保护地的宗旨,体现自然与文化精神。(5)旅游地规划:正如国际旅游学者所说的,在所有设计学专业中,唯有园林专业最能胜任此工作。 除此之外,中国的高速公路系统,新开发区的规划等,都有园林专业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岗位。

苏州工匠将赴洛杉矶参建海外最大中国园林


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今天在此间透露,该公司派出的十二位园艺师将于下月赴美国洛杉矶,建造一座海外最大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中国园”整个项目预计耗资八千万美元,其中一期工程需一千六百万美元。
“中国园”坐落在洛杉矶的亨廷顿庄园,占地面积达到十二英亩,接近于苏州名园拙政园,是境外最大的中国园林,亨廷顿“中国园”总体设计分春夏秋冬四季,共有九园十八景。一期工程将建夏园以及亨廷湖、池、廊、桥、亭、塔、茶室等景点。苏州园艺师将建造一期工程名为“夏园”的亨廷湖“石作”工程。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如此评价。亨廷顿方面对施工单位的要求是“非苏州不请”。据介绍,夏园完全按苏州园林风格设计,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许多细部工艺,如石雕、窗檩、木梁及瓦片等都在苏州制造。
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苏州古典园林于一九七九年首先在美国纽约建造起“明轩”庭园。接着,又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国、德国、西班牙、南非等国建造起二十多座仿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仅在美国就已建起仿苏州园林建筑五座,分别为坐落在纽约的“明轩”、“寄兴园”、“长岛”,坐落在佛罗里达州奇士美市的“锦绣中华”及波特兰市的“兰苏园”。苏州园林从一处一景到完整的个体,已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我们到海外营造古典园林,不仅在于扩大苏州园林的影响,更希望借此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十二位园艺师的带队人、高级工程师谢一中说,在亨廷顿庄园营造中国古典园林,将带给海外华人根的感觉。

供稿:中新社苏州

潜心培育精品大苗 北京绿之园园林艺术有限公司






北京绿之园园林艺术有限公司在北京小汤山有一处830亩的苗木基地,种植了以乡土树种为主的30多种数十万株苗木。从苗圃建立至今已经有4年的时间,但公司的经营者却能静下心来精心管理,而不急于出售,他们的目标是培育大规格苗木,待时机成熟,以优质产品进军市场。

由北京兴昌高科技发展总公司等3家单位投资兴办的北京绿之园园林艺术有限公司,2000年在北京小汤山建立苗圃,选择了市场潜力较大的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瞄准2008年北京奥运会并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园林绿化提供优质苗木。负责绿之园公司苗圃管理的李宝龙告诉记者,近些年来,苗木市场发展很快,苗木种类繁多。但绿化中使用量最大的仍然是“久经考验”的乡土树种,而且大规格、质量上乘的苗木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为此,公司在投资建苗圃时,就根据市场需求明确定位,发展大规格苗木,生产优质产品。在最初建设苗圃时,就采取了乔、灌木相结合,落叶与常绿树种相结合的搭配种植方式,以保证产品能多方位满足市场需求。如今,经过4年多的培育,丁香、黄刺玫、连翘、珍珠梅、碧桃等灌木,杜仲、元宝枫、白蜡、国槐、栾树等落叶乔木以及云杉、油松、白皮松等常绿树种均长势健壮,有不少已经达到工程用苗的规格。

苗木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苗圃建设的成败。植保、水肥、修剪等基础工作一样也不能马虎。李宝龙说,为了保证苗木的品质,一定要把好技术关。为此,公司聘请了3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为技术指导,带领年轻的技术人员担负起苗圃的技术管理工作。如在给榆叶梅、樱花等进行修剪时,先由老专家手把手地教技术员,再由技术员指导工人去做,每一棵树都要符合技术要求才能过关。植保方面也一样,在专门的植保专家指导下,以预防为主,提前采取措施,避免虫害、病害发生。对于那些播种繁殖的苗木,更是精心管理,从小苗开始就用竹竿等支撑,把树形控制好。

随着产业的发展,苗木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李宝龙说,苗圃建设方向也会依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要加大引进彩叶树种的力度等。但所有的改变都会围绕一个前提,那就是保证产品的品质。


东湖金秋园林艺术节本月22日将在磨山景区开幕


昨日,东湖磨山管理处宣称,9月22日至10月31日,2006东湖金秋园林艺术节将在磨山风景区举行。

与往年相比,本次东湖金秋园林艺术节规模更大、观赏性更强,将推出4大主题活动,主要包括:

园林园艺精品展示,展出以“金秋”、“国庆”、“奥运”等为主题的园林植物作品26件;飘香赏桂活动,素有“十里磨山、八里飘香”美誉的磨山将是市民赏桂的好去处;楚歌楚舞表演,国庆期间,磨山滑道广场每天将举行8场楚歌楚舞表演;楚风楚俗展示,游客可以现场参与楚国角抵(楚国时期的一种武术竞技活动)、功夫狮表演等活动。

国庆期间,游客凭磨山门票可免费游览落雁景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凭本人身份证或老年证免费入园;60岁以上不满70岁的老年人凭老年证可享受半价优惠;现役军人凭军官证、士兵证免费入园。

中国式插花艺术


近代的中国式插法,受到日本花道和西洋式插法的影响,取长补短,为中国传统插法增添了新意。较常见中国式插花的基本造型有以下几种:图案式插花、自然式插花、线条式插花、盆景式插花及野味式插花。

(1)图案式插花又称规则式插花,是一种较规范的插法,且艺术要求也较高。常用于盆式插花。其造型必须在插花前先构图设计,然后挑选作主花的花枝,再以其他花材作补充,并要兼顾正面和侧面,使之能达到图案设计的要求。

(2)自然式插花自古以来,人们热衷于再现花草植物的自然生长姿态,此艺术手法除见诸陶瓷、绘画等之外,插花也有自然式插法。这种插法要求在花枝之间,花果、叶各部位之间,几方面符合对称平衡,使其造型给人自然之美感。此插花无论盆插、瓶插均可。

(3)线条式插花又称弧形式插花,要求造型保持一定弧形线条和具有艺术完整性。线条表现力十分丰富,显示了一种无形力量的存在各种不同风格的线条表达不同的内涵,如粗壮有力线条表达阳刚之气,纤细柔韧的线条表现温馨秀丽的韵味等等。插法是选取三枝优美的花枝,剪裁不同长度,并用三个不同的位置和方向固定花枝,使它们不至于互相交叉或相叠。此插花可用高瓶。

(4)盆景式插花这是着重意境,构思雅致,不要求色彩华丽的插花。因一般只供正面欣赏,故插花时注意视点宜略高。盆内需设花座(花针),以固定花枝。花器宜浅,采用山水盆景的浅盆,效果更佳。至于盆的形状,可以是椭圆形、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等。

(5)野味式插花这是一种新的艺术插花形式,它突破了过去以花枝为主的传统,而表现出大自然的风气。野味式插花把郊野气息带入了居室,善用野花、野果、野草,尤其是野生、水生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插花材料,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1、意境的感知

古典园林意境的感知,是由园林的景物所体现的思想境界,进而感化人的器官、打动人的心灵而产生的结果。首先这种能感化和打动人的园林景物,应该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也就是说,景观艺术水平要达到一定层次,才能产生超出景物以外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其次,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感知要由有一定文化水平、文化修养的人来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诗词、中国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清·钱永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由此可见,对园林意境的感知存在着景、境、人三个基本层面的关系。

(1)景

一座园林是由很多景点组成的,而各景点均可包含各自的意境。这种体现意境的景,除了构成景的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均要有独到的匠心精心构筑外,往往还与诗画艺术相联系。景物所表达的境界,通过精彩诗句来点睛。这样便形成一个意象完整的景。也就是下笔之前,要先有”立意”,下笔后”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如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苏轼“与谁同坐?”的诗句,表达造园者的清高。

(2)境

景与境是园林造景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如“一勺知江湖万里,一峰则太华千仞”便是这两种空间相互关系的最好体现。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苏州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如网师园水面较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3)情

情是由景作用于人,人感悟到境,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绪的变化。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这就是园林的情境交融。情的产生除了园林景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景、境是外因,而人则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即景物感化人、感知人,即“情景交融”。因此,对于古典园林的欣赏,首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园主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造园风格等因素。在游览中细细品味,感悟园林意境之所在,因此,游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决定了其对园林意境的感知感化的程度。

园林意境的感知,产生于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是梅花的香味。拙政园的远香堂周围水面遍植荷花,荷花开时远远的就能闻到香味。这和作用于眼睛的信息,共同形成园林景物的总体气氛。而作用于耳的信息,则反映在园林内不同的景观上,如拙政园的“听雨轩”,轩外种植芭蕉,它宽大的叶片在雨滴的敲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入松间,发出沙沙松涛声,感受宁静。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便是园林意境的感知。

2、意境的时空变化

园林意境是园林景物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一种境界。景是实的,而境是虚的,是变化的。境是由景的存在而产生,景是“肉体”,而境是“灵魂”。境的虚亦非虚无缥缈,而是园林意境的一种空间想象和时间想象。以有限的空间描写无限的艺术创作原理。

(1)园林意境的空间想象  要讲园林的空间想象,还得从现存私家园林的造园者的生活经历来考虑。我国现存的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那正是我国造园的咸熟期,园主人多为地方绅士、退休官僚、官场失意者,他们既要在城市中居住生活,又要追求寄情自然山水的闲居思想。造园者要把自然的真山、真水搬入城市,搬入居家,那显然是不现实的。惟一可能的是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模仿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利用山石的堆砌,用假山来体现真山,以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如留园的五峰仙馆,是模仿庐山的五老峰。五峰仙馆前的假山,就是抓住庐山五老峰的神韵,在不过数十平方米的院落内,利用小空间、小院落内的大假山,使人产生视觉上的高耸感,取得了与自然界真山同样的感知效果。造园者的高明在于,以自然界的真山为前提,在假山中表现出庐山五老峰最鲜明的特征,并借李白《望五老峰》诗中:“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佶,吾将此地巢云松”的诗句命名为“五峰仙馆”,暗喻园主隐遁山林,不为官宦的心态。此即景物产生意境,意境让人感知,真山真水进而影响到人的思想情感。

(2)园林意境的时间想象  园林景物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和天象变化(日月星辰)紧密相关。也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景象,使得意境更加深化,趣味无穷,给人以更深的艺术感受。如“朝餐晨曦,夕枕烟霞”、“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园林里很多景物,都是以此为主题,来寄托造园主寄情自然,把自身溶入到大自然之中的情怀。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其对联取自唐·韩愈的诗句:“晚来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月光、池水、波光交相辉映,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是秋季的景色,在其四周种植桂花,花开时节,四周飘香。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为夏季景色,亭四周环水,水面种植荷花。“待霜亭”则为冬季雪景。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于景物的意境。

3、意境的创造

意境的创造依附于景物的创造。而景物的创造(造园)又直接反映造园者人生的经历、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思想感情。我国古典园林留给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园林空间本身,更是伴随园林的意境所包含的造园者的文化层次、思想情感及园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1)意境寓于景物  园林的景物给人营造一个外部生活的活动空间,若把一座园林比作人的话,园林的景点、景物便是人的一个躯体,景物的外形精彩程度,是人的外部形态。而园林的景物背后所蕴藏的园林意境则是人的思想境界、文化修养。因此,园林的意境依托于园林景物,意境的表达不能缺少景物所构成的外部园林空间。

如拙政园的造园主导思想是超尘脱俗,在建筑上以主体建筑远香堂与之呼应,山水上则以远香堂北侧的主水面和远香堂南的主假山,以及堂东的小土山来营造外部空间,而主景为水中荷花,体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思想境界。这一景物所具有的外部空间,是景与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例证。堂南假山与入口紧邻,该处空间尺度小,光线昏暗,堂北荷花池,离堂南假山较远,象征远离世俗的心态。并且堂北水面开阔明亮,表达园主清高的心境。

(2)意境主导造景  《园冶》中说:“意在笔先。”园林的意境虽然是以园林景物来传导体现的,并通过对园林景物的园林空间环境的感悟来达到,但园林意境先于园林景物而产生。也就是说,在园林景物创造之前,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性已经存在,并在园林景物创造过程中,自始至终指导着园林外部景物的营造。如扬州个园,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而竹叶的形状似个字,故曰“个园”。园入口处植竹,也表达园主的清高脱俗。构成园林景物的建筑、山石、水体、植物,都要服从园林意境的指导,从而决定建筑的形式体量、山水的开合曲折及植物的高矮季相。如苏州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其主体景象自然以水为主,即为“网师”、“渔翁”所寓居的境界,水便处理为理想的渔场——湖面,创作出湖光飘渺的景

象,而非濠涧或渊潭。

(3)园林意境与人  园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离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园林意境自造园开始便赋予了造园的动机、目的,直至造园结束。园林能给游人感知,而由此产生共鸣,皆由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所致。

首先,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江南现存的私家园林中,不少园林的造园者,都是有文化、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由于其抱负在当时得不到发挥,便产生了寄情于山水、看破红尘、隐退山林的想法。如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40年),园主王献臣,因仕途不得志,隐退苏州,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是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以寄托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拙政园景点之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与谁同坐轩等,便是当时造园者看破红尘,寄情于景物之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如怡园的造园者顾子山在浙东做官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园中的“锁绿轩”、“金栗亭”、“碧梧栖凤馆”等都流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贵的生活态度。

以上两例证明,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指导着景物的构筑。虽然意境和景物是两个不同方面,但园林景观的营造构筑,是以园林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指导的。如园林景观中建筑的层次、石块的颜色、质地等;水系的曲直、开合;树木的高矮形态,均根据意境的立意要求,并为烘托渲染意境的气氛而确定。因此,园林意境存在于园林景物创造的全过程中。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刻体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时空。而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

由以上论述可看出,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屠苏莉 范泉兴 ) 

中国清代园林


康熙统一中国后,成为清代的全盛时期,他修建禁中三海,又建静明园、畅春园、万春园和热河避暑山庄等。乾隆登位后,效法康熙,此人能书善画,又喜欢游览风景名胜和园林。他曾六下江南,所见江南一些好的风景和园林建筑的重要景观,都仿制建造在宫苑中。他大兴园林工程,几乎把所有清代的离宫别苑都加以改建修饰。
康熙在位六十年,期间修建圆明园的工程一直未停过,后又雍、乾、嘉、道、咸五朝,一百五十年的经营,建成了我国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世界园林史上奇迹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清代帝王还广收古今中外珍贵文物藏于园中,使风光绚丽的园林,同时成为宏伟壮丽的博物院。
乾隆在《圆明园图咏》后记中,曾得意地写道:“规模之宏敞,丘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观止……。到过圆明园的一位法国天主教士,曾称赞圆明园为“万园之园’。
可惜这座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杰作,宏伟壮丽的圆明园,世界上最豪华的瑰丽宫苑,却在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攻进北京,闯进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劫。尔后,又在1860年的10月18日清晨,英国的一个骑兵加强团进园纵火,全园顿成火海,火势三日不止。在短时间内,这个应用了无数的工匠、人力修建而成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圆明园,被焚掠殆尽。宏伟美丽的园林,已经变成灰烬,它不仅是损失了园中所藏中国历代珍传的文物和各种金器珠宝,更重要的是毁坏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明园,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和创伤,这在人类文化史上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也深为世界人土所婉惜。
圆明园的兴起到被英法帝国主义毁坏,从园林建设这一个侧面也是清朝的兴亡史。显然清政府也想修复它,但始终未能如愿,这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穷民穷有关。
清朝皇家园林的另一代表作,是位于北京西郊10公里处的颐和园,颐和园是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大部分组成,明代有西湖之称,曾在此建园静寺。清乾隆时期,在此挖湖堆土于湖东岸成为东堤,以此蓄湖水,改名万寿山、昆明湖。在国静寺旧地建大报恩延寿寺,又置亭、台、楼、阁、轩、榭之后,易名清漪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被毁。光绪十四年(公元1887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之后,改名颐和园。这座占地290公顷的大型天然山水四林是中国最后的一座皇家园林,慈禧太后曾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因此颐和园具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在园林景现的组织上,圆明园有三个建筑区,福海四周建筑区,后湖以北的建筑区,前湖周围的建筑区。这三个建筑区结合地形和水系,巧妙布置。有的四面临水,犹如江南水乡;有的湖山对景,明快舒畅,如南屏晚钟等景;有的正面临水,以水取胜;有的就低地而构,造成山岗环抱之势。这种天工的造化与人工相结合,使自然更美。
圆明园非常注意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在红花、绿树、湖光、碧池、溪涧、山色、曲径、白云、蓝天之中,点缀着亭、台、楼、阁的建筑。宫殿建筑金瓦红墙、壮丽宏伟;有的建筑轻巧绚丽,而其中德买卖街则喧若闹市;北远山村酷似乡间;海岳开襟宛如蜃楼;丽蓬岛瑶台则胜似海外仙境;琉璃宝塔金壁辉煌;九孔石桥朴素大方。圆明园由于整个布局毫无生硬拼凑的感觉,园林建筑与环境气氛和谐,景物协调,因而符合清代帝王的“宁神受福,少屏烦喧”及“而风上清佳,惟园居为胜”的思想要求。
圆明园的特点一是水景丰富,它以福海和后湖作为造园的中心。单是福海,这一片水面就占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沿着水面的岸边,构置建筑景观,因水成景,形成波光浩淼,景色优美的重要水区。二个重要的特点是建筑类型多。一是宫殿式建筑较多,而且多是左右对称的布置,如正大光明殿、大定门、左右朝房、安佑宫、淳化斋等,又都是比较重要的建筑物;二是宗祠寺庙建筑,如关帝庙、正觉寺、舍己城等,三是仿造南方园林风景的建筑,多是环山绕水的布置,是比较成功的;四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出现了西洋楼,这是皇家宫苑中的先例。
现存皇家园林最大的是避暑山庄,清初这里还只是帝王狩猎途中的一座行官。由于这一带地区峰奇水美,气候宜人,又离京城较近,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开始营建大型离宫别馆。至乾隆年间,在山峦连绵起伏,松林苍郁的自然山地,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宫苑。整个山庄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有泉水聚集的湖泊和平地,西部及北部是地势起伏的山丘,这里林木茂密。山庄的湖水总称塞湖,在广阔的湖水区四周,群山环抱,宛如天然画屏。常年不断的默沁、汤泉等温泉和茅沟河、赛音河河水,滋润着漫山的林木花草,寒冬不结冰,夏日凉爽宜人。
清代皇帝选择这块山常绿、水常清、天常蓝的地方作园址,充分利用热河泉源和数条山涧,因地就势,加以人工穿凿,形成镜湖、澄湖、上湖、下湖、如意湖等水景区。其间又用杨柳依依的长堤或桥相联,形成水面的深远、曲折、含蓄、多变的园林艺术意境。又叠石堆山于湖中,构成了月色江声洲、如意洲、金山洲等众多的洲与岛,丰富了水面的变化与层次。随着水面的曲折变化,将楼、台、亭、榭等,或倚岸临水,或深入水际,或半抱水面,或掩映于绿树鲜花丛中,皆以因水成景,因水而秀。而那热河泉水,蒸汽弥漫,更为奇雾。雨中山庄,湖光浩淼,更有魅力。
避暑山庄湖洲区中的重要一景金山,三面临湖,一面溪流。山石堆叠,峭壁峻崖,层层斜上,山势雄奇秀丽,构成湖区极为重要的高视点和构图中心。山上楼阁,下筑亭台,临湖背山,环如半月,波光岩影,佳丽异常。整个布局紧凑而有韵律。在人工金山岛这个有限的面积中,有不同的层次和变化的空间,而苍松翠柏几株,又突破了平野横空之感。在远望金山之景的观赏线上,前有波平如镜的湖面与清幽浓重的金山倒映,后有溪水,远处真山淡雅清晰,成为前景金山的余韵,而金山则又为远景的序曲,形成了一种有前奏,有高潮,有余韵的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以极好的艺术享受。
在宫宛园林中,许多造景皆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点。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模仿无锡寄畅园;后湖的苏州街,是模仿苏州江南水乡风光;昆明湖上西堤六桥,是模仿杭州西湖苏堤六桥;承德避暑山庄的小金山,则是模仿镇江金山寺的金山亭;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模仿嘉兴南湖的烟雨楼;文津阁是仿宁波天一阁等。圆明园中的许多景点与题名也多直接套用苏抗的园林景观题名,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狮子林”等等。众多的景与题名,也都与江南著名园林艺术的景与题名对得上号,多处模仿江南园林的设计构思,或具体的布局手法。
不管是专供以宴为主的内苑北海,还是以清代皇帝“避喧听政”、“避暑还凉”的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颐和园等,都有帝王受理朝政的宫殿以及朝署值衙,作为大臣视事的功能作用。以上类型的园林,我们都统称它为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艺术特点也就在于:存山淡冶如笑,宜游;厚山青翠欲滴,宜观;秋山明净汝妆,宜登;冬山惨淡好睡,宜居。几百年间,北京除修建过规模宏大的帝王宫苑外,还兴建了大量的宅园。明清时期,城市宅园发展较快,其中著名的私家园林有五十余处,清朝时期有一百多处。如有名的北京恭王府邸园,至今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又因为它有“大观园”之疑,更引起人们的重视。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此时期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联。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尝为主的要求。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
如苏州拙政园,园中心是远香堂,它的四面都是挺秀的窗格,像是画家的取景框,人们在堂内可以通过窗格观赏园景。远香堂的对面,绿叶掩映的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的四周遍植腊梅;东隅,亭亭玉立的玉兰和鲜艳的桃花,点缀在亭台假山之间;望西,朱红栋梁的荷风四面亭,亭边柳条摇曳,春光月夜,倍觉雅静清幽。国内植物花卉品种繁多,植树栽花,富有情趣,建筑玲珑活泼,给人以轻松之感。
巧于因借是江南园林的另一特点,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借景的办法,通常是通过漏亩使国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仰,使人游来意无免有时也用国内有国,大国包小国,造成空间多变,层次丰富,这种园中之园,又常在曲径通幽处,在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队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产生“迂回不尽致,云水相忘之乐”。有时远借他之物、之景,为我所有,丰富园景。
江南私家园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经营的,比起皇家园林来可说是小本经营,所以更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致。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室内普遍陈设有各种字画、工艺品和精致的家具。这些工艺品和家具与建筑功能相协调,经过精心布置,形成了我国园林建筑特有的室内陈设艺术,这种陈设又极大地突出了园林建筑的欣赏性。
如苏州留园的楠木厅里,家具都由楠木制成,室内装饰美观精致、朴素大方,形成了一个欣赏性的典雅的室内环境。室内布局一班都采用习惯的对称手法,墙壁上的字画挂屏以及室外的石案、石墩等,也部采取对称的布局,在重复中富有节奏。室内外装修与家具陈设品均以枣红、黑、栗壳等三色为主要色调,从而与园林其他部分的紫青色、白色相调和呼应,体现了园林建筑室内外设计的宁静要求。这恰恰与皇家宫殿建筑追求豪华壮丽,用大红大绿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
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文学的手段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的手法在江南园林中也是极为成功的。造园匠师们善于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景,厅、堂、亭、谢上的楹联常常是赏景的说明书。如拙政园中《海棠春坞》指的是庭内种有海棠的小院,宜春日小憩;《荷风四面》亭指的是四面临池的小亭,宜夏夜纳凉;《待霜》亭周围遍植桔树,宜深秋登临;《雪香云蔚》亭附近遍植腊梅,宣冬日踏雪。文联辞对兼有书法之妙,更引入欣赏。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成功的园林艺术,它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园林植物的色彩艺术简评


现代城市建设步伐日新月异,怎样在闹中取静,体现出园林美及自然美,是我们从事园林工作者必需去探讨的课题。它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植物,分析美的本质,将美呈现在现代之中,让美的线条和美的色彩带给人们心灵、感观上的愉悦。
一、植物色彩美与色叶树的应用
植物美是构成园林美的主要角色,它的品类繁多,有木本、草本,木本中又有观花、观叶、观果、观枝干的各种乔木和灌木。草本中又有大量的花卉和草坪植物。一年四季呈现出各种奇丽的色彩和香味,表现出各种体形和线条,植物美的贡献是享不尽的。植物美最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绝大多数植物叶的叶片是绿色的,但植物叶片的绿色在色度上有深浅不同,在色调上也有明暗、偏色之异。这种色度和色调的不同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不同。如垂柳初发叶时由黄绿逐渐变为淡绿,夏秋季为浓绿。春季银杏和乌桕的叶子为绿色,到了秋季则银杏叶为黄色,乌桕叶为红色,鸡爪槭叶子在春天先红后绿,到秋季又变成红色,这些色叶树木随季节的不同,变化复杂的色彩,人们掌握它的生物学特性,运用它最佳色彩稳定规律,实现科学配植是完全可行的。
二、植物色彩美的常用形式
园林植物色彩表现的形式一般以对比色、邻补色、协调色体现较多。对比色相配的景物能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给人强烈醒目的美感,而邻补色就较为缓和给人以淡雅和谐的感觉。如芜湖市迎宾阁水面一角的荷叶塘,当夏季雨后天晴,绿色荷叶上雨水欲滴欲止时,正值粉红色荷花相继怒放时,犹如一幅天然水墨画,给人一种自然可爱的含蓄色彩美。如九华山路分车带,以疏林草地式配置,以白色的护栏为背景,保留乔木银杏,满栽常绿色高羊茅草,夏季树木、草坪深深浅浅的绿色,虽无花朵,也感到清新宜人和谐可爱。秋季银杏叶色变黄,秋风阵阵,黄叶凋落在绿色的草坪上,黄绿色彩的交相辉映,既壮观又协调,给人一种深刻的赏心悦目的喜爱。协调色一般以红、黄、蓝或橙、绿、紫二次色配合均可获得良好的协调效果。这在园,林中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如芜湖市在公园花坛、绿地常用橙黄的金盏菊和紫色的羽衣甘蓝配置,远看色彩热烈鲜艳,近看色彩和谐统一。
三、植物色彩美与色块配置
园林植物的色彩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园林色块的效果,色块的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对比与协调,色块的集中与分散是最能表现色彩效果的手段,而色块的排列又决定了园林的形式美。如安徽省芜湖市人民路西段1998年拓宽,后,用大叶女贞作行道树,分车带点栽杜英,再用金叶女贞和红花继木作排列式色块配置,暗红色和淡绿色显得明快、简洁、协调。如北京路分车带、行道树为香樟,分车带点栽杜英,用红花继木和小蜀柏交叉排列,暗红色和浓绿色在白色的护栏背景下,体现出色彩的视觉美,真是美不胜收。又如新市口花坛采用红花继木、小龙柏组成流线型模纹花坛,并配置满铺的高羊茅草,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大手笔的园林布景手法。这些景点成功的植物色彩配置就是科学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颜色、色度、层次,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园林美和园林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提高的。随着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园林的景色欣赏水平也日益提高,对于从事园林事业的有志人士在给人们欣赏自然美、古典美的同时,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掌握植物色彩的奥妙和规律,配置最新、最美的图案,给人们布置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节奏的现代园林景观。

相信《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鲜之花网”是您了解花卉,学习养花技巧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xzh52.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园林花卉种植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