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花,春天是百花齐放的季节,那姹紫嫣红的花儿总是笑得比太阳还灿烂。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赞美花,很多人在养花种花的过程中获得不一般的乐趣。长期的种养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你是否遇到了相关的问题呢?鲜之花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园艺手段防治植物病害能提高植物抗性,减少农药的使用,既经济有效又保护环境,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大体上有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不适宜环境条件引起的,称为生理病害,其病因主要是气候条件和水分、土壤、肥料等。

另一类是受到生物侵染引起的,称为传染性病害,引起它的因素有病原物、感病植物、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病原物侵染植物,植物不一定发病,病害能否发生,还取决于植物抗病能力的强弱,如果抗病能力强,则不发病或发病很轻。因此,选择抗病品种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是防治病害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病害能否发生,还取决于环境条件,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以减少病害的发生。要提高植物的抗性和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就需要利用园艺手段加强管理,主要包括土、肥、水、修剪等的管理。

由此可见,以上两类病害的预防都需要加强土、肥、水等的管理。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所需养分、水分、温度、空气主要是由土壤供给的,土壤不仅是水、肥等物质的主要输送介质,而且也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场所,因此,土壤的状况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按容积计,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占12%,土壤中空气和水分各占15%至35%。园林植物一般是在园林建筑完工后栽种的,建筑垃圾应当清除干净,不能埋到树穴中,土壤贫瘠的地方还应当向树穴内填加沃土。同时,树穴底层要铺施基肥,创造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松土,及时浇水,及时施肥,使土壤中的各种成分适宜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性。肥料是植物的粮食,适当施肥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树体的抵抗力,施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植物的健康,因此要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追肥。春季宜施以氮肥为主的肥料,促进枝叶生长,盛夏季节少施或不施,秋季以磷肥为主,促进花芽分化和花蕾膨大,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氮、磷、钾都不可少,三者应配合使用,才能促进植株生长健壮,花繁叶茂,增强树体抵抗力,一般氮、磷、钾的比例是4:3:2,锌、铁等元素以及微量元素,也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同样不可忽视,如果各种元素比例失调,病害就容易发生。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体内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都必须有水参加,同时水分还具有调温作用,高温时可以吸热降温,低温时可以减缓热量散失。水分过多,植物则生长衰弱,抵抗力下降,抗逆性减弱,如果水分长期过多、则导致烂根、落叶,甚至死亡,缺水会导致萎蔫,长期缺水不仅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浇水应适度,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浇水要抓住关键时期,春天浇返青水,入冬浇冻水,夏天干旱多浇水,秋天生长缓慢期少浇水,生长旺期多浇水,花芽分化期少浇水,喜湿植物多浇,耐干旱植物少浇。浇水时还要注意,不要向有病害的植株上喷水,以免引起病害扩展,一定不要浇污水。

修剪也是园艺防治的一种方法,修剪可以控制树势,促使树体强壮;修剪可剪除病虫枝,及时剪除病枝可防止病害大面积传播;修剪可剪去杂乱枝,以利通风透光,预防病害发生。修剪以后要涂杀菌剂,以防病菌从剪口浸入。

另外,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要注意,防止人为原因引起病害大面积发生。

XzH52.cOm精选阅读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首先是细胞水平的变化,包括各种代谢活动和酶活性,然后是组织水平和器官水平的变化。无论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都首先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活动的改变,以力求适应这种变化了的环境,通常包括提高呼吸强度、改变代谢途径、产生抗性物质,以及局部细胞的自杀反应或过敏反应以限制病原物的入侵等。这些细胞的生理改变可用专门的仪器检测,当病变出现在组织或器官表面时,肉眼就可以识别。症状是植物与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表现型,它是人们识别病害、描述病害和命名病害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病害诊断中十分有用。

一、症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于实体显露可分为病征与病状两种。

内部症状是指病植物在植物体内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发生的变化,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与识别,少数要在经过专门处理后,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识别。常见的如病毒病的内含体(inclusion),萎蔫病组织中的侵填体(tylose)和胼胝质(callose)等。根茎部的维管束系统受真菌或细菌的侵害后,在外部显示萎蔫症状以前,内部已坏死变褐,通过剖茎检查,可以看到明显的病变。

外部症状是指在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常见的如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等。有时在病害部分还可以看到有丝状体、霉状物、颗粒体等形态各异的病原物的苗丝、孢子等于实体。因此,外部症状还可区分为病征与病状两类。病状就是在病部所看到的状态,如褐色的斑点,透明的条纹,枝叶萎蔫或肿瘤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例如有真菌的苗丝体、菌核、孢子器、黑粉、白粉、锈状物、霉状物,细菌的苗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植物的个体等。习惯上对病征和病状的术语使用并不严格,都统称为症状(symptom)。

常见的病害症状很多,变化也很大。归纳起来有5种类型,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1.变色(discoluration)

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大多出现在病害症状的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为常见。

变色症状有两种。一种是整株植株、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yellowing)。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除去整株或整个叶片的褪绿和黄化外,有的局限于叶片的一定部位,如单子叶植物的叶尖和双子叶植物的叶缘,有的局限于叶脉。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另一种是叶片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mosaic)是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分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有时变色部分的轮廓不很清楚,这种症状就称作斑驳(mottle)。斑驳症状在果实上也是常见的。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变色的条纹、条斑或条点。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但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支脉为半透明状的称为脉明(vein cleaning)。脉明可以是花叶病的早期症状,也可以长期保持而成为一种病毒病的主要症状。植物的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表现以上这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也表现黄化症状。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含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半是遗传性的。

2.坏死(necrosis)

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症状。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spot)和叶枯。叶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叶斑组织只不过是褪绿或变色,但一般都是坏死。叶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叶斑上有轮纹,这种叶斑称作轮斑或环斑(ringspot)。环斑是几层同心圆组成的,各层颜色可以不同。环斑组织有的并不坏死,有的只是表皮细胞坏死而表现蚀刻状;有的组织明显坏死而表现为坏死环斑。类似环斑的症状,是叶片上形成单线或双线的环纹或线纹,形成的线纹如橡树叶的轮廓就称作橡叶纹。如在表皮组织出现坏死纹的则称为蚀纹(图1—6)。许多植物病毒病表现环斑、坏死环斑、环纹或蚀纹症状。叶枯是指叶片上较大面积的枯死,枯死的轮廓有的不像叶斑那样明显。叶斑与叶枯有时很难划分。至于叶尖和叶缘的枯死,则一般称作叶烧(leafscad)。植物叶片、果实和枝条上还有一种称作疮痂的症状,病部较浅而且是局限的,斑点的表面粗糙,有的不形成木栓化组织而稍为突起。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幼苗近土面茎组织的坏死,有时引起所谓猝倒(damping off)和立枯。草本植物茎的顶部坏死,引起顶尖坏死症状。木本植物顶梢的坏死称为梢枯(die back),枝条从顶端向下枯死,一直扩展到主茎或主干。果树和树木的枝干上有大片的组织坏死称为溃疡(canker),坏死的主要是木质部,病部稍微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木栓化,限制病斑进一步的扩展。

3.腐烂(rot)

腐烂是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根、茎、叶、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幼嫩或多肉的组织则更容易发生。腐烂与坏死有时是很难区别的。一般来说,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的轮廓。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组织腐烂时,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如组织的解体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则形成干腐。相反,如组织的解体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软腐主要先是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有的病部表皮并不破裂,用手触摸有柔软感或有弹性。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名称。流胶的性质与腐烂相似,是从受害部位流出的细胞和组织分解的产物。

4.萎蔫(wilt)

植物的萎蔫有各种原因。茎基的坏死和腐烂、根的腐烂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坏,使根部水分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细胞失去膨压,致使地上部枝叶萎垂。典型的萎蔫症状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可能是完好的。凋萎如果只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发生,早晚仍能恢复的称为暂时性萎蔫,出现后不能恢复的称为永久性萎蔫。萎蔫的程度和类型亦有区别,有青枯、枯萎、黄萎等不同。根据受害部位的不同,有局部性的,如一个枝条的凋萎,但更常见的是全株性凋萎。植物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病原物的侵染,不一定都能引起凋萎,因此可以将维管束组织受到侵染的病害统称为维管束组织病害,萎蔫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5.畸形(malformation)

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可分为增大、增生、减生和变态四种。增生(hyperplasia)是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使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痛肿。如马铃薯的癌肿、桃根癌病等,植物的根、茎、叶上均可形成瘤肿;细小的不定芽或不定根的大量萌发生成为丛枝或发根也是增生的结果。增大(hypertrophy)是病组织的局细胞体积增大,但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线虫在根部取食时,在线虫头部周围的细胞因受线虫分泌毒素的影响,刺激增大而形成巨形细胞,外表略呈瘤状凸起。稻苗受恶苗病菌侵染后,叶部细胞延长而瘦小,但细胞数并无增加,成为黄叶高脚苗。第三种是细胞或组织的减生(hypoplasia),病部细胞分裂受阻,生长发育亦减慢,造成植株的矮缩、矮化、小叶、小果等症状。矮缩(dwarf)是由于茎秆或叶柄的发育受阻,叶片卷缩,如水稻矮缩病。矮化(stunt)是枝叶等器官的生长发育均受阻,各器官受害程度和减少比例相仿,故出现矮化,如玉米矮化病等。第四种是变态或变形,病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如花变叶(phyllody)、叶变花、扁枝和蕨叶(fernleaf)等。

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与识别


园林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另一类是非传染性病害,由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引起。识别病害的主要方法是:先看症状,再看发生规律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还是突然全部发生,是局部的还是全部的;其次看病斑上有无病原菌发生迹象,先观察其特征,再取下或切片用显微检查;最后做病原菌分离培养、接种,确定其性质及种类。

叶片上出现斑点一般周围有轮廓,比较规则,后期上面又生出颗粒状物,这时可用显微镜检查。叶片细胞里有菌丝体或子实体,为传染性叶斑病,根据子实体特征再鉴定具体是哪一种微生物。病斑不规则,轮廓不清,大小不一,查不到病菌的则为非传染性病斑。一般情况下,传染性病斑中干燥的多为真菌侵染所致;斑上有溢出的脓状物,病变组织一般有特殊臭味,多为细菌侵染所致。

叶片生出粉状物叶片正面生出白色粉状物多为白粉病或霜霉病。白粉病在叶片上多呈片状,霜霉病则多呈颗粒状。叶片背面(或正面)生出黄色粉状物,多为锈病。

叶片黄绿相间或皱缩变小、节间变短、丛枝、植株矮小多为病毒等比细菌、真菌更为低等的生物所引起。叶片黄化,整株或局部叶片均匀褪绿,进一步白化,一般由类菌质体或生理原因引起。

阔叶树的枝叶枯黄或萎蔫如果是整枝或整株的,先检查有没有害虫,再取下萎蔫枝条,检查其维管束和皮层下木质部,如发现有变色病斑,则多是真菌引起的导管病害,影响水分输送造成;如果没有变色病斑,可能是由于茎基部或根部腐烂病或土壤气候条件不好所造成的非传染性病害。

如果出现部分叶片尖端焦边或整个叶片焦边,再观察其发展,看是否生出黑点,检查有无病菌;如果发现整株叶片很快出现焦头或焦边,则多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所引起。

松树的针叶枯黄如果先由各处少量叶子开始,夏季逐渐传染扩大,到秋季又在病叶上生出隔断,则很可能是针枯病;整枝整株针叶很快焦枯或枯黄半截,或者当年生针叶都枯黄半截的,则多为土壤、气候等条件所引起。

花梗及茎皮层起泡、流水、腐烂、局部细胞坏死多为腐烂病,后期在病斑上生出黑色颗粒状小点,遇雨生出黄色丝状物的,多为真菌引起的腐烂病;只起泡流水,病斑扩展不太大,病斑上还生黑点的,多为细菌引起的溃疡病。

树皮坏死,木质部变色腐朽,病部后期生出病菌的子实体(木耳等),是由真菌中担子菌所引起的树木腐朽病。

草本花卉茎部出现不规则的变色斑,发展较快,造成植株枯黄或萎蔫的多为疫病。

树木根部皮层腐烂、易剥落多为紫纹羽病或白纹羽病或根朽病。前者根上有紫色菌丝层,白纹羽病有白色菌丝层,后期病部生出病菌子实体(蘑菇等)的多为根朽病;根部长瘤子,表皮粗糙的多为根癌肿病。幼苗根际处变色下陷,造成幼苗死亡的,多为幼苗立枯病。

一些花卉根部生有许多与根颜色相似的小瘤子多为根结线虫病。地下根茎、鳞茎、球茎、块根等坏死腐烂的,如表面较干燥,后期皱缩的,多为真菌危害所致;如有溢脓或软化的,多为细菌为害所致。

树干树枝流脂流胶其原因较复杂,可由真菌、细菌、昆虫或生理等多种原因引起。

树木小枝枯梢枝梢从顶端向下枯死,多由真菌或生理原因引起,前者一般先从星星点点的枝梢开始,发展起来有个过程;后者一般是一发病就在部分或全部枝梢出问题,而且发展较快。

叶片、枝或果上出现斑点病斑上常有轮状排列的突破病部表皮的小黑点,由真菌引起。

花瓣上出现斑点并见有发展,污染花瓣,花朵下垂,多为真菌引起的花腐病。

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的环境因素


植物产生病害可能是浇水不当

水分对植物的生长是很重要的,在养殖的时候如果水分不当,就会使其产生病害。

例如,如果植株生长的时候缺水,可能会导致其出现掉叶子、叶子发黄和落花等现象。如果是有积水,那么就会使植株的根系腐烂,叶子发黄甚至死亡。

植物产生病害可能是温度不当

养殖植物的时候,都需要保持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超过或者是低于这个范围,植株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甚至产生病变。

如果温度过低,那么可能会引起植株被冻伤,器官冻伤甚至冻死。而如果出现高温的话,植株一般都会被灼伤,甚至会死亡。

植物产生病害可能是光照不对

光照的强弱对植物的生长很重要,基本上植物都有着自己的光照需求,如果不能按照它们的需求来给予光照的话,植株的生长就会比较危险。

一般是,光照过弱的话会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导致其叶子发黄,生长衰弱,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

植物产生病虫害可能是环境污染

有时候,养殖植物的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那么就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病害。

一般像是空气中含有一些有毒物质,植物一旦吸收,就容易使其叶子发黄甚至枯死。

如何使用药剂防治园林植物病害


河北省衡水市园林管理局技术科张静文答: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称为化学防治,化学农药主要包括杀菌剂和杀线虫剂。在防治园林植物病害中,杀菌剂的使用比较广泛。化学防治是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方法简单、见效快,在化学药剂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杀菌剂防治园林植物病害必须做到用药安全、及时和周到。减少药剂与皮肤的接触,防止药剂进入口腔、眼睛等部位,以防中毒。

使用农药时,应看清药剂的类型、有效成分含量、防治对象、使用浓度、用药次数及间隔时间。不同药剂是否可以混用等问题的说明书,必须遵守执行。除草剂混合使用时,要根据药的性质,对不能混合使用的不要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药效,增加成本。施药时,应选择无风或有小风的晴天进行,并要求施药后12至48小时内无雨。

使用农药要防止单用一种,具有相同功能的药剂要交替使用,以防植物病原物产生抗药性。一般来说,每一种药物的防治效果,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增加病原物对药剂的抗性,使用浓度要不断地提高。不同种类的药剂交替使用,可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目前,保护剂在农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喷药时应该做到喷布均匀,速度一致,不重喷、不漏喷,叶背是许多病菌的侵入场所,叶背喷药很重要。为了提高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必须适时用药,保护剂必须在病害流行前使用。施药的具体时间,应结合病害流行的短期预测进行。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害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不少问题,其中主要是杀菌剂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对人口稠密的城市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园林植物病害用药更要谨慎,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同时还要加强其他防治措施的研究,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园林植物病害调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大体上有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不适宜环境条件引起的,称为生理病害,其病因主要是气候条件和水分、土壤、肥料等。

另一类是受到生物侵染引起的,称为传染性病害,引起它的因素有病原物、感病植物、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病原物侵染植物,植物不一定发病,病害能否发生,还取决于植物抗病能力的强弱,如果抗病能力强,则不发病或发病很轻。因此,选择抗病品种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是防治病害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病害能否发生,还取决于环境条件,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以减少病害的发生。要提高植物的抗性和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就需要利用园艺手段加强管理,主要包括土、肥、水、修剪等的管理。

由此可见,以上两类病害的预防都需要加强土、肥、水等的管理。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所需养分、水分、温度、空气主要是由土壤供给的,土壤不仅是水、肥等物质的主要输送介质,而且也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场所,因此,土壤的状况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按容积计,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占12%,土壤中空气和水分各占15%至35%。园林植物一般是在园林建筑完工后栽种的,建筑垃圾应当清除干净,不能埋到树穴中,土壤贫瘠的地方还应当向树穴内填加沃土。同时,树穴底层要铺施基肥,创造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松土,及时浇水,及时施肥,使土壤中的各种成分适宜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性。 [分页]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适当施肥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树体的抵抗力,施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植物的健康,因此要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追肥。春季宜施以氮肥为主的肥料,促进枝叶生长,盛夏季节少施或不施,秋季以磷肥为主,促进花芽分化和花蕾膨大,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氮、磷、钾都不可少,三者应配合使用,才能促进植株生长健壮,花繁叶茂,增强树体抵抗力,一般氮、磷、钾的比例是4∶3∶2,锌、铁等元素以及微量元素,也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同样不可忽视,如果各种元素比例失调,病害就容易发生。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体内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都必须有水参加,同时水分还具有调温作用,高温时可以吸热降温,低温时可以减缓热量散失。水分过多,植物则生长衰弱,抵抗力下降,抗逆性减弱,如果水分长期过多,则导致烂根、落叶,甚至死亡,缺水会导致萎蔫,长期缺水不仅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浇水应适度,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浇水要抓住关键时期,春天浇返青水,入冬浇冻水,夏天干旱多浇水,秋天生长缓慢期少浇水,生长旺期多浇水,花芽分化期少浇水,喜湿植物多浇,耐干旱植物少浇。浇水时还要注意,不要向有病害的植株上喷水,以免引起病害扩展,一定不要浇污水。

修剪也是园艺防治的一种方法,修剪可以控制树势,促使树体强壮;修剪可剪除病虫枝,及时剪除病枝可防止病害大面积传播;修剪可剪去杂乱枝,以利通风透光,预防病害发生。修剪以后要涂杀菌剂,以防病菌从剪口浸入。

另外,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要注意,防止人为原因引起病害大面积传播。

菊花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矮生向日葵为菊科向日葵属一年草本花卉。其植株矮小,枝叶茂密,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丰富,有深红、褐色、铜色、金黄、柠檬黄、乳白等颜色,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盆栽或地栽,是布置花坛、花境及节日摆花的极好材料。

1.品种选择选择矮生向日葵中的大微笑品种,该品种株高30至40厘米,花径10至17厘米,单花瓣明亮金黄,花心黑色,一般插种后50至55天可开花,适于盆栽和花坛种植。

2.育苗采用播种繁殖,一般于4月进行播种,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5至18℃,可用浅盆或浅箱播,介质要求疏松,保水性良好,无菌等。播种以点播为宜,每穴播2粒,播后需覆盖1至2厘米厚介质,以维持发芽所需的湿度,并增加苗期的稳定性,减少带壳苗的发生。一般播后7至14天发芽,出苗后注意通风降温,控制湿度,并逐步见光。

 3.定植及养护当幼苗出齐后陆续间苗,每穴留1株,苗高7至8厘米时可定植。盆土以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好。定植时盆底施足基肥,掘取苗时尽量多带土,少伤根,以使植株较快恢复。

矮生向日葵喜阳光充足和温热环境,不耐阴,不耐寒。生长期每20天施肥1次,但开花前应追施2至3次稀薄的磷钾肥。经常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尤其夏季高温、干旱时需及时浇水。为使主枝顶芽健壮生长发育,可摘除侧(腋)芽。对于茎杆稍高的应设立支柱,防止风吹倒伏。开花时进行人工授粉,可提高结实率。

4.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和黑斑病。白粉病发病时叶片开始生白色圆形粉状斑,扩大后连成一片,以后白粉层上又生褐色小点,植株生长停止。黑斑病发病时,叶片生大小不一的深褐色或浅黄色病斑,后发展成褐色斑,病斑相连成大斑块,使叶片变黑枯死。发病时可以清除残株同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虫害主要有盲蝽和红蜘蛛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菊花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有药用和食用价值。为提高菊花病害防治效果,便于识别,现将菊花主要病害介绍如下:

一、病状

1.菊花斑枯病:菊花斑枯病又称黑斑病、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最初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大小5至10毫米,外部有一不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黑褐色,中央稍褪色,湿度大时出现不大明显的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整个叶片变黄干枯或变黑脱落。

2.菊花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初在叶片上现浅黄色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生出小褪绿斑,后产生稍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叶上病斑多的,叶缘上卷。

3.菊花枯萎病: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部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湿度大时产生白霉。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4.菊花霜霉病: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株枯死。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初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面菌丝稀疏,先为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或深褐色。

5.菊花花叶病毒病:菊花染病后表现为轻型花叶或不显症,在感病品种上,可形成明显的花叶症或坏死斑,严重的产生褐色枯斑。

二、防治

(一)选用抗病品种。

染病菊花是带毒体,引种要严格检疫,防止人为传播。

(二)栽培防病。

1.施用酵素菌制的堆肥避免偏施氮肥。

2.浇水适量,选晴天上午浇水,阴天不浇或少浇。

3.与其他作物轮作。

4.栽植密度适宜。

(三)生态防病。保护地栽培菊花要注意通风透光,升温降湿,延迟叶片结露时间。

(四)药剂防治。防斑枯病:30%碱式硫酸铜悬浮液400倍、1:1:100波尔多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75%苯菌灵1500倍液。

防枯萎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田安水剂500至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灌0.4至0.5升。

防霜霉病:72%克露或克霜氰或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防病毒病: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至600倍液、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剂500倍液。

桂花主要病虫的发生及防治:病害


桂花又名木犀,为我国特产的珍贵芳香植物。咸宁位于鄂南,素有桂花之乡之美称,近年来,桂花病虫害为害上升,致使观赏价值下降,常见的有:炭疽病、叶斑病、腐烂病、吉丁虫、木虱、粉虱、介壳虫、刺蛾、卷叶蛾、蓑蛾和尺径等,结合近几年防治实践,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经验简介如下。

(1)发疽病:在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生,在叶茎上产生近圆形紫褐色病斑,并在其上生有黑色小点,为害严重时枯叶。

从6-7月开始,喷代森锌500-600倍液预防;注意通风透光,合理浇水与施肥。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销毁,并喷洒50%代森胺800-1000倍液防治。或冬季彻底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

(2)叶斑病: 在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生,在叶面上发生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上生有黑霉,致使叶片早落。从6-7月开始喷洒14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喷70%托布津800-1000倍液;合理浇水及施肥;注意通风透光;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浸染源。

(3)腐烂病:多发生在根颈部,被害部位呈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后,造成植株生长衰弱乃至死亡。夏无多雨季节发生严重。早春在植株周围撒施少量硫磺粉;患病严重处涂以福美砷煤油剂。

(4)吉丁虫:成虫咬食嫩叶成缺刻,但主要是以幼虫在枝干皮层内蛀食,被害皮层有突出裂口,流出油点状褐色胶质,为害严重时,树皮爆裂,主枝或整株枯死。

人工捕杀:成虫羽化期,利用其假死性,在清晨露水未干前振动枝干,落地后捕杀。

涂刷茎干:从成虫发生到幼虫为害期在茎干上涂刷20-30倍敌敌畏乳剂,氧化乐果乳剂或久效磷乳剂,重复3-4次(间隔7-10d);用80%敌敌畏乳剂和10-20倍粘土,加适量水调成糊状,涂刷在枝干被害处,使羽化后成虫咬破树皮出洞时中毒死亡。

成虫防治: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树冠喷药2-3次(间隔7d左右);毒杀幼虫:在幼虫孵化盛期刮除树皮,涂以80%敌敌畏乳剂20倍液。

(5)木虱:成虫及若虫吸食芽、叶及嫩梢汁液,受害叶片发生褐色枯斑,严重时全叶变成褐色,引起早期落叶。若虫在叶片上分泌大量蜜液,诱发煤烟病。 若虫盛发期喷洒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50%久效磷2000-3000倍液。

(6)粉虱:成虫和幼虫群集在叶背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变黄、萎焉、甚至死亡。该虫分泌大量排泄物,污染叶片,可引起煤烟病。抓住低龄幼虫期喷药,可选用40%速扑杀1500倍液或2.5%敌杀死40ml或40%亚胺硫磷每亩150ml等。

梅花易发生哪些生理病害


梅花的生理病害主要是由于养护不当引起的,有涝害、药害等。

1.涝害。是由于根部积水导致梅花烂根引起的,常表现为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梅花浇水要适量,同时要防止雨季盆内积水。地栽梅花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盆栽梅花应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2.药害。是由于农药喷洒不当或用药不当引起的,如使用乐果、菊酯类杀虫剂等农药易引起梅花叶片提前脱落,继而影响第二年春天的开花。因此,防治梅花虫害最好用50%的辛硫磷或50%的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另外,梅花对二氧化硫、光化学烟雾等有害气体抗性弱,极易引发中毒现象,甚至死亡。所以梅花不能种植在有污染源工厂的下风方向。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由养花技巧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用到鲜之花小编说的养花技巧,能够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易发生螨虫的花卉植物”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