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样的野花也睡醒了,只见它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赏花,咏花,种花,是人们的三大乐趣,种花养花则是很多人与花相伴的一种方式。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很难将花卉种植好,你是否遇到了相关的问题呢?鲜之花网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杜鹃花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杜鹃花褐斑病的症状:起初,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展呈不规则状,病斑转变成淡红褐色,中部呈暗褐色。病叶过早脱落,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检查病叶,可在病斑上发现黑色小粒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温室栽植的杜鹃发病严重,湿度高时病情更重。褐斑病防治方法:冬春及时扫除并烧毁落叶。植株展叶后,每隔半个月喷施波尔多液(1:1:100),可连续喷施2-3次,以防发病。在发病早期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次,以抑制病害发展。

xZh52.Com品读分享

花卉种植:杜鹃花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症状,杜鹃花腐病只危害花朵,造成花期缩短,花朵下垂,早期凋萎、脱落。花瓣感病后,病部失去光泽,呈水渍状,发软、褪色,最后变褐腐烂发黑,潮湿时表面长出灰色霉层,影响观赏。

症状

杜鹃花腐病只危害花朵,造成花期缩短,花朵下垂,早期凋萎、脱落。花瓣感病后,病部失去光泽,呈水渍状,发软、褪色,最后变褐腐烂发黑,潮湿时表面长出灰色霉层,影响观赏。

病原及发病规律

该病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真菌。病菌在腐花上形成菌核,菌核随败花落入土壤中越冬。翌年开花期,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飞散或气流传播,在花朵发芽时侵入寄主组织,形成病斑,一般在春雨季节发病严重。发病症状在红色品种的花瓣上为污白色至褐色斑点,在白色种花瓣上为淡褐色斑点。后期在腐败花上产生黑色不规则形扁平菌核。随花落入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

1.杜鹃花谢后及时处理病残株、花、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

2.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份加50份草木灰拌匀撒于花圃、花盆表土上,从早春开花前开始每隔7至10天,喷施甲基托布津1000至1500倍液1至3次,可控制发病。

3.发病时喷施120至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代森铵800至1000倍液。

桂花褐斑病如何防治


桂花褐斑病是十分平常的病害,桂花褐斑病易引起桂花早落叶,削弱植株生长势,降低桂花产花量和观赏价值。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出现小黄斑,后渐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扩展而呈多角斑状。桂花褐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那如何防治桂花褐斑病的发生呢?

防治方法:

1.要减少侵染来源。秋季彻底清除病落叶、盆栽的桂花要及时摘除病叶。

2.加强栽培管理。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或基质栽植桂花,降低叶面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3.栽植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及钾肥。

4.发病初期喷洒1:2:200倍的波尔多液,或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嗪氨灵500--800倍液。

花卉种植科普:丁香褐斑病的防治


丁香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下面介绍一下丁香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表现] 该病首要损害叶片。发病前期在叶片上呈现圆形,近圆构成不规则形病斑,深褐色、边际色较深,中部淡褐色,今后逐渐扩大为大斑,发病后期病斑部位有黑色小霉点,发病严峻时,叶片布满病斑且常交融成大型枯斑,致使叶片干枯,最终提前落叶。

[发作规则] 丁香褐斑病是由真菌侵染所形成的。这种病菌在丁香的病落叶中越冬,翌年在丁香花期后,在多兩湿润的条件下,借风雨传达。通常在夏末多雨时发病严峻,秋后,跟着气温下降,病害逐渐减轻到中止开展。

[防治办法]

(1)加强维护办理:秋末及时清除病落叶并焚毁,削减侵染来历;栽培时不易过密,要通风透光;下降湿度,注意排积水;当令修枝整形;合理施磷、钾肥,少施氮肥。

(2)药剂防治:在丁香展叶后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或喷洒1:1:150倍液波尔多液,以维护新叶。

以上就是丁香褐斑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你了解了吗?

种植方法:蜡梅花褐斑病的防治技巧


蜡梅花,喜温暖气候,较耐寒、耐旱,稍耐阴;喜阳光;忌湿涝。要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为宜。在重粘土和碱土上生长不良。

蜡梅花,喜温暖气候,较耐寒、耐旱,稍耐阴;喜阳光;忌湿涝。要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为宜。在重粘土和碱土上生长不良。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蜡梅花褐斑病的防治技巧。

蜡梅花褐斑病分布与危害:

蜡梅花褐斑病是蜡梅花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在南京地区发生普遍。影响观赏效果。

蜡梅花褐斑病症状:

该病危害蜡梅的花和叶。感病初期,被害花瓣上出现针尖状小斑点,黑色。以后逐渐发展扩大成米粒大小的近圆形斑,发病严重时,病斑间互相连接成不规则形的大黑斑。叶部感病,病斑近圆形,黑褐色,边缘明显。

蜡梅花褐斑病病原:

病原为交链孢属真菌,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

蜡梅花褐斑病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残组织中以菌丝体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危害植株叶片。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在蜡梅生长期内,分生孢子可进行重复侵染。当蜡梅开花时,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花上,开始侵染危害。

蜡梅花褐斑病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清除枯枝落叶、病组织,并集中销毁。

②药剂防治:夏、秋季节,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1:160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3-4次。

大丽花褐斑病的防冶方法


大丽花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出苗后1个月植株下部染病时,在叶片上生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大小,15mm,严重的扩至半叶以上,病叶从下向上调萎下垂,块根生长缓慢,分生受抑制,开花小且少,花株早衰,严重时植株枯死。

大丽花褐斑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在病叶、病枝中越冬,翌春遇水从病部溢出,通过雨水渐射传播,高温、高湿、多雨利用该病发生和扩展。栽培管理不当,偏施氮肥易发病。

大丽花褐斑病的防冶方法:

1、秋末冬初及时清除病残体。

2、精心养护,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抗病能力。

3、必要时喷洒医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冶1次或2次。

花卉种植科普:桂花褐斑病的防治


桂花褐斑病是桂花的一种常见病害,由半知菌亚门真菌感染而引发,地栽、盆栽的桂花植株都有发生,发病时轻者影响观赏效果,重者造成植株死亡。桂花褐斑病的症状:多发于叶片,大多从叶尖和叶缘向整个叶片发展。

桂花褐斑病是桂花的一种常见病害,由半知菌亚门真菌感染而引发,地栽、盆栽的桂花植株都有发生,发病时轻者影响观赏效果,重者造成植株死亡。

桂花褐斑病的症状

多发于叶片,大多从叶尖和叶缘向整个叶片发展。初期病斑呈浅灰色,之后呈不规则扇状扩展,后期病斑逐渐干枯,呈褐色,并着生有黑色粒状物。

桂花褐斑病的发生规律

病菌在植株病残体上越冬,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

桂花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掉病株残体;

2.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3.萌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

4.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5.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6.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

花卉种植常识:菊花假尾孢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一、为害症状,病斑生在叶两面,近圆形,大小4-15mm,初期边缘不明显,后有时生暗褐色细线圈,常沿叶片边缘着生。

一、为害症状

病斑生在叶两面,近圆形,大小4-15mm,初期边缘不明显,后有时生暗褐色细线圈,常沿叶片边缘着生。叶面病斑初浅黄色,后期褐色至暗褐色,叶背病斑灰褐色。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

病原为Pseudocercospora chrysanthemicola(Yen) DeiShton.菌丝体从气孔伸出,青黄色,宽1.5-2.5 微米,有隔膜。子座生在气孔下,暗褐色,形状不规则。分生孢子梗2-20根,浅青黄褐色,色泽均匀,宽度不规则,直立或弯曲,0-2个曲膝状折点,有时分枝,顶部宽圆至圆锥形平截,0-4个隔膜,大小 20 -503-5(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形,青黄色,顶端钝,基部倒圆锥形平截,具隔膜3-15个,大小 30-1153-5(微米)

三、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会加重发病。

四、防治方法

(1)注意田间卫生,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处烧毁。

(2)清沟通排渍,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云大-120植物生长调节剂3000倍液,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

(3)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花,种植花卉则是更进一步与花相伴的一种生活。花卉的种植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种好花卉如何做到呢?请您阅读花卉网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杜鹃花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