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掌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红掌细菌性叶斑病(BacterialBlight)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红掌细菌性病害。 一、侵染方式及其症状 该细菌有两种侵染方式。第一种侵染类型开始于叶子上,称为叶部侵染。叶部侵染通常开始于叶缘及叶片下部气孔较多的地方。初期,在叶背面可见水浸状斑点,后期,叶缘出现褐斑,且边缘有黄色晕环。第二种侵染类型开始于茎上,通过维管束系统迅速传遍整个植株,称为系统侵染(或称维管束侵染)。系统侵染可以通过变黄的叶子被发现,在细菌侵染初期新叶叶色暗淡。维管束内由于细菌的填堵,阻碍了体内水分流动与营养向叶片运输,使叶色暗淡,叶片发黄。在较短的时间内,该类型的侵染就能导致花梗和叶片从植株上脱落,生长点迅速腐烂,并有菌浓涌出。有时,当汁液携带细菌流向叶子时,叶部会出现水浸状斑点,类似于叶部侵染,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下水浸状斑点多出现在叶子中间的主脉附近。系统侵染是无法挽救的。 二、病原 病原菌Xanthomonascampestrispv.Dieffenbachiae(McCullochetPirone)Dye称黛粉黄单胞杆菌。细菌杆状,大小为0.7-1.80.4-0.7微米。革兰氏阴性,好气性具单极生鞭毛,善游。单生为主,适宜生长温度25-30℃。 三、寄主范围 除安祖花属的作物外,该病原菌几乎可危害所有天南星科的植物,如黛粉叶属(Dieffenbachiaspp.)、合果芋属(Syngoniumspp.)、蔓绿绒属(Philodendronspp.)等属内的一些植物皆是其寄主。 四、传播及侵染途径 该病原菌可通过茎、叶上的伤口,或者通过植株上气孔、叶缘吐水孔强制进入植物体内。水分是病菌传播和侵入的主要媒介。侵入叶片表面需要20分钟以上,主要侵染一定发育阶段较幼嫩的组织(气孔形成多,开放型,中隙大)。病害除了经由病株的接触或植株表面带菌水滴落植株表面的传播外,工作人员受污染的双手、衣服、采花切叶的工具、飞溅的雨水、污染的灌溉水、带菌的介质以及带病菌的鞋子、车轮等都是传播的途径。 五、病害特点 1.环境影响 2.潜伏时间 3.营养元素影响 六、诊断方法 1.肉眼观察法 2.菌雾检查 3.染色检查 七、防治措施 1.加强预防,防止病菌进入园区 ①要求种植清洁无病菌的组培健康种苗。在选择引进国内外的红掌种苗时,一定要选择有卫生检疫证明的正规种苗生产商生产的健康种苗。 ②生产区门口放置消毒池,每天添加消毒液,进出温室的人员都必须对鞋子进行消毒。进入温室的人员必须穿可以用来消毒的白大褂,并定期更换和消毒。尽量减少生产区人员的更换与流动。 ③减少生产区内作业工具的流动,防止病区工具带进园区。采花切叶刀具分区使用,做到定期消毒。 ④避免随意从外界带入红掌生产区该病害的寄主植物(如天南星科的植物)。 2.全面综合防治,防止病菌在区内传播蔓延 如果病害已经在园区内发生,防止病菌在园区内传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加强生产区的卫生措施,前面所提到的卫生措施仍是十分重要的。 ②定时排查,尽早去除被感染的叶片(叶部侵染的),装入密闭的塑料袋中带出园区销毁。或整株拔除(系统侵染的),临近的植株及基质也要去除。所有操作都必须是先进清洁区后进污染区。出入温室,必须用消毒液(可用85%的酒精)洗手。 ③为防止病害通过切花、切叶在植株间传播,刀具应在每次使用后消毒,即每次使用每次消毒,消毒可以用85%的酒精。最好至少使用两把以上的刀子,这样当使用一个的时候,另一个可放进消毒液中进行消毒。 ④潮湿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尽可能利用恰当的环境条件使植株保持干燥,尽可能杜绝植株的吐水现象。 ⑤施肥上应尽可能降低其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水平,去除原有肥料配方中的铵态氮,钾元素保持原来要求的水平。 ⑥生长弱的植株更容易被细菌侵染,因此应当尽量避免不良的环境条件及偏高的温度,细菌养殖理想的温度在30℃左右,较高的温度下细菌性病害发展速度更快。 ⑦合理使用农药。在上述防治方法的同时,要配合科学合理的施用农药。可选用浓度为72%的硫酸链霉素4000倍、新植霉素5000倍、10%的溃枯宁可湿性粉剂1000-1300倍、20%的噻枯唑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轮换使用,防止病原菌产生抗性,每周喷一次。由于铜制剂对红掌植株有毒害作用,50%的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800倍、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等铜制剂农药要慎重选择使用。
症状 叶及茎,特别是新芽上发病。新芽变暗褐色枯死,病株呈萎缩状。茎表呈淡绿色,火灼状。受害茎向一方弯曲。叶面上病斑暗绿或暗黑色圆斑。叶脉发病,叶片多畸形。
原物 为假单胞细菌Pseudomonas calendulae (Takimoto) Dowsom。病原细菌圆形,杆状,尺度为1.0-2.0×0.5微米。
发病条件 通风不良、生长茂盛的栽培地发病重:尤其是秋季多雨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注意栽培地面通风降湿。
2、 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每7天喷1次,连续喷药至控制发病。
[症状]
本病为侵害维管束病害,使整株失去生机呈立枯症状。9月份发病初期,下叶萎蔫变褐,生长不良,但年内基本不枯死。翌春,气温回升,病株则发生根腐,茎内维管束变褐,植株凋萎,枯死。
[病原物]
为细菌Erwinia chrysanthemi pv.dianthicola (Hellmers) Dickey。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5-0.7×1.1-4.3微米,有一些周生鞭毛,生育适温为25-27℃,10-15℃也可良好发育。
[传染途径]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在田间通过灌水或雨水飞溅使病菌从伤口侵入,田间低洼易涝,边阴雨天气多、湿度大易流行。
[防治方法]
1、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尤其下水头不要积水。
2、 药剂防治,雨前雨后及时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
紫叶李细菌性穿孔病是紫叶李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同时危害桃、碧桃、杏、樱花等花木,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重者还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
初发病时,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小褐点,然后逐步扩展成直径2厘米左右的紫褐色圆形或多角形病斑,病斑周边有浅黄色晕圈,最后病斑逐渐干枯并脱落成孔状。
发生规律
致病细菌在枝梢病斑和病芽内越冬。第二年春季染病组织溢出病原细菌,借雨水、气流和昆虫传播侵染。病菌发育温度为5 ℃至35℃,最适宜温度在25℃左右,连续阴雨天或受蚜虫等昆虫危害严重时,易造成大面积流行。华北地区一般在5月发病,夏季高温高湿期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1.合理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
2.注意防治蚜虫、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
3.加强水肥管理,种植穴内切忌积水,施肥要注意营养平衡,特别注意磷钾肥的施用;
4.春季发芽前喷施5度石硫合剂或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消灭菌源;
5.发病初期喷施95%细菌灵或15%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喷施一次,连喷3至4 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细菌性根癌病是我国北方园林花卉苗木上最容易发生的根部病害之一,多发生于土壤偏碱地区。该病除危害樱花外,还能危害榆、月季等蔷薇科植物,以及银杏、石竹等室内外花木,其寄主涵盖6 0科300 余种植物。
症状
该病常发生在根颈部,尤其在苗木嫁接口处,有时在侧根、支根或枝(蔓)上也会发生。
癌瘤初生时呈球形,可互相愈合,颜色为乳白色或略带红色,随肿瘤长大,内部木质化变硬,表皮龟裂粗糙并逐渐变成褐至深褐色,癌瘤可小如豆或大如拳。病苗须根较少、生长缓慢或叶黄早落、枯枝增多、花期变短,甚至死亡。该病十分顽固,即使清除癌瘤,往往又可生出。
病原及侵染循环
该病系革兰氏阴性根癌土壤杆菌引起,该病原在癌瘤组织的皮层内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远距离苗木带菌,人为因素、虫或根结线虫等造成伤口传播;在10℃至34℃范围内生存,最适湿度2 2℃,低于18℃或高于30℃不易成瘤;耐酸碱范围pH值5.7至9.2,在 p H6.2至8内可致病;在偏碱粘重的连作地,湿度越高发病越重;在疏松的沙质壤土地发病少。
防治措施
1.对出圃或外来苗木加强检疫,抛弃病株,发现可疑苗木,应用 1%硫酸铜液浸根5分钟再放入2%的石灰水中浸1分钟,也可直接用链霉素溶液泡30分钟栽植观察。2.按每平方米30克至50克施呋喃丹3%颗粒剂,翻地15厘米至20厘米后浇透水杀灭根结线虫以及地老虎等害虫;嫁接应避免伤口接触土壤,嫁接工具可用75%的酒精或1%的甲醛液消毒。3.发现病株,应背肿瘤与其周围一起切除,伤口可用医用高度碘酒或用链霉素400国际单位消毒后涂凡士林封闭;病株周围可一次施入硫磺每平方米50克至100克,并灌注20%土霸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多效灵水剂150倍液消毒,以后每半月灌消毒液一次,共三、四次即可,在癌瘤切除20天后灌50%吲荼粉剂100至150ppm液以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复壮病株。其他处理同前,治疗在早春或夏季根系进入旺盛生长前进行效果较佳。
白兰花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病菌以菌丝在落叶和树上病叶组织中越冬,春末夏初气温回升至28℃以上,天气潮湿多雨时病菌开始侵染发病,以6~9月最盛。发病初期叶面上有不明显褪绿小点,后病斑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为紫褐色,中部为黄褐色至白色,病斑中央有时有黄色轮纹,并散生有小黑点。
二乔玉兰炭疽病也主要危害叶片。病菌以菌丝在病株上越冬,春天凭借风雨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危害,6~9月为发病盛期。发病时与白兰花炭疽病症状相似,但病斑中部为黄褐至黄白色,病斑中央有时有褐黄色轮纹。
白兰花炭疽病与二乔玉兰炭疽病危害时,幼树顶梢尤为严重,会引起大量的落叶,影响开花与观赏。
防治的方法有:
1、冬季清除枯枝落叶和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
2、在春末发病前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保护,可防止侵染。
3、发病后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续数次。
因此可见,你喷药的同时,应清除落叶,以减少病源。重新发病后,需继续喷药,并除去落叶。
苏铁叶斑病是由苏铁白斑病和苏铁叶枯病的病原真菌引起的,栽培土壤瘠薄、栽培环境不通风、透光条件差、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引起根腐,或因冬季防寒措施不佳发生冻害,都易引发叶斑病。该病通常在每年的4-10月发病,危害严重的时期为8-9月。苏铁叶斑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
栽培管理措施 选用排水良好、疏松、肥活的酸性沙质壤土种植,施入适量饼肥,定期浇灌0.5%的硫酸亚铁溶液。冬季要及早采取防寒措施,春季新叶展开后,应及时将植株下部的老叶和病枯叶剪除。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药次数依发病情况而定,一般每10天喷1次。对由根腐引发的叶斑病,可将病株连根拔出,剪去发病严重的枝叶,去除根部的附着土及根腐部分,将根部置于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5-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根部,将根部朝上放在阳光下晒30分钟,晒后在阴凉处放置两天,再对叶面及盆栽土壤用0.1%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消毒,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鸢尾细菌性叶斑病》由养花技巧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用到鲜之花小编说的养花技巧,能够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鸢尾类花卉”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