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千百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正在用清脆的声音微笑低语: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卉伴随着的人类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种植花木则是在赏花之上的更高远的境界。种植花草最好能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种花达人怎么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黄星菊的栽培技术要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星菊(me lampodium paludosum)是菊科一年生草本花卉,叶互生,深绿色,花形像繁星。耐高温多湿的环境,是南亚热带地区春夏秋主栽草花品种之一。夏季温度30℃以上亦能播种。是花坛摆置的优良草花品种。

1、播种:土壤为较细的泥炭土和珍珠岩以4:16的比例配制,在加有高锰酸钾和植宝素的水溶液里浸泡消毒,待泥土浸透后,端起滴干水后,铺平土壤,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在泥土表面,之后薄薄地盖上一层细泥炭土,用水喷湿,并盖上一层湿报纸,以保持筛内土壤湿度,报纸见干时喷水。播种后2天开始发芽,至发芽率达70%(在广州5-9月,发芽率一般为90%)时揭开报纸,揭报纸时间宜在下午4-5时。待子叶变绿后开始喷施第1次叶面肥料,浓度1000倍,之后每星期薄施肥料l-2次。大致播种后20天左右,当幼苗叶片互相掩盖时,即可移栽于穴盆之中。若直接播种于穴盆内,则一定要保持穴盆内工壤的湿度。采用此法,生长时间可缩短5-10天。播种期间要注意:黄星菊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枯萎病,因此要营造一个通风透气的环境,同时播种用的土壤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如果已发生病害,在高温,情况下,用敌克松1000倍液,或者土菌消1000倍液淋透工壤。在低温1青况下用66.5%普力克水剂1000倍液喷施效果较好。

2、移植:待幼苗在穴盆里生长至5-6厘米高(播种后30天左右)就可移植到盆内。盆土应事先准备好,由粗泥炭和椰糠各半,再加入少许谷壳拌成,最好拌入少量石灰粉,既起到消毒,又起到调节土壤dh的作用。盆土以微酸性较好。上盆后淋透水,移植时间宜在下午进行。

3、生长期管理:

①肥料管理:黄星菊移植3-5天,开始追肥,除追施氢、磷、钾三要素外,还需要其他元素及微量元素。一般选用氢、磷、钾为2:l:1的肥料(通常是复合肥十尿素)以及叶面肥,在1周内轮流喷施一次。随苗的生长,浓度逐渐从800倍增加到400倍。黄星菊的分枝能力很强,一般不用打顶。但如果需要矮型花冠可打顶一次。

②水分管理:黄星菊生长迅速,对肥水的要求较高,白天尽早浇水,特别是南方7-9月天气非常炎热,浇水最好在上午10点前浇透土壤,下午如果部分土壤干燥,最好补浇一次水份。

③病害防治:黄星菊在高温高湿的天气下易发生病害,如炭疽病和枯萎病。炭疽病表现为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湿度大时,病斑呈深褐色湿润状,干燥时,中央裂开成穿孔状。防治方法:a.铲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b.增施有机肥,降低氮肥施用量。c.在田间初见发病应立即施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克,加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升,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40%灭病威300-400倍喷施,隔7天1次,连续2-3次。枯萎病表现为被害植株底叶或植株一侧叶片边缘变黄,后萎蔫,最后整株枯死,防治方法:a.种植前土壤消毒处理。b.定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作定根水灌根。c.发病后敌克松1000倍液淋透土壤。

4、开花期管理:开花前10-15天,适当调节氮、磷、钾比例,;将其比例降为l:l:l,同时配施促进开花的叶面肥、磷酸二氢钾和其它微量元素肥料。黄星菊开花特性是连续不断的,在南方,该品种除冬天外,其它时间都可生产开花。

xZh52.Com小编推荐

蓝眼菊栽培技术要点


蓝眼菊属宿根草本或半灌木花卉,是近年来国内园林绿化市场中出现的花卉新种类,因多数品种具有蓝色花心,性状似蓝眼,故而得名。本属植物约50个种,由于大部分品种原产于南非一带,又名南非万寿菊、海角雏菊。

植物性状

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多对生,部分种类叶缘有锯齿。叶色多为绿色,少量品种叶片具彩斑。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或组成聚伞花序,花径5厘米至7厘米。外轮舌状花只有雌蕊,为单性花,多数为平瓣,少数品种花瓣匙状,颜色有白色、奶油色、紫色、粉色、紫红色、黄色等。心花为假两性,管状。花盘中心通常为蓝色或紫色,如同眼状,形似蓝眼。

蓝眼菊根据抗寒性可分为抗寒型和半抗寒型。半抗寒型品种最低可耐零下2℃,不能露地越冬,可耐轻霜,在寒冷地区做一二年生栽培。抗寒型品种植株匍匐生长,一年开花一次。

蓝眼菊新品种主要由国外育种公司培育,品种花色广泛,在欧美国家广泛用于盆栽观赏和地栽园林绿化。近年来,国内江苏大丰盆栽花卉研究所、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也对其进行了育种研究。

蓝眼菊矮生品种株形紧凑、花量大、花色绚丽、花期长,可作盆花或容器组合盆栽;抗逆性强、管理简单,多次开花,可地栽布置花坛、假山石及园林大面积绿化。

种苗生产

播种时间 11月至翌年1月。

穴盘规格 200、128或更大。基质洁净,排水性良好,pH值为6.2至6.5,播前将穴盘淋透。

温度 发芽期温度保持为20℃至25℃,发芽后逐渐降低至15℃至18℃。穴盘育苗后期或上盆后到开花前,必须使植株经历一段5℃至8℃的低温阶段,有利于植株顺利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

光照 1000lux左右的光照利于发芽整齐,出苗后,光照应逐渐增强至2.5万Lux到3万lux。

水分管理 除发芽阶段和上盆之初,保持基质偏干,加强通风和光照,增强植株的抗性。

肥料 种苗专用肥20-10-20和14-0-14交替喷施,初期氮浓度为50ppm至75ppm,后期为100ppm至120ppm。植株呈现徒长态势时控制铵态氮肥的施用。

生长调控 在温度、光照、湿度保持合理水平的情况下,蓝眼菊植株生长比较健壮,很少发生徒长现象。特殊情况下,为避免部分品种植株过高,可在真叶迅速生长期用B9或PP333进行株高控制。

成品花生产

穴盘育苗结束后可直接地栽或上盆栽植。

盆栽基质 草炭、蛭石与园田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纯粹使用园田土,盆花长势慢,生产周期要延长一两周,可掺加复合缓释肥做底肥。地栽忌地势低洼。

温度 零下2℃至30℃均可生长。随着温度升高,盆花生产周期缩短,30℃以上的高温会使单花花期缩短,观赏质量下降;温度为5℃至25℃,植株开花质量最佳。

光照 可尽量接受充足的自然光照,利于花色艳丽。

水分管理 上盆或地栽后第一次水要浇透,之后保持基质偏干,较耐旱,忌根际土壤积水。

肥料 土施复合肥,花开前叶面喷施磷钾肥,有利于花色艳丽。土壤积水或缺乏铁、镁等元素,易导致叶脉间黄化失绿,可土施或叶面喷施含有铁、镁的水溶性肥料。

病虫害防治 环境密闭、高温会引发蚜虫,可加强通风、降温来预防,虫害发生时用吡虫啉1200倍液叶面喷洒防治,注意喷施叶片背面。土壤积水易造成根腐病,可通过改良土壤通透性、控制浇水、防止积水等措施减少病害发生。

花期管理 花期尽量不施肥,残花不需修剪,除非为降低株高而采取修剪措施,之后及时补充施肥,6周左右可再次开花。(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黄蜀葵的栽培技术
黄蜀葵,又称黄葵、棉花葵等,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原为野生,常见于山谷草丛间,现已进行人工栽培,经济效益可观。

一、形态特征:茎直立,分枝,茎披黄色刚毛,株高2米左右。单叶互生,叶卵形或近圆形,直径15~30厘米,呈掌状分裂,有5~9个裂片,边缘有齿牙,叶柄长6~18厘米。花单生叶腋或枝端,近总状花序,苞片线状似披针形4~5片,花萼苞状,早落,花冠5瓣,淡黄色或白色,紫心,花径10~20厘米,自下而上开花,子房5室。蒴果长圆形,端尖且粗毛,长5~7.5厘米,含种子50粒左右,成熟时呈灰黑色、肾形,花期6~8月。

二、栽培技术:黄蜀葵适应性强,易于栽培成活,病虫害少,喜温热,光照充足,土壤要深厚、肥沃、疏松,保水保肥性能良好。整地时施足基肥,深耕细耙,造畦栽种,一般行株距约60×50(厘米)。主要采取种子繁殖,一般春季播种,收种子播于育苗床上,当幼苗长到10~20厘米高时,即可定植于大田中。幼苗期要及时中耕、除草、浇水、施肥,当幼苗长至1米高度时,管理可粗放。花,在夏秋盛开时采收。种子,在秋后成熟时采收。

三、功用:其种子、花、茎、叶、根均可入药。性味甘、寒、滑、入心、肺、肾、膀胱、胃、肝。

种子主治:1、利水消肿,治淋病、水肿、痈肿,通乳汁,令孕妇易产。2、补脾健胃,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3、活血续骨,治跌打损伤、骨折。用法用量:煎汤,6~9克,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孕妇忌用。

花主治:1、小便通淋,治肿胀、淋病。2、清热解毒,治痈疮、烧烫伤。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6克;外用,研末调敷或油浸涂,孕妇忌用。

茎主治:1、补虚活血,治气血虚。2、清血祛邪,治产褥热、烫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油浸搽。

根主治:1、利水消肿,治淋病、水肿、乳汁不通。2、散瘀解毒,治痈疮、腮腺炎、疳疔痔疮。3、清肺止咳,治肺热咳嗽。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鲜15~30克);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此外,黄蜀葵可作为园林背景材料,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万寿菊的栽培技术要点


一、育苗。繁育万寿菊是关键,对于这个环节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或者集中育苗。

二、苗床管理。这个环节是保证苗长势、质量的关键环节,要看好温度,注意水分,施肥合理,搞好假植。

三、大田移栽:选地要不易涝,较脊薄沙壤地或岗地,不准重茬。

四、田间管理。中耕除草,两铲三趟,雨季前7月初起大垅,在出现花蕾期,可选晴天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促使开花整齐,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色素含量,提高等级。

五、采摘要点。花开七至八成已完全开放,微能见到花蕊(即花内和种子皮不变黑)即可采收。

根据我镇农户二年种植经验,万寿菊亩保苗一般是3500—4000株,每株可产鲜花0.8—1.2斤。今年由于干旱少雨,脱肥,造成花势弱,花期短,早衰。但一般户的亩产量都在3000斤左右。如果亩产量按3000斤,收购价格为0.28元/斤,亩产值为840元。去掉成本,亩收入670元,亩纯收入500元左右。如果一切正常,亩保苗达4000株,单株产量1.2斤,那就是为增量4800斤,收购价0.28元,亩收入1344元,那效益就更可观了。

案头菊的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案头菊应选独本菊中花期早,茎粗壮,茎节密,叶片肥厚,根系庞大,对B,等矮化剂敏感的大花类优良品种。适用于案头菊的品种有:“白绣球”、“金狮头”、“草上霜”、“西厢待月”、“粉狮头”、“旭桃“、“黄石公”、“虎啸”、“华光云”、“女王”、“高原之云”等。

二、扦插育苗

一般适于7月下旬至8月初扦插。选择健壮饱满、无病虫害的母株顶梢作插穗,长约4厘米至5厘米,插穗上部保留2片叶,除去下部叶片,用刀片削平切口,及时插在苗床内。插后浇一次水,上面搭建环形拱棚。棚高约2米,上盖两层苇帘遮阴,帘间夹一层塑料膜,防雨、保湿。开始每天上午浇一次水,中午喷雾一次。两周后,去除一层苇帘,并适当减少浇水和喷雾次数。一般约15天生根,约25天上盆。

三、上盆培土

案头菊盆栽基质一般用园土5份、腐叶土2份、垃圾土2份、草木灰1份或园土4份、厩肥土2份、腐叶土2份、炉灰1份加少量石灰、骨粉混合,骨粉不宜过多,因磷过多导致茎叶老化。上盆土只上六七成,阻止菊株拔节生长。到9月上旬添加一成,9月下旬再加一成土,两次加盖约2厘米厚的培养土,埋掉基部二三节老叶,使岔口处的茎节长出硕大叶片,覆盖盆面,构成冠幅下大上小的宝塔形。

四、水肥管理

扦插后到处暑末上盆,历时约25天,这是案头菊的养根阶段,此阶段前20天左右只浇水不施肥,后5天控水,用腐熟的稀薄人粪尿灌根1至2次,浓度为5%,促其根系生长。上盆后到花蕾明显形成约20天,是养叶阶段,这段时期气温高,晴天上午9时至10时浇一次水,日落后盆中的水分被蒸发,这样能有效地控制菊株的高度。黄昏和清晨是菊苗伸长生长的两个高峰期,因此,必须严禁浇水,个别缺水的菊株,可少量喷灌,称之“找水”。施肥以氮肥为主,二三天施腐熟的稀豆饼水一次,浓度为5%,在肥液中可加0.1%尿素灌根。促使劲叶肥大光亮。花蕾形成后到露色,约25天,是养花阶段。这段时间正值秋高气爽,气温较高,空气干燥,案头菊盆小,再加上此时的菊株已成形,故浇水要充足,一般每日上午9时至10时浇水一次,.下午5时至6时向叶面喷一次清水,要注意不能直接浇灌,应在浇水之前,把水存放缸中二三个小时再使用。在晴天多风天气,还要在傍晚找水。这段时间缺水,易造成叶片萎蔫,长期萎蔫对根系及花蕾的发育有害。蕾期用肥以磷肥为主。每天上午以豆饼水稀液加0.1%磷酸二氢钾灌根。每隔3天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3000倍液人工喷素。

案头菊栽培技术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笔者根据菊花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规律,研究用矮壮素控制株高,后经于锡昭实验成功。7月中、下旬剪取春栽母株,经两次摘心续发的健全丰满顶枝扦插繁殖,此期插穗已形成花原基。扦插成活,上小盆定植,营养生长充实,自然气候适宜,随即花芽分化现蕾。中间经矮壮素处理,至11月初即育成株型矮壮,花朵优美硕大的新型艺菊,当时称之为“矮壮独本菊”(俗称案头菊)。1982 年在上海首届全国菊展亮相,博得各界观众交口称赞,并受到汪菊渊和陈俊愉两位资深院士赞许,正式定名为案头菊,迅速普及全国。

  案头菊自问世以来,即为大众喜闻乐见,迅速进入千家万户。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菊花爱好者可在阳台或狭小环境,培育出各色品种。近年来专业生产近一步改进栽培技术,案头菊造型更臻完善,达到产品规格化。展出评定标准要求,传统品种和引进品种各占一半。植盆规格,内径10厘米,外高12厘米,原盆栽培,基高不超过15厘米,与平常一般栽培1米高的独本菊相比,其花朵比后者不小,且能表现出株姿体态相称,和谐俊秀。

  做案头菊的传统品种,宜选用大菊品系,花型丰厚,茎粗节密,叶片典型舒展的矮棵型和中棵型,并对矮壮素等敏感的优良勤花品种。根据试验,对矮壮素B9(比久)敏感,适于选用的传统品种,如‘西厢待月’、‘风清月白’、‘金狮头’、‘瑞雪新年’、‘薄荷香’、‘雪涛’、‘金牡丹’、‘桃李争妍’、‘太真图’、‘长风万里’、‘红虎球’、‘帅旗’、‘御冠黄’、‘绿云’、‘绿朝云’、‘绿牡丹’、‘凌波仙子’、‘君子玉’、‘红梅阁’、‘鹫峰霁雪’、‘旭桃’、‘女王冠’、‘独立寒秋’、‘玉龙闹海’、‘高原锦云’、‘平沙落雁’、‘光辉’、‘仙露’、‘蟠桃’等。近代引进的日本品种,如‘火米庭’、‘火米游’、‘泉乡万胜’、‘泉乡迎阁’、‘国华世界’、‘泉乡冲天’、‘国华百万石’、‘圣光桃园’、‘兼六香菊’、‘兼六白菊’、‘岸的赤星’、‘国华雨晴’等。

  案头菊的栽培是根据菊花系统发育规律,运用阶段发育栽培的技法操作的,7月下旬大暑以后,用其去年秋末扦芽越冬或春栽母株,经过5月、6月间两度摘心后萌发的健全顶枝扦插培育。需两度摘心的原因是,菊花具短日照的特性,母株周期性停头,任其发展自然停头则母株上下齐发冗杂的枝芽,营养分散,顶部不易生成健壮插穗。

  扦插前对母株注意控水,使插穗生长充实老练。插穗长7厘米,去掉下端入土的叶片。专业生产可用苗盆、苗箱或插床装充分腐熟的普通培养土、压平。上覆一厘米厚的纯净沙土,用竹筷戳孔扦插,置遮荫棚下凉爽通风、湿润环境,经常喷雾保苗,18天至25天成活。家庭栽培可用20至30厘米内径分盆,装半盆松散透气的旧盆土压平。上盖一薄层细沙残炉灰末。每盆可插20株左右,盆上盖玻璃或套塑料罩,置阴凉通风处(见天不见日),每天喷水2至3次。8月下旬分植,用普通培养土上10厘米内径的筒盆。苗坨放在盆底,填半盆土,以后随植株上长,渐次填入加肥培养土至沿口。

  案头菊栽培期短,要求水准高,管理必须精细。插穗扦好,立即用0.5%矮壮素B9溶液均匀喷布。插穗成活后,于晚间或阴天再喷一次。一盆复壮后根据植株生长态势,每10天左右酌情喷施,到绽蕾为止,不可间断。水肥管理要及时适度,9月间以液氢肥为主,每2至3天可施0.1%尿素溶液一次。10月间以磷钾肥为主,每2至3天施0.1%磷酸二氢钾并加微量尿素溶液一次,可与有机肥麻酱渣水或蹄片交替施用。10月间还可根据长势,进行根外追肥,用0.1%磷酸二氢钾加0.05%尿素混合溶液在晚间喷布叶面及叶背,3至5天一次,共3至4次。案头菊养护场地要求光照充足,后期要求温暖避风环境。适时剥除侧蕾,一般不需裱扎,11月初即见盛花。

贡菊栽培技术


贡菊是我国六大药用菊之一。清时,黄山知府献“黄山菊花干”治愈北京紫禁城内红眼病,被尊称为“贡菊”。近年,随着人们对安全食品、保健食品需求增加,菊花已逐步从纯中药材走向保健饮料市场。而唯一在海拨较高山区栽培的药用菊――贡菊,更受城镇消费者的青睐。


1.特征特性

贡菊,学名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60-150cm,茎直立,多分技;叶片卵形至披针形;花扁球形,直径1.5~2.5 cm,白色或类白色,无腺点,管状花少。淳安县适宜在海拔300~600m、年降水量1600mm以上、无霜期230天以上的地区种植。3-4月发出新芽,苗高50cm后开始分枝, 9月中旬现蕾,10月上中旬开花,10月下旬进入盛花期,花期30~40天。入冬后,地上茎叶枯死,在土中的根抽生地下茎。次年春又萌发新芽,长成新株。一般母株能活3~4年。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按照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GAP标准,在海拨400~600m空气、水源、土壤无污染的地区,选地势高燥、阳光充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稍偏酸性的沙质壤土建生产基地。冬季进行深翻晒垡,改土防病虫。种植前深翻25cm左右,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堆肥或腐熟厩肥30t/hm2,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后整平耙平,四周开好排水沟。

2.2培育壮苗

生产上多采用分株繁殖法培育壮苗。在菊花收获后,选择健壮、发育良好、开花多、无病虫害菊地的植株,割除地上部分枝条,并清除枯枝落叶,进行异地销毁,而后将根部周围用肥土盖好。也可将根蔸挖起,移至他处,集中栽植在一块肥沃的地块上,上覆盖腐熟厩肥或草木灰保暖越冬。第二年3~4月,扒开覆盖物,浇1次稀薄人畜粪水,促进萌发生长。

2.3合理种植

3月底~4月上旬,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分株移栽。移栽前1天将苗床浇透水,挖起全株和根部,顺着苗株分成带根的单株,选取茎粗壮、须根发达的作种苗,带土移栽于大田。采用大小行种植,宜于田间通风和农事操作。大行距80cm,小行距40cm,株距35cm,每穴1株,密度为4.5万株/hm2。

2.4肥水管理

施肥原则:施好基肥、轻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移栽时,施人粪尿15 t/hm2或尿素150㎏/hm2兑水;分枝肥结合打顶进行,用量和次数视菊苗长势而定;8月底是贡菊孕蕾现蕾期,也是需肥高峰期,应施复合肥225~300㎏/hm2或尿素225㎏/hm2加过磷酸钙150㎏/hm2兑水浇施,促使蕾数增加,花蕾增大,开花整齐,提高产量和品质。

2.5适时打顶 

贡菊打顶可抑制植株徒长,使主茎粗壮,减少倒伏,增加分枝,提高花产量。生长期间共打顶3~5次,应选晴天进行。具体时间与次数看苗情、天气状况而定,但最后一次打顶时间不能超过8月底,否则影响花期和产量。打顶要结合中耕、施肥、抗旱进行。

2.6病虫防治

新发展地贡菊病害较轻,只在移栽前对叶斑病、霜霉病进行预防,药剂有多菌灵、托布津。贡菊虫害以蚜虫为主,一般用乐果、菊酯类农药防治。生产上要严格控制好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杜绝使用高毒高殘留农药。

满天星的栽培技术


满天星(Gypsophila paniculata)又叫霞草、重瓣丝石竹。石竹科,丝石竹属。由于它花型小、浅色、花姿蓬松具立体感,气质高雅清秀,给人以朦胧感,花序群体效果极佳,是重要的陪衬花材,为当今最流行的切花之一,十分畅销。

形态特征及品种

多年生宿根花卉,株高90厘米以上。肉质根,外观似粗大“人参”,米黄色,略带须根。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无柄,对生于节,节部膨大,紫红色,节间绿色被蜡质粉、花小,白色、淡粉红色。萼短钟状,聚集呈稀疏的圆锥状聚伞花序,每花序内的小花最先是顶端开放,逐步下延。自然状态下花期5~6月。

园艺品种甚多,目前世界切花市场及我国引进栽培的主要有5个品种。

1.仙女(bristol fairy)在切花生产中应用最多,约占 80%,小花型。花白色,适应性很强,能耐夏季的高温和冬季的低温,栽培较易,也容易进行周年生产。

2.完美(perfecta)花大,节间短,茎粗壮挺拔。高温期容易产生莲座状丛生,低温时开花停止,栽培难度大,但价格昂贵。

3.钻石(flamingo)是从仙女中选育出来的大花品种,节间短,低温时开花推迟。周年生产比较困难。

4.火烈鸟(hamingo)花淡粉红色,花小、茎细长,春季开花。

5.红海洋(red sea)花深桃红色,花大,茎硬。在高寒地带春季栽植,秋季出售,花色十分鲜艳,不易褪色。在暖地,从秋到春都能开花,是最近新选育出的品种。

生态习性

满天星原产于欧洲、非洲北部及亚洲中、西部的夏季干燥地带。性喜凉爽,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条件下,生长最佳,生长适温为15 c~25c,在 30 c以上或 10 c以下容易引起莲座状丛生,只长茎不开花。土壤要求疏松,富含有机质,含水量适中,ph7左右。

繁殖方法

满天星商品化切花生产的,种苗繁殖以组培为主,也可扦插繁殖,一些单瓣种可用种子繁殖。

1.组培 采用茎尖培养,繁殖系数高,根系生长状况好,苗质量好。用组培苗生产切花,花枝挺拔,色泽纯正,切花质量高。

2.扦插 生根率不太高,宜选用带4~5对叶片的插穗,用生根粉或其他生长素处理扦插于珍珠岩作基质的插床上,可不受季节限制,但以3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最佳时期。温度在15 c以上时,一般20天即可发根。

栽培管理

1.整地 在定植前应深翻土壤40厘米~50厘米,施入足够的有机肥,并适当增施一些磷钾肥。酸性或中性土壤应适当施些石灰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作高畦,畦面高30厘米~40厘米。

2.定植 每亩(1亩=667平方米)定植2 000~2 500株,采用双条栽,行距50厘米,株距35厘米~50厘米。定植前要灌足水,而后择阴天定植,定植后浇透水。定植时间:作为切花栽培,如在大棚内生产,可在夏天或秋天甚至早春定植。这样,初秋直至初夏采花。采花后的植株应于6~7月挖起,然后经冷藏至8~9月,再定植。

3.肥水管理 满天星喜肥,但忌水,定植后要分期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以磷钾肥为主。水分管理要严格控制,过湿长势变弱,积水会引起根腐死亡。当植株长到30厘米时要控制浇水,特别是显蕾期更要小心,花期亦要干一些。多雨地区栽培要搭棚避雨。

4.病虫害防治 茎腐病,萎缩病是满天星的致命病害,定植前土壤要用甲醛溶液消毒。虫害主要是螨类和蚜虫,可用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和杀灭菊酯1500倍液喷杀。

5.切花与上市 满天星花之切取无固定标准,国际市场多以重量为标准,一般要求一枝不低于10克,也有在茎基部下剪,以整个生殖茎为单位。国内市场一般要求每枝有三个分杈。鲜花切取的适期以有75%的花开放为宜,若运输距离较远,可适当提前

金盏菊栽培技术


概况:金盏菊又名金盏花,为菊科金盏菊属植物。金盏菊植株矮生,花朵密集,花色鲜艳夺目,花期又长,是早春园林和城市中最常见的草本花卉。

金盏菊原产欧洲,在欧洲栽培历史较长,广泛用于家庭小花园和盆栽观赏,在城市的街旁的栽植槽和零星墙角花坛中,金盏菊是早春主角之一。由于花卉新种类、新品种的不断出现,金盏菊的地位略有下降。不过金盏菊的新品种还是不少。至今,英国的汤普森·摩根公司和以色列的丹齐杰花卉公司在金盏菊的育种和生产方面闻名于欧洲,它们选育的新品种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

我国金盏菊的栽培,是18世纪后从国外传入的,以后便出现盆栽金盏菊。清代乾隆年间,上海郊区已见批量金盏菊生产。新中国成立后,金盏菊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于盆栽观赏和花坛布置。20世纪80年代后重瓣、大花和矮生金盏菊引入我国,金盏菊的面貌涣然一新,现已成为我国重要草本花卉之一。

形态特征与品种:金盏菊为二年生草本。全株被毛。叶互生,长圆形。头状花序单生,花径5厘米左右,有黄、橙、橙红、白等色,也有重瓣、卷瓣和绿心、深紫色花心等栽培品种。常见品种有邦·邦(bonbon),株高30厘米,花朵紧凑,花径5~7厘米,花色有黄、杏黄、橙等。吉坦纳节日(fiestagitana),株高25~30厘米,早花种,花重瓣,花径5厘米,花色有黄、橙和双色等。卡布劳纳(kablouna)系列,株高50厘米,大花种,花色有金黄、橙、柠檬黄、杏黄等,具有深色花心,其中1998年新品种米柠檬卡布劳纳(kablounalemoncream),米色舌状花,花心柠檬黄色。红顶(touchofred),株高40~45厘米,花重瓣,花径6厘米,花色有红、黄和红/黄双色,每朵舌状花顶端呈红色。宝石(gem)系列,株高30厘米,花重瓣,花径6~7厘米,花色有柠檬黄、金黄。其中矮宝石(dwarfgem)更为著名。另外,圣日吉它,极矮生种,花大,重瓣,花径8~10厘米。祥瑞,极矮生种,分枝性强,花大,重瓣,花径7~8厘米。还有柠檬皇后(lemonqueen)和橙王(orangeking)等。

生物学特性:金盏菊原产欧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耐寒,怕热,喜阳光充足环境。

金盏菊的生长适温为7~20℃,幼苗冬季能耐-9℃低温,成年植株以0℃为宜。温度过低需加薄膜保护,否则叶片易受冻害。冬季气温10℃以上,金盏菊发生徒长。夏季气温升高,茎叶生长旺盛,花朵变小,花瓣显著减少。

幼苗的金盏菊以稍湿为好,有利于茎叶生长,冬季提高抗寒能力。成年植株以稍干为宜,可以控制茎叶生长,以免引起徒长。室内或棚式栽培,空气湿度不宜过高,否则容易遭受病害。应加强通风来调节室内湿度。

金盏菊喜充足阳光,尤其冬季露地育苗或棚式栽培,均需充足日照,这样对茎叶生长十分有利,幼苗生长矮壮、整齐。如过多雨雪天,光照不足,基部叶片容易发黄,甚至根部腐烂死亡。

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培养土为宜。土壤ph以6~7最好。这样植株分枝多,开花大而多。

繁殖方法:金盏菊主要用播种繁殖。常以秋播或早春温室播种,每克种子100~125粒,发芽适温为20~22℃,盆播土壤需消毒,播后覆土3毫米,约7~10天发芽。种子发芽率在80%~85%,种子发芽有效期为2~3年。

栽培管理:幼苗3片真叶时移苗一次,待苗5~6片真叶时定植于10~12厘米盆。定植后7~10天,摘心促使分枝或用0.4%比久溶液喷洒叶面1~2次来控制植株高度。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或用卉友20-20-20通用肥。肥料充足,金盏菊开花多而大。相反,肥料不足,花朵明显变小退化。花期不留种,将凋谢花朵剪除,有利花枝萌发,多开花,延长观花期。留种要选择花大色艳、品种纯正的植株,应在晴天采种,防止脱落。

病虫害防治:金盏菊如室内栽培,因通风差、湿度大.常发生枯萎病和霜霉病危害,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防治。初夏气温升高时,金盏菊叶片常发现锈病危害,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洒。早春花期易遭受红蜘蛛和蚜虫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产后处理:金盏菊花朵鲜黄、叶片翠绿,十分醒目。盆栽摆放中心广场、车站、商厦等公共场所,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呈现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数盆点缀窗台或阳台,金盏菊的金黄色花朵,使居室更加明亮、舒适。当然,在幼儿园、小学的校园里栽上一片,长圆形的叶片和圆形的花朵,也是小朋友们写生的最好素材。盆栽金盏菊为了全年供应市场,也可采用室内贮藏的办法。常将初花的金盏菊放在10℃和750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可保持良好状态30天以上。生产金盏菊种苗的可以将实生苗先浇透水,存放在1.1~4.4℃和每天14小时光照条件下,贮存15天,仍保持原有状态。

黄葛兰栽培技术


黄葛兰为木兰科含笑属常绿阔叶乔木,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南部,印度、缅甸、越南也有分布。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长江以南各省区有栽培。喜生于温暖地方,因不耐寒,长江流域各地盆栽,在温室越冬,随着树龄增长耐寒性增强,现广植于亚热带地区。黄葛兰花芳香浓郁,树形美丽,是著名的观赏树种。常作为盆栽,冬季室内观叶,夏季赏花闻香,选择树龄较大的可露地栽培美化庭园。
1、养殖黄葛兰种子容易丧失生命力,放种子应随采随播。嫁接养殖可保持原有品种特性,通常用木兰科其他品种如木兰、紫玉兰等苗木作砧木进行嫁接养殖。生产上也常采用高空压条法养殖新植株,在生长季内从母株上选生长壮实的二年生枝条,将其基部刻伤或作环状剥皮,在刻伤处套上塑料袋,将袋内填满培养土两头捆绑严实,平时保持湿度,翌春与母株分离后成为新的株植。
2.栽培黄葛兰为喜光树种,适生于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壤,因此应选择疏松、排水透气性良好,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若透气性差的细砂士或其它粘重土壤则生长不良。地栽时,先打好定植穴后回填部分肥沃疏松的土壤,栽好后浇足定植水。盆栽时用先准备好的培养土,栽后一周内注意浇水和土壤压实管理,2至3次水份管理后待盆土表面干时再浇水。
3.追肥栽植半月之后进行第一次追肥,追肥用充分腐熟的油饼浸泡液兑水稀释后施用,追肥以有机肥为好,做到薄肥勤施。使用化肥须掌握氮、磷、钾各肥料的比例,以磷肥和钾肥为主促进花芽的发育和分化,少用氮肥,避免枝叶徒长来年少花和无花。
4.浇水晴天早晨或下午浇水,夏天气温高早晚浇水宜提前或延后,此阶段应少施追肥,否则肥和水太多也易造成枝叶徒长。九月后至开春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次浇水必透,浇水过多易引起根系腐烂则生长不良。夏季炎热可以用稀薄的清粪水替代浇水。
5、整形修剪黄葛兰生长势弱,枝条萌发力不强,结合整形时修剪应保留短枝和中长枝条;将长枝条剪去,保留20余厘米,以促使所留芽上萌发新枝重新开花,保证形成良好的花芽和开花数量。黄葛兰花芳香浓郁,鲜花供佩带装饰,既可闻香也可赏花,因此,黄葛兰修剪是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6.越冬保护黄葛兰喜生长在温暖地方,不耐寒。盆栽最好在温室越冬,地栽时则应选树龄较大的采用人为越冬保护措施,如用薄膜、稻草等设屏障加以保护,随着树龄的增长耐寒性增强可露地越冬。
7、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发生病虫害时,针对病虫害进行防治。(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张政文)
.

松果菊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和分株繁殖。以播种繁殖为主。

1.播种繁殖 播种可在春季4月下旬或秋季9月初进行,将露地苗床深翻整平后,浇透水,待水全部渗入地下后撤播种子,保持每粒种子占地面积4cm2,控制温度在22℃左右,2周即可发芽。幼苗生跃至2片真叶时间苗移植。当苗高约lOcm时定植。定植株行距40cm×40cm。

2.分株繁殖 对于多年生母株,可在春秋两季分株繁殖。每株需4~5个顶芽从根茎处割离。

栽培管理 无论分株或播种的植株,定植时均要选择向阳环境,对土壤深翻后施以腐熟厩肥或加入一定量骨粉、芝麻渣等。定植植株根据需要确定株行距,并浇透水。生长期应增施肥水。临近花期可叶面喷施2次KN2PO4液肥,则花色艳丽持久,株形丰满匀称。对于露地越冬植株,应在花后清除残花花枝与枯叶,浇足冻水或将地下部分用堆肥覆盖或壅土覆盖。

欲使松果菊多开花,可采取分期播种和花后及时修剪两种方法。

①分期播种。如在头年秋季播种,来年4月底或5月初就能开花,花期可过两个月;早春在温室内播种,7~8月份可开花;5月份播种,9月份可开花;6月份播种,10月份可开花。

②修剪残花调节花期。如6月份花谢后修剪,同时给予良好的肥水条件,至9~10月份又可再 一次开花。通过上述这两种调控,可以有效地延长松果菊的花期,提高其观赏性。

养花技巧《黄星菊的栽培技术要点》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栽培技术要点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