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花十分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我在疲倦的时候解除疲劳,仿佛坠入花海,进入彩色的梦里,让我流连忘返。没有人不喜欢花的,种花养花的乐趣一般人难以探知!活到老,学到老,种植花草的过程也如是,种植达人有哪些经验和技巧呢?下面的内容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苹褐卷蛾,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苹褐卷蛾又名褐带卷叶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在河北任丘地区主要危害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秋葵、碧桃、三叶草和紫叶李等植物。特别是对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和秋葵可造成大面积危害。河北任丘石油矿区种植的秋葵有虫株率达到100%,80%以上的叶片纵卷干枯,丧失观赏价值,不得不提前剪除枝条。苹褐卷蛾已经在任丘成为重点防治害虫之一。

危害特点 幼虫食害幼嫩的芽、叶、花蕾,常吐丝连缀2片至3片叶片或纵卷1叶,潜藏在卷叶内危害,受害严重时不能展叶,严重的使整个叶片残缺不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毫米,翅展24毫米。体及前翅褐色,雌成虫前翅前缘稍呈弧形拱起,外缘较直,顶角不突出,翅面具网状细纹。基斑、中带和端纹均为深褐色。中带下半部增宽,其内侧中部呈角状突起,外侧略弯曲。后翅灰褐色。下唇须前伸。腹面光滑,第2节最长。雄成虫前翅前缘呈弧形拱起更明显,中带深褐色前窄后宽,其内缘中部凸出,外缘略弯曲,基斑褐色(这一点与雌成虫有区别);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较宽,基部有1对耳状突起。

卵:扁圆形,长约0.9毫米,初为淡黄绿色,近孵化时变褐;卵块一般由数十粒排成鱼鳞状,表面有胶状覆盖物。

幼虫:体长19毫米至22毫米。体绿色,头近方形,头及前胸背板淡绿色,大多数个体前胸背板后缘两侧各有1黑斑,毛片淡褐色。腹部末端具臀节。头部单眼区黑色,单眼6枚。

蛹:长9毫米至11毫米。头、胸背面深褐色,腹面稍带绿色。腹部第2节背面有2排横列刺突。腹部第3至7节背面亦有2列刺突。第1列大而稀,靠近节间;第2节小而密。蛹的顶端不太突出,末端细,平扁而齐,具有8枚弯曲而强壮的臀棘,两侧各2枚,末端4枚。

生物学特性 每年发生2至3代,以幼龄幼虫在树干粗皮缝、剪锯口裂缝、死皮缝隙和疤痕等处做白色薄茧越冬。树木开始萌芽时,越冬幼虫出蛰,取食幼嫩的芽、叶和花蕾,受害叶表面被咬成箩底状,仅剩叶脉。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卷叶危害。6月中旬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开始化蛹,蛹期为8天至10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化性和弱趋光性,白天隐藏在叶背或草丛灌木中,夜间交尾产卵。卵期7天至8天,多产在叶面上,每雌虫可产卵100粒至140粒。第二代幼虫在7月中旬开始发生,取食叶肉,危害时间较短,8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第三代幼虫9月下旬孵化,于10月中上旬寻找越冬场所。初孵幼虫群集在叶片上,幼虫长大后分散活动,如遇惊动即吐丝下落或迅速逃逸。触动后有倒退或弹跳习性。成虫对糖醋具有趋性。主要天敌是松毛虫赤眼蜂。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在幼虫危害初期,可以组织人员及时摘除包裹着幼虫或蛹的受害叶片。

2.灯光诱杀成虫:根据成虫的趋光性,结合防治其他园林害虫,在重点防治区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防治方法: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来保护天敌,以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尽可能选用生物农药。掌握幼虫初孵至盛孵时间,及时喷药1次至2次。一般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如每毫升含100亿活孢子的B.T生物制剂的800倍液,或1.8%害极灭3000至4000倍液,或复方虫螨治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800倍至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至2500倍液,或5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至2000倍液,或5%高效灭百可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30%双神乳油2000倍至25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混配生物杀虫剂。

特别注意应在6月下旬重点防治第一代幼虫,及时防除幼虫,以控制羽化成虫数量,降低第二代危害。可用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8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20%灭幼脲3号1000至1500倍,或杀蛉脲3000至4000倍液,喷雾防治。根据发生量连续喷施2至3次。

xzH52.COm推荐阅读

油松小卷蛾防治


油松小卷蛾分布与危害 油松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属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辽宁、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大部分省区。 以幼虫钻蛀新生嫩叶及幼芽,使被害新梢形成光杆。连续受害树生长不良,易遭次期性害虫侵害,以致成片死亡。
油松小卷蛾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6mm,翅展12-13mm。体灰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突出呈半球形,黑褐色,眼球基部为淡黄褐色。头顶密生浅灰至灰褐色鬃毛,下颚须、下唇须及额部毛色较深。前翅银灰褐色,有棕褐、银灰、黑褐三色鳞片相间组成的不规则波纹;中线银灰色鳞片居多,外横线,亚外横线处的横纹及顶角处似弧形纹均为银灰色。前缘褶颇明显。翅前缘具钩状银纹。肛上纹明显,约由7-8条黑褐色纵纹组成。前后翅外缘线色淡清晰,缘毛灰褐色,其基部鳞片黑褐色。后翅灰褐色。后足胫节有两对发达的距,跗节各节间黑白相间。 卵 扁椭圆形,长0.9-1.0 mm,宽0.6-0.7 mm。卵底面平,初产时乳白色,状若蜡滴,后渐变为米黄、橙黄、暗褐色。临孵化前可透过卵壳见到幼虫体躯。 幼虫 体长7-10.5 mm。体色黄白。头、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背板中线及前缘、侧缘黄白色。 蛹 黄褐色。雄蛹体长5.5-6.8 mm,雌蛹体长6.5-7.5 mm。
油松小卷蛾发生规律 在河南省1年发生1代,以蛹在枯枝落叶中及柴草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 成虫白天隐伏于叶丛、枯枝落叶等蔽荫处,傍晚进行交配,产卵活动。卵多产于当年生芽梢各松针基部或先年生球果上,卵散产,一般每果2-3粒,每雌最多产卵130粒。卵历期15天左右。4月中旬始见幼虫。 初孵幼虫取食当年生球果或嫩梢表皮,然后蛀入先年生球果,取食鳞及种子。5月中旬为幼虫危害盛期,老熟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坠地化蛹。世代较整齐,常集中为害。 发生轻重与当地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此虫主要发生于15-25年生人工油松林中。危害程度,一般海拔低重于海拔高,油松重于其他松,阳坡重于阴坡,疏林重于密林,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顶梢重于侧梢,树冠南侧重于北侧。幼虫孵化的始、盛期,正是油松、马尾松开花的始、盛期,也是对该虫进行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
油松小卷蛾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减少为害;注意林区卫生,清除林间柴草及地面落叶,剪除枯枝,集中烧毁;10-12月份,在树蔸周围进行松土抚育,把越冬茧翻出地面冻死,或组织人员捡茧,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趋光性,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 (3)化学防治。 在越冬幼虫出蜇盛期及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后是施药的关键时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或5%来福灵3000倍液喷雾,均可杀灭幼虫。

松针小卷蛾的防治


分布与危害
松针小卷蛾危害油松。以幼虫取食针叶叶肉,并吐丝将几束针叶缀结在一起,针叶变黄、枯萎脱落。被害树冠一片桔黄。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5~20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基斑深褐色,约占前翅1/3多,中横带和端纹界线不太清楚,臀角处有6条黑色短纹,前缘具白色钩状纹;后翅淡灰褐色。卵,长椭圆形,扁平,初为白色,近孵化时灰白色。幼虫,末龄体长8~10毫米,黄绿色,头部淡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臀板黄褐色。蛹,长5~6毫米,浅褐色。茧,长椭圆形,土灰色。
发生规律
松针小卷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来年3月化蛹,3月中旬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达羽化盛期,羽化期2个多月。成虫产卵于叶鞘基部内侧。幼虫孵化后钻入针叶内取食,9月以前幼虫危害单叶,9~10月间叶丝缀叶成束,在其中取食,造成针叶丛状枯黄。11月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在地面连缀杂草、土粒等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加强营林措施,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促进幼林生长,尽快郁闭,减少危害;于幼虫初孵化时,或卷叶危害期,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松针卷蛾的防治方法


松针卷蛾的防治方法|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松针卷蛾Epinotia rubiginosana Herrich-Schaffer,属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陕西、河北、甘肃、北京、河南等地。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7mm,翅展15-19mm,唇须前伸,略向上举,第2节膨大,末节隐藏在鳞片中。雌蛾前翅有缘褶,灰褐色并有深褐色基斑。臀角处有6条黑色短纹,前缘白色钩状纹清楚。臀角处有纹,但界限不太清楚。雄蛾后翅淡褐色,前翅无前缘褶。 卵 椭圆形,长约0.8-1mm,黄白色,有光泽,半透明,即将孵化时为红褐色。 幼虫 长8-10mm,头部淡褐色,背板暗褐色,近后缘中间色泽较浅,臀板黄褐色。 蛹 纺锤形,长5-6mm,茶褐色、腹部2-7节前后缘各有1列小刺,前列为大。 发生规律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面茧内越冬。来年3月底4月初化蛹,成虫3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盛期。5月上旬为末期,多在18-20时羽化,成虫在傍晚前后活动最盛,此时成虫常成群围绕树冠飞翔,夜晚多集中在松蚜所排出的分泌物上取食,进行补充营养。成虫趋光不强,交尾多在18-20时进行,20-23时产卵为最多,卵散产在针叶上,少数产在嫩枝上。喜在15-25年生的松树上、林缘或稀疏的林木上产卵。活动较少。成虫每雌产卵45-48粒,成虫寿命5-12天。卵期3-7天。 初孵化幼虫在针叶上爬行,多选择2年生叶上危害,当年生的新叶很少侵害。幼虫侵害部位多在针叶近顶端处。侵入后,一般先由侵入孔的上部开始危害,几乎吃到针叶的顶端,然后再向下蛀食;但也有由下向上蛀食的。幼虫在1个针叶内很少转移。但被侵害针叶如遇机械损伤,或因食料不足,则可蛀孔外逃,重新侵害别的针叶。幼虫仅食叶肉,而不食表皮。针叶被害后变成空筒,逐渐枯萎脱落,幼虫常在内向外蛀孔钻出,吐丝缀叶,将6-7束针叶缀织一起,在其内取食活动。使针叶枯黄脱落。每年晚秋到来年早春,被害树冠布满成束针叶,一片枯焦。9月初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在地面吐丝连缀杂草、土粒、碎叶上结茧越冬。一般在树冠下有浮土、枯草、碎叶处越冬最多。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并注意林区卫生,清除地面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活动前,剪除被害梢、果,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 第1代幼虫孵化期,在树梢上喷洒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杀螟松5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喷2次。

油松球果小卷蛾识别与防治


寄主及危害特点 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 Hein)主要危害油松。以幼虫钻蛀新生嫩叶及幼芽,使被害新梢形成光杆。连续受害木生长不良,易遭次期性害虫侵害,以致成片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6 mm,翅展1213 mm。触角丝状。复眼突出呈半球形,黑褐色,眼球基部为淡黄褐色。头顶密生浅灰至灰褐色鬃毛,下颚须、下唇须及额部毛色较深。前翅银灰褐色,有棕褐、银灰、黑褐三色鳞片相间组成的不规则波纹;中线银灰色鳞片居多,外横线,亚外横线处的横纹及顶角处似弧形纹均为银灰色。前缘褶颇明显。翅前缘具钩状银纹。肛上纹明显,约由78条黑褐色纵纹组成。前后翅外缘线色淡清晰,缘毛灰褐色,其基部鳞片黑褐色。后翅灰褐色。后足胫节有两对发达的距,跗节各节间黑白相间。

卵 扁椭圆形,长0.91.0 mm,宽0.60.7 mm。卵底面平,初产时乳白色,状若蜡滴,后渐变为米黄、橙黄、暗褐色。临孵化前可透过卵壳见到幼虫体躯。

幼虫 体长710.5 mm。体色黄白。头、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背板中线及前缘、侧缘黄白色。单眼6对,其中靠近触角窝的3个单眼排列较紧密,成一直线。

蛹 黄褐色。雄蛹体长5.56.8 mm,雌蛹体长6.57.5 mm。腹部28节上各有两排小刺突,前排较粗壮稀疏,后排较小而密。910节各1排。臀棘6根,钩状。

生物学特性 在河南省1年发生1代,以卵在针叶上越冬。卵期约9个月。越冬卵自然死亡率在30%以上。翌年5月初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爬至新梢,在叶芽或嫩叶基部钻蛀取食,并随时吐丝将咬断的针叶及粪便粘在一起,形成网状物,以保护自身。幼虫期约2个月。幼虫老熟后,向下爬至老叶上,将数根针叶缀在一起,居中化蛹。7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20天左右。7月下旬成虫始现,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蛹室留在卷叶的上端。羽化时间集中在早晨57时,此时羽化数占羽化数的80%以上。成虫寿命平均9天,最长18天。晴朗无风的傍晚,成虫最活跃。成虫趋光性强。每雌蛾产卵30粒左右。卵多产在主梢及侧梢中、上部的针叶正面近基部处。每根针叶上一般只产1粒,偶见多粒。

此虫主要发生于1525年生人工油松林中。为害程度,一般阳坡重于阴坡,疏林重于密林,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顶梢重于侧梢,树冠南侧重于北侧。

防治措施

1 加强抚育管理,1012月份,在树蔸周围进行松土抚育。把越冬茧翻出地面冻死,或组织人员捡茧,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

2 严禁带虫苗木输出,以免扩大蔓延为害。

3 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4 化学防治:在越冬幼虫出蜇盛期及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后是施药的关健时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20%速灭杀酊2000-3000倍液或5%来福灵2000倍液喷雾,均可杀灭幼虫。

落叶松实小卷蛾分发生与防治

落叶松实小卷蛾(Retinia perangustana Snellen)属鳞翅目卷蛾科,国内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主要为害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

为害特点 以幼虫为害球果和种子,致受害鳞片枯干变色,球果则弯曲变形,未受害的种子也发育不良。

形态特征

成虫 体褐色,体长为3.2-5.2mm,翅展10-15mm。前翅黑褐色,有两条绝大部分由银灰色鳞片组成的横纹,外面的一条约位于翅长的三分之一,内面的一条约位于翅长的二分之一处。前缘有几条银灰色的短纹,缘毛灰褐色。后翅淡灰黑色,无斑纹,缘行毛长,灰褐色;

卵 白色或微红色,椭圆形,长约0.6-0.7mm;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8-10mm,黄白色。头部褐黄色,前胸背板后部暗褐色,其余淡黄褐色;

蛹 黄褐色,长5mm左右,臀刺10根,茧白色,长椭圆形,长6-8mm。

发生规律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1年1代,也有部分蛹滞育到第三年才羽化。以蛹在树皮鳞片下或球果内越冬。成虫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开始产卵,幼虫6月中旬开始孵化,7月中旬部分幼虫开始离开球果,随机化蛹。幼虫孵化后即钻入球果内,为害后从外面看不出被害状。2龄后转移到果鳞基部沿果轴为害,取食未成熟的种子及附近的鳞片。受害鳞片枯干变色,球果则变形。一般一个球果内只有一条幼虫,在大发生年份则有2至多条。幼虫期约为36天,脱皮3次,除少数在球果内化蛹外,大多数幼虫离开球果在树皮缝内越冬;该虫分布以阳坡最多,山顶次之,阴坡最少。天敌有卷蛾绒茧蜂、长体茧蜂、松茧蜂、悬茧蜂、怒茧蜂等,寄生率20-45%;蛹期真菌寄生率达40%。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造林时实行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减少为害;种子园和母树林采种时,将有虫球果捡出后烧毁。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具有趋光的习性,所以在成虫羽人化期内可以进行灯光诱杀。

(3)保护与利用天敌。

(4)药剂防治。

7月中旬在幼虫离开球果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

常用药剂 阿维菌素

假苹婆

今天跟随我们西南苗木网的小编进入假苹婆花卉的基本资料介绍吧,绝对会让你对花卉养护方法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让您的爱花茁壮成长,让您的爱花展现无尽的光彩。

由于假苹婆结果的期间与中国七姐诞相近,故称为七姐果。亦有人用苹婆和假苹婆的果实作为七姐诞的祭品,花期4-5月。假苹婆常长于山谷溪旁。叶:叶具柄,近革质,椭圆状矩圆形近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5-7厘米,全缘,秃净;叶柄长1.5-3.5厘米。花:圆锥花序分枝多,柔弱,无柄,腋生,通常短于叶,多少被以绒毛,萼5裂几达基部,裂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6毫米,雄花的较短,扩展,淡粉红色,外被星状小柔毛;雄芯柱短于萼而通常内弯,花药10枚,近无柄,生于雄芯柱的极短裂片的外面,形成一顶生的圆头。蓇葖果稍被茸毛,近于无柄每个指,矩圆形,长2.5-5厘米,宽1.2-1.5厘米,鲜红色,有黑褐色的种子1-5颗,花期:4月。

形态特征

假苹婆:叶具柄,近革质,椭圆状矩圆形近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5-7厘米,全缘,秃净;叶柄长1.5-3.5厘米。

圆锥花序分枝多,柔弱,无柄,腋生,通常短于叶,多少被以绒毛,萼5裂几达基部,裂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6毫米,雄花的较短,扩展,淡粉红色,外被星状小柔毛;雄芯柱短于萼而通常内弯,花药10枚,近无柄,生于雄芯柱的极短裂片的外面,形成一顶生的圆头。蓇葖果稍被茸毛,近于无柄每个指,矩圆形,长2.5-5厘米,宽1.2-1.5厘米,鲜红色,有黑褐色的种子1-5颗,花期:4月。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当假苹婆果成熟开裂时,即可带果采下,剥出种子,不宜在日光下曝晒;不能脱水,应即采即播,沙床不宜太湿,以免影响发芽率;种子可用甲基托布津或灭菌灵等进行杀菌处理,用条点播法播种,1个星期即发芽。在种子刚发芽的萌动期即移入营养袋,可提高移植成活率,减少管理工作。

园林观赏

树干通直、树冠球形、翠绿浓密、果鲜红色、下垂、观赏价值高,可作园林风景树和绿荫树,属十分优良的观赏植物。假苹婆蓇葖果已在城市绿化中广泛应用,适应城市环境。宜用作庭园树、行道树及风景区绿化树种。

苹婆与假苹婆的区别


苹婆与假苹婆叶片差异

苹婆与假苹婆的差异其实有很多,除了外观长的相似之外,好像其他的地方处处都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这个叶片吧,苹婆的叶片比假苹婆的叶片要宽阔许多,一般苹婆的叶片长度在八到二十五厘米之间,宽度在五到十五厘米之间,近似的呈现出圆矩形的状态,而假苹婆的叶片就比较普通,而且普遍较小,热衷苹婆的花友可要擦亮眼睛咯。

苹婆与假苹婆果实的差异

苹婆不仅叶片比假苹婆大,果实也要比假苹婆小一些,有可能是假苹婆比较心虚,长不了那么大。苹婆每瓣荚里有一到三个籽粒,籽粒的大小一般介于蚕豆和鸽蛋之间,比较巨大。而假苹婆,不多说,每个荚里面的籽粒很多,可以达到六七个,但是每个籽粒的大小没什么差距,差不多和花生米般大。这也是苹婆与假苹婆之间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

苹婆与假苹婆枝叶的差异

苹婆枝叶繁茂,即使是在阳光毒辣的夏季,苹婆的枝叶也是基本上透不过什么光线的,而假苹婆的枝叶就比较稀疏,一般是只要有枝叶,地上就会出现斑驳的树影。这一区别不能作为区分苹婆与假苹婆的主要依据,因为其区别不太明显。

苹婆与假苹婆花的差异

苹婆的花朵都呈现出奶黄色,而且是五瓣花,形态特征和小灯笼有点像,而且是雌雄同株,花朵十分迷人,而假苹婆的花朵则是粉色或者是淡粉红色,虽说也是五瓣,但是并没有像小灯笼一样。另外,假苹婆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功效,而苹婆不仅可以明目,消耗脂肪,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苹婆



苹婆(Sterculia nobilis)为梧桐科苹婆属常绿乔木,又名七姐果、凤眼果、肥猪果、富贵子等,主要产于我国南部,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和台湾等省区栽种较多。另外印度、越南、马来群岛等也有分布。
苹婆树可高达10—15米,单叶,互生,椭园形,每年3—4月开花,由数十朵小花集成一穗,乳黄色,极为别致。果实于7月成熟,果初期为绿色,成熟时转为红色,内有1—5粒种子,种子成熟时为黑色,种子可食用,可炒可煮,凤味独特,番禺的钟村凤眼果已成为当地的著名特产。
苹婆喜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瘠薄及沙砾土中均能生长良好。栽培管理较粗放,但结果期需要较多营养,为防止树势衰弱,可于采果后施用有机肥补充养分。
繁殖可用播种、扦插、压条等方法。因苹婆的枝条发根容易,因此,多采用扦插法繁殖。可于春、秋两季剪取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或二、三年生的木质化枝条,甚至老枝均可扦插成活。扦插后保持空气及土壤的湿度,约一个月即可发根,经5—6年的栽培可开花结实。
苹婆树冠宽阔,树姿、花形俱美,叶大而碧绿,遮荫性能好,适于用于风景树及行道树。苹婆的种子可食,果荚可入药,树皮含纤维,可用于制作绳索及麻袋等,因此可以说苹婆全身都是宝。


防治褐软介


褐软介又名软介,为害米兰、吊兰、君子兰、碧桃、扁叶竹、仙客来、五色草、花叶万年青、龟背竹、朱顶红等60多种植物。

形态特

征雌成虫体长4毫米,卵形、扁平,虫体左右不对称,体色黄绿色、浅褐色不等。体背常有不规则的格形图案。雄成虫有翅1对。卵浅黄色,长椭形。若虫红褐色,椭圆形、扁平,尾部缘毛较长。

生活习性

褐软介一年发生4至5代。以成虫或若虫在茎、叶越冬。翌年2月底产卵,每只雌成虫可产几十粒至几百粒不等。在高温多湿条件下,数小时孵化,世代重叠。每年3月中旬、5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上旬为若虫发生期。初发生期,若虫、成虫多聚集在嫩叶片、枝条上刺吸汁液,使花、叶枯黄,以至脱落,以对枝条、叶片为害最多,逐渐往上迁移为害,所以不易引起人注意。一旦上部叶片有虫时,其下部、中部枝条已经密集一层。褐软介分泌的蜡质,还能诱发煤污病,造成枝上、叶上产生黑色霉层,影响花木生长。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初发生时,褐软介数量较少,可采用牙刷或毛刷刷除,并用清水冲洗枝条。对质地厚实的叶片可用布将虫体擦去。

2.保护利用天敌。如软介蚜小蜂、扁角跳小蜂,双斑唇飘虫等。由于褐软介体背面蜡质层较薄,故易受寄生蜂的寄生,应多利用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3.药物防治。在若虫孵化初期,介虫分泌蜡质少,抗药力差,此时是防治褐软介的关键时期,可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40 %水胺硫磷2000倍液、40%速扑杀乳油2000倍液、40%乐斯本乳油100 0倍液、可湿性粉剂1500 至2000倍液,每7天至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 至3次,防治效果显著。

苹婆的养殖方法


一、养护方法

1、温度:它不耐热也不耐冻,温度超过三十度,需要将它放在凉爽的地方养护,温度低于十度,它会进入休眠状态,停止生长,最适宜它发育的温度在十五度到二十度。

2、浇水:它自身的含水量比较多,因此,并不需要过多的补水,一般情况下,一周一到两次就可以了,等土壤完全干透了再施水。雨季的时候需要做好排水措施,要将多余的水份排出去,不然会导致它烂根,严重的话会导致植株因水涝而死亡。

3、施肥:幼苗期对养分的消耗比较大,每三个月需要施一次肥,肥种要选择好吸收的肥种,这样可以促进它生长,花期的时候使用一次复合型肥,可以有效地促进植株各方面发育,等花谢以后,需要每隔两个月使用一次液体肥料。

4、光照:它不耐强光,光照的时候,最好在它的上方放上一块遮阳板,秋冬季节则不用,正常光照就可以了,每天的光照时间要控制在六个小时以内。

二、养殖技巧

1、定植:给它定植一般选在春天,因为这时候的气候表稳定,气温不高不低,适宜植株生长,可以提高它的成活率。定植的时候,要在土里撒上骨粉,以充当基肥,这样可以促进植株早生快发,尽早的投产。

2、修剪:如果植株长得很旺盛,但是结的果子比较少,这时候就需要修剪了,修剪可以增加树冠内部的通风度,也可以减少木虱,对它开花结果有很大好处。

三、问题诊断

1、病变:它常感染的虫害有根腐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做好园林的卫生清洁,再结合适当的冬季施肥,就可以有效地预防根治根腐病,最后需要将收集起来的病枝落叶集中销毁,避免再次感染。

2、枝叶发黄:植株出现枝叶发黄,可能是光照过强导致的,需要适当控制强光照射,每天光照时间控制在五六小时就行了。

四、其他问题

1、食用:它的种子是可以吃的。

花语:它的花语是一切看缘分。

养花技巧《苹褐卷蛾》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的小白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