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花,春天是百花齐放的季节,那姹紫嫣红的花儿总是笑得比太阳还灿烂。花卉是人们生活很好的伙伴,花卉爱好者们最大的乐趣则是种植花木。不学习不摸索则很难侍弄好花草,你在为养花而苦恼吗?以下是鲜之花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洋桔梗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洋桔梗的病害:茎枯病

症状

茎枯病主要是真菌感染导致的,会危害洋桔梗的茎部,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患茎枯病。

患病后,洋桔梗茎部的皮层组织腐烂,出现灰白色小斑块,然后沿着洋桔梗的茎部上下扩展到全株。

后期病情严重,病部变呈深褐色干腐状,形成椭圆形褐色病斑,长出黑霉,导致叶片干枯或者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平时养殖注意加强通风,降低种植密度。

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的用量,适当添加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如果植株已经患病,发病初期喷施1%的波尔多液,严重时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0%百草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交替使用,每3—5天喷洒一次。

洋桔梗的病害:根腐病

症状

根腐病也是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

患病初期,植株不表现症状,根茎部形成黑色坏死斑,但随着根部腐烂的加剧,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下降,新叶逐渐发黄,后期整株叶片发黄、枯萎,导致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用种子重量0.3%的退菌特或种子重量0.1%的粉锈宁拌种,或用80%的402抗菌剂乳油2000倍液浸种5小时,插穗基部也可用同样浓度药液浸1小时后扦插。

一般施用腐熟的肥料,控制浇水的时间和水量,避免积水。

发病初期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施一次,连续2—3次。

xzH52.Com阅读延伸

洋桔梗的种植方法


洋桔梗为一、二年生草本。茎直立,灰绿色。叶对生,灰绿色,卵形至长椭圆形。花冠钟状,淡紫、淡红、白等色,目前已选育出重瓣和双色品种。

洋桔梗幼苗生长很慢,需谨慎管理,间苗时尽量不伤根系,移苗不宜过深。待4~5片真叶时,可定植于8~15厘米盆。操作时,同样不能损伤根部,否则种苗难于恢复正常生长。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如应用中型切花品种作盆栽观赏,在栽后20天使用0.03%~0.05%比久溶液喷洒植株2~3次。对分枝性强的品种可采用摘心,来促使多分枝,多开花,降低株形。在生长过程中,高温和长日照可促进花芽分化,达到提早开花、缩短生长期的目的。一般矮生盆栽洋桔梗从播种至开花需120~140天,切花品种从播种至开花需150~180天。

洋桔梗以播种、组织培养法繁殖为主。苗期生长极为缓慢。洋桔梗可在露地栽培,也可在温室栽培。栽培温度不应低于15℃,虽然洋桔梗对高温有一定忍耐能力,但夏季高温季节应将温度控制在低于25℃,否则影响切花质量,尤其花蕾形成后切忌大水和高温,否则易发生病害。

洋桔梗在高温、强光照下,洋桔梗需水量增加,此时要保证基质湿润,干旱影响花茎伸长。栽培基质应为加入草炭土、稻糠及少量石灰等的改良的园土,栽植前加入厩肥、骨粉等作基肥,因其需肥量较大,生长过程及时追肥,资料表明硝酸钙是很好的肥料,即提供了氮素,又补充了钙质。

洋桔梗栽培


栽培技术
洋桔梗为龙胆科一、二年生直根系草本植物,别名土耳其桔梗、西洋玫瑰,原产北美洲中南部。日本在1935年引进,并开始少量栽培。1975年后育种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试种和育种研究,每年都有许多新品种问世,大部分品种用于切花生产。

1. 生长习性

洋桔梗茎直立,株高50~80cm。叶片灰绿、对生,呈卵形或长圆形。花朵大。喜冷凉,春天降雨较多、温度较适宜的时候开始发芽、生长,遇到夏季高温,呈现簇生状态,叶片变厚,颜色变深,叶片稍扭曲,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节间无法伸长,但经过冬天低温刺激,会打破簇生现象,节间开始伸长,花芽分化,随着温度升高,日照延长而开花,于秋天结实,冬天种子成熟。洋桔梗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较早,但植株相对较矮。在短日照条件下也能开花,但开花较迟,植株较高。洋桔梗对日常的感应期约为播种后80~100天。洋桔梗抽薹后,温度对开花无绝对影响,只会影响开花的速度,即温度越高开花越早。品种根据开花期可分为极早生、早生、中早生、中生、中晚生、晚生。栽培品种选择的原则:夏季为抑制栽培期,应选择中生、中晚生、晚生品种。冬季促进栽培期,应选择极早生、早生、中早生品种。

2. 播种育苗

洋桔梗种子非常细小,约20000粒/g,包衣种子1000粒/g左右。育苗期间对温度、湿度、水分和光照都有特定的要求,其育苗介质既要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又要有较好的通气、排水性能。一般泥炭∶蛭石∶珍珠岩=6∶3∶1为宜。最好使用进口泥炭播种。洋桔梗育苗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低温冷处理,打破簇生化现象 种子播种后放置在黑暗、低温10℃、相对湿度95%以上的条件下3~4周,有助于打破植株簇生化现象,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荷兰、日本及国内大部分洋桔梗育苗场。

(2)胚根萌发阶段 播种后10~12天为胚根萌发阶段,介质温度为22℃~25℃,始终保持潮湿,但不要过湿。在穴盘上铺一层红色无纺布,有助于保持介质的湿度,提高萌芽的整齐性。整个育苗期间白天气温保持在21℃~24℃,夜间保持在18℃~21℃。播种后不需要覆盖。如果能补充1000~3000lux的光照,效果更好。保持pH值6.2~6.5之间,EC值小于0.75mS/cm,由于洋桔梗对高盐很敏感,应保持铵的浓度小于10ppm。

(3)茎秆和子叶出现 播种后14~21天茎秆和子叶出现,介质温度为20℃~22℃。为防止簇生现象发生,白天温度不要超过25℃,夜间不低于15℃。胚根出现后降低介质温度。因洋桔梗为直根系植物,根系生长迅速,若能在子叶完全展开后再适当降低温度,生长更好。

从第二阶段开始接受光照,若在黑暗的催芽室中放置时间太长会导致幼苗死亡。若是冬季生产,补光4500~7000lux,可使生长期缩短。保持pH值6.5~6.8之间,EC值小于0.75mS/cm。待子叶完全展开后,开始施肥,采用14-0-14的肥料,每周1~2次,氮肥浓度50~75ppm。但必须保持铵态氮浓度低于10ppm。

施肥与浇清水交替进行。为促进发芽及根系发育,使介质略干一点再浇水。选择在早上浇水,天黑前使叶片干燥可最大限度防止病害发生。

(4)真叶生长和发育阶段 播种后28~35天真叶开始生长和发育,介质温度18℃~20℃。为防止簇生现象发生,应避免温度太高或太低,同时还要防止低光照及湿度太大,以减少植株徒长及病虫害发生。

为促进根系发育,控制嫩叶生长,应等介质完全干后再浇水,但不能让植株枯死。保持pH值6.5~6.8,EC值1.0mS/cm左右。201020和14014的肥料交替使用,氮的浓度为100~150ppm。每浇2~3次清水就施1次肥。

(5)移植或运输的准备 保持介质温度17℃~18℃。介质干透了再浇水,但不能让植株干死。保持pH值6.5~6.8,EC值0.75ms/cm左右。若需要,用14014的肥料施肥,氮的浓度为100~150ppm。

穴盘苗要及时移栽以保证根系活力,不要保存太久使根系缠绕、老化,否则会造成茎秆短,开花迟。

3. 栽培管理

(1)光照调节 洋桔梗对光照反应较敏感,长日照会促进其茎叶生长和花芽的形成,一般超过12小时的光照会促进植株花芽分化。适当遮光有利于植株在夏季栽培期达到理想的植株高度。但应注意夏季夜温较高,要注意通风。在冬季栽培期适当加光,以利于提前采收。加光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间断加光,即在夜间增加几个小时的光照时间;二是延长光照,即在傍晚时延长光照时间,一般第一种方法效果较好,通常在夜间加补光2~4小时。

(2)温度控制 洋桔梗生长适宜温度为白天20℃~24℃,夜间16℃~18℃。其生育速度,如节间的拉长程度、花芽分化的快慢、收获期的长短易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秋冬至早春需加温,尤其是在夜间能够加温有助于植株生长。温度过高则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增加簇状化的可能性。但如果温度过低,生长会迟缓甚至不开花。

(3)施肥 洋桔梗属于需肥量较高的植物,如果基肥不够,追肥就很重要。同时洋桔梗不仅要有充足的大量元素,还要求土壤中保证有较多的钙,同时要保持适当的土壤pH.值,以利于钙、锌等元素的吸收。通常在生长期每半个月施肥1次,交替使用14014和201020肥料,浓度以100~200ppm为宜。花苞形成时期,则以补充硝酸钾为主。大约在移植后6周生长到第7节位时,必须特别补充磷、钾肥,可用水溶液喷施于植株上,此时若继续补充氮肥则除了茎秆细弱外,节间长度也会伸长,造成上下节问长度不一致。夏季高温植株新叶尖端会呈焦枯状,为缺钙现象。加强通风,增加蒸散作用,是避免缺钙最好的方法。在生长中后期如出现茎秆容易折断,或茎纵裂的现象,可能是由于缺硼所致。可使用硼酸的稀释溶液喷洒植株以改善这种现象。秋冬季节尽量少施肥,由于秋冬季光照不足,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有限,如果肥料过多,则导致只长植株不开花,甚至会出现很多花苞败育。

(4)浇水 洋桔梗对水分要求严格,过多的水分会引起根部生长不良,也容易侵染病害。过少的水分会使茎叶细弱,提早开花。移植后的一个月内要保持介质湿润,可采用滴灌控制水分,特别在花蕾形成后,应尽可能避免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

(5)拦网 为防止倒伏,株高15cm时拦网,网随植株生长而拉高,网眼根据植株密度调整,以15cm15cm或15cm20cm较适宜。株高80cm以下的拉一层网,80cm以上的拉二层网。

采收

一般花朵开放1.5~2朵即可采收。为提高品质及延长切花寿命,以1/3花蕾开放为最佳采收期。由于洋桔梗吸水性好,采收后应立即浸入清水中。为保持高品质的切花,建议使用可利鲜制止乙烯的产生。同时在采收前一个月内控制水分,并且减少氮肥施用量,可明显提高切花品质。

簇生现象

目前栽培上最常见的问题是因不良环境造成的簇生现象。主要表现有植株叶呈椭圆形、平坦,节间不伸长,生长缓慢,花农称为睡觉现象。从原产地的环境条件来探讨簇生现象的原因,可发现簇生现象是不良环境所造成的生长状态,栽培洋桔梗若发生簇生现象势必延长栽培时间,增加生产成本。

避免簇生化的方法有:

①采用穴盘育苗,避免移栽时伤害到根系,并注意水分管理,勿使苗龄老化。

②定植初期避免高温或者低温,避免强光、高温、缺水等不良环境因素。低温容易造成簇生化现象,尤其在冬春交际时,日夜温差较大,所以夜间要防风保温,白天要通风降温。

③定植后水分充足,同时用遮光网遮阴避免强光7~10天,待幼苗全部经过缓苗期后再拆掉遮阳网。

病虫害防治
①病害。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霜霉病、灰霉病、茎腐病等。可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叶和病花,还可施用抗枯宁、万霉灵、代森锰锌等药剂进行预防和处理,平时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空气湿度。

②虫害。有蚜虫,蓟马、卷叶虫、斜纹夜蛾、潜叶蝇等。在干湿交界时期,及时预防蓟马及蚜虫等虫害,否则容易发生病毒病。

应用范围
可盆栽或切花,但不适於花坛。

洋桔梗采收操作方法及保鲜技术


洋桔梗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朵,很多花农都喜欢种植。今天我们讲聊聊一个关于洋桔梗的最重要的技术流程,那就是洋桔梗切花采收操作保鲜技术及冷藏技术。

1采收技术

1.1采收前栽培与采收准备

洋桔梗花枝顶端露出绿色的花苞,即到现蕾期时要逐步减少灌水,停止使用喷灌,使土壤表面经常保持干爽,并给予充足光照,使花杆硬朗、坚挺,预防灰霉病的发生。到第1朵花开放时,进一步减少甚至停止灌水,防止花蕾徒长,以获得形状紧凑的花序。当有效花苞刚好整个高过开放花朵时,表明控水适当,花苞位置过低则表明控水过度,过高时则减少瓶插期,容易造成包装贮运过程中花蕾折断、脱落。

采收前2周可喷洒20~30mg/L硫代硫酸银1次,提高切花洋桔梗品质。采收前1d准备好干净的水桶和水源,反复使用的水桶要用优氯净等消毒药清洁消毒。采收前备好保鲜液并运送到田间,采后及时将切花浸入保鲜液,避免使用沟渠等地表水养花。洋桔梗叶面积大,开放的花枝的呼吸作用与蒸腾作用剧烈,拉花的推车或电动车要加装遮阴挡风设施,防止敏感的叶片和花蕾萎蔫。

1.2采收操作

洋桔梗采收应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炎热的正午和下午采收。夏季高温或大面积种植时,可早晚各采收1次。尽可能使用锋利的枝剪采收,防止剪口挤压损伤和劈口。采收时,可按花枝品质优劣分2~3次剪取,先剪优级花,再剪次级花,从而减少最终分级的劳动量和花枝损伤。

洋桔梗采收时间不如玫瑰花紧迫,一般当花枝上有3~4朵花开放、4~5个有效花苞(上色超过2cm高度,但未开放的着色花蕾)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期可根据客户要求适当调整,花朵数量因品种、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基本要求是开放花朵数与有效花苞数数量相当。夏天及作远距离运输时,采收时间适当提前;冬天或本地市场销售时,采收时间适当延迟。采收前或包装过程中,摘除过度开放的花朵,有利于降低发生灰霉病的风险;摘除过小不会开放的花苞,有利于减少营养消耗,是提高切花品质不可缺少的环节。

2保鲜技术

2.1生保鲜液的选用

研究表明,多种保鲜液预处理均可有效提高洋桔梗瓶插期,提升开花品质。一般采用200ppm硫酸铝混合50ppm次氯酸钠配成预处理保鲜液,也可用20~30ppm浓度的STS处理12~24h,可延长花穗保鲜期1.2~1.5倍。若配合加入3%的蔗糖溶液,更有利于延长花期。采用市售的保鲜剂时,由于没有专门针对洋桔梗的种类,要预先试验确定哪个种类效果最好。如国外试验不同品牌保鲜剂效果,“Bellfleur”最长,瓶插期可达34d,短的“vitalife”则只有17d。在实际生产中,为获得最佳瓶插期,也可试验一些新方法,如有报道表明1.5mmol/L的硅水合溶液、2mmol/L的苹果酸和1.5mmol/L的水杨酸混合溶液可有效延长瓶插期,即使单独使用60mg/L水杨酸也可起作用;使用植物生产调节剂6-BA和GA3;结合使用250ppm8-HSQ和50ppm的次氯酸钠;使用1%的赖酸螯合钙水溶液,都可获得良好的保鲜效果。将上述不同保鲜剂组合起来,并加入新型乙烯阻断剂1-MCP,可获得延长瓶插期8d的效果。

2.2吸水与清洁

采用荷兰式栽培只采收一茬时,除叶可在田间进行,将花枝下部3~6对叶片剔除,即茎干2/3以下部位不再保留叶片,并及时浸入保鲜液,放置于大棚阴凉处或运输车上。洋桔梗从田间采收后,若水分吸收不足或离水时间过久时,花苞容易出现弯头现象,然后是叶片萎蔫。洋桔梗吸水力强,有时萎蔫也能恢复,但会大幅度缩短瓶插期。采后保鲜用水极易滋生细菌,对瓶插期有严重影响。吸水花桶应及时用带有较强去污杀菌功能的清洁剂进行清洗。当水质问题难以解决时,可使用乙酸或柠檬酸将水pH值降至3.5,使细菌难以存活,并增加吸水,有利于洋桔梗切花保鲜。

3包装技术

3.1整理分级

将采收花枝平放在操作台上进行整理分级,将每个花枝上长度不足2cm,且后期不能开放的小花蕾摘除,将柱头已经展开、过了最佳观赏期的花朵摘除。花朵授粉、花瓣损伤、柱头或花柱受伤、衰老花朵、感染灰霉病等,可使保鲜期缩短。因此,操作中应尽量保护花头,防止花朵过度挤压受伤。按茎干粗细、枝长、枝粗、花朵数量、株形、重量等指标进行分级,按目标市场可分为AA、A、B、C4级,分别对应出口或港澳市场、沿海市场、省外市场和本地市场等。国内洋桔梗市场分级因采购商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可参照附表标准执行。

附表云南洋桔梗产地市场常用分级标准

3.2包装技术

在荷兰洋桔梗通常采用5枝一束,用有孔的聚丙烯薄膜(OPP)套袋包装;国内则多用无纺布套袋包装,以增加透气性,减少发生灰霉病和霜霉病的风险。最新国内包装有一半OPP膜,一半无纺布套袋粘和的套袋,兼顾了透气和美观。从生产基地到批发市场,可先用大型塑料筐装花,然后逐层堆放运输,以减少挤压损伤。在包装间完成分级包装后,应再次将鲜切花移入冷藏库进行降温处理,减缓花朵开放速度。

4冷藏技术

4.1短期冷藏

包装完成后及时送进冷库,利用安装有强风式空调的冷藏库进行预冷及冷藏,预冷温度约为7~10℃。冷却时如能进行减压通风则最佳,可以减少灰霉病的发生。若只是1~2d短期贮藏,则采用浸水湿藏法。若遇特殊节日调节出货期,宜使用7℃冷藏。

4.2长期冷藏

若3d以上销售,则采用干式贮藏法,贮藏前应先吸足保鲜液,然后用纸箱装箱,再置入温度为7℃的冷藏库中,但贮藏期不宜超过1周,时间过长会影响品质及瓶插寿命,并易发生灰霉病。

洋桔梗的粉色花和蓝色花品种在低光照环境中易退色,且小花蕾采收后很难开放,在常温、黑暗环境下放置,体内贮存的养分被消耗,耐久性下降。短期冷藏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但长期冷藏在后期要及时补充水分和光照,光照强度不低于5000lx。

5运输技术

5.1冷藏运输与后处理

使用有空调的冷藏车或隔热运输车作为洋桔梗的运输车。运输车内温度宜与冷库温度相当或略高,保持在8℃左右较好。长途运输后,将茎干重新剪去4~5cm,放在14~19℃的温水中,水温以接近14℃为最好。浸水处理过程中为防止直接吹风,不可将切花放置在通风口处。花蕾下垂出现脱水症状时,可用锋利剪刀剪去底部5cm,将花枝浸入40℃的温水中直至自然冷却,约为1h。

5.2立式容器冷藏运输

5.2.1适用范围

洋桔梗瓶插期长,但运输过程中过度失水容易引起萎蔫,立式容器运输可有效解决该问题。立式可回收容器适合运装的切花以AA及A、B级品为主,C级和D级切花过短,不适合用立式容器运输。对于开放速度较快的品种,可适当提早采收。由于立式容器运输成本高,不适合航空和过远距离的运输,适合冷藏汽车或火车运输。

5.2.2操作方法

洋桔梗从田间采收后立即插入干净的水中,并配合保鲜剂的应用。桶内保鲜水量以底部5~8cm为宜,并使用含50ppm次氯酸钠的预处理液。如果将切花底部切齐,预处理液只须5cm高度即可。立式容器运输切花需要具有多层架子的台车、拍卖分货、冷藏运输等运销条件,运销过程中要避免容器翻倒水分流失。立式容器如果不干净会滋生菌类,不利于洋桔梗保鲜,因此容器回收后应消毒杀菌。目前立式容器的上层隔板宜用塑料可回收材质,以降低生产成本。

紫荆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紫荆的病害:角斑病

症状

角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尾孢菌、粗尾孢菌两种,一般在7至9月发生此病。

多从下部叶片先感病,逐渐向上蔓延扩展,植株生长不良,多雨季节发病重,病原在病叶及残体上越冬。

角斑病主要发生在紫荆的叶片上,病斑是多角形的,呈黄褐色至深红褐色,患病后期会着生黑褐色的小霉点。严重的时候叶片上布满了病斑,经常连接成为一片,导致叶片枯萎、掉落。

防治方法

秋季及时清除病叶、枯叶,集中烧毁。

发病时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至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或80%代森锌锌500倍。10天喷1次,连喷3至4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紫荆的病害:枯萎病

症状

枯萎病会从植株的地下伤口侵入植株的根部,破坏植株的维管束组织,造成植株枯萎死亡。

一般叶片多从病枝顶端开始出现发黄、脱落,一般先从个别的枝条发病,然后逐渐发展至整个植株。

剥开树皮,可以看见木质部有黄褐色纵条纹,其横断面可见到黄褐色轮纹状坏死斑。

防治方法

及时剪除患病的枝叶,严重时销毁整棵植株,在销毁后用70%五氯硝基苯或3%硫酸亚铁消毒处理。

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粉400倍,或用抗霉菌素120水剂100ppm药液灌根。

紫荆的病害:叶枯病

症状

植株种植比较密集,容易产生叶枯病,一般6月份开始发病。

主要危害紫荆的叶片,患病初期叶片产生红褐色圆形的病斑,多生长在叶片的边缘,逐渐连片扩展,形成不规则的大斑,叶片枯死、掉落。

防治方法

紫荆展叶后用50%多菌灵800至1000倍,或50%甲基托布津500至1000倍喷雾,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

石竹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石竹叶枯病

症状

被害叶片初期叶尖枯黄,逐步向叶基部蔓延,最后叶片会全部枯萎,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灰白色,密生许多小黑点。虽然石竹的叶片没有什么大作用,但鲜花少了叶片总是感觉怪怪的。

防治方法

及时摘除病叶,严重病株拔除烧毁。

喷洒50%扑海因1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石竹褐斑病

症状

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和花梗。被害植株叶片上会出现近圆形的斑点,中间为灰白色,边缘还有黄褐色的隆起。病斑之间相互融合,叶片逐渐干枯。另外环境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会出现许多的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

减少传染源,在花朵谢后,及时将枯掉的部分清理干净,集中扔掉,不给病菌机会。

在养护过程中,适当的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及时喷药,病情严重时,喷洒药剂不要只选择一种,可以2~3中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体。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咪鲜胺乳油,或国光银泰,7~10天一次,2~3次即可。

石竹枯萎病

症状

病菌主要产生于根部,发病时根部会慢慢的枯萎,从而导致叶片叶片和或多养分缺失,抵抗力下降。随着病菌蔓延,茎部会逐渐干缩,变软,靠近根茎处的叶片枯黄下垂,病情发展迅速,植株很快枯萎。环境潮湿的时候,根茎部分会产生的白色的菌丝。

防治方法

选择健壮的植株栽种,栽种之前要严格消毒,不要使用带病土壤。

及时清理盆土表面的残余枯叶,清理彻底。

及时拔除病株,避免影响其他植株生长。换盆之后及时喷洒高锰酸钾,或3%硫酸亚铁,或70%敌克松500倍液,避免再次发病。

蜀葵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蜀葵的病害:锈病

症状

病原菌是鞘锈菌,多年生老株蜀葵极易感染蜀葵锈病。

感染锈病之后,叶片正面出现褪绿斑,背面可以看到圆形棕褐色粉末状的孢子堆。

后期患病严重时,叶片逐渐变黄、枯萎,直到掉落,整棵植株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

春季或夏季在植株上喷施波尔多液,或者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起到防治效果。

发病初期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蜀葵的病害:白斑病

症状

蜀葵白斑病又叫做斑枯病,主要危害的是蜀葵的叶片。

发病初期,蜀葵叶片表面会生有褐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斑的中央是灰白色的,外缘则是红褐色。

在周围环境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病斑上会出现灰褐色的霉层。

防治方法

给蜀葵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少施或者干脆不施。

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颗粒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颗粒12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每10天一次,连续喷3—4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发现患病的植株,要及时将病叶去除,注意枝茎的密度,使植株保持通风、透光,尽量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翠菊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翠菊的病害:黄化病

症状

黄化病是由类菌质体(MLO)侵染致病。类菌质体主要是在各种多年生寄主上存活,主要通过叶蝉、菟丝子等传播。

黄化病是翠菊最严重的病害,患病后,叶片呈淡黄色,会长出很多帚状的枝条,花色也会逐渐减退,变成淡黄绿色。

整棵植株变得矮小,萎缩,生长态势变弱。

防治方法

最好将植物种植在网室中,防治病菌的侵染。

可以喷洒50%马拉松1000倍液或二嗪农等杀虫剂防治叶蝉,从而达到阻断传播的效果。

翠菊如果染上黄化病,可以喷洒医用四环素或土霉素4000倍液进行防治。

翠菊的病害:灰霉病

症状

当翠菊的生长处在20℃的高湿度环境中时,易发生此病,是翠菊常见的一种病害。

灰霉病会危害翠菊的花、叶,患病初期出现水渍状的黄绿色或深绿色斑点,而后斑点逐渐扩大,后期花、叶掉落,植株枯死。

当环境中湿度较大时,叶片上会出现灰色的粉末状孢子层。

防治方法

注意把翠菊放置在通风的地方,控制环境湿度,避免积水过量。

一旦患病,及时去除病株、病叶,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1500倍液。

翠菊的病害:枯萎病

症状

病菌为尖孢镰刀菌翠菊专化型,能多年存活在病株上,并且会依靠种子和土壤传播。

患病时,全株都会枯萎,植株矮化,叶子变黑,根茎会发生腐烂,基部会有粉红色或玫瑰色的分生孢子堆。

防治方法

播种时,用0.1%升汞液浸泡30分钟,杀灭所带的病原菌。

每年轮换育苗和定植的地段或花盆,由于病株残体上的病菌随土壤传播,操作时,避免将带菌土壤混入新土。

发病初期用药剂灌根或者喷雾,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每株灌药0.25公斤,5—7天灌一次,连续2—3次。

也可用40%多菌灵胶悬剂4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200~300倍液,或25.9%抗枯宁500液。

也可用农抗120100ppm灌根也有一定防治效果。用高锰酸钾800~1500倍液灌根也可。

翠菊的病害:锈病

症状

翠菊附近有转主寄主松属植物时,易导致该病发生和流行。

叶面出现褪绿斑,背面可以看到圆形的淡黄色粉末状孢子堆。

防治方法

在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者12.5%速保利3000倍液。

翠菊的病害:褐斑病

症状

北方7、8月时发病严重。

患病后,初期叶片出现近圆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变成黑色或黑褐色。

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出现细小黑点。叶上病斑较多时,全叶变黄干枯。

防治方法

发现病叶及时去除、销毁。

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波尔多液,或75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喷施1次。

《洋桔梗的病害及防治方法》由花卉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知道更多的花卉知识。我们把大量的“洋桔梗养花知识大全”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