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没有人不喜欢花的,因此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和种植花卉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想种植好花卉,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其他人是怎么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问题的呢?下面的内容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植百科:栀子花叶斑病如何防治,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分布】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南方各地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菌多自叶尖或叶缘侵入,下部茎叶先发病,感病叶片初期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淡褐色,边缘褐色,有稀疏轮纹,直径5mm-15mm。

【分布】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南方各地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菌多自叶尖或叶缘侵入,下部茎叶先发病,感病叶片初期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淡褐色,边缘褐色,有稀疏轮纹,直径5mm-15mm;若发生叶缘处则呈不规则形,褐色或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有同心轮纹,几个病斑愈合后形成不规则大斑,使叶片枯萎;后期产生众多小黑点,埋生于表皮下。

【病原】病原为真菌,栀子生叶点霉(Phyllostictagar-deniicola),栀子叶点霉(P.gardenia),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球形,前者较大;分生孢子卵圆形、椭圆形。病斑上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危害多种栀子花,大叶栀子花比小叶栀子花容易感病,病菌在病落叶或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蔓延。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发病,盆栽时浇水不当,生长不良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秋、冬季节剪除树上的重病叶,清扫落叶,并集中销毁,以减少侵染源。

2.栽植不宜过密,适当进行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浇水时尽量不沾湿叶片,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为宜.

3.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防治。每隔10天喷1次。病害严重时,可喷施杀65%代森锌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以控制病害蔓延和扩展。

XZH52.COM精选阅读

种植百科:芍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芍药叶斑病一般秋季发生较多且严重,且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发病期较叶霉病晚。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芍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一)危害情况及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叶部病害,往往造成发病植株叶片枯黄、焦枯,提早脱落,生长势衰弱,影响根部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初期,叶正面呈现褐色近圆形病斑,后逐渐扩大,呈同心轮纹状。严重时,叶上病斑散生,圆形或半圆形,直径2~20毫米,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密集轮纹,边缘有时不明显,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黑绿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

(二)发病规律:一般秋季发生较多且严重,且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发病期较叶霉病晚。

(三)防治措施:

一是深翻土地,实行3年以上轮作;

二是结合中耕除草、摘化蕾等,摘除植株下部病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三是与药剂防治结合,发病初期喷施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者混合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具较强的内吸传导活性)或1:1:100的波尔多液,每隔半月喷1次,连喷2~3次。

以上就是芍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你了解了吗?

种植百科:栀子花黑星病和黄化病的防治


1.黑星病(1)症状特征:黑星病的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大的10~14毫米,小的4~8毫米,黄褐色至褐色,病斑上多有疏密不等的轮纹,边缘深褐色明显。

1.黑星病

(1)症状特征:黑星病的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大的10~14毫米,小的4~8毫米,黄褐色至褐色,病斑上多有疏密不等的轮纹,边缘深褐色明显。后期病斑易破裂,破裂处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子实体。叶背病斑颜色较叶面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存活或越冬。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而侵染发病。中温、高湿利其发病。多雨条件或贮运途中湿气滞留,发病重。

(2)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发病初期,喷施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贮运途中注意通风换气,防止湿气滞留。

2.黄化病

(1)症状特征:发病时,枝端嫩叶褪绿,叶肉呈现黄色或淡黄色,扩展后全叶变黄、变白,叶边缘变灰褐色坏死,植株衰弱死亡。

(2)防治方法:适宜在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酸性土壤中栽培,栽前施入足量的腐熟有机肥料。发病初期,浇灌0.1%~0.2%硫酸亚铁水溶液,如加入少量的柠檬酸效果更佳。均匀喷施于叶面。

花卉种植技术:如何防治杜鹃花叶斑病


【杜鹃花叶斑病】病原及发病现状为杜鹃尾孢菌Cercospora rhocdodendri Fer.,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尾孢属。病原菌在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为初侵染源。

病原及发病现状

为杜鹃尾孢菌Cercospora rhocdodendri Fer.,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尾孢属。病原菌在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在江西等北方地区,该病于5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为发病高峰期。广州等南方地区,发病高峰期在4-7月,温室条件下栽培的杜鹃花可周年发病。雨水多、雾多、露水重有利于发病,因为分生孢子只有在水滴中才能萌发。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不良,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为圆形病斑,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直径1mm-5mm 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黄、早落。在潮湿环境条件下,叶斑下面着生许多褐色的小霉点,即病产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防治办法

1、秋季彻底清除落叶并加以处理,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

2、栽植功盆花摆放密度适宜,以便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夏季盆花放在室外的荫棚内,以减少日灼和机械损伤等造成的伤口。

3、开化后立即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0天-14天喷1次,连续喷洒2-3次。

种植百科:栀子花灰斑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栀子花灰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近圆形至椭圆形,中央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紫褐色,大小4~9×3~6(mm)。

症状 栀子花灰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近圆形至椭圆形,中央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紫褐色,大小4~93~6(mm)。后期表皮裂开,露出纤维组织和病原菌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病原 Pestalotiopsis acaciae(Thuem.)J.F.Lue et P.K.Chi异名﹕Pestalotia acaciae Thuem.称儿茶拟盘多毛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盘散生在叶两面,主要生在叶面,球形或半球形至透镜状,产孢细胞近圆筒形,环痕式产孢。分生孢子纺锤形,大小16~196.8(m),具4个隔膜。隔膜处略缢缩,中央3个细胞有色,其上2个细胞褐色,下面1细胞浅榄褐色,顶细胞无色,着生3根附属丝,长10m,基细胞圆锥形,无色,柄长3m。此外有记载Pestalotiopsis theae也是该病病原。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和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在水滴中萌发侵入叶片,产生新的病斑。夏秋高温,高湿条件下,植株衰弱、管理粗放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

(2)发病初期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杀菌王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50%使百克可湿性粉剂900倍液、25%应得悬浮剂1000倍液、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斑锈清800-1000倍液等。

花卉种植技术:栀子花球腔菌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叶片上病斑初为褐色,圆形或近椭圆形,后中央变为浅褐色,边缘黄褐色,有3~4圈轮纹,数个病斑汇合成波纹状大斑。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假囊壳。

症状:叶片上病斑初为褐色,圆形或近椭圆形,后中央变为浅褐色,边缘黄褐色,有3~4圈轮纹,数个病斑汇合成波纹状大斑。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假囊壳。

病原:Mycosphaerella gardeniae(Cke.)Weiss称栀子花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假囊壳球形、近球形,暗褐色,散生,初埋生,后突露,直径60~85m,孔口乳突状,其周围的壳壁稍厚;子囊圆筒形,柄短,双层壁,25~355~7(m),内含8个子囊孢子,无侧丝,子囊孢子近梭形,无色,中央偏上1个隔膜,隔膜处无缢缩,下部细胞较窄,8~101.6~2.4(m)。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3~5月始发,6~8月发生较多,苗木和幼树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增强抗病力。

(2)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4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种植方法:栀子花球腔菌叶斑病防治


叶片上病斑初为褐色,圆形或近椭圆形,后中央变为浅褐色,边缘黄褐色,有3~4圈轮纹,数个病斑汇合成波纹状大斑。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假囊壳。

栀子花球腔菌叶斑病

症状

叶片上病斑初为褐色,圆形或近椭圆形,后中央变为浅褐色,边缘黄褐色,有3~4圈轮纹,数个病斑汇合成波纹状大斑。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假囊壳。

病原

Mycosphaerella gardeniae(Cke.)Weiss称栀子花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假囊壳球形、近球形,暗褐色,散生,初埋生,后突露,直径60~85m,孔口乳突状,其周围的壳壁稍厚;子囊圆筒形,柄短,双层壁,25~355~7(m),内含8个子囊孢子,无侧丝,子囊孢子近梭形,无色,中央偏上1个隔膜,隔膜处无缢缩,下部细胞较窄,8~101.6~2.4(m)。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3~5月始发,6~8月发生较多,苗木和幼树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增强抗病力。

(2)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4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花卉种植常识:防治杜鹃花叶斑病


北京读者来信问:我养的杜鹃花有许多叶子变成了铁锈色,新叶长成了畸形,枝叶干枯掉落,请问应怎样进行防治?

北京读者来信问:我养的杜鹃花有许多叶子变成了铁锈色,新叶长成了畸形,枝叶干枯掉落,请问应怎样进行防治?

答:您栽培的杜鹃可能感染了褐斑病或红斑病。可根据叶片的发病症状,进行防治。

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边缘产生褐色病斑,病健交界处不明显,呈浅绿色,褐色,锈红色过渡,随着病害的扩展,病斑扩大或整个叶片均变成褐色,造成叶片提前脱落,甚至整株枯死,7月至8月间,发病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①高温时适当遮阴,增强植株长势,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能力。

②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喷洒保护性杀菌剂80 %的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至800倍液,或75%的百菌消可湿性粉剂600 倍至800倍液。

③发病初期,可喷洒内吸性杀菌剂12.5%的力克菌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的敌力脱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

③清除病残体烧毁。 红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锈红色小斑点,多在顶部叶片的边缘或叶尖部,病斑逐渐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锈红色斑,病健交界处明显,呈深褐色。

后期病部出现黑色小点,受害叶部发脆且易破裂,最后病斑扩展到叶片的大部分或整个叶片,造成提前脱落。6月下旬至8月,为发病高峰期。防治方法:

①剪去病叶烧毁。

②发病初期,喷洒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12.5%的力克菌可湿性粉剂2500 倍液,或25%的敌力脱乳油1500 倍至2000 倍液。

种植百科:栀子花病虫发生防治措施


栀子花,当地也称荷花玉兰,四季长青,枝叶繁茂,花大而洁白,芳香浓郁,并有一定的耐荫能力,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在慈溪栽培广泛。

栀子花,当地也称荷花玉兰,四季长青,枝叶繁茂,花大而洁白,芳香浓郁,并有一定的耐荫能力,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在慈溪栽培广泛,是当地的花木主栽品种之一近年来,慈溪栀子花病虫发生普遍,虽然未对其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但大大降低了商品价值。现对其主要病害发生防治作一概述:

一、发生状况

主要病害:炭疽病,在慈溪4-10月均会发生,为害叶片;褐斑病,在慈溪3-11月均会发生,为害植株中、下部叶片;黄化病,为害中上部叶片。

主要虫害:红蜡蚧,吸食汁液,为害6-9月;龟蜡蚧,嫩枝、叶柄、叶面取食,为害6-9月;蚜虫,主要发生4-6月,为害叶、嫩枝、花心和花片,并易诱发病害。

二、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病虫源,及时清除病枝叶,铲除园中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以减少染源,适时修剪,改变树体通风透光性,增强树势,雨季注意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空气湿度。

2、病虫防治。冬季两季病虫防治工作,可用0.3-0.5波美石硫合剂喷雾或涂抹树木,杀死越冬病虫。对于黄化病植株,可用0.2-0.3%的硫酸亚铁浇灌或喷施叶片,其它病害发病初期及病害期可用以下药剂交替施药:50%多菌灵1000倍、50%退菌特1000倍、70%甲基托布津1000倍,重点喷施植株中下部叶片。对于虫害在植株刚落叶或发芽前喷,药剂可采用: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25%杀虫净、24%蚧壳速杀、40%速扑杀等。

种植百科:栀子花的培育


栀子花别名黄栀子、白蟾花等,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我国中部,现在各地广泛栽培。我国栽培栀子花历史悠久。

栀子花别名黄栀子、白蟾花等,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我国中部,现在各地广泛栽培。我国栽培栀子花历史悠久, 17世纪至18世纪,栀子花被引进欧洲,引起当地园艺家和花卉爱好者的广泛兴趣,19世纪初期又传至美国。经过不断培育,栀子花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如重瓣的冬开种,四季开花的盆栽种,专作切花用的品种,以及叶上有黄白斑纹的单瓣、重瓣品种等。

栀子花株高1米至2米,根淡黄色,茎多分枝。单叶对生,少数3叶轮生,革质,光亮,长椭圆形,全缘。托叶膜质,通常2片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大、白色,具短梗,有香气,单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绿色,圆筒状,基部渐窄,先端有数裂片,筒部与裂片几近等长。花冠开放后呈高脚碟状,通常6瓣,也有5瓣或7瓣。蒴果倒卵形或椭圆形,熟时金黄色或橘红色,有翅状纵棱5条至8条,顶端有5条至8条窄披针形宿存花萼,长与果体几近相等。种子多数,扁圆形,黄白色。花期5月至6月,果熟期11月至12月。

栀子花喜空气湿润和气候温暖,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中生长较好。较耐阴,耐寒性差,在-12℃下叶片则受冻脱落,华北地区常在温室栽培。萌芽力和萌蘖性均强,耐修剪。

通常采用扦插、压条和播种等法繁殖。扦插于梅雨季节进行,这时空气湿度大,温度在20℃至25℃,有利插条生根。插穗可用当年生健壮的嫩枝,剪成15厘米长的枝段,保留上部叶片2枚至3枚,插于疏松透水沙质土的苗床上,插穗入土2/3,适当庇荫,成活率高。压条法于4月上旬进行,选取2年至3年生健壮枝条压于土中,1个月左右时间可生根,到6月中下旬切离母株,移植于苗床管理培育。播种育苗以春播为宜,但实生苗开花较迟。

苗木移栽宜在梅雨季节进行。栽时植株要带土球,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湿润之地栽植。夏季高温期应勤浇水,增加湿度。开花前多施腐熟肥水,以浓度10%的人粪尿或豆饼水施于根的四周,可促使叶茂花大,香气浓郁。入秋后,少施或不施肥,故有施肥不过秋之说,以免枝叶徒长,易受冻害。若发现栀子花叶部发黄时,要施矾肥水(含1%的硫酸亚铁),可使叶片转为亮绿色。盆栽栀子花,要配制肥沃、疏松而带酸性的培养土,富含腐殖质。生长期要保持水分充足,可促进孕蕾开花。霜降后移入室内越冬。雨季如发现叶部有蚜虫、角蜡蚧为害,可喷洒乐果1000倍液防治。

栀子为常用中药,以果实供药用,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能。其果实还可制作染料。

“那千百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正在用清脆的声音微笑低语: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种植花卉则是在赏花之上的更高远的境界。花卉种植的技巧和学问是需要学习和摸索的,你正在学习养花知识和技巧吗?以下是花卉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种植百科:栀子花叶斑病如何防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