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行业是现在比较火的行业,花是具备观赏价值的一种植物,种类繁多。花是代表美好的,每一种类的花代表的意思都是不同的。“爱花卉网”小编特向您推荐"了解花卉行业:梨园梨木虱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希望您看完这篇文章能够更加了解花卉行业。

梨木虱(PsyllapyrisugaForster)是梨园常见的一种害虫,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量不大,危害很轻,一般不专门防治。即使偶尔发生量较大时,于7月盛发期施1次药,即可消除危害,且与防治其他害虫同时进行。1991年梨木虱在绥中县梨园大发生,200万株梨树受害,到7月中旬梨树落叶率达14.1%。此后,梨木虱列入梨园每年必须专门进行防治的对象之一,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了有效地控制梨木虱的危害,通过调查、探讨、试验研究,已基本掌握梨木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无公害防治策略。

1梨木虱的发生规律

梨木虱食性比较专一,主要为害梨树。常见的梨品种中,以秋白梨、鸭梨、蜜梨、慈梨等品种受害重,因为这些品种叶片蜡质层较薄,而蜡质层较厚的品种如京白梨、八里香等受害较轻。春季多集中于新梢、叶柄危害,夏秋多在叶背取食。成虫及若虫吸食芽、叶及嫩梢汁液。受害的叶片,发生褐色枯斑,受害严重时全叶变成褐色,引起早期落叶。若虫在叶片上分泌大量蜜汁黏液,诱发煤烟病(果实遭污染),常将相邻2张叶片粘合在一起,若虫则栖居其间危害。当有蚜虫发生时,若虫大部分钻在蚜虫为害的卷叶内,此时喷药防治,不易接触虫体,造成防治困难[1]。新梢受害后,有萎缩现象,致使发育不良。

2梨木虱生活史及习性

在辽西地区的绥中县,梨木虱1年发生3~4代。以越冬型成虫在落叶、杂草、树皮裂缝、土隙、石缝等处越冬。越冬成虫出蛰早,当日均气温0℃左右(最高6℃)时(2月下旬至3月上旬)即可出蛰活动,3月中旬进入出蛰盛期,出蛰期达1个月。成虫出蛰后,即在一年生枝上取食危害,交尾产卵。3月上中旬产卵初期,3月下旬为产卵盛期,4月上旬为末期。越冬成虫出蛰盛期正值第1代产卵初期,这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机[2]。第1代卵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中旬为盛期。5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以后世代重叠,各虫态同时存在。大体是第2代成虫在6月上旬,第3代在7月上旬,第4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

成虫活泼善跳,越冬代成虫出蛰后,在温度很低时,活动力差,且无显著假死性。产卵部位随时期不同而异,发芽前多产在芽痕处,出叶后则产在叶柄沟内和叶面中脉沟内或叶缘锯齿间,叶背极少。若虫喜在隐蔽处危害,第1代若虫为害初萌发的芽,常钻入已裂开的芽内、嫩叶及新梢危害,展叶后转移至叶柄、叶片基部和叶片卷曲部位危害,叶面叶背均有。若虫有分泌蜡质和蜜露的特性,若虫孵出2~3d内,腹部末端分泌出白色蜡丝,继而分泌无色透明黏液;7~8d后分泌物呈粘稠液体。梨木虱的发生与湿度关系密切,在干旱季节或少雨年份发生严重,降雨多时则发生轻。梨木虱的天敌很多,已知有花蝽、瓢虫、草蛉、蓟马、肉食性螨及寄生蜂[3]。

3发生原因

导致梨木虱猖獗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梨园内农药使用不当,即持续多年过量使用1605、氧化乐果等剧毒农药致使梨木虱产生抗药性,天敌被杀灭殆尽。在梨园,为了防治梨大食心虫、梨象鼻虫、苹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以及梨小食心虫等,每年用药3~4次。不但年年使用1605、氧化乐果、敌百虫等毒性大的农药,而且使用浓度不断加大。50%乙基1605乳油对水倍数低到300~500倍。由于这些农药已经使用多年,对梨木虱无杀伤性,但天敌几乎被杀灭殆尽,所以呈现出用药量越大、梨木虱发生越严重的现象。据1991年调查结果表明:5—6月末打杀虫剂的梨园(树),梨树叶片受害率13.1%;施1次药(敌百虫500倍液)叶片被害率30.7%;施2次药(敌百虫、氧化乐果)叶片被害率50.4%;施3次药(氧化乐果、1605、速灭杀丁)叶片被害率72.5%,其落叶率也以相应比例递增。

此外,春、夏季干旱是近年来绥中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干旱为梨木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4无公害防治方法

依据梨木虱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采取人工防治,适时合理用药,交替和及时更新农药品种,同时多种害虫防治兼顾,从而达到避免或延缓梨木虱产生抗药性,保护天敌,以期逐步恢复并发挥生态系的自然调控能力作为防治对策。

4.1人工防治

在冬季开展人工刮树皮、清扫果园杂草落叶,从而减少梨木虱的越冬基数,也减少其他害虫的越冬基数。对梨大食心虫、梨象鼻虫、蝽象要以人工捕捉为主[4]。

4.2适时用药

防治梨木虱的关键在于早期防治,即要将过去发生盛期用药提前到出蛰盛期和第1代卵孵化盛期防治。越冬代成虫出蛰盛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机,大部分越冬成虫出蛰后产卵前(8d左右),当成虫暴露在枝条上(此时气温较低,成虫活动力差)时,进行1~2次喷药防治效果良好。试验和生产实际充分证明,只要此期防治得当,可基本达到彻底防治目的。同时,由于此时天敌均为出蛰,可取得既防治梨木虱又不伤天敌的双重作用。第2个药剂防治适期是第1代卵孵化盛期,也即在梨树(鸭梨)落花90%以上时。此时喷药是补充出蛰期防治之不足的关键时期。此后由于若虫大量分泌黏液、世代重叠、虫态复杂,再开展药剂防治则效果不佳。如果因前期失误,后期发生严重而需要防治时,关键在于选用对若虫有杀伤效果的药剂(可与黏液相溶)。

在选用农药方面,总的原则是停止常用农药的使用,选用低毒新药。经过试验筛选表明:2.5%功夫乳油3000倍液对出蛰期越冬代虫有良好的杀伤力;而对若虫,特别是6—7月间已大量分泌黏液的若虫,首选药剂是水胺氰乳油(对成虫同样有效),30%水胺氰乳油15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82.1%(校正杀虫率);30%桃小灵乳油1500倍液加洗衣粉500倍液效果次之,达72.9%;菊酯类和1605等有机磷农药防治效果显著较低,甚至基本无效。

4.3合理用药

果园要避免打安全药(不管有虫无虫每隔一定时间打1次药)和经验药,对各种害虫的防治要严格依据各自的防治指标决定是否用药;尽量不用剧毒农药;用药浓度要合理,不得随意增加有效用量;强调提高用药质量。

4.4交替和更新农药品种

筛选出多种新农药交替使用,已经表现无效或低效的常用药剂要停止使用,即使是试验证明有效的新农药也不要连续使用,防治其他害虫也应如此。近些年来,桃小灵已替代了1605防治食心虫类,同时要注意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通过以上几项措施综合运用,可避免或减缓梨木虱抗药性的产生,保护天敌,以逐渐恢复和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将梨木虱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程度下。

XZH52.coM文章精选

花卉行业相关: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茶叶栽种、生产所受到的污染越来越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要阐释的也就是在人们高需求下,茶叶面临污染下的无公害生产技术。

1.严格选地建园是保证茶叶无公害的前提

茶叶栽种者(或公司)在种植无公害茶叶前,要对准备建园的荒山进行水、大气、土壤测试,确保茶园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选择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的地点,茶园周围8公里内,不得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并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距离3公里以上,且有隔离带。

2.严格苗检

无公害茶叶的茶苗引进时,要进行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苗检,最好经过质检部门的检疫,对“病”苗坚决说不。严格苗检,可以防止外地有而本地没有的病虫侵入本地。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对茶苗百分之一的疏忽,对整个茶园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

3.严格“三改一补”

无公害茶叶有时候因地制宜,种植户在气候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节约成本对一些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改造时时,一定要按“三改一补”即“改园、改土、改树和缺株补植”技术规程因地制宜来操作,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为目标进行山水园林路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4.合理施肥

茶苗移栽前后以施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使用。使用的有机肥,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登记许可生产,不含合成化学调节剂和矿物肥料。

农家有机肥必须是无工业污染、且经过高温发酵后杀死了各种寄生虫和病原菌及杂草种子、除去了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生产季节可少量使用无氯速效化肥,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全年肥料施用总量的15%。

5.防治病虫

病虫防治必须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不挂万漏一,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5.1强化农业防治

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①选用抗病虫良种,角质层厚的、茶单宁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病虫能力强。②合理密植,采用单行双株或双行单株条植,亩植3000株左右。③适时修剪。据不同树势在每年的茶季结束或春茶前进行轻修剪、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并同时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④平衡施肥。据生产茶类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N、P、K三要素比例,保持茶树营养平衡,增强抗病虫能力。⑤中耕除草。⑥分批多次采摘。⑦冬季清园封园。茶季结束,应将茶园以及茶园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蒿杆清理出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0.5-1.0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5.2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茶毛虫病毒“8010”防治茶毛虫、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园蚧,杀鳞精防治茶尺蠖、天霸防治茶小绿叶蝉、农抗101防治云纹叶枯病。

5.3化学防治

指定专人负责茶园病虫监测预报,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遵循交替轮换复配用药原则,并改进喷药技术和方法提高喷药效果。

6.加工与包装

好马配好鞍,无公害茶叶的加工与包装,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有时候,一道工序、一个有创意的包装,可以使茶叶的价格翻倍。严格要求加工设备及环境卫生整洁、无污染,禁止使用色素、防腐剂、品质改良剂等化学添加剂,杜绝有害金属包括铅锡锰镉等金属材料作为加工工具,选用阻氧、无味无毒、无污染的包装材料,在包装贮运及其它流通媒介除了不能接触以上金属外,汞、砷、铜等也要杜绝,同时要严格监测有害细菌如大肠杆菌和其它致病菌、黄曲霉素等的发生状况使之完全符合无公害茶叶的检测标准。我们纳雍的茶叶,不是茶质不行,是加工工序陈旧和包装技术落后,此两个弊病也严重影响到纳雍茶叶的出口创汇和外销,同样的茶质,如果放到云南或者浙江去加工和包装,经济价值要翻两倍以上。

7.无公害茶叶的一些知识

无公害茶叶,大家对其只有一些表象的浅认识。很有必要对种植户(或公司)详细解释下。无公害茶是一个科学名词,指这种茶叶不含污染物质,或即使有少量污染物,但低于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对消费者没有公害,它是一个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总称。绿色食品是我国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统称,分为A级和AA级两种,由我国农业部和各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对生产地进行环境检测和质量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低残留茶是近几年来针对欧盟制订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量(MRL)标准而提出的。有机茶是有机食品的一种,由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认定的单位才有资格颁证,我国有机茶由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及其批准的有机茶开发分中心审批和检测,证书有效期不超过一年,第二年必须重新进行检查颁证。

栽种无公害茶,生产无公害茶,这是对国民身体素质的负责,同时,也是茶企业发展的必然所趋,广大的种植户要有此清醒的认识。

花卉行业: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


随着人们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要求生产无害化食品和饮料呼声愈来愈高。茶叶是一种商品,又是食品,对卫生质量安全要求很高。因此,加快开发生产无害化茶叶,降低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茶叶产品卫生质量,是保障人们消费安全、开拓市场营销空间,增强茶叶销售声誉与出口竞争实力和国际茶叶贸易接轨的需要,也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做大做强茶产业,推动新世纪闽北茶产业的提速发展。无公害茶叶是指不含农药残留、重金属、细菌等公害污染物质的卫生质量指标控制在有关最大限量标准以内的茶叶。现中国花木网将其无公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园地环境质量要求

一是选地。无公害茶园建设要求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和周边无污染源的山场作为茶叶无害化生产基地。二是检测。要求进行大气、水质、土壤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检测分析,组织评估论证,从而确定其能否作为生产园。三是隔离。无公害茶园要求远离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5km以上,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至少要有50~100m以上宽度的隔离带。四是屏障。无公害茶园一般以上、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选择用果园、森林和作物为屏障。

二、高标准化建园

1.新建茶园标准

新建无公害茶园的土壤要求土层深达1m以上,耕作层深50cm以上,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1.5%,pH值4.5~6.5,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地或平缓山坡地;要根据茶园规模大小和地形地貌,做好园、林、水、路的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茶园干道、支道、步行道和水沟、渠道路、蓄水池等排灌水利设施;在茶园山顶营造防护林、道路旁植树、边缘保留自然植被、园内留植树空间、土埂和梯壁种草或套种绿肥,提高茶园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按照高起点、高投入、高标准、高效益的要求,在坡度10~25°的山坡地建等高梯级茶园;在茶园开垦时要求梯层等高水平,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全面掀开山皮,深翻50cm左右,修筑土埂和梯壁,做到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整齐协调、园貌美观,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好表土回沟,提高地力,以免造成浪费。

2.现有茶园技改标准

对已投产茶园要通过园改、土改、树改和种改等技术手段,按有机栽培模式逐步转换为无公害茶园。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园改。对前无埂后无沟的、植被度低且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要进行拉好等高线,修筑平台和开沟排灌,在梯层内挖好15cm深的“竹节沟”,梯层前沿构筑20cm高的梯埂,使茶园能保持梯层外高内低,园面向内倾斜,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园、暴雨能排涝,减轻水土流失,变“三跑”为“三保”,提高茶园的防灾抗灾能力。二是土改。茶园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深翻改土和增施有机肥的技术措施。土改一般要求茶园行间挖深宽各50cm左右的施肥沟,深施重施有机肥料,一般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农家肥、土木灰、绿肥、饼肥类等为好,施农家肥15.0~22.5t/hm2、饼肥类2250~3000kg/hm2、专用肥或有机肥975~1200kg/hm2即可。同时还可以利用稻草、杂草等资源进行茶园行间铺盖,为茶树生长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三是树改。树冠改造一般有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4种方式。轻修剪和深修剪适宜于常规性效益好的投产茶园中进行,对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低效茶园要采取重修或台刈技术处理,重修剪方法是剪去整株茶树的1/3或1/2;台刈方法是离地面25cm处用利刀斜割或锯子平锯掉整株茶树,不论是用刀或锯均要求完整光滑,若有破损势必影响新一轮茶芽萌发生长。以上2种技改时间从闽北茶区来说,比较适宜春茶后(5月20日前)进行较好。此时进入梅雨季节,雨量充沛,气温适中,昼夜温差大,有利改造后茶树萌发。四是种改。对品种混杂、品质差、无效益、树龄长、树势严重衰退的茶园,要进行换代改种,选择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优质高效的新品种,以提高种植效益。

3茶树良种选择

无公害茶园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性状、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种植的茶树品种[2]。一般以选种无性系、抗逆性强的良种为宜,根据品种特性,尽可能做到早、中、迟芽品种之间的合理搭配。茶苗质量要求,苗高20cm以上,茎粗达2.5mm,植株粗壮、无病,有利提高成活率。乌龙茶区一般以选武夷肉桂、白芽奇兰、丹桂、黄观音、黄奇、茗科一号、春兰、金萱、翠玉、紫龙袍等良种为宜;绿茶区可选福鼎大毫茶、九龙大白茶、元霄茶等绿茶良种。

4种植规格要求

茶园在定植前要开好种植沟,施足基肥,无公害茶园施基肥一般以充分腐熟后的农家肥、茶树专用肥、饼肥为好,不宜施无机肥,可施农家肥15.0~22.5t/hm2或茶树专用肥1.5t/hm2或饼肥类2250~3000kg/hm2;也可选用通过无害化处理后的垃圾、厩肥或杂草、草木本绿肥作基肥。施入基肥后用客土覆盖,根据梯层茶园面宽度可采取单行双株或双行双株条栽方式种植,一般以行距1.5m左右,株距40~50cm,植茶苗密度为3.75万~4.50万株/hm2为宜,严禁使用基因工程、辐射处理技术繁育的茶苗。

5培育茶园植被

无公害茶园植被度比自然茶园要高,要求在园内梯壁、土埂和园面空间上种草,可选种与茶争肥力较低的百喜草、平托花生、圆叶决明等矮化的无副作用的草种,种植规格一般为30cm×30cm,采用种子直播法,每穴播种3~4粒,若土壤肥沃宜稀,土壤贫瘠宜密,种草的目的是提高植被、固土护坡和减轻水土流失;可在茶园山顶营造防护林带,周边保留自然植被,道路两旁植树,适宜在茶园种植的树种一般以黄檀、合欢、苦楝、银杏等抗病虫害强和阔叶树为好,园内种树规格一般为15m×15cm,道路旁以株距40m为宜,严禁油桐、锥粟、毛竹、桃、李、柰之类的经济林入园,避免与茶争肥和引发共性病虫害;茶园中种草植树能有效地调节微域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和降解来自空气尘埃中飘浮的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茶园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茶园要求生物多样性,与多物种共生共存,按有机农业方式建立养殖场(如猪、羊、鸡、鸭、兔、鱼等),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6科学经营管理

无公害茶园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培养地力。可通过种植豆科类绿肥、茶行间铺草、放养蚯蚓等农艺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二是茶园施肥。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可在冬季或春季施下,冬季一般宜于当年10月至11月中旬、春肥于翌年的2月上旬至3月上旬对茶园进行施肥,其施肥量给占全年总量的50%。在施肥过程中,要大力推广应用专用肥、有机肥和生物肥,禁用硝态氮肥,以降低重金属污染。三是病虫害防治。无公害茶园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叶质量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禁止使用国家规定不准在茶园上使用的药剂,严格控制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力求达到安全有效、省工节本、降解农残和保护天敌的效果。同时要推广生物防治,让害虫、天敌及病菌三者,在不受人为干扰之下互相制约,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的良好效应。目前在无公害茶园中可大力推广应用天霸、阿克泰、871菌株、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放养赤眼蜂、寄生蜂、瓢虫、蜘蛛、病原菌等天敌,这些药剂和天敌有益于保护茶树,且有较长时间控制病虫作用的优点。此外,积极推广应用农业和物理防治,根据病虫发生特点、生活习性,积极采取人工摘除、捕杀、诱杀等手段进行防治,也可在茶园中放养鸡、鸭等禽类动物,消灭害虫,减少虫口密度,以促进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

7合理修剪采养

无公害茶园修剪技术、时间、方法与常规茶园基本一致,在修剪中不论是采用修剪还是机剪,都应注意培育伞形树冠蓬面,该种树冠有利于机械化采茶。在修剪时间上,据试验,乌龙茶在春茶采后进行修剪,更有利于夏茶早萌发、芽头密、整齐快长,能提高采摘指数和产量。对已经投产的无公害茶园应以采为主、以养为辅,要适时地、分期分批地采摘,做到先采正茶、后采脚茶、能采则采、采净而止,尽量不留或少留成熟新梢。对幼龄茶园或改造后的茶园应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实行打顶养蓬、采中养侧、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措施,保持有一定量的嫩梢新叶,培育丰产高效的树冠[4]。无公害茶园在鲜叶采摘中,应注意污染问题,特别是采茶机用油应选用无铅汽油为好,以防止散发的气体物质污染鲜味,影响茶叶卫生质量。此外,无公害茶园通过合理修剪与采摘后,还能减轻病虫为害,缩小害虫的繁殖生息空间,有效抑制害虫的生存和蔓延,以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园的综合效益。

花卉行业相关:仙草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为唇形科仙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叶是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重要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现将其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1合理选地

种植仙草应选择坐南朝北、坡度低于30°的阴湿坡地,要求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乌沙土。

2培育壮苗

2.1选好越冬种苗选择优良品种是夺取高产的关键,目前多采用产量、质量较好的红茎仙草,该品种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浓。从当年收割前的粗壮茎苗上取约20cm的尾端部分作种苗。

2.2种苗假植选择较肥沃的园地或稻田作苗床,开沟起厢假植,厢宽120cm,沟宽30cm,深25cm,厢面整松、平,假植规格为株距10cm,行距15cm,将种苗的下部斜插入苗床(或插入地下10cm长),顶部露出地面,压实后淋定根水,厢面保持半干湿状态直至来年开春抽出新苗。

2.3培育壮苗“惊蛰”过后,越冬种苗抽出新苗,用淡粪尿水加少量过磷酸钠兑水淋施,新苗抽出10cm后再用粪尿水加少量尿素兑水淋施,促其多发苗,长壮苗,待苗长至30cm左右时即可取苗种植。

3科学种植

3.1整地、施基肥春节前进行整地。种植前将全田进行垦复(深20cm)、曝晒,将土块打碎整平,四周开环沟,以利排水或冲刷,667m2用400kg沼液作基肥。

3.2种植时间于“谷雨”至“立夏”前后选择阴雨天分批次种植。

3.3种植方法取长约25cm粗茎苗尾端部分,按株行距25cm×30cm规格移栽,667m2栽6000株左右。

3.4水肥管理仙草氮、磷、钾的施用比例一般为1:1:2,定植后5天进行第1次施肥,667m2用5kg进口复合肥或15kg碳铵加5kg三元复合肥,兑水浇施,以后每隔7~10天追肥1次(根据苗情追肥3~5次),在仙草旺盛期,667m2施硫酸钾15kg,以防缺钾叶变红,造成落叶。晴天干旱时,灌足水,无条件灌水的田块,采取浇水补充土壤水分。

3.5病虫防治主要有肥水管理不当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如缺钾症;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的幼虫,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毒斯本、乐斯本、百虫光等药剂防治。

3.6适时采收不同时期种植的仙草收获期不同,采收时选晴天在现蕾前收获,现蕾开花后产量品质下降,用镰刀割下,除去根和杂草,晒干后头尾分清捆绑,放干燥处保存。

花卉行业:果树苗木无公害栽培技术


1品种优良化,苗木无毒化

在选择果树栽培品种时,要选择早果丰产、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以及优质抗病的品种。在对苗木品种进行选择时,一定要选无病苗壮的品种,如果所选苗木是从外地引入,要对其产地检疫制度予以严格执行,尽量不从病虫害发生区引进苗木,确需引进时要及时对病苗予以剔除,剪除病部,同时用10%硫酸铜消毒液或70%甲基硫菌灵对苗木进行消毒,待浸苗完成后再进行栽植。

伴随着我国不断产生的果树优良品种,通过各个地区对试验品种进行引种、试验、观察以及示范,逐渐推广出了优质、丰产的高档品种和优良品种进行种植[2]。①梨树品种。高效发展“砀山梨”、“金花”以及“早酥”等。②苹果品种。红富士系苹果栽种,要选择短枝富士中的宫畸短枝、惠氏短枝以及辅导短枝等,而元帅系则要选择五代、四代以及三代品种,即首红、新红星、哈迪、红鲁比以及瓦里等;大果型品种和早熟品种则要栽种成熟的特别早的“红世界一”和“早捷”。③桃树品种。支持发展“雨花露”、“头接白”、“春蕾”以及“吊枝白”等,不支持发展“雪桃”。④柿子树品种。要对甜柿品种予以发展,如“富有”、“禅寺丸”、“次郎”以及“西村早生”。如果是传统的柿品种,则可以发展大果型品种“油篓盖”,其他品种通常没有太大的前途。

现阶段,在进行果树生产中,所栽种的葡萄、苹果等都含有病毒。国外报道苹果病毒有40种,而我国所鉴定的苹果病毒有6种,这些病毒主要为锈果病、绿皱果病、茎痘病、花叶病、茎沟病,对于葡萄病毒而言,被世界农作物组织所公认的主要有茎痘病、卷叶病、扇叶病以及栓皮病。所存在的这些病毒会直接造成苹果果树生长不整齐、品质差、着色差、果实小、结果晚、产量低、易早衰等。而对于葡萄,则会直接造成葡萄果穗不紧凑、落花落果、果实小、着色晚、果实大小粒严重、不丰产以及色泽差等。总之,对果树苗木脱毒是我国果树栽植的发展方向。

2科学选址建园

选择建园园址决定着农业中果品是否会受周围污染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会直接导致该园址中的果品出现重金属含量超标或者存在有毒物质的情况。因此,在对果园的地址进行选择时,一定要与一切污染源保持一定的距离。此外,在对园址进行选择时,不仅要对果园附近的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而且还要观察与测定果园用水中水的质量。

3科学选择果品套袋方式

对果树上的果实套袋能够有效地保证水果的安全。首先,套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侵入率;其次,套袋能够使果品的存储期得以延长;再次,套袋能够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和内在品质。此外,对于比较适合套袋的果树品种来说,如苹果和桃等,待到其疏花疏果之后,用袋子将其包裹,这样能够促进果品着色,而且还能增加果实表面的平滑度,使果实表面的药物板块和煤污斑块得以减少,防止由于枝叶随风摆动而造成果实的磨损等伤害,确保果品更为鲜亮光洁。

4管理化学化,农药使用低毒高效化

在我国农作物逐渐趋于现代化的现阶段,果树的种植同样离不开化学管理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在桃树种植中所推行的高密化控桃树种植技术,同样也是通过化学手段来栽培的。在栽植过程中,所运用的多效唑不但可以保证密植桃园中的葡萄达到第1年栽种、第2年丰产的效果,还能确保桃树枝繁叶茂,每片桃树叶的厚度可以增加4~5倍,花芽饱满,而且复芽比较多,开花和果实成熟的时间要比一般葡萄树早3d,而且果实要比一般葡萄大1/5倍,效果非常显著。

在果树栽培的过程中,使用农药对危害果品安全是直接性的。在对果实施农药时,其药液只有10%的成分附在果树上,而剩下90%的药液则通过各种方式扩散到周围,尤其是那些残效期长、性能稳定而分解之后还会残留毒副作用的毒性比较高的农药,在其进入人体后很难排出,以浓缩的方式在人体中积累,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在生产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那些高残留、高毒致畸、致突变以及致癌的农药。

5栽培集约化

通常所说的栽培集约化,其实就是现阶段世界上在进行果树栽培中所采用的密植、矮化果树栽培技术。这种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式,属于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果树栽培模式。栽培集约化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所用土地比较少,能够栽种尽可能多的果树,而且能够在短期内获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栽培集约化也被简称为早、密、矮。以桃树种植为例,传统的桃树种植密度大约为495株/hm2,桃树间距大约为4m×5m,种植3年后结果,种植5年后桃子产量还不到15t/hm2。通过运用集约化栽培方式,种植密度为3330株/hm2时,桃树间距为1.5m×2.0m;种植密度为9990株/hm2,桃树间距为1m×1m;桃树最大的种植密度能达到1.5万株/hm2。根据这种桃树栽植密度,第一年进行桃树种植,第2年果树丰产,而且桃子产量为12~21t/hm2,到了第3年,桃树果实的产量达到37.5~45.0t/hm2,平均每株果树产果127个。

6栽培设施化和整形修剪简单化

栽培果树设施化,其实就是指生产先进的现代果树的主要栽培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日光温室或者大棚进行栽培。日本和意大利在葡萄和桃树种植中都普遍采用了这一技术。果树栽培设施化相比于露天栽培,优势非常多,不仅能够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够根据人的具体意愿进行栽培,而且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不用打药或者打很少的药就能确保果树优质丰产,而且还能提高果树的经济效益。

树形,即每棵果树的生长形态。像桃树属于开心形、苹果属于纺锤形、葡萄属于篱壁形等。每棵树的形态都是根据其具体树身结构的规格,通过人工修剪而成的。对果树进行修剪整形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使丰产、优质的树体结构得以建立,充分协调果树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之间的平衡。传统的稀植树修剪整形技术非常复杂,而且修剪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差。现代果树修剪整形技术则非常高效而简单,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通常情况下,传统的修剪整形往往是人为地制造果树矛盾,而科学的果树修剪整形主要是根据每株果树自然生长的形态与规律,对其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

相信《了解花卉行业:梨园梨木虱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鲜之花网”是您了解花卉,种植花卉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xzh52.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无公害花卉标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