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朵是纷繁的。春雨把它浇灌,春风催它绽开。他们是美的使者,春的精灵。”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人都很喜欢花,而种植花卉让人体验的乐趣更不一般。只有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才能种好花卉,其他人是怎么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问题的呢?以下是鲜之花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种植技术:蔷薇锈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蔷薇种植中免不了会有一些病虫害,要做好锈病的防治才能保证其生长收获。下面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蔷薇锈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蔷薇锈病的发病规律

蔷薇锈病病菌以菌丝或冬孢子在病芽、病枝上越冬,次年产生担孢子,从气孔侵入寄主植物幼嫩部位开始感染,一般9~27℃萌发侵染率最高。温暖多雨、潮湿多雾、偏施氮肥时易发病。

蔷薇锈病的防治方法

1.精细管理,合理施肥,培育抗病植株;保护地栽培时应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结合修剪及时清除病体烧毁。

2.药剂防治:早春萌芽前喷洒波美3~4度石硫合剂;展叶后可选喷25%粉锈宁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波美0.2~0.4度石硫合剂、75%氧化萎锈灵3000倍液等。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蔷薇的资讯想要知道,可以点击查看蔷薇频道详细了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XzH52.COM编辑分享

关于养花的知识,花卉苗木锈病的发病规律


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类病害,世界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多有发生。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木。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1、症状特点

病株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2、病原菌及其生活史

2.1病原菌种类

锈病由锈菌寄生引起。锈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锈菌目,侵染花木常见的锈病有以下几种。

2.1.1柄锈菌属

如引起萱草锈病,草坪禾草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和冠锈病,结缕草锈病,鸢尾锈病,菊花柏锈病和黑锈病,紫菀锈病,向日葵锈病,天竺葵锈病和蜀葵锈病等10多种。

2.1.2单孢锈菌属如引起唐菖蒲锈病,香石竹锈病和紫菀单胞锈病等。

2.1.3多孢锈菌属有玫瑰、蔷薇和月季等锈病。

2.1.4胶孢锈菌属有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苹果属、梨属等20多种锈病,桧柏、龙柏等多种柏树锈病。

2.1.5柱锈菌属有牡丹、芍药锈病、松瘤锈病、红松疱锈病、樟子松疱锈病等。

2.1.6鞘锈菌属有紫菀锈病、红松松针锈病、油松松针锈病和樟子松松针锈病等。

2.1.7层锈菌属有菊花褐锈病等。

2.1.8栅锈菌属有毛白杨锈病,落叶松-杨锈病,胡杨锈病等。

2.2生活史

2.2.1孢子种类

锈菌的生活史最简单的只有冬孢子,最复杂的有五种类型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2.2.2生活史型

典型的锈菌要顺序经历5个不同发育阶段,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才能完成全部发育过程,有的锈菌则有变异,缺少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孢子类型。

长生活史型产生5种孢子阶段的类型称长生活史型或长循环型生活史型,长生活史型中,又可分为转主寄生长生活史型和单主寄生长生活史型两种。前者在锈孢子萌发后侵染的寄主与原来产锈孢子器的寄主植物种类不同,且其亲缘关系较疏远,如香石竹锈病,其○和I阶段寄生于大戟属植物上,Ⅱ和Ⅲ阶段,寄生于石竹属植物上。松芍柱锈菌,其○和I在马尾松、油松等松树植物上引起松疱锈病,病部的多年生菌丝,第二年仍可继续产生锈孢子,其Ⅱ、Ⅲ和Ⅳ在芍药和牡丹上。松柱锈菌其○和I在松树上,Ⅱ、Ⅲ和Ⅳ在壳斗科的栎属上。单主寄生长生活史型的各孢子阶段在同一寄主上完成,如三种多孢锈菌引起的玫瑰锈病,向日葵柄锈菌引起的向日葵锈病,蚕豆单孢锈菌引起的蚕豆和豌豆锈病等。

缺夏孢子型生活史型其中又分转主和单主寄生两种,转主寄生如由梨胶锈菌和山田胶锈菌引起的海棠、梨、苹果等锈病,○和I发生于海棠等,Ⅲ和Ⅳ发生于桧柏、龙柏、圆柏和刺柏等柏树上,在针叶和小枝上产生大小不等瘤状物,称菌瘿或冬孢子角,吸水膨胀成橘黄色的胶状物。

此外,还有短生活史型,只有○、I阶段,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次春侵染幼芽如梅花锈病。只有Ⅲ和Ⅳ阶段如菊花白锈病、锦葵锈病等,这类锈菌全部为单主寄生。

3、病害流行规律

3.1侵染循环

锈菌的侵染循环较复杂,不同锈菌差别很大。病菌越冬,有的以菌丝体或菌丝体和夏孢子在植物的芽、枝叶、留种母株等病组织内,菌丝体可存活多年,有的以冬孢子和夏孢子在枯枝落叶等病残体上,有的在病残体和病组织内部可越冬,由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侵染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侵染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五种孢子中,能侵染寄主的只有锈孢子、夏孢子和担孢子,夏孢子可多次重复再侵染,而单寄主的玫瑰锈菌,其夏孢子和锈孢子都能再侵染。胶锈菌因缺夏孢子,故无再侵染,仅一次初侵染。孢子主要靠风传播,也有借雨水滴下溅传。锈孢子和夏孢子萌发后,一般从气孔侵入寄主,担孢子可直接穿过寄主表皮或从气孔侵入。一般幼芽、嫩叶、嫩枝易受侵染而发病。转主寄生锈菌,只有存在转主植物时,才能完成侵染循环引起发病。

锈病菌中,仅红花锈病等很少种类通过种子传病,而大多借病苗木、插条和接穗等传病。孢子随气流传播的范围较广,梨胶锈菌的担孢子可传到约5公里处。有的锈菌以夏孢子随千余米的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到数百至数千公里外的不同自然地理区、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大陆,地域跨数十个纬度。

32病害流行因素

3.2.1气候因素

各种气候因素中,以气温、空气湿度和降水对发病影响较大,大多锈菌的生长发育,孢子产生萌发和发病,适宜稍偏低的温暖天气,一般气温在10~26℃时发病较重,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抑制孢子形成、存活萌发和侵染,故我国大多在春、秋两季为锈病多发期。病害与空气湿度密切相关,空气相对湿度连续数天在80%以上,尤其是饱和湿度,使病害严重。孢子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发,多雨,特别是多雨日、多露或大雾天气,造成病害流行。

3.2.2养护管理因素

园林养护管理,即改善小气候条件,有利园林植物生长,又可增强植物抗病性。种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花木,可减轻发病,而土壤板结粘重,或贫瘠保水保肥力差的砂土发病就重。如种植过密,阳光不足,偏施氮肥,花木徒长,苗圃长期积水,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弱;管理粗放,不及时整枝修剪,园内清洁卫生差,病枝落叶多,病原菌大量存在病害就重。

4、综合防治

4.1杜绝和减少菌源

防治转主寄生的锈病,如新建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时,将观赏植物与转主植物严格隔离,如海棠、苹果、梨等锈病与转主寄主柏树要相隔5公里;杜鹃与云杉、铁杉、紫菀等与二针松、三针松等都不能混值。如已经混栽,最好彻底清除转主寄生,如难以清除,应加强转主寄生病害防治。在孢子将飞散时施药预防。为减少孢子飞入传病,将被传病的植物种在传病植物的上风口处,以减轻发病。防治单主寄生锈病,在秋末到次年早春或植物休眠期,彻底清扫园内落叶、落果和枯枝等病虫潜伏的植物残体,生长季经常除去病枝叶集中处理,可减少菌源。

4.2加强养护管理

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提高抗病力,建园前选择合适地段,做好土壤改良,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地肥力,整理好园地灌排系统;选用健壮无病虫枝作插条、接穗等无性繁殖材料,严格除去病菌;控制种植密度,不宜过密;及时排除积水;科学施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不偏施氮肥;经常修剪整枝,除病虫弱枝,使园内通风透光良好;设施栽培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棚室内湿度。

4.3药剂防治

4.3.1冬季施药

秋末到次年萌芽前,在清扫田园剪病枝后再施药预防,可喷2~5度石硫合剂,或45%结晶石硫合剂100~150倍液,或五氯酚钠200~300倍液,或五氯酚钠加石硫合剂混合液,配置时先将五氯酚钠加200~300倍水稀释,再慢慢倒入石硫合剂液,边倒边充分搅拌,调成波美度2~3度药液,不能将五氯酚钠粉不加水稀释就加入石硫合剂中,以免产生沉淀。防治转主寄生柏树上的锈病,应在早春3月上中旬喷1~2次,杀死越冬菌源冬孢子。

4.3.2生长季施药

在花木发病初期喷波美度0.2~0.3度石硫合剂,45%结晶石硫合剂300~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2.25%仙生600倍液,或500倍80%大生M-45,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三唑酮1500倍液。防治锈病较新的药剂还有12.5%烯唑醇3000~4000倍液,或43%好力克4000~5000倍液,25%富力库1000~1500倍液,25%敌力脱1000~4000倍液,25%邻酰胺1000倍液,30%爱苗3000倍液,50%翠贝3000~5000倍液,10%世高3000~5000倍液,25%福星5000~8000倍液,50%雷能灵1000~2000倍液。

4.4严格检疫

许多树木枝干锈病是检疫对象,应从无病区引入苗木,从无病母株上采集插枝等无性繁殖材料。

4.5选育抗病品种

花木种类和品种抗锈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因此,选育抗锈病花木品种,是防治锈病经济有效的途径。

花卉种植科普:丁香疫病发病规律和防治


这种现象是由假单抱杆菌属的一种细菌危害引起的,称为丁香疫病。本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和花芽。叶片受害常从下部叶开始,先在叶面上散生近圆形水渍状斑点,后期变为黑色,很快死亡。

这种现象是由假单抱杆菌属的一种细菌危害引起的,称为丁香疫病。本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和花芽。叶片受害常从下部叶开始,先在叶面上散生近圆形水渍状斑点,后期变为黑色,很快死亡。幼校发病初期在上部节间产生褐色斑点,然后向上、下部迅速发展,形成黑色条纹或条斑,引起枯梢。花和果实受害后产生黑褐色斑点,受害严重时则变黑或萎黄。疫病病菌在感病的枝条、叶片上越冬。第2年春天温、湿度适宜时,病原菌大量繁殖,并借助风雨传播,通常从气孔、水孔了叶痕及各种伤口侵入植物组织。

防治丁香疫病的措施:一是加强苗木检疫,避免引进带病株。二是栽植应选择土壤疏松无涝害的地段,并保持适当株行距,避免栽植过密。日常管理应少施氮肥,以免枝叶过密,影响通风,诱发病害。三是发现疫病发生应在晴天及时剪去病枝。选择晴天作业是为了避免雨露传播病菌。修剪用的工具须经灭菌处理(用70%酒精擦拭)。四是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1:1:20O等量式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花卉种植:玫瑰锈病的防治技术


玫瑰锈病为单主寄生。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发病适温为24-26℃,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下面介绍一下玫瑰锈病的防治技术。

【症状】该病可浸染玫瑰的芽、叶片花托、嫩枝等部位,春季感病的芽呈淡黄色,芽肿大,病芽陆续枯死。秋季腋芽感病后,少数能长出叶片,冬后枯死。感病叶片正面为浅黄色不规则病斑,叶背为黑色泡子堆,叶片提早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玫瑰多孢锈。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越冬,而且是来年的主要浸染源。本菌为单主寄生。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发病适温为24-26℃,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烧毁枯枝败叶,以减少浸染源。

②一般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发病盛期前喷药,每隔8-10天喷1次,连续2~3次。药剂有75%百菌清800倍液,50%代森铵800~10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

以上就是玫瑰锈病的防治技术的介绍,你了解了吗?

“采采荷花满袖香,花深忘却来时路。”有人类就有花,花以她独特的魅力让很多人投身花卉种植。种植花卉是一个精细而有耐心的工作,到底有哪些经验和技巧需要掌握呢?下面的内容是花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卉种植技术:蔷薇锈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