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花的海洋,一点点微风轻抚,似乎不敢惊扰那些粉嫩的花儿,有他们慢慢自由的开放。”没有人不喜欢花的,因此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和种植花卉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有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才能种好花卉,怎么样才能把花卉种植好呢?鲜之花网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花卉种植科普:芍药种植技术》,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芍药种植技术】芍药喜光照,耐旱。芍药植株在一年当中,随着气候节律的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发育变化。

一、选地整地:

栽种芍药的土地,必须经过34年白芍收获之后才能翻土,因此,栽种前整地务必精耕细作。前作收获后,选晴天不粘脚时,深翻30-40厘米,将土块耕细整平,并施入有机肥与三元复合肥4060公斤。

二、种植:

栽种前须将芍芽根按大小分为两类,分别栽种,以便日后管理。种栽大,管理得好,可提早一年起土收获,栽种时间一般在寒露前后,越早越好,最迟不能超过霜降,如过迟,一方面因贮藏的芍芽已发新根,栽种时易弄断;另一方面,栽后气温渐低,发根不好,影响次年发芽生长。栽种时开穴,行距40-45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穴深16-20厘米,每亩可以种3500-4000株,开穴后,每穴放芽1-2个,留主根2-3条,根部宜分叉斜种,芽向上,覆土与畦平,以芽在地下5厘米左右为宜,覆土操作应细致,土要细碎,不能用土块覆盖;土块覆盖的芽头不能与土壤紧密结合,通风强,芽头易受干旱及冻害,会延迟发芽甚至不发芽。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芍药最怕草荒,尤其在栽后的第二年,由于株行距宽,每株发出的苗不多,杂草容易滋生,若不及时除草,便会妨碍芍药生长。因此,栽种后幼苗萌发出土时,即应中耕除草,以后约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务必达到土松、无草的要求。每次中耕,只能浅松表土3-5厘米,以免伤根,并注意勿将苗芽弄断,如果弄断,当年就不再萌发,影响生长。若规模化种植,建议使用除草剂。

2、追肥:芍药当年栽种后,不必追肥。第二年与第三年追肥4次。第一次在3月份中耕除草后,第二、第三次在5月-7月,每4次次在11-12月。第四年春季根据芍药生长情况可以追肥1-2次,每次追肥均应在株旁开穴或开环状浅沟施入,施后覆土,以免肥料流失。建议追肥量为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与生物有机肥。

3、灌溉排水:芍药较耐旱,但若久晴过干,对生长不利,故旱时仍须灌溉,芍药又怕积水,常因积水而引起病害,故应更注意排水。

4、摘蕾:在4月中旬现蕾时,选晴天将其花蕾全部摘去,以利集中养分,促进根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摘蕾不宜过迟。

5、间作:栽后1~2年内,植株生长缓慢,发棵小,为充分利用土地,可间作蔬菜、豆类、芝麻作物。

XZH52.COM精选阅读

花卉种植科普:白芍药种植与化学除草新技术


【白芍药种植与化学除草新技术】白芍又名芍药,以根供药用,有养血、通经、镇痉、止血之功效。近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芍药的药效成分可与人参相媲美。主治头晕头痛、耳鸣烦躁、胸肋疼痛、阴虚血热、失血盗汗、月经不调、行经腹痛、高血压、乙型肝炎等症。主产安徽、河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

一、形态特征。白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80厘米。根粗肥,通常为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茎直立,无毛。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披针形或椭圆形,边缘密生骨质白色小齿,下面沿脉疏生短柔毛。花顶生和腋生,苞片4~5个,披针形。萼片4个,花瓣白色或粉红色,9~13片,倒卵形。雄蕊多数。心皮3~5层,分离。果3~5枚,卵形,先端钩状向外弯,无毛或被浓密白毛。

二、生长习性。白芍药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田块为好。耐寒、耐旱、怕水渍。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

三、整地与施肥。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深耕细作,然后做成70厘米宽的高畦。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1亩)施土杂肥5000千克、饼肥50千克、尿素20千克、磷钾肥50千克。

四、播种。白芍药用芽头繁殖,播种期在白露前后。栽种时按株距40厘米将白芍药芽定植在整好的高畦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五、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对白芍药稳产增产非常重要。白芍药栽后当年生根不出苗,春节过后方能出苗。阴雨天气注意排水,干旱天气及时浇水。白芍药生产周期较长,一般为4年。前两年生长较慢,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可适当套种些白术、南星、川乌、洋葱,大蒜等短期作物,以便以短养长。白芍药于栽后第2年的春季应晾根,晾根时,把根部周围10厘米厚的土层去掉须根,晾晒几天。结合晾根,每667平方米追施土杂肥2000千克,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50千克。然后培土封根。以后每年追肥1次。白芍药生长两年后,开始现蕾开花,为减少养分消耗,应及时摘取花蕾。

六、化学除草。除草在整个白芍药的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除草多采用人工拔除,比较费工费时,且麻烦而辛苦。现在采用化学除草,不仅省力省时,且方便快捷。方法是,先于苗前采用药田专用芽前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一般每667平方米用药田专用芽前除草剂100毫升,加水15千克,均匀地喷施于土表层,可有效防除各种一年生禾本科和部分双子叶杂草。但要注意喷施药田专用芽前除草剂时一定要在土壤湿润时效果才好。由于药田专用芽前除草剂是选择性除草剂,对部分双子叶杂革和多年生杂草基本上无效,这就要对这些杂草进行苗后茎叶喷杀了。方法是,于杂草3~5叶期用白芍药苗后专用除草剂70毫升,加水15千克,均匀地喷施于杂草叶面上,可有效防除各种杂草。由于白芍药生产周期较长。因此,以后要不定期地视杂草生长情况适时地采用白芍药苗后专用除草剂进行除草管理。

七、病虫害防治。白芍药的病虫害主要有灰霉病、叶斑病,可于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防治。锈病,可用粉锈宁防治。白芍药虫害较少,主要是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咬食根茎,可用辛硫磷配毒饵埋于根部诱杀。

八、收获与加工。白芍药一般于栽后4年的立秋前后采挖。采挖前,先将地上茎叶割去,再刨出地下根茎,去净泥土,然后放入沸水中煮至根能完成环状时,立即捞取放在凉水中浸泡5分钟,再刮去外皮,用硫黄熏蒸后晒干即可入药出售。每667平方米产干品500千克,高者可达700千克。

花卉种植科普:芍药红斑病的防治技术


芍药红斑病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初生绿色小点,以后扩大为直径3至5毫米的暗紫红色斑,边缘不明显,病斑可继续扩展,叶片正面病斑紫红色,叶背病斑栗褐色,病斑多有轮纹。

芍药红斑病是芍药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一些芍药栽培地区危害极其严重。

芍药红斑病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初生绿色小点,以后扩大为直径3至5毫米的暗紫红色斑,边缘不明显,病斑可继续扩展,叶片正面病斑紫红色,叶背病斑栗褐色,病斑多有轮纹。病斑在叶缘时可致叶片扭曲。潮湿时叶背病部产生暗绿色霉层,茎和叶柄产生开裂下陷病斑;潮湿时枯死茎上也生霉层。芍药红斑病病原为牡丹枝孢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至32℃。最适20℃至24℃。

芍药红斑病的病害循环为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病株残茎和落在地面的病茎、病果壳上越冬,次年3月降雨或潮湿条件下,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经气流和雨水溅动传播到刚萌发的新叶上,引起初次浸染。

芍药红斑病发病时,病残体未清除的,初次浸染严重,而病残体被清除了的,则初次浸染轻。病菌的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需温暖条件,在20℃至24℃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为5至6天,潮湿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分生孢子的形成。此外,沙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差、植株生长较差、抗病力降低,发病重。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异,如紫芙蓉、胭脂点玉等品种发病重,而娃娃面、红云迎日等品种发病中等,紫袍金带发病较轻。

芍药红斑病防治有以下几种方法:1.冬季彻底清除病残体。2.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性。3.开花前喷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至600倍1次。4.发病初期,可喷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4至5次。

花卉种植:芍药种植的管护技术


芍药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下面为你介绍一下芍药种植的管护技术。

芍药属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是传统的名花之一。其花色艳丽,有白、黄、红、紫等多种颜色。

芍药可美化环境。根可作药用,具有镇痛、镇静、解热抗菌、抗炎作用,对消化道溃疡有抑制作用。味苦、酸,性微寒,有养肝、护肝的功效。用于头痛眩晕,阴虚发热等症。种植芍药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对调整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1.芍药种植的选地要求

芍药耐寒能力强。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地势高燥的沙质地块栽培。

2.芍药种植的繁殖

采用分株繁殖。分株时间以8-9月上旬为宜。将 2年生以上的植株掘起抖掉泥土,放到阴凉处稍蔫后、以34个芽为l段(株),切口涂火土灰防腐。为了促进根萌发,将肉质根留1015cm长进行分株栽植。芍药地上部生长主要在春季,萌发后很快生长开花,开花后地上部停止生长,枝叶数不再增加,以地下部生长为主。9。10月份叶枯落,地下纺锤形肉质根已积累充足的养分,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开始发芽。

3.芍药种植的管理

栽培前亩施用3 500腐熟的有机肥、100、钾肥或少量杀虫荆(防治芍药在生长期中地下害虫的为害),深翻2530cm.覆盖一层土避免根直接接触肥料和农药造成烂根、烂芽。株、行距8090cm,种植于窝(穴)内使根系伸展,封行前除草2-3次。

花卉种植科普:芍药品种的演变


【芍药品种的演变】芍药至今已有近4000余年的栽培历史,芍药品种也演变为丰富的种类,有不少复色或多花色的品种在园林中常成片种植,是近代公园绿地中主要的花坛花卉。

一、芍药栽培品种的花型演变

芍药组植物野生种的花瓣为5-13枚,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花瓣逐渐增多至300枚左右,有的台阁型品种甚至多达880枚。芍药花瓣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无性花瓣,即花朵外围的正常花瓣(也叫外瓣),由萼片瓣化而成的彩色花瓣也包括在内;另一种是有性花瓣,就是由雌雄蕊性器官瓣化形成的花瓣(也叫内瓣)。

芍药品种雄蕊演化

1、雄蕊瓣化

这是芍药栽培品种花器演化的主要方向。最先为单瓣型花器中雄蕊的花丝和花药增粗变大,雄蕊群体呈现金灿灿的半球状,命名为金蕊型;其后,雄蕊变成狭长的花瓣,有时花瓣边缘会有黄色花药的痕迹,再继续演化,花药痕迹逐步消失,狭长的花瓣群体组成隆起的半球形,命名为托桂型;有的品种在外瓣与变瓣之间残留一圈正常的雄蕊,命名为金环型;雄蕊变瓣继续演化,再展宽伸长,全花呈现高起的冠状,命名为皇冠型;最终,雄蕊变瓣完全瓣化,内外瓣难以区分,全花如绣球状,命名为绣球型。

雄蕊瓣化是由花心向外演化的。在雄蕊瓣化形成的花型中,中心部位的雄蕊瓣化较充分,由中央到外围雄蕊瓣化的程度顺次降低。瓣化瓣在花托上的排列不规则,其间常杂有正常或退化的雄蕊,雄蕊数一般在150-200枚之间,最多可达300枚以上。这类花型因全花高高隆起,称之为楼子类,在芍药栽培品种中占主要地位。

2、雄蕊退化

首先表现为花药退化形成针状物,继而变小消失。雄蕊退化在花型演化中不起主要作用。芍药品种雌蕊演化

1、雌蕊瓣化

首先雌蕊的柱头伸长展宽,进而演变成黄绿色或带深色斑纹的内彩瓣,质地稍厚硬,不易脱落,容易区别于其他花瓣;最后黄绿色或带深色斑纹消失,色彩和瓣形与正常花瓣无明显区分。

雌蕊不同的瓣化和演化程度,对区分和构成花型,特别是对台阁花品种的花型形成和鉴定有重要作用。

2、雌蕊退化

随着楼子类品种的演化,在较高级的花型中(如皇冠型、绣球型),常见到雌蕊退化以至消失的现象。

二、芍药品种的花型分类特征

芍药品种单花类:花朵由单朵花构成

1、千层亚类:花瓣向心式自然增加,排列整齐,形状相似,由外向内逐渐变小;雄蕊只着生于子房周围,随花瓣增多而相应减少直至消失。花形扁平。

① 单瓣型:花瓣2-3轮,宽大,有发育正常的雄蕊和雌蕊,通常指原种型。

② 荷花型:花瓣4-5轮,宽大,形状大小相似,雄蕊正常或个别雄蕊瓣化成碎瓣、披针状瓣或须状瓣而散生在雄蕊群中;雌蕊正常。

③ 菊花型:花瓣6轮以上,由外向内逐渐变小,雄蕊正常,数量较少;雌蕊正常,数量增多或减少。

④ 蔷薇型:花瓣极度增多,由外向内渐小,雄蕊全部消失;雌蕊正常、退化变小或完全消失。

2、楼子亚类:外瓣宽大,2-3轮;雄蕊离心式瓣化,雌蕊正常、瓣化或退化。花形隆起或高耸(金蕊型除外)。

① 金蕊型:外瓣宽大,2-3轮,雄蕊花药增大,花丝变粗,雄蕊群呈鲜丽的金黄色;雌蕊正常。

② 托桂型:外瓣宽大,2-3轮,雄蕊完全瓣化成须状瓣、针状瓣或披针状瓣,由外而内稍大,直立于外瓣内;雌蕊正常或瓣化成舌状瓣,舌状瓣颜色或瓣端颜色常为柱头原色。

③ 金环型:外瓣宽大,2-3轮,雄蕊大都瓣化,瓣化瓣高耸,但雄蕊变瓣与外瓣间残留一圈正常雄蕊;雌蕊正常或瓣化。

④ 皇冠型:外瓣宽大平展,2-3轮,紧挨外瓣内环生少量须状瓣、针状瓣、披针状瓣或碎瓣,其上为雄蕊瓣化成的舌状瓣或披针状瓣,直立,隆起,簇生于外瓣内,中心有少量雄蕊,或退化成短小状态;雌蕊正常或瓣化、退化。

⑤ 绣球型:雄蕊大部分瓣化成舌状瓣,似次外瓣,盛开时全花丰满,形如绣球,中心雄蕊极少或退化;雌蕊变小或退化。

芍药品种台阁类:指植物开花时,花朵(或花序)中心或者花间之生长点经再次分化花芽开花的现象。在花朵(下方花)中心再形成1朵花(上方花),上方花与下方花相叠合,从而增加了重瓣程度,有些品种甚至由3花乃至4花叠合而成。

1、千层亚类:基部的单花(下方花)具单花类千层亚类的基本特征。千层台阁型(初生台阁型):下方花雌蕊正常或稍瓣化;上方花一般雌雄蕊正常。全花较扁平。

2、楼子亚类:下方花花瓣2-3轮,雄蕊瓣化,雌蕊瓣化或退化。全花高耸。

① 彩瓣台阁型:下方花雌蕊瓣化,雄蕊多瓣化;上方花雌雄蕊正常或稍瓣化。

② 分层台阁型:下方花雌蕊变瓣变得与正常花瓣无异,雄蕊变瓣较正常花瓣短小;上方花雄蕊亦多瓣化成短瓣,雌蕊瓣化或退化。全花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

③ 球花台阁型:下方花雄蕊变瓣伸长展宽与正常花瓣无异,雌蕊变瓣亦变成正常花瓣;上方花雄蕊变瓣亦多与正常花瓣难以区分,雌蕊瓣化或退化。全花球状。

“大大的花朵,片片精巧的瓣,似在莹雪中浸过,似用玉石雕刻,美得高雅,美得朴素,溢满了人间的纯洁。”花卉是人们生活很好的伙伴,种花养花的乐趣一般人难以探知!花卉种植的技巧和学问是需要学习和摸索的,如何少走弯路又快又好地种植花卉呢?以下是花卉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种植科普:芍药种植技术”,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