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直都是美好跟浪漫的象征,每个季节也会有象征每个季节的花,每个地方也会有每个地方代表的花。花卉好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下面是爱花卉网(xzh52.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养殖:大树进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您了解花卉行业能有所帮助。

科学、个性的设计,精心施工,采用适宜的绿化材料最终获得理想的园林绿化效果,是人们从事园林绿化追求的终极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是近几年的大树进城,园林绿化工程中对出现很多重植轻管的现象。于是,“大树进城”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美化的面子工程。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许多城市纷纷将大树甚至是将古树移栽进城。

1大树进城的意义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城市呼吸的“肺”。调查表明,大树的造氧功能和吸尘量分别是普通草坪的5倍和3倍;一定面积的树荫下气温相比草坪绿地气温大约低5℃。大树是都市的绿色的骨架,它能带给我们生命的体悟,它在改善城市生态与绿色人文环境方面的优越性能,让我们的都市生活变得更加的盎然,带给我们更多的诗情画意的感受。

1.1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作用巨大

在大城市里,高楼大厦、汽车尾气、水泥道路、噪音等交融忽扰,绿化面积相对较少。可以说这些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在绿化城市时,让园林观赏树种,让大树进城,能很好的改城市善居住环境。大树能向高空生长、发展,较少的占用绿化空间。同时大树枝繁叶茂,树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强劲有力,有效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增加都市中O2的含量,减少灰尘。

1.2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设计地位重要

进行园林绿化工作,当然离不开园林植物。大树是园林植物选用的重要材料,绿化过程中使用大树,效果显著,相对来说其它园林植物材料效果不够明显。

1.3“市树”、“市花”等象征作用

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树”、“市花”,在绿化工程中,设计栽植本地的“市树”对于突出地方文化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如无锡的市树是香樟树,在民间,人们也常把香樟树看成是景观树、风水树、寓意避邪、长寿、吉祥如意。香樟树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青睐。重庆的市树是黄葛树,该树与重庆人生命力顽强、不屈不挠、落地生根的性格有共通之处,黄葛树是重庆人性格的象征。

还有,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地系统的3个重要指标。园林绿化中,大树的运用能提高绿地率,增加绿化覆盖率。

2大树进城存在的问题

大树进城有着一定的意义,但是凡事皆有度,超过—定的度,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2.1大树进城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

许多进城的大树都是来自森林,或是乡村。而我们都知道,森林是一个整体性很强的群落,大树在这个群落中作用很大,将它移出在一定意义上比单一砍伐带来的后果还要严重,这样会对周围生态与环境产生影响,使其它植物种类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几年前我国北方频繁发生沙尘暴,给了我们很深刻教训与启示,牵一发而动全身,挖掘0.5kg发菜,0.53hm2草原沙化。还有,大树与周围的土壤、树下的地被、树上的鸟兽昆虫等是一种良好的依存关系,将大树挖出移走,会严重破坏完整的群落生态,严重的会出现水土流失等现象。

2.2大树移植成活率低

数据表明,大树移栽过程、进城死亡率几近5成。一些城市出于种种原因一味追求古树,加大成本从遥远的深山老林向城市移植大树。有的城市大树进城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大量移植与自己城市不能融合的大树。由于气候、移植技术的原因,加上大树自身适应能力低,在移植过程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都会造成大树进城后的不适应,树体叶落枝枯,甚至死亡,绿化效果不明显。

2.3大树进城带来了病虫害

乡村的树木因适应周围环境,虽有病虫害,因其生物多样性复杂和大量天敌存在,不易爆发。而单一的大树进入城市,树干中沉睡的虫卵们遂失去了控制而大量爆发。如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白蛾、扁刺蛾、星天牛等很多都是随大树而进城的。

3解决措施

我们应该认识城市绿化与大的生态环境的问题,理顺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界定苗木生产交易中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制止乱挖大树之风,做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同时满足城市绿化的需要。

3.1政府决策应“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针对大树进城的决策应该征求更多人的意见,做到“以人为本”。应该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百姓的利益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政府也要严厉打击一些砍伐、倒卖林木、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非法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国家林业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树木采挖管理的通知》,从法律角度限制了一些大树进城中存在的非法行为,从根本上对毁林毁树的不法行为进行约束。采挖树木应该注意基本原则,应最大限度的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保护采挖地的生态环境,不损害森林、林木、林地,一般都是在挖掘大树后,及时回土补种树苗。由相关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审批,确保树木采挖行为的合法、合理化。

3.2科学移植,保证成活率

移植大树要严格依照大树移植的施工规范,对大树的移植进城要充分准备,保证树苗成活率,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选苗时,应选择那些树势生长健壮,芽子饱满、无病虫害的树苗,这样的苗木恢复快;第二,起树苗时,最好选择粘土土质,土层深厚,土球不易散裂的苗木;第三,树苗能适应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苗木原环境条件适宜挖掘、吊装和运输操作,土壤不易松散;第四,要建立登记卡,记录树种、高度、干径、分枝点高度、树冠形状和主要观赏面;第五,苗木必须是已在苗圃断根屯集了3年以上或容器栽植苗,尽量不在非绿化季节临时断根带冠移植。掘起屯集苗时,应在大于原来土球直径30cm左右处下挖,保护土球外围新生根。

此外,苗木运到工地后,应随到随栽。最好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植前后,可根据不同树种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树体水分蒸腾措施,诸如喷施抗蒸腾剂、包裹树干、搭建荫棚等。移植树苗后修剪树冠,阔叶树保留1/3的冠幅,分枝至少保留三级,针叶树一般不短截,必要时只能疏去少数侧枝。忌移植后大力度修剪,更不能抹光树冠,或使针叶树侧枝过多地损失,树苗的浇水和养护工作也要科学,有实效。

总之,移植大树必须按规律办事,要依照大树移植的施工规范进行。应最大限度的保证大树移植进城的存活率,实现绿化效果。

3.3防病治虫

针对大树进城带来了病虫害应该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树种特性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勤检查,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发生病情,要对症下药,及时防治。

4结论

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化的道路还很漫长,城市平均绿化率接近40%,与中等发达国家的60%左右的绿化率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根据生活实际,用全新的理念,发展的眼光,绿化建设我们的城市。城市园林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环境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要正视城市园林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效的解决相关问题,要科学、理性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和社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和谐。

xZh52.cOm同步阅读

花卉科普:移栽地膜棉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移栽地膜棉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棉花栽培技术,这是近年来在科技发展与不断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新研发并推广应用的棉花生产方法。采用移栽地膜棉种植棉花可以使棉花早发,并加速棉铃形成,增多结桃数量,提高收益。实践证明这种棉花种植技术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然而尽管其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阻碍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后,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的建议,以供大家参考交流。

1.移栽地膜棉的生长发育特点

1.1缓苗期缩短,促进早发,生育进程加快

据观察,移栽地膜棉能缩短缓苗3-5d。尤其在棉花移栽遇到干旱天气时,移栽地膜棉不仅能减轻,甚至避免旱灾的影响,还能节约抗旱的投入资金。移栽地膜活棵快,蕾期日增高快、出叶速度快、现蕾早。地膜保墒增温,改善了棉花前期土壤环境,致使棉花整个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

1.2前期上桃快且集中

据调查统计,移栽地膜棉伏前桃占单株铃数17.1%-20.5%,露地棉伏前桃占单株铃数7.0%-13.2%;移栽地膜棉伏桃占单株铃数55.2%-61.3%,露地棉伏桃占单株铃数56.0%-61.8%;移栽地膜棉的伏前桃、伏桃和早秋桃占单株结铃数93.3%-95.5%,露地棉的伏前桃、伏桃和早秋桃占单株结铃数85.0%-86.2%,前者比后者高出7-10个百分点。

2.移栽地膜棉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移栽地膜棉种植可以加速棉花生长,提高棉花产量,因而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但其在实际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却严重影响了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烂铃、早衰以及残膜等。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2.1烂铃

出现烂铃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移栽地膜棉具有早发的作用,而使得棉花的前桃较多,占据总桃数的很大比例。当这些棉铃遇到持续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时,棉地的整体湿度较大,尤其的棉花枝的下部,光照较少,湿度较大,就极易造成烂铃的现象。这对于提高棉花增产产量是非常不利的。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移栽地膜棉出现的烂铃个数要比露地棉出现烂铃的个数每株平均多1.5个。

2.2早衰

所谓早衰就是指棉花在未完成整个正常的生命周期之前提前衰老的现象。早衰易使棉桃不裂开,棉花不易形成,影响棉花亩产量。出现早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移栽地膜棉在地膜的作用下,快速的将土壤中存在的各种养分在早期就吸收转化掉,以至于早期的棉株将养分消耗过多,而棉株的根系又不够发达,不能充分吸收深层土壤的养分与水分,使得后期没有足够的养分供应,从而出现早衰的现象。

2.3残膜

这主要是指在移栽地膜棉的种植中,必须要用到地膜。而当前农业中所使用的地膜又大多数是用普通的聚乙烯为主要材料,这种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很难分解掉,长年使用地膜种植,会对土壤造成大面积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土地的正常使用,也危害了自然环境。

3.对于移栽地膜棉种植问题的相关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在移栽地膜棉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棉花的高效生产,我们对移栽地膜棉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方法来应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减少烂铃、早衰现象,防治残膜问题。

3.1选择合适品种,合理密植

根据移栽地膜棉生长发育特点,移栽地膜棉宜选用中、迟熟、抗逆性强、抗倒伏、结铃分布均匀、株型紧凑、后劲足、不易早衰的品种。中等肥力以上棉田,杂交棉宜栽1.95-2.40万株/hm2,实践中根据当地地力、灌溉条件、种植水平和品种特性决定种植密度。单行栽植,行距保持1.1-1.2m,株距因栽植密度而定。适当扩大行距,尽量改善中后期中、下部受光条件。

3.2主动化调,去除早蕾

移栽地膜棉从苗蕾期开始,要主动进行化控。化控要遵循“前轻后重,少量多次”原则,5-6叶用缩节胺15g/hm2对水300kg叶面喷雾;9-10叶用缩节胺15.0-22.5g/hm2对水450-600kg叶面喷雾;16-17叶时用缩节胺37.5-45.0g/hm2对水600-675kg叶面喷雾;打顶后7-10d,用缩节胺75-90g/hm2对水600-750kg叶面喷雾。对地力中等偏上、灌溉条件较好的棉田,在棉株出现3个果枝时,去除棉株下部1-2个果枝,通过棉株成铃自身调节和补偿作用,使棉株结铃部位上移,集中成铃时间后移。

3.3适时揭膜,培土壅根

适时揭膜有利于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和深扎,同时利用梅雨季节降雨,提高土壤蓄水量,防止出现“膜心旱”。揭膜时间以盛蕾至始花为宜。揭膜后将残膜收集带出田外集中处理。移栽地膜根系浅,地上部重,易倒伏造成根系损伤,从而导致早衰,因而养根护根对防早衰直接和间接地起着促进作用,破膜后即进行中耕除草,并培土壅根。

3.4科学运筹肥料

肥料运筹采取“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的施肥策略。注重花铃肥的质量和种类搭配以及施用方法。移栽地膜棉不施蕾肥,施足底肥以满足苗蕾期生长发育需要,但底肥过多又会引起蕾期旺长,因此底肥宜选用缓释肥加饼肥。花铃肥要重施,宜分次施。初次花铃肥在棉苗始花便可施用,施尿素105-120kg/hm2、复合肥(17-17-17)600kg/hm2、饼肥375-750kg/hm2、氯化钾225kg/hm2,在棉畦间打宕深施。第2次花铃肥在棉株下部结住2个左右大桃时施用,施尿素105-120kg/hm2。打顶后7-10d内,施尿素120-150kg/hm2。8月下旬采用根外追肥。

3.5抓好病虫防治,分次收拣残膜

地膜棉前期生长旺盛,要加强棉盲蝽的防治。中后期的红蜘蛛、棉蚜为害,若防治失时,也是引起早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旦达到防治指标,立即施药防治。有条件的尽可能使用生物降解膜。若使用普通聚乙烯地膜,打穴移栽时,取出的穴土要放在沟中,移栽结束,再打碎覆在畦沿,切不可放于地膜上,以免影响揭膜和残膜收拣。一次未能拾尽残膜时,结合中耕除草、培土壅根工作,分次收拣残膜,最大限度地减少白色污染。

了解花卉:保护地果树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保护地果树栽培是随着现代育种技术不断推进和发展而出现的,这种果树栽培不仅以其超时令的特点丰富了现代人们饮食结构,如油桃、大樱桃的栽培,使四季果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保护地栽培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果树种植业的发展,给农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农业经济效益的较大提高。然而,在保护地果树带来较大收益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解决保护地果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保护地果树种植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逐渐成为了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目前保护地果树栽培存在的问题

1.栽培设施过于简陋,树体种植不科学

在现阶段的保护地果树栽培中,由于不具备相应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得栽培设施不合理,大部分存在绿化苗木栽培场所的棚体过低,使种植的树种生长过矮,不能充分利用空间,得不到自由生长,而且由于空间原因,存在栽培的密度过大,树体和树体之间间隔太小,不利于生长,再有就是普遍存在种植棚通风条件不好,影响正常生长,不利于果品质量和数量上的提高。

2.棚膜的选择不合理,栽培设施光照不足

光照对植物的生长是十分重要的条件,而由于保护地果树栽培的相应标准和技术不到位,在棚膜的选择上,往往由于经济因素选择质量差,透光性不好,甚至是旧的棚膜。导致栽培棚内的光照不足,使果树的光合作用不能充分进行,导致果树的生长周期异常,影响果实的正常成熟和果树正常生长,进而影响了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3.在树种的选择上不科学

由于对适应保护地栽培的果树树种不够了解,所以在栽培树种的选择上往往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对于相应果树生长所需要的光照及温度、湿度,还有相关的种植技术都掌握不足,所以出现果民自己盲目种植,导致耗时栽培却得不到相应收益,严重亏损。

4.对栽培棚内的温度变化和调剂掌握不足

保护地果树种植的重点就在于棚内温度和光照,由于现阶段的保护地果树栽培都是面向市场,所以一些果民为了使果品的提前进入市场,在栽培过程中过早升温,违背了果树的正常生长规律,升温过快,使地表温度和棚内温度不和谐,果树的根系等不到有效生长,导致果树正常休眠中需冷量不足,结果出现成果率过低,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5.栽培过程中植物调节剂使用不合理

运用植物调节剂历来是果树种植的重要工作,许多果农为了使果品提早走入市场,在栽培过程中使用如乙烯利等促进生长的植物调节剂,然而由于在栽培过程中,植物调节剂使用过多,使保护地果树的成果率严重下降,如此一来,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亏损,而且过多的使用植物调节剂,果品本身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较大危害。

二、推动保护地果树栽培的对策

针对上述保护地果树栽培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如何推动保护地果树栽培,带动果树种植业的产业发展,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因此,面对保护地果树栽培中存在问题,积极提出应对方案和对策,是果树种植中的首要内容。

1.完善果树栽培的设施和条件

针对现阶段保护地果树栽培的设施过于简陋问题,建造一个设施完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透光强度、合理的温度调节、利于保护地树种生长的栽培环境,科学地掌握相应树种的日光条件,合理设计栽培温室的高度和墙面厚度,保证果树在温室内能够充足地生长,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保持充足的温湿度和透光度,以及良好的通风性。这样,不仅使果树栽培有较高的成果率,而且果品的质量上也会有较大提高,从而增加了果民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保护地果树栽培的管理工作

日照作为果树生长至关重要的条件,充分合理的光照,是果树成果率和食物成熟的根本保证,由于保护地果树的反时令性,冬季日照的时间短,温度低,所以在冬季阶段对果树栽培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冬季时,对于温室棚的草毡要及时、适时的进行揭盖和覆盖,既要保证果树有充足的光照,使光合作用有效进行,还要保证温室内部的温度,维持果树的正常生长,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避免雨雪、寒冷空气,因此有效掌握草毡的揭盖时间,对保护地果树栽培有重要作用。

3.科学合理地选择树种种植

在保护地果树树种的选择上,一定要对事前的树种生长情况和果品的市场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树种种植,例如想过早投入市场的需要选择冷量小的树种种植,这样可以适当的通过升温促进成熟。还可以选择果实成熟周期短的树种种植,如油桃种类中的丽春。

4.合理调节温室内部的升降温时间和速度

保护地果树种植主要就是以温室内部问题调节来达到果树的特殊生长,因此依据栽培树种的生长规律,对温室内部的温度合理的调节,是保护地果树栽培的重点内容,通过合理的时间计算,保证树种获得充足的温度,保证树种的良好生长。

综上所述,现阶段保护地果树栽培存在问题,但是作为果树种植业的重要内容,保护地果树的栽培是果树种植业走向产业化的主要发展内容,因此,面对保护地果树栽培的种种问题和误区,采取科学合理的果树栽培方式,了解树种生长特性,对温室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维持充足日照等植物生长条件,保证果树的正常生长,从而使国民增加经济收入,农业获得充足发展。

花卉相关知识:花木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花木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而新型病虫害也在逐渐增加。由于部分杀虫杀菌剂的长期使用,且未进行更换,使得部分病虫害对于该杀虫杀菌剂的抵抗性越来越强,致使一旦发生病虫害,则极易引起严重的损失。在花木病虫害中所应用的防治方法有多种,例如化学防治、物理防治、耕作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现对其防治要点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花木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农民对农药的科学使用缺乏认识

由于农民未能充分了解所应用农药的特点与性质,导致农民在面对花木病虫害时采取见药就用的错误做法。农民未能针对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农药,因此大幅度降低了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个别农民在见识到某种农药的杀虫效果后,便习惯于对花木应用同一种农药,在发现药物效果渐渐下降后,则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使得病虫害对该农药产生了抗体,减低了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一些农民由于未能对农药有充分的认识,具有“农药毒性越高,防治效果越佳”的错误想法,在使用期间不遵循用药标准,乱用高毒性农药,导致花木死亡。少数农民在花木防治上,将多种农药联合应用,导致农药原本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受到了影响,例如乐果与石硫合剂联合应用,由于两者的酸碱值差异,使得2种农药的效用被分解,达不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1.2对病虫害认识不足

现阶段,花木病虫害具有多种类型,特别是保护地花木,高温、高湿环境等均利于花木病虫害的发展,而农民由于对病虫害认识不足,在病虫害发生时,无法正确区分病虫害的类型,更谈不上正确用药。

在花木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防治方法,不仅可保护环境,还可减少农药残留。但是不少农民过于依赖化学防治,且用药缺乏合理性,既达不到防治效果,还污染了环境。

2花木病虫害防治对策

2.1构建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测站点

相关部门应及早构建病虫害预报站点,加强对病虫害的全面调查,发布正确的防治情报,给予广大农民及时的指导。此外,应加强研究病虫害的预测技术、防治技术等,总结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2组织技术培训

农民对于农药、病虫害等的认识不足是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的主观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如农技部门、植保部门等)应结合当地的病虫害类型,组织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使农民对于当地的病虫害情况以及农药的使用知识有系统的认识,以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3积极宣传其他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多是应用生化制剂、微生物农药等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从而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保护环境与人畜。现阶段,在花木种植中所宣传推广的生物防治技术有多种,例如抗生素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以虫治虫等。

(2)农业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是指通过采取农业措施(如间作套种、轮作倒茬、清洁田园、中耕除草等)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通过此类措施可改善田园的环境,使病虫难以生存,在根本上对病虫的发展进行控制。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中应尽可能对物理措施善加利用,如机械捕捉害虫、性诱剂诱杀、色彩诱杀以及灯光诱杀等。

(3)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通过化学农药防治时,在应用农药时需对以下要求严格遵循:一是在用药时,应结合病虫害类型而选择相应的农药,通过对症下药而预防误用农药的时间,达到防治目的;二是掌握好对花木的防治时期,密切关注植保部门在病虫害方面的情报,并结合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环境状况等,合理用药;三是用药过程中,注意控制好农药的剂量以及用药频率,防止病虫对农药产生抵抗性。

(4)注重对病虫害的预防。采取栽培措施促壮花木,将花木抗病性提高后采取喷药防护措施,防治病菌的入侵。对于已受到病虫害损害的花木,则结合其损害情况(例如损害部位、损害程度、发生范围等),对花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喷施生物药剂或化学药剂、浇灌、诱捕、人工摘、人工修剪等)进行控制。例如:人工摘除花木中病烂部位以及虫果等;人工挖出在地下的病虫,并剪除受到损害的枝梢;人工刮清枝干表面的虫体、烂皮、蛹卵等。

(5)性信息干扰。该方法通过提取鳞翅目害虫的性信息素,并进行人工合成,将其施放在花木中,从而对鳞翅目害虫交配造成干扰,实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相信《花卉养殖:大树进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鲜之花网”是您了解花卉,种植花卉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xzh52.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水培花卉发展及对策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