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喜欢花的人非常的多!正因如此,很多人在赏花种花中找到乐趣!要侍弄好多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遇到种植难题如何解决呢?下面是由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瓦苇植物的水苔发根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这个方法建议在秋季或春季的环境下实施。我经常会得到一些无根、或者是根系严重腐烂的植物,有时候,腐烂甚至已经波及到了植物的本身。但是多肉植物是很强大的,她会发挥自己的习性。

在2007冬季记录3中有过一个比赛Haworthias用湿苔发根和用普通介质发根的对比。通过比赛看效果,对方是成功的,最短只用了4天时间就可以真正的出根了。最近,当我在花房里观察植物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这个湿苔操作法。以下是在青木温室网站相册(五)里发布的照片。

尝试湿苔发根,苔藓能发挥作用吗?难道不会腐烂吗?好吧,可能会有更好的发根办法,我不能确定我这个办法是最好的,所以请高手们不要过于追究。

操作需要的材料:身体受伤或无根的瓦苇小苗、叶子、无釉的花盆或塑料花盆甚至是盒子都可以、湿苔、メネデール(一种植物活力素)、手、耐心

※HB-101(另一种有机植物营养活力液)看起来不错,但是我这次用的是メネデール(植物活力素)。

操作方法:把メネデール(植物活力素)稀释在大量的水中湿润苔藓。铺平表面,把我们的植物埋进我们为它们配制好的环境中。湿苔和盆子可以进行消毒,不过我自己没有这样做。

※我用的是素烧盆和塑料碗,不过我从照片里看到过更多的容器。普通的塑料盒子也可以用,但要根据你自己的环境。

随后的管理:(介质)干燥后用被水稀释的メネデール浇灌。然后仔细观察,直到长出约5毫米左右的根为止。(然后移栽到正常的介质里)

看下图,这是一个是我们熟悉的盆栽,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现在被种植在潮湿的苔藓里

用一个塑料袋套起来,以保持湿度和温室效应。也可以有防臭效果,毕竟,它们是被种植在室内的。有可能的话,最好在袋子上开个洞,可以透气。

上一次的扦插,几个植株已经成功经历了发根的旅程,你现在看到这是第二次的扦插,也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到底有没有出根,我也不知道。

好吧,让我把周围的水苔挖开看看吧。盆里的水很多,这是我手欠的功劳。成功了,这次扦插的已经全部出根了,玉扇本来是很难出根的,但是这次,玉扇居然长出了三个方向的根,很强哦~

这是第一次扦插的成果,标签上写的是龙鳞,这和盆里到底种的是什么植物没有关系。这个,你如果持续观察,你将会看到,叶片将逐渐饱满。

注1:需要注意的是,几天内必须持续保持湿度,大约在12周时间就可以在出根,不要频繁地翻动查看,以免刚长出的根被折断(水苔呈长纤维状态,有粘连,拉动时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话,就又要重新开始了。

注2:冬季或在室内管理时碰上梅雨天气时需要特别注意。但你如果能保证充足的阳光或有温室,就没有问题了。(为了防止霉变)你可以用注射器(滴管)时常滴一点醋,听说有效果,但是我没有试过。

然而,也有些时候并不适合这个方法。

水苔发根,个人认为,除了严冬和酷夏,只要有适度的阳光,并且通风,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你也可以把这办法用在非多肉植物上,只要你喜欢。

补充07.1.10

景天类的情况。据Bisui描述:

景天类植物生命力较强,所以扦插的时候介质应该适当干一点,太湿的话,可能会引起茎腐病或其他因为水份造成的病害(我声明,我没有实践过)不过,有一点是可以预见的景天类的植物根系细长,须根很多,用水苔发根的话,须根会纠结在介质里,造成无法取出的后果。

通过这次扦插,我们可以知道,瓦苇植物的状态是否日渐强壮,取决与是否有合适的扎根环境,比如上述的那些瓦苇,就可以用湿苔或附生方法种植。那么,(难道)观叶植物就是这样来发根的吗...无论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尽快发根,我认为是一种好的选择,(有利植物尽快恢复)但是,无论你同意不同意我的看法,风险却只有你自己来承担。

XzH52.COm小编品读

瓦苇植物的砍头繁殖(图)


一直以来风筝的瓦苇植物都是小苗养到群生,微微好点的品种基本不砍头繁殖。寻遍了整个网络,也没有找到几篇详细记录瓦苇植物砍头繁殖的文章,于是乎风筝决定给花友详细记录一下瓦苇的砍头繁殖,以供参考。

首先风筝找了一段平时钓鱼用的尼龙鱼丝线,粗约0.3毫米,长度30厘米左右,鱼丝线不能太细了,太细容易拉断,太粗了对植物受伤面积会更加大,当然能用细点最好了,因为有的植株生长比较紧密,太粗了鱼丝线到不了植株叶片的基部。

有了鱼丝线,当然也少不了几个薄薄的标签。标签的作用是可以撑开点叶片的缝隙,让鱼丝线好滑入到需要砍头植株的叶片基部,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防止因为鱼丝线下不到叶片基部而直接拉散架。

这盘就是风筝准备砍头的普通磨面寿,已经爆了很多侧芽了,侧芽和主头间连接非常紧密。风筝找到准备砍头的位置,小心的插入塑料标签,尽量撑开点叶片的间隙,在塑料标签的外面套上鱼丝线,打一个半结。轻轻拉紧鱼丝线,让鱼丝线慢慢滑入到叶片基部,因为塑料标签是塑料的,鱼丝线在外面,且叶片生长有一定的倾斜度,拉紧鱼丝线,就比较容易滑入到叶片的基部,因为标签是塑料的有一定的硬度,拉紧鱼丝线滑入基部的时候不会对叶片照成大面积的损伤,对于有的叶片因为生长实在是太紧密,光用标签也无法滑入到叶片的基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薄的标签把鱼丝线轻轻推入到叶片的基部,同时慢慢拉紧鱼丝线。

慢慢拉紧后,鱼丝线就进入了叶片的最基部,因为打了半结,用力拉紧,鱼丝线就如同刀一样割断了植株的茎,因为侧芽长的比较小,插入标签的时候有的叶片略有受伤,不会影响侧芽的生长。可以看到的是用鱼丝线砍头后的伤口是如此的平滑。

分离后的底座和植株头部伤口都分别倒上点杀菌剂,风筝用的是硫磺,效果比较好,多菌灵也一样的。当然,自然的通风晾干也是一样的。

几天后把晾干伤口的植株直接放在干的或者是轻微湿润的土表发根,发根后再给水,期间阴凉通风就好。

半结勒过的鱼丝线,如果半结可以解开鱼丝线还可以继续用,解不开就直接丢弃于可回收垃圾桶了,带结再次砍头,结的位置会把植株伤口弄的更大的。以上仅是风筝的个人瓦苇砍头经验,仅供参考。

瓦苇植物的种荚管理和采收


现在逐渐有很多花友开始进行瓦苇植物的有性繁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其中的乐趣真是难以言表。可由于经验的问题,很多的花友总是想知道成功授粉后如何保护好种荚以及何时采收的问题。结合大家的问题今天聊聊种荚的管理和采收。

授粉成功后通常三天左右就会发现雌蕊的子宫开始膨大,颜色变深,这预示着你的授粉基本上取得了成功。有了种荚之后的植物管理与日常的管理基本相同,这期间也没有特别的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种子在种荚内逐渐的开始发育、生长,这时的种荚也逐渐的变大,可以清晰的看到种子的排列和凸起,种子这阶段的生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见图一)。

种子的成熟时间与温度光照等因素有关,这里不再详述。在以前我刚刚开始学习授粉的时候,也曾看到有的花友说要用一些保护材料将种荚保护起来,譬如丝袜、纸包等,我也曾尝试着用胶带纸将种荚包裹起来,其主要的目的是担心种子不能及时的采收而蹦出来(现在想想有些的可笑啊,呵呵)。

通过这两年的体会,本人认为这种的担心大可不必,其理由主要是:首先我们爱好者授粉成功的种荚数量不会是相当的巨大;第二就是当种荚将要成熟的时候,我们都会比较关注;第三阳台族的花友通常都是室内养殖,光照和风力不是很强。

基于以上这些的因素,只要是我们勤于观察、及时采收,那么就不会使得种子成熟后蹦出来。(图二)所示的就是种荚即将成熟的阶段,这阶段种荚的上端略微开口,种皮的颜色开始出现枯黄,这样再等一、二天的时间根据种荚开口的大小及时采收就完全可以,我相信90%的花友不会出现有了种荚忘记采收的情况,除非你是出差或者是生病住院。

种子采收后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注意防止种子霉变,因为这时的种荚或者是种子都带有一定的水分,因此要对种荚或者是种子进行必要的晾晒,然后分类进行保管。对于亲本不同的种子,书香建议花友们要做好详细的亲本记录并分别包装,包装后的种子可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或者是冰箱里,以待适宜的时机进行播种(见图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说明:以上的植物介绍均来源于自己的种植和实践,一家之言,未必正确,希望仙友们不吝赐教。

浅谈家庭瓦苇植物冬季的闷养


很多人都认为多肉植物生长在沙漠地区,根本不需要浇多少水,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认识上的误解。多肉植物尤其是瓦苇植物相比其他的植物而言,的确是能够耐较长时间的干旱,但不是绝对的说这些植物不要浇水,这是因为瓦苇植物主要产自南非的Cape地区,而Cape地区由于气候多变,在瓦苇集中的地区气候通常是有二个雨季,也就是说夏季和冬季都有雨水,因此说对于这类的瓦苇植物应该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合理补充水份,而不是不分具体情况机械地每天或者是隔几天浇几次水。任何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份,同时对于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其实也是有着很高的要求。

瓦苇植物对于光照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比较喜欢较大的温差来促进生长,而空气的相对湿度过低对于家庭养殖来说往往会使得植物表皮加速老化,叶片色泽黯淡无光,老叶脱落叶尖枯萎,植物特征表现不明显,植物的观赏性大为降低,同时过低的相对湿度还会诱发红蜘蛛等病虫害的发生,对植株造成危害。我是北方的花友,对于北方的花友来说,冬季室内有取暖设备,因此室内温度较高但非常干燥,相对湿度通常是很低的,因此要想植物养的水灵并且叶面光亮、鲜润、饱满,就必须提高和改善养护环境的温差,提升空间的相对湿度。

花友家庭养殖瓦苇植物大都是放置在窗台或者是封闭的阳台上,这是由于光照比较好的缘故,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是无法改变大的环境来提高养护环境的相对湿度,即便是使用了家庭加湿器但对于诺大的空间来说,那也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植物所需要的湿度问题。大的养护环境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要想提高养护环境的温差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惟一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在局部环境上做足文章。

对于改善局部环境的做法,花友们从各自不同的条件想出了很多办法,譬如用塑料薄膜来封闭花架、自制建议塑料薄膜小温室等等。受花友们的启发并结合花友们的做法,我基本上是采取了二种改善提高空气相对湿度的做法,一个是玻璃缸,再者是塑料杯。我是在2009年的1月份进行过闷养,效果不错,今年冬天再次开始闷养,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做法,供花友们参考:

一、自制玻璃缸

用无色透明玻璃按照自己的空间和要放置植物盆器的高度来自行设计玻璃缸的长宽高,按照尺寸切割(去建材市场玻璃店可以加工)后,用透明玻璃胶进行黏接。黏接后放置一天后待玻璃胶完全黏合后方可使用。这种玻璃缸适合摆放较多的花盆,同时相对空间较大,空气较多,密闭性比较好,因此玻璃缸内的温湿度都是比较理想的。但要注意每天要掀盖通风,缸内的水不要积存避免盆内积水造成植物烂根。

二、利用透光性较强的塑料制品制造小温室

无色的透光性较强的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获取,如可乐瓶、一次性塑料碗(盆、杯子)、塑料袋等。结合自己家庭养殖的盆器大小选用合适的塑料制品,将这些塑料制品直接套在植株上即可。塑料制品上可以开孔便于通风但也可不开孔,这要仙友们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各自选用。我是使用塑料杯来使用的,由于是塑料杯直接扣在花盆的盆土上,因而密闭性不是特别好,所以我除了浇水以外基本上不再每天打开进行通风。

注意事项:

一、闷养的植物突然变换养护环境往往会造成植物窗面开裂或萎缩,所以当气温回升的时候要加大掀盖的时间,让植物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防止突然变换环境造成植物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带来的损伤甚至是死亡。

二、闷养过程中浇水的频率要降低,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很容易造成植物烂根或者是生长速度过快而出现植物窗面开裂的现象,这一点我是有过教训的:

三、长时间闷养会造成植物的抗体下降,因此闷养的时间要从入冬开始到翌年春天气温回升后再及时去除。

四、闷养使得局部空间的空气湿度过高,会孽生病害、介壳虫,所以要结合植物的状态适度的调节局部环境,同时还应考虑其他管理措施带来的影响。

南非瓦苇、番杏多肉植物的家庭种植(三)


五、种植介质的选择及其应用

种植介质,指的是盆花根系生长的媒介,主要功能是固定植物,提供养分。这个媒介不单单是土壤,也包括各种有机类、无机类的无土栽培介质,常见的如:树皮、泥炭、蛭石、陶粒、兰石等,另类的如:煤渣、岩棉、聚酯泡沫颗粒、烂棉花等。当然也包括水培和空气栽培。

总之,理论上来讲,能够在水湿和根系生长过程中保持物理结构不轻易改变,不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变化,能够吸收、缓释水养的,粒度适中的材料都可以拿来作为栽培的介质。

但是这仅仅是理论,大多数情况下,植物只能生长在适合自身的介质中,这里所说的适合包含很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比如酸碱度(PH),土壤盐分含量(EC),介质成分,有机物含量,分解程度,粒度大小等。另外,单一的介质由于不能提供全面的养分,或者某种成分的含量过于集中,所以也不适合栽培植物。(这里不讨论水培,实际上水培也需要从外界给予丰富的养分才能让植物生长)

这里需要推广一个概念介质的亲根性。

介质的亲根性,实际上应该叫做根系对介质的选择性。简单的说;植物的根毛喜欢攀援在哪些物体上,哪些物体的亲根性就强。这一特性是由植料的化学性质、物理形态、颗粒大小决定的。一般颗粒较小,硬度较低,质地较酥松、偏酸性的介质亲根性较强。亲根性很重要,它说明这种介质的各种性状都非常适合植物。根系上的根毛能够长期在上面生长、吸收水养。当然,也不是说其他亲根性不好的植料上就没有根毛附着,因为植物根系对植料的选择不是事先预见的,而是事后纠正的,所以亲根性不好的植料上根毛也会试图生长,但寿命会很短,无形中会增加植物的消耗,浪费精力。日积月累,植物生长的差距就会很大。我们平时翻盆的时候会看到,有些植物的根系上很干净,粗根细根都是光溜溜的。而另一些植物根系上却很脏,从上到下沾满了植料。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后者的根毛会更加发达,而上半部分往往更加健康。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两盆植物所用的植料往往不是一样的。这就说明了介质亲根性的存在。

理论就不多介绍了,还是来讲讲实际的。

1、各种栽培介质的介绍:

(1)赤玉土

对于家庭多肉植物栽培,最好的当然是模仿原生地的土质。总体来说,非洲当地以沙土质为主,其中砂和碎石的含量大约在80%左右,部分树荫和草丛中的土表覆盖有一层薄薄的腐殖质。土壤含水量极低,广袤地区下挖1米也不见一点湿气,但是在灌木覆盖的地区,30公分以下可见略微潮湿。从以上情况分析,原产地的土壤成分也就相当于粗砂+腐叶+碎石。应该说,这样的土对于广大多肉植物爱好者来说并不难获得,而欧美等地的爱好者也确实是在利用这样的介质在种植多肉植物,效果也不错。但是对于家庭栽培来说,这样的配土显的太过厚重,对于在阳台或花架上大量栽培的爱好者来说,不是太合适。而且也略显粗糙,不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喜好

所以,以日本人为代表的小资人群,开发了以赤玉、鹿沼等火山灰为主的栽培用土,除了满足了国内大多数爱好者的需要,也为岛国的经济贡献了若干个百分点。以这两种为代表的配土材料,实属中规中矩,其成分在理论上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植物对介质的要求。日本人使用赤玉土的历史有据可查的可以追溯到20年前,当年樱桃小丸子热播的时候,片中有一集小丸子她爷爷就在那里筛赤玉土,估计也算是那时候的植入式广告吧。

日本人除了多肉植物以外,在其他植物的栽培中也大量的应用赤玉这种材料。并以产地不同开发出了适合不同用途的产品,这里并不是在帮忙给赤玉土做广告。日本是园艺大国,但是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充分利用自身多火山的条件也是个无奈之举。穷人当然有穷人的活法,于是跑去富士山下挖点火山灰,后院歪脖树下去检点烂叶子,拌巴拌巴就拿来种花了,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于是这仅有的资源就被不断的开发,研究,并且系统化,市场化,积累了几十年,形成了一套非常健全的产业链。规模化、企业化的东西,当然会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于是,四川的仙土被比下去了,东北的泥炭也被比下去了。。。。。。话讲回来了,我并不是迷信日本货,我迷信的是制度,体制下的东西一般总要比小作坊乱采乱挖的东西要稳定的多。

赤玉土最大的好处就是低肥,微酸,透气,保水,以上4项几乎已经满足了大多数植物的生理需求,而对于多肉植物的生理特性来说,几乎已经做到了绝配。一般的初级玩家在利用赤玉土进行多肉植物栽培时,无需太多的指点,都能养的不错,所以,赤玉土也可以称为傻瓜用土,它的特性使得多肉植物栽培的门槛大幅降低,再加上价格也是不上不下,所以赤玉土也可以说是促进多肉植物在国内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并不是所有赤玉土都适合多肉植物的栽培,前面说过,产地不同,功能不同。对于多肉植物来说,国内贩卖的赤玉中以龙泉这个品牌最合适。很多同学喜欢用二本线,其实二本线强调的是坚固、不粉化。其质地是高温烧结重粘土,透气性比较差。一旦粉化,盆内的土壤结构会被极大的破坏。而且由于质地较硬,所以亲根性也很差,拿来种洋兰、草花、松科植物勉强可以,对于多肉植物来说,就不是那么合适了。而龙泉的质地是沙土,虽然团粒性较差,容易碎裂,但是其质地决定了它就算全碎了也是沙壤土。其基本的功能不会全部丧失。而且龙泉不是二本线那种烧结土,所以其内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土壤的成分接近原产地土壤。

当然,除了赤玉,其他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相反,有很多材料虽然功能不是很全面,但是某方面的特性却是大大超过中规中矩的赤玉土的。比如:

(2)泥炭

泥炭是灌木和苔藓类植物的尸体经过千百年的腐烂堆积而成。由沼泽植物演化而来的属于低位泥炭,含水量大,腐化程度严重,腐殖质含量高,但EC值很高,PH值偏低,东北黑泥炭就是其中的代表。高原和局部平原地区苔藓地衣类植物演化而来的是高位泥炭,由于长期处于干燥环境,并且经常接受日晒雨淋,所以腐化程度较低,腐殖质含量少,但是EC值也很低,PH值略低,以进口FFD泥炭为代表。对于植物来说,腐化程度低,腐殖质高,EC值低,PH略呈酸性是最佳选择,所以以上两种泥炭从特性上来说各有千秋。但是综合来讲,栽培多肉植物还是用高位泥炭更加有利。

泥炭我们习惯将它作为配土中提供有机质的媒介,全颗粒介质中适当添加也可以起到疏松土质,加强土壤对肥水缓冲能力的作用,另外由于其纤维状的结构,所以可以营造适合植物根毛生长的微环境,对幼苗、弱苗的发根、复壮有特效。

(3)兰石

普遍认为的兰石应该是一种火山灰产物,也就是浮石、搓脚石一类高温发泡的矿石,不过也有人工合成的替代品,如塘基兰石、日向石等,由于性状都差不多,所以也不分开描述了,本文统称为兰石。

兰石由于相对土壤来说质地更坚硬,吸水后保水能力要弱的多,所以可以认为是一种疏水材料,其内部的气孔虽能短暂储水,但是由于还不能达到产生毛细现象的程度,所以脱水很快。但是其气孔能减小土壤密度,达到疏松土壤的效果,天然火山灰质地的兰石的PH应该呈酸性,但人工合成的据试验是呈弱碱性的,所以在使用中要区别对待。

由于兰石相对土壤来说水饱和程度低,所以配土中添加兰石可以降低盆土的总体水饱和度,相对而言就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氧量。这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透气,石头是不会呼吸的,所谓的透气,只是间接达到的效果而已。

兰石无肥,EC值根据产地或来源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普遍认为人工合成的EC值会略高,所以在实践中应该首先选用天然的材料。

(4)树皮

可以用来作为园艺材料的树皮常见有2种,一种是松磷(就是松树皮外面的疙瘩),松磷价格较高,而且腐化程度很低,所以一般作为园艺覆盖的材料,不太适合用做栽培介质。其次是落叶类乔木的腐化树皮,这种树皮大多产自中原地区丘陵地带落叶林中的天然腐化堆积层,比较合适的腐化程度为35年,相比泥炭,其结构更加稳定,不容易被挤压变形导致土壤板结,并且树皮缓释有机质的能力更好,所以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材料。

树皮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有杂质混入,由于大多是天然采收,所以里面难免有虫卵、草籽、以及腐化不完全的其他有机质,这就很容易导致种植后盆内的生物体数量超标,通俗地讲;就是会有害虫和杂菌滋生。所以树皮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筛选、暴晒或者高温处理,这也是在家庭环境中制约它使用的一大缺陷。

(5)蛭石

蛭石是云母岩的高温膨化物,同原矿石相比,就好比是爆米花和大米的区别,蛭石的密度极低,内部空隙很大,一般在工业上用做保温材料。在园艺上用做疏松土壤,快速透水、储水并进行缓释的改良添加物。

蛭石的水饱和度很高,单位重量的蛭石可以吸收4倍于自身重量的水。而且,虽然蛭石锁水性很好,但是其水传导能力却相当强。换句话说,就是盆土内添加蛭石浇透水以后,土层上下干燥的速度差比较小,这样一来,更方便栽培者通过观察土表的干湿来判断盆内的含水情况,从而减小了管理的难度。

蛭石虽然是无机类矿石,但是它自身独特的离子交换能力却让它具有活性。具体的知识很深奥,这里也不冗述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具有活性的蛭石能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并且主要是群根的生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般介绍花卉扦插、发根的文章中,都会建议大家用蛭石来作为介质。所阐述的道理不过是因为蛭石不含养分,比较素净等等,但实际真正的原因却是利用了蛭石的离子交换能力。

但是蛭石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易碎,时间一长就会变成粉末,并且会相互粘连,最终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土壤板结。所以蛭石只能作为幼苗、弱苗期的复壮或扦插发根时的临时介质,并不太适合大型植物使用。

(6)珍珠岩

也是一种疏水、透气的材料,除了价格便宜,其他没有什么优点,规模化大批量种植的时候可以替代兰石使用,以节约成本。但是,家庭种植,不建议使用。一来是因为重量太轻,一浇水就到处跑,极其不美观。二来;这种材料粉尘极大,可能含有重金属成分,从环保及人体健康角度来讲,是不符合要求的。

2、栽培介质的应用

以上,明眼人可以看出,我还是偏向于赤玉土的。的确,用到现在,兜了不少圈子,我觉得还是赤玉最好用。我不追求什么特殊效果,只要植物健康,哪怕外形上不那么标准也无所谓的。所以中规中矩的赤玉无疑就是首选了。

当然,再好用的东西也需要使用技巧,相比日本人大比例的使用赤玉、鹿沼等材料,国内更倾向于混合配比,一般玩家都会用轻石,泥炭,兰石等材料进行搭配,主要原因当然是让土壤成分尽可能的丰富,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再就是部分高级玩家也看到了赤玉土的不足,利用配比来扬长避短。取各种材料的各异的特性来满足自身不同的需求。

对于我们重点关注的多肉植物来讲,进行配土有2个系统,一是以瓦苇为代表的肉质根植物,二是以生石花为代表的半木质须根性植物。

(1)瓦苇类植物的配土

瓦苇类植物,我们前面讲过,具有粗大多汁的肉质根群,对土壤的要求是透气大于保水。在配土中,需要大量利用土壤的透气能力,尽可能配出能满足空气流通同时又能保持湿润、肥沃的栽培介质。但也要同时考虑到盆土整体对植物的支撑能力。

知道了赤玉的特性,配方中的主材当然就是赤玉,但是赤玉土养分不全,大比例使用会造出植物营养的缺失,而家庭栽培用肥很难掌握,所以就需要我们提前在土壤里添加营养物质。这里建议营养物质使用泥炭,并且最好是由东北泥炭衍生出来的颗粒泥炭。从而在增加土壤养分的同时,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保持透气性。

当然,对于技术成熟的老手来说,纤维状的泥炭能产生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前面讲过,纤维状的结构可以营造根部的微环境,而且可以增加根系和土壤的接触面积。所以,对于能够妥善控制水分的同学来说,使用纤维状的泥炭相比使用颗粒泥炭,能够更加有利于根毛的附着以及生长,从而大幅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对于生长缓慢的瓦苇类植物来说,提高生长速度也就意味着早日体现植物的性质,早日开花结果,繁育下一代。

其次是疏水类材料的添加,赤玉土虽然是团粒结构,土粒间有大量的空隙可以排出多余的水分,但是由于颗粒本身就有很大的蓄水量,而且赤玉时间一长在根系的作用下也会散裂,所以,还是需要结构相对稳固的兰石来加强和维护盆土的透水能力并且降低平均含水量。兰石是配土中的调节剂,可以通过增减兰石来配出适合不同植物使用的介质。

以上3种成分,分别定义为:主土、营养添加物、含水量控制材料,颗粒大小3-6CM,纤维泥炭的话,要用1毫米的筛子筛去粉末后使用。这3样配比可以满足植物的大部分需要。至于其他材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适当添加了,比如喜欢色彩丰富点可以加点红色的火山石,植金石。有旺根需要的可以添加蛭石,种生石花的同学可以加点熏炭(这东西实际上只能起到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所以在瓦苇栽培时没什么用处,除非是半炭化的,可以略微提供有机质)等等。

介绍几种个人正在使用的,比较称心的配土:

赤玉:兰石:颗粒泥炭=5:3:2颗粒大小3-6MM适合深盆,和粗大根的品种:如万象、玉扇等。

赤玉:兰石:纤维泥炭=4:4:2颗粒大小3-6mm适合浅盆,根系不那么粗大的品种或者是正在发育的半大苗。

微粒赤玉:蛭石:微粒兰石=1:1:1颗粒大小1-3mm适合叶插发根及幼苗的栽培。注意配比中的蛭石,请复习前面关于离子交换及亲根性的知识。

(2)番杏类的配土

番杏类植物大多以半木质化须根为主,并且由于此类植物有休眠的特性,需要在某个时期保持盆土的干燥,所以配土的关键在于需要同时满足须根需要的紧密环境以及快干的要求。

紧密和快干,这两个概念看起来矛盾,其实从原产地的土壤进行分析,这两个特性是同时存在的。原产地的砂质土壤正是有以上2个同时存在的特性,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欧美等地的爱好者也喜欢用类似的沙土进行番杏科植物的栽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前面讲过,家庭环境最好是用其他东西来替代,以避免过大的土壤密度造成盆土重量的超标,影响栽培的规模。

还是以赤玉、兰石为主,这里需要用到的是1-3颗粒的赤玉和兰石,另外考虑到营养成分,纤维状的泥炭也必须添加。这样就可以初步配出类似于瓦苇栽培的合成土壤,但是这仅仅满足了致密的要求,对于快干的要求还是没有考虑到。所以我们需要在以上这个配比中加入适当的蛭石,前面讲过,蛭石有很强的旺盛群根的作用和水分传导能力,前者对于须根类植物是大有益处的,而后者可以让盆下部的水分及时传导到盆面上快速蒸发,正好也应对了盆土快干的要求。而番杏类植物一年一换盆的栽培手法,则会使蛭石容易碎裂板结的弊端被弥补。另外,蛭石还可以大幅降低盆土密度,减轻重量,从根本上把家庭栽培的配土和原生地土壤区别开来。凸显了家庭配土的优势。

提供本人种植番杏的土壤配比:

赤玉:兰石:纤维泥炭:蛭石=1:1:1:1另加少许熏炭,颗粒大小1-3mm适合生石花及肉椎的2年以上及成株。

赤玉:蛭石:纤维泥炭=1:1:1颗粒大小1mm左右,适合2年内幼苗期。

蛭石粉末:纤维泥炭粉末=1:2适合播种

对于植料的配比,很多文献中强调因地制宜,根据个人养护的习惯来调节植料的配比。但是这里建议;应该是根据植料的配比,然后改变自己的养护习惯。因为植料的配比不具有随意性,相反,应该是非常严谨,并且是唯一的,最多只能根据所在地的维度来调节。相信配土存在着一个唯一的公式,只是暂时还没有人将他总结出来而已。

3、植料的回收利用

家庭栽培的条件限制,配的再好的植料也有使用寿命。由于浇灌用水的长期冲刷,植料原先团粒状的结构会因为有机质的大量流失而被破坏。植料会逐渐粉化、板结。相比大自然中土壤依靠空气、落叶、有机体的死亡腐化等形式进行自我更新来说。家庭栽培中的盆土是需要人为给予更新的。

但是换下来的植料中,其中有很多材料还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形状。(比如兰石等)全部倒掉明显是不符合环保和节约精神的。所以,对于这种比大米还贵的土,很多同学选择了回收再利用。

物尽其用,当然是好事,但是各位估计也都知道旧土的危害,无非是选择性失忆而已。。。。。。

首先旧土里有大量的酸性物质,恐怕大家也知道,这个酸性物质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新陈代谢的产物。有教科书上还讲这是植物根系用来中和土壤碱性的一种自我保护。总之这个酸性物质不仅仅是酸性这么简单,要不然,酸性的土壤岂不是更加适合植物的生长,又何来换土一说?土壤中的腐植酸和代谢出来的酸是两码事,前者是养分后者是废物。虽然都是PH值小于7,但是后者的化学成分要复杂的多,对于植物健康的影响也是未知的。

其次是盐分的堆积,养护的过程中难免有施肥打药的时候,平时浇的水里也或多或少会有盐分沉淀。这些最后都会渗透进土壤中堆积起来,虽然浇花的时候会冲掉一点,但是浇进去的水同时又会带入新的盐分。所以盆土里的盐分只会越来越多。

再次就是枯叶烂根,这两样东西在自然界是绿色堆肥,而在花盆里就变成了细菌的温床,有时候我们翻盆(特别是深盆)会看到盆土内有成片的菌毛生长,颜色有黄色、蓝绿色,这就是植物自己的根系腐烂后滋长的细菌。多肉植物不比草花,根系不太会分泌抑菌物质,一点杂菌都可能造成盆土的污染,轻则烂根滞长,重者传染全身。自己的烂根尚且如此,换做旧土里不知道什么年代的烂根,后果可想而知。

最后就是养分的缺失,旧土在花盆里长期受到浇灌冲刷,加上养多肉的同学都喜欢把土弄的非常通透,所以,相比养草花,多肉植物用土承受的水流流速更快,相应营养物质流失也更加严重。相比新土,旧土里可溶于水的,也就是可供植物吸收的有效成分,会少的多。

不过,旧土也有个好处,以赤玉为例。一年以上的盆中旧土,其中尚未粉化的部分在长期的浇灌下,颗粒中的空隙会大幅增加,颗粒会更加通透,这样的土从物理的透气、透水角度来讲,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现成的材料能够与之媲美。应该也算是一种时间积累出来的特性吧。

鉴于以上,旧土必须被正确处理后才可以再次使用。针对以上几点缺陷,给出了如下处理方案,请大家探讨。

(1)用2毫米孔径筛子先进行过滤,因为颗粒土在植物的根系伸展、挤压下会碎裂、粉化,所以根系周围的土一般都是碎的,去除2毫米以下的碎末,也就等于去除了根系排泄物最多的部分。

(2)倒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达到消毒和去除多余的盐分的目的,并利用兰石、赤玉等材料密度不同的特性进行分离,方便后续区别处理。分离的同时注意漂浮在水面上的枯叶烂根,务必处理干净

(3)捞出晾晒,如果混合土分离的不干净,晒干后可以反复进行浸泡晾晒的步骤,但是不必用高锰酸钾,用清水即可。

(4)晾干后,兰石可以直接混入新土中使用,比例不变,而处理后旧赤玉土应该混入相同体积的新赤玉与一半体积颗粒泥炭,(比例折算为2:2:1)装袋待用,正常使用时,按照前面讲的赤玉土比例掺入(也就是说把这个混合土当做全部是赤玉土来用,原因是旧赤玉很通透但是缺养分,颗粒泥炭有养分但是不通透,混在一起正好相互抵消)

六、温差对多肉植物的影响及其控制

1、温差对多肉植物的影响

对于原产南非的多肉植物来说,大多数品种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在12-28度之间,这个数据应该也正是原产地生长季节的高低平均温度。

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由于地处南北气流交汇斗争的地带,经常是冷空气刚走,副热带高压就占据了主导。全年能够维持12-28度的日子只有5、6、10、11大约4个月时间,其他大部分月份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以至于时常刚脱棉衣就直接过渡到短袖,穿了两天短袖突然又要穿毛衣了。(杭州的春秋装不好卖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气候,人勉强可以承受,但是对于植物来说,特别是多肉植物,则是相当麻烦的。有人说,大温差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没错,昼夜温差的确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但是这个生长的原理你可能没搞明白。那就听我慢慢的讲给你听。。。。。。

植物生长的好坏,取决于体内养分积累的多少。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个制造养分的过程,在合理的温度上限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养分也就越多。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做是对植物养分积累的一个加分过程。

到了晚上,由于没有光,大多数植物制造养分的生理作用停止,加分为零。但是植物的蒸腾作用还是在继续。所谓蒸腾作用就是植物依靠环境温度使叶片蒸发体内的水分,同时靠蒸发作用带来的虹吸效应,促使根系吸水,这个过程是需要消耗植物体内的养分的,对于植物的养分积累也可以看做是个减分过程。环境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大,减分越多,所以一天下来植物能积聚多少养分,就取决于白天制造多少,晚上消耗多少。

通过以上的解释,相信大家应该有了认识。白天温度越高,植物制造的养分就越多,晚上温度越低,植物消耗的养分就越少。昼夜温差的效应就体现在这里。新疆的葡萄为什么甜的粘牙?新疆的番茄为什么能吃出柿子味道?不是巴郎子们勤劳,而是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气候使然。

好了,既然知道了这原理,相信应该没人跟我争辩突然升温、降温导致的以天为单位的温差和昼夜温差这个两个概念的区别了。

其实,气候原因突然的升、降温,对植物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极其严重的伤害作用,不光会打乱植物的正常生理秩序,还会促使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从生理秩序上来讲;比如春天,好不容易气温回升了一段时间,植物开始有了生长的迹象,你也已经开始屁颠颠的浇水施肥,忙的不亦乐乎。突然就降温了,刚长出来的新叶立刻僵在哪里,不说你浇下去的水,施下去的肥会有什么后果。光是这片僵住的叶子往后就可能引发你砍头的冲动。你说你不砍,好,不砍,过几个月僵叶子开始长了,上面是尖的,下面是圆的,整个一葫芦造型。。。。。。这还是好的,索性全部都是这造型还能当个新品种骗骗自己。问题是一圈好叶子就这么一片葫芦叶。你说你还砍不砍?再就是意外事故,高温后突然降温倒是没事,南非多肉在短时零下是没问题的。但是低温后突然升温就麻烦了。大冬天的,气温突然回升到25度,好好花棚里闷着的,温度一下子飙到50度。完了,等你晚上回去,一棚子热腾腾的粉蒸肉等着你揭盖呢。。。。。。除了这些还有病虫害,真菌等,都和温度突然的变化有关联。

这一小节的总结我觉得需要单独陈述一下温差能促使多肉植物的生长和营养物资的积累,但是必须是受控的昼夜温差,天气突然变化导致的温差,对植物有害无利。

2、如何制造、利用温差

家庭栽培环境,也就定义了我们很难做到大棚那样完美的人工温差。(大棚依靠聚酯薄膜的密闭作用,能在阳光下储存热量,以增加白天气温的方式拉大温差)。但是,家庭也有家庭的好处,只要不是住在凉亭里,至少冬暖夏凉,不会出现极限温度还是能够做到的。那么如何制造温差,就需要在家里这个不十分明显的温差下想办法了。

(1)如何在冬季制造温差

虽然在前面讲到,我还是提倡顺其自然,尽量不折腾,尽量利用现有的环境设施。但是对于南方严酷的冬季来说。顺其自然也等于是承认了多肉植物,特别是瓦苇类植物将近半年的休眠期。这对于广大南方花友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冬季的温差以白天保温为主要手段。

保温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密闭,上海有花友利用大型的整理箱或者窗台外面搭建鸽子笼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对以上两种方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前面说水分控制的时候我不提倡,但是说到在冬季进行保温,我觉得这两个办法还是可行的。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整理箱体积过小,对于养植规模较大的花友来说实属杯水车薪。鸽子笼在白天能起作用,但是到了晚上窗台外面的冷风一吹,内部温度立马跌近气温,以杭州冬天最冷零下5度的气温来看,不出一个礼拜,瓦苇的叶子就会全部发白起雾,然后再开春后开始腐烂。除非加装空气加热线和温控,这两样东西有电工证的人都是不敢用的,为什么?你去考个电工证出来就知道了。

说到底,能少折腾还是少折腾,在现有的花架上进行包封是比较环保的办法。常见的花架一般分两种,木制的和金属的。木制的花架建议用阳光板直接包封,(比较美观,保温效果也好)除了正面和底面以外,其余4面全部可以用木螺丝进行固定。正面可以用大棚膜或者软玻璃灯做成挑帘的形式,以方便打开。花架底下可以用几个接水盘放点水摆在下面,一来起到增湿的作用,2来水可以储存白天的热量在晚上缓慢释放,防止晚上太阳晒不到降温太快。金属的花架可以全部用大棚膜包封,为增强保温效果可以用双层甚至4层。其他合木制花架一样。

这样经过处理的花架,需要摆在白天晒的到太阳的地方,一般在室外温度5度左右的晴朗天气,棚内温度可以上升到25度左右。而晚上,不管外界气温有多低,由于在家庭环境的双重保温作用下,棚内温度可以略高于室温。

以上方法适用于瓦苇和番杏类植物。

(2)如何在夏季制造温差

这个命题比较悲剧,南方的桑拿天热气无孔不入,除了空调似乎没有太好的办法。白天就不说了,窨井盖上煎鸡蛋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晚上稍许好点,至少室外能低于30度,但是室内,白天30度晚上30度的零温差却是很难改变的,你说有空调吧,毕竟家庭有中央空调的还是少数。用分体空调的,晚上也就卧室里会开空调,你总不会把花放卧室里吧。也有同学在花房甚至花棚里装小型空调,这当然是个好办法。但是人人都能这么干吗?

我们讲过,瓦苇夏季是深休眠,是生长季节告一段落的标志,相比冬季休眠,夏季休眠是个生理周期行为,控制下的休眠,能够让植物积聚下个生长季节生长的动力,对于植物来说,是相对有利的。所以在夏季我们制造温差的目的不在于生长,而是保持,适当的拉大夏季休眠期的温差,能避免植物因为高温产生的生理障碍。也可以通过晚间的相对低温,使白天积聚在盆土内的热量散发,借以维持根系的健康。

所以,夏季温差以降低夜间温度为主,白天任其自然,只要做好遮阴工作,该几度就让它几度吧。晚上在不利用空调设备的情况下,利用喷雾,电扇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降温。喷雾需要喷到土面变色,植物表面覆盖水珠,然后开启电扇吹风。水分蒸发能带走热量。使用这个办法经测量得出的数据是在盛夏季节,晚上8点以后,花盆周围气温32度的情况下,经过喷雾,吹风后1小时即可降温至29度。然后再配合开窗通风,或利用房间空调风分享等办法,晚上花房最低气温可以达到与户外温度相当(27度左右),对于瓦苇度夏休眠来说,这个低温足够了。

以上方法仅适用于瓦苇植物,对于番杏植物来说,建议夏季不断水放养,只要是2年以上的健康苗,越晒越精神。

(3)如何在其他季节制造温差

冬季以白天保温为主,夏季以晚间降温为主。那么到了黄金的春秋季节就需要以亲近自然为主了。

亲近自然,指的就是使栽培环境温差接近室外温差。南方的春秋季节户外有1015度左右的天然大温差,再加上户外的新鲜空气,天然玉露滋润,浪费了实在可惜。

这里的方法就不用多说了,开窗自然通风,电扇强制通风,露天放养,等等等等。只要让花房变成凉亭,目的就算达到了。当然要谨防前面说过的倒春寒以及副热带高压复辟。

(4)温差的利用

学会了制造温差,我们就可以借此调节植物的生长。大家在日本网站上看到或肥胖,或矮状的标本株,也是大量利用温差的结果。

对于多肉植物来说,理论休眠期前几个星期是生殖生长阶段。这个阶段表象上的生长会很弱,但是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速度却达到了高潮。并且不同科属的植物时间是不同的瓦苇植物表现在初夏,番杏植物表现在深秋。

在这段时间,通过加大温差可以增进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植物会因为体内干物质的增多而变的肥胖,茎叶的粗壮则可以让生长期积累下来的徒长现象得以纠正。再加上夜间低温造成的生长缓慢,植物自然会体现出矮胖的特征。甚至,足够的温差可以抵消采光不足造成的徒长,不过没有测试过,顺带一说而已。

再者,温差为植物的花芽分化提供外界条件。经过温差调节的植物,在随后到来的花期开花会更齐、更猛,花朵更健壮。无论是对于瓦苇的杂交还是番杏的观花,都非常有益。试想,群栽的生石花在一夜间集体盛放,那个感觉,不是亲眼目睹是无法感受的。

温差对于瓦苇植物控制花期也很重要,相信有过杂交经验的同学都只是,明明已经早就计划好的配对,偏偏等不到其中一株及时开花,而不得不放弃。不过幸好,我们还有温差可以利用,加大温差,特别是提高白天的高温,可以促进植物的花芽分花,这是个不变的公理,不需要证明。通过控制白天的高温,可以控制瓦苇植物开花的时间。白天温度越高,花芽分化速度越快,否则则越慢。以此来对杂交植物的开花时间进行调节和统一。打个比方:比方说想让两株瓦苇杂交,其中一个花杆已经30公分高了,另一个才刚露头,那赶紧,把长的快的那个丢窗台上去,另一个放花棚里闷着,闷着闷着开花速度就一样了。。。。。。

不过,对于花期本身就不是一个季节的瓦苇植物,调节温差的办法可能没那么管用了,以寿类为例,比方说,开花最早的是康平4月份就开花了,而开花最迟的是青蟹,6月份花剑才冒头。这样的差距靠家庭栽培的温差调节几乎是无效的。不过估计大棚里可以做到,否则,家里的康平*青蟹的杂交苗子就可能是从火星上来的了。

另外,利用温差还可以控制盆内的病虫害。特别是春秋季节,晚间的适当低温,可以抑制盆内细菌的生长和害虫的活动能力,最终目的是减少药物的使用,达到环保养花的目的。

温差还可以增加植料颗粒的热胀冷缩,通过土壤自身的物理变化,间接地达到改良土质的目的。

总之,合理地利用温差是培养好瓦苇植物的关键,如果说阳光,水分,植料是家庭栽培植物的主食的话,那么以上3项只能解决植物的温饱,而适宜的温差却是一剂补药,可以让植物在温饱的基础上进入小康水平。

瓦苇(十二卷)多肉植物的播种、育苗


自从这两年开始学习着进行瓦苇植物的杂交和播种以来,是四处搜刮相关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拼凑出来以下这些个人播种、育苗的经验文字来,不过码字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个重新学习和缜密的系统总结过程,由于经验和理论方面我尚有不足,如果下文中有错误的地方,希望花友们多进行交流、指正。

一、杂交和育苗的概念

植物的杂交是指遗传性状不同的植物在相互授粉交配或结合后产生杂种的过程,主要是指种间杂交和属间杂交。在人工栽培中,通过人为的杂交方式,以获得优良性状的遗传杂种,叫做杂交育种。杂交主要是通过有性繁殖方式进行的。瓦苇植物的杂交育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播种和育种就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种子从发芽出土到幼苗移栽,这期间进行的各项培育管理措施,称之为育苗。

二、播种的主要过程和步骤

(1)播种的时间

播种得时机相当重要,如果温度太低的话,种子的活性会不够,就会比较不容易发芽,一般而言温度在20度以上种子就会发芽,25度到30度时播种最好,而日夜温差大对种子的发芽有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春天和秋天都是播种适宜的季节。对于瓦苇植物的播种时间问题,可谓是众口不一,有的主张随播,而有的赞同秋播,这两大观点的冲突所在主要纠结的是种子的新鲜度的问题和育苗期的管理问题。应该说,瓦苇植物适宜的播种温度大致是在20~30℃上下的范围,这个条件下种子易于萌发。但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尤其是南方的花友,随播后马上进入到盛夏阶段,因此出苗后若温度继续过高,种子和小苗很容易发霉,死亡后也容易蔓延到整个容器,而造成播种的失败,同时气温高时,茎叶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根系,从而影响根系发育,容易导致幼苗徒长。而秋播就不会产生这个苗间管理上的难点,因此从安全和苗间管理的角度来说,认为比较适宜的季节应该首选秋季。当然很多的花友也是在进行随播,包括我本人这几年也是在进行随播的比对试验,这主要是因为我地处东北,夏天的温度相对南方来说不是很高而已,不过总体上感觉还是秋播更为适宜。

(2)播种的植料

播种的植料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尽管很多花友问我播种植料的配比如何,我也是只能告诉他之后,附上一句话:要结合自己的环境条件来适当调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播种的植料其实在播种中并非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种子萌生的主要条件是受到水分、温度、气体和光照等因素决定的,当然有一个好的植料,这会在今后的育苗过程中起到作用,因此播种植料的原则就是植料必须具备良好的排水性和保水力。通常是使用小颗粒的赤玉土、兰石、珍珠岩、泥炭这样的一些组分植料来配制,具体的比例有时是很随意的,因此在这里也只能是大致谈到这样一个原则,花友们可以自行去调整。

(3)盆土的灭菌

选择合适的育苗钵后将播种植料装入钵中,用高锰酸钾或者杀菌剂对育苗钵和植料进行喷或者浸盆,目的是对育苗钵和植料中的病菌起到灭杀的作用。这是因为播种的温度越高,种子吸水越快,从而导致种子萌发的越快。但高温和多水会使得病菌的快速繁殖,会对种子的萌发起到抑止或者是极大的影响,因此这一灭菌的环节很是重要。灭菌药物可使用市面上易于得到的多菌灵或者是甲基托布津,二者交替使用。

(4)播种的方式

播种的方式大致有二种:点播和撒播。依据种子多少和自身的情况,这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点播就是在播种时直接将种子依照所需的生长空间排列整齐,一棵一棵的种子排好,这样可以自主的选择播种的位置,不会发生种子挤在一团的情况发生;撒播就是直接将种子均匀的放至在介质上,操作起来很方便、快捷,但是缺点就是很难均匀的播种,有时候会发生种子几颗挤在一起发芽,有些地方却又没有种子的情况发生。瓦苇植物的种子相对较大,不像番杏科种子那么细微,为了今后苗间管理方便,我建议有条件的花友最好还是采取点播的方式。而播种的密度则要视移植的时间而定,如果不想太早移植,那就要播得疏些,但是也不要播太疏,以免一盆里面只有几颗,这样不仅浪费空间,在后续的管理上也会比较不适宜;也不要太密,否则小苗长到一定的尺寸之后会彼此挤压,形成隆起,而将部分的小苗拔离介质,造成这部分小苗不易长大。点播和撒播的工作量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点播的过程费时费力很是辛苦,但不管你采取何种的播种方式,都对于种子的萌发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只是会对今后的育苗管理上带来一些不便。

(5)种子的播种

做好上述各项工作后,播种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整理平整盆土后,采取点播或者是撒播的方式将种子均匀的分布在土面上,然后覆上一层薄薄的小颗粒植料(也可不覆土),厚度一定不要太厚,仅仅是1-2MM左右即可。

(6)播种后的管理

播种后的育苗钵用半透明材料覆盖后,放置在散光处即可,这时注意不要让育苗钵被太阳直射,不然里面快速升温会使得种子或者种苗高温化水的。这期间保持植料一定的水分很是重要,种子的萌发主要是种子吸收到一定的水分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胚根才会突破种皮而萌发。因此要根据盆土的水分来定期的补充水分,给种子萌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条件。同时定期的掀开覆盖材料也是必须的,保持新鲜的空气,这也将对种子的萌发起到一定的作用。

(7)种子的萌发

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养护方法不同,种子萌发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但通常随着温度和温差的变化,快的几天就会看到发芽,但大量的萌发期大多数是在10到20天左右,这一时期是种子萌发的高峰期,少数环境条件不理想的会拖到一个月甚至是几个月,个别的也有几年后发芽的,这也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这里简要说说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种子萌发必须有充足的水分,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种子萌发必须有足够的氧气,以上三者缺乏任何一条,都不能使种子萌发。另外在种子萌发时,光也是一个必要的因素。

三、简单谈谈育苗的几个问题

瓦苇植物的杂交培育是以有性繁殖为主,如果幼苗长势衰弱,后期养护中就很难复壮,这将会直接影响植株以后的生长。这几年通过在实战中的感受,深深的体会到播种容易带苗难,因为播种的过程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仅仅是短暂的一段时间,相对来说易于控制和管理,而幼苗从成长到成株,这一时间段是很长,有的可达数年才能完成。在这么长的一个养护过程中,往往一个不经意的闪失、管理养护中的一个失误、一次环境条件的突变等等主客观原因都会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来说育苗工作是一个认真细致的系统工程,而在这个系统中育苗的环节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这一环节,本人还缺少更多的实战经验,这里只能是简单谈谈这一过程中重点做好的几个关键环节问题。

(1)水分

如上所述,种子在10~20天进入到了萌发的高峰期后,依旧要保持一定的水分。而在幼苗萌发过后,就要逐渐的揭开盆面上的覆盖材料,这一过渡过程不要过于急躁,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而这时的幼苗比较纤嫩,根系很柔弱,抗旱能力很差,因此必须要保持苗床有一定的湿度。这个期间的给水以喷壶雾喷为主,少量多次,喷水的压力不要过大以免造成幼苗的倒伏。这个时期幼苗对水的依存度很高,因此关键是要掌握好浇水的量和度,过湿过干都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过湿过干这样的做法都是会对幼苗产生极度的伤害,甚至会造成全军覆没。

(2)光照

幼苗出土并逐渐的揭去遮盖物后,这时的幼苗很是脆弱,因此光照不能过强。过强的光照会对幼苗产生极度的损害,严重的会造成幼苗死亡,前功尽弃。因此对于光照还是要坚持散射光为主并适度的加强通风,以提高幼苗的抗性,这样有利于根系向纵深生长,也会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幼苗期乳叶细长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幼苗的安全和抗性的提高,所以说光照的强弱要得当,最佳的光照是幼苗既不徒长也不会被晒红,这一点上要结合自己的环境特点来进行调整。

(3)灭菌

灭菌工作是育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在播种的过程前对盆土进行过灭菌,但是种子萌发后的育苗阶段,对于灭菌工作依旧不能放松。由于幼苗这一阶段对水的依存度很高,掌握不好适度的浇水会造成苗床过湿,植料的通透性变差,从而引发各类病菌的发生。灭菌的工作以预防为主,在日常给水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杀菌剂进行喷灌,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等均可,杀菌剂品种要交替、变换使用。花友们在养护中经常出现幼苗化水和莫名其妙的消失,其实这主要都是病菌造成的,因此对于病菌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而不要等到真菌已经爆发后再采取补救措施。

后记:

在这篇文稿成稿前,曾经请教过一位有着多年养护经验的爱好者前辈,请他对文中的观点、提法和过程提出意见。在这位前辈给出一些意见之后,我觉得他所说的一段话非常有道理:很多栽培方法都是不拘一格的,关键还在于实施者本人的把握,有感觉的实施者用什么方法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很多的细节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因此无法具体化,一味的追求具体化的方法,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借用这段话作为结束语来提醒各位花友们,在植物的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环境特点和习惯,总结经验和教训,只有不断的总结和摸索,总会找出一个适合自己养护的最佳方法的。

相信《瓦苇植物的水苔发根法》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鲜之花网”是您了解多肉,种植多肉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xzh52.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水苔培花卉好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