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花朵皎洁饱满,光彩夺目,显得那样雍容华贵,妩媚娇丽;颤巍巍,飘飘然,芳香飘溢,恍若白衣仙女下凡。”喜欢花的人非常的多!所以很多人将种植花卉作为人生一大乐趣。花草的种养植并非不加学习和摸索就可以做好的,种植达人有哪些秘不外传的经验呢?考虑到您的需要,鲜之花网小编特地编辑了“柳州龙潭公园规划为“城市生态客厅””,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柳州市龙潭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招投标方案评审会昨日举行,经过国内、区内7位园林规划专家的评议和投票,最后决定中标单位为深圳市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龙潭公园位于柳州市区南部,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南方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亚热带岩溶植物景观于一体,是国家4A级景区。该公园此前的总体规划于20年前由北京林业大学修编,其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为此,柳州市决定重新修编公园总规,今年1月向国内10多家具备甲级园林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发出邀请,从报名者中选择了广州市园林建设规划设计院、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家单位参加竞标。

在昨日的评审会上,3家单位分别以多媒体演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专家评审组除了从专业角度考核方案,还综合考虑财政、旅游、建委、环保等相关单位与会人员的意见,最后确定了中标方案。中标的深圳市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在规划中将龙潭公园定位为“城市生态客厅”,建议公园增添旅游设施,完善康体休闲和民族风情两个主题,重点保护山水、文物、植物等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这些将成为龙潭公园今后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

xZh52.Com小编推荐

临潼城市绿色生态


临潼作为中外驰名的风景名胜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定位旅游产业,集中解决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链瓶颈问题,打响“秦风、唐韵、御温泉”三大品牌,把临潼建成中外驰名的国家级旅游产业基地。

扩张空间规模,实现旅游景点向旅游景区转变

一是加快实施太平星、怡园酒庄、九州大剧院等旅游项目,使兵马俑周边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不夜城”。在秦陵周边规划20平方公里的农家乐聚集区,发展石榴观光,展示秦文化和关中民俗文化,建成中国最大的秦文化展示区。二是对华清池周边300多亩区域进行整体拆迁,建设唐华清宫遗址公园。实施南北大街街景整治工程,按仿唐风格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再现唐昭应县城风貌,逐步形成山、宫、城一体格局。三是抓紧编制姜寨遗址保护规划,加快实施占地5万平方米的姜寨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项目,建设遗址展示区和功能服务区。

同时,加快实施城市快速干道临潼段景观整治工程,对沿线两侧建筑分别按关中民居、秦文化、唐文化风格进行穿靴戴帽式改造,并在六个节点建设城市雕塑、广场,建设临潼旅游景观大道、历史文化长廊。2011年,使景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

优化功能布局,实现景城合一向景城分治转变

按照“东连西进,南抑北拓”的城市发展方向,在行者、西泉一带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成立新区发展公司和生态建设公司,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力争用5-10年,逐步将老城区的行政、商住功能向新区转移,把新区建成临潼新的行政区、居住区、生态区,最终使临潼形成“4+1”发展格局: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的大遗址保护区、以新区为中心的大西安生态居住区、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国际旅游商务港、以沐浴文化为特色的温泉养生区和以新生代工业集中区为中心的装备制造地。

丰富旅游内涵,实现单一文物观光游向多元化旅游转变

建设中国御温泉之都。以骊山、华清池为依托,向西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御温泉之都核心区,加快实施东花园、颐和城、顺峰、唐御坊等一批高星级温泉酒店和高档次景观地产项目,最大限度发挥骊山温泉资源的品牌效应。

开发特色文化节目。在秦文化区,依托拟建的九州大剧院,聘请国际顶级导演策划大型室内秦文化歌舞节目《秦始皇》,让游客领略大秦文化精髓。在唐文化区,开发具有盛唐气息的马球、斗鸡、唐歌舞欣赏等文化节目,使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做强农家乐项目。在斜口芷阳、代王戏河、秦陵周边建设集住宿、餐饮、娱乐、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庄园、特色小镇。加快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筑坝拦水,规划建设自然水体公园,形成集水上娱乐、休闲垂钓、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水上休闲乐园。

同时,延伸服务体系,实现单一旅游产业向旅游产业链转变。发展宾馆酒店产业集群,抓紧建设高档次旅游购物场所。力争“十一五”末使高星级宾馆酒店达到15家左右。合理布局旅游沿线和老城区功能分区,规划建设高档次玉器饰品、民间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专业旅游购物中心、购物步行街,加快商贸流通,增加旅游收入。

提升城市形象,实现旅游品牌向城市品牌转变

培育城市精神。深入开展“承秦唐、习礼仪、迎奥运”等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景区公民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使秦的大气、大度,唐的开放、包容成为临潼城市精神,充分展示新临潼、临潼人的良好形象。

优化城市环境。认真落实《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实施方案》,把骊山建成旅游大景区的绿色屏障。对渭河沿岸进行多层绿化,使其成为临潼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加快实施城市点亮工程和城市景观工程,建设城市绿地、园林,努力把临潼建成最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提升城市品位。建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旅游营销中心、应急救援中心,合理设置城市标识符号,探索推行景区一票制,实现景区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加快临潼向中国第一景区、国际旅游商务港迈进的步伐。

济源生态景观城市


济源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是中华民族口传文化和神话传说的摇篮。夏朝在这里设都,道教在这里发源,王屋山是道教天下第一洞天,天坛山是轩辕开祭天先河之所,济渎庙是先祖四渎同祭之地。轵国、阳樊、吕地以及仰韶文化是中华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西踞王屋,北靠太行,南面黄河,怀揣济水,东面是广袤的华北大平原。全市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6万,城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2万。

济源市是河南最西北的省辖市,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为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之一,河南省首批城乡一体化五个试点城市之一。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7个旅游景区。

1998年以来,济源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总体目标,按照“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建设理念,倾力构筑城市“大园林”,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之城。绿地总量快速增长,绿化品位明显提高,城市品质迅速提升,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2006年,该市“生态和城市绿化”项目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以自然和谐推进景观保护

济源市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山青青、林涛涛、水幽幽。多年来,济源市坚持“城在林中,林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大园林格局,利用丰富的天然景观,先后建成了王屋山、九里沟、五龙口、黄河三峡、济渎庙等7大旅游景区,构筑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环境。

济源是全国地上文物遗存最多的城市之一。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济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制定了专项保护规划,投入巨资对济渎庙、阳台宫、奉仙观、大明寺等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济渎庙坐落于济源市区西北部济水发源地,五庙宏门、古木参天,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典园林式建筑群,享有我国北方“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这里的珍贵遗产,济源市认真制定了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完善了基础设施,高标准完善了绿化,并逐步实施济渎庙外围民建拆迁工程,有效地恢复和保护了文物遗存。

济源市出台了《济源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市域现有的一级115株、二级138株、三级165株古树名木实行分级管理体制,确保古树名木生长态势良好。
以机制法规统筹园林建设

济源市把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的重要“品牌”,作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体来具体操作和实施。1998年,济源市启动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制定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规划和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了《济源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济源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济源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3个规范性文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济源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确立了“一环一带三河六路”的绿地布局。该市充分发挥园林局的职能,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8项。

2004年以来,济源市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采取规划建绿、拆墙透绿、拆房植绿、沿河布绿、见缝插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公园、游园、广场建设,强力实施城市河道治理绿化,城市道路整治绿化,单位、居住区绿化达标建设,城市防护林建设等大规模建绿工程,倾力塑造“城景相连、城景相融”的城市景观特色。截至2007年底,建成区绿地面积达836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94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94.92公顷,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率达到34.46%,绿化覆盖率达到38.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86平方米。

以科学发展加快造绿步伐

济源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以科学有序的态度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依据城市特点、城市框架、城市发展走向和城市发展规划,建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架与脉络。济源市道路绿化以“色彩丰富、树种多样、突出特色、整洁美观”的原则,对城区愚公路、沁园路、黄河大道、学苑路、天坛路等20条城市干道实施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绿化。双排行道树提高了绿化覆盖率和生态功能,乔木、花灌木和地被苗木相结合,强调了绿化的生态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林荫系统和绿化景观。

加快居住区绿化。新建居住小区,严格控制30%%的绿化用地指标,实行绿化配套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做到建一楼绿一片,建一区绿一方;升级改造旧居住区,最大限度增加绿量和绿地面积,先后建成园林式居住区10个,占居住区总数的71%。

加快单位绿化。全市所有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学校、商业等,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营造园林城市。建成园林单位106个,占建成区单位总数的65%。

开展“让绿于市、还绿于民”的活动。该市先后对沁园路、黄河路、天坛路、学苑路、北海路等城市主要道路实施拆墙透绿,共有74家单位拆除围墙,总长度达1.7万余米。

加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济源市在城市北部的天然屏障的孔山,在横穿城市的蟒河、湨水、济水和珠龙河沿线,建造了十多个全民义务植树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济部队踊跃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先后完成义务植树600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85%以上。

开展捐建认养活动,推广立体绿化。建设花园式、盆景式的现代住宅家庭越来越成为济源的城市时尚。

以人本原则建设精品园林

水是城市的眼睛,城市因水而充满活力。2002年,济源市完成了对蟒河的综合整治,在两岸兴建了新蟒园、迎春园、望春园、清趣园和儿童乐园等12个城市公园。2003年以来,济源市倡导并大力推进绿色长廊、休闲长廊、文化长廊、景观长廊、居住长廊建设,先后投资1亿元对湨水进行整治改造,建成50米宽的湨河带状公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绿色风光带。

清趣园占地16.04公顷,绿化面积11.66公顷,绿化覆盖率85.3%,绿地率72.7%。这里荷叶碧绿、荷花绽放、湖光山色、绿树倒影,是广大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被省建设厅命名为河南省“城市绿化达标公园”。

小浪底坝后公园是济源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6200亩,依托小浪底水利枢纽,充分利用工程弃碴,控制水土流失,栽植各类苗木154种、125万株,形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花、叶、果、型共赏”的景观。

济渎庙是我国古代“四渎”中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名园。济源市高度重视该园保护工作,并按“修旧如旧”原则,对北海池等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整治,使济渎庙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世纪广场是济源市大型综合性广场,总占地面积20公顷,充分展示了济源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格特色,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体彩健身园”。

济源市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以增加城市绿量、提高绿化档次、加强绿地管理为重点,坚持植物造景、生态建园,适当建设园林小品,合理配置乔、灌、花、草、藤,体现园林的个性与特色,公园、游园绿地率达到70%以上。截至2006年底,城市建成区共建成世纪广场、清趣园、新蟒园等9处公园绿地,西苑、文昌苑等57处街旁绿地和居民游园,满足了居民出行500米就能走进一块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的要求。

以森林围城构建生态城市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是济源市多年来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济源市在城北的孔山上,经过连续十年的奋战,将青石山变成了绿林涌动的森林区,并延伸到城市北郊;在城南的南山岭区,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加大国有林区规划,大规模种植林果;在城西的虎岭区,50年的植树造林构建了绿色生态小气候;在环城公路两侧建成了宽50余米的防护林带。大环境绿化,使城市热岛效应得到缓解,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到2006年底,济源市累计完成荒山造林40多万亩,新植完善林网1800余条,完成通道绿化400多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9%,形成城郊一体的优良环境。

扮靓城市,点亮夜色,着力营造流光溢彩的夜济源。新城区广告门匾实行了亮化和楼体美化,城市道路、桥梁、单位楼院、商店门户全都进行了亮化改造。入夜,世纪广场华灯闪亮、游人如织,蟒河、湨河河道灯火辉煌,桥梁彩灯闪烁,形成两条流动的风景线。沁园路、文昌路、天坛路、宣化街、周园路亮如白昼,绚丽多彩,点亮了不夜的济源之夜。

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济源市致力于综合整治和综合创建,城市布局更加合理,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城市建筑更加和谐,市容市貌更加美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2006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达3.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55.1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日处理城市垃圾能力达300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1天,地表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城市新建建筑节能设计达到100%,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0%。城区燃气覆盖率达到100%,普及率89.37%。万人拥有公共交运车辆10.02标台,公交出行比率为15%。人均道路面积为17.91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90%,水质综合合格率为100%。

建设绿色家园,打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济源66万人民的共同愿望。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品位高雅、人居环境舒适的新济源魅力四射,一座现代化的绿色之城已崛起在太行、王屋山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规划理性化


当SARS病毒让我们感到万分无助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想到我们身边的植物,我们身处的绿色环境?其实我们应该向他们求助,她们能把空气中的病毒带走,会令我们感到安全。只有把保护城市的绿地系统建设好,我们的城市才是安全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其它学科一样,经历着先前的,跟着感觉走的感性认识阶段,然后才逐渐地从感性认识中得到科学的理性认识,进入理性阶段,我们现在、将来都应理性地进行着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层次一般分为系统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设计5个规划层次。本文所讲的主要为系统规划至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主要为现在流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1、规划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越来越科学、全面

科学发展到今天,各个学科不再孤立,而是变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绿地规划也一改过去的特定学科、特定理论指导,而步入由多学科、综合理论指导的科学了,今日的绿地规划理论指导基础主要为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园林理论,其次还有诸如系统论、行为论等作辅助。

生态学理论与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从宏观上对绿地规划进行着指导。如今几乎每一个绿地规划者都自觉地把生态学摆在第一位,把生态学作为绿化设计的主导学科,例子是举不胜举,最典型的是株洲市的绿地规划设计。运用生态学原理,提出常绿阔叶林为株洲市顶级群落,然后在城市绿地中模拟和设计人工顶级植物群落。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江门城市气候,土壤和植物区系统特征,城市建设现状等因素,以生态学,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把江门规划成由南北两大片氧源基地,数条微风通道,以及抱拥着江门和诸山的景观绿地与防护绿地构成总体框架,其间各处散布着公园和各类附属绿地,构成水阔山长,绿拥江域,景观丰富,环境宜人,便于休闲的空间格局。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战略-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国人常常为伦敦百年不落后的市政基础设施而惊叹不已。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够,在随后的城市开发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关于这一点,许多城市决策者似乎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国家近年来在投资上的推动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这里要讨论的是另一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即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Mander, Jagonaegi, et al. ; Selm and Van, .)。本质上讲它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tures Services)(Costanza等1992,Daily,,1997)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

早在一百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接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

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


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

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公园从发生来讲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这就使公园仍带有花园的特质。公园的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第一个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Pregill and Volkman, 1993)。作为对工业时代拥挤城市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城市公园曾一度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特别的观光旅游点和节假日休闲地,那是需要全家或携友人长途跋涉花上一天时间,作为一项特殊活动来安排的。作为游逛场所?quot;公园"概念,至今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大城市的公园设计、建设与管理中.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用地,如同其它性质的用地一样,被划出方块孤立存在,有明确的红线范围。设计者则挖空心思,力图设计奇景、异景,建设部门则花巨资引种奇花异木,假山、楼台,甚至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而公园的管理部门则以卖门票为生,以养一大批公园管理者,并称此为"以园养园"。这实际上是对公园性质的误解。把公园同娱乐场所,主题公园和旅游点混为一谈。

在现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而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就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俞孔坚,2001)。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


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思维不应是直线式和单向式的,而应是具有网状结构式的思维。只有具备了网络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丰富、弹性好、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
关键词:城市景观 景观网络 规划设计 网络思维
“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网络无处不在,从足球表面图案到围棋、蜂窝、树叶叶脉、心血管系统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形态。网络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内在的关系。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向五要素就清晰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路径即是城市网络中的线;边界即是界定城市网络的边缘;区域即是一定范围城市网络中点、线、面的集合;节点可以是路网的交点,也可以是景观视线的交点,可以解释为城市网络中线性要素的交点;标志物即是众多节点中突出的节点[1].只要了解网络概念,把握几个关键因素,人们就能很快获得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解城市景观存在的这种网络现象,并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使之具有人性化、可以有机生长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一、景观网络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网络并非只是孤立的点、线、面的简单集合。由于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城市景观因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具有意义,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去对待,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
1、定义
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点和线构成的平面或空间网状物。在城市景观中,网络是各种景观元素组合或叠加形成的系统。城市景观网络是自然的或人工规划设计的相互连接的空间形态,主要以自然要素(如植被带、河流、山川)和人工要素(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建筑物)组合形成。在这个网络中,景观节点(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庭园等)和景观走廊(如街道、滨水开敞空间、楔形绿地)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多样、高效、动态的景观结构体系,共同维持良好的城市感知效果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景观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景观网络是均匀的、单元独立的、易于拼接和可以生长(复制)的,具有连续性;其次,景观网络的元素不是简单的分散,而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分散的点、线、面都有内在的联系[2].
2、构成
景观网络可以分成很多种。从层次上可以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网络:宏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群或更大区域的景观或生态网络;中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里的绿地系统网络或广场网络等;微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某一街区或街坊等小范围的景观网络。从角色的转换上可以分为实体景观网络与空间景观网络:实体景观网络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系列与广场上的雕塑等构筑物系列所形成的实体网络;空间景观网络如建筑物所围合的街道、硬质广场空间和绿化水系空间等虚体网络。从景观网络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方格网、蜘蛛网、树枝网和组合网络等。
3、特性
(1)层次性 .城市景观网络的各个元素都是有层次的,包括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不同层次的景观元素服务并影响于不同等级的区域范围。就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也有层次性,包括全市的、区域的、一个街道的或地段的建筑。如果本身应该是区域性的标志,就不要使其成为全市性的标志,否则将得不偿失,不仅降低了美学价值,而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甚至是政治代价。
(2)交换性。在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区域之间的交汇地带,通常会存在多种能量的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融,如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等等。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节点和通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节点处的建筑、广告、绿地、广场等设计应该结合景观要求,为各种物态和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提供多种可能的、互通式和无障碍的联系。
(3)联结性。联结性即是指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城市网络主要是通过道路网络来联系的,而景观网络通常和道路的网络有重叠的关系。然而,景观网络并非被动地服从道路网络,我们应该重视生态景观网络在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网络应该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要求同时考虑,甚至可以比道路网络考虑得要提前一些。
(4)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铁路、公路、街道、河流、山脉、广场、建筑群体、公园、街头绿地等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景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城市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不能只是按照少数人的价值观去接受和理解这个城市,否则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群体各得其所,真正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有序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城市建设中,网络发展的次序性与资源有关。尤其是在我国当前资源较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的次序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先做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事,也就是最有效的事。
(6)有效性。景观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两个方面,它可以反映景观网络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可以成功地避免负荷过重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
二、景观网络的主要作用
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3].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3].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4].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裸露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
三、景观设计的网络思维方法
网不同于单调的线,它是由众多的线纵横交织构造起来的,因此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格局。既然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或单向式的,而应该具备有网状结构式的网络思维。所谓“网络思维”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现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商、企业、老百姓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都要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而且这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城市规划历史上的最大变革,也是城市规划摒弃精英思想,逐渐走向制度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系统综合
景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系统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自觉地把各种“景观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分出层次、重点和次序。
3、动态思维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频繁的趋势,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加快。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时空转换”、“步移景异”、“时过境迁”的时空动态思维,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城市景观中的新现象和新征兆,敢于创新,以促进城市景观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四、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弊端
从网络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问题,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弊端。
(1)网络的联结性减弱。网络的联结性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综合效能的发挥。一些城市的景观大道单纯为汽车交通服务,其宽阔的非人尺度的车行道、中心绿化带和过快的车行速度给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隔断了街道两侧居民的生活联系,割裂了城市,使城市的某些部分呈现出“孤岛”的效应。
(2)网络的均匀性破坏。景观网络均匀性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景观要素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特别是供人们休闲的城市绿地和广场数量不够,使城市各部分的居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的景观。
(3)网络的层次性不够。一些城市往往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的景观大道和大广场,为了突出个别市级景观大走廊、城市广场,而忽视更多的、更适宜人们日常使用的街头小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等。
(4)网络的多样性降低。很多城市大到整个城市风貌,小到居住小区景观,单调、雷同,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们感到心灵空虚,生活乏味。
(5)网络的弹性丧失。网络弹性的丧失主要体现于景观走廊弹性的丧失,突出表现在对城市水系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的无知。例如,在河道整治“美化”过程中,走入了“八化”的误区:
①硬化,即以混凝土代土,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桶化,即高坝围合,阻隔景观通道;
③直化,即裁弯取直,破坏自然遗存;
④简化,即砍树削坡,消除视觉弹性;
⑤非化,即挖沙取石,损害自然面貌;
⑥紧化,即空间压迫,挤占活动场所;
⑦盖化,即变明为暗,隔绝人水联系;
⑧污化,即排放“三废”,形成感官污染。城市景观中一旦出现了类似“八化”做法后,便使城市景观网络丧失弹性,失去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功能。结果使空气调节能力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生物的新陈代谢难以为继,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受到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难以恢复[3].
城市景观规划师只有具备了网络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性丰富、弹性强、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形成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奇 K. 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韦湘民,罗小未,雷翔。热带滨海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俞孔坚,城市景观之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3.

生态公园绿意摩挲 风景林扮靓西山


从上空俯瞰,西山绿意浓浓、山峦起伏、城区的绿化带如串串“绿色珍珠”穿梭其间,乔、灌、花、草层次分明……这就是一个“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

林家园的汗水结晶。如何让现有的城市空地绿地更绿呢?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移花。不仅要让城市更绿还要更美更宜人,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西山区在自己的辖区内千方百计创新创绿,西山以公园绿地风景林建设为龙头,努力实现了道路绿化完整的攻势,一个绿色的西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经过全区上下的奋力拼搏,截止2007年7月底,西山区已完成绿地建设规划,道路绿化率达100%,城市绿地覆盖率34.22%。今年开工建设了马街宝珠生态公园和翠峰公园共计1500公顷风景林,成为全市最大的风景林。公园建设部分根据规划搭配各种高矮不同的植被,错落有致使公园更加翠绿,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公园,在城郊结合的地方呈现一个绿色山林。

新增两“森林氧吧”

西山区风景林建设范围东至春雨路、西至团结镇、南至碧鸡关、北至五华区风景林,总面积为1500公顷。翠峰生态公园在原滇池化工厂原址上建设,面积56.41亩。马街宝珠生态公园位于春雨路南侧,东至马街社区居委会,南至白沙地,西至西山国营林场,北至西山农场、昭宗居委会,面积约200公顷。公园建设保护原有植被,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突出特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体现自然、野趣。按照规划与设计,建设者们无论风雨,都在争分夺秒地工作。风景林采用的树种包括云南樟、香樟、黄连木、滇朴等乔木和小铁子、火把果、鸡素子、胡枝子等灌木。在上万棵树木间穿插修建了林间步道和休息亭台,市民在这里登山游玩,犹如进入一个大自然的“森林氧吧”,可在林间开展健身活动,尽情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宝山区:顾村将建沪上最大郊野生态公园


不久的将来,在宝山区顾村镇将建成一座面积达到400多万平方米的郊野生态公园。目前,详细规划已经在网上公示。公园规划总用地面积将达到434.5公顷,将分成民间艺术展示、森林文化风情等12个功能风貌区。为减少大规模公园对城市交通的阻碍,公园还规划设计允许游客驾车入园。目前,公园一期建设筹备已经开始。

顾村公园在宝山区顾村镇,北到沙浦,南至蕰藻浜,并与外环线环北大道相邻,西达陈广路,东抵沪太路,建成以后将成为本市最大的郊野公园。与现有的公园不同,顾村公园规划将原有的城市支路作为公园的主干道,允许游客驾车进入。这样既减少大规模公园对城市交通的阻碍,又可以把游客直接引入公园的各个功能区块,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建设过程与还未拆迁居民生活的矛盾。

建成后的顾村公园将分成3个片区、12个主题功能区。在拓展活动区,有各种水上、场地拓展活动;休闲活动区,有迷你高尔夫、老年人门球、滑草等活动;农艺体验区将建造多幢风情木屋及相应的管理建筑,周末和短期出游的游客可在此小住。

《柳州龙潭公园规划为“城市生态客厅”》由养花技巧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用到鲜之花小编说的养花技巧,能够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公园种植花卉”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