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弥漫,突然有一种把它拉开的欲望,却又住了手——朦胧才是美。”生活中,不喜欢花意味着没有生活情趣,花让我们忘却生活的烦恼!凭经验种养花草,有时会遇到不少困难,到底怎么样才能种植好花卉呢?以下是鲜之花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花溪要建国家地质公园 目前已经通过省级评审”,仅供您在种植花草参考。

为保护和利用好区内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花溪区向省市有关部门申报了建设国家地质公园项目。2月23日,记者从花溪区政府获悉,经专家组评审,该项目已通过省级评审。

据悉,经考古发现,地质专家在花溪孟关、青岩、天河潭、高坡等地发现了丰富的三叠纪地质遗迹,该地质遗迹保存在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地层中。有关专家认为,从山型走势、地质结构看,这些地质遗迹至少记录了海陆变迁在10万年以上,经过了7次海陆变迁,形成了三叠纪海洋地质遗迹化石库,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地质遗迹景观之一,在世界也不可多见,专家们还在这些遗迹中发现了世界最好的遗迹化石———化石上留下清晰的网状条纹,专家们认为这类化石条纹是海洋生物觅食和海洋生物变迁所形成,属世界罕见的化石之一。

按照规划,地质公园占地面积约100余平方公里,初步划定为4个景区,即天河潭、青岩、高坡、孟关为主的核心景区。目前,有关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XzH52.coM文章精选

胶州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胶州市立足于打造青岛西部特色新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突出地方特色,着力推进节约型、生态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园林中建设城市,在城市中雕刻园林,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三河环绕、古韵悠长”的园林城市格局。按照“高标准、有特色、创一流”的方针,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多措并举,推进点、线、面、条、块有机结合的绿化体系建设,形成了以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公园绿化为节点,以水域绿化为景观,以风景林地大环境绿化为导向的城市绿色风景线。近3年,我市共投入园林绿化资金3.78亿元,新增绿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362公顷,绿地面积120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67%。

特色建绿,突出建设的品位档次

“三河一湖”是展示胶州城市形象的重要视觉冲击点。我们将河道治理与水系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将历史文化融入河道整治,系统地实施“水清柳绿”工程,城市水环境不断改善,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相得益彰,打造了城市亮点。以突出三里河古文化为主题,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导,以建设开放式城市公园为定位,2004年投资1.3亿元,对三里河进行整治改造,合理组织地形、水体、园路、建筑小品、自然植被等景观要素,展示出了“一心二桥三园多丘十八景”的自然山水格局,同时,通过实施三里河周边区域建设,恢复和建设了植物园、青年水库生态园、高凤翰遗址故居等生态园林和历史古迹,与三里河公园沿岸景观相串连,形成了以三里河公园为龙头的生态景观区。对护城河、云溪河清淤改造,进行护坝、蓄水、绿化,形成沿河生态林和景观带。加强东部滞洪区建设,彻底解决困扰我市城区的洪涝灾害,7平方公里湖面的大园林景观已经形成。

规划控绿,突出规划的引导作用

高标准规划是搞好城区绿化的“龙头”。我们牢固树立“规划就是财富”的理念,高起点编制各项规划,邀请王志纲工作室编制完成《胶州城市发展战略报告》,对《胶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确立了“一城四区两翼”均衡式空间发展战略。注重环境与发展,资源与生态相互协调的原则,突出生物(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城市特色,重新修订《胶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布局为“一环、两湖、三河、四区、多园”总体框架,形成城市各类绿地布局均衡、功能健全、结构完整的绿地系统,对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既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员植绿,突出社会的共同参与

搞好园林绿化建设,单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完成。一是广辟资金渠道。采取市财政投入一部分,向上级争取一部分,社会各界捐献一部分,认养认管缓解一部分的办法,筹集绿化建设和管护资金,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园林绿化的新格局。目前,有15家单位对市区15处公共绿地进行了认养认管,面积达25.41万平方米。二是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通过广泛动员和宣传发动,每年植树节,四大班子成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驻胶部队、人民团体、个体营业者等各类群体,纷纷出力出资,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形成了全民动手增绿、爱绿、护绿的浓厚氛围。近3年,共有近40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开辟了三八林、青年林等多处义务植树纪念林,设立了艾山、青年水库等义务植树基地,绿化山地近千亩,义务植树百万余株,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4%以上,尽责率达到89%。三是积极推广节约型园林。建设节约型园林是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改造增绿,突出景观的休闲娱乐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苗圃、公园、街头绿地建设步伐,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苗圃、花圃等生产基地建设,各类苗圃达到5家,总面积149.44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4.46%,城市绿化苗木自给率达到83%。加强园林绿化植物引种、育种工作,培育和生产出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具有特性、抗性优良的品种,使我市常用园林植物物种达到162种。对胶州公园、云溪公园、白水泉公园等6处公园进行绿化改造,完善整体景观,绿化面积达到80.81万平方米。结合老城改造、企业搬迁,规划建设和改造郑家小庄、大同、水寨、庄里头等29处游园绿地,使市民出行不足500米就可步入一个游园,进一步满足了市民休闲、晨练、娱乐的需求。结合清理违法建筑,对腾退出来的土地,优先实施绿化建设,2004年以来,通过清理违法建筑,共增加绿地面积1.2万平方米。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道路和绿化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大力推广以乔灌木栽植、立体绿化为主的节约型园林、经济型园林,形成了全新的绿化体系。目前,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达标率为81.82%,位于老城中心的湖州路,中间设置18米宽的景观绿化带,成为景观林荫大道,被市民誉为“晨是健身路、午是林荫路、晚是鸳鸯路”。

依法护绿,突出管理的科学有效

我们坚持改革,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新路子。一是建章立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山东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市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胶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胶州市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实施办法》、《胶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制定了《关于办理城市绿化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暂行规定》,使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实行绿化规划公示制、招标投标公开制、竣工验收监督制,形成了全社会人人参与绿化、自觉管理绿化、建设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二是创新管理模式。编制完成《胶州市绿地管理系统》软件,采用国际上先进的B/S(浏览器/服务器)互联网模式,将全市各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5大类绿地和140株古树名木的详细数据全部输入该系统,实现了城市绿地资源的动态管理。出版《胶州古树名木》一书,详实介绍了我市140株古树名木的相关情况,广州路与徐州路交叉口在道路建设时,因古树的存在,专门设立交通导流岛加以保护。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侵占绿地、乱伐树木、破坏绿地行为。严格执行“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规划区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对建设工程附属绿化项目规划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通过的加盖绿色图章,否则,不予办理规划许可证;对各类工程建设的配套绿化用地,实行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保证了绿线管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四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市自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园林城市”以来,就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市、改善人居环境的着力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总体思路。2003年11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三年规划》,并下发了《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决定》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专门负责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建立绿化目标责任制,市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单位和镇(街道办事处)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划定绿化区域、任务、工期,由督查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确保了任务的落实。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绿化工作会议,在安排工作任务的同时,对绿化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任务完成不好或完不成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在目标考核中给予扣分的处罚,不断加快了我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步伐。

综合治绿,突出环境的全面提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规定,大力实施了“蓝天、碧水、洁净、畅通”四大工程。一是蓝天工程。引进新奥胶城燃气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城市燃气项目,燃气普及率达到99%。实施供热管网改造和分户控制改造,关停、淘汰规划区内燃煤锅炉、茶炉,集中整治餐饮业和汽车尾气,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空气、噪声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力度,城区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碧水工程。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7800万元、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全面运营,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制定城市排水规划,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推进污水管网改造。综合整治城区内河和水环境,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等,进一步改善水环境。三是洁净工程。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投资4800万元、日处理垃圾30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通过了国家一级无害化处理场验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出台《胶州市关于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实施方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现了城区环境卫生“全覆盖、无空白、无死角”的目标。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十乱”现象,“以弱势思维管理城市”的城管模式在全国推广;做好城市亮化,城市景观效果进一步提升。四是畅通工程。投资1亿元实施“八路四管网两河道”工程,开通常州路、泸州路、锦州路,翻建温州路、高州路及污水管网,修建北京路东段,打通城市交通瓶颈。投资1500万元,对三里河上游进行景观绿化和给排水建设,将三里河公园景观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投资4780万元对城区276条面积63.76万平方米的背街小巷进行整治,完成了城区所有破损道路、人行道板的整修,改善了居民的出行环境,得到广大市民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辽宁:新建扩建34座森林公园 目前处于招商阶段


置身于森林中,热了掬一捧溪水洗洗脸,闷了就和可爱的猴子、长颈鹿玩一玩,如此美妙的人间仙境就是辽宁即将要建设的34座森林公园一景。

昨日记者了解到,我省将利用本溪、丹东、大连、朝阳等市森林发达的优势,建设34座国家、省级、市级森林公园,其中距离沈阳最近的有本溪、抚顺、辽阳、铁岭等周边城市,这些城市或者在已有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基础上扩建,或者利用良好的天然基础新建森林公园,目前这些预建的森林公园正处于招商阶段。

沈周边城市建17座森林公园

目前沈阳和周边城市一小时经济圈正在建设中,周边城市的环境也直接影响着沈阳的空气,影响着沈阳的招商环境。

记者了解到,和沈阳共处一个经济圈的本溪、辽阳、抚顺、铁岭、鞍山未来几年内都要建设森林公园或者将原有的森林公园扩建,增加旅游设施,而且数量不小,共要建设17座。其中,森林覆盖率最大的本溪要新建、扩建8座,抚顺要建3座,铁岭、辽阳、鞍山各建两座。

比如抚顺要在大伙房水库两岸扩建元帅林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已有一定的基础建设,下一步要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空中索道、人工瀑布、楼阁亭台等景观与设施,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抚顺还准备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建设红河谷森林公园,旅游项目包括溶洞、水库、森林浴场、漂流、钓鱼等。

关门山要建5个狩猎区

很多要新建或者扩建的森林公园都将把动物作为“卖点”,比如本溪国家森林公园汤沟风景区规划建设植物园和野生动物园,让人们到这里洗温泉的同时也能体验和动物亲近的乐趣。而关门山森林公园计划在公园内7公里处建立5个狩猎区,为了有足够的动物可供打猎,还准备建一座综合养殖场。最快明年,狩猎区就将建成。

上善名都 绿意虞城 上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掠影


位于浙江东北部的上虞市,东临港城宁波,南依四明山脉,西连天堂杭州,北濒杭州湾与上海相望,是长三角金南翼最具江南山水田园情趣的生态休闲城市。全市辖21个乡镇(街道),总面积1427.5平方公里,人口77.28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20.3平方公里,人口20.76万。

依仗含山纳水、滨海傍麓的独特地理环境,近年来上虞的城市园林绿化以“城市大环境绿化与城市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现代山水城市”为总体目标,按照“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阴,环上绿化成带,面上绿化成林”的建设思路,强管理,创特色,重保护,靓生态,精心打造了一个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一体、社会发展与环境友好同步,人文和美、宜居和谐的绿意家园。到2006年底,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绿地率35.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6平方米。2005年,上虞被授予“浙江省园林城市”称号,并先后获得了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称号。

组织领导调一个“实”字

上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作为履行政府职责、造福一方百姓的重大使命。自2005年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以来,多次召开创建动员大会,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创建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实施方案,并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分解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先后出台了《上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上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上虞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19个规章制度。2004至2006年三年中,共投入园林绿化资金8.5亿元,绿化养护资金3500万元。2007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成立后,更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放在全市各项工作的最前沿,作为最大的实事来抓:进一步充实、细化了创建组织体系,强化行业管理力量;严格执法,杜绝破坏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重视科技兴绿,率先实施“人工鸟巢”工程。这些为园林绿化的建设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规划管理突出一个“严”字

在制定完善城市绿地“一环、两心、三轴、二区、十三河、多园渗透”系统规划的基础上,以实施最严格的规划管理为目标,一手抓系统规划的严肃实施,一手抓工程建设的严格管理,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有序推进。“一环”是城市外围绿环;“两心”是城市绿心和城市文化核心;“三轴”是曹娥江纵向景观轴和三环大道、萧曹运河东西景观轴;“二区”是曹娥庙——卧龙山景区、半山——龙山景区;“十三河”是13条城市内河;“多园渗透”是城市绿地系统中布局合理的大小公园及游园。由于切实抓好系统规划的严肃实施和工程建设的严格管理,目前城区已形成了以公园、广场为块,以街心绿地、庭院绿地为点,以道路绿化、河道绿化为线,点线相连、区块呼应、绿地环绕的多元绿化格局。同时,编制和实施《上虞市生物多样性规划》,乡土物种为主的市区常用园林植物,种类达191种。

园林建设打造一个“特”字

充分发挥上虞人文积淀丰厚、滨江特色鲜明的优势,着力打造富有上虞城市个性的现代特色园林。城市建成区拥有各类公园22座,近3年新建、扩建综合公园1座,与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等构成了功能完善的公共园林绿地系统。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植物景观特色明显,绿化面积占到绿地总面积的70%%以上,设计、建设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投资3.5亿元的曹娥景区,舜耕群雕、迭泉广场、碧湖追舜园等园林景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投资3.3亿元的曹娥江“十八里亲水型绿色文化走廊”及“十二里亲水型绿色运动长廊”,既集中展示了上虞的历史、人文精髓,更形象地体现了上虞园林绿化建设自然、生态、和谐的特质。城区半山公园、滨江公园、茗秀轩、慕古台等一大批公共园林的建成和文化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大面积的植物造景,使公共园林绿地在精、细、秀、美的发掘和创造中不断走向成熟。

市政设施实现一个“健”字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上虞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项功能健全完善。到2006年底,全市燃气普及率达100%;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3.44标台;公交出行率为20.2%;路灯装置率和亮灯率保持在99.8%以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86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100%;水质综合合格率100%;城市道路机械清扫率为49.02%;每万人拥有公厕4.33座;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不仅使古老的虞城洋溢着绚丽多姿、满目生机的诗意和绿色,更使新兴的虞城充满了宜居创业、与时俱进的希望和活力。美哉,绿意虞城!

景观保护注重一个“合”字

上虞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璀璨。在积极实施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通过宣传引导,整合力量,制定出台了《上虞市文物保护规划》、《上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划、措施,形成了政府和民间联手,城市和乡村互动,积极保护、修缮自然风貌、人文景观、文物古迹的合力。近年来,除政府先后投入2500余万元资金,修缮曹娥庙、北撤会议旧址、胡愈之故居、舜井等人文景观,新建7185平方米的上虞博物馆外,民间也对人文古迹的修缮保护活动十分活跃,五龙庙、杨太殿戏台等一批人文遗存均由民间募资修缮。全市386株古树名木全部建档立卡,城市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城市容貌整洁、美观。

生态建设构筑一个“靓”字

结合“生态靓市”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开展创建活动以来,上虞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山区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平原“三绿”工程全面启动,林业特色基地稳步发展。通过生态公益林、城市“绿心”生态村、绿色通道、农田林蛙网等五大工程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绿化体系,近3年共新增绿地面积300公顷。积极发挥龙山、半山、半阳山、警报山等市区天然山林防护屏障的功能,市区的生态面貌日益靓丽,相继建成了沿海防护林地、高速公路、公路、铁路沿线等防护绿地,城市防护绿地总面积达到753.56公顷。切实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截至2006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了64.2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了284天,水环境质量全部达到了相关要求,并先后建成了曹娥江、西横河、龙山河等沿河景观带。有效保护和利用曹娥江两岸滩涂原生态湿地资源,形成了多层次、多结构、多样性的植物群落。近两年,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占50%以上,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示范推广成绩显著。

绿化建设抓好一个“全”字

以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全方位铺开、全力推进的“四全”目标为要求,上虞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快速发展,绿化面貌日新月异。自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建成区累计新增绿地457.7公顷,其中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91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符合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达标率85.7%,形成了以虞舜大道、市民大道、人民东路、江东路等为代表的林阴路系统。全市道路绿化率平均为26.5%,部分达到了35%。居住区绿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建小区绿地率平均达到37.4%,旧居住区绿地率达到了27.5%,各居住区养护措施落实,设施完好,建成多元世纪城、绿城桂花苑等园林居住小区40个,占小区总数的71.4%。各单位重视庭院绿化,市区165家绿化单位中,园林式单位129个,占78.1%,其中先进单位占41.2%。城市苗木自给率达91%,出圃苗木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工程需要。城市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蓬勃发展,植树造林和认种认养成效显著,义务植树尽责率83.7%,植树成活率94.5%,植树保存率97.76%。积极探索和开发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扩大了城市绿化的空间。

成都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建成于1998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坐落于成都市的护城河——府河上,占地2400平方米。它由中、美、韩三国环境艺术家共同设计,活水公园的创意者,美国“水的保护者(KeepersofTheWaters)”组织的创始人贝西·达蒙(BetsyDamon)女士,同其他设计者一起,吸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取鱼水难分的象征意义,将鱼形剖面图融入公园的总体造型,全长525m,宽75m,喻示人类、水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活水公园由于在生态、美学、文化、教育功能上的完美结合,曾获得1998年国际水岸中心“优秀水岸奖最高奖”、国际环境设计协会和美国《地域》杂志联合评定的“环境设计奖”(与英国泰晤士河治理项目并列),以及包括1998年联合国人居奖在内的多个国际奖项。

活水公园呈鱼形,紧依府河。它展示了一个水的净化过程:从旁边的府河抽水上来,通过沉淀,流经种着芦苇、菖蒲的塘,再流过鱼塘,水就由污浊变得清澈。

公园起始的鱼嘴部分,用石材砌筑台阶式浅滩,栽种大量天竺葵、桢楠、黑壳楠、桫椤、连香、含笑等植物,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的配置,参照峨眉山自然植物群落。两架川西水车,将府河水泵入全园最高处的鱼眼蓄水池。此处利用地形建造覆土建筑,建成环保展览及教育中心,并设有净水工艺厌氧处理池。临河仿照旧有木构民居而建3层通透式茶楼,以供游人品茶休憩。

河水继续流入水流雕塑群代表的“肺区”,这里利用气旋,使水流如山涧溪流般回旋跳跃,生动地体现“活水”曝气的意义。

鱼鳞状的人造湿地系统,是一组水生植物塘净化工艺设计,错落有致地种植了芦苇、菖莆、凤眼莲、水烛、浮萍等水生植物,对吸收、过滤或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各有功能上的侧重。蜿蜒的塘边小道,塘中木板桥,营造出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意境。

经过湿地植物初步净化的河水,接着流向由多个鱼塘和一段竹林小溪组成的“鱼腹”,在那里通过鱼类的取食(浮游动植物),沙子和砾石的过滤(鱼类的排泄物),最后流向公园末端的鱼尾区。至此,原来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经过多种净化过程,重新流入府河。

花境在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花境的分类以及其在杭州园林景观中的具体应用、创新设计,阐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行业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花境;公园;景观

花境在近年来已成为开放式公园中常见的造景手法之一,并有进一步扩大应用的趋势。但是,花境的造价较高,因此怎样在公园中合理应用,是需要园林工作者加强研讨的。

1花境的综述

1.1花境的定义

花境源于英文Flowerborder一词,译作花境或花径。从传统的意义上讲,花境是指以宿根花卉、花灌木等观花植物为主要材料,以自然斑状的形式混合种植于林缘、路边、墙垣以及草坪中央,在株高、色彩和季相上达到自然和谐的一种园林植物造景形式。

1.2花境的分类

如果按照所用的花卉材料,花境可分为草本花境、混合花境和针叶树花境,其中观赏草花境属于草本花境的范畴,而混合花境和观赏草花境是国内近几年来植物造景中的新宠;如果按照花境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林缘花境、路缘花境、墙垣花境、草坪花境、滨水花境及庭院花境;若按季节可分为早春花境、春夏花境和秋冬花境;若按观赏角度,可分为单面花境与双面花境。若按设计式样,可笼统分为自然式和规则式,国外则为乡村风格、浪漫风格和规则式风格。
2花境在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2.1花境在公园景观中应用的类型

从杭州学士公园到望湖楼一带的开放式公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应用类型。设在假山石和引导牌等标志物的入口处或主要道路转角处的花境,它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起到指示提醒的作用。设在草坪和林缘交接地带的花境,它可以增加景观层次上的色彩度,进一步明晰轮廓线,规整的轮廓线让人肃然起敬,自然的轮廓线让人感受亲切舒适。设在广场中心处的花境,它可以形成景观节点。设在水系旁的花境,集中生长的水生植物可以形成独特景观。设在步行道分隔带处的花境,既可分隔道路,又可让游人观景。

2.2公园中各种花境的具体应用

在假山石和引导牌等标志物的入口处设置花境时,由于标志物的体量比较大,所以在配置花境植物的时候可以多加入各种大小观花、观果灌木,在体量上和标志物达到一种视觉平衡。如果用圆头形与细而高的植物在一起做主干植物,会产生很好的对比效果。在主干植物的间隙处可以种植较高的多年生草本,逐层向外,种植一些一年生草本花卉。

在主要道路转角处设置花境时,由于考虑路人不会驻足慢慢欣赏花境的细节,所以我们一般采用颜色不同、高度相近的同一品种植物材料混种而成。

在林带和草坪的交接地带设置花境时,除非有特殊的要求,我们大多采用自然式混合花境,进行粗放式管理,也有小部分时候做成以一年生草本花卉为主的模纹花境,以便烘托特定的节假日气氛。而在阴地下,我认为没有必要去设置花境,虽然有蕨类植物、玉簪属的植物可以用在林地下,但是公园属于大开敞空间,大规模种植喜阴植物是不现实的,而且简简单单的地被植物和草坪就能够赢得很好的效果。归根到底,园林造景追求的就是自然和谐,用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好的效果,如果必须种植,那么此类花境要十分注意栽种地是避风的还是开敞的,光照度如何,做到适宜的地块种植适宜的植物,以免植物生长不良,造成损失。
大部分设计者都会在广场的中央设置雕塑、喷泉或者大型花坛。在涌金广场中心处,如果有标志物,那就解决了视觉焦点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面积较大、没有中央标志没有背景的花坛,很容易造成人的视线直接越过花坛,构不成视觉焦点,花坛作为广场聚焦的作用也就消失殆尽,从多次反复实践的效果证明,广场中央的花坛做成自然式大花境效果最好。一方面节约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景观效果。花坛的周边以规则式为辅,整个圆形花坛由中间向边缘逐渐降低高度,花坛的中央可以栽种一些高大的乔木和小乔木,逐渐过渡到灌木、花灌木,最后为一年及多年生的草本花卉,间或栽种一些观叶草本植物。在高度上,一个圆形花境式花坛的直径最少是其中最高植物高度的两倍以上。在材料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生长季节长、栽培要求低的品种,而观叶植物如玉簪、蕨类植物和禾草类植物,能起到很好的调节添景作用。但在整体布局上要注意灵活性,创造一些主干树木的层次错落感,把较高的植物稍稍往前移动一点距离,进一步突出自然的意境。

水系边缘可利用水、湿生植物营造出优美湿地花境。近年来,诸多园林专家对水、湿生植物有专门研究,成熟品种和新优种已广泛应用。

在步行道处,我们设计种植花境,为游客提供了步移景异的景观,还很好的分隔了空间,形成良好的视觉功能效果。在湖滨公园一带,用自然式花境代替我们熟悉的横纹花坛,这不失为创造性的改变,花卉经费突破性得到有效控制,完全粗放式管理,同时景观效果良好。湖滨花坛内的自然式花境都是由相同的结构形式组成,几棵主干灌木或者禾草成奇数丛栽植,配以一年生的草花。

3公园景观中花境的创意设计

在设计花境的时候,除了从上述角度来考虑设计思路以外,还可以在公园中创新设计一些专题花境,在游玩的同时增加花卉知识的教育作用。比如我们常见的月季主题花境、玉簪属植物主题花境、鸢尾属植物主题花境、菊属植物主题花境,香草类植物花境,禾草花境,这些花境也可以在节假日划定公园的某一区块,形成花境式游园,以花卉展览的形式展现给游客,增加节日气氛,吸引大量游客。但是不可以大面积栽种,单一种类花境的抗病虫害能力较弱,一旦染上迅速蔓延,因此在养护工作上相对费工,因此这种类型的花境就需要根据各公园管理单位的具体养护管理水平具体对待了。
或者可以从花境的颜色角度来进行创意设计。花境中的花材不是色彩越多越好,有时候只用一种颜色作为主调,反而可以更好的表达设计的意境,如果营造强烈的对比效果,我们可以使用两种主色调,我们称这些为色彩主题花境。另外,如果两种色彩搭配在一起过渡不协调,可以在两种色彩之间栽种叶色介于两者之间的植物来缓冲。不同的时间段要采用不同的搭配效果,节日里可以加重浓艳色彩,烘托节日气氛,平时可以用些素雅的颜色。

4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的展望

与国外的花境设计施工相比,我们还不是特别的成熟,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毕竟花境不是各种花材的简单堆砌,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和施工原则。另外,许多管理者还是把多年生的花卉当作一年生的使用,原因有多方面的,有些是因为花卉材料的质量不高,生长力不强,有些是因为设计师考虑的不全面,没有很好的考虑季相设计,以至于为了一时的效果,全面翻新。随着花境大量应用,怎样在保证公园景观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粗放式管理,减少资金投入量,成为我们这些园林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创造一个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环保的话题在这次两会上被再一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廖晓义在北京成立的“地球村”也进一步把环保意识推向了高潮,我们在应对公园景观的时候,也要创造园林中的“NGO”,尽可能减少花材的损耗,营造自然的意境,又不失好的园林景观。这是和“城市美化运动”截然相反的园林理念,是一种没有丝毫“官僚思想”、“任务主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实实在在为民众造景的工作精神。

最后,我坚信,所有的园林工作者都能从小层面上的园林可持续发展做到大层面上的全社会可持续发展。

溪荪和鸢尾的区别


一、株型不同

溪荪又叫做东方鸢尾,这两种植物都属于鸢尾科、鸢尾属,所以外形跟后者比较的相似。这种植物的株型相对较高,大约有60厘米左右。

鸢尾的别称非常多,还叫做屋顶鸢尾、蓝蝴蝶、扁竹花、乌鸢等,植株本身低矮一些,大约30-40厘米左右。

二、叶子不同

溪荪的叶子形状为宽线形,因为植株比较的高,长度约为20-70厘米左右,相对比较的窄,宽度只有0.5-1.5厘米左右,看起来更狭长一些,先端呈现渐尖的趋势,没有明显的中脉。

鸢尾的叶子形状为宽剑形,叶子相对较短,长度约为15-50厘米左右,宽度大约1.5-3.5厘米左右,叶子上具有数条不明显的纵脉。

三、花朵不同

溪荪的花朵颜色为蓝色,颜色比较的浅,直径大约6-7厘米左右,中央的位置有鸡冠状的突起,带有一点紫色纹理。

鸢尾的花朵颜色为蓝紫色,颜色较深一些,直径大约10厘米左右。

棉被加工、生产项目前景如何?


我们是河北的最大产棉县,拥有丰富的棉花的资源。想筹划组建一个棉被、褥等床上用品的工厂。不知前景如何?

姓名:张先生 单位:河北威县马厂棉业 联系电话:0311-80931009 2007-12-12

专家解答
张先生同志: 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参考如下: 冬季临近双节期间棉被市场需求量会比较大,但对产品质量、外观、工艺等要求较高,因此发展棉被加工要切实考察周边及全国市场需求,以实际的市场调研为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投资。 以上内容及建议,仅供参考。

桃苗木育苗基地落户土溪


5月5日,四川省射洪县鑫森林业有限公司再次与凤冈县土溪镇达成协议,拟在土溪镇官坝村建立起全市最大的核桃苗木育苗基地。
据悉,该公司已在土溪镇官坝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起核桃苗木育苗基地70亩,总投资300余万元。在此次达成的协议中,该公司拟在凤冈县注册成立贵州省鑫森林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并力争在2013年使现有育苗基地规模达到200亩,成为全市最大的标准化、规模化核桃苗木育苗基地,以辐射带动全市核桃产业的发展。
在2011年县委县政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思路下,结合国发2号文件,土溪镇抢抓机遇,在适宜核桃种植的官坝村、鞍山村、大连村、龙台村等地大力推广、发展核桃产业,培育和扶持核桃种植大户十余户,核桃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但在核桃产业发展初期,各核桃种植大户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购苗和苗木质量的问题,全市及至全省没有一家较大的标准化、规模化的核桃苗木育苗企业,只能远赴四川等地集中采购苗木或到各县区市苗木基地零散采购苗木。
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镇党委、政府着力营造出全面招商的氛围,通过种植大户外出购苗引进外地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同时,也通过他们的推介认识和了解外地核桃育苗、种植的企业。通过多次与相关企业的洽谈,3月份,四川省射洪县鑫森林业有限公司受邀前来土溪镇官坝村、鞍山村实地考察,4月29日,土溪镇相关负责人、各村(社区)书记、核桃种植大户受邀前去回访。双方达成共识,土溪镇与该公司再次签订协议,在土溪镇鞍山村建立起全市最大的核桃育苗基地,进一步加快全县核桃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进程,推动核桃产业再上新台阶。

喜欢《花溪要建国家地质公园 目前已经通过省级评审》一文吗?“鲜之花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公园种植花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