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朵是纷繁的。春雨把它浇灌,春风催它绽开。他们是美的使者,春的精灵。”但凡有生活情趣的人都喜欢花,种植花木让很多人乐在其中难以自技。很多同道中人都会交流花卉的种植经验,你正在学习养花知识和技巧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桂花枯斑病的防治”,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花枯斑病,又称叶斑病,是我国桂花栽种地区严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北方地区盆栽桂花也不例外。

枯斑病的症状表现

病原菌从叶缘或叶尖侵入,初为淡黄绿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灰褐色至灰色,形状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上着生许多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大面积干枯,树冠下部受害比顶部严重,老叶感病比新叶普遍。病菌以菌丝块状在病叶上越冬,春天以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一般在越冬后的老叶上发病较多,夏、秋季则危害当年新抽生的叶片。在天气炎热、土壤干旱又未能及时浇水喷水时,病情加重。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严重。肥料不足、受冻或机械损伤的植株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秋末冬初及时摘去病叶、打扫落叶后,集中烧毁,可减少来年发生的病源。加强水肥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土壤干旱或积水,可增加植株的抗病力。发病初期,可用25%的丙环唑乳油500倍液进行喷洒,一个月后再浇一次,或用40%的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每 10天一次,连续2次至3次,或用50%的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每7天至10天一次,连续2次至3次。

XzH52.COM推荐阅读

桂花枯斑病的症状,病原以及防治方法


该病又称叶枯病、叶斑病、灰斑病或赤斑病,严重时全叶枯死。广泛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安徽等地;我国华北、华南、西南等地也都有发生。同时危害其他木犀属植物。

(1) 症状

大多初见叶尖和叶缘,淡黄绿色,向叶内发展,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至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可联合达叶片面积一半以上。后期病斑呈灰褐色,散生黑色小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干枯易碎,有时卷曲。

(2) 病原

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的木犀生叶点霉和木犀叶点霉,两者均会引起枯斑病。木犀生叶点霉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直径100~150m,有孔口。分生孢子无色,长圆形至近梭形,单胞,(1.8~2.5)m(6~9.5)m。木犀叶点霉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直径80~100m,有孔口。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钝,无色,单胞,(1.5~2)m(4~5)m。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10~33℃,最适温度为27℃左右。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滴传播。5月可见新叶发病,7~11月为病害高峰期,这段时间内雨水多或天气高湿会促进病害加重危害,引起大量落叶,开花不正常、减产显著。在肥料不足、树势衰弱或遭受冻害和机械损伤时易受病害。发病前期气候炎热又未及时浇水时,会加重病情。通常树冠下部叶片比顶部受害重,老叶比新叶受害重。

(4) 防治方法

1) 冬季摘除病叶,并加以烧埋,清洁田园,减少越冬病源。

2)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天气燥热时应适当浇水,以加强树势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 药剂防治在苗木出圃时喷50%甲基硫菌灵900倍液或高锰酸钾1 000倍液;一般从6月下旬起,种植区视病情发展趋势开始用药,如70%达科达700~900倍液、大生600倍液、敌力脱2 500倍液或其他杀菌剂。

翠菊枯斑病防治方法


翠菊又名江西腊。生长后期常呈现叶片自下而上凋萎枯死的现象。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发病更重。这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枯斑病、轮斑病、褐斑病引起的

翠菊枯斑病:由壳针孢属的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花萼、花瓣和茎干。叶上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三角形,直径210毫米,呈褐色至灰褐色,病斑上散生小黑点。

防治措施:

一是园艺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无病母株;地栽实行轮作,盆栽选用肥沃疏松的栽培土并每年更换新土;发现病叶及时摘除烧掉,地栽翠菊完全清洁园圃。

二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每 10天喷 1次,连喷 34次。

桂花主要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又名木犀,为我国特产的珍贵芳香植物。咸宁位于鄂南,素有“桂花之乡”之美称,近年来,桂花病虫害为害上升,致使观赏价值下降,常见的有:炭疽病、叶斑病、腐烂病、等,结合近几年防治实践,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经验简介如下。

(1)发疽病

在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生,在叶茎上产生近圆形紫褐色病斑,并在其上生有黑色小点,为害严重时枯叶。

从6-7月开始,喷代森锌500-600倍液预防;注意通风透光,合理浇水与施肥。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销毁,并喷洒50%代森胺800-1000倍液防治。或冬季彻底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

(2)叶斑病

在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生,在叶面上发生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上生有黑霉,致使叶片早落。

从6-7月开始喷洒14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喷70%托布津800-1000倍液;合理浇水及施肥;注意通风透光;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浸染源。

(3)腐烂病

多发生在根颈部,被害部位呈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后,造成植株生长衰弱乃至死亡。夏无多雨季节发生严重。

早春在植株周围撒施少量硫磺粉;患病严重处涂以福美砷煤油剂。

桂花叶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症状: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褐色斑块,边缘深褐色,后随着病情蔓延发展,斑块上出现细小的灰黑色霉点,并相互交错融合,造成叶片组织大面积坏死,干枯苍白,光合作用受阻,生长势减弱,开花稀疏,甚至植株僵死。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发病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偏施氮肥,氮、磷、钾要平衡供应;浇水要见干见湿,避免土壤积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要注意观察,高温高湿季节要定期喷药预防,用75%可湿性粉剂500至800 倍液有良好的效果,每周1次,连续2至3次。一旦发现病害,就要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传染源,并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至300 倍液,每隔7至10天1次,直至病情被控制住为止。

苏铁腐烂病的防治


苏铁不仅易受白斑病、叶枯病、煤烟病的危害,还有一种腐烂病,值得花卉爱好者警惕,防患于未然。

致病原因苏铁腐烂病包括球茎腐烂与根系腐烂两部分。此病虽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轻者需数月恢复,重者则腐烂致死。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是浇水过多或连续阴雨未采取避雨措施。二是施肥太多,特别是施了生肥与浓肥。三是冬季入室太迟或室温太低,受了冻害。四是人为地或意外地发生创伤。

预防措施预防苏铁腐烂病,最根本的是从改善栽培条件,加强日常管理入手。如改良土壤,增加光照,注意通风;适时适量浇水与施肥,不施浓肥与生肥;冬季入室要适时,防止寒冷袭击。尤其莳养者要增强防病与抗病意识。要经常观察植株生长情况,发现病态及时采取挽救措施。植株上盆或换盆,应用多菌灵或退菌特、百菌清、托布津进行灭菌处理,并对土壤与农家肥进行消毒。

挽救方法在苏铁栽培管理中,如发现茎干顶部下陷,便是茎干腐烂的症状,茎干腐烂一般是从中心髓部开始,逐渐向周围组织蔓延。若发现叶片及叶梗变黄,甚至枯焦,有可能是叶枯病,也有可能是根腐病。如伴随有茎干腐烂,就可断定是根腐病。无论是茎腐病还是根腐病,或二者兼有,均应将整株从盆中起出,去掉泥土,视其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①原土栽培只茎顶腐烂且面积不大,根系是完好的,用利刀将腐烂部分剜出,直至剜到新鲜组织为止。对原盆土用高锰酸钾消毒后,仍将植株植入盆中,土壤只培至根部,稍浇点水养根。球茎经涂硫磺粉后保持干燥,直至茎干稍有萎蔫,胶质不再外流。此后水分要由少到多,逐渐转入正常管理。一般只生吸芽不长叶。

②河沙栽培如根系部分或全部腐烂,但球茎是好的,可剪去叶片及叶梗,除掉腐烂根系,在防腐液中浸泡1-2小时后晾干,植入用高锰酸钾淋透的河沙中,水分宜干不宜湿,直至生根后,再换上培养土,按常规养护。

③河沙扦插茎干与根系全部腐烂,将球茎分切为2-4块,晾干后用消过毒的河沙扦插。茎块一半插入沙中,一半露在外面,置于散光或半阴处。水分以半干为宜。待生出吸芽后,或进行分植,或作多头苏铁盆景素材。

兰花腐烂病的防治


对于兰花来说,腐烂病的危害非常严重,且蔓延迅速。兰花腐烂病主要有软腐病、黑腐病两种。 症状表现 软腐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微小的褐色水渍状斑点,然后扩大成黑色潮湿的斑块,此时病斑极易破裂,并流出有恶臭味的液体。此后,兰花植株会很快腐烂。黑腐病:多发生在叶片、根基部和生长点,患病处最初出现半透明斑点,斑点逐渐扩大,组织发黑,逐渐腐烂。当它在根系或地下茎上开始出现时,应引起重视,如不立即加以防治,很快就会传染到整个地下茎,直至将植株彻底摧毁。在极短时间内,该病可使兰花根茎变成黑色,叶子发黑、腐烂。 防治方法 兰花染上腐烂病后,要及时翻盆换土,把病害部剪掉并集中烧毁,然后在切口处用洁净水清洗,并撒硫黄粉,放在阴凉通风处干燥,等切口干缩后再重新上盆。上盆后,3~4天不浇水不喷水,用50%福美双500倍液喷洒1次。种植环境要加强通风和光照。抢救后的病株,应暂时与其他兰花隔离,以免传染。待其恢复正常生长,不具传染性后,方可与其他兰花放在一起。

柚子黄龙病的防治


感病植株发病初期在树冠上有少数枝梢叶脉变淡黄,随后病梢上的叶片以主脉为中线,出现黄绿斑相嵌、斑块大小及部位不对称的斑驳黄化症状,可看到同一病株不同病梢及同一病梢不同叶片的黄化程度不一致,其后病枝上抽出的新梢不能转绿,叶片厚硬,提早脱落。病树花期早,花量多,畸形花多,坐果率低,所结果实比正常的小,多呈畸形,成熟早而汁少、皮厚、味淡。病树极少发新根,老根逐渐腐烂。

该病目前还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供生产上应用,主要以预防为主,及时消灭病原,防治扩散与传播。

(1)严格执行苗木检疫制度,新区禁止从疫区调进苗木、接穗,种植无病苗木。

(2)培育无病苗木:苗圃最好设在无病区。

(3)做好木虱的防治工作,木虱是黄龙病传播的媒介昆虫,主要危害嫩芽、嫩梢。

(4)及时、彻底的挖除病树:黄龙病以春梢老熟后的10月份最易鉴别,这两个时期应进行全园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挖出,并用新高脂膜消除病菌。

留兰香菌核病的防治


留兰香菌核病症状 植株感病后,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或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3-4d后,湿度大时在病斑上可看到不明显的轮纹,上面布满蚕丝状灰白色霉层(菌丝),病叶变黑褐色腐烂;湿度小时在病斑上未见到轮纹,上面布有白色霉点(菌丝),病叶发黄萎蔫萎缩。7-10d后,环境不适则茎秆表皮破裂萎缩,上部叶凋萎发黄,中、下部叶黑褐色萎谢;环境适宜则病叶腐烂发黑脱落成光杆,茎杆发黑枯死。
留兰香菌核病病原 留兰香菌核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无性世代属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菌丝无色,直角或锐角分枝,近分枝处有缢缩和分隔;初分枝菌丝呈棒状,无分隔,缢缩不明显。田间病叶上产生的菌丝为蚕丝状属初期菌丝,细胞较长,分枝少。菌核半球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小时的约1mm左右,大的可达3.5mm左右,一般为1.5mm左右。初期表面乳白色,继之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
留兰香菌核病发病规律 3.1阴雨潮湿发病重阴雨潮湿,促进出口病原菌的增殖和传播。连绵阴雨、降雨量多、雾大露重,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再侵染。地势低、沟系差、渍害重,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染。据调查,排水困难的田块比排水畅通的田块发病率高2.2倍。 3.2植株郁闭发病重植株郁闭,促使植株抗病力下降。密度大、杂草多、生长旺盛,枝叶繁茂,不利于植株健康生长而有利于病菌侵染为害。据调查,密度在0.8万-1.2万株/667m2,发病率为17.5%;1.5万-2.0万株/667m2,发病率为45.6%;当杂草在46-63株/0.11m2时,发病率为51.9%,7-18株/0.11m2时,发病率为22.4%。 3.3连作重茬发病重连作重茬,菌源多,菌量大,基数高而发病重。据调查,1a新作茬发病率14.8%,2a连作茬发病率27.5%,3a以上老作茬发病率50.1%。
留兰香菌核病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降湿灭渍开墒挖沟,降低地下水位,墒墒通沟、沟沟通河,排水畅通,雨止田干,减轻湿度消灭渍害,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一个田块,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墒沟间距2.4m,腰沟间隔30m,田块沟间距离50m。头茬和二茬留兰香出苗后,均要及时进行清沟埋墒。 (2)科学施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协调植株体内氮、磷、钾比例,增强抗病能力。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化学肥料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有机肥料为辅;有机肥料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氮、磷、钾比例为1:0.65:0.15。 (3)轮作换茬实行连年换茬,最好水旱轮作,以减少菌源。在苏北东台地区大致有2种轮作方式:一是1a2熟制:第一年夏熟为麦子或油菜,秋熟为水稻、玉米、大豆;第二年夏熟是留兰香,秋熟是留兰香或赤豆、菊苣、蔬菜等。二是2a5熟制:第一年夏熟为大麦或蚕豆,早秋熟为玉米,晚秋熟为赤豆、菊苣、胡萝卜等;第二年夏熟是留兰香,秋熟是留兰香或菜豆、菊苣、蔬菜等。 (4)合理密植留兰香分枝力强,分枝多、节位低。头茬适宜密度,约1万株/667m2,行距为0.4mm左右,株距为0.17m左右,二茬适宜密度为4.0?4.5万株/667m2,过密必须进行人工间苗或机械疏苗,以控制密度而增强通风透光。 (5)清除杂草杂草治理有人工除草和化学防除。化学防除技术一是苗前封闭处理(留兰香未出苗和杂草未出土之前)每667m2施用25%敌草隆WP(可湿性粉剂,下同)200g,或25%绿麦隆WP200g、80%伏草隆100g、果尔24%EC(乳油,下同)66ml、25%敌草隆WP125g+25%绿麦隆WP150g、25%绿麦隆WP100g+克无踪20%AS(水剂,下同)100ml。此方法一般头茬不需用,在二茬上施用,二茬留兰香施用是在头茬留兰香收割后3d之内。二是苗后茎叶处理(留兰香苗龄五叶期以上,杂草草龄六叶期以下之时)667m2施用精禾草克5%EC或高效盖草能10.8%EC60ml,或25%灭草松AS300ml或排草丹48%AS150ml、25%敌草隆WP200g、25%绿麦隆WP100g+48%排草丹AS100ml。此方法施用后对留兰香有轻微伤害,但6d后留兰香生长恢复正常。
2)化学防治 以药剂保护为主,辅以药剂治疗。在短时间降雨(如雷阵雨)后,及时施药预防1次;在梅雨(连阴雨)期间,每隔7d防治1次,连续2-3次;在发病高峰(或大发生)的初期治疗2-3次,每次施药间隔5d。药剂每667m2可选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0ml、甲基托布津70%WP75g或75%百菌清WP150g,防效在70%以上。20%三唑酮EC50ml,防效65%。

养花技巧《桂花枯斑病的防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桂花的养殖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