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家家门口有两棵美丽的树,我非常喜欢它们,一棵是柳树,另一棵是桃树。它们都有自己的本领。我觉得树是一种给人快乐的植物。”我想每一个都非常喜欢花,花它可以让我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花卉种植实际上学问很多,如何缩短掌握花卉技巧的时间呢?以下是鲜之花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戟唇叠鞘兰植物”,仅供您在种植花草参考。

学名:Chamaegastrodiavaginata(Hook.f.)Seidenf.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

学名:Chamaegastrodiavaginata(Hook.f.)Seidenf.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微子目Microspermae

兰科Orchidaceae

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

鸟巢兰族Trib.Neottieae

斑叶兰亚族Subtrib.Goodyerinae

叠鞘兰属Chamaegastrodia

形态特征:

植株高4-6厘米。根粗壮,肉质,排生于短的根状茎上。茎较细,暗红色,直立,无毛,具数枚暗红色的鞘状鳞片。总状花序具几朵较密集的花,长2-3厘米,花序轴无毛;花苞片暗红色,长圆状披针形,先端近急尖,背面无毛,与子房近等长;子房圆柱形,褐红色,不扭转,无毛,连花梗长6-7毫米;花小,暗红色;萼片背面无毛,中萼片卵形,凹陷,长约3毫米,宽约1.6毫米,先端近钝,具1脉;侧萼片偏斜的卵形,长3.2毫米,宽1.6毫米,先端近钝,具1脉;花瓣狭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毫米,宽0.8-1毫米,先端钝尖,具1脉,与中萼片粘合呈兜状;唇瓣楔形或近楔状长圆形,长3-3.5毫米,宽1.2毫米,基部凹陷,其内具2枚隆起呈椭圆形的胼胝体,前部不扩大,不裂,先端近急尖;蕊柱粗短,前面两侧各具1枚齿状狭披针形的附属物;花药宽卵形。基部宽,无花丝,无裂片;花粉团2,共同具1枚狭长圆形的粘盘;蕊喙钻状,稍向后弯,先端2裂;柱头2个,离生,位于蕊柱前面蕊喙基部的两侧。花期8月。

产地分布:

产于湖北、四川(通江)。生于海拔1000-1600米的山坡或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北部。

xzH52.Com阅读延伸

袋唇兰植物


学名:Hylophilanipponica(Fukuyama)S.S.Ying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

学名:Hylophilanipponica(Fukuyama)S.S.Ying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微子目Microspermae

兰科Orchidaceae

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

鸟巢兰族Trib.Neottieae

斑叶兰亚族Subtrib.Goodyerinae

袋唇兰属Hylophila

形态特征:

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或向上伸展,黑或暗紫褐色,圆柱形,无毛,具3-6枚叶。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15厘米,宽3-5厘米,上面暗绿色,具光泽,背面色浅,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成柄,多少偏斜,叶柄长约4厘米,下部扩大成抱茎的鞘。总状花序具多数较密生的花,长5-10厘米,花序梗和花序轴红褐色,被毛;花苞片红褐色,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达1.8厘米,宽7.5毫米,先端渐尖,背面被毛,稍长于子房;子房圆柱状纺锤形,扭转,被毛,连花梗长10-11毫米;花绿色带红棕色,不甚张开,倒置(唇瓣位于下方);中萼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绿色,先端带红褐色,凹陷呈舟状,长7-9毫米,宽3.5-4毫米,质地较厚,上部1/3变狭且向前弯曲,具3脉,背面被毛,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偏斜的卵形或近圆形,长7-9毫米,宽6-9毫米,上部1/3突然弯曲向外,先端具短尾状尖头,具4脉,背面被毛,棕绿色,先端带白色,两侧萼片互相围抱唇瓣;花瓣多少呈狭菱形,斜歪,长7-8毫米,中部宽2.8-3毫米,粉红色,先端渐尖且为白色,具1脉,无毛;唇瓣几乎呈1个膨大成圆球形的囊,黄色,微成2裂,长6-6.5毫米,侧面宽4.5毫米,正面宽约7毫米,内外均无毛,囊在蕊柱下方具三角形的入口,在其外具1枚线形而略带波状的附属物;蕊柱短,淡红褐色,长3毫米,前面具2枚角状的附属物;花药长圆状披针形,红黄色,长5毫米;蕊喙长,叉状深2裂;柱头1个,隆起,位于蕊喙之下。

产地分布:

产于我国台湾省。生于海拔150-400米的林下阴湿处。模式标本采自台湾(兰屿红头山)。

植物特征:

孔唇兰植物


学名:Porolabiumbiporosum(Maxim.)T.Tang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

学名:Porolabiumbiporosum(Maxim.)T.Tang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微子目Microspermae

兰科Orchidaceae

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

兰族Trib.Orchideae

兰亚族Subtrib.Orchidinae

孔唇兰属Porolabium

形态特征:

植株矮小,高10-12厘米。外形很像角盘兰属(Herminium)的植物。块茎圆球形,肉质,不裂,直径约1厘米。茎纤细,直立,基部具1枚叶,叶之下具2枚筒状鞘。叶片线状披针形,直立伸展,长约7厘米,宽约8毫米,先端钝,基部成抱茎的鞘。总状花序顶生,具几朵疏生的花;花苞片小,宽卵形,较子房短很多;子房纺锤形,扭转,无毛,连花梗长5-6毫米;花小,黄绿色或淡绿色;中萼片直立,卵形,凹陷呈舟状,长2.5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钝,具1脉,与花瓣靠合呈兜状;侧萼片反折或张开,斜狭卵形,长3毫米,宽1.5毫米,先端钝,具1脉;花瓣直立,斜卵形,长2毫米,宽1毫米,先端钝,具1脉;唇瓣向前伸展,舌状不裂,长2.8毫米,基部宽1.5毫米,无距,基部扩大和在内面具2个孔,向先端渐狭,先端钝;蕊柱短;花药很大,近呈兜状,药隔窄,药室稍小,侧生;花粉团2个,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具短的花粉团柄和裸露的粘盘;蕊喙很大,三角形,具伸展的侧裂片;柱头1个,不裂,垫状,不贴生于蕊喙;退化雄蕊2个,小,位于花药基部两侧。花期7月。

产地分布:

产于青海(青海湖Kuku-nor东侧)和山西(五台山北台)。生于海拔3000-3300米的湖边和高山草地中。模式标本采自青海(青海湖边Kuku-nor)。

小舌唇兰植物


学名:Platantheraminor(Miq.)Rchb.f.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icros

学名:Platantheraminor(Miq.)Rchb.f.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微子目Microspermae

兰科Orchidaceae

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

兰族Trib.Orchideae

兰亚族Subtrib.Orchidinae

舌唇兰属Platanthera

舌唇兰亚属Subgen.Platanthera

形态特征:

植株高20-60厘米。块茎椭圆形,肉质,长1.5-2厘米,粗1-1.5厘米。茎粗壮,直立,下部具1-2(-3)枚较大的叶,上部具2-5枚逐渐变小为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的苞片状小叶,基部具1-2枚筒状鞘。叶互生,最下面的1枚最大,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具多数疏生的花,长10-18厘米;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0.8-2厘米,下部的较子房长;子房圆柱形,向上渐狭,扭转,无毛,连花梗长1-1.5厘米;花黄绿色,萼片具3脉,边缘全缘;中萼片直立,宽卵形,凹陷呈舟状,长4-5毫米,宽3.5-4毫米,先端钝或急尖;侧萼片反折,稍斜椭圆形,长5-6(-7)毫米,宽2.5-3毫米,先端钝;花瓣直立,斜卵形,长4-5毫米,宽2-2.5毫米,先端钝,基部的前侧扩大,有基出2脉及1支脉,与中萼片靠合呈兜状;唇瓣舌状,肉质,下垂,长5-7毫米,宽2-2.5毫米,先端钝;距细圆筒状,下垂,稍向前弧曲,长12-18毫米;蕊柱短;药室略叉开;药隔宽,顶部凹陷;花粉团倒卵形,具细长的柄和圆形的粘盘;退化雄蕊显著;蕊喙矮而宽;柱头1个,大,凹陷,位于蕊喙之下。花期5-7月。

产地分布: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生于海拔250-2700米的山坡林下或草地。朝鲜半岛、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Nagasaki)。

旗唇兰植物


学名:Vexillabiumyakushimense(Yamamoto)F.Maekawa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学名:Vexillabiumyakushimense(Yamamoto)F.Maekawa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微子目Microspermae

兰科Orchidaceae

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

鸟巢兰族Trib.Neottieae

斑叶兰亚族Subtrib.Goodyerinae

旗唇兰属Vexillabium

形态特征:

株高8-13厘米。根状茎细长或粗短,肉质,匍匐,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绿色,无毛,具4-5枚叶。叶较密生于茎之基部或疏生于茎上,叶片卵形,肉质,长8-20毫米,宽6-11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具3条脉;叶柄长5-7毫米,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顶生,常带紫红色,具白色柔毛,中部以下具1-2枚粉红色的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带粉红色,具3-7朵花,长2-3.5厘米,被疏柔毛;花苞片粉红色,宽披针形,长5-6毫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睫毛,背面疏生柔毛,下部的与子房等长或稍短于子房;子房圆柱状纺锤形,扭转,近顶部略微弯曲,被疏柔毛,连花梗长7-8毫米;花小;萼片粉红色,背面基部被疏柔毛,中萼片长圆状卵形,凹陷,直立,长3.5-4毫米,先端钝,具1脉;侧萼片斜镰状长圆形,直立伸展,长5-6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具1脉,基部合生成1个2浅裂的囊包住唇瓣基部囊状距,合生部分的长度至囊状距的口部;花瓣白色,具紫红色斑块,为偏斜的半卵形,近顶部突然收狭具钝的凸尖头,基部变狭窄,与中萼片等长且与中萼片紧贴呈兜状;唇瓣白色,呈T字形,较萼片和花瓣厚而长,长8毫米,从花被中伸出,前部扩大呈倒三角形的片,其片的前部2裂或微凹,中部爪细长,具1脉,其上部两边各具1-4枚小齿,基部具长1.5毫米的囊状距,其末端2浅裂,囊状距内具2枚角状突起、先端尖,不裂的胼胝体;蕊柱短;花药心形,先端渐尖,基部生于蕊柱的背侧;花粉团倒卵形,具短的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狭长圆形的粘盘,粘盘位于蕊喙的叉口处;蕊喙直立,叉状2裂,裂片不等大;柱头2个,较靠近,呈横的星月形,突出。花期8-9月。

产地分布:

产陕西(洋县)、安徽(宁国)、浙江。(临安、遂昌)、台湾(兰屿)、湖南(新宁)、四川(南川金佛山、北川),生于海拔450-1600米的林中树上苔藓丛中或林下或沟边岩壁石缝中。日本(九州、琉球)、菲律宾的北部岛屿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种提示:

本种据《台湾植物志》记载:植株高可达20厘米,叶片大小变化很大,长达5厘米,宽达2厘米。我们见采自湖南、四川与陕西等地的植株其叶的着生情况是有变化的,前两者的叶疏生于茎上,较小,质地较薄;而后者的叶较密生于茎之基部,较大,质地较厚,但它们花的各部情况是一致的,也发现在同一植株花序中几朵花的唇瓣前部扩大片的形状和爪部两侧具小齿的数目存在着一定的变化,看来本种是该属成员中较为广布的种,它适应于各地环境条件而出现一定的变异是自然的现象。

小花舌唇兰植物


学名:PlatantheraminutifloraSchltr.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icrospe

学名:PlatantheraminutifloraSchltr.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微子目Microspermae

兰科Orchidaceae

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

兰族Trib.Orchideae

兰亚族Subtrib.Orchidinae

舌唇兰属Platanthera

舌唇兰亚属Subgen.Platanthera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30厘米。根状茎匍匐,肉质,圆柱形。茎直立,圆柱形,无毛,上部棱上多少具翅,中部具1-2枚苞片状小叶,基部具1枚大叶,其下面具1-2枚筒状鞘。大叶片匙形或椭圆状匙形,长5-10厘米,宽1-2.5厘米,无毛,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收狭成长柄,柄下部抱茎;上面的1-2枚小叶,通常披针形,长1.5-3厘米。总状花序长3-8厘米,具4-12朵密集或较疏生的花;花苞片披针形,几与花等长,先端渐尖;子房圆柱形,扭转,无毛,连花梗长可达1厘米;花黄绿色或绿白色,较小;萼片绿色,边缘全缘;中萼片直立,舟状,极宽的卵形或近于圆形,长2-3毫米,宽2.5毫米,先端钝,具1(-3)脉;侧萼片张开,镰状卵形,长2.5-3.5毫米,宽1.2-1.8毫米,先端钝,具1脉;花瓣直立,黄色或近白色,斜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宽1-1.3毫米,先端钝,具1脉,与中萼片靠合呈兜状;唇瓣黄色或白色,稍外弯,舌状或舌状披针形,肉质,不裂,长2.5-3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先端钝;距下垂,圆锥形,甚短,长约1毫米,末端常稍钩曲;药室稍叉开,药隔较宽,顶部稍凹陷;花粉团倒卵形,具短柄和近圆形的小粘盘;退化雄蕊小,近椭圆形;蕊喙矮,宽三角形;柱头1个,凹陷,位于蕊喙之下。花期6-7月。

产地分布:

产于陕西(秦岭太白山)、甘肃(天祝)新疆(昭苏、拜城、特克斯、玛纳斯、石河子南山、奇台),四川(松潘黄龙寺、汶川卧龙、泸定)、云南(丽江、中甸、德钦)、西藏(察隅察瓦龙、波密、工布江达)。生于海拔2700-4100米的山坡林下。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附近地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松潘黄龙寺)。

凹唇鸟巢兰植物


学名:NeottiapapilligeraSchltr.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icrospermae

学名:NeottiapapilligeraSchltr.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微子目Microspermae

兰科Orchidaceae

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

鸟巢兰族Trib.Neottieae

对叶兰亚族Subtrib.Listerinae

鸟巢兰属Neottia

形态特征:

植株高27-30厘米。茎直立,无毛或上部稍有乳突状短柔毛,中部以下具数枚鞘,无绿叶;鞘膜质,长达4.5厘米,多少抱茎。总状花序顶生,长10-12厘米,上半部密生多朵花,下半部疏生2-3朵花;花序轴无毛或具乳突状短柔毛;花苞片钻形,长5-6毫米;花梗长约5毫米,通常无毛;子房近椭圆形,长4-5毫米,无毛或稍被毛;花肉色;萼片倒卵状匙形,长约3.5毫米,宽约1.8毫米,先端钝或近截形,具1脉;花瓣近长圆形,与萼片近等长,宽约1.5毫米,亦具1脉;唇瓣近倒卵形,长5-5.5毫米,基部明显凹陷,先端2深裂;裂片向左右两侧伸展,彼此交成钝角或几乎成为180度的直线,近长圆形,长2.5-3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钝,常稍扭转;蕊柱长2-2.5毫米,直立或稍向前倾斜;花药近长圆形,长约1.2毫米;柱头唇形,水平伸展,长约1毫米,先端2浅裂;蕊喙大,直立,近长圆形,长约1.2毫米。蒴果卵状椭圆形,长7-8毫米,宽4-5毫米。花果期7-8月。

产地分布:

产黑龙江中部(伊春、带岭)和吉林南部(长白山)。生于林下,海拔不详。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种提示:

本种和鸟巢兰(N.nidus-avis)十分接近。据记载本种植株上部有乳突状毛,大多数学者均以此作为区别于鸟巢兰的主要依据。但我国黑龙江带岭一带产的植物却接近于无毛。此外,本种唇瓣分裂部分约占全长的一半,而鸟巢兰则不到1/3。但这一特征是否稳定,尚属疑问。鸟巢兰分布于欧洲至西伯利亚西部,而本种则见于西伯利亚东部至东亚和远东地区。诚然,此两个实体若不合并,似应作为地理亚种而不宜视为变种。为了避免建立新的分类等级(亚种),这里暂作“种”处理,以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东北舌唇兰植物


学名:Platantheracornu-bovisNevski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icrosper

学名:Platantheracornu-bovisNevski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微子目Microspermae

兰科Orchidaceae

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

兰族Trib.Orchideae

兰亚族Subtrib.Orchidinae

舌唇兰属Platanthera

舌唇兰亚属Subgen.Platanthera

形态特征:

植株高20-46厘米。块茎长圆状卵形,长4-6厘米,基部粗5-8毫米,肉质,向先端变狭。茎细长,直立或近直立,在下部或近中部具1枚大叶,在大叶之上具1-3枚较小很多的、披针形苞片状的小叶。大叶向上伸展,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5-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或近钝,基部圆形略抱茎。总状花序具3-12朵较疏生的花;花苞片披针形,长1-2.5厘米,最下部的明显长于花;子房圆柱状纺锤形,扭转,稍弧曲,无毛,连花梗长1-1.3厘米;花黄绿色或淡绿色;中萼片宽卵形,凹陷,长5-6.5毫米,宽4-4.5毫米,先端渐尖,具3脉;侧萼片反折,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9毫米,宽1.5-2毫米,先端稍钝,具(-1)3脉;花瓣长7-8毫米,下部为斜卵形,不等侧,宽3-3.2毫米,向上骤然收狭而伸长成线形,宽0.25-0.3毫米,先端稍尖,上半部向外张开,不与中萼片靠合;唇瓣下垂,舌状披针形,长9-10毫米,宽1-1.5毫米,先端钝;距圆筒状,细长,长1.5-2.6厘米,粗0.5-1.5毫米,向后伸展、几乎不弯曲,或其下部稍向下弯,或下垂其下部稍向前弯或呈弧状弯曲,末端稍尖,较子房长多,长为子房长的1.5-2倍;药室稍叉开;药隔较宽,宽约2.5毫米,顶部微凹;花粉团椭圆形,具细长的柄和近圆形的粘盘;退化雄蕊2个,小,狭窄的半圆形;蕊喙宽三角形;柱头1个,凹陷,位于蕊喙之下穴内。花期7-8月。

产地分布:

产于黑龙江(嘉荫)、吉林(抚松、长白山)。生于海拔1300-1900米的山坡林下或草地中。俄罗斯(远东、乌苏里)、朝鲜半岛北部、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乌苏里)。

本种提示:

本种植物的花瓣上部向外张开,不与中萼片相靠合,与属中的尾瓣舌唇兰(P.mandarinorumRchb.f.)关系密切。北川政夫(M.Kitagawa)先生(1979年)将其降为尾瓣舌唇兰的变种即:P.mandarinorumRchb.f.var.cornu-bovis(Nevski)Kitagawa.而井上健(K.Inoue)先生(1982年)在对日本产的尾瓣舌唇兰种的分类研究(分4亚种、9变种及2变型)中,又将本种重新组合置于他新成立的亚种之下的一变种处理即:P.mandarinorumRchb.f.subsp.maximowicziana(Schltr.)K.Inouevar.cornu-bovis(Nevski)K.Inoue.我们根据本种在我国仅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它与尾瓣舌唇兰在我国分布于山东和以南省区,两者分布区不重叠,彼此的区别特征明显,暂作为独立的种处理。

植物图片: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戟唇叠鞘兰植物》一文,希望能够带您了解很多不同种类的花卉,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单线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