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花,春天是百花齐放的季节,那姹紫嫣红的花儿总是笑得比太阳还灿烂。古往今来,人们争相吟咏着花,很多人在养花种花的过程中获得不一般的乐趣。花卉的种植潜藏着很多学问的,你能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也在关心这方面的情况,下面的内容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松梢斑螟的发生与防治,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 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江苏等地,主要为害红松、赤松幼林的球果、嫩梢和干部,造成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

为害特点 幼虫钻蛀松树球果及幼树梢头轮生枝的基部,致使被害部以上梢头枯死、侧枝代替主梢、形成分叉;危害主梢顶芽基部,致顶芽枯死,下年新梢不能抽生,严重影响红松、赤松的正常生长。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mm、翅展28mm,丝状触角密生褐色短小茸毛。银灰色前翅具黑白相间的鳞片,翅基鳞片白色;亚基线和内横线白色、其后缘基部相连并为黑白鳞片所覆盖,中横线和外横线白色波纹状,内、中横线间的后缘为褐色鳞片覆盖,白色肾形斑斜后方在靠外横线处明显一白色鳞片区,黑色外缘线内侧密覆白色鳞片,缘毛灰色。后翅灰白色。腹部背面灰褐色,被白、银灰、铜色鳞片。足黑色,被黑白相间的鳞片。

卵 椭圆形,长约0.7mm,暗红色。

幼虫 体长21mm,头宽1.2mm。淡灰褐色或灰黑色。头暗棕色,胸、腹部蜡黄而亮、生长刚毛一圈;前胸背板黑亮,背中线灰白色,前胸气门前毛片刚毛2根,每节生黑色毛瘤3对,近背中线的4个毛瘤上各生刚毛1根,气门线下的毛瘤上生前短而后长的刚毛2根。腹足趾钩2序环式。

蛹 长椭圆形,长 15mm、宽 3mm。黄褐色,腹未臀棘6根。

发生规律 黑龙江年生1代,以幼虫越冬。4月开始活动,5月下旬幼虫老熟开始化蛹,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上旬幼虫孵化,危害至10月越冬。

4月气温上升,幼虫开始活动,危害嫩梢基部的轮生枝干及球果;蛀害干部时均从修剪枝、机械碰撞、红松疱锈病的病斑等处的伤口侵入,被害部流脂形成瘤苞;危害球果者从球果中、下部蛀入,被害部位具白色透明松脂和褐色虫粪。5月下旬老熟幼虫啃食枝梢木质部,咬筑蛹室及其上方的羽化孔、吐丝粘结木屑封闭羽化孔,再在蛹室内作丝茧化蛹,预蛹期 l 天,蛹期17天。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期20天左右,6月下旬为交尾、产卵盛期。7月幼虫危害,7月底、8月上旬天热少雨时受害球果大量流脂,使幼虫被松脂粘死、粘死率可达74%;如连续几次降雨,则停止排脂,球果被害重。10月气温下降,幼虫在瘤苞下方作茧越冬。

该虫喜光,在郁闭度0.7的阔叶树下营造红松幼林,幼树多不被害;郁闭度在0.3时造林,红松幼林被害株率0.1%;透光度加大时受害加重,全透光时被害株率达45%。

防治方法

(1)加强林区管理。

结合抚育,在林冠下营造幼林,并随着幼林成长保留一定数量的阔叶树,提高林分郁闭度,减少为害;冬春对苗圃、幼林及散生树进行普查,发现螟虫为害枝立即剪除,并注意摘除越冬虫茧,集中烧毁。

(2)根据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3)药剂防治。

对低龄幼虫可喷射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或50%磷胶乳油1000倍液。

常用药剂 敌百虫、辛硫磷、杀螟松、敌敌畏、磷胶

XzH52.COM好文推荐

杨梢叶甲的发生与防治


山东省阳谷县林业局 王延阁 孟丽 孟洪光

杨梢叶甲的成虫危害杨、柳、梨的叶、梢,危害特点是成虫咬断新梢或咬断叶柄,造成大量落叶,群众俗称“咬把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6.5毫米,体宽2.1-3毫米。体狭长,底黑或黑褐色,体背腹面全面密被黄色或黄褐色鳞片状毛,额唇基,上唇和足淡棕红或淡棕黄色。头宽、基部嵌于前胸内;复眼内缘稍凹切,唇基横宽与额愈合。触角丝状等于或稍超过体长之丰,第一节粗大,长椭圆形,第二节短于第三节,四节稍长于三节而短于其后各节。前胸背板矩形宽大于长,与翅鞘基部约等宽,前缘稍弧弯,鞘翅两侧平行,中足后足胫节端部外侧稍凹切,跗节1-3节宽,略呈三角形,爪纵裂。卵乳黄色,长椭圆形,顶端稍尖。幼虫老熟时乳黄色,体长6毫米左右,初卵乳白色,头黄褐色,有3对胸足,末端有一对突起,微向腹面弯曲。蛹近纺缍形,乳白色,行走时如蛴螬状。
生活习性:根据本人近几年调查观察及防治试验,该虫在我县一年一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来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5月中旬为盛期,6月下旬为末期,成虫多集中在林缘上的新梢上啃食近梢部的叶柄,将叶柄咬去三分之二,经过1-2天后剩余三分之一,相继脱落,新梢呈现光杆,叶片、叶柄落满林地。成虫也常将叶片咬成缺刻和孔洞,气温高时多集中在树冠或林丛内,傍晚交尾最盛,早上伏于叶背不大活动,震动树干则飞走或下落,但不到地面旋又飞去。卵产于土内,也有的产卵于土缝中。幼虫孵化后钻入土壤深处危害植物的幼根。
防治方法:1、对发生虫害地块可通过地表撒施毒土深翻杀灭越冬虫源,降低虫口密度。
2、防治成虫喷80%DDV1000倍液。
3、喷阿维.灭幼脲2000倍液。

北方球场草坪币斑病发生与防治


币斑病(dollar spot)是一种叶部病害,可侵染绝大部分草坪草。2006年以前,币斑病在北方球场很少大规模发生,但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均骤然增加,尤其在匍匐翦股颖和草地早熟禾上,已造成诸多球场受害,成为北方球场草坪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又由于其具有反复性,大大增加了防治难度。

币斑病是由真菌(Lanzia spp.或Moellerodiscus spp.以前名为Sclerotiniahomoeocarpa)导致的病害,在质地纤细和频繁修剪的草坪(如匍匐翦股颖)上,该病形成圆形、凹陷、浅褐色或稻草色的小斑块,如硬币般大小,危害严重时,斑块会成群发生,汇成大而不规则的枯草斑(图1)。在叶片较粗且修剪高度较高的草坪(如草地早熟禾)上(图2),病斑则呈现不规则形状,易与其他病害混淆,但可通过病叶确诊。感染币斑的叶片首先会出现水浸状褪绿斑,逐渐从叶片的边缘向外扩展,当叶片变干后,形成漂白色或稻草色,并有红褐色边缘的病斑(图3)。在有露水的清晨,染病草坪上会出现白色、絮状或蛛网状菌丝(图4),干燥后菌丝消失。

币斑病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存在于受感染的株体内,病菌可通过机械设备、人员、动物、风或水流移动传染,通常以感染的个体植株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该病从早春到晚秋均可发生,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0℃至32℃,但在21℃至29℃范围内病菌最为活跃,只要夜间长期结露(有露水时间超过8小时),菌丝体就可以生长并侵染草坪草。

在土壤干旱,氮肥不足的环境下,币斑病的发生几率会显着增加。

在发现并确诊币斑病害后,首要的策略是喷施杀菌剂进行控制。由于币班病在北方球场属新型病害,因此在杀菌剂的选择上许多球场走了不少弯路,实际上嘧菌酯(阿米西达、绘绿)、金雷多米尔、杀毒矾对币斑病的效果均不明显,三唑类(如丙环唑、三唑酮)、甲托、异菌脲对币斑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实践应用中,笔者发现复配的效果更为显着,复配药剂可以提供更广的杀菌谱,减少草坪草对杀菌剂产生的抗性,降低费用支出,如将丙环唑、百菌清(建议使用进口或大厂农药以确保治疗效果)以各自正常使用的剂量减半,然后复配罐混用于防治币斑病,效果非常显着(对褐斑病也有非常好的效果),可持续28天左右。初次使用后21天,再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币斑病不再复发。

喷施杀菌剂控制病害只是防治策略的一部分,为更长久有效地保持草坪质量,使其免受币斑病侵染,还需从其他方面着手改进,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选择抗病性草种 在新建球场或补播草种时,可考虑使用同类草种中的抗病性品种,如匍匐翦股颖中的T-1、L-93,草地早熟禾中的午夜(Midnight)、新哥来德(Nuglade)等(具体可参看美国全美草坪草评价体系数据:www.ntep.org),从源头上减少币斑病的发生几率,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

保持土壤氮肥充足 由于币斑病在氮肥缺乏的草坪上更为严重,因此少量多次施用氮肥将会有利于该病的控制,减少该病爆发的严重性,并有助于提高杀菌剂效果,促使草坪快速恢复。但在实践应用中,要注意养分平衡,避免施用氮肥过多引发其他病害。

合理灌溉 根据需要调整灌溉频率和时间,将有助于币斑病的控制,由于露水时间的长短与病菌侵染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任何增加草坪草结露时间的灌溉措施都会利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在币斑病的发生季节,应尽量避免傍晚灌溉草坪,以午夜或清晨灌溉最佳,灌溉以少次多量为宜,但要避免土壤过于干旱。在有露水的清晨,应及时清除草坪上的露水,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

其他措施 通过打孔覆沙等作业降低枯草层厚度,缓解土壤紧实状况,促进草坪表层通风,减少遮阴,提高修剪高度等措施均有利于减少币斑病的发生。


1.匍匐翦股颖上的币斑病

 
 2.刚返青的草地早熟禾上出现币斑病


3.草地早熟禾上的币斑典型症状


4.清晨可观察到有明显的菌丝体

北京鸿华高尔夫球会 王昌俊

白蜡梢距甲识别与防治


白蜡梢距甲(Tamnaspis nankinea Pic),又名白蜡梢叶甲、白蜡梢金花虫。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宁陵等县有发生。

寄主与危害 寄主白蜡。成虫、幼虫危害,但以成虫为害较重,主要危害白蜡树幼苗嫩梢,严重影响当年高生长。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8mm,宽4mm,全体被棕黄色毛。头、胸、触角及足黑色(雄虫后腿节端部和胫节基部一般为棕黄色),鞘翅、后胸有前侧片及腹部全为棕黄色。头伸向前下方,有细而稀的刻点,额宽阔,额与淳基之间有1条明显的横沟,头顶中央有一深凹陷,复眼凹陷明显。触角长度约为体长的1/3,第1节粗,第2-4节较细,第5节后各节宽阔,目内端触角伸出呈锯齿状。前胸背板近乎方形,宽大于长,基部两侧具有一个小瘤状突起。小盾片倒梯形,后缘常微凹,表面有细而稀的刻点和毛。中胸发育期为1块椭圆形发育挫,位于小盾片前方,背面为前胸背板所覆盖,鞘翅宽于前胸背板,肩胛突出,两侧近平形,两翅在端部合成圆形。腹末外露。足发达,后腿节膨大,端部下缘具一对小齿,内外各一,雄虫腿节更为发达,下缘近中部还有一个较大的齿,后胫节向内弯曲,末端伸出,后胫节端部有2个距。胫节弯曲度更大,呈圆弧形,跗节有爪间实,雌雄除后足端距不同外,主要是雌虫腹末端内凹,而雄虫则不凹入。

卵 长形,中部稍弯曲,一端稍大,长2mm左右,淡黄至黄色。孵化前两端呈白色透明状。

幼虫 体长12-18mm,头向前下方伸出,前胸背板骨化较强。胸足退化。腹末端有一对角状突。体表面有瘤突。

蛹 白色,表面有稀疏的毛,每根毛着生在1个小突起或瘤突上。

生物学特性 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下12cm左右深的土室中过冬。来年春4月上旬,成虫大量出土并取食、交配,4月中旬为成虫盛发期,产卵于嫩梢内。幼虫孵化后蛀入梢内为害。6、7月间,幼虫老熟后向外咬孔钻出,坠入土中作土室化蛹,成虫羽化后即在土室中过冬。成虫有群集性,每丛白蜡条上一般有成虫5-8头,最多达20头。成虫在晴朗白天气温较高及闷热时较活跃,大量交尾并作短距离飞行。遇阴雨、气温较低时,一般爬伏在植株下部,很少活动。遇大风雨时,则隐蔽在白蜡树下部的缝隙及枯叶、土缝中。夜间成虫栖息于白蜡树上。成虫危害,喜食幼苗嫩茎,很少食叶,致使叶枯萎。雌雄成虫交尾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十几分钟,长则1小时以上,1对成虫1小时内可交尾3-4次,交尾后3-5天开始产卵。4月中旬为产卵盛期。雌虫产卵前,选择直径4-5mm的嫩梢,以前足抱握嫩梢咬一周,梢顶断落,然后咬一小孔,将卵产入,再将产卵处两侧的叶片自叶柄咬断,方始离去。每产一粒卵,咬断一株苗梢。上端伤口处干缩成一小喇叭口,这是识别产卵枝的重要标志。成虫寿命一般为10-15天。卵经10-15天孵化,幼虫即在嫩梢内向下蛀食,仅取食嫩梢内部一侧,其嚼啐物常塞满隧道。粪便一般自产卵孔及梢顶排出。幼虫共4龄,经过30-40天,老熟后咬破下端枝皮,直接坠入土中作室化蛹。成虫羽化后,即在原处不动过冬。被害梢长3-4cm。

防治措施:

1 成虫发生期,发动群众早晚捕杀。

2 剪除产卵枝梢及幼虫危害梢。

3 幼虫老熟入土前,在林地放养鸡鸭喙食。

4 成虫发生时,喷洒90%敌百虫或80%乐果各1000倍液。

5 幼虫为害期,喷洒25%灭幼脲3号1000倍液或喷25%蛾蚜净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

中文名称 小菜蛾

中文别名 方块蛾、小青虫、两头尖

拉丁学名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

卵 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 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

蛹 长5~8毫米,初化蛹时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为灰褐色,近羽化时,复眼变深背面出现褐色纵纹。茧呈纺锤形,灰白色丝质薄如网,可透见蛹体。为害作物:寄主主要是十字花科蔬菜和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萝卜、芥菜、油菜、雪菜、菜心和各种青菜等。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透明斑,称为“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苗期常集中为害心叶,吃去生长点,影响包心,在留种菜上为害嫩茎、幼荚和子粒,影响结实。

发生规律 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我省11-13代,一般在4月至6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1月出现春秋两次为害高峰,一般秋季重于春季。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植株荫蔽处,日落后开始取食、交尾、产卵,蛹羽化多在晚上,羽出的成虫当天即可交尾,交尾l~2天产卵。成虫产卵对甘蓝、花椰菜、大白菜等有较强的趋性,卵多产于寄主叶背靠近叶脉凹陷处,一般散产,偶尔有几粒或几十粒聚集在一起。每雌虫平均产卵200粒左右,卵期7-11天。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飞翔力不强,但可借风力作远距离飞行。幼虫活跃,遇惊时扭动后退或吐丝下垂,幼虫共4龄,发育适温为20~26摄氏度,幼虫期12~27天,老熟幼虫在被害叶背或老叶上吐丝结网状茧化蛹,也可在叶柄叶腋及杂草上作茧化蛹,蛹期5~15天,该虫10~40℃均可存活并繁殖,发育适温为20~30℃。越冬代成虫寿命长达百天,其他成虫寿命11~28天。小菜蛾抗逆性强,对农药易产生抗性,造成防治上的困难。凡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的菜区,小菜蛾常猖獗成灾。

小菜蛾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小黑蚁、草间小黑蛛、丁纹豹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还有蛙、蟾蜍等。其中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自然寄生率可达10%~30%,最高达50%以上,捕食性天敌丁纹豹蛛平均每头每天捕食17.6头,小黑蚁平均每头每天捕食318头。因此,保护菜田中的天敌种群,发挥自然天敌控制作用至关重要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蔬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并随即翻耕,消灭越夏、越冬虫口,铲除沟渠田边等处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

2.生物防治 喷洒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500—800倍液,也可选用1.8%阿维菌素(齐螨素、害极灭、爱福丁)2000倍液喷雾。

3.药剂防治

小菜蛾老龄幼虫抗药性很强。因此,应用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2龄期,选用40%灭多威乳油3000倍液,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或5%定虫隆(抑太保)乳油,或5%伏虫隆(农梦特)乳油均用1000~2000倍液;在幼虫2~3龄期可用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1500~3000倍液,或用50%杀螨隆(宝路)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20%丙溴磷乳油500倍液;也可选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

小菜蛾是我国目前抗药性特别严重的一种害虫,它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近年来,在广东、福建等少数地区对苏云金杆菌(Bt)也产生了抗药性。但各地抗药性发展并不平衡,这与各地用药历史、用药种类、频率、强度等密切相关。因此,对某种(类)药剂抗药性严重的地区,应暂时停止使用该种(类)药剂,改用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或将苏云金杆菌与其他化学农药混用或轮用。由于小菜蛾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交替用药,或用复配农药。

咋有效防治茄子黄斑螟发生?(关于养花的小技巧)


“闻道江南种玉堂,折来和露斗新妆。却疑桃李夸三色,得占春光第一香。”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为此,很多人都倾情投入到花卉的种植中去!花卉的种植潜藏着很多学问的,到底有哪些经验和技巧需要掌握呢?考虑到您的需要,花卉网小编特地编辑了“咋有效防治茄子黄斑螟发生?(关于养花的小技巧)”,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咋有效防治茄子黄斑螟发生?

茄子是我们常吃的一种蔬菜,在茄子的生长过程中,黄斑螟是防治的虫害,多蛀害茄果,对茄子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威胁。黄斑螟不仅危害茄子,还对龙葵、马铃薯、豆类等蔬菜造成一定的危害,防治黄斑螟,可以使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

作好田间管理,及时剪除被害植株嫩梢及茄果,清洁田园;收获后,拔除残株,减少虫源。

药剂防治

在幼虫孵化盛期及钻蛀为害之前喷药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各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或2.5%联苯菊酯乳油,或5%来福灵乳油各2000~3000倍液喷雾。

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相信定能有效防治茄子黄斑螟发生。

①农业防治:作好田间管理,及时剪除被害植株嫩梢及茄果,清洁田园;收获后,拔除残株,减少虫源。

②性诱剂诱蛾:利用性诱剂诱集雄蛾,一般剂量为100微克,诱捕器设置为每30米一个,既可诱杀又可用于预测预报虫情。

③药剂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及钻蛀为害之前喷药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各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或2.5%联苯菊酯乳油,或5%来福灵乳油各2 000~3 000倍液喷雾。

根癌病的发生与防治


根癌病的发生与防治|如何防治根癌病?--根癌病又称根头癌肿病,是园林花卉苗木上最容易发生的根部病害之一。据资料统计,其寄主多达60科300多种植物。如樱花、月季、玫瑰、银杏、石竹、大丽花、秋海棠、梅花、丁香、天竺葵等花木,以及葡萄、桃、李、杏、梨、苹果等果树均有发生。根癌病主要危害根颈、主根和侧根
对于苗木则多发生在接穗和砧木愈合的地方。发病初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瘤内部木质化。瘤大小不等,大的似拳头或更大,数目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由于根系受到破坏,故造成花木病株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根癌病十分顽固,即使清除癌瘤,往往又能重新生长。病原细菌在肿瘤组织皮层内越冬
或当肿瘤组织腐烂破裂时,病菌混入土中,土壤中的癌肿病菌亦能存活1年以上。病菌借水流、地下害虫、嫁接工具,作业农具等传播,带病的花木种苗和种条被调运时,可远距离传播。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虫伤、耕作时造成的机械伤,插条的剪口、嫁接口,以及其他损伤等,都可以成为病菌侵入的途径。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温湿度有很大关系,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土温22℃时最适于癌瘤的形成,超过30℃的土温,几乎不能形成肿瘤。土壤的酸碱度亦与发病有关,碱性土有利于根癌病的发生,而酸化土壤病害较少,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发病较重,连作栽培的花木发病严重。此外,耕作管理粗放,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多,以及各种机械损伤多的花木苗圃地,发病较重。插条假植时伤口愈合不好的,育成的苗木也容易发病。如何防治根癌病?一是加强检疫
对出圃或外来苗木应抛弃病株,若发现可疑苗木,可用500~2000ppm的链霉素液浸泡30分钟,或用1%硫酸铜液浸5分钟、2%石灰水浸1至2分钟,用清水冲洗后栽植。在栽植苗木时,应避免从病区引进苗木或插穗,若有带病苗木应彻底清除烧毁。二是加强栽培管理
适宜于根癌病发生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应多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结构;在进行中耕除草等操作时应尽量少伤根或损伤花木茎蔓基部;注意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减少虫伤;雨后注意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促进花木生长,提高抗病性。
三是刮除病瘤或清除病株
发现苗圃或栽植花木感染病菌后,应及时扒开周围土壤,用刮刀将肿瘤彻底切除,直至露出无病的木质部,并用高浓度的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保护伤口,以免再感染。对无法治疗的重病株应及时清除并彻底收拾残根,集中烧毁处理。对轻病株可用402抗菌剂300~400倍液灌根,或切除瘤体后用500~2000ppm的链霉素、500~1000ppm土霉素、5%硫酸亚铁等涂抹伤口。另据报道,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 份、碘片12份)涂瘤有治疗作用。还可施放射形土壤杆菌84号进行生物防治。
四是嫁接时应避免伤口接触土壤
嫁接工具可用75%酒清或1%甲醛溶液消毒灭菌。

樟巢螟的防治


发病症状:香樟瘤丝螟,米虫大小,身体白色,头黑色,是香樟的主要害虫。瘤丝螟幼虫吐丝结巢,将数片叶片粘连,叶丝缀叶结巢,幼虫在巢内食害叶片与嫩梢,形成鸟窝状, 严重发生时可将樟叶吃光,仅残留枝埂。该虫一年二代,幼虫白天很少活动,傍晚开始外出取食。第一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中旬,第2代危害期在9月上旬。药剂防治控制在大量结巢之前,以触杀药为主(如三矬啉),内吸药为辅(如吡虫啉、杀虫单等)的复合药剂效果较好。

防治方法:

1、近阶段主要做法:人工摘除虫苞,并带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决不能随地丢弃。

2、来年,视病虫发生情况,可采用化学防治。幼虫防治药物可选用:20%阿维灭幼脲2000~2500倍液、20%虫无赦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喷药要在傍晚进行,并尽量淋透虫巢。

3、施药适期:应抓住二叶虫苞盛期,一代在6月下旬(发生量大的地段7月上旬再喷药一次),二代在8月下旬9月初喷药。至9月下旬,漏治地段应及时采摘虫苞,并集中销毁。

菊花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矮生向日葵为菊科向日葵属一年草本花卉。其植株矮小,枝叶茂密,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丰富,有深红、褐色、铜色、金黄、柠檬黄、乳白等颜色,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盆栽或地栽,是布置花坛、花境及节日摆花的极好材料。

1.品种选择选择矮生向日葵中的大微笑品种,该品种株高30至40厘米,花径10至17厘米,单花瓣明亮金黄,花心黑色,一般插种后50至55天可开花,适于盆栽和花坛种植。

2.育苗采用播种繁殖,一般于4月进行播种,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5至18℃,可用浅盆或浅箱播,介质要求疏松,保水性良好,无菌等。播种以点播为宜,每穴播2粒,播后需覆盖1至2厘米厚介质,以维持发芽所需的湿度,并增加苗期的稳定性,减少带壳苗的发生。一般播后7至14天发芽,出苗后注意通风降温,控制湿度,并逐步见光。

 3.定植及养护当幼苗出齐后陆续间苗,每穴留1株,苗高7至8厘米时可定植。盆土以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好。定植时盆底施足基肥,掘取苗时尽量多带土,少伤根,以使植株较快恢复。

矮生向日葵喜阳光充足和温热环境,不耐阴,不耐寒。生长期每20天施肥1次,但开花前应追施2至3次稀薄的磷钾肥。经常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尤其夏季高温、干旱时需及时浇水。为使主枝顶芽健壮生长发育,可摘除侧(腋)芽。对于茎杆稍高的应设立支柱,防止风吹倒伏。开花时进行人工授粉,可提高结实率。

4.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和黑斑病。白粉病发病时叶片开始生白色圆形粉状斑,扩大后连成一片,以后白粉层上又生褐色小点,植株生长停止。黑斑病发病时,叶片生大小不一的深褐色或浅黄色病斑,后发展成褐色斑,病斑相连成大斑块,使叶片变黑枯死。发病时可以清除残株同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虫害主要有盲蝽和红蜘蛛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菊花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有药用和食用价值。为提高菊花病害防治效果,便于识别,现将菊花主要病害介绍如下:

一、病状

1.菊花斑枯病:菊花斑枯病又称黑斑病、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最初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大小5至10毫米,外部有一不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黑褐色,中央稍褪色,湿度大时出现不大明显的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整个叶片变黄干枯或变黑脱落。

2.菊花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初在叶片上现浅黄色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生出小褪绿斑,后产生稍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叶上病斑多的,叶缘上卷。

3.菊花枯萎病: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部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湿度大时产生白霉。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4.菊花霜霉病: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株枯死。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初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面菌丝稀疏,先为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或深褐色。

5.菊花花叶病毒病:菊花染病后表现为轻型花叶或不显症,在感病品种上,可形成明显的花叶症或坏死斑,严重的产生褐色枯斑。

二、防治

(一)选用抗病品种。

染病菊花是带毒体,引种要严格检疫,防止人为传播。

(二)栽培防病。

1.施用酵素菌制的堆肥避免偏施氮肥。

2.浇水适量,选晴天上午浇水,阴天不浇或少浇。

3.与其他作物轮作。

4.栽植密度适宜。

(三)生态防病。保护地栽培菊花要注意通风透光,升温降湿,延迟叶片结露时间。

(四)药剂防治。防斑枯病:30%碱式硫酸铜悬浮液400倍、1:1:100波尔多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75%苯菌灵1500倍液。

防枯萎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田安水剂500至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灌0.4至0.5升。

防霜霉病:72%克露或克霜氰或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防病毒病: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至600倍液、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剂500倍液。

油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治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又名松虎,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国内分布于华北油松分布区以及山东、四川两省区,除为害油松外,还可为害马尾松。

为害特点 幼虫取食针叶,为害严重时叶丛被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23-30mm,翅展57-75mm;雄体长20-28mm,翅展45-61mm。体色为棕褐或深褐,斑纹较马尾松毛虫清晰。雌蛾前翅没有白色斑纹是和赤松毛虫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中室斑点较小,亚外缘斑列黑色,各斑略成新月形,斑列常为9个组成,7、8、9三斑斜列,内侧衬有淡棕色斑。雄蛾中室斑点较雌蛾小,亚外缘斑列内侧呈棕色,触角鞭节淡黄色或褐色,栉齿褐色。

卵 椭圆形,长1.7mm,宽1.2mm。初产时色泽较浅,精孔端淡绿色,另一端为粉红色,孵化前呈紫红色。幼虫 初孵幼虫头部棕黄色,体背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4-72mm,灰黑色,体侧有长毛。额区中央有一块状深褐斑,各体节纵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腹面棕黄色,每节上生有黑褐斑纹,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

蛹 栗褐色或暗红褐色,臀棘短,末端稍弯曲,或卷曲,呈近圆形,雌蛹长23-32mm,雄蛹长20-26mm。

茧 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

发生规律 河南省1年发生1代,多以4龄幼虫在树根周围的枯枝落叶层,能活动的石块下、草根盘结和上面有覆盖物的林地凹坑中越冬。多卷曲成团。越冬幼虫于4月中上旬,开始上树危害,6月中旬结茧化蛹,蛹期28-34天,7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并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出现幼虫,10月中、下旬下树越冬。

成虫多于傍晚16-20时羽化,在当晚或次日晚交尾后即产卵。卵成堆产于树冠上部当年生的松针上。每卵块数十粒到500多粒不等。成虫有趋光性和向周围林分迁飞产卵的习性。

幼虫孵化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1-2龄幼虫群居并能吐丝下垂。先取食卵堆周围的松针,将针叶边缘咬成缺刻状,造成枯萎卷缩,呈扫帚状针丛,一头幼虫一生约取食400-500根松针。在林州市每年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5月初至7月末;8月中旬-10月上旬。老熟幼虫在针丛、树干及杂草灌丛、树冠下部结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改造油松纯林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强度修枝,提高自控能力;注意剪除有虫枝,秋冬季清除地面落叶,集中烧毁;人工摘除虫茧,在幼虫大发生期人工捕捉,捕捉时注意毒毛。

(2)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始期,按4hm2设置一黑光灯诱杀成虫,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可达到预防和除治。

(3)化学防治。

幼虫期用2%安得利粉剂,11.25-15kg/hm2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95%以上;或用25%灭幼脲防治,每hm2用有效成份90g。飞机超低量喷洒675-750 ml/hm2,防治效果达90%以上,并致存活蛹、成虫发育畸形,不能正常交尾产卵。

(4)生物防治。

①注意引放天敌。卵期每hm2可释放赤眼蜂9-15万头进行防治,寄生率达80%以上。

②幼虫期可用松毛虫杆菌、苏云金杆菌、7216芽孢杆菌,含菌量为1亿孢子/mL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白僵菌菌粉含量50亿/克,每hm2量15kg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85%以上,在林间并有再侵染作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每hm2用2250亿病毒含量,加水喷雾防治,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常用药剂 安得利、灭幼脲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赤松梢斑螟的发生与防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养殖花卉时的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与虫害防治的关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