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直都是美好跟浪漫的象征,每个季节也会有象征每个季节的花,每个地方也会有每个地方代表的花。花卉好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下面是爱花卉网(xzh52.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养殖:苗木松枯梢病的发生与防治",希望对您了解花卉行业能有所帮助。

我国随着华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区樟子松的人工引种和造林面积的逐年的扩大,樟子松病害的种类、面积也逐年增加,枯梢病便是其一。松枯梢病自70年代后期在东北地区的樟子松中发现后迅速蔓延危害。目前,该病在辽宁、黑龙江樟子松人工林栽培地区大面积发生和流行,轻者影响树木的高生长,茎生长变慢,重者全株死亡,造成严重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重点就该病害的发生、症状、病原菌、寄主、侵染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松枯梢病的发生概况

松枯梢病寄主范围广,在不同国家的众多针叶树上可引起类型各异的多种症状,幼树和大树均可受害。该病可侵染松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崖柏属、雪松属、刺柏属、云杉属和黄杉属等8个属约60种。

早在1912年南非Fisher首次报道了Sphearopsissapinea是松枯梢病的一种病原菌。松枯梢病在美国主要危害人工林、防护林、苗圃苗木和作为圣诞树的一些针叶树。70年代松枯梢病在新西兰一些地区严重爆发危害。在澳大利亚,松枯梢病菌是夏季引起松树原木边材变色的最常见病原菌。国内,1980年梁子超和项存悌分别在广东省马尾松人工林中和黑龙江省樟子松人工林中首次发现了松枯梢病。

(二)症状

由于松枯梢病发病因素复杂,所以表现症状多样化。根据国内外有关松枯梢病的报道,其发病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1)顶芽枯死型(2)枯针型(3)枯梢型(4)丛枝型(5)枯萎型(干枯型)

(三)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的松色二孢菌(Pesm.)引起的。该菌由于个体发育阶段、寄主的不同部位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形态不稳定,因此出现了许多异名。因常在针叶上产生有色单孢,1984年以后许多学者常用Sphaeropsissapinea(Fr.)DykeetSut-ton。孢子萌发后产生隔膜,形成双胞。枝上和树皮上的常为双胞。

人工培养的孢子大于自然产生的,在散光和室内常温下或用枯针上黑光灯与日光灯交替培养2周即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萌发需空气,埋在水中萌发数低,悬浮液中加入1%蔗糖或松针煮出汁,可提高萌发率。最适萌发温度为25℃,菌丝生长温度为28、PH6、24小时萌发率达97%。氮源以天冬酰胺最好,碳源以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最好。

(四)寄主

国外寄主有辐射松、欧洲黑松、欧洲赤松、美国黄松、冷杉、云杉等,国内寄主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樟子松、长白赤松、黑皮油松、杜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

(五)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死针叶、病梢、病枝、病皮和球果上越冬,第二年为初侵染来源。种子是侵染来源尚未定论。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雨水反溅、冲洗和风传播,能否以种子传播需研究证明。侵入门户有不同的意见,尚无定论。目前国内外对侵染循环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不同意见:

沈伯葵等认为该菌只在病死的针叶、叶鞘和鳞片上产生分生孢子器越冬,病组织中的分生孢子器、菌丝体越冬后形成的分生孢子器为初次侵染源的重要来源。Peterson认为当年的球果不能被侵染,夏季如果雨水充足,分生孢子将在二年生的球果上和松针上大量产生。

景耀对湿地松枯梢病的研究发现,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项存悌认为松枯梢病菌在樟子松健康嫩梢主要是从伤口侵入,无伤接种不能发病。吴小芹认为气孔可能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径。Brookhouser用荧光标记孢子的方法研究发现病菌孢子可在针叶表面萌发,从气孔侵入寄主。

沈伯葵认为孢子借雨水传播,在松树抽梢期如果有持续2小时以上的降雨,孢子将大量释放、传播、侵染。魏初奖研究认为分生孢子的形成、释放及病害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密切相关,种子不带菌。1988年英国学者研究表明,种子上的病原菌能够侵染无伤的种子和苗木。

(六)流行因素

该病是一种寄主主导病害,病菌具腐生性,广泛潜伏在寄主体上,只有生态环境恶化,树木生长衰退时病菌侵染引起枯梢病。1965年,美国Sin—clair最先提出多种因素致病理论,即认为衰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Manion(1981)在《树木概念》中将Sinclair的理论加以整理和补充,提出一个林木“衰退病”的概念,认为衰退病的致病因素可分为3类。即诱发因素(气候不适、土壤水分失调、土壤不良和空气污染等)、激化因素(食叶害虫、霜害、干旱和机械损伤等)、促进因素(蛀干害虫、溃疡病菌、病毒等)。

衰退病是由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病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侵染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由于地区、时期和树种的不同,所发生的衰退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松枯梢病就是一种衰退病。

(七)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若能从发病的主导因素和诱导因素以及衰退病的概念去制定防治试验,将是可行的。由于松枯梢病是寄主主导性病害,因此防治的主要途径是增强寄主的生长势。已报导的防治方法归纳为营林防治措施,其中包括幼林及时抚育和疏伐,伐除病树,适地适树造林、培育壮苗、精心栽植等,使林木生长健壮,使该病害没有发生或流行的条件;进行植物检疫,不使用带菌繁殖材料,不使病苗上山,及时清除病树病枝和转主寄主等以减少侵染来源;药剂防治主要有:6.55百菌清油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烟剂,代森铵,波尔多液喷雾,0.2%硼酸水喷雾。

xZH52.cOm好文推荐

花卉行业:雪松枯梢病的症状与防治


雪松枯梢病是近几年雪松上发生的安、烟台、淄博等市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为害校梢和树干烂。大量枝梢枯死,破坏树冠美观,严重时甚至整株死亡。山东济南、泰枯梢、干基腐症状雪松的叶、枝梢、主干均受害,可分为3种类型:

1.枯叶型。在当年4—5月春梢上新生的针叶染病.先从叶尖开始发黄,很快整丛针叶黄化,针叶收拢下垂,逐渐估死,悬挂在梢上。2年生针叶受害,由叶尖向叶基成段掐死。

2.枯梢型。嫩梢受害,先是水渍状弯曲下垂,渐渐枯死.病梢变为黄棕色,梢顶端的拈叶大多不脱落,有的病梢流脂G7—8月枝梢受侵染发病枯死后,病叶脱落.只剩枯梢。病斑继续向下扩展至枝节处,形成腐烂病斑,病斑通常下陷,流脂,病斑绕枝干1周时,上部枝条枯死。后期病员上产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器

3.干基腐烂型。这种类型的病树梢部很少枯死。发病时全抹的针叶逐渐变黄。

发病规律病害在4—9月均能发生,5—6月为发病高峰。病原茵以茵丝体和分生把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风雨传播、自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嫩梢和针对“发病浴育期7天左右,枝干发病潜育期15—20天。该病菌为弱寄生菌,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空气污染严重、土壤条件差、管理暇放,导致树势衰弱,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

1.适地适树,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在发病季节使用4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70%代森锰锌500倍液,每隔15天喷药]次。

花卉科普:枣树苗木冻害的发生与防治


新疆阿克苏地区红枣面积近几年迅速扩大,但随着2024冬季,2024出现寒冬,最低气温均超过零下23度,本地区红枣冻害面积较大,产生了较大损失。冻害是否发生取决于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树体储存养分的多少。树体木质化程度高即树体细胞壁的木质素含量高,树体抗逆性强,即抗冻能力强。树体储藏养分的多少即树体的充实度如何,树体充实度越高,树体的抗冻能力越强。在枣树的幼苗期,是它的整个发育期离抗冻能力最差的时期,此时期应早停水,停肥(在八月初)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提高其抗冻能力。幼树期不应过度追求产量,以养树为主。有部分枣农过量使用赤霉素,导致应该贮存于树体的养分用于挂果,使树势变弱,树体充实度降低,抗冻能力差,尤其以挂秋枣(黄皮枣)多的枣树表现较为明显,应减少枣农使用赤霉素的量,一年应控制在两次以下。

枣树已发生冻害的部位有两个:根茎和根系。根茎是枣树所有器官中进入休眠最晚,打破休眠最早的部位。在休眠期抗冻能力较强,打破休眠后抗冻能力差。此时期易受变湿产生的冻害,采取的技术措施有涂白,绑扎,埋土,打保暖墙。根系不进入休眠期,它的抗冻能力主要取决于木质化程度和充实体,提高它的抗冻能力的办法,主要有放冬灌水,通过放冬灌水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从而可以提高土壤的热容量,可以减少冻土层的深度。但不能带冰过冬。

花卉相关知识:樟子松枯梢病微生态控制分析


枯梢病是由松球壳菌引起的一种在世界上较为分布广泛、具有严重危害的病害之一,全球有30多个国家地区都报道了该病的严重危害和该病的发生,而最为严重的国家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中国。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风沙区的地方主要的针叶造林树种是樟子松。近几年来,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省都普遍的发生樟子松枯梢病,从而引起了樟子松大面积的枯死。因此,我国的学者通过对樟子松枯梢病菌进行生物学特征、发生流行规律、发病机理、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寻找高效的预防和防治樟子松枯梢病的工作已经是非常重要和紧急的工作。

一、樟子松枯梢病的症状

1.枯梢型

当伸长的嫩枝让病原菌入侵以后,就会产生一些紫褐色的水渍状斑,而病斑出就会流出一些松脂,而病梢处就会发生萎蔫弯曲的现象,渐渐的枯死。

2.顶芽枯死

主要表现为顶芽出现褐色的现象,病症轻者出现出梢畸形,而当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整芽枯死的状况。

3.丛枝型

当顶梢或顶芽枯死之后,侧芽就会大量萌发从而形成丛枝。

4.枯针型

当针叶发病的时候就会变成褐色,发病的针叶很明显的都要短于健康的针叶,而当病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使针叶的基部坏死。

5.根腐型

这种症状比较少见,主要的病征表现为根系的皮层流脂发生溃疡,从而导致整株樟子松的枯死。

6.干枯型

当枯梢病较为严重的时候,病部就会向枝干逐渐的蔓延,而当树干溃疡的时候就会使整株的樟子松枯死。

二、樟子松枯梢病发生的规律

樟子松枯梢病严重的侵害樟子松的幼树,而枯梢病主要的病发区是在风景区、公园种植地区和风口区等地区,在自然生长区的发病现象比较少。在病死的枯树上的针叶、鳞片、嫩梢、叶鞘以及苗木的嫩茎上都会产生分生孢子和分子孢子器。而病菌均会以菌丝或是分生的孢子器在病叶或是病梢上进行越冬,而病组织的菌丝、分生孢子器在越冬之后形成的分子孢子器就是初次侵害樟子松的主要来源。

樟子松的年龄、樟子松林的密度、位于的坡向、坡位、林子的位置和寄主感病性是主要影响樟子松枯梢病发病的主要因子。樟子松年龄越大病发也就越严重,林子的密度大的比林子密度小的病发严重,向阳的坡向比向阴的坡向的病发严重,而上坡、中坡、下坡的发病程度和病发也是从重到轻,林缘的比林内的重,而樟子松也是最为易受到病菌的感染。总的来说,樟子松的枯梢病是属于一种多循环而且重复性较强的侵染性病害。

三、樟子松生态技术控制

1.人工林植物结构的自然控制

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区条件和生产状态运用混交林和人工林来看,人工林主要是分布在坡度的中部,中幼龄的樟子松发病的病情要明显的比较为成熟的樟子松低很多,而其它坡向的发病病情指数也比北坡向的相对来说低。而以樟子松为主的混交林的病情相对于其它的混交林来说病情也高和严重,而以三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的病发指数很明显的比两种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的病情要低很多。因此,采用人工林的植物结构对于樟子松枯梢病具有一定的自然控制。

2.对病害流行的自然控制

樟子松枯梢病在樟子松的天然林中基本上是不发生的,即便是在病害较为严重和广为流行的时候,由于在天然林中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树种之间的机械隔离作用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得病害流行的时候也发生的比较晚,受害较轻,蔓延也会相应地比较慢,这样也就比较容易恢复。因此,天然的樟子松对于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害流行能够起到自然控制的作用,而且还呈现出良好的控制效果,在进行樟子松枯梢病病害防治的时候应该有目的性的选择适宜樟子松生长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条件,采用适树适地的原则进行植被造林。

四、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

1.防治樟子松枯梢病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工程

对于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应该结合生态学、昆虫学、微生物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进行交叉,治理目标,从而更好的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实现综合治理。在比较干旱的季节要及时的进行浇灌工作,使樟子松能够保持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2.合理的经营管理,增加树木的长势

由于很多时候树木的病害都是由一些不合理的经营和人为的破坏而造成的,所以紧紧的抓好生产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进而调整好生态环境,尽量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良好的生物动态平衡,从而有效地防止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发。

3.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起监测和控制系统

由于樟子松枯梢病多年来的连续发生,因此,应该在进行防治的时候要结合传统的预测预报方式,与现代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建立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系统,从而提高监测病害的覆盖率、精度和准确率,进而给樟子松枯梢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4.壮苗造林提高树木的抵抗力

种植树苗是造林的基础,引种造林的时候要讲究适树适地,尽量的避免使用携带病菌的树苗造林,尽量的减少樟子松枯梢病的发生几率。

由于樟子松枯梢病是因为弱寄生菌入侵从而形成的一种侵染性的病害,进行单一的防治方式方法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因此,对于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务必要注意生态防治的一般策略,进而加强措施逐渐的改善生态环境,使树木的抗病性不断地提高,使病害的蔓延得到有效地控制。

花卉行业相关:银杏烂皮病的发生与防治


银杏(Ginkgo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具有抗污染、抗烟火、抗尘埃及抗有毒气体等功能。近年来,大型绿化工程(铁路、公路、水利等)逐渐将银杏列为首选树种。但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银杏烂皮病常导致银杏枯黄、落叶甚至死亡。笔者现根据生产实际,将银杏烂皮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发生症状

(1)干腐型。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是干腐型烂皮病的主要发生部位。受害初期,病部着生暗褐色水肿状病斑,树皮皮层组织腐烂变软,失水后干缩下陷,边缘黑褐色,有时龟裂。受害后期,病菌分生孢子器着生于病斑上,当外界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从病斑上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病部组织皮层呈现暗褐色,腐烂深度可达木质部且纤维细胞与木质部分离。如果外界条件适宜,病斑扩展速度很快,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其上部枯死,树木生长顺畅,可提高其抗病性,促使病斑长出愈伤组织,病斑扩展受阻。

(2)枯梢型。枯梢型烂皮病主要发生在大树枝条或一至四年生幼树上,受害初期,病部呈现暗灰色,症状表现不是很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1周后,上部枯死,有很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散生于枯枝上。

2发病规律

银杏烂皮病病菌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天,当湿度达60%~80%、温度达10.0~15.2℃时产生分生孢子,萌发后的孢子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具有6~10d的潜育期。银杏烂皮病开始发病的时间一般为3月中下旬,发病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10月即停止发展。树皮含水量与银杏烂皮病的发生关系非常密切,树皮含水量越低越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在枯死树木上该病菌可以存活很久。任何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因素均可导致银杏烂皮病的发生,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抑制、病虫危害、管理粗放。

3防治对策

3.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银杏烂皮病的感染只在树势衰弱的情况下发生,因此,应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银杏树活力,减轻病害的发生。银杏根盘大,树根深,不易浇透,建议浇水时打好水圈,施少量肥料,并用钢钎在根外(原种植穴边缘)凿80~100cm洞,以利于水分下渗。

3.2清除病残体,妥善处理树体伤口

彻底清除病株和有病枝条,对病枝应及时烧毁,也不要从圃外带入有病虫的树木及枝条。散落的杉木支撑上有小蠹虫,这类害虫也是病菌的传播者。及时清除树体表面的死亡组织,刮除因伤导致的大面积死皮,是避免病菌侵染发作的有效手段。对于伤口,可用三唑类杀菌剂和抗生素型杀菌剂进行处理,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对于大的剪锯口,务必使用油漆涂抹或用塑料布包扎。

3.3化学防治

(1)伤口消毒。刮除主干及枝条上的病斑,深度可达木质部,刮掉的树皮要带出园外烧毁,用0.1%HgCl2涂刷伤口,杀死病菌。刮皮后,用抗菌剂401400~500倍液+0.1%平平加涂刷伤口,或用杀菌剂甲基托布津或10%碱水涂刷伤口。

(2)农药喷洒。采取“两喷两刷”的措施,使用苯醚甲环唑,可有效降低腐烂病的发生程度,如在银杏萌芽前或落叶后,全园喷洒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6—7月,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涂抹大干和大枝。如果发现腐烂病斑,应及时刮除,直至树皮出现黄绿色,后用5%己唑醇微乳剂300倍液涂抹。此外,可通过寡雄腐霉对致病真菌的寄生和抗生作用,抑制病菌的萌发和生长,从而达到对致病真菌的预防和治疗。

(3)树干涂白。进入秋、冬季后,在树干刷上涂白剂,利用石灰的白色反光作用,减少树干对太阳热能的吸收,缩小昼夜温差,起到保护皮层,防止日灼、冻害作用。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花卉养殖:苗木松枯梢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养殖花卉植物的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刺松养殖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