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啊!春天--春天是彩色,金黄的水仙花,娇黄的迎春花,火红的太阳,粉红的桃花,青山绿水,蓝天大海……”喜欢花的人非常的多!所以很多人将花卉种养视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种植花草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你在种植过程上遇上麻烦了吗?下面的内容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塑料环”防治落叶松毛虫,仅供您在种植花草参考。

“塑料环”就是用质地较好的塑料薄膜剪成宽5厘米的塑料布条,将其绑于要防治的树木上。利用它可以有效地阻止落叶松毛虫上树为害,以此达到保护林木生长的目的。

落叶松毛虫是松林最严重的历史性害虫之一,其为害重,分布广。主要为害落叶松,同时红松、樟子松、云杉和冷杉也遭其害。

落叶松毛虫的生活史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3—6龄或5—6龄幼虫在树干基部枯枝落叶丛中卷曲过冬,次年4—5月份上树为害。6—7月份老熟幼虫结茧化蛹,7—8月份羽化为成虫,数天后产卵,经过10—12天孵化成幼虫,8—10月份新生幼虫为害。11月份下树越冬。

经过多年的观测,我们发现落叶松毛虫有一个特点,即昼伏夜出,白天下树躲藏,晚间上树为害。我们根据落叶松毛虫的这个生活习性,于2000年4月份在黑龙江省阿城市亚沟林场采用“塑料环”法防治落叶松毛虫,结果获得成功,虫口密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6头/株,有虫株率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6个百分点。以后又经过多次的实践验证,防治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在每年的3—4月份,正值天气回暖,落叶松毛虫越冬幼虫复苏上树之际,我们马上组织人力,抓住时机,全力以赴到经预测将要发生虫害的林分内,在每棵树木胸径1.3米处,用镰刀轻微地刮去翘裂的老粗皮(以防止幼虫从龟裂处钻入上树为害),然后,绑上一道塑料布条,开口处要闭合、严紧,并用钉书器把开口处钉死(用图钉压缝也可以),为了确保落叶松毛虫幼虫不能上树,最好在与绑好的“塑料环”相隔15厘米处再绑上一道环(经济条件好的单位用不干胶胶带也可以),该方法不但省工省力,而且经济,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效果十分明显。

xzH52.COm推荐阅读

“三法”防治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是森林主要害虫之一,它以幼虫越冬,每当春季来临,越冬代松毛虫陆续倾巢而出,严重危害松林。因此,抓住冬季有利时机,防治越冬代松毛虫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工防治松毛虫有90%分布在树干7米以下的树皮缝内越冬,越冬后期幼虫将要上树活动取食前,可于树干6米~7米处涂毒环,用敌杀死或灭幼脲、溴氰菊酯等农药沿树干涂一圈,这样松毛虫爬过时就会触药中毒而亡,防治效果达92%。也可在树干6米~7米处捆上塑料膜,塑料膜环宽度为15厘米~20厘米,越光滑的塑料膜效果越佳。人工防治松毛虫技术不仅是小面积高大树木防治的好措施,也是公园、旅游区、住宅附近等地防治越冬代松毛虫的理想方法。
喷烟雾防治在越冬代松毛虫幼虫全部孵化至越冬前,或在越冬后幼虫初春开始活动时的早、晚或阴天、毛毛雨天,用25%的溴氰菊酯和柴油20倍混合液喷雾,防治效果不错。
白僵菌防治用每克含孢量1000亿~1200亿的“白僵菌高孢粉”,于10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在松林间每667平方米施放8克~12克,虫口下降率可达80%~95%。

油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聚存园林绿化责任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油松等各种规格小苗,并承接各种大小绿化工程。他们油松树苗基地里从未发生过油松毛虫泛滥的情况。我们感到很好奇,到底是用了什么方法防治的呢?下面是我们从聚存园林绿化责任有限公司找到的答案:

(1)农业防治。造针阔叶混交林,改造油松纯林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强度修枝,提高自控能力。

(2)物理防治。在成虫羽化始期,按4hm2设置一黑光灯诱杀成虫,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可达到预防和除治。

(3)化学防治。幼虫期用2%安得利粉剂,11.25-15kg/hm2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95%以上;或用25%灭幼脲防治,每hm2用有效成份90g。

(4)生物防治。①注意引放天敌。卵期每hm2可释放赤眼蜂9-15万头进行防治,寄生率达80%以上。②幼虫期可用松毛虫杆菌、苏云金杆菌、7216芽孢杆菌,含菌量为1亿孢子/mL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白僵菌菌粉含量50亿/克,每hm2量15kg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85%以上,在林间并有再侵染作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每hm2用2250亿病毒含量,加水喷雾防治,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松树赤松毛虫


危害赤松、黑松、油松等。

1. 发生规律

一年1代。以3~5龄幼虫在翅皮下、落叶丛中或石块下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10oC左右时上树危害,取食2年生针叶。7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化蛹,7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8月上、中旬幼虫陆续孵化,1~2龄幼虫群集危害,啃食叶缘,危害至10月中、下旬,3~5龄时即下树越冬。

2. 防治措施

(1) 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如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改造纯松林等),创造利于天敌生存而不利于松毛虫暴发的环境条件,是治本措施。

(2) 利用松毛虫秋末下树、早春上树危害的习性,在树木胸高处用菊酯毒笔划环或绑毒绳喷聚酯类药环,可有效压底虫口。

(3) 幼虫发生时,可在暴食以前,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或25%乐果乳油超低容量制剂,每亩200~300毫升,兑水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4) 秋季用每克含苞10亿活孢子的苏云金杆菌喷布树体,防治小幼虫。

(5) 黑光灯诱杀成虫。

(6) 保护和招引灰喜鹊、大山雀等。

油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治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又名松虎,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国内分布于华北油松分布区以及山东、四川两省区,除为害油松外,还可为害马尾松。

为害特点 幼虫取食针叶,为害严重时叶丛被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23-30mm,翅展57-75mm;雄体长20-28mm,翅展45-61mm。体色为棕褐或深褐,斑纹较马尾松毛虫清晰。雌蛾前翅没有白色斑纹是和赤松毛虫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中室斑点较小,亚外缘斑列黑色,各斑略成新月形,斑列常为9个组成,7、8、9三斑斜列,内侧衬有淡棕色斑。雄蛾中室斑点较雌蛾小,亚外缘斑列内侧呈棕色,触角鞭节淡黄色或褐色,栉齿褐色。

卵 椭圆形,长1.7mm,宽1.2mm。初产时色泽较浅,精孔端淡绿色,另一端为粉红色,孵化前呈紫红色。幼虫 初孵幼虫头部棕黄色,体背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4-72mm,灰黑色,体侧有长毛。额区中央有一块状深褐斑,各体节纵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腹面棕黄色,每节上生有黑褐斑纹,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

蛹 栗褐色或暗红褐色,臀棘短,末端稍弯曲,或卷曲,呈近圆形,雌蛹长23-32mm,雄蛹长20-26mm。

茧 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

发生规律 河南省1年发生1代,多以4龄幼虫在树根周围的枯枝落叶层,能活动的石块下、草根盘结和上面有覆盖物的林地凹坑中越冬。多卷曲成团。越冬幼虫于4月中上旬,开始上树危害,6月中旬结茧化蛹,蛹期28-34天,7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并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出现幼虫,10月中、下旬下树越冬。

成虫多于傍晚16-20时羽化,在当晚或次日晚交尾后即产卵。卵成堆产于树冠上部当年生的松针上。每卵块数十粒到500多粒不等。成虫有趋光性和向周围林分迁飞产卵的习性。

幼虫孵化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1-2龄幼虫群居并能吐丝下垂。先取食卵堆周围的松针,将针叶边缘咬成缺刻状,造成枯萎卷缩,呈扫帚状针丛,一头幼虫一生约取食400-500根松针。在林州市每年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5月初至7月末;8月中旬-10月上旬。老熟幼虫在针丛、树干及杂草灌丛、树冠下部结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改造油松纯林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强度修枝,提高自控能力;注意剪除有虫枝,秋冬季清除地面落叶,集中烧毁;人工摘除虫茧,在幼虫大发生期人工捕捉,捕捉时注意毒毛。

(2)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始期,按4hm2设置一黑光灯诱杀成虫,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可达到预防和除治。

(3)化学防治。

幼虫期用2%安得利粉剂,11.25-15kg/hm2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95%以上;或用25%灭幼脲防治,每hm2用有效成份90g。飞机超低量喷洒675-750 ml/hm2,防治效果达90%以上,并致存活蛹、成虫发育畸形,不能正常交尾产卵。

(4)生物防治。

①注意引放天敌。卵期每hm2可释放赤眼蜂9-15万头进行防治,寄生率达80%以上。

②幼虫期可用松毛虫杆菌、苏云金杆菌、7216芽孢杆菌,含菌量为1亿孢子/mL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白僵菌菌粉含量50亿/克,每hm2量15kg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85%以上,在林间并有再侵染作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每hm2用2250亿病毒含量,加水喷雾防治,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常用药剂 安得利、灭幼脲

防治越冬代松毛虫三法

马尾松毛虫以幼虫越冬,每当春季来临,越冬代松毛虫陆续倾巢而出,给松林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抓住冬季有利时机,防治越冬代松毛虫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工防治对小面积或稀疏的高大树上的越冬代松毛虫可采取人工防治。即根据松毛虫有90%分布在树干7米以下的树皮缝内越冬的规律,越冬后期幼虫将要上树活动取食前,可于树干6至7米处涂毒环(用敌杀死或灭幼脲、溴氰菊酯等农药沿树干涂一个圈),这样松毛虫爬过时就会触药中毒而亡。还可以在树干6至7米处环割除老树皮,在周围一圈捆上光滑塑料膜,膜要贴树身,塑膜环宽度在15至20厘米,使松毛虫爬上树取食时从塑料膜上滑下,无法通过,使之饿死。

人工防治松毛虫技术不仅是小面积高大树防治的好措施,也是公园、旅游区、住宅附近等地防治越冬代松毛虫的理想方法。

喷雾防治在越冬代松毛虫幼虫全部孵化出后至越冬前,或在越冬后幼虫初春开始活动时的早、晚或阴天、毛毛雨天,用25%的溴氰菊酯和柴油20倍混合液进行喷雾,防治效果佳。

白僵菌防治试验证明,用每克含孢量1000亿至1200亿的“白僵菌高孢粉”,于10月到次年的3月这段时间,在松林间每亩施放8至12克,进行大面积防治,虫口下降率可达80%至95%。

落叶松癌肿病防治方法


落叶松癌肿病防治方法--落叶松癌肿病又称溃疡病,是落叶松山的重要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78年以后在大小兴安岭的落叶松上有发现。
落叶松癌肿病症状 发生在落叶松的枝干部。细枝发病 病皮微微下陷、开裂、微肿,且常绕枝一周变黑,病部以上常呈枯枝病状。 粗枝和细干发病 经常可以看到四个特征性的表现,可与生理溃疡和其它肿胀性病变相区别。一是病部下陷变黑,如系老病部,还有同心环状的隆起带;二是病部中心常留有死枝或死芽,甚至是一簇枯叶;三是下陷溃疡部的对侧,一定隆起肿大,使病部枝干呈歪梭形;四是凹陷部常有病菌子实体。如系老病部,病攻子实体常作同心环状排列。该病一旦发生,常年继续发展,梭形增生病状,以及溃疡面上的同心环状的隆起带,则更加显著。8月末,开始在病部生出1-4mm的病菌子实体,其发育程度显然不齐,幼小者为白色球状,成熟者为橙黄色至黄色小盘状物(子囊盘) 。 主干发病 与粗枝上的症状相似,并更加显著。因为老溃疡面脱皮后永不愈合。长年发病后,由于病部周围不断增生,结果使该部深陷,并形成空洞,常从其中流出大量树脂,日久变为暗褐色。病树极度衰弱,常形成球形干或偏心干。因为树干上的栓皮过厚,所以病后很少产生病菌子实体,有时虽也产生,但数量极少。树干发病时也和粗枝发病一样,在病部常留有死枝、死芽。病后常招引次期害虫蛀食,加速流脂,使病树加速死亡。病部常受木腐菌的侵染,并在该部形成木腐菌子实体。
落叶松癌肿病病原 Lachnellula willkommii (Hart.) Dennis称韦氏小毛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成熟的子囊盘漏斗状,直径1-4mm,厚0.3mm,无柄或有0.5mm短柄,子囊长筒形,115-1638-12m。子囊孢子短梭形或长椭圆形,单胞,无色,15-275-9m,在子囊中排成单行,萌发时常生0-3个横隔,将子囊孢子分为1-4室,各室外都能生出芽管。侧丝丝状,不分枝,155-1811.5-2.0m。本菌是在低温下生长的低温菌,一般营腐生生活,只在树木生长衰弱或受到伤害时,才能侵染伤部并引起病状。 发生规律 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兴安落叶松林都能发病,过熟林和老龄树因长势极衰,发病率很高。在天然老龄树附近的人工林内,发病率最高。病树多集中发生在寒冷地区的山下洼地,无论树冠上粗枝发病或树干发病,发病部位多数发生在西南侧。据此可以判断本病与树木的霜冻和日灼伤的关系密切。由于昼夜温差过大(带岭11月、3月昼夜温差超过45℃)年引起的日灼伤,不仅为病菌的侵染创造条件,并且对病后愈合。据实际观察,发病株以死枝与死芽为中心发病的占70%;以伤口为中心发病的占21%,因此可以认为死枝死芽和伤口,是病菌的主要侵染途径。
落叶松癌肿病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防止病菌随幼苗、幼树、小杆及原木向外流传。 (2)因地制宜种植抗病树种。 (3)加强林区管理。 营造混交林,造林时,应避开霜洼地、沼泽地、和易生日灼伤的地段,适当加大初植密度,增强树木的抗冻能力;成林后适树修枝,可防止病菌的每养殖与积累。

落叶松褐锈病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

一、病原。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循环。

二、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形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数量逐渐增加,此时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使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

三、发病规律。落叶松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内。1-2年生的苗木和3-6年生的幼龄林受害严重,大树受害轻。于9月下旬以落地针叶上的冬孢子越冬,越冬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5小时即可萌发,翌年的6、7月就能发病。一般降雨多、湿度大发病严重;干旱、湿度小发病较轻;冬季温度低,第二年发病轻;冬季温度高,第二年发病重。常集中连片发生,落叶松褐锈病发生的地块常有落叶松早落病的发生。

四、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防治措施:

1.可采用百菌清油剂低量喷雾防治苗圃地和幼林内发生的落叶松褐锈病,防治效果达到58%。也可在5-6月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能够起到预防作用。

2.可于春秋两季把林地、菌圃地内落叶松落叶集中成堆,点燃烧毁,可降低落叶松的发病率,但要注意防火。在苗圃地内还要注意苗木栽植不能过密,通风降湿,防止徒长,提高抗病力。

3.对于已经郁闭的林分,可利用百菌清烟剂放烟防治,防治效果也十分明显。

落叶松杨锈病防治方法


(一)病原:病原为松杨栅锈菌,属锈菌目,栅锈科,是一种转主寄生菌。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在落叶松上,夏孢子和冬孢子在杨树上。
(二)症状:在落叶松上,起初针叶上出现短段淡绿斑,病斑渐变淡黄绿色,并有肿起的小疱。叶斑下表面长出黄色粉堆。严重时针叶死亡。在杨树叶片背面出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便出现桔黄色小疱,疱破后散出黄粉。秋初于叶正面出现多角形的锈红色斑,有时锈斑连结成片。病害一般是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
(三)发展规律:早春,先年杨树病落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并由气流传播到落叶松上,芽管由气孔侵入。经7—8天潜育后,在叶背面产生黄色锈孢子堆。锈孢子不侵染落叶松,由气流传播到转主寄生杨树叶上萌发,由气孔侵入叶内,经7—14天在叶正面产生黄绿色斑点,然后在叶背面形成黄色夏孢子堆。到8月末以后,杨树病叶上便形成冬孢子堆,病叶落地越冬。
(四)防治措施:1、不要营造落叶松与杨树的混交林,至少不要造同龄的混交林;2、苗圃内在4月末用波尔多液喷洒落叶松幼苗。夏季用波尔多液喷洒杨树苗。常用的喷洒药剂还有:0.3的石硫合剂,65%可湿性代森锌液(500倍),敌锈钠200倍液等。国外用2-垫苯酰替苯胺防治此病,效果良好;3、防止苗木生长过密或徒长,提高抗病力;4、选育抗病树种。

欧洲落叶松


松科 落叶松属
生长特性:落叶乔木,树高21-22.5米,胸径80-100cm。春季叶浅绿色,夏季叶色加深,秋季叶呈黄色,光彩夺目,树势雄伟。生长速度快,喜光,喜潮湿、排水性好、光照充足的地区,耐寒,速生,适应性强。
育苗方法:落叶松属的种子发芽并不困难,即使有休眠,程度也比较轻,用温水浸种1昼夜。这个属的种子中空粒较多,不易同饱满种子分离开来,因此发芽率不高。可在室外混雪埋藏,或者是在春播前的2-3周在1-5度下用湿沙层积,当5cm处地温稳定升至8-10度取出播种。对未经雪藏也未经层积的种子,有的苗圃是在春播前作浸种催芽处理,希望能够加速萌发,但雪藏,低温层积和浸种催芽三者比较,以雪藏后播种效果最好,出苗迅速,幼苗抗性强。条播或撒播。每平方米床面的播种量为32-42g。覆土厚度0.5cm左右,覆土材料可用1比1过筛河沙与苗圃土的混合土。播后用苇帘覆盖,也可全光育苗。落叶松属的扦插繁殖已经取得成功。在全光喷雾的条件下,选用1.5-2年生实生苗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采用生长激素处理,于6-7月间进行嫩枝扦插,插后1-1.5月即可生根。
适用范围: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落叶松实小卷蛾分发生与防治


落叶松实小卷蛾(Retinia perangustana Snellen)属鳞翅目卷蛾科,国内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主要为害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

为害特点 以幼虫为害球果和种子,致受害鳞片枯干变色,球果则弯曲变形,未受害的种子也发育不良。

形态特征

成虫 体褐色,体长为3.2-5.2mm,翅展10-15mm。前翅黑褐色,有两条绝大部分由银灰色鳞片组成的横纹,外面的一条约位于翅长的三分之一,内面的一条约位于翅长的二分之一处。前缘有几条银灰色的短纹,缘毛灰褐色。后翅淡灰黑色,无斑纹,缘行毛长,灰褐色;

卵 白色或微红色,椭圆形,长约0.6-0.7mm;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8-10mm,黄白色。头部褐黄色,前胸背板后部暗褐色,其余淡黄褐色;

蛹 黄褐色,长5mm左右,臀刺10根,茧白色,长椭圆形,长6-8mm。

发生规律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1年1代,也有部分蛹滞育到第三年才羽化。以蛹在树皮鳞片下或球果内越冬。成虫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开始产卵,幼虫6月中旬开始孵化,7月中旬部分幼虫开始离开球果,随机化蛹。幼虫孵化后即钻入球果内,为害后从外面看不出被害状。2龄后转移到果鳞基部沿果轴为害,取食未成熟的种子及附近的鳞片。受害鳞片枯干变色,球果则变形。一般一个球果内只有一条幼虫,在大发生年份则有2至多条。幼虫期约为36天,脱皮3次,除少数在球果内化蛹外,大多数幼虫离开球果在树皮缝内越冬;该虫分布以阳坡最多,山顶次之,阴坡最少。天敌有卷蛾绒茧蜂、长体茧蜂、松茧蜂、悬茧蜂、怒茧蜂等,寄生率20-45%;蛹期真菌寄生率达40%。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造林时实行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减少为害;种子园和母树林采种时,将有虫球果捡出后烧毁。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具有趋光的习性,所以在成虫羽人化期内可以进行灯光诱杀。

(3)保护与利用天敌。

(4)药剂防治。

7月中旬在幼虫离开球果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

常用药剂 阿维菌素

落叶松育苗技术

一、采种9月人工上树采摘果枝,将球果露天摊晒、敲打、筛选,然后干藏。二、贮藏10月至第二年3月,短时间内播种可直接干藏,将筛选后的种子适当干燥,置于通风、干燥的室内,第二年春播种前一个月混沙催芽。

三、整地3月上中旬,选择海拔在300米以上的阴坡、半阴坡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翻深整平,做1米宽左右的高床或高垄,每亩施厩肥3000公斤,严格进行土壤消毒。

四、播种3月下旬,种子催芽后可直接播种。否则,要用40℃左右温水浸种一二天,在温暖处混沙或锯末中进行催芽后再播种。开沟条播,灌足底水。每亩播种7至10公斤,用捣细的腐殖质或细沙覆盖,覆土不能超过0.5厘米,有条件时,最好再覆一层草保墒。

  五、抚育管理4月至第二年7月幼苗出齐后,要进行必要遮阴,透光度保持60%左右,进入雨季撤除。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分别间苗2次,最后一次每米播种行留苗100株左右。出苗前始终保持床面湿润,用喷壶每天喷水2至3次,出苗后可适当减少喷水次数,但不可床面过干。出苗后15至20天,每亩追硫铵5公斤,以后每隔半个月左右连续追肥3至4次,每亩每次追肥量逐渐增加至10公斤左右。7月停止追氮肥,可适量追施磷钾肥,苗期主要病害是立枯病。

六、出圃第二年春季土壤解冻出圃移栽。起苗前3至5天浇水一次,使土壤湿润疏松,起苗时不易伤根。对主根适当修剪,注意起苗时不要伤顶芽。

喜欢《用“塑料环”防治落叶松毛虫》一文吗?“鲜之花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毛毛虫的防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