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伸伸懒腰,看见春天已经来了,连忙整理发型。花骨朵也探出头来,春风告诉它春天到了。”花卉是人们生活很好的伙伴,花卉爱好者们最大的乐趣则是种植花木。不同于赏花,种植花草的学问则比较多,你在种植过程上遇上麻烦了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凤仙花白粉病、褐斑病”,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白粉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花和茎也可受害。凤仙花的叶上初现圆形白色霉斑,一般在5月份开始发生,6月以后病斑扩展或多个病斑连结成片,每层加厚,形成白色粉状霉层,叶片正背面均可产生霉层,到初秋,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逐渐变深终呈黑褐色,严重时,叶片枯死早落。

病原及发生规律:病原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由单丝壳属引起的。子囊果聚生或散生,褐色,球形,近球形,壁细胞较大,明显,呈不规则形。子囊一个,椭圆形或卵形,未成熟子囊常有一短柄,子囊孢子呈椭圆形,少数圆形。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夏季散放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经风雨传播,植株发病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再次侵染,秋季形成子囊果,进入越冬场所。天气湿热,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严重,从5、6月份至9、10月份均可发病,而以9、10月发病较重。

防治:

①发病初期,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剂4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7至10天喷一次,连喷3至4次,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外防治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如嗪胺灵、敌菌灵等也可使用。

②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避免与该病菌的其他受害花卉轮作或接近,以免相互传染,加重病情,秋末彻底将病株和病残体集中处理,消灭侵染源。

褐斑病

症状: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5毫米,初为褐色,以后中部灰褐色,边缘深绿色,有不明显的轮纹,潮湿时,病斑两面密生榄褐色霉状物。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福土尾孢属,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梗丛生,淡绿色,很少分隔或分枝,直或波纹状。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侵染植株。一般在八九月发病,若此时多雨潮湿,则发病较重。

防治:

①发病前,用0.5%波尔多液喷雾。

②发病后,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③清除病残体并集中处理。

XzH52.COM推荐阅读

凤仙花白粉病怎样防?


“她以独有的姿态早早地绽放了,那一朵朵黄色的花蕾,一串串芬芳的花瓣,静静地绽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微笑着向着人们致意。”如果没有花,人类的历史将失色一大部分,种花养花则是很多人与花相伴的一种方式。养好花卉不仅需要耐心,也需要知识和技巧,怎么样才可以种植好花草呢?爱花卉网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凤仙花白粉病怎样防?,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凤仙花白粉病怎样防?

凤仙花白粉病症状表现为嫩叶、嫩梢及花蕾密生白色粉点,表面呈一层白的粉末状物。

深秋以后,病部产生黑褐色小颗粒,叶片变黄卷曲、萎蔫、早枯,花蕾感病后枯萎、僵化。

凤仙花白粉病防治措施,除了及时清理病残株将其销毁外,还可在发病初期,喷洒1:1:140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新高脂膜)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显著。

白粉病在温度高、光照少、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生。并出现在嫩芽、嫩叶、嫩梢、花蕾和花梗上,发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逐渐成白色粉斑;后期变成黄色。受害植株矮小,嫩梢弯曲,叶片凹凸不平,花畸形。

防治方法:注意通风,加强光照;为提高抗病力,需增施磷肥。发病后,及时剪除病害部分或全除拔除销毁。

发病初期,可喷洒菌灭产品进行防治,将产品稀释400-600倍液,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凤仙花白粉病防治方法


凤仙花白粉病防治方法|病原及发病特点
【症状】
叶面初现零星的不定形白色霉斑,随着霉斑的增多和向四周扩展相互连合成片,终致整个叶面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的粉状薄霉层,仿佛叶面被撒上一薄层面粉一般,故称白粉病。细视霉斑相对应的叶背面,可见初呈黄斑,后转黄褐色至褐色枯斑,发病早而重的叶片,可呈扭曲畸形,终致病叶枯黄。
【病原及发病特点】
由半知菌亚门粉孢菌[OidiumbalsamiiMont.]侵染所致。病菌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在寄主表面萌发并发展为菌丝体(霉斑),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养分而繁始产孢。在广州地区病菌无明显越冬期,温暖高湿的天气和园圃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物集中烧毁,②及早喷药控病。可交替喷施25%粉锈宁可湿粉2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700倍液,或45%石硫合剂结晶或膏剂300倍液,或50%胶体硫200倍液3~4次,隔10~15天一次。高温季节喷硫制剂宜适当降低浓度,并避开一日中高温时段喷施。

如何防治月季扦插苗的白粉病和褐斑病


月季扦插繁殖时,出现嫩叶带褐、顶梢发褐直至枯死的不正常现象,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扦插基质排水透气性差,未进行必要的消毒,致使插穗基部未能及时生根。二是扦插后管理过程中,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未注意预防病害,在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诱发了白粉病和褐斑病的侵染,使其新叶嫩梢枯死。

月季扦插以5上旬至7月初,用嫩枝扦插最为理想。选用开花过后的当年生枝,在第一枚5小叶复叶处剪断,剪后5天左右,用手弯曲保留的中下部枝条,应略有弹性,切口髓心小而呈灰白色,组织较为充实,腋芽尚未萌发。剪取约10厘米长的穗段作插穗,其上约有3个至4 个芽,下切口最好位于节下0.5厘米处。插条上部每片复叶仅保留基部的2片子叶,其余小叶剪去,插条下端要插入基质部分的叶片应全部剪去;随即将剪好的插穗插入蛭石与河沙对半掺和的基质中,也可用淋去碱性的砻糠灰与河沙等量混合的基质,插穗入土深度约为穗长的1/ 3左右,然后再将花盆浸透水,蒙罩塑料薄膜保湿。开始2天至3天应放在有散射光的场所,以后逐渐增加光照,维持25℃左右的生根适温,约过15天至20天即可生根。插穗生根后,撤去套罩薄膜,给予充分的光照,并定期喷洒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防白粉病和褐斑病的发生。培育1个至2个月后,再行分栽上盆。

菊花白粉病需治


8月下旬至10月,菊花白粉病多发,可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枯死,甚至不开花,需及时防治。

栽培上注意剪除过密、枯黄的枝叶,拔除病株,清理病叶、落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栽植不能过密,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避免过多施用氮肥。盆土或苗床土壤用50%甲基硫菌灵与50%福美双1:1混合后稀释600-700倍液喷洒消毒。发病初期用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或75%十三吗啉乳剂1000倍液喷洒,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3次。发病较重时,用15%粉锈宁乳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 (朱文)

常见病害(黑斑病、白粉病、褐斑病)特征与防治


一、黑斑病

1.症状 真菌病害,全株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呈现褐色放射性病斑,边缘明显,直径5-10mm,斑上有黑色小点,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影响其生长发育。

2.发病特点 病原体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叶片、枯枝及土壤中越冬,也可以植株的芽、鳞片、叶痕及枝梢上。初夏及秋末为发病盛期,分生孢子借助风力、雨水传播、扩大浸染。雨水多、温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清除残枝败叶,集中烧毁以减少浸染源。

(2)选用抗病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增加植株的抗病性,(注意排水、降低湿度。

(4)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10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7-10天喷1次,根据情况确定喷药次数,一般2-3次。

二、白粉病

1.症状 真菌性病害,常危害叶片,也危害枝条、花柄、花蕾、花芽及嫩梢等发病初期,表面上出现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变为灰色,受害植株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植株死亡。

2.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芽、病枝条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可借助风雨传播,对温度、湿度适应能力强。夏初和秋末发病较重。偏施氮肥和阳光不足或通风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结合修剪,剪除病残枝并集中烧毁;加强栽培定理,增施磷钾肥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植株的抗病性;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或在没发病时进行预防,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三、褐斑病

1.症状 真菌性病害,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紫褐色,后期为黑色,真径为5-10mm,界线分明,严重时病斑可连成片,使叶片枯黄脱落,影响开花。

2.发病特点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枯叶或土壤里越冬,错助风雨传播夏初开始发生,秋季、危害严重,高温高湿、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连作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 清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加强管理,注意通风,适当降低湿度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0.5-1%的波尔多液,或50%代森锌1000-1500倍,或25%百菌清500倍,每7-10天喷一次,2-3次。



紫薇白粉病


紫薇白粉病为紫薇上常见病害,局部地区受害较重。症状紫薇白粉病在叶嫩梢和花蕾上发生。春夏季嫩梢、叶感病后扭曲变形,上覆一层白粉。叶开展后即可感病,叶上病斑圆形,上覆白粉。严重时也可连成一片。病叶提前脱落,影响生长。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病原为南方钩丝壳菌(UncinulaaustrolianaMcalp.),属核菌纲、白粉菌目。在叶两面着生。

传染途径紫薇白粉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病害一般在5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8月份天气炎热时停止或较轻,9-10月份又可再度病重。下部萌生的枝叶感病要重,场地湿冷、闷热、通风透光不良时病重。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紫薇萌生力强,重病的成树可于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的枝条,清除病落叶,病梢,可以减轻侵染。家庭盆栽紫薇应及时摘除病叶,并将盆花放置在通风透光处。

2、药剂防治可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4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于5月中旬起,每隔10天喷1次,共喷3-4次。

水仙大褐斑病


水仙大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水仙生产地,如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云南等省市也有发生。有的地区发病严重,是水仙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叶和花梗上初生褐色斑点,以后扩展成椭圆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生于叶片边缘时,叶片扭曲,后期病部破裂。病斑上产生深褐色小点。病重时叶片干枯。
病原病原为水仙壳多胞菌。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圆筒形,无色。病菌生长最适温为20℃至25℃,3℃以下和35℃以上病菌均不能生长。
此病菌除侵染水仙外,还能侵染孤莛花、文殊兰等。
发病特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可能在鳞茎的膜质鳞片叶越夏,也可能在孤莛花、文殊兰叶片上越夏。在福建漳州地区,1月下旬至2月中旬开始发病,3月上旬至4月中旬为发病盛期。在江苏四五月发病重。分生孢子经风雨水传播,进行再次侵染,至夏季五六月,叶渐枯黄,进入休眠,病菌也进入越夏场所。气温偏高,雨水过多,发病就严重。连作发病重,未连作的发病较轻。种植过密,施肥过多,植株生长嫩弱,发病严重。此外,一般种植三年生水仙花鳞茎的地块比种植一年生子鳞茎的地块发病重。水仙附近有孤莛花、文殊兰等植物栽培时,由于病害可相互传播,也增加了感病机会。
防治方法
1、收获时,应将病残体集中烧毁。
2、应在无病地块选留鳞茎作种。若没有无病地的种球,则须在严格挑选后,对种球进行消毒,即先剥去膜质鳞片,再将鳞茎浸入40%福尔马林100倍水溶液中2小时或50%多菌灵500倍液中12小时,以减少初次侵染源。
3、从水仙萌发时起,可定期喷药,1%波尔多液每隔10至15天喷1次,或75%百菌清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均每隔7天喷1次。

金盏菊白粉病


金盏菊白粉病是金盏菊的主要病害,发生后可严重影响其观赏特性。

症状叶和茎均可受害。病发初期,在叶的正反面出现白色圆形的粉斑,进一步扩展呈不规则状,叶面似铺上一层白粉,茎部同样也为白粉覆盖,植株生长减缓,花朵变小,最后,病叶、茎发黄,整株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在被害叶、茎残体上越冬。主要通过空气或雨水传播。此病在金盏菊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尤以5月至6月最重。

防治方法①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菌力。在阳畦过冬的植株,特别是在3至4月天气转暖时,要及时通风,降低湿度。②在植株生长末期,彻底清除病叶病株,并烧毁。③喷施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7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喷药时,整个植株均要喷到,每隔10至15天喷1次,连续喷2至3次。

水仙花褐斑病的防治


水仙花褐斑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水仙花的茎叶组织,严重时整株提前4—8周枯死,影响鳞茎的正常生长,给生产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经多年实践,总结出防治水仙花褐斑病的技术措施,作一介绍。
l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多出现在叶部的尖端,呈褐色,先导致叶部尖端成段枯死,后逐渐扩展到茎梗上部。仔细观察病斑呈纺锤形成椭圆形,也有的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几个病斑联合在一起就会呈现明显的红褐色大型条斑,致使叶片扭曲,到后期即产生病部破裂造成病害,如果空气潮湿,在病部就出现深褐色的小点,即病菌的子实体。
2原因
气温与雨水 气温与雨水对水仙花产生褐斑病关系密切。由于病原菌以菌丝在上年的病叶里越冬,而在鳞茎和鳞片中越夏,故在翌年2月上旬期间,当初次出现该病菌侵染时,若遇雨水较多,气温又较高的年份,发生病害也更加严重,4—5月为发病盛期;反之,发病则轻。营养与肥量 营养条件与病害的发生也有直接关系。在种植水仙花时,若在密植的田间,肥料用量过大,植株生长脆嫩,此时若遇田间积水过多,不及时排水,就易发生褐斑病。
3 防治
3.1科学管理
清除病源 每年在种球或花球收获后,必须加紧清除田间及田埂里的所有杂草,特别以水仙鳞茎为主,以达彻底清除病源、消灭寄主。尤其是严格去除带病的种子,做到一粒不留。储存良种 凡是留下作为种子的水仙球,其储存方法十分讲究,应选择阴凉、干燥的房屋作为储存室。同时,还要定期通风、多加翻动,避免种子腐烂。坚持轮作 坚持轮作极为重要,因为连作田种植水仙后,其田块极容易造成病菌逐年积累,导致病害加重。因此,应严格控制田块的连作制,以减少病害的侵染源。合理施肥 及时排水 严格控制水肥,注重合理施肥,特别是要避免氮肥偏重。要防止土壤水分过大,在多雨季,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做好排水工作,力求水份适宜。
3.2药物防治
植前用药 在种植前,预先进行种球消毒。用代森锌30O倍或甲基托布律的600—800倍水溶液,特种球浸泡15—30分钟,可减轻种球发病率。叶面喷药 在水仙生长季节,即从3月中旬出芽开始,喷洒1%波尔多液或700倍的75%百菌清液于叶面,坚持每隔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5—7次为宜,可获良好防治效果。

《凤仙花白粉病、褐斑病》由养花技巧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用到鲜之花小编说的养花技巧,能够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凤仙花养花知识大全”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