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错落有致的花儿,红的、紫的、粉的、绿的、黄的、白的,各种颜色交杂摘一起,五彩缤纷!”生活情趣的体现很大一部分就在花上,花是我们生活的好朋友!不学习不求教,种养花草会遇上一定难题,你是否遇到了相关的问题呢?鲜之花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竹蕉类栽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龙舌兰科常绿灌木
银线竹蕉、密叶银线竹蕉、黄绿纹竹蕉、缟叶竹蕉、白纹竹蕉、密叶竹蕉均为D.deremensis品系植物。株高1米以上,茎干直立。银线竹蕉叶长剑形,微波缘,簇生于茎顶,中肋有白色纵纹。密叶银竹蕉,叶征密集,茎顶新叶呈螺旋状卷曲。黄绿纹竹蕉叶剑形,叶中央浓绿色,并有两条白色纵纹,叶缘黄绿色,色彩调和悦目。缟叶竹蕉叶剑形,叶缘黄绿色或粉白色。密叶竹蕉叶广披针形,全绿,密生于茎干,形似绿色鸡毛掸子。此类植物耐旱耐阴,可庭园美化,盆栽是室内植物的上品,茎叶是插花高级素材。
繁殖:用扦插法,春至夏季为扦插适期。剪茎顶或中熟枝条,每段10余厘米,扦插于以河砂50%、细蛇木屑50%调制的培养土,接受日照50%~70%,保持高湿度,约20天能发根。
栽培重点:栽培以富含机持的砂质壤土或腐叶土最佳,排水需良好。密叶竹蕉较耐阴,栽培处以间接光照50%~70%最理想,其他叶片有斑纹的品种则需较强的光照,但均忌强烈的日光直射。生育期间可用氮、磷、钾液肥如花宝作叶面施肥,有机肥料如豆饼、油粕,每2~3个月施用1次,肥效极佳。性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约20~28℃。空气湿度高有利生育。冬季寒流15℃以下,盆栽要移至温暖避风处,强风或空气干燥易导致叶尖枯焦。



xZh52.Com小编推荐

麻竹类栽培特点


麻竹类包括麻竹、绿竹和大头典竹等,都是丛生型笋用竹。它们的产笋盛期在夏季。统称为夏季竹笋。栽培特点如下:
  1、造林地点选择 麻竹类很浅,分布范围狭,耐旱力弱,最宜在溪流沿岸含水量较多的土壤造林,其次是平地和缓坡地栽植。
  2、种竹的选择和移栽 采用整株种竹造林者最好在早春或雨季移栽,用竹苗造林者最好在雨季移栽。 
  整株造林选去年产生尚未发笋的新竹做种竹,以竹秆胸径3-5.2厘米的为宜。从秆柄处与母竹切离,刀要锋利,切口要平,不可撕裂秆柄和损伤秆茎的大芽。常将须根连蔸带土一起挖出,上部留枝2-3盘从节间中部切断,切口成马耳形。截短竹秆以减少水分蒸腾和搬运方便。而且栽植后不易被风吹动摇。
  每亩栽植株数麻竹为25-30株,绿竹为30-40株。栽植穴深约33厘米施入腐熟的栏粪或堆肥每穴15-25公斤,与土拌匀后盖一层表土。然后把种竹倾斜放置穴内,使秆基的两侧大芽都倾向水平位置,以后长成的各新竹之间距离较大。马耳形切口向上,灌入稀泥浆防止竹秆干枯,种竹栽下后分层填土踏实,使根与土密切接触。灌水后盖松土,壅成馒头形以防积水烂蔸。 
  采用竹苗造林的,先用压条法或扦插法培育竹笛。把苗带土掘起,移入穴内,使根舒展。加肥土压紧后灌水盖土即可。 
  3、母竹的选留和更新 麻竹和大头典竹等栽植的当年和第二年每丛共留健壮新竹7-8株。第三年只割笋不留竹。从第四年起每丛每年选留3-4株新竹,其余竹笋都可采收。于当年冬季砍除3-4株老竹,使每个竹丛经常保持母竹7-8株。
  绿竹和吊丝丹竹等每个竹丛经常保持2-3年生的母竹7-10株。每年留养和更新母竹3-4株,其余竹笋都可采收。 
  因新竹成长过程中要消耗竹丛大量养分,故早期出土的笋不宜留为新竹,以免妨碍后续笋的生长而影响产量,应在生笋盛期选留健壮而位置适当的笋培养成新竹。
  4、竹丛的施肥和培土 每年早春扒开竹丛周围土壤,每丛施人畜粪尿、饼肥、堆肥、塘泥等,施肥后盖土。这次施肥能促进秆基大芽萌发,提高出笋数量。在出笋的初期和盛期各施一次追肥,在竹丛附近开沟施人稀薄的人畜粪尿,或加水100倍稀释的氮素化肥,施后盖土。这两次速效氮肥可促进竹笋长大,对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
  老竹丛的地下茎常向上耸起,以致根群分布在土壤浅层,吸收能力减弱。同时竹笋从浅土层发生,很早露出土面,容易老化,品质不良。因此,需要培土,一般在施肥后进行。
  5、采笋 麻竹笋来割时应留下基部3对大芽,绿竹笋采割时保留1对大芽。早期出土的笋采割后,它基部留下的大芽可在当年萌发成笋;出土较迟的笋采割后,它基部留下的大芽要到第二年才萌发成笋。

观赏竹类的栽培技术



竹类(Bambusoideae)属禾本科,竹亚科,由于它枝叶秀丽,幽雅别致,四季常青,在庭园中广为应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一)形态特征及种类
竹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具地上茎(竹杆)和地下茎(竹鞭)。竹杆常为圆筒形,极少为四角形,由节间和节连接而成,节间常中空,少数实心,节由箨环和杆环构成。每节上分枝。叶有两种,一为茎生叶,俗称箨叶;另一为营养叶,披针形,大小随品种而异。竹花由鳞被、雄蕊和雌蕊组成。果实多为颖果。竹类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为营养生长阶段,一旦开花结实后全部株丛即枯死而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竹类植物根据地下茎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生态型,即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合型。竹类的种类繁多,我国有500余种,大多可供庭园观赏。常见栽培观赏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毛竹(Ph.pubescens)、刚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等,丛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 uentricosa)、孝顺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茶杆竹(Pseu-dosasa amabilis)等。
(二)生态习性
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年平均温度为 12 C~22 C,年降水量 1000毫米~2 000毫米。竹子对水分的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类的适应性,强于丛生竹类。由于散生竹类基本上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土壤的要求也低于丛生竹和混生竹。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三)繁殖方法
不同类型的竹种,繁殖方法不同。一般丛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杆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采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类的竹杆和枝条没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发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采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丛生及混生竹类的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选择生长旺盛的1~2年生竹杆,在离其杆25厘米~30厘米外围,扒开土壤,找出其杆柄,然后用利凿切断其杆柄,连蔸带土掘起,小型竹类可3~5秆成丛挖起,留2~3盘枝,从节间斜形切断,然后种植于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杆、埋节法 选择强壮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杆长30厘米~40厘米,斜埋于种植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时截下的竹杆,剪去各节的侧枝,仅留主枝l~2节,作为埋杆或埋节的材料。埋时沟深20厘米~30厘米,将节上的芽向两侧,杆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卧沟中,覆土 10厘米~15厘米。略高于地面,再盖草保湿。为了促使各节隐芽发笋生根,可在各节上方8厘米~10厘米处,锯两个环,深达竹青部分,经处理的竹杆节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类的繁殖:
1.带母竹繁殖 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竹杆较低矮、胸径不太粗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一般大型竹留来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来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时不能动摇竹杆,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档竹枝、然后栽人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并设支架,以防风吹摇动根部,影响扎根。
2.移鞭繁殖 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60厘米~10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盘枝叶。
3.实生苗繁殖 采收成熟种子,以当年播种为宜,一般毛竹种子在一年后几乎全部丧失发芽力。
(四)栽培方法
竹子的地下茎在土壤中生长,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够的空气,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积水。竹性喜土壤肥沃,一般冬季宜施人粪尿、厩肥等,生长季节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内杂草,使其腐烂成肥料,同时疏松林地表层,改善物理性能,促进竹子生长,老竹园每隔数年要进行一次挖除老蔸的清园工作,尤其是丛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对竹林养护也很重要,采伐年龄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采伐季节以冬季最好。

红边竹蕉


别名:缘叶龙血树、三色细叶千年木。
分类:龙舌兰科。
分布及特性:原产马达加斯加。多年生常绿灌木。株高可达5米,茎干直立,圆状挺直,亭 亭玉立。叶片细长,叶缘有紫红或鲜红色条纹,叶中心绿色,新叶向上伸长,老叶向下垂悬 。耐旱耐阴,生长缓慢。
繁殖方法:剪茎顶或茎节于春至夏季扦插繁殖。
管理要点:栽培基质要求不严格,以肥沃的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佳。全日照、半日照均能生长,置于室内靠窗台光线直射处。春季以后是生长期,水分、养分补给需充足。喜高温多湿,也耐旱,生长适温20~28℃。越冬温度10℃以上。
观赏与应用:适合庭园栽培,或盆栽置于室内观赏,可作插花配料。


万年竹类


龙舌兰科常绿灌木状
[别 名]富贵竹
万年竹类为D.sanderiana品系,常见有4品种。茎干直立,叶披针形,互生,薄革质,叶全绿或叶缘有乳白镶边或金黄色纵纹;其中万年竹叶色全绿,株高可达4米。此类植物耐湿耐阴,可盆栽作室内植物,插入瓶中水栽也能发根。万年竹(俗称富贵竹)在台湾省最常作为神案摆饰。枝叶也是高级插花材料。
繁殖:可用扦插或分株法。全年均可育苗,但以春至夏季为理想,剪取枝条每段10~15厘米,扦插于细蛇木屑、河砂或腐殖质土,接受日照约50%~70%,保持湿度,发根后即成新株。成株在春、夏雨季分株,成活率高。
栽培重点:栽培以稍带砂质的腐殖质壤土最佳,必要时混合一些细蛇木屑,以利排水、通气。栽培处日照约50%~70%为宜,忌强烈日光直射;金边万年竹光照要稍强,阴暗叶色会转淡绿。施肥以氮、磷、钾或豆饼、油粕,每1~2个月少量施用1次。平时培养土保持湿度,灌水多无妨,干旱则不利生育。用水栽培,浸入水中的叶片要摘除,水质保持清洁,瓶水减少增添即可,不必常换水,忌油烟污染。性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20~28℃。冬季低温15℃以下,将盆栽移置温暖避风处越冬,避免因寒害或空气干燥,导致叶尖干枯。

百合竹类


龙舌兰科常绿灌木状
百合竹、金黄百合竹、黄边百合竹,均为D.retlera品系。株高可达9米,长高后茎干易弯斜。叶剑状披针形,无柄,革质富光泽。百合竹叶色全绿。金黄百合竹,叶中有黄色纵纹。黄边百合竹叶缘呈金黄色。此类植物耐阴性 强,适合盆栽,是高级的室内植物。剪下茎叶用水栽也能发根,为插花的高级素材。
繁殖:可用播种法或扦插法,大量繁殖可用播种法,春至夏季为播种适期,发芽及发根适温为20~25℃。扦插以春、秋季为适期,剪取枝条每段10余厘米,若带有叶片要剪去大半,扦插于湿润砂床或土壤,保持湿度,接受日照50%~60%,约经30-40天能发根。
栽培重点:栽培以腐叶土或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为佳,栽培处全日照或半日照均能成长,但通常在半阴处日照约50%~70%生育最理想。排水力求良好。施肥可用有机肥料或氮、磷、钾,每月少量施用1次,按比例增加氮肥,可促进叶片美观。盆栽5~7寸盆植1株,植株长大后再逐渐更换大盆。百合竹水分需求不严,耐旱也耐湿,空气湿度高则生育较旺盛。性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20~28℃。冬季干冷的空气容易引起叶尖干枯,宜将盆栽移至温暖避风处越冬。寒流侵龚气温10℃以下,要预防叶片因寒害冻伤。

王兰类栽培


万年竹类王兰属(丝兰属)
(Yucca)植物约有40种,原生于北、中美洲,株高可达10米,茎干直立,叶呈放射状,剑形,密生于茎顶或短茎之上;斑叶品种叶缘或叶中镶有黄色斑纹,叶姿清秀。老株夏、秋季能开花,花乳白色。此类植物生性耐旱,耐强光双耐阴,适合庭园美化或盆栽;如象脚王兰,茎干肥大,四季常绿,为室内植物的高级材料,很受大众喜爱。
繁殖:可用扦插、分株法或采取花穗上的芽体栽植,春至秋季为适期。刺叶王兰及黄边王兰,可将上部生长点截断,促使下部生长子株,再分株另植。老株开花的花穗能着生许多芽体,待芽体长成小苗后取下栽植。另象脚王兰可取健壮的新芽扦插,亦能发根成苗。
栽培重点:王兰生性强健,栽培土质选择性不严,但以肥沃的砂质土壤生长最佳。栽培处日照及排水需良好,半日照之处生育亦能正常。定植前预埋少量有机肥料作基肥,生长更旺盛,每2~3个月再以豆饼水、油粕等有机肥料作追肥,有利发育。生性极为耐旱,成株不需常灌水,露地栽培的小苗酌加灌水,成活后可任其生长,不需特别管理。盆栽使用33厘米以上大盆,并逐年更换大盆。利用换盆时机除去老叶及多余的根茎,并更换新土,可维护长势。性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22~30℃,冬季宜温暖避风越冬。


竹类植物常见病害


竹丛枝病

 主要危害箭竹、佛肚竹、淡竹、水竹、刚竹、麻竹、桂竹、毛竹等。新感病的竹小枝细长呈蔓生状,叶亦小呈鳞片状。节间短,如此继续分枝到两年以后形成鸟巢状,丛生成团下垂。发笋逐年减少,严重发病时整株竹丛枝状,进而枯死。该病是真菌性病害,其侵染源是越冬后病株春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 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孢子传播盛期。孢子由新梢心叶侵入生长点,刺激其迅速生长,从而表现出特有的病症。

防治方法

 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除去老弱竹枝和病竹,防止病害再度侵染。砍除病重竹株,就地烧毁,并加强施肥,尽快恢复林相。

竹杆锈病

 又称竹褥病,危害刚竹、淡竹、斑竹、箭竹、桂竹等。竹杆(茎)被害后,病部发黑变脆,重者枯死,竹林衰退,发笋减少。病害多发生在竹杆的中下部或近地表基部的竹节处。病部最初产生褪色斑块,病斑扩大包围竹杆一周时病竹枯死,或向一边断裂。本病的病原菌是竹杆锈病菌,不同竹种感病情况有很大差异,淡竹感病较重。 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病菌孢子传播盛期。孢子经风力传播至当年新竹经过伤口或直接侵入发病,潜伏期可长达7至19个月。低温的林地往往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当竹林零星发病时,可用刀将冬孢子堆及周围的竹青刮去,对尚存的轻病竹可用1∶1的柴油加煤焦油涂治。在基部压土能够压住基部的杆锈病斑,从而减少夏孢子飞散和侵入。

毛竹枯梢病

 该病为毛竹的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当年的新生竹,轻者材质变差,严重者整片竹林死亡。病原菌为竹黑喙球菌,5月下旬至6月中旬其病菌的子囊孢子飞散侵染。7月上中旬在新竹枝杈上出现病斑,浅褐色或褐色,舌形或棱形。病斑绕主梢或枝条一周,其上的叶片开始萎蔫,纵卷枯黄脱落,形成枯梢或枯枝。到第二、三年甚至第五年老病斑处会长出许多隆起的黑色锥状子实体。

防治方法

 清除林内病株、病枝、病梢。在病菌侵入期,每隔1周用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或50%波尔多液喷雾,即有满意的防治效果。一般情况下,只要加强竹林抚育管理,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同时合理砍伐,保持通风透光,防治上述病害均有一定的效果。

朱蕉的栽培


朱蕉又名千年木。红竹,为龙舌兰科朱蕉属植物。朱蕉主茎挺拔,姿态婆娄,披散的叶丛,形如伞状。叶色斑斓,极为美丽,是最常见的室内观叶植物。

朱蕉原产亚洲热带及太平洋各岛屿。19世纪初传入欧洲,很快又落户美洲。到20世纪初,朱蕉在欧美已十分流行,常用于室内装饰。有些种类原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今,朱蕉在澳大利亚也很盛行。目前,美国的艾格艾贸易公司,英国的汤普森?#25705;根公司和哈米尔顿设计公司,荷兰的克?#33832;欣?#25166;登公司和范德?#32500;尔登公司,以色列的瓦迪园艺公司和本泽苗圃。新西兰的生命技术实验室和澳大利亚的埃利森(Ellison)园艺公司等都从事朱蕉的育种、繁殖与生产,具有一定知名度,产品销往全世界。

我国栽培朱蕉的历史较久,据资料记载已有2000多年。在19世纪初广东等地已用于庭园栽培。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和北方城市相继引种作温室栽培。至今,已广泛用于盆栽观赏,在新品种的引进和生产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形态特征与品种】朱蕉为常绿灌木。茎直立。叶片长披针形,丛生于顶端,紫红色或彩色条纹。花白色。常见品种有亮叶朱蕉(Aichiaka),叶阔针形,鲜红色,叶缘深红色。斜纹朱蕉(Baptistii),叶宽阔,深绿色,有淡红色或黄色条斑。锦朱蕉(Amabilis),叶亮绿色,具粉红色条斑和叶缘米色。夏威夷小朱蕉(BabyTi),叶披针形,深铜绿色,叶缘红色。卡莱普索皇后(CalypsoQueen),叶小,深褐红色,中心淡紫色。娃娃(Dolly),矮生种,叶椭圆形,呈丛生状,深红色,叶缘红色。五彩朱蕉(Goshikiba),叶椭圆形,绿色,具不规则红色斑,叶缘红色。夏威夷之旗(HawaiianFIag),叶绿色,具粉红和深红斑纹。织锦朱蕉(Hakuba),叶阔披针形,深绿色带白色纵条纹。彩虹朱蕉(LordRobertson),叶宽披针形,具黄白色斜条纹,叶缘红色,黑叶朱蕉(Negri),叶披针形,褐铜色,接近黑色。红边朱蕉(RedEdge),叶缘红色,中央为淡紫红色和绿色的斜条纹相间,为迷你型朱蕉,株高仅40厘米。三色朱蕉(Tricolour),叶有绿、黄、红等色条纹,根的切面白色。七彩朱蕉(KiWi),叶披针形,叶缘红色,中央有鲜黄绿色纵条纹。

同属观赏种有澳大利亚朱蕉(C.australis),叶多簇生顶端,绿色。其品种紫叶澳洲朱蕉(Atropurpurea)叶片紫色,斑叶澳洲朱蕉(Variegata)绿叶上具米黄色斑纹。绿玉蕉(C.indivisa),叶窄,黄绿色。小朱蕉(C.stricta),叶密生,披针形,绿色。立叶小朱蕉(Tachiba),叶片直立,不弯垂,窄长,绿色。

【生物学特性】朱蕉原产我国和印度。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怕涝,忌烈日暴晒。

朱蕉的生长适温为20~25℃,夏季白天可25~30℃,冬季夜间温度7~10℃。不能低于4℃,个别品种能耐0℃低温。可见朱蕉的适应性较强。

朱蕉对水分的反应比较敏感。生长期盆土必须保持湿润。缺水易引起落叶,但水分太多或盆内积水,同样引起落叶或叶尖黄化现象。茎叶生长期经常喷水,以空气湿度50%~60%较为适宜。

朱蕉对光照的适应能力较强。明亮光照对朱蕉生长最为有利,但短时间的强光或较长时间的半阴对朱蕉的生长影响不大。夏季中午适当遮荫,减弱光照强度,对朱蕉叶片生长极为有利。

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不耐盐碱和酸性土。盆栽常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和培养土、粗沙的混合土壤。

【繁殖方法】常用扦插、压条和播种繁殖。

扦插繁殖:朱蕉的分枝能力差,必须培育采条母株,以6~10月剪取顶端枝条,长8~10厘米,带5~6片叶,剪短,插入沙床,保持湿润,适温为24~27℃,不低于20℃。播后30~40天生根并萌芽,当新枝长至4~5厘米时盆栽。插条应用0.2%吲哚丁酸处理2秒,可提高生根率和缩短生根天数。

压条繁殖:在5~6月常用高空压条。选取健壮主茎,离顶端20厘米处,行环状剥皮,宽1厘米,将湿润苔藓盖上,并用塑料薄膜包扎,室温保持20℃以上,约40天后发根,60天后剪下盆栽。

播种繁殖:朱蕉9月种子成熟,种子较大,常用浅盆点播,发芽适温为24~27℃,播后2周后发芽,苗高4~5厘米移栽4厘米盆。

【栽培管理】盆栽朱蕉常用15~25厘米盆,苗高20厘米时定植。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或用"卉友"20-8-20四季用高硝酸钾肥。主茎越长越高,基部叶片逐渐枯黄脱落,可通过短截,促其多萌发侧枝,树冠更加美观。叶片经常喷水,保持茎叶生长清新繁茂。并注意室内通风,减少病虫危害。每2~3年换盆1次。

【病虫害防治】主要有炭疽病和叶斑病危害,可用10%抗菌剂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喷洒。有时发生介壳虫危害叶片,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产后处理】朱蕉株形美观,色彩华丽高雅,盆栽适用于室内装饰。盆栽幼株,点缀客室和窗台,优雅别致。成片摆放会场、公共场所、厅室出入处,端庄整齐,清新悦目。数盆摆设橱窗、茶室,更显典雅豪华。朱蕉能忍耐黑暗状态15天,贮运时应保持温度16~18℃,相对湿度80%~90O。

蕉藕的栽培


蕉藕,别名食用美人蕉、姜芋。植株高约2米至3米。叶长圆形,长30厘米至60厘米,宽18厘米至20厘米,表面绿色,背面及叶缘有紫晕。花序基部有宽大总苞,花期8月至10月,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见开花。其叶片肥大,比美人蕉的叶稍薄,颜色稍浅,植株高大,块根肥大,不易开花。蕉藕在我国南方地区无休眠性,但在华北、东北等大部分地区冬季则休眠,秋后需挖出根茎保存越冬。

蕉藕喜阳光充足的高温环境,对土壤适应性强,但在湿润肥沃的深厚土壤中生长会更加繁茂。因其忌涝,地栽时宜选择向阳且排水良好之处。春季栽植时,一定要施足底肥(厩肥、堆肥、复合肥皆可),丛距1米左右,块根上覆土厚约10厘米。由于其植株高大,故生长期要给以充足的水分,整个生长季节需追施3次至4次液肥。施肥后注意及时浇水、松土,以利根系发育,植株生长繁茂。华北地区霜降以后待其茎叶大部分枯黄时,剪去地上蔓叶,仅保留根部10厘米至15厘米,将根茎挖出,适当晾晒几天后,再用干沙埋藏,放于10℃左右条件下越冬。每月可检查一次,如堆放于室内,空气过于干燥时,可适当向干沙上喷水,但注意不能使块根腐烂。一般分株繁殖,可在春季将根茎用利刀分切,每丛保留2个至3个芽(切口处可涂草木灰或石灰粉)分栽即可。

蕉藕茎叶茂盛,叶片不易枯焦,观叶期长,管理简便,是美化庭院的良好材料。其根茎还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竹类盆栽的秋冬养护


勤喷叶面为保持竹叶葱翠而又不至于烂根,应经常进行叶面喷水。如叶片出现发黄现象,可在盆土浇水时加入少量的硫酸亚铁,以及时防止因缺铁造成的生理黄化。 秋肥促笋大部分观赏竹类均于次年3一一4月抽笋或换叶,为使其能有充分的养料满足其发笋和叶片代谢的需要,进入秋季要进行1一一2次松土,然后施肥,以促进笋芽的形成和生长。施肥的种类以沤熟的饼肥液为好,一般不用化肥;施肥浓度不应太高,以免烧根。先松土,后施肥,待渗入盆士后再浇水。施肥后在肥上加盖一层细土,以防止肥份的散矢,也可使盆面保持清洁。如果放置室内,还可于土上加盖一层塑料膜,以防臭气污染。来年春天可望抽出健壮的小笋,那时再进行盆栽竹子构图的调整,让部分新干取代旧干,新叶取代旧叶。 冬防结冰绝大部分盆栽竹类都比较怕寒,因此盆土不能结冰。霜降后即应将其搬入室内。如为小浅盆竹子,可将其置人一个大花盆中,上面覆盖一层厚土,以利于抗寒,也有益于抽笋;如为大盆竹子则可于竹根土表加盖一层厚土,土上加盖一层塑料膜。

喜欢《竹蕉类栽培》一文吗?“鲜之花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蕉类花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