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直都是美好跟浪漫的象征,每个季节也会有象征每个季节的花,每个地方也会有每个地方代表的花。花卉好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下面是爱花卉网(xzh52.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行业相关:植物配置在城市园艺设计中的问题浅析",希望对您了解花卉行业能有所帮助。

在城市园艺中,植物是重要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配置,既能够提升园艺设计的层次性,同时也能够丰富城市园艺的内容。因此,加强植物配置的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园艺设计的质量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1植物配置在城市园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在植物配置中忽略植物生长的特性

植物生长是建立在一定特性的基础上,是植物适应环境、适应土壤、适应气候的结果。因此任何生长良好的植物,都是其特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但在实际的城市园艺设计中,为了人为地营造植物物种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不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分等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一些外来稀奇植物物种,甚至还有不少“舶来品”,这些外来物种因难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存活率非常低,造成了城市园艺经费的浪费。这些外来物种由于不适应气候,产生了很多的病态,还可能影响当地植物的生长。

1.2在植物配置中为追求形象盲目裁剪枝叶

在城市园艺设计中,一些人为了单纯地追求快速化的植物形象塑造,不惜花费重金来购买成年的大树用于城市园林设计。即便这些大树是本地植物物种,但由于枝干等很多部分已经被裁剪,生长能力不及小树苗,在比树冠大出几倍的根系被破坏后,即使在移植后能够顺利存活,也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园艺设计中,对于栽植的很多的植物,为了追求外表美观,盲目地进行枝叶裁剪,使很多植物失去了光合作用或者其他呼吸作用所必备的基础条件,在生长的过程中,势必会因为养分不足、氧气不够等而造成枯枝、落叶,甚至死亡。另外,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如果为了追求美观,而忽略了不同植物物种之间的优化配置,还容易引发植物之间的“大战”,生长能力较强的植物会挤掉生长能力较弱的植物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从而导致生长能力较弱的植物物种死亡。

1.3城市园艺设计难以维护和保持城市特色

城市园艺设计应该为城市绿化和规划服务,应该考虑到城市地域性的文化内涵。但在实际的城市园艺设计过程中,很多植物配置并未有机地考虑城市的特色,盲目地引进物种,或者抄袭针对其他地域文化所进行的园艺设计。在“临摹”的过程中,城市园艺设计为有效地整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性,使很多外来的园艺设计模式难以匹配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城市园艺设计显得特别突兀,整体风格不搭调,不仅难以提升城市园艺设计的质量,还降低了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独特价值。此外,在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仅仅考虑地域性、环境性等基本要求,未能有效地运用审美价值来审视城市园艺设计的标准。一般而言,植物的色彩和建筑物的色彩是构成景观整体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城市园艺设计,未能有效地运用色彩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色彩运用不科学。

2优化我国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措施

在我国城市园艺设计中,如果植物配置方法不当、不科学,不仅难以提升城市园艺的功能,还容易造成严重的城市规划经费浪费。因此在实际的城市园艺设计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不断地优化植物配置。

2.1优先选择本地植物物种,根据条件选择适应力强的外来植物

在城市园艺设计的植物物种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本地植物,这是因为本地植物对环境、土壤、气候相对熟悉,适应能力强。一旦栽种后,基本无需特别的养护就可以迅速成林,在后期养护上也无需进行大量的投资,而且通过运用本地物种,能够有效地保护本地的人文景观特色。当然选择本地物种并非不需要强调园艺设计的个性化,因此在科学合理地选用本地植物物种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本地的人文景观特色来凸显植物配置的个性化,不断创新植物配置的方法,不断优化植物配置的工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植物配置的质量。在选用外来物种时,切忌为求新求异而盲目地进行植物物种的选择,而应该充分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等现实因素,选择生长习性相近的植物物种,这样有助于提升植物物种的成活率,提升城市园艺设计的质量。

2.2在植物配置中要突出植物物种的生态功能,防尘降噪营造绿荫

城市园艺设计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生态原则。因为植物配置并非仅仅是为了满目美观的要求,同时还应该凸显其生态功能。如高大乔木的选择,有助于形成城市的氧吧,有利于调节城市环境,形成局部的小气候,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等都是高大乔木的主要功用。在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不仅仅具备生态功能,还具备遮荫的功能,尤其是在夏季,通过选用枝叶比较繁茂的植物物种,能够形成巨大的树荫,为人们营造自然乘凉的好地方。另外在城市交通干道上,合理地选用高度适中、密度适中的植物配置,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空气污染,减少汽车噪音,吸附汽车尾气,特别是对于在交通干道附近居住的居民来说,高度适中的植物配置,是汽车噪音的一道天然屏障,能有效地降低汽车噪音的侵袭。

2.3加强植物配置方法的审核力度,提升设计师的专业素质

在城市园艺植物配置过程中,要加大对植物配置工艺的审核与监督检查力度,不断提升植物配置的科学化比率。在设计方案出炉后,要本着生态性、经济性、科学性、适用性等原则加大审查,一旦发现设计方案存在漏洞要及时将问题化解,避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还应该不断提升城市园艺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在园艺设计中要选聘符合资质的园艺设计师,同时加大对园艺设计师的培训力度。

3总结

植物是城市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在城市园艺植物配置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过分追求外来物种导致植物亚健康,过分追求新奇独特造成植物物种死亡,或者在植物配置中“临摹”其他地区的现成配置,忽略了城市人文景观的特色,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植物配置的作用,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提升优化设计的准确性,加大审核力度,不断提升园艺设计师的专业技能。

xZH52.COm阅读分享

花卉相关知识: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相关问题探析


城市是工商业发达、人口集中、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是人类聚居和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工业发展带来的便利时,也品尝到过度利用、过度开发带来的苦果,如温室效应、森林消失、城市垃圾、空气污染等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同时,就更加关注生活环境,开始努力追求桃园梦境,渴望回归自然生态。于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提高,并越来越重视对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因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应更加充分地把人们的审美情趣反映出来。然而,在全球化文化趋同的冲击下,现代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更加要求地方化、生态化、可持续性。因此,如何改进植物配置,以充分反映北京城市园林特色是植物配置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急需找寻有效的策略加以改进。

1现代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对现代城市园林而言,在植物配置方面应严格遵循3大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性、生态性。首先,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是为人类创造的,以人为本原则就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必须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提出的基本需求,以更好地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律等。其次,植物是有机体,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因而科学性原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务必充分考虑植物实际的生长环境,衡量植物的生长习性能否跟种植地点的环境状况相符。第三,现代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观,这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上也不能例外,应有效利用生态学原理促使现代城市的生态系统尽量跟自然的生态系统接近,这就要求现代城市要配置更多的园林植物,建设更多的园林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大大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从而确保城市园林植物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效益。

2气候条件对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影响

首先,北京的地区气候条件较特殊、较复杂。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西、北、东北三面环山,总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南面一直延伸到黄淮海平原。北京地域内的平原面积大约为总面积的38%,山地面积大约为62%。北京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大风,干旱,增温很快,很容易出现霜冻;夏季多东南风,多雨而炎热;秋季降温速度很快,有时会产生霜冻、洪涝;冬季多西北风,干燥而寒冷。北京全年气温平均值为11.8℃,较夏季和冬季而言,春季和秋季的温差较大。其次,气候条件对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影响较大。从北京的气候条件来看,它是一座少雨、干旱的城市,空气污染较严重,冬季不仅长,而且异常寒冷。因此,较低纬度地区而言,北京的植物资源相对较少,具体表现在北京城市园林中可运用的植物种类较少。同时,在北京恶劣的气候环境下,植物的寿命较短、成活率较低,加上北京水资源缺乏问题较严重,致使园林植物的养护成本较高,对植物寿命的延长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及时改进。

3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存在的相关问题

3.1北京城市绿量较少,园林植物种类过于单一

当前,北京城市绿量主要集中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方面,忽视通过建设实施较少、面积较小的绿化地段来增加城市绿量,导致绿量较少。北京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导致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应用植物的种类较少,如道路植物配置,北京道路绿地中常用的植物只有几十种,其中大多数是乔木,藤本植物种类很少,植物种类单一,导致选择植物的范围较窄,且少数园林植物的应用频率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北京城市园林中的道路植物景观乏味、单调,忽视人的心理感受。

3.2园林植物配置缺乏科学性,养护管理不善

园林植物景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活体景观,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不仅要考虑季相变化,还要考虑植物本身的生长周期,确保其能实现预期的绿化效果,以达到植物配置科学性的基本原则,确保植物的生长习性符合实际的种植环境。另外,对植物的生长来说,三分靠栽,七分靠养,因而加强养护并管理城市园林植物,能有效减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植物死亡率等。但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忽视了植物的养护管理,导致园林植物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等得不到充分发挥。

3.3园林设计意识落后,植物配置缺乏艺术性

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缺乏美感,如在公园里大量配置乡土植物,虽然拥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缺乏美感;一些游步道的两侧在植物配置方面没能收获显美遮丑的效果。同时,北京城市园林的植物景观不具备足够程度的季相变化,考虑到北京的气候条件,园林植物的主体是常绿阔叶植物,虽然有部分色叶植物、开花植物等来调节整体的园林景观色彩,但彩叶植物大多是灌木层,导致园林景观缺乏色彩性,植物配置艺术性不足。另外,北京城市园林在选择配置的植物时主要考虑植物的观赏性,忽视考虑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意境等,且没能对植物采取挂牌介绍措施,忽视了植物的科技价值。

4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改进策略

4.1不断增加城市绿量,促进利用乡土植物

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发挥最实质、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绿量。建设生态北京,充分发挥城市园林植物具备的生态效益,务必要不断增加城市绿量。具体而言,科学规划城市园林,有计划、有目的地扩建、新增街头小游园、城市公园及其他公共绿地等;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严格管理,一旦发现损毁绿地、侵占绿地等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举办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鼓励市民积极进行阳台绿化、庭院绿化、屋顶绿化等,以便多途径、多渠道地增加城市绿量;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花圃、苗圃、园林产业园区等,引导北京快速发展其城市园林产业。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应加大应用乡土植物的力度,努力为居民营造出拥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乡土植物是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首选,因其拥有良好的抗逆性、适应性和生态效益。北京植物种类较丰富,垂柳、毛白杨、银杏、油松、砂地柏、大叶黄杨等都是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好的植物,榆叶梅、月季、雪松、美人蕉等北京乡土植物品种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很珍贵,能充分体现北京的地域特色。如可在大型公园配置独具地域特色的榆叶梅、雪松、月季、杜仲、棕榈植物等,并合理考虑灌木、乔木、地被等的比例,以达到层次分明、轮廓起伏的效果。

4.2优化植物群落结构,加强园林植物养护管理

植物群落的基调树种应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群种植物,骨干树种为主要伴生种和优势种,并科学进行植物配置,通过植物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来确保群落拥有良好的稳定性。当复层群落结构,即乔木——灌木——草本组成了城市园林绿地时,纯草坪的生态效益仅是它的1/5。所以,在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应落实以乔木为主体,有机结合乔木、灌木、草本的原则,以充分考虑组成植物群落结构的要素。另外,应加强对植物进行养护管理,重视体现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原则。在配置园林植物的实际过程中,应重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切实做到适地种树、因地制宜,促使植物适应生长环境,满足在生态上环境与植物之间的统一。当城市园林建设项目落成后,应专门建立一支专业知识丰富、技能高超、艺术修养好的养护队伍,坚持实施科学的植物养护管理,确保城市园林的植物景观能常盛不衰,取得可持续发展。

4.3更新城市园林设计意识,提高植物配置文化内涵

相关人员应及时更新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设计意识,努力提高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在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绿量的基础上,重点凸显植物配置的文化内涵。挖掘北京的文化特色,在植物色彩、选材、景观主题等方面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塑造能充分体现北京地域环境特点的园林植物景观。为突出北京的环境特点,凸显城市的复杂气候,务必要重视城市道路绿化在植物色彩方面的配置,如可组织开展增花添彩活动,利用园林植物的色彩对植物景观进行丰富。此外,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可学习一些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技巧,借鉴绘画艺术、诗词作品等充分挖掘植物本身的文化内涵,促使园林植物体现出意境美,给予人们美的视觉体验和享受。当然,应尽量对植物实施挂牌介绍策略,帮助居民在观赏园林植物之余能得到科普教育,丰富居民的知识结构。

5结语

北京的气候条件是成功运用很多园林植物的一大障碍,北京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还任重道远。北京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应充分了解植物配置研究的一些进展、成果,在设计园林植物配置项目中更好地运用各种树种,通过改进植物配置促进城市园林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

花卉行业相关:城市园林植保现状与存在问题


多年来,城市园林植保在微薄的植保专业力量下,采用传统病虫防治方法指导防治,基本保护城市园林绿化成果,做到城市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性控制。城市园林植保现状与全国园林植保现状大同小异,不容乐观,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现状与存在问题

1.1病虫防治的偏差

园林植保同规划设计、种植、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脱离,所以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同样存在:盲目的引种,重色彩轻层次的平面设计,植物配置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的反季节施工,不计后果的高密度种植,展转反复、喜新厌旧园林改建,以及重种轻管的养护模式。

1.2 园林植保力量薄弱

整个园林系统园林植保专业人员屈指可数,各个区局和绿化部门基本上不配备专职植保人员,尽管在各区局设有植保网络成员,但大都是非专业人员,身兼数职,所以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变动也十分频繁,不能及时、有效发挥植保网络员的作用。

2 园林病虫发生与新变化

城市城区普遍栽种加杨、柳树,郊区山地以马尾松纯林为主,杨天社蛾、柳毒蛾、松毛虫等年年猖獗发生,后来因大量栽植悬铃木、枫杨、女贞、梨、海棠等,杨天社蛾降为次要害虫,而大蓑蛾、小蓑蛾、刺蛾、斑蛾上升为主要害虫,同时红蜘蛛、白蜡蚧、梧桐木虱发生十分严重。以前因蓑蛾、刺蛾、松毛虫、柳毒蛾、白蜡蚧、天牛危害严重,便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日本龟蜡蚧等30多种介壳虫严重危害,桂花粉虱和黄杨绢野螟迅速上升危害。其园林病害主要为月季黑斑病、樱花根癌病以及紫荆、桃、梅等细菌性病害。松毛虫、柳毒蛾、大蓑蛾、黄杨斑蛾、丝棉木尺蠖等先前常发的鳞翅目害虫降为次要害虫,而网蝽、粉虱、蚜虫、蓟马、象甲、叶甲、木虱等众多小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同时一些新虫局部严重发生。病害除叶部病害严重外,根部病害与生理病害日趋严重。

近些年来,城市随着苗木调拨频繁、城市绿化树木种类和种植模式的改变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园林病虫也发生新变化,具体情况如下。

2.1 新苗木引入带来新病虫

调查中新发现的外来入侵害虫。近些年园林绿化中色块广泛应用,引入众多彩叶植物,带来一些新的病虫。北方速生杨树、柳树引苗带来杨树腐烂病的发生,这种病主要在苗期发生较重,可导致杨树苗死亡;同时还带来柳蓝萤叶甲,危害垂柳和杨树,造成杨树与柳树叶片千疮百孔,严重的叶片被吃光。引入红瑞木、黄栌等灌木在高温季节却严重发生红瑞木黑斑病、溃疡病以及黄栌白粉病。

城区建草坪广场热,多种草坪草在城市间推广应用,带来草坪地被的多种病虫害。

2.2 环境与种植结构变化带来病虫变化

2.2.1 环境影响:城区高温、高湿与强光引起大量荫性或半荫性植物的病害。

2.2.2 城市改造:城区道路大范畴的改建,人行道硬覆盖大面积铺装,大量拆迁的建筑土残存,使得城市园林土壤严重碱性化、贫瘠、板结以及窒息。

2.2.3 植物配置的影响:乔木与灌木高密度的套植,诱发病虫发生加重;同时乔木与灌木在夏季水分管理上存在矛盾,通常造成乔木积水烂根而死亡。

同一种植物密植的大色块应用,以及相同科、属的花灌木集中配置,为害虫的集中危害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便于病虫相互传播与感染。另外,集中密植导致多处园林绿地的多种园林植物因通风不良,土壤长期阴湿,导致白纹羽病与紫纹羽病严重发生而大面积死亡。

3 城市园林病虫害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3.1 对策

3.1.1 加强园林病虫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开展园林病虫可持续控制不仅仅是园林植保专业人员的专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工程。在加强园林行业内部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大向社会进行科普宣传与教育,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使人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认识到病虫害问题不仅关系到引起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关系到保护已有城市绿化成果,关系到城市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

3.1.2 加强植物检疫: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增加,引种和苗木调运频繁,人为传播园林植物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一旦危险病虫传入,会给园林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在城市园林植物苗木及其他材料引种调运过程中,要加强检疫,严禁将危险性害虫传入或传出,对已传入的要及时封锁,就地消灭。

3.1.3 树立病虫防治生态控制新观念:在园林植物病虫防治思想上,转变消灭病虫为与病虫协调共存的观念,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以栽培为基础,发挥和提高植物自身抗性,加强植物保健,辅以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等措施,并把病虫防治切实纳入城市绿化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控制效果。

3.1.4 强化对病虫害的研究:在园林植保项目研究中要重视病虫害的基础研究,开拓超前研究,切实重视应用研究及其成果的转化,真正使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建立在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足够的科技含量和真正行之有效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病虫防治体制和体系以及园林植保防治队伍的建设。

3.2 具体措施

3.2.1 开展病虫可持续控制:园林设计是城市绿化全过程的第一环节,是园林病虫害是否可持续控制的基础和关健,只有符合或接近自然的园林设计才能创造出适合植物正常生长,而对植物病虫发生、危害不利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园林植物病虫害得到可持续的控制,否则,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又会陷入被动治理的局面。

3.2.2 结合城市不同生态系统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根据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植物立地环境、污染程度、植物病虫害及天敌情况等,城市园林生态可分为三类:一类园林生态系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人工森林公园等。这类生态系一般在城市郊区,接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病虫防治强调保护天敌,以人工防治和生防为主,应以建立稳定的生态平衡为目的。二类园林生态系包括机关、院校等单位附属绿地和市内公园等公共绿地。这是人工模拟森林生态系,应加强对各类园林植物的肥水管理,增强其耐病虫能力,多采用生物药剂和园艺措施:清除早期病虫源,保护天敌,促进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三类园林生态系是指市内街道和主要交通干道的行道树、各种绿篱、绿带和街心花园等防护绿地,这类园林生态系是综合治理的重点。

3.2.3 注意园林植物合理配置: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各地应大量种植乡土树种,讲求适地适树,增加植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系统对害虫的自我调控能力。因而城市绿地建设要避免单一化模式,追求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乔、灌、花、草、藤的结合,多树种、多层次、种植密度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充用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充分体现园林生态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在植物配置时避免混栽有利于害虫转主寄生植物或者混植有共同害虫的植物。

3.2.4 重视物理及园艺措施的应用:在“六小害虫”的防治上,则要结合人工修剪,尤其是冬季修剪,利用“六小害虫”危害相对集中期,剪除有大量虫体的枯、死枝,并集中烧毁。对于大多是1年1代的介壳虫,在冬季修剪时还可结合人工涂刷;对于蚜虫可利用黄板诱杀和粘捉。在天牛的防治上,可在成虫羽化盛期进行人工捕捉,尤其是雨后天晴的上午;此外,在天牛产卵期,抓住其嗜好的树种进行人工锤卵。对于病害的人工防治,则主要是清除传染源,及时伐掉枯死树及病枝,清除地面病叶,选育良种、高温灭菌、修剪疏枝、适度灌水、松土施肥、喷洒保护剂或高脂膜等方法,立足于保护性预防,把病菌阻隔在植物体外。

3.2.5 积极开展园林病虫生物防治:大力发展和利用天敌。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应是城市今后的园林植保工作发展方向,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大力推广生物制剂应用。20世纪末,生物制剂和生物技术在农业和林业已经大面积推广和试用。生物农药发展到今天,其种类相当多,根据来源可分为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全国已登记注册植物源农药有16种,如0.3%印楝素乳油、10%烟碱乳油、75%鱼藤酮乳油以及茶皂素、苦参碱水剂等;动物源农药则主要是动物激素和动物毒素,如昆虫蜕皮激素、保幼激素、性激素以及沙蚕毒素等,其农药商品名有灭幼脲、除虫脲、抑食肼、米满等等;至于微生物农药发展则更快,在防病上有井岗霉素、灭瘟素、春雷霉素、多氧霉素、公主岭霉素、农抗120、农抗5102等;防虫则是更多,目前主要有阿维菌素类、BT乳剂、白僵菌、绿僵菌以及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等,其商品化药剂名则是不胜枚举。而且这些生物农药比化学农药具有久效、低毒、低残留和对人畜无害等特性,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应该提倡使用的。

3.2.6 选育抗虫抗病能力强的植物品种:以适应城区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适量选择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并能营造良好植物景观的外来树种,作为城市园林的骨干植物。加强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势旺盛、表现出抗虫、抗病、抗高温等特性的不同类型植物进行试种,加强一些乡土植物在苗圃进行培育和种植,谨慎引入外来植物。

3.2.7 加强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中病虫防治规范化

随着对城市绿地实行招标养护工作日益重视,越来越多街道绿化、社区绿化、单位绿地以及公园、游园都在实行工程养护招标,不少城市出台配套的园林绿化地方标准或规程。所以结合我市园林病虫发生情况与发生特点,制定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园林病虫防治规程工作,在当前我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显得迫切需要,以便规范园林病虫防治工作,有利于我市由园林城市发展为生态城市,同时促进、提高园林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园林植保是城市园林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同城市园林业发展紧密相联,也与整个城市的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尽管城市园林植保目前现状不容乐观,但随着城市绿化步伐的加快,相信我市园林植保会结合园林病虫新变化,走可持续性控制的发展战略,逐步落实我市园林病虫防治的具体措施,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我市园林植保事业。

相信《花卉行业相关:植物配置在城市园艺设计中的问题浅析》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鲜之花网”是您了解花卉,种植花卉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xzh52.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在植物中的地位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