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直都是美好跟浪漫的象征,每个季节也会有象征每个季节的花,每个地方也会有每个地方代表的花。花卉好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下面是爱花卉网(xzh52.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行业相关: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二)",希望对您了解花卉行业能有所帮助。

现将各亚门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一)、鞭毛菌亚门:本亚门的特征是营养体是单细胞无隔的菌丝体,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

本亚门与农作物病害有关的主要菌类有:引起水稻烂秧的绵霉菌,引起多种作物幼苗猝倒病腐霉菌,引起大豆、油菜等霜霉病以及谷子白发病的霜霉菌,和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疫霉菌等。(二)、接合菌亚门 本亚门真菌的特征是菌丝体没有隔膜无性。无性生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陆生习性。重要的有引起甘薯软腐病的匐枝根霉。(三)、子囊菌亚门本亚门真菌的特征是菌丝体有隔膜。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大多数菌的子囊产生在闭囊壳、子囊壳、子囊腔内或在子囊盘上。子囊菌的无性生殖很发达,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对病害蔓延起重要作用。子囊菌都是陆生的。除白粉菌等少数菌是活体营养生物外,其他都是死体营养生物。与农作菌类:①闭囊壳菌类有性生殖形成闭囊壳,包括引起麦类白粉病的白粉菌。②囊壳菌类有性生殖形成有孔口的子囊壳。重要病原物有多种,例如引起麦类赤霉病的赤霉菌,引起麦类全蚀病的禾顶囊壳菌,引起甘薯黑斑病的长喙壳菌等。③盘菌类多数盘菌类不形成,分生孢子,在被害植物上形成菌核,以菌核越冬。菌核萌发形成了囊盘。重要病原物有引起油菜菌核病的核盘菌。(四)、担子菌亚门本亚门真菌的特征是菌丝体有隔膜。除锈菌和少数黑粉菌外,大多数担子菌不形成无性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担子和担孢子。重要的病原菌有引起多种作物锈病的锈菌和多种作物黑粉病的黑粉菌。①黑粉菌黑粉菌以冬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落入土壤中或在粪肥中越冬,有的如大、小麦散黑穗菌则以休眠菌丝体在种子内越冬。萌发时形成担子(或称初菌丝)和担孢子(或称小孢子)。不同性别的担孢子结合后产生侵染丝侵入寄主。在寄主体内的菌丝体最后又形成冬孢子(图2—14)。②锈菌是活体营养生物。近年经研究,有个别锈菌如小麦秆锈菌、叶锈菌可在特殊的培养基上进行人工培养。锈菌的生活史要比黑粉菌复杂得多。有的锈菌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寄主上交替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以小麦秆锈菌,在有的国家,它需要通过在两种在完全不同的寄主上交替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它在一种野生植物——小檗(Berberissp.)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小麦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小檗是它的转主寄主(alternatinghost)。有些锈菌例如亚麻锈菌,不需要转主寄主,在同一个寄主上即可完成其生活史,称为单主寄生。(五)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有性阶段的形态特征,但有一大类群的真菌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或还没有发现其有性阶段,人们暂时把这类菌归为半知菌亚门。当一旦发现其有性阶段后,大多数半知菌是属于子囊菌,只有少数属于担子菌,个别属于接合菌亚菌。半知菌都是死体营养生物。菌丝体有隔膜,无性孢子是分生孢子。有的菌产生菌核或厚壁孢子。半知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状和颜色等是多种多样的。单细胞或多细胞,无色或有色,顶生、侧生、串生等。有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生在寄主表面,有的生在分生孢子器内,有的生在分生孢子盘上,有的则根本不产生孢子。根据这些特征,半知菌可分为4类:①丛梗孢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色或五色,孢子梗单生或集生,有时成丛状、束状或垫状。它们生在寄主表面表现为各种颜色的霉状物(图2—16)。重要的病原菌有引起稻瘟病的稻梨孢菌,引起玉米大、小斑病的长蠕孢菌,棉花枯萎病的镰刀菌,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等。②黑盘孢分生孢子生在盘状的分生孢子盘上。分生孢子梗通常是单细胞,很短,并且密集地生在分生孢子盘上,在其上着生分生孢于(图2—17)o重要的病菌有引起棉花、红、黄麻炭疽病的刺盘孢菌。③球壳孢分生孢子生在球形、瓮形的分生孢子器内(图2—18)。重要的病菌有引起小麦颖枯病的壳针孢菌,引起芝麻茎点立枯病的壳球孢菌等。④无孢这类半知菌不产生孢子,只产生菌丝体,并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形成菌核。重要的病菌有引起水稻和小麦纹枯病和棉苗立枯病的丝核菌。五、真菌所致病害的特点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鞭毛菌亚门的一些菌,例如绵霉、腐霉、疫霉菌等,产生游动孢子,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水生性的,常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经常引植物根部或茎部腐烂。这类菌在湿度大时,常在病部生出白色毛状物的病征。比较高等的鞭毛菌如霜霉菌,接近陆生,多为害植物的地上部,引致叶斑或花、穗变形。在病部生出类似霜的霉状物。这些菌由于多数是通过游动孢子活动,所以在田间的传播距离不远。除少数菌如霜霉菌、白锈菌等是活体营养生物外,其余都是死体营养生物,并且腐生性强,可以在土壤或残余植株中渡过不良环境。这些土壤和残余植株就成为当地发病的菌源。子囊菌和半知菌所引起的病害,除少数菌如白粉菌等外,一般都形成明显的病斑,并有明显的颜色较深的边缘。在病斑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色。这些菌的无性生殖都产生分生孢子,可以在田间通过气流作相当距离的传播,扩大为害。不少菌在有性生殖中形成子囊果,在当地渡过不良环境,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源。有的菌在无性阶段形成菌核,也是在当地渡过不良环境的强有力的结构。子囊菌除少数菌如白粉菌外,大多数是死体营养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病菌来源多。担子菌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形成黑色或锈色的粉状物。这两类菌虽然有的可以人工培养,但在自然间是活体营养生物,不存在在田间腐生问题。黑粉菌多以冬孢子附着在种子上,少数在土壤或粪肥中,个别在种子中越冬。有不少病害通过用药剂处理种子就可以解决。锈菌形成的夏孢子量大,可以通过气流作远距离传播,所以锈病常大面积发生。锈菌的寄生专化性很强,寄主植物品种间抗病性的差异明显,较容易获得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抗病的品种也容易因病菌发生变异而变为不抗病,是国际间大家在探索的问题。对真菌性病害作诊断时,在寄主病部表面生出的各种霉状物和粉状物等,如用湿润的解剖刀把它们刮下来,或撕下病部表皮,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真菌的各种形态。如病部还没长出真菌的繁殖体,可用湿纱布或保湿器保湿24小时,霉状物等就可以长出来再作检查和鉴定。应该注意,在寄主的已死部分,有时也生有霉状物。这并不是真正的病原真菌,而是与发病无关的腐生菌。为了搞清楚真正的致病真菌,就需要把病部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对病原进行鉴定和进行人工接种。发病后需再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菌,如所鉴定的病原与原鉴定的一致并能致病,才能证明是真正的致病真菌。三、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细菌(bacterium,复bacteria)目前已知的有5个属,40多个种,近200多个致病变种(pathovar,细菌的变种)。农作物重要的细菌性病害有水稻白叶枯病、棉花角斑病、花生、烟草等的青枯病、甘薯瘟、马铃薯黑胫病和环腐病等。1、细菌的性状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植物病原细菌是单细胞,杆状。绝大多数都有鞭毛。植物病原细菌繁殖:是用裂殖方法。植物病原细菌不含有叶绿素,因而是异养的,依靠寄生和腐生生存。所有的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死体营养生物,都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多为白色、黄色或灰色,没有鲜色的。在液体培养基中可以形成菌膜。2、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要点植物病原细菌都不产生芽孢,也没有特殊的越冬结构,所以初侵染的菌源主要来自1.带菌的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许多植物病原物细菌可以在种子或中苗内越冬、越夏,而且可以远距离传播。2.病残体病原菌可以在病残体长期存活,是细菌病害重要的侵染来源。3.田边杂草或其他寄主4.带菌土壤病原细菌单独在土壤中存活是短的,在土壤中的作物残余可存活时间较长。5.昆虫。细菌侵入途径:通过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死体营养生物,它们侵入寄主后,通常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症状:在寄主薄壁细胞或组织内扩展的可引起叶斑、腐烂等症状,如引起棉角斑病的黄单胞杆菌,引起马铃薯块茎腐烂的欧氏杆菌;有的细菌则在寄主维管束的导管内扩展,引起植株萎蔫,如引起多种植物青枯病的假单胞杆菌,引起马铃薯环腐病的棒状杆菌;还有的细菌侵人植物后引起寄主细胞进行分裂,体积增大形成肿瘤,如引起根癌病的土壤杆菌。植物细菌病害常在病部表现水渍或油渍状,在空气潮湿时有的在病斑上产生胶粘状物称为菌脓。植物病原细菌传播: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流水、风夹雨、介体昆虫、线虫等。许多植物病原细菌还可以通过人的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如马铃薯环腐病主要通过切刀传播。由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传播的细菌病害,主要通过人的商业、生产和科技交流等活动而远距离传播,如稻白叶枯病就是由于引种带病种子使病区不断扩大的。细菌流行的因素:一般高温、多雨(尤以暴风雨)、湿度大、氮肥过多等因素均有利于细菌病害的流行。防治植物细菌病害:1)首选要采用无病种子、种苗或进行种子消毒;2)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病残体,尽量减少初侵染源;3)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选育抗病品种等。4)对某些种传的细菌病害要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区继续扩大。5)对某些流行性强的细菌应搞好测报工作,适当进行化学防治。四、植物病原病毒病毒分布很广,几乎各类植物都有病毒的侵染。病毒危害大,多数引起全株性发病,根据不同植物发生的病毒病害来看,以禾本科、茄科、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等植物受害较多。病毒引起的病害占第二为。病毒区别其它生物的特征:1)病毒是微小的分子寄生物,结构简单;2)病毒是一种专性寄生物,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材料和场所。1、病毒的一般性状1).植物病毒的形态病毒是由粒体组成。粒体很小,例如烟草花叶病毒的粒体为280nmXl5nm。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粒体的形态主要有3种:棒状病毒包括杆状和线状;弹状病毒球状病毒。2).植物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化学组成是核蛋白。核酸是蕊子,外面包围着蛋白衣壳。各种病毒所含核酸的和蛋白质的比例虽不同,但一般蛋白质约占病毒颗粒重量的60%~95%,核酸占5%~10%。病毒粒体还含有水分、矿物元素、有些还含有脂类和多胺物质。3)、植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染性:传染性早在上世纪末就有人发现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汁液接种到无病的烟草、植株上,就会发生同样的花叶病。后来有人进一步用细菌不能通过的过滤器来过滤烟草花叶病株的汁液,发现经过滤后的清液仍有传染性。这样就证明了这种比细菌还小得多的病毒是有传染性的。病毒进入细胞后,通过细胞间的联丝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运转,速度慢,每天最多只能移动2mm。但病毒一旦进入韧皮部,即可随着营养物质的流动而运转,速度很快。病毒在植物体内的扩展多数是系统性的,也有局部性的。.复制性很早就有人认为病毒是能“繁殖”的,因为将烟草花9十病叶汁液少许在健株叶上摩擦接种,十多天后就会全株发病,经两个月后,就可以从这个病株的每1000ml汁液中提纯出2g病毒。与接种进去的量比较,大约增加了5000万倍。4)、对外界条件影响的稳定性病毒对外界条件的影响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同的病毒对外界环境影响的稳定性不同。这种特性,可用作鉴定病毒的依据之一。致死温度把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传染力的处理温度称为该病毒的致死温度。稀释终点把病株组织的榨出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称为稀释终点。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C)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病毒的体外保毒期。2、两类病毒病及其特点1)、花叶类病毒病典型症状是深绿与浅绿相交错的花叶症状。此外还有斑驳(黄色斑块较大型)、黄斑、黄条斑、枯斑、枯条斑等。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蚜虫。有些花叶病毒可通过种子传播。2)、黄化类病毒病主要症状是叶片黄化、丛枝、畸形和叶变等。病毒主要存在于寄主韧皮部的筛管和薄壁细胞中,所以不能通过机械磨擦由汁液接触而传染。这类病毒病可以通过嫁接和菟丝子传染。媒介昆虫主要是叶蝉、飞虱,其次是木虱、蚜虫、蝽象和蓟马。还没有发现能通过种子传播的。五、植物病原线虫线虫(nematode)是一种低等动物。属于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线虫纲(Nematoda)。在自然界中分布广、种类多。我国农作物重要的线虫病有小麦粒线虫病、水稻潜根线虫病和根结 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大豆孢囊线虫病、粟线虫病、烟草和黄麻根结线虫病等。形态:植物寄生线虫一般是圆筒状,两端尖。大多数为雌雄同形。体形细小,长为0.5一lmm,宽为0.03—0.05mm左右。少数为雌雄异型,雌虫为犁形或肾形、球形和长囊状。在线虫的口腔内有口针或轴针,用以穿刺植物,输送唾液并吮吸汁液。生物学:不同种类的线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传播方式:线虫的传播途径主要借寄主植物的种子及无性繁殖材料等作远距离传播,如小麦粒线虫、粟线虫、甘薯茎线虫等。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土壤、流水、人、畜活动和农具等。寄生方式:寄生方式不同。大多数线虫仅在寄主体外以口针穿刺进植物组织内营寄生生活,称为外寄生;有些线虫则在寄主组织内寄生,称为内寄生;少数线虫则是先进行外寄生然后进行内寄生。线虫对植物的致病作用:1)用口针刺伤寄主,和线虫在植物组织内穿行所造成的机械伤外,2)主要是线虫穿刺寄主时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各种酶或毒素,造成各种病变。3)传播病害线虫病的主要症状有:(1)植物生长缓慢、衰弱、矮小,色泽失常,叶片表现萎垂等,类似营养不良的(2)局部畸形,植株或叶片干枯、扭曲、畸形、组织干腐、软化及坏死,茎叶上产生褐色斑点,子粒变成虫瘿等。(3)根部肿大、须根丛生、根部腐烂等。六、寄生性种子植物寄生性种子植物根据其对寄主营养的依赖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称为半寄生种子植物,例如果树和林木上寄生的桑寄生(Loranthussp。)和槲寄生(Viscumsp.)等;另一类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或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养分和水分,称为全寄生种子植物,例如菟丝子和列当。后一类与农作物病害发生有关。(1)菟丝子菟丝子寄生于植物的茎部,被害植物发育不良,甚至萎黄枯死。例如在东北和山东某些大豆产区,莬丝子为害严重,常造成植株成片枯萎而减产。西北地区的胡麻也因莬丝子为害使纤维品质变劣,子粒产量及其出油率也大大降低。菟丝子没有根。叶退化成鳞片状。茎为黄色细丝,呈旋卷状,用以缠绕寄主,从与寄主接触处长出吸盘,侵入寄主组织。秋季开花,花很少,淡黄色,聚成头状花序。果为蒴果,扁圆形,有种子2~4枚。种子很小,卵圆形,稍扁,表面粗糙,黄褐色至黑褐色。生活史:菟丝子的种子差不多和寄主植物的种子同时成熟,成熟后落入土壤中或脱粒时混在作物的种子中,是第二年莬丝子的主要初侵染源。菟丝子种子的生活力很强,在未经腐熟的粪肥中的莬丝子有发芽力,所以粪肥也是菟丝子的初侵染源之一。第二年当作物播种后,莬丝子也发芽,生出旋卷的幼茎。幼茎碰到寄主时就缠绕寄主,长出盘侵入寄主维管束中寄主。下部的茎就逐渐萎缩与土壤分离。以后上部的茎就不断缠绕寄主,向四周蔓延扩展为害。由于土壤里有大量的莬丝子种子,如寄主植物连作,则菟丝子发生量大。菟丝子的防治措施是:①汰除混杂在寄主种子中的菟丝子种子;②进行深翻将菟丝子种子深埋人土;③播种前在土中施用拉索或五氯酚钠杀死菟丝子;④与禾本科作物轮作;⑤田间发现菟丝子后,立即铲除。(2)列当(Orobanchespp.)(自学)列当是另一种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新疆和东北。七、植物病原物的鉴定要了解病害发生的原因,就要鉴定病原物。遵循柯赫氏法则(Koch'spostulate)所规定的步骤来鉴定病原物,曾证实了众多的寄主和病原物的关系,起了很大的作用。柯赫氏法则的步骤如下:A.致病的生物必须与症状有联系;B.必须分离得病原生物和进行纯培养;C.将纯培养的病原生物对相同种的健康的植物接种,必须产生与原来相同的症状;D.必须重新分离得到这种病原生物。

xZH52.COM同步阅读

花卉行业相关: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

发生严重时造成以下损失:

1、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如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

2、带有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小麦赤霉病、稻曲病。

4、运输、贮藏中易形成腐烂,局限了产品的供应。如蔬菜、水果

5、使高产的品种被淘汰。

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病害大流行。

1、爱尔兰发生过毁灭性的马铃薯晚疫病,造成严重的饥荒,1845—1847年饿死几万人,向外逃荒的200多万人。

2、1943年孟加拉邦水稻发生胡麻叶斑病,饿死的超过200万人。

3、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粮食60亿kg。1981年我省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损失近亿斤。

4、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美国,1970年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10亿美元,损失产量165亿kg。

因此防治植物病害,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植物病害的概念

人类栽培的植物,生长发育,受生态系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各种环境因素中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即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因素,其中有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如果某些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超出了它能适应的范围,植物将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或将受到损害,就会诱发(induce)成病害。

什么是植物病害?

是指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病原物的侵害,对植物发生连续性地干扰和破坏使植物遭受持续的损害,当这种有害的影响超出植物能适应的范围时,在植物的内部或外部,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就会发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病态,当这种影响超出植物能适应的最大限度时,植物会局部或全部死亡。

应该指出,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

1.有导致发病的原因存在

植物病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2.有一系列的病变过程

3.影响农业生产,品质、产量受影响

病毒病植物变色花卉观赏

豆芽光照不足从生物学角度看是生理性病害,但可供人类食用,不称之病害。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名词

寄生物:把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称为寄生物(parasite)。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不论是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称为病原物。

生物因素——外来的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植物的自身因素。

非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寄主和病原物是形成病害的两个基本因素。

如果没存寄主和病原物的存在,病害也就无从发生,在生物病原物诱

发病害的情况下,寄主和病原之间有相互作用,而这种互作无不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植物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图1—1)。

环境

病害

寄主病原物

病害三角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分析病因、侵染过程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对策时,都离不开对病害三角的分析。

上述的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是从微观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从宏观上分析,它涉及农业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1—2)。

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

花卉行业: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植物病害的症状

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变色(discolour)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称为变色。植物绿色部分的叶绿素受抑制呈褪绿(chlorosis)或被破坏呈黄化(yellow);有的叶绿素形成受抑制,花青素形成过盛,则叶片变红或紫红呈红叶;有的叶片黄绿相间呈花叶(mosaic)。2).斑点(spot)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式各样的病斑(spot)。病斑的颜色不一,有褐斑、黑斑、灰斑、白斑等。病斑的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梭形、轮纹形、不规则形等;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角斑(angularspot);有的沿叶肉发展,形成条纹(stripe)或条斑(streak);有的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边缘,有的没有。根、茎、叶、叶柄、果、穗等各部位都可以发生坏死性病斑,造成叶枯、枝枯、茎枯、落叶、落果等。幼苗的根或茎腐烂,幼苗直立死亡,称为立枯(wilt);幼苗倒伏,称为猝倒5).畸形植物受害后,可以发生增生性病变,生长发育过度,组织在植物的发病部位上,往往伴随着出现各种颜色和形状不同的霉状物、粉状物、脓状物、颗粒状物、菌核、小黑点、线虫等。这是病原菌在病部表面产生的菌体,是植物侵染性病害的标志之一。二、病害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根、茎、叶等对于吸收和输送水分和养分,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结实等,构成植物个体发育中一个有机的整体。植物病害对植物的任何部分引起的损伤,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还会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1.植物病害对根部的影响2.植物病害对茎的影响茎是叶、花、果实着生的轴,也是水分和养分运输贮藏的重要部分,3.植物病害对叶的影响叶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叶部发生病害,造成褪绿、变红、黄化、花叶、条纹、皱缩、病斑或焦枯等,都影响光合作用以致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三、两类植物病害根据病因类型,可以把病害分为非传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disease,也称非寄生性nonparasiticdisease或生理性病害physiologicaldisease)和传染性病害(infectiousdisease,也称寄生性病害parasiticdisease)。(一)非传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原因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传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植物生长发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条件不适宜甚至有害,例如养分不足、缺乏或不均衡;土壤中的盐类过多,过酸或过碱;水分过多、过少或忽多、忽少;湿度过高,过低或忽高、忽低;光照过强或过弱;环境污染的有毒物质或气体;农产品在运输贮藏(二)传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传染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

了解花卉行业:物理的方法来防治植物病害。


筛选的方法有风选、筛选和水洗(盐水、泥水或清水)等。一般风选和清水选种常不能彻底。用盐水选种,例如清除小麦线虫的虫瘿效果很好,但因用盐水的成本较高,不易推广。小麦线虫虫瘿、大豆和胡麻菟丝子的种子,在小规模情况下用一般筛子就可以筛除,大规模清除有待机械化。

对种子进行热水处理前,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若干小时,可以提高种子在热水处理过程中的传热能力,从而提高灭菌效果。热水处理的温度和时间要掌握好。温度过低或时间过短,就起不到灭菌的作用。可以适当降低温度和延长时间。有的单纯用热力处理还不能彻底灭菌,需要结合用药剂处理才能见效。例如用热水处理棉子,并不能彻底杀死内部的枯萎病菌,如在热水中加“四O二”药液,将棉子在55~60℃的药液中浸牛小时,就可以彻底灭菌。

花卉相关知识: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与识别


园林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另一类是非传染性病害,由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引起。识别病害的主要方法是:先看症状,再看发生规律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还是突然全部发生,是局部的还是全部的;其次看病斑上有无病原菌发生迹象,先观察其特征,再取下或切片用显微检查;最后做病原菌分离培养、接种,确定其性质及种类。

叶片上出现斑点一般周围有轮廓,比较规则,后期上面又生出颗粒状物,这时可用显微镜检查。叶片细胞里有菌丝体或子实体,为传染性叶斑病,根据子实体特征再鉴定具体是哪一种微生物。病斑不规则,轮廓不清,大小不一,查不到病菌的则为非传染性病斑。一般情况下,传染性病斑中干燥的多为真菌侵染所致;斑上有溢出的脓状物,病变组织一般有特殊臭味,多为细菌侵染所致。

叶片生出粉状物叶片正面生出白色粉状物多为白粉病或霜霉病。白粉病在叶片上多呈片状,霜霉病则多呈颗粒状。叶片背面(或正面)生出黄色粉状物,多为锈病。

叶片黄绿相间或皱缩变小、节间变短、丛枝、植株矮小多为病毒等比细菌、真菌更为低等的生物所引起。叶片黄化,整株或局部叶片均匀褪绿,进一步白化,一般由类菌质体或生理原因引起。

阔叶树的枝叶枯黄或萎蔫如果是整枝或整株的,先检查有没有害虫,再取下萎蔫枝条,检查其维管束和皮层下木质部,如发现有变色病斑,则多是真菌引起的导管病害,影响水分输送造成;如果没有变色病斑,可能是由于茎基部或根部腐烂病或土壤气候条件不好所造成的非传染性病害。

如果出现部分叶片尖端焦边或整个叶片焦边,再观察其发展,看是否生出黑点,检查有无病菌;如果发现整株叶片很快出现焦头或焦边,则多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所引起。

松树的针叶枯黄如果先由各处少量叶子开始,夏季逐渐传染扩大,到秋季又在病叶上生出隔断,则很可能是针枯病;整枝整株针叶很快焦枯或枯黄半截,或者当年生针叶都枯黄半截的,则多为土壤、气候等条件所引起。

花梗及茎皮层起泡、流水、腐烂、局部细胞坏死多为腐烂病,后期在病斑上生出黑色颗粒状小点,遇雨生出黄色丝状物的,多为真菌引起的腐烂病;只起泡流水,病斑扩展不太大,病斑上还生黑点的,多为细菌引起的溃疡病。

树皮坏死,木质部变色腐朽,病部后期生出病菌的子实体(木耳等),是由真菌中担子菌所引起的树木腐朽病。

草本花卉茎部出现不规则的变色斑,发展较快,造成植株枯黄或萎蔫的多为疫病。

树木根部皮层腐烂、易剥落多为紫纹羽病或白纹羽病或根朽病。前者根上有紫色菌丝层,白纹羽病有白色菌丝层,后期病部生出病菌子实体(蘑菇等)的多为根朽病;根部长瘤子,表皮粗糙的多为根癌肿病。幼苗根际处变色下陷,造成幼苗死亡的,多为幼苗立枯病。

一些花卉根部生有许多与根颜色相似的小瘤子多为根结线虫病。地下根茎、鳞茎、球茎、块根等坏死腐烂的,如表面较干燥,后期皱缩的,多为真菌危害所致;如有溢脓或软化的,多为细菌为害所致。

树干树枝流脂流胶其原因较复杂,可由真菌、细菌、昆虫或生理等多种原因引起。

树木小枝枯梢枝梢从顶端向下枯死,多由真菌或生理原因引起,前者一般先从星星点点的枝梢开始,发展起来有个过程;后者一般是一发病就在部分或全部枝梢出问题,而且发展较快。

叶片、枝或果上出现斑点病斑上常有轮状排列的突破病部表皮的小黑点,由真菌引起。

花瓣上出现斑点并见有发展,污染花瓣,花朵下垂,多为真菌引起的花腐病。

花卉科普:植物病害防治的概念


二、植物检疫植物检疫(plantquarantine)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杜绝危险性病原物的输入和输出。(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当某些危险性病原物被传人原来无病的地区或国家中时,就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很大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有的在短期内就能表现出来,有的则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在国外,自从60年代烟草霜霉病在法国被发现后,两年内就传遍欧洲,3年后在亚洲和非洲造成几十方吨干烟草的损失。我国农业生产上有些较重要的或属于危险必性病原物,例如引起甘薯黑斑病、棉花枯萎病等的病原菌,在解放前分别从日本和美国传入我国以后,由于对带病(菌)的种苗的调运管理不严,目前终于发展成为我国广大地区普遍发生的病害。此外,国内存在的危险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小麦全蚀病、马铃薯环腐病等在地区间扩展都十分严重。因此,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实行国内外检疫,禁止危险性病原物的传播是十分必要的。

相信《花卉行业相关: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二)》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鲜之花网”是您了解花卉,种植花卉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xzh52.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植物的相关知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