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艳艳的花儿在枝头怒放,颜色是那么浓,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人类的历史就是伴随花的历史,为此,很多人都倾情投入到花卉的种植中去!掌握一定的技巧对种植花植花草很有帮助,怎么才能又好又快地种植好花卉呢?鲜之花网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苏茶茶树栽培(二),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三、茶树种植

(一)种植方式

建国前江苏茶树种植十分粗放,只是利用林间空地或农用荒芜地挖穴点种茶籽。如《四时篡要》所载:“开坎三尺,深一尺……每坑种六、七十棵子……相去二尺种一方……。”这就是老式丛植茶园。老茶区宜兴县的丛植茶园一般丛距1.3米~1.7米,行距2米~2.7米,每亩120~250丛,行间多间作山芋、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采摘过度,茶丛矮小,覆盖度只有30%~40%,茶叶产量极低,一般每亩只产粗茶25~30斤。苏州洞庭山茶树多数与果树间种。一般于当年采种后即进行播种,也有在第二年早春雨水至春分播种。茶籽一般播种在新开辟果园的梯田坎边,或果树下间隙地,无规则穴植,间作果树以枇杷、杨梅、柑桔、银杏、柿、桃、梅为主,一般穴距1.7米~2米,穴深0.3米。播种时把所挖熟泥回到穴中,填满27厘米左右,然后进行播种,每穴播种茶籽1饭碗,重约250克,播后覆土3~4厘米,覆土后再盖2~4厘米左右砻糠或柴灰或压石块(防鼠、保湿)。待第二年清明前后茶籽萌芽时把石块搬开,由于每穴播种茶籽较多,所以出苗齐,植株大。

建国后为使新茶园很快成园投产,开始改丛栽稀植为条栽密植。1953年,首先推广单行丛植,行距1.5米×1.6米,丛距23厘米~33厘米,每丛播种茶籽5~6粒,每亩留苗3500~5700株,这种单行丛植茶园通过4~5年的肥培管理和修剪,一般7~8年每亩可产干茶50公斤,10年以上亩产可超过100公斤,比老式丛栽茶园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953~1954年,宜兴芙蓉茶场又率先将单行丛植改为双行单株密植,大行距1.5米,小行距0.2米,株距0.08米~0.09米,每亩播种精选茶籽11000粒。播种前深翻0.25~0.3米,播种行深翻0.4~0.45米,再开宽0.4米,深0.2米的播种沟,打碎土垡,每亩施土灰(火烧土)1.5吨、过磷酸钙15公斤作基肥,盖土5~6厘米,耙平后按设计密度播下茶籽,覆土5~6厘米,面积达1400亩,双行单株密植茶园五年生幼茶亩产即超出过50公斤。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的新茶园绝大多数是单行丛植和双行单株密植茶园。

为了探索密植快速丰产,1975年春季,张志澄在宜兴红岭茶场布置种植了9.8亩多行密植茶园试验,其中8.8亩为单株6行,大行距1.5米,种植行宽1米,操作道宽0.5米,小行距为20厘米×33厘米。由于茶园群体数量增加,树冠覆盖度大,茶芽密度高因此表现了投产早、产量高、收益早、新芽萌发整齐、鲜叶质量好的优点。该试验地第二年亩产干茶19公斤,第三年亩产干茶76公斤,第九年达最高峰380.4公斤。1979年该场又种植140亩单株3行密植茶园,三年生幼茶单产超过77公斤,赶上七、八年生的常规茶园产量。密植栽培技术很快在全省推广,据统计1970~1982年全省新发展茶园78951亩,其中密植茶园38900亩,占49.3%。

由于种植密度在省内外争议很大,1982年,省农林厅组织茶叶技术干部15人对密植栽培方式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尽管密植茶园建园投资多,但因投产早、产量高、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出常规茶园,所以在条件具备时发展速生密植茶园,对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建设初期资金不足、增加茶农收入有积极作用。考察组肯定了茶树密植速生是茶树栽培上一项重要的技术改革。

从80年代中期到1997年发展的新茶园多采用多株单行、单株双行和部分单株三行形式。

(二)茶园间作

建国前的老式丛栽茶园几乎全部实行间作,间作物除果树外,主要是山芋,还有玉米、大豆、花生、三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以解决山区农民自己的粮食问题。50年代初期,为了不减少粮食作物的收入,在发展新茶园时仍保留了幼年茶园的间作,但对间作作物和密度作了规定,幼年茶园不可间种高杆作物, 60年代初进一步明确,茶园中不得种植高杆大豆、爬豆、山芋、小麦、芝麻,可以种植矮杆大豆、绿豆、花生和部分中药材,并要合理安排行株距。60年代末到70年代提倡茶园间作绿肥作物。随着大部分茶园封行成园以及粮油生产土地产出率提高,80年代以后,茶园就很少间作了。

(三)无性系良种的栽植技术

70年代初,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扶持每年从福建、浙江等省引进大批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发展新茶园,但由于沿用种子苗移栽法,成活率不高,有的年份因伏旱成活率仅有30%~40%,挫伤了群众发展无性系良种的积极性。1975年,无锡市大浮林果场于坡地采用低沟栽植法移栽福丁大毫无性系茶苗,在种植行上开深20~25厘米的种植沟,沟呈船底形,然后将茶苗栽在沟中,浇一次透水,上覆盖松土,使茶苗根颈部低于地面10~12厘米,有利于降雨和干旱时灌溉水停留沟中,保持土壤水分。当年10月检查,茶苗成活率达90%以上。80年代省农林厅在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的同时,也推广了坡地低沟栽植法,全省各地在应用中又根据各地情况,进一步发展为全面深翻,开好种植沟(沟深50~60厘米,宽60厘米),分层施足基肥,坡地低沟保墒定植,平地或洼地平沟防涝。句容县高庙茶场拓植无性系良种茶园115亩,移栽茶苗采用开好种植沟、施足基肥、选择壮苗、低沟栽植、粪水浇苗、留苗补缺等配套栽培技术,达到了一次成园。1991年农业部农业司领导来江苏视察茶叶生产,亲临开沟栽植现场,对这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1997年国有茶场大规模更新改造时,这一做法被列入“技术指南”。

四、肥培管理

(一)重施基肥

建国前,茶园基本不施肥。50年代茶园很少施基肥。1963年省农林厅印发的培训教材中提倡秋季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加适量氮素化肥(每亩10~15公斤)作基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秋冬基肥的用量、种类大大增加。1974年10月无锡市郊区大浮林果场在两年生茶园的茶行间深翻26~27厘米,每亩施猪灰2.5吨,可可饼3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1975年12月又在茶行间深翻40厘米,每亩施鸡灰、猪灰、豆灰10.5吨,过磷酸钙50公斤;1976年11月,茶行间继续深翻30厘米,每亩施鸡灰、蚕蛹下脚1.8吨;1977年11月,茶行间深翻33厘米,每亩施鸡灰1.3吨。通过四年重施基肥,1977年茶园正式投产,1978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亩产鲜叶672公斤,折干茶168公斤,创造全省幼龄茶园的高产记录。1978年在全省茶叶科技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从而使重施基肥的技术措施在全省推广。80年代,茶场普遍在秋茶停采后结合深翻,开沟条施腐熟饼肥(菜籽饼)每亩125公斤,磷肥40~50公斤。宜兴县阳羡茶场每年秋冬深翻施肥,耕深25~27厘米,每亩施菜饼或可可饼200公斤,磷肥40~50公斤,尿素10公斤作基肥。1980年投产茶园1470亩,产干茶231.5吨,平均亩产137.5公斤。90年代,进一步优化了肥料结构,基肥以饼肥和茶叶专用复混肥为主,数量不少于150公斤/亩,为了来年提早开采,施肥时间大大提前,改冬施为秋施,一般在9月中下旬开始,10月份施肥结束,为来年春季增产打下基础。

(二)分期追肥

50年代后期,部分茶园开始施用人粪尿和少量化肥作追肥,人粪尿多用在1~2年生幼龄茶树上。60~70年代,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高产稳产茶园的建设,茶园追肥次数和数量不断增加,一般茶季追肥3~4次,肥料多为碳酸氢铵或硫酸铵。宜兴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在1969~1973年的五年中,每年追肥4次,即春茶前施催芽肥,春茶高峰期过后施春肥;春、夏茶结束后施夏、秋肥。全年亩施硫酸铵140~170斤,各次施肥数量比例为30%、25%、20%、25%。1995年以后,由于名茶生产大幅度增加,各地追求茶园早开采,因此追肥的时间、次数、种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催芽肥时间提前至2月底、3月初,重点施足春茶结束后的追肥,并且增加了有机肥和复混肥的比重,由于很少采摘夏茶,夏茶后追肥一般不施,秋茶结束结合基肥,适当增加速效化肥,以增强茶树御寒能力。

(三)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

除了根部施肥外,70年代有些茶场试用植物生长激素“920”、“赤霉素”等进行叶面喷施,促进茶芽萌发。80~90年代有些茶场为了提早春茶开采,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在春茶期间全面喷施叶面肥3~4次。肥料种类有硫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等大量元素,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钼酸铵等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施用浓度:大量元素为0.5%~1.0%,微量元素50~500毫克/公斤,稀土元素10~50毫克/公斤。用量以喷湿叶背为度,喷施时间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喷施期以新梢萌发至一芽一叶初展时效果最好。镇江地区茶科所(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于1982~1983年在春茶期喷洒浓度为1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夏茶期喷洒浓度为0.5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生产上没有得到大面积应用。90年代以后,有些茶场在茶芽生长期间喷洒为茶树专门生产的多功能复合营养液,如“T—爱农”、“LH—P农乐”、“茶叶素”“壮茶灵”、“一喷早”等。但应用面不广,未在全省形成制度。

(四)种植绿肥

60年代开始,全省推广茶园种绿肥,以解决幼年茶园肥料的不足。秋播绿肥有苕子、紫花豌豆、紫花苜蓿、蚕豆,播种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苕子每亩播种1~1.5公斤,紫花豌豆每亩2.5~3公斤。春播绿肥有大豆、绿豆、大叶猪屎豆、印尼绿豆等,播种期在5月,播种量每亩2~2.5公斤,绿肥作物在盛花期及时刈割埋青。70年代,宜兴一些茶场对已封行的茶园采用割草埋青的方式施用绿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力。80年代以后,由于大面积发展新茶园,绿肥作物种子不足,化肥、饼肥、畜禽粪等肥源增加,茶园逐渐不再间作。

五、茶园耕翻除草

建国时江苏留存的老茶园大多为茶粮、茶果间作茶园,茶农结合间作作物种、收,进行茶园耕翻、除草。1963年省农林厅肯定了茶园耕翻对改良土壤的积极作用,并把耕翻按深度分为三个类型:①浅耕:深度在10厘米以下,目的是除草保墒;②中耕:深度在10~25厘米,目的是疏松耕作层土壤,增加土壤保蓄水分、空气和养分的能力,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③深耕:深度在25厘米以上,作用是增加耕作层深度,扩大根系伸展范围。根据江苏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春不耕,夏浅耕,秋中耕或深耕”的要求。深耕时间要在“秋季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以后开始,上冻后15~20天结束”,要结合施基肥进行。这一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成为江苏茶园管理的一项常规技术。

1979年宜兴县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罗凡在总结该场25年茶树综合栽培技术时进一步提出切忌湿土锄翻破坏土壤结构,秋茶结束后,立即深耕,深度达30~40厘米,亩产鲜叶750公斤以上的茶园因树密闭,土壤结构好,不必年年深翻。每年浅锄割草四、五次,深度7~10厘米,特别是干旱来临前进行浅锄,耕翻浅锄都是人工操作。随着茶树生长树冠郁闭,耕翻作业难度增加,一些茶场用毛竹将茶树树冠夹住,进行人工深翻或用牛拉梨耕翻。

70年代末,一批密植速生茶园相继建成投产,由于密植茶行行间狭窄,张志澄根据贵州湄潭茶科所和肯尼亚的经验提出了密植茶园免耕技术。

1981年句容县高庙、方山、张庙、浮山、九华等茶场开始使用除草剂“镇草宁”,对清除水花生、三菱草、巴根草有很好的效果,比人工除草经济实惠。

1985年,宜兴县川埠乡大力推广茶园机械耕作技术,全乡1583亩茶园的61.4%实现了中耕、深耕、开沟施肥作业机械化,提高工效40-50倍。节省农本1/2-3/4。但由于机械购置投入大,到1997年,除了部分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的茶场实行机械耕作,大部分茶场仍以手工耕锄、除草剂除草为主。

六、茶树修剪

(一)台刈

清朝初期,顺治十六年(1660)黄宗羲著的《匡庐游录》记载,“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地又寒苦,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蘖。”清康熙三年(1664)方以智著《物理小识》称:“树老则烧之,其根自发。”建国前,江苏宜兴、吴县、金坛等茶区集以上二法于一体,对衰老茶树进行更新改造,具体做法:将衰败茶树在距地面6.5~10厘米处用镰刀割去,清除枝叶后,在树桩上铺草,点火焚烧,这样可以烧死树桩处的茶树病虫害。来年可萌发健壮新枝。建国后,台刈技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53年,江苏省镇江茶场对六分场(现高资茶场)建国前留下的16亩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为3~7厘米,并重施基肥。1956年,宜兴在川埠蒋笠村搞老茶园台刈改造试点,推广衰老茶园台刈技术,效果较好。1958年,省农林厅下达宜兴县老茶园台刈7000亩的任务。其后,全省大面积发展条式茶园,到80年代,部分茶园进入衰老,又需使用台刈技术进行更新复壮。1983年,六合县平山林场东山茶叶工区在春茶基本结束的5月中旬,首次使用林业割灌机对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15厘米,清除枝梗后,立即进行深翻埋青,埋黄豆杆亩均1000公斤,亩施饼肥150公斤,磷肥50公斤,第二年就收回改造投资的80%。1997年,全省国有场圃衰老茶树更新改造项目开始启动,台刈作为改造的一项技术措施。省农林厅将此项技术的具体要求写入了《江苏省国有茶园更新改造指南》。

(二)定型修剪

建国前,江苏茶树栽植均为丛式,不进行定型修剪。1953年,芙蓉、镇江等国有场圃开始陆续种茶,茶树栽培主要是学习苏联技术,开始引入定型修剪的技术概念。省农林厅张志澄、邰大传等在镇江茶场进行双行条播新茶园示范试验,一次播种58亩。以后运用定型修剪理论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新植茶园的定型修剪技术要求。当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生长量大的高度为15~20厘米,第二次定剪高度30~40厘米,第三次高度45~55厘米。1954年,省宜兴茶叶实验场罗凡对新拓植的茶树进行定型修剪的试验研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必须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培养好茶树骨架,促进分枝,形成树冠。

1963年,省农林厅把三次定型修剪作为一项茶树栽培管理的常规技术编写成技术资料,在全省推广应用,其中对定型修剪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修剪工具为篱剪):

定型修剪次等 幼茶年龄 修剪离地高度(厘米) 修剪季节

第一次 第二年 10~15 春茶发芽前或秋季停止生长后

第二次 第三年 30~40 春季或秋季

第三次 第四年 40~55 春季或秋季

注:第一次在春季修剪后均需春剪,第一次秋剪以后均需秋剪。

XzH52.COM推荐阅读

茶树矮化密植栽培


茶树矮化密植栽培,是一种速成高产栽培法。实践证明,矮化密植栽培能比常规栽培提早三年投产,产量高且增长快,经济效益显著。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矮化密植茶园的建立

1、选好土地。凡土层1米以上,无铁锰硬结层,pH值4.5--5.5之间,地下水位低于1米,坡度10度以下的生荒地都可建园,熟地一般不如生荒地好。为避免水土流失,可先修筑梯幅等宽近等高的梯田,再行开沟下肥作畦种茶。为避免根结线虫的为害,播种前,每亩可用7.5公斤3%的呋喃丹颗粒剂撒于播幅上,然后用铁锹将药剂与25厘米的整个土层拌匀。

2、分层施足基肥。土地经深翻平整,即可规划种茶畦,畦宽100--120厘米,种植畦分层施足基肥,每亩基肥用量:猪、牛栏肥60--80 担,饼肥200--300公斤,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50--60公斤,火烧土20--30担。猪、牛栏肥施入30--40厘米深的土层,其它基肥先一起拌匀,2/3施于20厘米处的土层,其余全部施于10厘米左右的上层。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有机肥均要经腐熟后才能施用,特别是饼肥,如不腐熟易引起烧根。

3、选用良种。选用耐密植、顶端优势强、植株直立、株型紧凑、叶片上斜、育芽力强、生长快的茶树品种。

4、合理密植。目前采用较多的密植方法有:①大行距1.5米,小行距33厘米,丛距(穴距)20厘米,每丛植茶苗2--3株,每亩6667丛 15000--20000株,俗称三条密植法;②大行距1.5米,小行距26--30厘米,丛距20厘米,每丛植2--3株,每亩8500丛、 20000--25000株,俗称四条密植法。在推广应用中,水肥条件好的也可再密一些。

5、加强幼苗期管理。做好幼苗阶段的保苗工作,提高茶苗成活率十分重要。新植茶苗,晴天要求每天早晨或傍晚浇一次水,一年中耕除草4次,即 2--3月份春茶前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深度10--15厘米;5月中旬春茶后一次浅耕,深度10厘米左右;7月中旬夏茶后一次浅耕,深度7--8厘米;秋茶结束后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深中耕,深度15--25厘米。

二、密植茶园的管理

1、科学施肥。密植茶园的茶树,通常比常规茶园多6--8倍,高密度的多20--30倍,投产早、单产高,合理增加施肥量是必要的。通常一足龄茶园亩施尿素25公斤,二足龄60公斤,三足龄75公斤,四足龄90公斤,五足龄以后100公斤。氮、磷、钾以3:1:1施用,每50公斤干茶保证纯氮 7--8公斤。随着单产的不断提高,氮肥用量要增加(氮、磷、钾4--6:1:1)。基肥每年施一次,亩施饼肥150--200公斤,火烧土20--30 担,于11--12月中旬施下,追肥(尿素)于3、5、7月中旬平均施下,撒施于畦沟后复土,最好赶在雨前施肥。

2、低位修剪。密植茶园的产量构成,主要靠发挥个体的顶端优势,顶芽多,芽头壮。降低修剪部位,使树型矮化,缩短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距离,促进顶芽生长,这是矮化的目的。因此,种后第二年3月上旬,当苗高平均超过20厘米时,距地面15厘米处剪去上部枝叶。这年7--8月,一般苗高平均要超过 40厘米,可先打顶采摘一部分鲜叶,然后在30厘米处进行平剪。由于幼龄茶树长势旺盛,第三年3月上旬如果苗高平均达50厘米时,可以40厘米处进行平剪。茶树经过三次定型矮化修剪后,以后每年3月上旬只须在树冠面上进行2--3厘米的轻剪就行了。

3、分批多次采摘。光靠修剪来控制密植矮化茶树的高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分批多次采摘和延长采摘时期。茶树在幼年期要注意采、留结合,为尽快提高单产准备条件,因此,茶树经过第一次修剪后,当树高达40厘米时,打顶采一芽一二叶,不到高度的新梢,一律不采,每隔3--4天采一次,反复采摘 4--5以控制高度,到年终保持树高40--45厘米。茶树经过第二次定型修剪后,春芽可留3--4叶采,夏茶留2叶采,秋茶留1叶采,年终保持树高 45--50厘米。茶树经过第三次离地40厘米的修剪后,春茶留2叶采,夏茶留1叶采,秋茶留鱼叶采,年终树高保持在50厘米左右。四足龄茶树,春季轻剪一次,春茶可留1叶采,夏秋茶皆留鱼叶采,年终树高55厘米左右。采摘时期,一般谷雨开采,霜降前一星期封园停采。

花卉栽培纲要(二)


2、副热带花卉

⑴地中海气候花卉

如地中海北岸、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沿海地区和南非好望角地区、北美加州海岸等产的非洲菊、唐菖蒲、香豌豆等。这些地区的植物都要求有温和的冬天(部分植物能耐轻微霜冻)和凉爽的夏天。如在暑热地区,入夏减少或停止开花,休眠或枯萎。

⑵副热带季风气候花卉

如我国东南沿海产的翠菊、山茶、杜鹃等,较适应暑热。

⑶副热带高山、高原花卉

如我国云贵高原的报春花、龙胆、高山杜鹃等,喜爱凉爽的夏天。

⑷副热带沙漠花卉

如南非的生石花属、芦荟科以及其他多肉植物。

3、暖温带花卉

⑴大洋东岸夏绿林气候花卉

如英格兰、丹麦、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德国西部和法国北部,以及北美自加拿大温哥华至美国俄勒冈州等地区所产的欧石楠、三色堇、雏菊等。这些地区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冷。我国云贵高原植物在此生长特佳。

⑵暖温带季风气候花卉

如我国长江以北至辽宁南部,以及北美东海岸气候(植物耐寒性)带地区产的牡丹、菊花等。这些地区春夏雨水充沛,夏季在短期高温。

4、冷温带花卉

包括我国东北、西北高寒地区和北美气候(植物耐寒性)第1、2、3等带地区,以及中欧、北欧、苏联欧洲部分(不包括寒带地区)等地所产的花卉,草本如一些百合、鸢尾、侧金盏等,木本如黄刺玫、玫瑰、锦带花、丁香等。

附:温带高山植物:如阿尔卑斯山和我国天山等高山上的草本植物—龙胆、高山报春花、高山剪夏罗、高山石竹、高山紫菀、筷子芥、高山风铃草以及雪莲等。但岩石园栽培所称的高山植物很多并不是产自高山。

三、依据用途和栽培方式分类

1、露地花卉

⑴开花乔木

以观花为主的乔木,某些种类如山楂、海棠类,秋冬兼可赏果或赏叶。

⑵开花灌木

以观花为主的灌木,如榆叶梅、丁香、绣线菊等,有些种类可赏果,如平枝栒子、火棘等。

⑶花境草花

多年生草本花卉,如芍药、萱草、鸢尾等。

⑷花坛草花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及少数鳞茎植物,如郁金香等。

⑸地被植物

用以被覆不规则地形或坡度太陡的地面,如细叶美女樱、蔓长春花、络石等。

2、温室观叶盆栽

⑴热带植物

越冬夜间最低温度为12℃,如喜林芋、凤梨类、橡皮树、变叶木等。

(2)副热带植物

越冬夜间最低温度为5℃,如文竹、吊竹梅、鹅掌柴等。

3、温室盆花

⑴低温温室

保证室内不受冻害,夜间最低温度维持5℃即可,栽培报春花、藏报春、仙客来、香雪兰、金鱼草等亚热带花卉。

⑵暖温室

室内夜间最低温度为10—15℃,日温为20℃以上,栽培大岩桐、玻璃翠、红鹤芋、扶桑、五星花及一般热带花卉。

附:热带兰花温室:暖温室或高温温室。

①卡特兰类、文心兰类——日温220—30℃,夜温120—18℃(暖温室)。

②大花蕙兰类、兜兰类——日温低于30℃,夜温100—12℃(暖温室)。

③蝴蝶兰类——夜间温度180—20℃(高温温室)

④石斛类—夜间10℃(暖温室)。

4、切花栽培

(1)露地切花栽培

唐菖蒲、桔梗、各种地栽草花以及南方的桂花、蜡梅等。

(2)低温温室切花栽培

香石竹、香雪兰、月季、香豌豆、非洲菊等(包括温室催花枝条如丁香、桃花等)。

(3)暖温室切花栽培

六出花、嘉兰、红鹤芋等。

5、切叶栽培

(1)露地切叶栽培

木本植物如胡颓子、桃叶珊瑚等。

(2)温室切叶栽培

如文竹、蕨类等。

6、干花栽培

一些花瓣为干膜质的草花如麦秆菊、海香花、千日红以及一些观赏草类等,干燥后作花束用。

7、其他

如观芽的银柳 ,观果的南天竹、金柑、佛手等。

以上三种分类方法,各有所长,可互相补充,则一种植物的全貌(包括生态、习性、栽培特点和应用)都可以看到,例如:

红鹤芋:热带雨林,常绿多年生,暖温室切花或盆花。

金鱼草:副热带地中海气候,宿根,低温温室盆花,或花坛草花、露地切花。

此外,也可以观赏部位分类,如观花、观叶、观果、观芽等;以生长环境分,如土生、砂生、水生、附生等,都可以表示出某些特点。但各类之间,品种数量多寡太不均衡,不能突出分类作用。

中国盆景流派——苏派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丘陵连绵,河汉密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养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苏州既是一座独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东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苏州城区水道纵横,桥梁交错,过去有水道近百公里,现在也有40公里;过去有桥梁325座,现在仍保存一百多座。唐朝诗人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一诗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左宫闲地少,小巷水桥多。夜市赏菱藕,春船载绩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从中可以窥见当时苏州的风貌。由此地域环境孕育的苏州方言,发音绵软,一语三转,因而被称作吴依软语。(与朱文长《琴史》中所指出的蜀百躁急,若激浪奔雷迎然不同。)苏州曾有园林(和庭园)220多处,历经战火,至今尚保存60多处,开放的也有二、三十处。苏州的园林与其他城市豪绅富贾的园林有所不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大多出自当时文坛名士之手,因而体现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如拙政园,原为明朝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后所建,其园址曾是唐朝诗人陆鲁望的故宅,环境清幽,淡泊自然。以在建筑布局上出类拔革的留园,初为明朝太仆徐泰的私家花园,后归清朝布政使刘蓉峰修尊改建为寒碧山庄,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唐末吴越广陵王钱元燎的池馆沧浪亭,到北来为诗人苏舜卿购得,后又成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称韩园,溪水潆回,清幽古朴。如此等等,可以说每一座园林都与文坛名士有缘。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苏州园林建筑的高度成就,必然对苏派盆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尤其是这些园林的创建者,有不少就是盆景艺术的爱好者、制作者。苏州不但是一座商业城市,更重要的还在于是一座文化城市,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名声之大,在全国也不多见。从唐朝初年起,苏州就是江南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诗文书画蜚声全国。三国时期有陆逊,晋代有陆机、陆云,盛唐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做过苏州刺史,晚唐有陆龟蒙、皮日休,宋、元以后出自苏州的文坛名士更多,尤其是明朝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主将的吴门画派,对苏州盆景的艺术风格影响更为深远。从苏州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可以看出,当时苏州的树桩盆景已仿照著名画家的画意、著名诗人的诗情进行创作,追求诸如云林山树画意之类的艺术境界《姑苏志》:虎邱人善于贫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苏州近代著名作家、园艺家周瘦鹃就曾指出.我的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先后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王烟容的《新蒲寿石图》等。(沈石田即沈周,王烟容即王原祁,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苏派树桩盆景分为规则(即川派之规律)、自然两大类。专统的规则类的主要形式叫六台三托一顶,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参差有趣,层欠分明。陈放时一般都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所以很受达官显贵、富商豪绅的喜爱;普通百姓也十分欢迎,图个吉利,做到了雅俗共赏。与规则类相互共存的自然类,随着时代的前进,到了本世纪40年代,在以朱子安为代表的盆景艺术家们的大胆革新下,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采用粗扎细剪的技法,快速成型,赋予苏派盆景以新的时代精神。所谓粗扎细剪,就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对树桩枝干用棕丝蟠扎成平整而略为倾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以后用剪刀修成椭圆形,中间略为隆起,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状若云朵,并按照树木的生长习性,为每根树桩结顶,从此不再向上,而是向侧枝伸展,使之更加丰满、美观。顶的位置因桩而异,因势而变,以期达到整个造型构图简洁,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从而成为当代苏派盆景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被誉为江苏盆景之王:有500年树龄的《秦汉遗韵》(圆柏)及《云蒸霞蔚》(大皈松)、《盛世铭》(雀梅)等都堪称该派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全国盆坛艺苑也属传世珍品。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有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苏派盆景的山水盆景也颇多古人画意,富有浓郁的诗情,布局简炼,章法严谨,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风光。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昆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派之间的交流日多,也引进其他石材品种。

非洲堇的栽培(二)


(三)施肥—一般在光源充足的情况下,只需追加少许的肥料便能维持植物正常的生长,施肥过多反而会引起生长障碍;但在光源不足的环境下,即使提供充裕的肥料,植物也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一般施用肥料应是在光源无虑的情况下进行才能显现其效能。只要光源充裕、环境适当及管理正确,仅在介质中混入基肥或介质中所储存的肥力,即使生长期不追加任何肥料也足够使植株正常生长且开花。但是若要求植株生长势及花朵的品质,就必须依不同生长期使用适合的肥料。

对非洲堇而言,不同的生长期所需肥料及施肥要领如下:

1. 发根期-如繁殖、移植、换盆。刚处理后因无根或根部受伤,吸收功能差,不适立即施用,应等2~4星期后再施肥。适用氮、钾含量较高的肥料,如氮、磷、钾比例为7-6-19, 14-12-14等的肥料。

2. 营养生长期-如自幼苗生长至开花前及花期过后。适用氮肥成分较高的肥料,如氮、磷、钾比例为30-10-10, 25-5-20, 5-1-1等的肥料。

3. 开花期-在预期开花前约2个月开始施用。适用含磷肥成分较高的肥料,如氮、磷、钾比例为10-30-20, 15-30-15, 12-36-14, 0-10-10等的肥料。

(四)换盆-老化的植株、幼苗换新盆、根部生病的植株、盆缘及外壁沉积盐类、外观走样、不好看的植株等应实时换盆。不同状况的植株有其适合的换盆方式及要领,以健康植株(小、中苗)由小盆换至较大盆及老化的植株为例,其顺序及要领如下:

1. 植株的整理与根部健康状态的检视-首先可将最底下较小或生长不好的叶片去除,并检视根部:若呈白色表示健康;呈褐色或深褐色则显示不健康甚至腐烂。不健康的根组织必须利用刀片或剪刀去除约1/3~1/2的介质,一般褐化程度越严重去除介质的比例也越多。而健康植株则不须对根部做任何处理,且尽量避免伤到根组织。

2. 装入新盆-植株由小盆换至大盆时,先放入少许新介质于欲换的大盆盆底,将带介质的植株放入大盆中,在空隙中填入新介质。

3. 换盆后的处理-充分浇水再放在环境适宜的场所栽培。换盆后的植株通常较虚弱或根部受伤,根吸收能力降低,在换盆后2星期内避免施肥。

换盆最好是选择在环境气候合宜的季节,使植株能顺利复原。一般换盆时温度维持在18~26℃之间为宜。在台湾,以春、秋两季较适合,但若是种植在有空调设备,温度能维持在25℃左右的环境下,则四季皆可进行换盆。

(五)繁殖方法-区分为叶插、腋芽、花芽插、种子、组织培养五种方法,居家种植以非洲堇叶插为最简单及最普及的繁殖法,步骤如下:

1. 叶片的选择-越老化的叶片,分化能力也越差,因此用来繁殖的叶片最好是选择年轻健康没有病害的。以一棵成株而言,由中心算起第3及4环的叶片是最理想的繁殖材料,只要是健康、未黄化及无病虫害感染的叶片,即使是最外围或不慎掉落的皆可使用。

2. 取下叶片-可利用拇指及食指夹住叶柄,再左右摇动数次使叶柄由基部脱离植株,或利用刀片由叶柄基部切下。

3. 叶片的处理-叶片朝上,利用刀片在距离叶基部1.5~2cm处,以约45o斜角切下。

4. 固体介质扦插-将处理好的叶片自切口处埋入已湿润的繁殖用介质(有些介质太干燥时有拒水性,不易使湿润,故必须先润湿再使用)中约0.5~1cm左右,以可固定叶片即可为原则(若埋入太深日后新芽不易长出),之后静置于光度约200~250呎烛光,日照8~12小时及温度范围约18~25℃的环境下培养。

5. 发根与萌芽-叶片发根时间受品种、环境、季节、叶片年龄、健康状况及照料情形影响,一般介于1星期至2个月之间。根长出后即可每隔7~10天施予稀释2,500~3,000倍的高氮肥料。新芽约在发根后约1个月后长出。

6. 分株-新芽长出约2~3个月后,小苗有4~6片叶时,将母叶连带小苗自繁殖容器中取出,拨去部分介质,再利用小刀片将小苗的分离。发育不良或太小的小苗(叶片不到4片)可丢弃以确保植株的品质,再利用栽培用介质将植株种于小的盆子中并充分浇水。

7. 幼苗的照料-大致上幼苗对缺水的忍受度较差,且一旦缺水可能会影响日后的生长发育,故应避免缺水。待2~3个月后可定植于较大的盆子中。绿叶品种由叶插到开花约需8~12个月,而斑叶品种因生长较缓慢,到第一次开花时间往往需要生长12个月上。

三、病虫害管理概论

生病的非洲堇在不同部位的外观上会呈现不同的病征,如花朵部分可能导致不开花、畸型、夭折、色彩不鲜明、数量减少、腐烂等。叶片组织出现畸形、卷曲、黄化、变色、形成褐斑及腐烂等。茎部分有徒长(节间变长)、褐化、腐烂、虫、菌寄生等。根部褐化变色,腐烂或虫、菌寄生等。非洲堇的疾病若以引起之因子(病源)来分,可分为两类:

(一)生理疾病-引起生理疾病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温度过低或过高、湿度过低或过高、光源不适及空气污染等;栽培技术如浇水控制不当,换盆不当,介质物化性质不良,农药、生长调节剂及肥料的使用不当等。

生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要领为学习正确的环境管理及栽培技术;认识各种病征并作正确的疾病诊断;依据疾病诊断改善环境因子或栽培技术。生理疾病并不会传染,而且只要在发生初期调整其环境因素,多数植株仍可复原。

(二)传染性疾病-可分为虫害-常见的有红蜘蛛、蚜虫、介壳虫、根粉介壳虫及蓟马等,这类病原体虽个体微小,但多肉眼可见;病害-病原菌包含病毒、类病毒、细菌、真菌及线虫等。由植物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因会传染,故植株中只要有一棵生病,则可能导致整个栽培区的植株都感染。

因此为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应预防外病株感染原有植株-外来植株应先隔离至少1个月以上,若未发病,再移至栽培区种植;一旦发现病株,务必立即隔离,并喷洒农药或直接将病株丢弃。同时为预防带有病原植株再度发病蔓延,最好全区农药喷洒;接触过病株的器具、介质等必须进行灭菌工作或丢弃。

结 语

非洲堇是大自然给现代人类的珍贵礼物,由于品种多且种间差异变化大,其叶片组织除有绿色品种外,也有乳白、粉红色等斑叶品种,花朵更是千变万化,多采多姿,而在室内摆放植物还可净化室内空气。非洲堇繁殖简单,并为适合室内环境生长的开花植物,在繁殖过程中期待成长、开花,并提供照料,获得成就感及自信心等的多种乐趣与优点,因此对于行为能力有障碍的年迈者、身心障碍者,或重病患者及行为偏差者等,皆能藉由种植非洲堇的活动获得适合的补偿或改善作用,这也正是非洲堇为园艺治疗最理想材料的原因。

茶树花掉叶子怎么救治


一、什么原因

1、可能是由于日常给水的时候给的太多了,以至于其盆底会有大量的水积聚,时间长了就会把根系给泡坏的。

2、还有可能是由于添肥的时候给的不均匀或者整体给多了,造成根系的一部分或者整体都被高浓度的肥料给烧上了,从而叶片会脱落。

3、再者原因可能是夏季的时候放在了室外,被强光灼伤了叶片组织,从而失去了活力。

二、怎么救治

1、水给的太多的话可以把植株放在通风良好的阳光下,蒸发水分,或者情况很严重的话就需要为其换盆处理,期间根部如果腐烂严重的话就需要修根。

2、在肥给多了的情况下,需要加水稀释,然后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

3、如果是被晒伤了,就需要暂时性的避光,保证通风好,并及时的给水恢复一段时间。

茶树内怎样套种木瓜


你好;我是四川宜宾的,我 家里也是 种茶的,但是很便宜。我想套种木瓜,不知哪里有售,需要怎样栽呢 谢谢

姓名:袁于鑫 单位:意达服饰 联系电话:15869565572 2008-09-29

专家解答
袁于鑫同志: 您好,在茶树行间可以套种木瓜,但具体套种技术,我们暂时掌握的还比较少,建议不妨进行试种。 以上内容和建议,仅供参考。

茶树花怎么养殖


一、养殖方法

1、土壤:这类植株喜欢可以留住水分、养分比较多、有通气能力的土壤,可以将腐叶土、沙土和红土倒在一起搅拌而成。

2、浇水:这类植株比平常的植株喜欢水分,所以要注意给植株水分的量。春季和秋季可以2-3天给植株浇次水,到了夏季温度高了需要一天给植株两次水分别在早上和晚上。冬季不用给植株浇太多次水,可以7-8天给植株浇一次水。

3、施肥:这类植株开出美丽的花朵养分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该植株的生长期可以一个月给它一次淘米水制的肥料,也可以使用市场买回来的专用肥料。

二、注意事项

1、土壤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丢到原有的养分,所以可以种植大约两年将土壤换成新土。

2、冬季天气有些差时不需要给它浇水,这时浇水对植株的生长没有益处。

3、温度不在植株的承受范围之内的时候不需要给植株肥料,起不了什么作用。

茶树上取种苗


我种有十凡棵老茶树.我想知道如何在这茶树上取种苗去种植

姓名:何生 单位: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 联系电话:15113551889 2010-03-17

专家解答
何生同志: 您好,茶树可以用种子养殖,也可利用茎叶和根等部分营养器官进行无性养殖(或称营养养殖)。无性养殖的方法很多,有扦插、压条等。无性养殖的方法,主要采取短穗扦插。大多数茶树品种,同时具有有性养殖和无性养殖能力。无性养殖,能够保护茶树良种的优良性状,后代性状一致,养殖系数高。但是,花工多,成本大,苗木栽培管理要求高。种子养殖,方法简单,成本低,后代适应性强。但是,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种子后代具有复杂的遗传性,容易产生变异,不易保持良种的优良性状。 关于详细的养殖技术,在本网农技百科栏目中有很多相关资料,不妨试试在此栏目中进行查询。 以上内容和建议,仅供参考。

茶树的防冻措施


茶树受冻后不仅生理机能受到破坏,影响年产量,还会导致整株秃枝或枯死,应采取如下措施进行护理。

1.行间覆盖,熏烟驱霜:可用柴草、秸秆、草皮、树叶、锯木灰、厩肥、稻麦壳稃、稻草于土壤封冻前铺盖茶园,每亩约需铺草1500~2000公斤,铺草可采用稻草、杂草、修剪的茶树枝条等;当气温降至2℃左右时,根据风向、地势、面积设堆点火,既防晚霜冻又积肥。

2.覆盖防霜,加强肥培管理:对幼龄茶树,在低温寒潮来临之前,可用遮阳网等覆盖蓬面,也可在遮阳网上盖上塑料薄膜或稻草、杂草;或直接用稻草盖在茶丛上;加强肥培管理,施足基肥;施入有机肥或氮磷钾化肥,提高土温和土壤肥力;对冻害程度较轻和原来有良好采摘面的茶园,修剪程度宁浅勿深,尽量保持采摘面。对受害较重的则应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甚至台刈。

3.浅耕施肥,培养树冠:解冻后,及时进行早春浅耕锄草,若冻土层深,还可用1%的尿素进行根外追肥;春茶萌芽期冻害发生后,在整枝修剪的同时,应及时喷施叶面肥;受冻茶树由于上层叶片被冻伤,春茶开采时间可能会推迟一点,因此春茶采摘应留1片大叶,夏、秋茶则按常规采摘。这样既有利于养好树冠,又可多采高档名优茶,减少由于冻害造成的损失。

茶树冬季管理措施


茶园秋冬季管理一般从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2月份结束。管理要点如下:

1、土壤管理:

(1)深翻除草。秋冬季深翻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土壤的通透性,对恢复茶树生机十分重要。深翻一般应在每年10月初至11月上旬进行,深度20厘米左右,过深易伤根系,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深耕时结合铲除杂草,埋入土中。

(2)深施有机肥。10~11月份是茶树根系生长发育高峰期,因此施基肥的时间最迟不超过11月底。基肥的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如猪牛粪、堆肥、饼肥等,配合施用少量磷肥。基肥施用量一般占全年施肥量的30%。不同生长阶段的茶园施肥量有所不同。幼龄茶园一般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1500公斤,或饼肥100公斤,配施磷肥20公斤;成年茶园为每亩施用农家肥2000~2500公斤,或饼肥200~250公斤,外加磷肥50公斤。施肥应沿行间开沟深施,也可结合深耕进行。施后应覆土,防止肥料流失。对梯级茶园,肥料应施在梯级内侧。

(3)茶园培土。选择一些外来的洁净土,如茶园四周或其他坡地上的红壤土、黄壤土、泥土等,培到茶树基部,厚度达10厘米左右。一般要求粘性土茶园培入砂质的红壤土,砂质土茶园培入粘性土;低产茶园和衰老茶园则应培入红、黄壤心土。

2、茶园修剪:茶树秋冬季修剪是夺取春茶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应注意因树制宜,对于成年茶园应采取轻修剪、深修剪及边缘修剪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幼龄茶树则应以养为主,定型修剪,培育树冠。

(1)轻修剪。对已投产茶园每年要进行一次轻修剪,目的是控制树高和培养树冠采摘面。一般剪去树冠面3~5厘米,达到树冠表面平整,使茶树高度控制在50厘米左右。修剪的时间要根据海拔高度确定,低山可以在10~11月进行,海拔900米以上的茶区,可在年后2月份进行。

(2)边缘修剪。对已封行形成无行间通风道的茶园还要进行边缘修剪,剪除行间交叉枝条,保持茶园行间20~30厘米的整齐的通风道及操作行间,有利于防止茶园病虫害。

(3)深修剪。对于有较多细弱枝、鸡爪枝,产量开始下降的茶园,应进行深修剪,可将超出树冠面10~15厘米的枝条剪除,并将全部鸡爪枝剪掉,以利于下年发芽粗壮整齐。

3、病虫害防治:

(1)全面清园。茶树行间的杂草及枯枝落叶均是害虫、病菌隐藏的地方,及时进行清园有利于减少茶园内越冬病虫的基数。一是修剪和深耕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树冠上的病枝病叶以及虫蛹,二是扫除行间和四周的枯枝落叶,然后集中烧毁,消除越冬病菌和虫源。

(2)喷药封园。茶树越冬病虫主要有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及蚧类、螨类等。秋茶采完后,如果病虫害仍很严重,可以喷洒一次农药进行防治。然后要对整个茶园用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喷药时要将茶丛上下、内外,叶片正面背面都喷到,地面的杂草及蓬内的枝条也要喷及,以提高防治效果。封园工作要在11月底结束。

4、茶树防冻工作:

(1)施肥培土。在寒潮来临之前,要及时做好施肥培土工作,在茶园行间多施一些牛栏粪、磷钾肥等暖性肥料有利于提高土温。施肥后应及时进行培土,在茶树基部培入厚度达10厘米左右的新土,以防根系外露造成冻害。

(2)行间铺草。可就地取材,利用柴草、稻草、秸秆等铺盖茶树行间及根部,以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

(3)蓬面覆盖。在大寒潮来临前,对于幼龄茶园还可用稻草、杂草或薄膜等进行蓬面覆盖,开春后及时揭去覆盖物,以期达到防止茶树受冻,促进茶树春季早发芽、发壮芽,实现春茶优质高产的目的。

五彩苏的养殖方法


一、土壤

养五彩苏要疏松、排水性良好的土壤,而且还要富含腐殖质。

二、浇水

五彩苏在生长期间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不过盆土中不能产生积水,若是浇水量过大,就会导致叶子颜色变淡,根部也很容易变腐烂。

三、光照

光照充足它的叶色会很鲜艳,若长期处于阴暗光照不充足的环境,叶色就会失去光泽,不过也不能被强光暴晒,若光照过强可能会将叶片灼伤。

四、温度

五彩苏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最低温度不要低于10℃,温度过低叶片会脱落,若低于5℃可能会导致死亡,冬季最好将温度控制在20-25℃,春夏秋季节尽可能保证温差不能太大。

二月兰(二月蓝)的栽培养护知识


二月兰是一种草本植物,中文标准名称是诸葛菜,又叫二月蓝、菜子花、紫金草,十字花科诸葛菜属,二年生草本花卉。因农历二月前后开始开花,故称二月兰。生长于平原,山地,路旁,地边。二月兰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种野菜,其嫩叶和茎可以食用。

二月兰对土壤光照等条件要求较低,耐寒旱,生命力顽强,少有病虫害,二月兰,即使在冬季的时候依然绿叶葱葱,在早春时节更是花开成片。是理想的园林阴处或林下地被植物,也可以用作花径栽培。对土壤要求不高,一般园土均能生长,也可适应中性或弱碱性土壤。在肥沃、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健壮,在阴湿环境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性状。由于自播生长能力强,即使在荒坡及较干燥地方也有较好的景观绿化效果。耐阴性强,在具有一定散射光的情况下,就可以正常生长、开花、结实。

二月兰以种子繁殖为主,再生能力强,植株枯后很快会有新落下的种子发芽长出新的植株苗:在不经翻耕的土壤上,人工撒播的种子也能成苗,并具较强的抗杂草能力。故栽培管理可相对粗放,较为容易。刚采收的新鲜种子有的有后熟生理现象,早播的发芽率低,荫发延续1-2个月甚至更长。播种时间夏、秋均可,但以8-9月最为适宜。每克种子300-400粒,每亩播种量1公斤左右。若按每平方米测算应为每平方米1-2克。如果采用喷播方式则单位面积用量最好增加10-20%。

喜欢《苏茶茶树栽培(二)》一文吗?“鲜之花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二月花卉栽培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