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花十分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我在疲倦的时候解除疲劳,仿佛坠入花海,进入彩色的梦里,让我流连忘返。有人类就有花,赏花种花可以令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凭经验种养花草,有时会遇到不少困难,遇到种植难题如何解决呢?下面是由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温室大棚微灌技术”,仅供您在种植花草参考。

一、微灌的种类

微灌是利用微灌设备组装成微灌系统,将有压水输送分配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水技术。用于温室大棚的微灌系统主要有滴灌和微喷灌两种。

1、滴灌

滴灌是利用安装在末级管道(称为毛管)上的滴头,或与毛管制成一体的滴灌带(管)将压力水以水滴状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通常将毛管和灌水器放在地面,也可以把毛管和灌水器埋入地面以下30~40cm。前者称为地表滴灌,后者称为地下滴灌。每个灌水器的流量一般为2~12L/h。

2、微喷灌

微喷灌是利用直接安装在毛管上或通过φ4mm塑料管与毛管连接的微喷头将压力水以喷洒状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微喷头有折射式和旋转式两种,前者喷射范围小,水滴小,是一种雾化微喷灌;后者喷射范围较大,水滴也大。微喷头的流量通常一般为20~250L/h。

二、微灌的优缺点

温室大棚采用微灌与传统地面灌溉(畦灌)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可降低室内空气湿度。由于位灌除了作物根部湿润外,其他地方始终保持干燥,因而大大减小了地面蒸发,一般情况下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下降20%左右。
灌水均匀。微灌系统能够做到有效地控制每个灌水器的出水流量,因而灌水均匀度高,一般可达80%-90%。
节省劳力。微灌是管网供水,操作方便,而且便于自动控制,因而可明显节省劳力。同时微灌是局部灌溉,大部分地表保持干燥,减少了杂草的生长,也就减少了用于除草的劳力。
地温降幅很小。微灌的运行方式是采用浅灌勤灌的方式,每次灌水量很小,因而几乎不会引起地温下降。
微灌可以结合施肥,适时适量地将水和营养成分直接送到作物根部,提高了水和肥料利用率。
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微灌可以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使与湿度有关的病虫害得以大幅度下降,同时降低了防止病虫害的农药使用量,减少蔬菜农药残留量,提高了蔬菜品质。
便于农作管理。微灌只湿润作物根区,其行间空地保持干燥,因而即使是灌溉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其它农事活动,减少了灌溉与其它农作的相互影响。
提高农作物产量。微灌可以给作物提供更佳的生存和生长环境,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一般增产幅度达30~80%。提早供应市场。使用微灌系统,一般可早应市15~30天。
延长市场供应期。改善了的环境,可使作物更长时间内保持生长旺盛,从而可延长市场供应期,获得最佳的收入。
降低了能耗。微灌比地面畦灌可减少灌水量50~70%,因而可降低抽水的能耗;同时微灌地温下降小,可减少或免去提高地温所需的能耗,一般能耗可下降30%左右。但是,微灌是利用压力管道输水并需要有过滤设备,其系统投资一般要远高于地面灌;灌水器出口很小,易被水中的矿物质或有机物质堵塞,减小系统水量分布均匀度,严重时会使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报废。

第二节 微灌系统的组成

一、微灌系统的组成

微灌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以及流量、压力控制部件和量测仪表等组成。

1、水源

河流、渠道、湖泊、水库、井、泉等均可作为微灌水源,但其水质需符合微灌要求。

2、首部枢纽

首部枢纽包括水泵、动力机、肥料和化学药品注入设备、过滤设备、控制阀、进排气阀、压力流量量测仪表等。其作用是从水源取水增压并将其处理成符合微灌要求的水流送到系统中去。

微灌常用的水泵有潜水泵、深井泵、离心泵等。动力机可以是柴油机、电动机等。

在供水量需要调蓄或含砂量很大的水源,常要修建蓄水池和沉淀池。沉淀池用于去除灌溉水源中的大固体颗粒,为了避免在沉淀池中产生藻类植物,应尽可能将沉淀池或蓄水池加盖。

过滤设备的作用是将灌溉水中的固体颗料滤去,避免污物进入系统,造成系统堵塞。过滤设备应安装在输配水管道之前。

肥料和化学药品注入设备用于将肥料、除草剂、杀虫剂等直接施入微灌系统,注入设备应设在过滤设备之前。

流量压力量测仪表用于测量管线中的流量或压力,包括水表、压力表等。水表用于测量管线中的流过的总水量,根据需要可以安装于首部,也可以安装于任何一条干、支管上,如安装在首部,须设于施肥装置之前,以防肥料腐蚀;压力表用于测量管线中的内水压力,在过滤器和密封式施肥装置的前后各安设一个压力表,可观测其压力差,通过压力差的大小能够判定施肥量的大小和过滤器是否需要清洗。

控制器用于对系统进行自动控制,一般控制器具有定时或编程功能,根据用户给定的指令操作电磁阀或水动阀,进而对系统进行控制。

阀门是直接用来控制和调节微灌系统压力流量的操纵部件,布置在需要控制的部位上,其型式有闸阀、逆止阀、空气阀、水动阀、电磁阀等。

3、输配水管网

输配水管网的作用是将首部枢纽处理过的水按照要求输送分配到每个灌水单元和灌水器,输配水管网包括干、支管和毛管三级管道。毛管是微灌系统的最末一级管道,其上安装或连接灌水器。

4、灌水器

灌水器是微灌设备中最关键的部件,是直接向作物施水的设备,其作用是消减压力,将水流变为水滴或细流或喷洒状施入土壤。

XzH52.coM文章精选

杏树大棚温室栽培技术


一、杏树棚栽的主要品种
选择成熟早、品质好、自花授粉能力强的品种,如凯特杏、红荷包、玛瑙杏等品种。
二、棚栽杏树的果园建立
1.棚址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便利,地势高燥,地力肥沃的沙壤土建园。每棚施腐熟厩肥3000公斤~4000公斤,硫酸钾15公斤,杏树专用肥25公斤。挖定植沟,沟上起垄,将苗木植于垄上,南北行向,株行距1×2米。
2.设施结构 
采用琴弦式日光温室。东西走向,长度50米~80米,跨度8米~9米。后墙高1.6米~2米,脊高2.8米~3.4米,后屋面长1.2米~1.6米,前屋面平直,前墙高1米。后墙通风口高1米,8个。顶部放风口为两块膜式,通风时扒开膜与后坡接头。骨架间距60厘米~80厘米。棚膜为长寿无滴聚乙烯膜。草帘厚3厘米~5厘米、宽1.2米~1.4米,长度比前屋面长0.5米。
3.苗木选择 
选择芽体饱满、枝条粗壮、根系完全且发达的成苗。苗木选好后,在定植前将根系浸入24小时,然后用0.3%的硫酸铜浸根1小时或用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布全株,消毒后待栽。
4.栽植方法 
栽植时期以春季地温上升后的3月底、4月初最好。栽植时,将苗木定植在规划好的地块中,苗木要保持根系伸展。定植后浇水、覆膜并随即定干,干高40厘米~50厘米。
三、栽培技术措施
1.整形修剪 
5月底、6月初定干定梢,选留角度较好的7个~12个梢,其余抹掉。新梢长至40厘米时选2个~4个梢重点培养,进行“V”字形或开心形整枝;对其余新梢摘心,促发2次梢,背上直立梢,要反复摘心;过多、过密枝抹掉。8月初喷2000倍PP333抑制新梢旺长,促进成花,隔10天再喷1次。8月中下旬拉枝开角。11月上旬喷10%~12%尿素。扣棚前疏去过多、过密枝,背上直立旺长枝,去掉病虫枝,调整树体结构。扣棚升温后,进行花期复剪,短截一些花量过大的结果枝,以此控制花量。果实膨大到果实成熟前,对新梢多次摘心,以控制新梢旺长,提高坐果率和单果重,对背上直立新梢可采取抹除或扭梢的方式。5月上中旬果实采收揭膜后,以回缩与疏枝结合的方式,调整树体的生长平衡,防止补偿性旺长。
2.花果管理 
花期大棚内湿度大,又缺少传粉媒介,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开花后每日上午8时~11时用毛笔逐花授粉,以提高坐果率。花后20天左右结合疏果,疏除并生果、小果、畸形果。疏果时,一般长果枝留3个~4个果,中果枝留2个~3个果,短果枝留1个果,使果实在树冠中均匀分布,达到合理负载。
3.肥水管理 
原则是前促后控,即7月15日前以促为主,之后以控为主。当新梢长到15厘米左右时,追速效化肥,并与叶面喷肥交替进行。追肥每株尿素50克,叶面喷施0.3%尿素或0.4%~0.5%磷酸二氢钾,每10天~15天喷1次,连续3次~4次、8月份以后以磷钾肥为主,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2次~3次。9月底至10月初施农家肥和复合肥,每棚施鸡粪500公斤,硫酸钾复合肥75公斤。扣棚后,萌芽前每株施100克尿素,谢花后至果实膨大期每株追施1次硫酸复合肥100克,同时每10天~15天喷施0.3%尿素和0.3%~0.4%磷酸二氢钾。灌水3次,第1次大约在扣棚前20天左右,第2次在花后视土壤条件浇一次水,第3次浇水在硬核期。
4.病虫防治 
扣棚后萌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越冬病虫害,铃铛花期喷一遍蚜虱一次净加尼索朗,消灭蚜虫和红蜘蛛,生长季节视病虫害情况,喷1遍~2遍杀虫和杀菌剂。
5.棚内环境调节 
于12月初扣棚盖苫。先拉起1/3的草苫,再拉起1/2草苫,直到12月中旬白天全部拉起草苫,开始全面升温,夜晚盖草苫保温。大棚升温前15天~20天覆地膜,使地温先缓慢上升,到大棚升温时,地温、气温协调一致。谢花后,除地膜防止高温伤根。

大棚李树的灌排水技法


一、科学灌溉

1.灌水时期。大棚李树正确的灌水时期,不是等李树已从形态上显露出缺水状态(如果实皱缩、叶片卷曲等)时再灌溉,而是要在李树未受到缺水影响以前进行。

(1)根据田间持水量灌溉。一般认为,土壤含水量降低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接近“萎蔫系数”时即应灌溉。土壤含水量可用土壤水分张力计测定,也可凭经验用手测、目测。如壤土或沙壤土,用手紧握形成土团,再挤压时,土团不宜碎裂,一般不必灌溉;如手指松开后不能形成土团,则必须灌溉。如土壤为黏壤土,捏时能成土团,但轻轻挤压易产生裂缝,则说明土壤含水量低,需进行灌溉。

(2)根据李树物候期灌水。李树不同物候期对土壤含水量的敏感性不同,关键时期应适量灌水:①定植。定植后生长前期需充分灌水,一般结合地下追肥每15天1次,以促进新梢生长和树体快速成型,为翌春丰产提供营养基础。②花前。花前灌水有利于李树开花、新梢生长和坐果。③新梢生长和幼果膨大期。此期是李树需水临界期。这个阶段水分不足,不仅抑制新梢生长,而且影响果实发育,甚至落果。④果实迅速膨大期。李果的迅速膨大期,也是花芽分化时期。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如水分不足,会影响果实发育和花芽分化。合理灌溉,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花芽质量,为连年丰产打下良好基础。⑤果实采收后。李果成熟期早,果实采收后,正是树体积累营养阶段,叶片光合作用强,结合施采后肥及时灌溉,有利于根系吸收营养和树体的光合作用,从而积累大量营养物质。⑥越冬前。11月中下旬,扣棚前30~40天灌透水,湿土层达80厘米最好,随即全园覆地膜。

2.灌溉方法。①喷灌。通过灌溉设施,把灌溉水喷到空中,成为细小水滴再洒到地面上。此法优点较多,可减少径流和渗漏,节约用水,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改善李园小气候,省工省力。但只能用于露天栽培阶段。②滴灌。这种方法是机械化和自动化相结合的先进灌溉技术,将水滴或细小水流缓慢地滴于李树根系。这种灌溉方法可节约用水,并可与施化肥、除草剂结合。棚内滴灌应在地膜下进行,防止空气相对湿度升高。③沟灌。李园行间开沟(深20~25厘米)灌溉,沟向与水道垂直。灌水完毕,将土填平。此法用水经济,全园土壤灌溉均匀。④穴灌。在树冠投影的外缘挖直径30厘米的灌水穴2~4个,可结合穴贮肥水进行。深度以不伤粗根为准,灌满水后待水渗下再将土填平。此法用水经济,浸湿根系范围宽而均匀,不会引起土壤板结。⑤漫灌。在水源丰富、地势平坦的地区,实行全园灌水。这种方法费水、费时、费工,对土壤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不提倡使用。

二、排水技法

北方地区雨季多在7~8月份,此时在平原黏土地李园易积水,轻则根系生长发育受限,影响养分、水分吸收,重则导致流胶甚至树体死亡,应注意挖沟排水。排水沟深度应使最高水位低于根系集中层40厘米以下,积水轻或沙滩地园片4~6行树挖一条沟,积水重或土质黏重的可2~3行树挖一条沟,沟口与排水渠相通。遇大雨,雨水可迅速从李园排出。

大棚温室高效施药方法


大棚温室高效施药方法

一、隐蔽施药法
即把沙虫剂、灭菌剂加工制成种衣剂、片剂或颗粒剂等施于土壤中,使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并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二、烟雾施药法
即采用特制的烟雾剂在棚、室内点燃,利用弥漫在空气中的烟雾来杀灭病虫害。棚、室内常用的烟雾剂主要有百菌清、敌敌畏等,可用来防治棚、室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番茄晚疫病,韭菜灰霉病以及蚜螟类等蔬菜害虫。采用此烟雾施药法施药,不需要任何器械,省工省力,经济方便,施药均匀,防效高,效果好,不宜对蔬菜产生药害,可使烟雾弥漫整个棚、室空间,杀灭潜藏在棚、室内任何部位的虫害。试验表明,棚、室内采用烟雾施药法施药,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防效高而稳定。 三、粉尘施药法
即将药剂经过特殊形式的加工制作,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细度的固体粒状物,通过喷粉器械喷洒于棚、室空间,使棚、室内布满均匀的漂浮药尘,并均匀地沉积于植株的各个部位及棚、室的各个角落,从而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试验表明,采用粉尘施药法施药,药物的扩散能力增强,药效损失少而利用率高。

夏季温室大棚管理与利用


我们都知道温室大棚是栽培花卉、蔬菜的重要设施,随着夏季的来临,一般温室大棚都进入休闲期。笔者认为,夏季温室大棚管理与利用同样不容忽视,应该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温室大棚培育花卉

1.清除杂草杂物。在此期间,棚内杂草生长不仅吸收大量土壤中的养分,白白浪费地力,同时也为病虫害的栖息提供场所,为以后的花卉及蔬菜作物生长留下隐患。因此,利用夏季进行清棚,去除棚内的杂草、地膜、石块、砖头和作物生长的残留物。对棚内越夏生长的果树和林木,也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增加通风透光的效果。将薄膜的草苫取下,晒干后堆垛封好,防止渗水霉烂;揭去旧棚膜,对原有棚面钢骨架最好涂上保护剂,以防雨季潮湿时氧化损坏。

2.浇水洗盐。大棚设施栽培蔬菜、花卉苗木等,农药施用量是种植粮食作物的10倍至20倍,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将有害物质带入土壤中,对棚内土壤理化性状有较大影响。因此,在休闲期进行夏季灌溉,大量灌水进行洗盐,或是在拆除塑料大棚的薄膜或温室玻璃后,任雨水冲淋,都有较好的除盐化作用。

3.深翻改土。大棚栽培因浇水多、环境密闭、田间操作频繁,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受到一定破坏,土壤渗透能力降低。在夏季高温时,当地面清除干净后深翻土壤30厘米至40厘米,暴晒,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土壤熟化,并可利用太阳光杀死藏在土壤里的多种病菌。在深翻土壤时,若施用适量的农药,杀虫灭菌效果更好。

4.高温闷棚。种植3年以上的大棚土传病虫害日趋严重,可在夏季休闲时实行高温闷棚,以杀灭病菌和虫卵。具体方法是:在地表撒上碎稻草或麦秸(1平方米撒1公斤)与石灰氮(1平方米施0.1公斤),与土壤充分混合,最好用旋耕犁施旋两遍,起垄(垄宽60厘米、高40厘米)并盖上地膜,沟内灌水,将大棚密闭,白天地表温度可达70℃,20厘米深土层可达40℃至50℃,持续20天至30天,可起到土壤消毒和降盐的作用。防治真菌性病害可选用30%土菌消500倍至800倍液、50%敌克松500倍液、30%瑞菌清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倍至5000倍液或络氨铜等适量喷淋,用药土进行土壤消毒,应注意在播种前进行。

5.重施未腐熟有机肥。大棚在休闲时,结合深耕翻土,一并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利用夏季高温促使施入的有机肥充分发酵腐熟,并利用放出的热量,杀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和虫卵,使之腐熟成优质有机肥,培肥地力。

大棚温室高效施药3法


防治大棚温室内的病虫害,采用传统的喷雾施药法施药,不但易使棚内湿度增大,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而且还会加速病虫害的传播速度,使病虫害迅速传播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以下 3种施药方法,不但可以弥补传统的喷雾施药法施药的弊端,使药效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而且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方便,防效高,效果好且不宜发生药害。
1.隐蔽施药法 即把杀虫剂、灭菌剂加工制成种衣剂、片剂或颗粒剂等施于土壤中,使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并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此法既不污染环境,同时还可以防止对其他敏感作物产生药害。
试验表明,大棚温室内采用隐蔽施药法施药,对蚜虫、螨、螟类及地下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烟雾施药法 即采用特制的烟雾剂在大棚温室内点燃,利用弥漫在空气中的烟雾来杀灭病虫害。大棚温室内常用的烟雾剂主要有百菌清、敌敌畏等。可用来防治大棚内的霜霉病、白粉病、晚疫病、灰霉病以及蚜螟类等病害虫。采用此烟雾施药法施药,不需要任何器械,省工省力,经济方便,施药均匀,防效高,效果好,且可使烟雾弥漫整个内部空间,杀灭潜藏在大棚温室内任何部位的病害。
试验表明,大棚温室内采用烟雾施药法施药,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防效高而稳定。
3.粉尘施药法 即将药剂经过特殊形式的加工制作,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细度的固体粉状物,通过喷粉器械喷洒于大棚温室空间,使空间内布满均匀的漂浮药尘,并均匀的沉积于植株的各个部位及大棚温室的各个角落,从而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
试验表明,采用粉尘施药法施药,药物的扩散能力增强,植株着药均匀,药效损失少而利用高,故而防治效果好。

大棚温室施药新方法


大棚温室施药新方法--防治大棚温室内的病虫害,采用传统的喷雾施药法施药,不但易使棚内湿度增大,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而且还会加速病虫害的传播速度,使病虫害迅速传播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以下 3种施药方法,不但可以弥补传统的喷雾施药法施药的弊端,使药效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而且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方便,防效高,效果好且不宜发生药害。
1.隐蔽施药法

即把杀虫剂、灭菌剂加工制成种衣剂、片剂或颗粒剂等施于土壤中,使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并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此法既不污染环境,同时还可以防止对其他敏感作物产生药害。试验表明,大棚温室内采用隐蔽施药法施药,对蚜虫、螨、螟类及地下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烟雾施药法

即采用特制的烟雾剂在大棚温室内点燃,利用弥漫在空气中的烟雾来杀灭病虫害。大棚温室内常用的烟雾剂主要有百菌清、敌敌畏等。可用来防治大棚内的霜霉病、白粉病、晚疫病、灰霉病以及蚜螟类等病害虫。采用此烟雾施药法施药,不需要任何器械,省工省力,经济方便,施药均匀,防效高,效果好,且可使烟雾弥漫整个内部空间,杀灭潜藏在大棚温室内任何部位的病害。试验表明,大棚温室内采用烟雾施药法施药,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防效高而稳定。
3.粉尘施药法

即将药剂经过特殊形式的加工制作,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细度的固体粉状物,通过喷粉器械喷洒于大棚温室空间,使空间内布满均匀的漂浮药尘,并均匀的沉积于植株的各个部位及大棚温室的各个角落,从而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试验表明,采用粉尘施药法施药,药物的扩散能力增强,植株着药均匀,药效损失少而利用高,故而防治效果好。

冬季大棚温室花卉防气害


塑料大棚和温室内的花卉,隆冬季节经常在密闭的条件下生长,棚内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通风不良。处在生长期的花卉很容易遭受有害气体的危害,使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严重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还会枯萎死亡,故应特别注意大棚和温室内有害气体的发生及预防。

常见的几种气害类型

氨气中毒:大棚内施入未经腐熟的畜粪猪栏粪、饼肥或过多的尿素、碳铵等肥料,在发酵分解中会产生大量的氨气,当氨的浓度大于5ppm时,氨气会从叶片气孔侵入细胞,破坏叶绿素,使受害叶端产生水渍状斑,叶缘变黄变褐,进而叶片干枯。氨害多发生在植株外侧的叶片上,新叶受害尤为严重。

亚硝酸气体中毒:棚内施用过多硝酸铵阻碍了土壤硝化作用,使亚硝酸气大量积累,浓度达到2ppm时,植株即出现中毒症状。常发生在植株中部叶片上,受害叶片发生不规则的绿白色斑点,浓度过高时整株死亡。

二氧化硫中毒:加温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一般从叶子背面气孔侵人,破坏叶绿体组织脱水,受害部分形成白斑、干枯;严重时整株叶子变成绿色网状,叶脉也很快干枯变褐色。

一氧化碳中毒:大棚采用煤火加热时,因燃烧不彻底或通风不畅而产生大量有害的一氧化碳,当浓度达到2--3ppm时,对一些草本花卉危害更为严重。受害叶片开始退色,使叶表面叶脉组织先变成水渍状,再变白变黄,最后变成不规则的坏死病斑。

亚硫酸中毒:棚内大量施用硫酸铵、硫酸钾及未腐熟的饼肥,分解产生二氧化硫气体,该气体遇上水珠会形成亚硫酸,直接破坏叶片中的叶绿素。中毒叶片气孔附近的细胞坏死后,呈圆形或菱形白色“烟斑”,逐渐枯萎脱落。

薄膜毒气中毒: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或正丁酯作为增塑剂的塑料薄膜,高温下易挥发出乙烯、丙烷、三氯丙烷、四戎烯醇等有毒有害气体,当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会使一些花卉中毒,使叶片失绿黄化、变白干枯、皱缩。

常见气害的综合防治

合理施肥:大棚温室花卉施肥要以优质土杂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尽量少施氮肥。氨肥的施入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不施饼肥和人粪尿,尤其不要施含氯和硫化物的化肥。需要施肥时,应严格按照“少量多次”的追肥原则进行。大棚用于育苗的,只要苗子生长正常,可不追肥,苗子长势弱的,冬季应选择晴天上午11时进行叶面喷肥,春季在通风后喷肥。

及时通风换气:在不影响温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通风换气的时间,以排出有毒有害气体和吸入新鲜空气,使棚内的气体成分接近棚外的气体成分。冬天一般上午8--9时开门通气。春季随气温的回升,通风时间逐渐延长,尤其在中午不要忘记开门通风,阴天尽量在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通风,即使雨雪天,也要在中午进行短时间通风换气,以尽量减少棚内有毒有害气体和降低空气湿度。

精心管理,减少毒源:大棚采取煤火加温时,应特别注意让燃料充分燃烧,并在火炉上安装烟囱,将有害气体导出棚外,同时注意通风换气,防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危害。

选用无毒塑料薄膜:尽量不使用加入增塑剂或稳定剂的有毒塑料薄膜,可选用乙烯合成树脂塑料薄膜,以减少毒源,防止危害。

大棚温室花卉的气害及预防


塑料大棚和温室中的花卉,隆冬季节经常在密闭的条件下生长。因为棚内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通风不良,处在生长期的花卉很容易遭受有害气体的危害,使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严重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枯萎死亡,故应特别注意大棚和温室内有害气体的发生及预防。

 气害的几种常见类型

 1.氨气中毒:大棚内施入未经腐熟的畜粪、饼肥或过多的尿素、碳铵等肥料,在发酵分解中会产生大量的氨气。当氨的浓度大于5 ppm 时,氨气会从叶片气孔侵入细胞,破坏叶绿素,使受害叶端产生水渍状斑,叶缘变黄变褐,进而叶片干枯。氨害多发生在植株外侧的叶片上,新叶受害尤为严重。

2.亚硝酸气体中毒:棚内施用过多硝酸铵阻碍了土壤硝化作用,使亚硝酸气大量积累,当浓度达到2ppm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常发生在植株中部叶片上,受害叶片出现不规则的绿白色斑点,浓度过高时整株死亡。

3.二氧化硫中毒:加温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一般从叶子背面气孔侵入,破坏叶绿体,出现组织脱水,受害部分形成白斑,进而干枯,严重时整株叶子变绿色网状,叶脉也很快干枯。

4.一氧化碳中毒:大棚采用煤火加热时,因燃烧不彻底或通风不畅而产生大量有害的一氧化碳,当浓度达到2至3ppm时,对一些草本花卉产生危害。受害叶片开始时叶表面、叶脉组织变成渍状,继而变白变黄,最后变成不规则的坏死病斑。

5.亚硫酸中毒:棚内大量施用硫酸铵、硫酸钾及未腐熟的饼肥,分解产生二氧化硫气体。该气体遇上水珠会形成亚硫酸,直接破坏叶片的叶绿素。中毒叶片气孔附近的细胞坏死后,呈圆形或菱形白色“烟斑”,逐渐枯萎脱落。

6.薄膜毒气中毒:以磷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或正丁酯作为增塑剂的塑料薄膜,高温下易挥发出乙烯、丙烷、三氯丙烷、四戍烯醇等有毒有害气体,当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会使一些花卉中毒,使叶片失绿黄化、变白,干枯、皱缩。

常见气害的综合防治

1.合理施肥:大棚温室花卉施肥要以优质土杂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尽量少施氮肥。氮肥的施入以底肥为主,追施为辅。不施饼肥和人粪尿,尤其不要施含氮和硫化物的化肥,需要施肥时,应严格按照“少量多次”的追肥原则进行。大棚用于育苗的,只要苗子生长正常,可不追肥。苗子长势弱的,冬季应选择晴天上午11时进行叶面喷肥,春季应在通风后喷肥。

2.及时通风换气:在不影响温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通风换气的时间,以排出有毒有害气体,使棚内的气体成分接近棚外的气体成分。冬天一般上午8至9时开门通气。春季通风时间逐渐延长,尤其在中午不要忘记开门通风,阴天尽量在中午进行通风,即使雨雪天,也要在中午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以尽量减少棚内有毒气体和降低空气湿度。

3.精心管理,减少毒源:大棚采取煤火加温时,应特别注意让燃料充分燃烧,并在火炉上安装烟囱,将有害气体导出棚外,同时注意通风换气,防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造成危害。

4.选用无毒塑料薄膜:尽量不使用加入增塑剂或稳定剂的有毒塑料薄膜,可选用乙烯合成树酯塑料薄膜,以减少毒源,防止危害。

大棚林木育苗技术 详解大棚林木育苗技术


利用塑料大棚培育树苗既可以提高苗木质量,加快苗木生长速度,缩短育苗周期,还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苗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育苗地规划
育苗地规划以便于操作管理为原则,内容包括道路,排、灌水渠,苗床配置等,尽量减少非生产性面积,提高棚内土地的利用率。主道应顺大棚长边设置,副道与主道垂直。主道宽度以50~60厘米,副道宽度30~40厘米为宜。排、灌渠可与道路结合规划。棚内一般采用低床作业,步道高出床面10~15厘米,苗床的方向与主道垂直,床宽1~1.2米,床长依棚宽度而定。如采用喷灌设备,管道布设要便于苗圃各项作业的进行。
二、育苗前准备
首先,按照规划筑床整地,整地时施入基肥,并进行土壤消毒,将土壤粉碎搅匀,搂平床面。
针叶树苗多采用容器育苗,既利于培育优质壮苗,又能提高大棚的利用率。选择质量合格不易损坏的容器杯,营养土的选择视苗木品种而定。将装入营养土的容器整齐地排入苗床。
三、播种
播种技术因树种而异,以油松为例介绍如下。
播种日期视计划育苗的次数决定。春季可在3月上旬播种,秋播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1年可培育两次。播前苗床上要灌足底水,再用喷壶向容器杯上洒水,润湿杯内土壤2~3厘米深为宜。种子在播前要进行消毒与催芽处理,待70%~80%种子裂嘴即可播种。每杯内播3~4粒,覆土1厘米厚,并随即用喷壶喷水,洒水量以表皮湿润为度。
如果直接在苗床上下种,也要先灌透底水,播前疏松土壤,开沟条播,每米条沟播50粒左右,覆土厚1~1.5厘米。
四、播后管理
1.温度控制 棚内最适于苗木生长的温度为25℃~30℃,温度高低要进行人为调控。秋末冬初重点是增温、保温,注意大棚密闭,减少通风换气的面积与次数,夜间要在棚膜外覆盖草帘。阴天白天可不卷草帘。冬末春初(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温度稍有回升,日温差较大,可在午间温度最高时通风换气。5月中旬以后,棚外气温升高,棚内温度也随之升高,全天温度在22℃~30℃之间。当棚内气温升至30℃时,要采取降温措施。方法是喷雾、洒水、灌水降温,打开门窗,卷起棚底塑料,实行大面积通风。温度达35℃时要将全部棚膜揭去,有必要时可用遮阴网遮阴。
2.水分管理 容器育苗要根据墒情适时洒水。油松苗每1~2天洒水1次,不宜过多,湿度大易烂种,并感染立枯病。为了降温增湿,同时给苗床、道路洒水。
3.通风换气 棚外气温低于10℃时,夜间要关闭气窗,早晨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棚外气温达20℃~25℃时,夜间也要打开门、气窗,白天打开所有边窗和天窗。当气温升至30℃时,要卷起周围薄膜至1米高,下午温度降至20℃时,放下薄膜,关闭部分气窗。进入6月份,将全部棚膜揭去。在大风天气要关闭大棚所有通风气窗及门窗,以防大风将棚膜撕裂。
4.土壤管理 追肥要及时,再配合根外追肥。早期以氮、磷肥为主,后期以磷、钾肥为主。每一生长周期施5~6次。容器苗每10~15天手工拔草1次,地床育苗可用小锄松土除草。
5.病虫害防治 对针叶树幼苗为害大的主要是立枯病。坚持以防为主,严格种子及土壤消毒,注意通风换气,春播不宜过晚。只要注意这些环节,基本可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温度较高时,降低温度,加强通风,立枯病也不至于大发生。生产实践表明,化学药剂防治立枯病,不如调节棚内温湿度,加强通风换气等措施效果好。
6.撤棚及炼苗 为增强棚内苗木的抗性及适应外界环境能力。要及时撤棚,并注意撤棚前的炼苗过程。即先撤掉上部薄膜的1/4~1/2,以后逐渐撤膜。撤膜过早,对苗木生长不利,甚至造成苗木死亡。

珠兰温室施肥技术


珠兰原产于我国亚热带的闽粤山地在长江流域地区,冬季必须进入温室防寒。珠兰在日最低温五摄氏度上可以正常生长,低于五摄氏度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低于零摄氏度受冻害。一般在霜降前入室,谷雨后出房。入室后的半年中,正是珠兰一部分花芽分化、生长花序、抽发春生枝条的时期。珠兰喜肥,此时对肥料的需求量更大。过去习惯的养护方法是在室内不施肥,四月下旬出房后又因环境突然改变,一星期内暂不施肥,所以五月中下旬的早期花序很瘦小。根据以上情况,笔者做了室内施肥的试验,效果很好。可使珠兰生长旺盛,春梢抽发得长而壮,产花量可增加百分之二十。具体做法要掌握以下几点:实行室内施肥的温室必须光照条件适中,过阴暗的温室不宜施肥。温室内最低温在五摄氏度以上方可实行施肥,过低不行。施肥浓度相当于室外施肥浓度的二分之一。待盆土干到叶面微垂发亮时施肥,注意从盆边浇入,以免污染叶片。施肥时间宜在中午气温高时,并加强通风。

温室月季的修剪技术


月季修剪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植株高度。其次是控制成花数量和时间。修剪得法还可以刺激根部萌发新芽。
修剪可以分为整型修剪和回缩修剪两种。整型修剪包括小苗期和产花期两部分。
(一)整型修剪
温室月季的理想株型:具备三??四根产花主干,每根主干上保持1?2支产花条。全株最多保持6支成花条。
这样,每年有六个产花周期(平均60天为?个周期),每株每年可产切花38支。如果每平方米种7?10株,则每平方米每年产切花250?380支。实际上温室月季在春末夏季要进行生长调整,降干,回缩修剪等,所以实际产量应该在180?260支/平方米年。一级品率应在90%以上。
北京地区温室月季的最高单产为143.6支/平方米?年(1991年,北辰花木公司)。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
小苗期的整型修剪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为了尽快产花,不顾小苗根系欠发达,主干尚未发育成熟,定植后马上进入产花期。其结果往往花型变小,整个植株也变小,产量始终上不去。另一种是定植后不急于立即产花,先养根壮苗,使月季具备茂密的叶丛和极强的发芽能力后再进入产花期。显然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
小苗期的修剪主要是去蕾。通过反复去蕾(一般去1至3次蕾),增强花枝往上长的能力,增加用于光合作用的叶片。
某些品种月季的萌芽能力极强,往往有十几个,或几十个芽同时萌发。此时可采取如下措施:当月季芽第一片真叶完全展开后,疏芽。根据主干长势和方向,留产花条2至3倍的芽。当第一条5片叶成熟后(即叶片大小不再变化)疏枝,留8至10根产花条。当有3至4条成熟的5片叶后,留6至7根产花条。基本原则是留强去弱,留外去内。连续去蕾1至3次即可进入产花期。
对于萌芽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品种,不必采取疏芽、疏枝方法,只要连续去蕾1至3次,进入产花期后,将弱枝、下垂枝、重迭枝等等的花蕾去掉即可。
产花期的整型修剪。一般每株最多保留6个花头。花头过多,将引起质量下降。对不宜产花或者产花质量欠佳的枝条,例如下垂枝,重迭枝,封顶枝(即盲芽条)等等,传统做法是剪掉,据说是为了避免消耗养分。这是露地月季的做法,很大成份是为了保持月季全株的外在美观。实践证明,温室月季不宜将这些枝条剪去。可以利用它们的叶片和枝条,贮存和制造养分。温室月季追求的是切花的长度和质量。
另外,产花期掰除副蕾、副芽,几乎是天天必须进行的工作。
(二)回缩修剪
通常,切花时保留枝条下部2至3条5片叶不剪下来。由最上面的5片叶腋间荫出的芽会成为下一次切花条。这样,连续剪过几次花后,植株会越来越高。因此每年要进行回缩修剪。
许多地方对过高的月季喜欢采用所谓“重剪”方法。即在距地面50至70厘米处(有的地方在距地面30厘米处)将月季枝条全部剪去。这种做法对根系破坏极大,很容易造成树势衰弱,甚至引起植株死亡。
温室月季为了降低高度,为了刺激根部潜伏芽萌发,应该采用回缩修剪方法。即:每次切花位置在产花条基部下面,不用保留二?三条5片叶。逐渐可将植株高降下来。
由于回缩修剪期间切花质量往往不太好,所以选择回缩修剪开始时间很重要。
温室月季在春季开始回缩修剪,时机最好。一般延续到7月份(大约4至5个月,2至3茬花)。此后叶片处于旺盛生长期。到秋、冬季,又可恢复枝叶茂盛状况。 新定植的月季,头2至3年都要采用回缩修剪方法。
有些地方,为了降干,刺激根部萌发新枝,采用不断剥除上部萌发芽的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盆栽月季。大规模工业化栽培是不可能用这种方法的。

温室的应用新技术


在日光温室进行反光幕,二氧化碳气肥、烟雾剂的试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反光幕的应用 据试验观察,温室内光、温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温室中部光照强,气、地温高,温室前、后部光照弱,气、地温低,蔬菜产量也低。而将反光幕(是一种镀铝聚脂膜,具有很高的反光射率)张挂在温室后部,可改变温室的光照分布,增加后部弱光处的光照强度,使温室内光、温分布相对均匀,一般可使蔬菜增产10%-20%。

二氧化碳气肥的应用 日光温室在严寒冬季密封时间长,通风少,易使温室内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原料严重缺乏。特别是在日出1h后,其浓度下降,使蔬菜处于严重饥饿状态,长期下去,植株长势弱、易早衰、产量低。因此,在温室内定期施放二氧化碳气体,一般可使产量提高20%以上。 

烟雾剂的应用 日光温室内由于空气湿度大,易发送各类真菌病害。如用水剂喷雾防治,效果往往不佳,而采用烟雾剂进行熏烟防病,由于不会增加棚内湿度,且药剂分布均匀,因此防治效果理想。

养花技巧《温室大棚微灌技术》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大棚温室技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